蒙古和女真能問鼎中原,匈奴卻被打得滅族?

匈奴族是秦漢時期中原的頭號外敵,被漢武帝打敗後變一蹶不振,後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而蒙古和女真都問鼎中原,統治了人口佔據絕對優勢的漢人

根本原因何在


蒙古是趁中原割據,席捲蒙古高原和西域的資源南下,一舉而入。

這樣的做法匈奴也試過,冒頓和老上兩個單于,基本統合了蒙古高原和西域。然而老上單于只能在甘泉宮旅遊一番然後灰溜溜回去。

因為在中原割據時期,冒頓單于才剛剛崛起,東胡和月氏都不敢得罪,哪有餘力入侵中原?

而老上單于時期匈奴的敵人就只剩下了漢朝,可漢朝不是金朝和宋朝。

滿洲是趁中原大亂,借著勤王討賊的名義,一舉而入。

這事匈奴也干過,東漢末年,李傕郭汜亂長安,匈奴人以勤王為名趁機南下,然而……

並無卵用。

甚至連三國志的遊戲都懶得給人家弄一個據點,有幾代出現了匈奴單于,可不是在野武將就是NPC……

可憐啊。

人家明明是大單于啊,怎麼成了在野武將,登用後居然還是九品官……我擦

當然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靠著石勒的多民族流寇部隊和王彌的漢人反賊部隊,終於入主洛陽,風光了一段時間,然後就被石勒打成狗了。

所以說,這事不賴匈奴人、也不賴女真人、更不賴蒙古人。

中原王朝衰落的時候,連奴隸石勒都能打遍天下無敵手。連幾百個洋人都能吊打上萬清軍。連一個日本浪人都能佔領一個中華民國的縣城。

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突厥入寇被一巴掌扇死,薛延陀求親善不理會照樣一巴掌扇死,威震全世界的帖木兒大舉入侵,我大萌居然不嚇的屁滾尿流,而是等閑處之。

所以,這事兒全在中原朝廷自己身上。


因為漢朝不僅對匈奴實施了常規戰爭,還對其實施了經濟戰、掠奪戰、與封鎖戰!!

在這一點上,宋與明做的很差,真的很差。他們其實完全有經濟基礎可以做的比漢更好,但他們始終沒有總結歷史教訓,只知道用戰爭手段和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極少用經濟手段。

其實,匈奴一點兒也不比蒙古、女真差!它鐵血彎弓,它全民皆兵,它實在是一個太可怕的對手。早在漢初,草原民族中除成吉思汗外最傑出的軍事統帥、騎兵大兵團戰略的創始人,匈奴冒頓單于就已向東征服了悍勇的東胡民族,佔有大興安嶺遼河上游地區;向西攻破了強大的月氏民族,並降服樓蘭、龜茲等西域三十六國,將祁連山天山一帶萬里沃土全部收入囊中;接著又向南攻取河套地,兼并北狄的分支樓煩和白羊部落,與漢朝西北邊郡連接;然後還向北降服了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大大小小諸多游牧部落,拓地遠至俄羅斯貝加爾湖,將整個蒙古高原及部分西伯利亞冰原全都統一在自己的兵鋒之下;其後匈奴又箭指中原,侵入燕、代,並佔領了長城以北的全部地區。至此,匈奴的勢力範圍已超過漢朝數倍,疆域東西一萬四千里,南北七千里,亞洲東部的草原大漠,全部歸其所有。在它的巔峰時刻,匈奴騎兵數量總計多達四十餘萬,而漢朝全部兵力不過才三十餘萬,騎兵更是少得可憐。

事實上,李牧蒙恬時的匈奴部落,與漢初冒頓單于統治下的匈奴帝國,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存在。

圖:秦時匈奴

圖:西漢初年之匈奴

那麼面對如此強大之匈奴,漢武帝是如何讓它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亞洲歷史舞台的呢?

首先,養馬。

漢朝初年,漢馬奇缺,劉邦的御駕想找幾匹毛色相同的馬都找不著,而丞相蕭何都只能坐牛車,因為當時一匹馬貴至百金,這價錢在當時可以買到三千畝良田!所以文景皇帝開始瘋狂的養馬,政府在邊郡設立了三十六所官方馬苑,由太僕直接負責管理,其手下養馬士卒多達三萬餘人;同時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規定有馬一匹,就可免除三個人的兵役。這樣,中國的養馬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到漢景帝晚期,僅官府的苑馬就有40餘萬匹,市場上的馬價最低時竟降至僅四千錢。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大江南北每個大街小巷都是馬,田野里更是牲畜成群不可勝數,但凡家境還算殷實的人都乘公馬,你騎匹母馬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要是再厚顏無恥騎去赴宴的話,小心可別被主人家掃地出門了!

所以,在漢武帝晚期,漢武帝歷經漠北大戰之後,還能隨隨便便就組織十八萬騎兵去邊塞耀武揚威,並給匈奴烏維單于下了道戰書,給了他兩個選擇:

第一:今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

第二: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苦逃沙漠。

而在自己瘋狂的養馬爆兵的同時,漢朝對匈奴採取了瘋狂的經濟戰與掠奪戰。

對,你沒看錯,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游牧民族才能掠奪農耕民族的。漢武帝的偉大創舉,就是實施了對游牧民族的掠奪戰。

如河南之戰,衛青大軍共虜獲牛羊馬匹數量多達百餘萬頭,漢朝邊郡現今的畜產總數也不過如此。

漢朝發財,匈奴自然虧大了,從前他們每次入侵漢邊郡,搶掠的畜產也不過數萬,這下子自己反一口氣損失了百餘萬,等於前面七十年積累的戰果連本帶利全賠了進去。此戰匈奴兵力雖損失不大,但經濟遭到了嚴重打擊;更重要的是,匈奴失去了肥美的河套草原塞上江南。

再如漠南之戰,衛青大軍所獲匈奴右賢王部畜產數千萬,又是河南大捷的十倍。

再有河西之戰,霍去病奪取了河西走廊,使匈奴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河西草原與祁連牧場,從此匈奴人日夜夜夜唱起這首著名悲歌,簡直如喪考批:「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接著,漢武帝又徙民屯北,鞏固戰果,遣平陵侯蘇建興民夫十餘萬築朔方城與五原城,又遣霍去病與李息建河西四郡與金城郡,並從帝國各地,遷居數十百萬的百姓於此,農耕放牧,以民養兵,進一步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

至此,連番大戰之下,匈奴雖然只損失了七分之一的軍隊,但畜產與草原已損失近三分之一,不能再跟漢朝耗下去了。

於是,一場悲壯的大遷徙開始了,匈奴單于部軍民共數十萬人,集體離開了他們繁衍生息的家園,用車馬載著他們的帳幕與家當,越過一個又一個的戈壁沙漠,去往遙遠的漠北苦寒之地,從此一蹶不振。

最後,在漢武帝後幾代人的努力下,匈奴最後的肥肉西域諸國也歸屬了漢朝。匈奴在亞洲再也混不下去,於是歸順的歸順,西遷的西遷,整個民族分崩離析,終於消失在了歷史的舞台上。


只拿蒙古部落集團和匈奴部落集團比。

1.戰略目標的不同

匈奴人是最樸實的游牧民族,雖然匈奴人英勇善戰,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是無腦的好戰。匈奴人的一切軍事行動的目的就是一個:讓自己吃飽飯。 北方草原雖然廣闊,但是土地貧瘠,氣候條件極端惡劣,根本不適合農耕,游牧民族的一切經濟和食物來源就是牲畜。用一部分牲畜跟中原和西域各國換取糧食或者各種必需品,牲畜就相當於游牧民手上的貨幣。但是這種看天吃飯的經濟模式十分脆弱,每逢大災之年,牲畜大量死亡,匈奴人手上沒了吃的和換的,那怎麼辦?匈奴可汗給自己的小弟們一個個打電話說,喂弟兄們,今年咱發育的不太好,咱下路偷野吧?眾部落:好嘞! 匈奴人只會放牧打獵,整個部落里基本上沒有搞種植業的人員,這是他們唯一的生活技能,他們對中原的城郭和耕地一點興趣都沒有,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中原的糧食以及各種商品,當匈奴人組團南下搶劫滿載而歸時,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勝利。一切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打仗,縱看歷史,匈奴人幾乎不會和中原軍隊正面對鋼,打不過,不划算,也不是他們的目的,我們只要糧食和必需品,搶完就走,絕不冒險深入。再後來的漢匈戰爭,無不是漢朝軍隊主動出擊,逼的匈奴人應戰。所以匈奴人從來沒有制定過什麼侵佔中原的計劃,更沒有這樣的想法,又怎麼會征服中原呢? 而蒙古人,雖然也是游牧民族,和匈奴集團有很多相似,但是思想上已經有了更高的高度而且己經有了父輩游牧民的經驗。自從石敬瑭賣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人,游牧民族就意識到怎麼做才能最大化的從中原王朝榨取利益。在關內建立長期的據點,讓漢人耕種生產,收取稅收,再也不用可憐巴巴的看天吃飯,心驚膽戰的偷偷摸摸的去搶劫了,而且進可攻,運氣好的話敲詐點財貨,退可回到大草原,豈不美哉?從契丹人開始,游牧民對中原王朝來說再也不只是邊患,現在開始變成了切膚之痛。眾所周知,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一脈相承,匈奴、柔然、突厥、契丹、金人都是草原帝國的一次次改朝換代,就如同中原王朝一樣,換了個姓氏但大家還要做同樣的事。契丹滅亡後,金人繼續擴大游牧(漁獵)民的成果,甚至一口氣吞了宋朝的半壁江山。到蒙古人崛起,草原民族的前輩們都已經各自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游牧民越來越意識到城郭和耕地以及漢人的重要性,蒙古人會甘於游牧在貧瘠的草原上么?

2.內部組織問題

2000年前北方草原那是一個亂啊,成百甚至上千的部落各自佔據一塊地盤,並不斷的戰爭去爭奪肥美的牧場,雖然大多數部落語言文化相似,但游牧民一直以來就是誰也不服誰那個尿性啊,好不容易出來一個匈奴部落強大了逐漸征服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北方游牧民才以匈奴為號出現在了歷史舞台。匈奴集團看似強大,但事實上暗流涌動。匈奴對各部落實行高壓政策,每年收取貢賦,打仗還要派人出來當炮灰,順風局還好,大家組團搶劫收穫不錯還能分杯羹,要是運氣差沒搶上東西還要養著匈奴單于,這特么怎麼忍?匈奴人打仗,基本上稍微逆風就是一觸即潰,一鬨而散,各部落各有各的打算和心思,誰都不願意當炮灰,我只是來搶劫的,不是來打仗送命的!匈奴人實在是苦,常年疲於去平息各部落的反叛,再加上中原王朝當時很強啊,仗著自己錢多,對那些政治立場不堅定的部落進行收買,匈奴剛剛平息叛亂準備恢復元氣,北邊的丁零又捅捅匈奴的菊花,東胡又來撓撓匈奴人的胳肢窩,西邊的烏孫人也來摸摸匈奴的屁股,漢武帝那個戰爭販子也興緻勃勃,還能好好玩么?

就這樣,內外交困的匈奴帝國分崩離析,甚至沒有好好的跟漢朝干一仗,漢軍打匈奴,派了12萬多戰馬,回來只有3萬,士兵更是不計其數,如果跟匈奴一對一,雖然可以贏,但傷亡會更多。
蒙古人就好多了,北方草原的歷史已經變遷了一千年了,部落之間融合的融合,西遷的西遷,滅亡的滅亡,統治草原的就剩文化語言基本相同的東胡系游牧民以及少量的突厥系部落,而此時,草原上又出現了一個萬世雄主-成吉思汗,他不僅征服了蒙古草原,而且制訂了法典文字,強制各部落之間通婚融合,第一次把北方民族緊密的團結在了一起,不再是那個受利益驅使才戰鬥的民族,不再是可以被中原王朝輕易收買的民族,一切為了成吉思汗。蒙古戰士軍紀嚴明,沒有人會為搶劫財物而放棄追擊和戰鬥,違抗命令不進攻者將被斬首。對逃兵的懲罰尤為嚴厲,未獲准撤退的視為逃兵,會面臨連坐懲罰。「十人隊中有人逃而其他人沒有當場制止,全隊死刑,如果十人隊全逃了,則該十人隊所屬的百人隊全部處死,這些蒙古人像匈奴那樣野蠻,但是卻能嚴密地執行命令,為了征服世界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戰爭機器。其實匈奴帝國跟咱們的前蘇聯真的很像,俄羅斯沙文主義者依靠暴力和壓迫把各民族拼湊成龐大的蘇聯帝國,但是當內部矛盾激化,這個龐然大物就迅速崩塌,形成幾個獨立的國家。
團結頑強的游牧民對中原來說才是真的災難。

3.軍事能力的差異

(1)武器裝備的巨大差異

匈奴帝國是很大,但版圖的遼闊會讓人產生這個政權強大的錯覺。匈奴是一個剛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國家,社會生產力及其落後,甚至不能大批量的生產鐵器,匈奴人使用的箭頭大多數是青銅,甚至還有獸骨磨製而成的,如果打仗,匈奴人的裝備都是自備,等級高的點的匈奴人可能裝備還好點,可大部分都是底層貧窮的獵人啊。


這個是典型的匈奴人形象,身上沒有任何護具,一張弓,一袋子箭和一把刀就是他所有的裝備,這跟他們平時打獵的裝扮幾乎沒什麼區別,這哪是軍人,這就不折不扣的半農民嘛!再看他同時期的對手


這尼瑪對匈奴來說就是鋼鐵俠一般的存在啊。。

《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中漢成帝與陳湯的一段對話。 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啥意思?陳湯說,因為敵人裝備落後,漢兵能以一敵五;目前即使對方也學漢兵(在武器方面)的製作技巧,漢兵還能以一敵三。

冒頓單于當年領40萬控弦之士圍住劉邦七天七夜無功而返;七萬匈奴軍隊圍困李陵5000人,結果還被突圍出去幾十個人。匈奴人雖然勇武,但無奈裝備實在太差,沒有成組織體系的後勤給養,沒有制式武器,軍隊作戰根本沒有續航能力,單兵武器尚且如此,更別說去攻打大型城市所需要的大型攻城器械了。

蒙古人,已經不是當年的原始的匈奴前輩了,已經是鐵甲漫天飛

看看,都看看,這套裝備簡直都成藝術平了,連馬都有的穿,多豪啊!

從蒙古軍隊的單兵裝備上大家已經不難看出,蒙古人已經有了嫻熟的鐵器和兵器製造工藝,以及相當完備的後勤,這是真正的騎兵,匈奴那些獵人是根本沒法比的。

當然單兵武器好並不能威脅到中原王朝那些高大堅固的堡壘,征服金朝的過程中,成吉思汗又認識到攻城戰的重要性,於是成立了戰爭學院,從中原俘虜的工匠教授圍城戰所需的器械和火藥等專業知識,蒙古最終建立起一支3萬炮兵和工兵組成的攻城部隊。戰爭學院後來增加了對高級指揮官的培訓,想成為千戶長以上的將領必須在戰爭學院受訓。

不難看出,蒙古人已經具備了完善的攻城裝備體系,小到雲梯攻城車,大到投石機和火炮,種類齊全應有盡有,中原的城市已經不再是游牧民族望而卻步的地方了,一群野蠻人運用超越時代的先進技術擊垮了中原漢人的自信。

(2)軍隊組織技戰術

匈奴人的騎兵幾乎都是輕裝弓騎兵,通過不斷的放箭進行騷擾和消耗,但是根本沒有殲滅敵方的能力,在遇到陣型組織嚴密的軍隊時只能望洋興嘆。漢朝將軍李陵的5000兵馬被7萬匈奴騎兵圍困,匈奴人除了放箭以外根本沒有辦法撼動李陵軍隊的辦法,最後還是李陵的5000人在射完儲備的箭以後才被匈奴人耗死。前文說過,匈奴裝備的落後,使其無法訓練出衝擊敵方步兵的重型騎兵,戰術只能以穿插騷擾和偷襲為主。

反觀蒙古騎兵,一隻典型的蒙古軍隊里重騎兵大約佔40%,輕騎兵60%。重騎兵主要用於突擊,有必要也近身搏鬥。輕騎兵在蒙古戰術體系中非常重要,可以遠射、誘敵、警戒、迂迴包抄甚至近戰,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密集放箭。輕騎兵一般只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輕騎兵使用的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的性能比歐洲當時最好的英國長弓(榆木或紫杉木製成)還優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國長弓分別為80磅和230米。蒙古採用的多種騎兵戰術(箭雨打擊、兩翼包抄、佯退、開口等)其實並非原創,突厥和回紇等草原部落都曾用過,但經歷嚴酷戰術操練的蒙古軍隊能將其靈活運用、完美髮揮。 如果遭遇的敵軍兵力不多或陣型不整,蒙古輕騎兵會從重騎兵隊列之間的空隙衝出向敵軍齊射,這種射擊沒有具體瞄準目標,只是以高頻大量的輪射打擊敵軍,有時還能造成混亂。輕騎兵完成任務返回重騎身後,重騎兵趁勢發起衝鋒,同時兩翼的輕騎兵包抄到敵軍的側翼乃至身後,與重騎兵一起形成合圍之勢。下圖是蒙古騎兵的基本戰術,以及輕重騎兵的樣子。

遇到嚴陣以待的強大敵軍,蒙古經常使出詐敗誘敵的戰術,將前者吸引到選中地點,與埋伏好的軍隊合圍滅之。第一次西征(1219-1224年)後期的喀爾喀河戰役(1223年5月),哲別與速不台率領不足3萬人面對斡羅斯與欽察的10萬聯軍。蒙軍連續撤退九天至有利地點——喀爾喀河畔。追了九天的聯軍隊形混亂,蒙古騎兵遂發起突擊,兩翼也很快包抄到位,一舉擊潰敵軍。此役中70位貴族陣亡,6個斡羅斯王公被處死,加上後來的圍城戰,聯軍損失約5萬人,蒙古人傷亡微不足道。

匈奴跟蒙古人相差1000年,根本沒有可比性,匈奴各方面都是遠遠不如自己的後輩的,時代的局限讓匈奴人還無法去撼動強大的農耕文明,其實這個問題很不成立,但我還是給大家稍稍科普下。綜上。


你聽說過儒家沒?

中國歷史就是一個隨著儒家越來越強盛然後國家越來越窩囊的一個歷史····

我們儒家打不贏蠻夷啊,但是又不想讓武將得到權力啊

於是就憋出來一個理學

反正打不贏蠻夷讓蠻夷進來燒殺搶掠了,我可以讓女人殉節啊,殉節完了,就可以了啊

像魯迅說的那樣

哀悼幾個殉國的名士,感概一下殉節的女子

然後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至於說什麼你先去看儒家經典的說法

科科,清朝一群人什麼經典都不懂,儒家那群熟讀經典的理學大師們不都跟哈巴狗一樣去跪舔了么,還真怕舔的不舒服呢!~

宣宗皇帝罵太子說你個被儒家洗腦的廢物,果然沒多久,王莽篡漢的時候,備受優待的儒家大師們都裝沒看見。

漢初黃老治國的時候,儒家墨家法家縱橫家兵家連陰陽家等等等都能發展的很不錯,都能當官

數學家張倉當宰相·修訂九章算術,連數學模型就弄出來了,就根據這個模型計算,把各地的豪強挨個拉出來放血·(宣帝罵兒子被儒家洗腦了,他兒子登記後就取消了異地任職啊,任職不在有期限啊等等規定,連定期給豪強放血都不幹了,造成了豪強大爆發····而且對儒家這麼好,王莽篡位的時候,一個儒家子弟都沒站出來····)···還有張衡,還有漢朝發明然後一抗幾千年的曲轅犁·····後世的大多就是技術上的改進,而沒有科技上的進步了···反倒是元朝還有點科技進步····

因為獨尊儒術之後,這其他的學說就都被趕走了啊···連不招誰不惹誰的農家都被攆走了啊···

任何學說都有高潮低谷,儒家很明確的選擇在自己高潮的時候把其他的學說都給滅掉

這樣李淵就不捨得殺李世民了,因為就剩這一個兒子了···

是吧,少正卯不會殺孔丘,但是孔丘剛當官就要殺少正卯··

儒家當了政,就開始指導一切了,

先盯著兵家,以後打仗我來,贏了我的,輸了你的,我搖搖扇子就行···(尼瑪還不如太監呢,人家太監只要功勞不瞎指揮啊)

又看上了縱橫家,但是又沒那本事,最後把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土地還給西夏了,怕西夏不開心,又多送了點,還有更經典了聯合金國滅遼,然後又聯合蒙古滅金···這儒家的智商,我覺得可以脫離靈長類了··

接著看上了醫家,醫生:啊? 比如本來戰國時期人家醫書有心臟多大胃多大等等的記載,後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了不讓人家搞,逼得中醫只能玩黑箱了(人體是一個黑箱子,通過輸入什麼藥物產生什麼效果來猜)還不樂意,到了明朝後期更開始扯淡了,比如人家醫書上寫的是穿山甲通乳,什麼原理?鬼知道啊,你們儒家不讓研究啊,那個得了血吸蟲說我死了把我剖開看看是什麼害我的和尚,剖了他的小和尚早被你們儒家給凌遲了好吧··那時候醫書都是什麼什麼能治什麼,服了有啥表現。到了儒家看上以後,就琢磨,這穿山甲經常打洞,所以才通乳的,就這麼定了····

你說現在連中醫都得和四書五經扯上關係,人家冤不冤啊···

武術也是,恨不得看本論語就成了絕世高手····

剩下的各家學說也都被糟蹋的差不多了····················


因為蒙古和女真建立起了新制度——將鬆散的部落聯盟變成了緊密的中央集權的軍政組織,從此不會輕易瓦解崩潰。詳見下文。

歷史偏愛有制度的莽夫|大象公會

氣候寒冷會驅使游牧民族大規模入侵定居人的家園,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只能建立風一般的帝國,而有些卻能建立起數百年的穩固江山?

文 | @黃章晉

「四十萬眾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英明皇帝,安寧無恙耶?」

1619年10月,蒙古國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居高臨下地致信努爾哈赤,警告滿洲不得再拉攏分化位於遼東的左翼蒙古諸部。

27歲的林丹汗有足夠底氣威脅60歲的努爾哈赤。林丹汗的祖先成吉思汗摧毀了亞歐大陸無數政權,建立了空前遼闊的帝國,其「黃金家族」憑藉祖先的威名,在草原地帶統治了數百年之久。

今天,人們在談及蒙古人的赫赫武功時,依然認為這是他們的軍事機器享有特殊優勢,譬如蒙古騎兵無需後勤,機動能力優越,可大範圍包抄,善用誘敵戰術等等,自然,還有蒙古兵的勇武無敵。

這些優勢,林丹汗全部都有,但他能打贏小小的滿洲么?

【風一般的帝國】

蒙古軍事機器的優勢,為兩千年來游牧人所共有,亞歐草原上曾崛起過無數可汗,其勇武不輸於成吉思汗,甚至不少人曾統治過遼闊疆域,只因其江山短暫,如風一般來去,不為後人熟知。

1402年7月20日,在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東北幾公里的地方,爆發了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一場騎兵會戰。歷史記載,雙方投入了一百萬人,帖木兒率領的蒙古混合騎兵為80萬人,而巴耶濟德率領的奧斯曼軍隊為20萬人。今天更可信的說法是,帖木兒的騎兵應不超過20萬,而巴耶濟德軍隊應不超過8萬。

雖然雙方兵力懸殊,但在這場14個小時的戰鬥中,奧斯曼的中軍一度逼近帖木兒大營,但右翼的臣屬突厥部落突然叛變,導致奧斯曼軍隊全軍覆沒,巴耶濟德與兒子被俘。

圖註:19 世紀波蘭畫家 Stanislaw Chlebowski 在 1878 年完成的《巴耶濟德被帖木兒囚禁》

安卡拉之戰,摧毀了初生的奧斯曼帝國,讓飽受其侵凌的歐洲又喘息了幾十年。某種程度上,它也拯救了中國——帖木兒原本準備征服東方的明帝國。三年後,帖木兒率20萬大軍準備遠征中國,途中在今日哈薩克奇姆肯特市附近病逝。

巴耶濟德是帖木兒最強勁也最敬重的敵人,以至於巴耶濟德被俘抑鬱而亡後,英雄惺惺相惜的帖木兒一度悲痛萬分,後來釋放了巴耶濟德的兒子。他當時絕對想不到的是,他和巴耶濟德身後的帝國命運會完全不同。

巴耶濟德的兒子回到故土時,繼承的是支離破碎的遺產,經過一番兄弟相殘,奧斯曼帝國重新統一,經數代人努力,它變成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滅亡。創下了游牧帝國存續時間最長的紀錄。

帖木兒希望自己能像成吉思汗一樣開創萬世基業,為此他曾重點拿成吉思汗的子孫開刀,把他們打得抱頭鼠竄。但帖木兒死後,它的帝國迅速分成幾塊,後被烏茲別克汗國的昔班尼滅亡。

論謀略,素善縱橫捭闔的帖木兒,遠非性格上帶有強烈淳樸牧民特徵的鐵木真可比,論戰勝過的強敵,鐵木真亦無法與帖木兒相比,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征服世界時,遇到的敵手都是處於衰落的帝國,論軍隊的規模和裝備,鐵木真的軍隊亦無法與帖木兒相比。

帖木兒是匈奴王阿提拉的翻版——453年,阿提拉暴斃身亡,15年後,他的長子艾拉克的人頭就被送到了羅馬人的手上——這是典型游牧帝國的特徵,風一樣兇猛而來,風一樣瞬間消散。

歷史上像鐵木真一般能征善戰的草原雄主不在少數,但大多數人像阿提拉、帖木兒一樣,只能在一代人的時間裡發動對外掠奪戰爭,如果統治疆域過大,極易導致第二代陷入分裂內戰。匈奴、突厥在統一大草原時,不但與中原王朝的戰爭中不斷出現部落叛變和內戰,甚至直接分裂為兩個部分。

游牧社會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游牧帝國具有天然的不穩定性:分散游牧,決定了游牧社會只能以部落、部落聯盟、更高的部落聯盟這種鬆散的方式組織政權。

這種鬆散的組織方式,決定了游牧社會領袖的世代交替,既非世襲制,又非民主制,而是兩者結合的「世選制」,汗王死去,由貴族大會在汗王的親族中選賢繼任,可兄終弟及,可父業子承,並無長幼之別。世選制對王權的限制,使得草原很難出現高度集權的獨裁者。

自匈奴始,稍大的草原部落聯盟都會實行兩翼制,以適應其地廣人稀的自然地理特徵,而草原上建立的強大帝國,兩翼制的特徵會表現得更為明顯,東為左翼,西為右翼,由汗王選親族分任,汗王直轄中部。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都是典型。

游牧社會這種政權組織方式的好處是,它高度適應草原需要殘酷競爭的需求,可以隨時讓能征慣戰的強者成為領袖。一旦出現強者,大家可以迅速停止互相征伐,依附聚合在其周圍,集體參與對外掠奪,一旦大汗失敗或意外身死,大家可立即投靠新主,以免玉石俱焚。

但這種唯強者是從的組織方式,使得上一代汗王的權勢和聲望無法傳給下一代汗王,新汗王必須通過戰爭證明自己,這使得草原帝國的對外擴張,往往只能維持一代人,容易反覆陷入統一、擴張、分裂、再統一、再分裂的循環,風一般的帝國正是指此。

因此,草原帝國的疆域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牢牢掌握權力的大汗能在位多少年。

【制度的奇蹟】

那些最著名的征服者,多半都在統一各部落後在位時間較長。在位時間最長的是帖木兒,36年(1310-1405年),他以72歲高齡病逝,算不大不小的奇蹟,奠定匈奴帝國疆域的冒頓單于以35年居亞軍,成吉思汗活了65歲,在位只有21年,但若從成為蒙古乞顏部大汗算起,還要再加上22年。著名的阿提拉雖然只活了47歲,但在位21年。

成吉思汗在世時,蒙古汗國實際控制的疆域,並不比匈奴、突厥人更遼闊。甚至成吉思汗征服這些地方所花的時間也與突厥汗國相差無幾,只是突厥汗國開國後20多年擴張中,卻經歷了四位可汗。它導致突厥汗國552年建國,不到30年就分裂了。

蒙古人建立疆域空前遼闊的帝國背後的奇蹟是,它的對外征服持續了三代人。如果從1206年鐵木真被草原各部落共同推舉為成吉思汗開始算起,到1285年蒙古大將唆都征越南戰敗身亡蒙古不再擴張為止,成吉思汗祖孫三代的征服戰爭持續了80年。

另外,蒙古人統一草原後,80多年對外擴張時,沒有遇見一個國力蒸蒸日上的大帝國,大軍所向之處,都是分裂或衰落中的帝國,相比之下,匈奴、突厥的運氣就差得太多。

但蒙古人能有如此好運,自有其政權堅固的穩定性有關。成吉思汗政權的組織方式已迥異於前代,雖然大汗依然是貴族大會的世選制產生,甚至依然帶有強烈的兩翼制色彩。但它卻不再由鬆散的部落聯盟組成的汗國,而是完全不同的家天下的汗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打散了部落組織後,將其編為96個千戶,千戶下又設百戶、十戶,牧民不得離開其組織,部落的界線被抹掉。成吉思汗委任的千戶長,或為其子孫或為其一手提拔起來出身低微的將領,部落舊貴族的統治被徹底終結。這種社會組織改造,頗類同於秦國將分封制改為郡縣制。

在此基礎上,成吉思汗又建立了直屬其本人指揮的禁衛部隊,徵調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任,其待遇遠高於一般半民半軍的士兵。這使得軍權進一步牢牢掌握在其手中,防範了大權旁落。

傳統的部落聯盟時代,成吉思汗這樣的雄主,政權往往會因為一次重大失敗而土崩瓦解,昨天還是萬眾簇擁的英雄,轉眼間就會淪落到以打獵或搶劫為生。經成吉思汗改造的草原帝國,已不再是輕易就會瓦解崩潰的風一般的帝國了。

能長時間對外擴張建立穩定政權的開國者,幾乎都像成吉思汗一樣,完成了對舊部落社會的重新組合。更典型的是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和滿清的八旗制,它在打碎舊制度上做得更為徹底。

「草原郡縣制」本質上是一種軍事奴隸制,顯然會對全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生活造成極大破壞,但它適應大規模的對外擴張,並且能刺激內在的擴張性,全民被納入戰爭體系後,必須依靠不斷的對外掠奪才能維持草原社會的生存。

成吉思汗顯然不是一個有意識的制度設計大師,他完全沒有觸動草原上傳統的「世選制」,而且諸子分封的做法,也為大蒙古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他也沒有觸動草原上的幼子繼承製,造成的結果是,幼子拖雷因為繼承了成吉思汗直屬的兵馬,實力比繼位的大汗更強大,它使得汗位轉了一圈後,最終永久歸屬拖雷子孫,加速了帝國分裂。汗國各自獨立後,「草原郡縣制」又逐漸回歸為部落制。

雖然帖木兒在謀略和見識上要勝於成吉思汗,但在制度建設的成就上,卻遠無法與成吉思汗相比,帖木兒只完成了對其發家的蒙古-突厥部落軍隊以十進位為單位層級的整合,由於其征服地區民族構成極為龐雜,他大量運用了傳統的分封和臣屬方式,形成了一種中央集權與分封制的混合體制,政權的穩定性無法與蒙古國相比。

被帖木兒摧毀的奧斯曼帝國,則是草原帝國里中央集權制的最佳典範。它不但在向西征服的過程中,中央集權制度越來越完善,其君主既非草原民族的世選制,又非定居民族的長子繼承製,而是一種殘酷而特殊的方式:諸王子由戰爭決定繼承權,勝者處決自己全部的兄弟——哪怕是根本沒有參與奪權戰爭的襁褓中的嬰兒。

對一個必須靠對外擴張才能維繫的政權來說,這種君主產生模式雖然殘酷,但好處不言而喻:領導帝國對外侵掠的每一任君主,都是經過戰爭證明的最強者,但他們都來自一個家族,貴族對繼承權完全沒有置喙的機會,它把定居民族家天下的穩定性與草原民族需要最強者的傳統結合了起來。

開創奧斯曼帝國這一殘酷傳統的人,正是被帖木兒擊敗的巴耶濟德,巴耶濟德的兒子們經十年內戰,最終只有繼承了君權的穆罕默德一世活了下來。帖木兒的子孫競爭遠沒有這麼殘酷,但分裂的帝國很快被原來的附庸摧毀。

圖註:巴耶濟德繼位者穆罕默德一世

不過,這種動輒經過數年內戰才能「選」出君主的傳統,對帝國的傷害實在太大,戰場決勝負逐漸被宮廷陰謀決勝負所取代,從這時起,奧斯曼帝國的君主們便不再是戰場上的統帥,多為深宮內被婦人、太監環繞的荒淫帝王,權力逐漸落到宰相手中。

【莽夫的決斷】

如果沒有成吉思汗打下的制度基礎,抵抗蒙古長達45年的南宋,它完全有可能等到蒙古自行解體,屆時蒙古人或自相攻伐,或被其他崛起的部落取代。但是,蒙古雖然發生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之戰,忽必烈贏取汗位後,四大汗國因忽必烈違背世選製程序以及「行漢法」而脫離了其統治,但忽必烈政權的穩定性卻未受任何影響。

成吉思汗的制度改造,始於1202年春對塔塔爾人的征服。成吉思汗戰前下達兩項命令:一切繳獲要歸公,任何人不得隨意後退。這是他的第一次立法。兩項命令都直接觸動了部落聯盟時代的習慣。

草原部落熱衷參與戰爭,最大的動力是戰場分贓的誘惑刺激,參戰各部落掠奪的財物,除部分上繳給領導外,余者可自由獲取。戰鬥中,各部落由其部落領袖直接指揮,為保全部落實力,一旦戰事不利,部落領袖往往會擅自撤軍。這種習慣使得各部落樂於追隨強者,但也極不可靠。

這一違背傳統的法令,當然會令權貴不滿,成吉思汗的叔叔、堂兄、以及蒙古部落前任汗王的兒子——他本有資格爭取汗位但卻推舉了成吉思汗,依仗特殊地位,並未將自己搶奪的戰利品交給成吉思汗分配,遭訓斥後,他們立即以草原部落特有的方式表達不滿——投奔到成吉思汗的敵人一方。

成吉思汗曾在部落戰爭中慘敗,一度靠打獵為生,因為部下忠貞才東山再起,三人叛逃事件,促發了成吉思汗徹底將鬆散的部落聯盟改造為緊密掌握在家族手中的變革。當然,這種組織變革,必須在殘酷的部落兼并戰爭中才能完成,如果成吉思汗是和平時代的汗王,剝奪手下部落聯盟貴族權力,將會令其眾叛親離。

有歷史學家估計,在成吉思汗統一兼并草原部落的戰爭期間,游牧社會損失了一半的人口。22年殘酷的部落戰爭才是成吉思汗遼闊帝國的基業所在。

白山黑水以漁獵為生的女真、滿洲,由鬆散的部落聯盟變成緊密的中央集權制要更為便利,各部落寨堡為定居據點,無法像具有極大流動性的游牧部落隨時可以遠走高飛,更容易在部落統一戰爭中被徹底改造成中央集權的軍政組織。

完顏阿古打的女真,努爾哈赤的滿洲,統一部民後,都有相同的制度設計,並非他們更有眼光,而是生存環境一旦惡化,部落戰爭的結果很容易就完成這種社會改造。但統一戰爭本身過程極為殘酷艱難,完顏阿古打崛起時,女真部落自其父親任部落聯盟長時就開始了殘酷的整合,而努爾哈赤統一滿洲各部時,前後共花了33年。家天下是以消滅整個貴族階層為前提的。

但家天下離君主獨裁還有一定距離,只有權力最終歸於君王一人之手,才可保證家天下政權的穩固。蒙古是在廢除了貴族大會的世選制的忽必烈手上完成的,滿洲則是皇太極繼位後,逐個削除了可與其並坐的兄弟的特權後,才逐漸完成的。

最艱難的制度改造,無疑當屬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周圍的民族、宗教環境極為複雜,但它的掠奪對象在西方,只有組織向西方掠奪才能讓更多部落參與進來,但君主加強中央集權制,必然觸犯部落聯盟貴族的利益,在不可能掉頭去征服自己同族,同時又要完成利於君主集權的制度改造,奧斯曼人想出的辦法,是將擄獲的基督教少年改編訓練為直屬於君王的禁衛軍,逐漸降低不那麼馴服的部落聯盟的依賴。

系統實施這一策略的是巴耶濟德,雖然它導致巴耶濟德與帖木兒的決戰中,臣屬的突厥部落臨陣背叛到了帖木兒一方,但巴耶濟德死後,他的策略被子孫堅定不移地繼承,在歐洲近現代軍事革命之前,奧斯曼軍隊獨特的組織方式,使之長期保持住了對歐洲的軍事優勢和進攻勢頭。

成吉思汗的後裔林丹汗是一位無愧於黃金家族的傑出戰士。他在向東、向西和向北征服那些不太聽話的蒙古諸部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群雄逐鹿的草原上,莽夫的個人勇武,威力來的遠不及制度。

這位自稱控兵四十萬眾的大汗,其實只是鬆散部落聯盟的領袖,它對屬民的控制,遠不能與努爾哈赤相比。他可以組織十萬人劫掠中原,跟隨大汗去打劫是所有部落都願意乾的事,但硬碰硬與滿洲對抗,則沒有哪個部落願意當犧牲品。靠近滿洲的蒙古諸部最先被滿洲人瓦解分化。

林丹汗或許想起了成吉思汗的那兩條命令,於是他轉而投入重新統一蒙古諸部的內戰。林丹汗改宗紅教本身就使得他與奉黃教為宗的蒙古諸部貌合神離,而剝奪部落貴族權力的內戰,更使其離心離德。他的對內戰爭,只是摧毀了蒙古人自身的力量,被他擊敗的蒙古諸部,紛紛逃往滿洲一邊。

圖註:清太祖天命皇帝朝服像

滿洲興起的時代,北方草原地帶氣候極端惡劣,當時滿洲史載「時國中大飢,斗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但滿洲人可翻越長城掠奪大明來度過難關,林丹汗既不能越過長城,又無法抵擋滿洲的步步蠶食,他很快淪為「窮餓之虜」,部屬四散離去。林丹汗終因天花而死。

雖然在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的競爭中,黃金家族的聲望和控制這遼闊的部署,看上去優勢在林丹汗一方,但命運偏愛有制度的莽夫。


從部族演化至國家的過程,是一個現代國家進化形成的關鍵階段。而一個國家能否建立健全的國家制度,尤其是能否打破部族勢力的壟斷力量,用統一的國家機器和國家意志來徹底取代靠血緣和地域來維繫的氏族和部落的力量,用對國家和民族的公忠來取代對氏族和部落的私忠,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真正成熟的核心。所以雅典的梭倫改革才將雅典的四個血緣部落,打散拆分為十個地區部落。這是一道坎,邁過去的,就脫胎換骨,形成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和國家,邁不過去的,就要被歷史所無情淘汰。例如中國歷史上的匈奴和突厥,都曾雄踞塞外,顯赫一時。但最終,他們不但沒有入主中原,光大其業,反而最終落得分崩離析,風吹雲散的可悲下場。何也?就是因為它們都沒能建立起成熟的國家制度,反而被其傳統落後的部族勢力所左右。匈奴突厥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國家,而只是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以其首領為核心,被鬆散的聯繫起來。諸部之間互不統屬,彼此猜忌,內耗嚴重。與敵戰,勝則各懷其私,貪圖搶掠,惜兵以自保;敗則心存異念,互相傾軋,賣主以存己。將整個國家的命運完全押在其領袖的個人能力上,若僥倖遇一明主,則尚可稱雄一時,若不幸遇一二庸常之主,諸部便各自散去,滅亡只在早晚。雖兵強馬壯,無能為也。而那些能夠成就大業的民族則正好相反,蒙古女真都意識到這種部族政治的脆弱和不穩,所以皆進行改革,打破原有氏族部落血緣之界限,大膽組合,重新編製,於是才有了元之萬戶,清之八旗。

《貞觀長歌》里有一個情節,說李世民在突厥兵臨長安城下的情況下,將長安城內的珠寶全部送給了突厥人,然後揚言,你要繼續攻城,則我要跟你死拼到底。於是突厥各部盡皆離心。因為他們的目的只求搶掠財寶,而今長安的國庫已經空了,他們繼續打下去也撈不到更多的好處,卻有傷亡的風險。至於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那當天下之主的是你突厥可汗,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於是孤軍奮戰的頡利可汗只好退兵。這個情節當然是虛構的,但是卻深刻點出了突厥可汗的困境,就是沒有強大的中央權力。

當年皇太極之所以和阿敏等人發生矛盾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范文程說:「如今發兵西征,諸軍皆歡呼曰『搶蠻子』。此一搶字如何能夠持久?」所以皇太極多次勒令諸軍要嚴肅軍紀,不得隨意殺傷漢人。而阿敏等諸貝勒卻依然是燒殺搶掠,把漢人逼得都只能和清軍拚命。所以皇太極最終因屠殺永平等城軍民的罪過而囚禁阿敏。其實阿敏等人的想法也很簡單,奪天下當皇帝的是你,我只要多搶財貨奴隸,滿足我的個人私慾就行了。你當不當中原之主,關我屁事?


問鼎中原與戰爭勝利是兩個概念,游牧民族經常獲得戰爭勝利,但統治漢人地區完全是不一樣的任務。其實之前的高票答案有一些解釋了。

問鼎中原,就是要在漢民族衰落的時候在漢人區建立穩固的統治,在漢民族強盛的時候維持對立的態勢。

從這個角度來說,唐以前,只有拓跋鮮卑滿足這個條件。

為什麼唐以後的少數民族政權能夠長期存在,是因為世界變了。

唐以前,真正占統治地位的,是世家大族。

五胡十六國所謂統治中原少數民族,大都是歸附內遷的部族,大夏和拓跋魏才算漢化低的政權。而北魏為了延續統治,最明顯的舉措就是融入世家大族,除了鮮卑軍隊獨特性質外,其他政治結構已經和漢人政權很相似了。北魏為了能夠問鼎中原的漢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入籍,後來經軍閥胡化漢化幾經反覆,到隋,之前的鮮卑特徵已經連漢族人都忽略了。

剩下時代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他們是可以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是一方面缺乏實力,一方面缺乏統治中原的意願,只是滿足中原王朝在衰落期納貢而已。

唐以後,世家大族崩潰,平民階層上升,政權機器集權,游牧民族政權有能力在不完全漢化的情況下推行對全國的統治,他們的政權從未缺乏大量的漢人支持者,這與五胡,北魏,東西魏時期,漢人的群體沉默是完全不一樣的。

遼,契丹人開始實現牧區與農耕區的長時間統治,並且迫使中原漢化的沙陀政權稱臣,與宋長期維持平等的關係。

金,女真人第一次完全打破中國朝貢體系,以外族政權構建東亞的朝貢體系,在漢人占極大比例的區域構建多民族國家,存在大量高素質的忠心的漢人官吏。

元,蒙古人最終完成對中國世界的整合。

從政權執行力,土豪支持程度,官吏民族成分看,唐宋變化對少數民族奪取中原是決定性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應中世紀世家莊園只能是融入,而對應中古後的地主則可以發揮國家機器進行控制,這也是少數民族建立中原政權的基石。


騎射功夫橫掃天下是游牧民族的意淫和漢族人被類狼圖騰精神洗腦後的錯覺

打仗打的是經濟實力和動員能力,經濟實力古代中國獨步東亞,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所以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比的是動員能力。中原王朝是歷史周期律的周而復始,游牧民族是偶爾雄起一把後再度歸於沉寂。要想成功,就要趕在中原大亂烈火烹油之時,正好能糾起一班人馬南下干一票大的。

長城是保障治安防賊的屏障,不是用來擋黑社會強拆的


通常一個大國被另一個小國打敗都是因為大國自己不行了。你可以把問題換成為什麼蒙古、滿清佔領中原後衰敗的這麼快,南方農民起義就能把他們折騰死?


因為光一個蒙古高原不足以支撐能對中原進行征服的人口,匈奴鼎盛時人口應該也不會超過200萬人

能征服中原的北方政權一般都要先佔領富饒的東北平原,比如鮮卑、女真和滅金後的蒙古

而且匈奴、突厥運氣不太好,遇到中原也是統一且強大的秦漢隋唐,而且秦漢之交、隋唐之交的時間不長,沒給他們扶植類似石敬瑭這樣傀儡的機會


韓琦曾跟狄青甩臉子:「東華門外,以狀元名唱出者方為好男兒。」

——蒙古能花式吊打我大宋的很大一個原因。


比較成本不同

匈奴的漢,也就是個初步文明的農耕國家,勞動力成本對比游牧匈奴也高不到哪裡去,你狠我也狠,看誰死得過誰,那當然,匈奴就是熬也被熬死光了。

女真蒙古懟宋,是低成本高效懟高成本低效,簡直一觸即潰啊,過度文明在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多次了。


因為兩宋沒出過「漢武帝」


因為五胡亂華胡人普及的佛教和科舉制度改變了漢人的精神文化面貌和價值取向,一個尚武佩劍的民族陽痿成印度人的戰五渣。佛教普及前後漢人戰爭能力差距巨大

先秦秦漢的1000多年裡,華夏以四方蠻夷為征服對象,春秋戰國邊緣型國家秦齊楚晉都靠征服蠻夷崛起為爭霸之國,秦漢時期的大擴張將華夏版圖擴張數倍,建立起東亞的統治秩序,亂華的五胡都是被欺負大的的,繼承漢帝國軍事遺產的軍閥們,即便忙於內戰,依然可以花樣吊打蠻族。南北朝時期,經濟人口處於劣勢的南朝政權經常處於攻勢,多次贏得淝水之戰之類以少勝多的戰役

燕國漢朝曹魏用偏師便能平推朝鮮半島,擊敗高句麗,佛教普及之後,隋唐兩代君主率領精銳親征,搭上一個王朝,仍不能解決朝鮮問題。

因為漢人戰鬥力的下降,造成對越南朝鮮征服成本的上升,被中國統治近千年的朝鮮越南得以獨立


因為漢比宋明強

我們現在說起來挺輕鬆,漢武帝打敗匈奴人巴拉巴拉巴拉的,那可是還沒有漢朝就開始的戰爭,連扶蘇被篡位都有匈奴人的責任。

為了讓漢武帝有可能勝利,漢文帝漢景帝努力了多少年,才準備好了開戰的本錢。再加上漢武帝自己也爭氣,才有了後來的事情。

至於宋明……

宋是沒有高手的命,還得了高手的病,實力不夠還向北挑釁,立志改革,啥都沒改出來。打不過元是正常的,能打過才叫出了奇蹟吶

大萌就冤了,清要是在明朝前期崛起,你信不信他會被打的叫爸爸?其實清崛起的時候,大萌已經完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而已。大清也是奪得李闖的天下而不是大萌的。


其實根據地緣政治, 有勢力衰落, 才有勢力崛起, 極少會出現兩股很近的勢力同時崛起然後來一場火星撞地球的大戰場景(匈奴和西漢的戰爭勉強可以算上).

所以匈奴崛起在西漢崛起的同時, 想入主中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被打到漠北不敢南下也是正常結果之一.

漢朝崩潰後的大混亂中, 游牧民族勢力沒有真正整合過, 對一個半壁江山的南朝, 也沒有太大的勝算.

隋唐時期, 雖然突厥初步完成了草原民族的整合, 但面對一個上升中的中原政權, 結局和匈奴差不多也不奇怪.

再一次大混亂的時代, 我宋本來就沒有完成重要的統一, 傳統的防禦體系沒有構建好, 而且對武人的壓制讓立國早期擴張來構建防禦成了泡影, 沒法像前任一樣做到軍事上的崛起, 讓分裂的局面持續了更久的時間, 到宋金對峙, 各自花了大量的精力戰爭, 金國也像以前的中央政權一樣, 一直在使手段阻止蒙古草原的統一, 然而玩脫了, 讓草原上最優秀的軍事統領統一了蒙古草原. 而當時的宋金在一直的相愛相殺下都在走下坡路了....在蒙古西征後, 中原被蒙古人征服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只是, 感覺還是太快了....

我大萌被建州女真奪了天下, 這倒真的只是個意外----

1. 意外出了個死社稷的崇禎, 這貨完美地驗證了墨菲定律, 寒了天下所有士人/將軍的心.

2. 女真正好出現在權力真空期, 揀了便宜, 當然考慮歷史的進程這樣說, 但當然還有愛新覺羅氏個人的努力.


宋、明自己作死,人家撿便宜。


請問西晉是誰滅的?


女真不配和蒙古相提並論,女真純粹運氣好的過頭趕上宋朝皇帝傻缺白白撿了便宜。

蒙古一開始也沒選擇和中原死磕,鐵木真至死為止主要攻略方向都是西征。蒙古人雖然野蠻,但是蒙古人有一點好處就是捨得賞賜,只要立下戰功或者有所貢獻的蒙古人不拘一格不問出身一路犒賞陞官。蒙古一開始西征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就地徵集民夫聚眾攻城,但是按照一般邏輯這種人海送肉應該很快就逼反了所有人才對,被蒙古人抓住的攻城炮灰應該很快就在「橫豎都是死不如和入侵者拼了」這種思維之下造反才對,可是歷史上確實蒙古人這一招屢試不爽破城無數。

原因就是蒙古人很會蘿蔔加大棒,攻城的民夫只要完成當天任務立刻犒賞,有了功勞還會提拔,破成之後一樣給於進城掠奪的機會。這樣一下子被迫攻城的民夫就從炮灰轉變成「豁出一條命搏個封妻蔭子萬戶侯」了。反而我大宋···種家軍怎麼被逼死的?人困馬乏打不動了鬧的士兵嘩變不給銀子不動身,都這地步了我皇送還是一個子不出。

總之,蒙古在西征過程中滾雪球越大越強,最後能帶著西方最先進的回回炮來敲破大送的城牆,這時候的蒙古人已經不是野蠻人了。

匈奴的時候則悲催多了,匈奴那個時期漢朝嚴禁任何儒家經典流入草原,原因就是有了儒家的經典匈奴就能從部落制國家進化為有明確官僚系統的封建國家,大家可能聽過這麼一個故事:漢朝時一個匈奴單于練兵極為恐怖,練到沒有號令山崩地裂也不動如山,響箭一起萬箭齊發,結果這麼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領卻死於自己兒子的暗殺奪權。如果那個時代的匈奴有了官僚系統,那麼即使大汗死了他的制度依舊可以傳承下去,百鍊強兵換了誰當首領都是百鍊強兵,就像秦國即使嬴政被刺殺也不過是換個親王繼續滅六國一統天下。而部落制國家不一樣,大汗一死手下山頭立刻亂了再也起不來。

總而言之漢朝對匈奴是有文明優勢的。可是到了宋朝變成了蒙古對宋朝有優勢。


蒙古女真都是趕上中原分裂了,匈奴正好趕上漢朝如日中天。蒙古崛起時,中國一分為三,西北是西夏,華北東北是金,秦嶺淮河以南是南宋。滿清1644年入關時,西北華北是大順,四川是大西,華東華中華南雲貴屬南明。


推薦閱讀:

在歷史演進中,有哪些幾乎不可逆的因素?
讀史有哪些好處?
中國自1955年以來有哪些大事頻發的年份?
改革開放之後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政策是什麼?
三座大山中的帝國主義是誰推翻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