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秦暉教授的《文化決定論的困境》,他提到古希臘羅馬的潮流(蔚藍色文化)過去了是真的嗎?

「但了解西方當代希臘羅馬學動向的人都知道這股潮流早已過去了,當代西方人的古希臘羅馬觀中盛行的是「原始主義」,從稱雄於西方希臘羅馬學界的「劍橋古史學派」大師們如M·I·芬利、A·H·M·瓊斯、P·甘塞、R·P·薩勒,直至馬克思主義古典史家如G·E·M·德聖克魯斯等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近20年來的前蘇聯古典史界,都普遍傾向於拋棄「現代主義的神話」而賦予希臘羅馬以一種古樸的、宗法式的、自然經濟的、農民的面孔,即頗有些「黃色文明」的面孔。

他們把「城邦」與城市作了嚴格區分,指出古希臘城邦的本質是一種共同體,其中很多並沒有「城」——如著名的斯巴達就只是五個村子的聯合。那些有城垣的城邦,包括雅典在內,其公民基本上也是小農而非工商業者。甚至有人還提出「城市興則城邦亡」的極端主張,乾脆把城邦視為農村公社。

至於羅馬以農業立國,歷來並無爭論,但當代學者普遍對過去渲染的「古代資本主義企業」——奴隸制農場在羅馬農業中的地位表示懷疑,認為這種農場只不過在中南義大利及西西里一隅之地興盛了一個世紀左右,其商品率也未見得有多高。就是在彼時彼地農民人口也比奴隸為多,而羅馬全境及其整個歷史上小農農業更佔壓倒優勢。

正如1978年第七屆國際經濟史大會古代組絕大多數討論者公認:「希臘羅馬社會中典型的勞動者是小農,而不是奴隸」60,希臘羅馬世界總的來說是個「農民社會」 61。這個社會「經濟上自給自足,每個農戶、每個社區、每個地區都種植和製造其所需要的一切東西」62。在這裡農民株守土地,鮮與市通,富豪的財富主要來自租稅,用於奢侈消費或花在公益、慈善事業上以博取名聲,全然不知投資為何事。經商發財者也多「以末致富,用本守之」,轉化為地產。

所謂「古代的重商主義」被認為是一種神話,無論希臘還是羅馬都以重農抑商為國策,以貴農賤商為正統價值觀,商業的發達只不過是一種「末世」的腐敗現象(就像我國歷史上的王朝末世那樣?!)。在這一代學者筆下,過去「現代主義」者用以宣揚工商業重要性的種種論據幾乎都被逐一否定:科路美拉開列的農場主經營賬只不過是寓言式的虛構,與實際狀況了不相干;羅馬人消費的埃及小麥以及其他舶來品也不是商品,而是征服者勒索的貢賦;羅馬發達的公路系統主要不是用於工商業運輸。」


這個的確很對,古典希臘/羅馬並不是什麼所謂的「蔚藍文明」,哪怕迦太基也不是什麼所謂的海洋貿易國家,無論是巔峰期的雅典帝國還是巔峰期的迦太基城邦同盟,【土地產業】至始至終是佔據社會生產活動與資源增值的核心。

哪怕在古典泛希臘圈中,最為興旺發達的其實也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雅典,而是農業極其發達的敘拉古。

海外的希臘城邦發展的絲毫並不比本土城邦差,尤其是大希臘與西西里的希臘城邦,她們的人口與實力絲毫不比本土弱勢。

而城邦也並不等同於【城市】,許許多多的古典城市按照標準【城市定義】來說並不算是真正的城市,題主也說了,斯巴達本身就是一個農村公社而已,這個一點也沒錯,斯巴達本身就是一個實行共產主義的農村公社聯盟。

而斯巴達這種形態在古典城邦中非常常見,許多小城邦乾脆就是以氏族部落甚至村子組成的。

而雅典早期也是十幾個氏族組成的一個公社發展而來。

而【城市興則城邦亡】,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情況,在古典時代-晚期古典時代。

【城邦】的定義發生了一次非常重大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人為的。在此之前城邦可以就是個公社,可以是部落,可以是單個的城市,可以是若干城市,也可以是若干部落聚合體。

而在君士坦丁大帝改革之後,他將全國的行政區劃徹底固定為了大區(行政類似中國道)——行政區(性質類似中國路)——行省(類似中國郡)——城邦(類似中國縣)的結構。

而這個時期,地中海世界的【城邦】開始出現大量的合併/裁撤/增設。原本很多原有的城邦被繼續保留,但是都剔除他們原有額外的城市,許多沒有城邦的地區被設立為【城邦】,並營建城市,許多是村社的城邦也被強制聚合為城市。

而在這次劇烈的轉變之後,羅馬境內的【城邦】成為一個行政區劃。即城市+城市附屬鄉村。

而至於希羅社會到底是不是重商輕農亦或是重農輕商,其實這個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

誠然,所謂的羅馬的和平的的確確對於地中海世界來說就是一種殖民式的壓榨,尤其是埃及。不過當羅馬國家自身開始變革之後,她對地方的這種態度也開始轉變。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早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義大利與羅馬城的地位就開始不斷下降了,東部的地位開始越來越重要,元首們也越來越多往東部跑,甚至最後乾脆將自己的行在設立於東部。

而古典時代相當多的巨城,其實也的的確確非常缺乏經濟活力,最典型的就是羅馬城以及西部不少靠拉丁權貴堆出來的【消費型城市】,這些古典城市的的確確就是群吸血鬼,她們本身並不是中世紀以及後世人們熟知的那種依靠工商手工金融業性質的【城市】。

她們更多是依靠拉丁權貴的集中扎堆,然後帶動服務業的一種【吸血黑洞式的城市】,而古典羅馬的特有政治結構與習俗傳統,又讓許多權貴庇護和贍養非常多的無業游民,以進行政治支持,古典羅馬城內無業游民數量比例最高據說達到了三-四成。


看到這段話便想起來彭小瑜教授在《西方歷史誤讀的東方背景》一文中所提到的一個觀點:國內西史學界很多領域比西方前沿落後三十到五十年。(這句有明顯的偏頗,暫保留)

(感謝 @易冉弦 的指出和批評,我總結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再看一遍論文本身,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夾在裡面,答案做了一下修改)

(補充一下彭文的總結部分)

換言之,秦教授所提到的這個反思,其實是西方學者幾十前就已經反思過的了;但是就在不久前的國內(不一定是學界),文化決定論/文明形態學卻依然大行其道,劉仲敬由著斯賓格勒演繹出的那套東西幾年前還會被人捧為至理。

我希望人們不僅要反思這種論點的偏頗之處,更應該反思是什麼心態導致了熱捧這種觀點的現象的出現。


自己塑造偶像然後自己把偶像推倒

先虛構出現實中不存在的,商業化的海洋文明的,與古典中國(大陸文明,小農經濟的農業國)劃清界限的希臘和羅馬

然後發現真實的希臘羅馬與自己虛構的有偏差,於是不得不痛苦地接受,承認希臘羅馬與古代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

近兩百年中國對西方文明經歷了從鄙視到仰視的過程,是時候該正視了


蔚藍色是大毒草紀錄片某殤中最後一集的名字。。。秦教授這代人,還是脫離不了時代烙印啊


題目問的是潮流,那麼標準答案理應是對學術史(研究動態)的梳理。

@清廉正直乃夫鷹 的答案簡述了古典時期的經濟形態,以及城邦和城市的辨析,其實秦文里已經提過,所以他說「這個的確很對」。

@lbq 的答案提到了彭小瑜老師,彭的《西方歷史誤讀的東方背景》一文,是以伯爾曼《法律與革命》的譯介為引子,指出了目前學術界存在的兩大問題:

一、外國史/世界史教學中對於多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學生過於依賴中文材料

二、出版和翻譯方面太重視經典著作,忽視了新近研究動態

實際上彭文並沒有提「很多領域」、「三十年到五十年」之類的限定語,所以lbq的總結並不準確。而且看後面的描述,他對秦文的背景以及相應的思想地圖並不了解。

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改革開放之後的思想地圖。80年代,最受關注的是李澤厚、劉再復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知識分子,溫情、浪漫、理想主義是主基調。進入90年代後,知識界出現了「社會科學轉向」,以鄧正來的《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創刊為標誌,徐友漁稱其迎合了知識界從美學等人文領域向更能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科的轉變。新舊世紀之交,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文存、文集,彙集了90年代知識界的代表性文章,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孟繁華主編的《90年代文存》賀雄飛主編的「草原部落知識分子文存」叢書,以及我即將提到的《學問中國》

《學問中國》的作者群非常微妙,有很多至今依然活躍:哲學界出了名的「trouble maker」趙汀陽;至今依然在熱烈探討科學和科學史的吳國盛;致力於創建新政治經濟學的汪丁丁;鼓吹埃德蒙伯克被人告發的劉軍寧......而秦暉在書中被收錄的《文化決定論的貧困》一文,是90年代公共知識分子(區別於專業學者)首次對文化基因決定論提出學理上的質疑和批判。

秦文寫於1998年,其中關於古典學研究部分的知識,是來源於黃洋。黃洋是林志純老先生(世界史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國內首屈一指的亞述學專家吳宇虹是其學生)指導建立的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最早的一批學生,此時他還是未畢業的本科生,在研究所里打下了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基礎。1987年他得到了中英友好獎學金資助,前往英國留學,1991年6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古典學博士學位

1995年,他翻譯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古代希臘土地制度研究》,第二年又在《歷史研究》雜誌上發表了《希臘城邦社會的農業特徵》。在《古代希臘土地制度研究》的導言中,黃洋就開門見山地指出了以紀錄片《河殤》為代表的對西方古典文明不切實際的想像

事實上,把古典時期當作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的「現代化派」早已不是西方古典學界的主流,它讓位於「原始派」。

李成樹《百年來雅典史研究綜述》

當然,學術觀點必然有不同聲音,王瑞聚、畢會成對黃洋介紹的「原始派」觀點進行了批駁,李成樹把他們劃入「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範疇(與原始派、現代化派並列),他們認為古希臘的重農是經濟發展的常態,而中國則是變態。

詳情可見:

  1. 王瑞聚. 論古代希臘人的重農思想──兼與古代中國重農思想比較[J]. 社會科學戰線.

    1999(04)
  2. 王瑞聚. 論古代希臘人的鄙視手工技藝不足為論證城邦社會農業特徵之依據[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4)

  3. 王瑞聚,鄒遠修. 從雅典國家的農業看城邦社會的經濟特徵——兼與農業特徵論者商榷[J]. 齊魯學刊.

    2002(05)
  4. 王瑞聚. 關於古希臘人輕商問題的考察——兼論輕商思想不足為城邦社會農業特徵之依據[J]. 齊魯學刊.

    2004(05)
  5. 王瑞聚. 怎樣看待希臘城邦社會的經濟特徵——兼與農業特徵論者商榷[J]. 社會科學戰線.

    2005(05)
  6. 王瑞聚,陳彥華. 關於早期希臘人經濟觀念問題的商榷[J]. 臨沂師範學院學報.

    2009(05)
  7. 畢會成. 「希臘農業特徵」辨析——與黃洋同志商榷[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00(01)

為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因為黑格爾和他的後繼者馬克思,恰恰是今天西方學者眼裡典型的「西方中心論者」啊。

總之,把西方古典文明當作發達開放的藍色商業文明的「現代化派」,確實已經成為腐舊陳說。如今中國的古典學研究雖然不如歐美(畢竟是西方的「國學」),但是現狀早已大幅改觀。 @lbq 提到的彭文發表於2006年,他提到的改革構想已經實現好幾年了,

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創辦古典學本科實驗班,首度以古典學的跨學科模式培養本科生。2011年,北大設立了西方古典學中心,對希臘羅馬感興趣的本科生可以來此進修三年的拉丁語和古希臘語。

2012年起國家社科院規劃的《劍橋古代史》、《劍橋新編中世紀史》翻譯項目,彭小瑜負責中世紀史的第四卷第一分冊,黃洋負責古代史的第三卷第三分冊。參與這個項目的學者基本都是學科的領頭羊,比如拜占庭史的陳志強,西亞上古史的拱玉書、吳宇虹等等。

其他傑出學者比如張巍,霍普金斯畢業的古典學博士;劉津瑜在德堡大學擔任古典學系主任,教美國學生讀拉丁文,等等。

擴展閱讀:

古典學不是劉小楓他們搞的那套(黝黑國施)

古典學在中國 (豆瓣)


秦暉教授已經在後現代的路上越發暢快了。然而問題是,這種本意在於破除對西方傳統盲目崇拜以及反對和反思西方中心主義現代性敘事的努力,在中國會多大程度上偏離原有的正常學術討論,淪為新興起的狹隘民族主義自我鼓吹的工具,值得注意~


一想到朝鮮半島,咱就覺得文化決定論什麼的……

為啥真的有人信呀?


與其說是古希臘羅馬的潮流過去了,不如說是八十年代那一代知識份子對西方文明的誤讀過去了。西方文明本身就有深刻的希臘羅馬烙印,無所謂潮流過去與否,問題在於當時中國的很多學者對其賦予了過多先入為主的價值判斷,繼而造成了對西方很大程度上的曲解。

在教育全面普及,信息通達的當代,這種河殤式的誤讀肯定會隨著八十年代那一代知識份子一起退出舞台。


五顏六色的文化歸根到底是人的文化,是人類社會的文化,是團結一部分人打倒另一部分人的文化,也就是所謂階級鬥爭的文化


蔚藍色文化的說法對,這本身就是一個集束的指代。但這種說法在地理區位上並不周全。義大利在人類視線看不見的地方,從來就沒真正統一過。蔚藍色文化至多是說地中海城市,而這種城市還有另一個指代----希臘化城市,例如龐貝城,就是最好的典型。進而,在義大利講「去南方」,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對蔚藍色文化的嚮往之意。至於北方城市例如羅馬城,則是典型的大陸型城市(地理區位),不能全用希臘化概括,也不是海洋文化的全部代表,反倒是可以將羅馬與西安相對比,內陸城市區位上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地緣問題、帝國文化和首都區位等)。


推薦閱讀:

赫拉克勒斯有多厲害?
古希臘城邦中有幾個是雅典式民主?民主是大多數城邦的主要形態嗎?
希臘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為何建立不起來自己的工業體系?
《300勇士:帝國崛起》中的人物關係是怎樣的?
兩位疑古大師,何新和顧頡剛有區別嗎?

TAG:羅馬 | 希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