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衛計委發布的:5年後每個家庭擁有一名簽約醫生?
據國家衛計委網站消息,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日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和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到2020年,力爭實現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簽約醫生,每個居民有一份電子化的健康檔案。
出趟門回來就多了不少贊,我就再多說兩句,2014年中國註冊的執業醫師是280多萬,咱們也不要臉,吹個大牛逼,算2020年400萬吧(真能有這麼多我吃翔)
評論區有提示說這些有好多沒工作的,這個考了執業醫師把證租出去的,考完掛著就轉行的,考完掛著繼續上學的,退休返聘繼續在崗位上奮鬥的但絕逼不摻和這破事的老主任,咱們把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都算上。
最理想的情況下,2020年人口咱就算14億吧,那麼平均一個醫生要簽約350人,接近100個家庭。呵呵呵呵呵,醫生不用上班了。實際上,這事基本只涉及到全科醫生,真正在職在崗的合格全科醫生,樂觀估計有十萬人...那全科醫生可真是苦了,一人要簽約一萬四五千人,就是三五千個家庭...這還是個平均值,很多欠發達地區可能這個數還得再翻幾倍到時候不就換屆了嗎,你們就都忘了衛計委哪來的勇氣吹的這個牛逼啊,我也是醉醉的了
衛生部吹的牛逼太多他自己估計都不記得了
作為一名社區醫生兼醫務科分管家庭醫生式簽約服務的行政人員,這個問題簡直是為在下量身定做的。。。-----填坑,答案可能比較長,我盡量多寫,慢慢更新。利益相關:帝都某社區醫院醫生(具體區就不寫了,太詳細了萬一有同事看見也不大好),13年起在醫務科,主要負責的工作之一便是家庭醫生式簽約服務,健康檔案以及慢病管理工作。家庭醫生式簽約服務這個概念衛計委其實很早就提出來了,至少從我工作起,2011年左右帝都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社區醫院,官方名稱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已經在推廣社區全民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當時我們中心就已經準備了相關的簽約內容以及「致社區居民的一封信」,大量印刷,宣傳分發給病人,鼓勵病人進行簽約。同大家想像的家庭醫生式服務不同,這個服務並非是讓醫生上門進行家庭醫生式的管理和服務,而是作為社區的「六位一體」工作(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街道鄉村為基本範圍,集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基本醫療為一體)中的一部分工作,屬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範疇。 原則上籤約服務內容包括: (一)「健康狀況早了解」--個人健康評估及規劃。
首先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根據居民個人健康信息,於簽約後1個月內完成首次健康評估,其後每年年初對其進行1次健康狀況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量體制訂1份目標明確、操作性強的個性化的健康規劃。使居民不僅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同時知道如何自我干預。在年底服務完成後,進行效果評估,並調整下一年服務規劃。
(二)「健康信息早知道」--健康「點對點」管理服務。根據簽約家庭健康狀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健教資料,及時將健教材料發放到簽約家庭,每年不少於1份,並做好知識解讀。及時將健康大課堂和健康教育講座等健康活動信息和季節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告知簽約家庭,每年不少於1份。居民也可通過撥打「健康通」進行健康諮詢。(三)「分類服務我主動」--根據居民不同健康狀況和需求,以慢性病患者為重點服務對象,提供主動健康諮詢和分類指導服務,每年不少於4次。(四)「貼心服務我上門」--對空巢、行動不便並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健康諮詢和指導服務。上門服務內容可包括:查體、康復、護理、中醫適宜技術。(五)「慢病用藥可優惠」—對於醫療保險社區目錄新增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的藥品,取消個人先行負擔的10%費用。 看到沒有,並非是讓人人都擁有可上門的家庭醫生,而只是對於對空巢、行動不便並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健康諮詢和指導服務,服務內容也比較有限。 因此實際從簽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主要只是針對個人和家庭建立健康檔案,推行健康教育,進行健康管理,只是對第四條部分確實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才提供上門健康諮詢和指導服務,比如說對長期卧床不起的病人進行導尿,換藥護理等。這個服務從我們中心的實際情況來看,是可以做到的並且也一直在做的,因為長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就那麼幾個並不多,要求我們前往的次數也不多。 至於第五條慢病用藥,這個在北京做的是很到位的,選擇了醫保定點單位,每年門診就診金額滿起付線之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直接報銷90%的,直接按10%收錢。而且不光是慢病用藥,醫保範疇內的用藥都是這個報銷比例。這其實應當屬於基本醫療服務範疇了,不完全算是公共衛生服務。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第一二三點的內容做的並不是很好,原因且聽我慢慢道來。--------------------------------稍等回頭更------------------------
繼續更新。前面提到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是「六位一體」,其實可以看出,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也並不輕鬆,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隨便進來拿點葯這麼簡單(雖然這確實是目前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而包含了健教、防保、計生等很多內容。在北京,有孕產婦和孩子的家庭就會知道,建立母子健康檔案,健教,領取葉酸,打疫苗等這些服務是需要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二三級醫院不負責這些工作內容。以我們中心的情況來看,防保科的業務也是相當繁忙的,一上午需要接待幾百名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不扯遠了,繼續。說到一二三點內容,這部分內容其實是與健康檔案和慢病管理合併在一起進行的。目前我們中心的his系統已經包含了這方面的相關內容。原則上,前來就診的病人,都是需要建立健康檔案以及家庭醫生式服務的(在患者自願的前提下)、評估,尤其是針對長期就診的醫保病人。並且,對於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是需要建立慢病首頁,每季度一次的慢病隨訪,以及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不管有沒有慢病,也是需要每年一次的體檢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這方面確實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一是人手不足(資源不足)。我們中心服務的轄區面積不小,近二十個小區,轄區內是17w多居民(我上周剛填的報表,具體數字忘記了),並且這個數字是以每年1-2w的速度在遞增的。而我們中心的人手,把各站人員,後勤,行政等等都算上,不過112人。原則上,每個小區是應當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但實際情況是,近20個小區,我們只有六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其中兩個還是今年新開),有一個獨立法人站(他們幾乎不歸我們管轄,也基本不負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際性質屬於私立,是要以營利為目的的),連同中心,也不過就是八個。這麼點人要負責轄區內17w人的家庭醫生式簽約,健康檔案建立,慢病管理(按照區衛計委及社管中心要求,管理數量應當高於70%),這明顯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即使只對於前來就診的病人進行健康管理和簽約,也存在著不小的困難。建立一份健康檔案和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評估、算是醫生動作比較快的話。也要花3-5min的時間。如果是慢病病人那就更麻煩了,還需要填寫慢病首頁,並且最好還能進行首次隨訪,可以想像一個病人需要花多長時間。我們的全科每天平均每個大夫要看40-50號病人,中醫科也差不多,雖然病情一般不是很複雜,但是就算是拿葯也要花一定的時間。並且很多病人都是老病號,經常坐下來聊聊天,進行一下健康教育也是常事。所以其實並不閑。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會把病人的現狀情況在健康檔案上做一個較為簡單的記錄,把病人的近期血壓,血糖,生化等重要指標填入慢病首頁,隨訪,體檢當中,並且進行完善,但時間有限,只能進行較為簡單的填寫,實際空項漏項會比較多,並且也會有數據不真實的情況存在(比如病人近期沒有進行血糖生化檢查,那麼我們也只能按照他以往的情況來填,或者失訪)。但是病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住址,身份證號,一些基本情況等)還是完全真實的,因為這就是前來就診的病人。即使如此,我們中心包括各站,也還是建立了近萬份健康檔案,雖然其中有很多資料不全和水分存在。當然在實際上報數據的話,肯定不能這麼少,會有不小的水分。--------------------回頭接著更----------------------二是除了這塊家醫服務,健康檔案,慢病管理,(基礎醫療看病拿葯這是最基本的就不說了)我們也會有其他很多的工作任務,比如健康教育(我們健教部門的同事,都會去各個小區居委會做大量的健教講座,每年一般十幾二十場),義診(同樣是在居民小區,一樣也是每年十幾二十場),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臨時抽調臨床人手;功能社區服務(每周需定時前往某個合作單位進行診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也要固定抽取人手;還有更多的臨時性,非臨時性的公共衛生服務(這部分內容也是我負責,比如今年就有很多,像腦卒中隨訪,需對往年的特定幾百號病人進行定期隨訪;大腸癌篩查,與三級醫院合作進行篩查,今年上面的任務是75例,我們中心實際完成55例;家庭保健員培訓,定期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培訓;糖尿病同伴支持活動等等,隨便一寫都有很多),這其實也仍舊是一個資源不足的問題,在本就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雪上加霜。而且這部分內容也是區衛計委,區疾控,區社管中心要定期考核的。其實衛計委和疾控、社管中心的官老爺們也不是不知道這種情況,他們其實比誰都清楚,但現實如此,還得慢慢來,因此其實他們對於底下的我們考核的時候很多時候也睜隻眼閉隻眼,只要總體還過得去,也不會太過為難扣錢。(順便說一句我們上級社管中心負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領導是個美女,40來歲了還跟大姐姐一樣,偶爾還會穿個黑絲,熟女人妻屬性max,鼻血狂噴)
三是待遇問題,由於我們屬於公立性質,屬於收支兩條線單位,也就是說我們的收入跟支出不掛鉤,我們的收入統統是要上交的,相應的,衛計委和社管中心會保證我們的皇糧,平均每人/年約7-8萬,這在帝都實在說不上高。如果收支一條線那我們簡直爽大發了。。。基本醫療診療藥費這一塊還是很多的,能自己留下來是很不少的。因此在付出比較多的情況下,這樣的待遇確實不能令人滿意,跳槽也比較多。寫了這麼多,多少也有些跑題。也不做什麼總結和評判了,大體上至少從帝都來看,家庭醫生式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據我了解基本是這樣,至少我們區是(城六區之一)。之前也去上海和台灣考察過他們的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情況,還是很有意思的,回頭如果有時間再更新更新。大家看在我辛苦打字的份上有興趣的就點個贊。。。如果要轉載請聯繫我本人,我可不想因為說這些事兒被領導找麻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敢不敢先把醫生的收入水平提高了
敢不敢先把醫鬧糾紛扯公平了敢不敢先把規培專科培訓什麼的搞清楚並且提高了規培生待遇了敢不敢先把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的醫生待遇捋順了現在跟這扯什麼犢子?
-----------------------------------------------------------------------------------------------------
想不到作為家屬吐槽幾句竟然意外收穫了知乎上最多一次贊,廣大醫學生及家屬心有戚戚吶。。。各位加油,保重自己,早日升主任,摸摸大!吐槽歸吐槽,若是可以做到每家一個合格的簽約醫生,也算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今醫生拿著那麼點薪水超負荷工作,還要時不時面對患者、家屬、不良媒體乃至社會的誤會和謾罵,有時連人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出了事有時也得不到公平處理。真的希望整體的醫療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尊重醫務工作者,理解醫務工作者,願意投身醫療行業。也希望廟堂之上的趙老爺們別再搞些拍屁股的決定,實實在在的做些事情。看著我媽在醫院裡累死累活大半輩子,我可不想再看著妹子走過類似的路了。
還有評論里那位在縣醫院實習每月拿5、6千的哥們,貴院還招人嗎?正在找工作的我家妹紙表示這才是理想工作呢。這幾張圖僅用於回答如何看待:標題而已。
請不要參考事實,此處應該有微笑
咱來想一想標題:
2015年:5年後每個家庭擁有一名簽約醫生。2020年:能否簽約醫生要看家庭努力。2025年:每個家庭都要培養一名醫生。2030年:看病不能靠政府,要學會自醫。2035年:得病求醫不能拖累政府。感謝評論的建議。
最後補充:
三峽那張圖,答主核實過,每一條新聞都是真實的搜的到的。
而養老那張圖,由於每條新聞太久遠,所以查不到網路原標題報道,但確實每一條新聞都對應著當時政府關於養老計劃的政策。評論里表吵啊,我是來吐槽的不是來引戰的,我沒黑政府也沒黑媒體,只是吐槽這些標題和空話。更新回答這個題無意去嘲諷媒體的『搞大新聞』,也不是批評醫生的怕苦怕累,更不是外國的月亮圓嫌棄自己的國家差,只是像大部分題主所說的,吐槽衛計委的這個指導意見瞎扯淡而已。我不知道為什麼評論里還會有人批評非議水利,媒體,甚至還有嘲笑文科生的。我也不清楚為什麼這都能有一些回答嘲諷醫生又要推卸責任,媒體又捕風捉影。。健康檔案和社區家庭醫生的建立是確確實實對醫生和患者都有好處的,但這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遠不止五年,大家回答的如何看待,也都是吐槽衛計委這個「牛」吹的有點大,請不要解讀為對國家,政府的不信任等等。之前在學校校醫院有機會參與到社區家庭醫生中,也參與到健康檔案的建立。感到建立完整的體系是很漫長的過程,這還僅僅針對的部分學校教務人員,而不是包含中國所有城市以及偏遠落後地區的全部人。但不得不說,這一政策確實是很有用的。最後這句話就當說給自己聽吧:如果真的五年內達到了衛計委所說的,我多被打幾次臉能怎樣。沒有人不希望有利的事情發生的。「力爭」二字用的非常好
四年後
衛生部發言人:
這裡提到的「家庭」其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大家庭」,比如一個社區可以叫一個「家庭」,一個鄉村可以叫一個「家庭」…………
新增圖
除了增加很多paper work之外不會有任何實際意義。上面隨意的決策,下面無奈的造假,這樣的事兒還少嗎。
個人覺得完全是扯淡:
要讓在職醫生抽出時間專門做簽約治療幾乎不可能,就算有這個心也沒這個時間,隨便找一家略有規模的醫院看一眼就知道了。而且即便是門診或者社區醫院,這些大夫平日里雖然不如中心醫院的大夫忙但也絕不會清閑到可以正兒八經地挨家挨戶做隨訪治療。另外天朝很多門診大夫都沒有行醫資格證,即所謂的非法行醫。尤其在不太發達的地區,大部分所謂的門診醫生都是這樣,找個門路進點藥品,主職賣葯兼看病。且不說國家會不會招聘這些人光明正大地無證行醫,絕大部分人也不會同意家裡的簽約醫師是赤腳醫生。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在這五年時間裡突擊培養出新的生力軍,然而現行的規定五年制的本科生並不能行醫,還得規培三年。也就是說從今年開始就算所有醫學院打了雞血地擴招,五年以後這些學生還是不能從醫。而現就讀/規培的,五年內能行醫的146所醫學類院校/醫學專業的臨床專業學生,也就是不到50萬人左右,算上其他能從事臨床的專業如麻醉腫瘤康復影像等(內外婦兒都學過,應付常見疾病不成問題,且能考執業醫),最多150萬。除卻一半深造/去中心醫院就業/轉業/從事對口專業以外,能拿去當家庭簽約醫師的最多70萬人。一個人要做200人的簽約醫師,呵呵。現在全國平均是每七千多人中有一個口腔醫生。
既然都提到家庭醫生了,那我就認為大家的保健意識也應該跟國際接接軌了,咱就算大家牙口都不錯,也不用跟美國人一樣半年洗一次牙,就一年洗一次牙吧,別的治療啥的都不用。
我通常一年能接診兩千多人次。
所以,從口腔科的角度來說,我認為衛計委在吹牛逼。簽約是醫療服務基層的一個想法,沒說保證給你看病,沒說看什麼病,沒說一定看好,沒說算不算醫保,就是這麼個提議,一切都是未知數,一個醫生簽多少人沒說,簽完以後是不是定期隨訪沒說,限制多長時間走訪和治療疾病也沒說。所以,過兩年大家都忘了。何必在意。
反正到時候換屆了。
根據之前的研究,一個社區醫生可以簽約1000~2000位社區居民,當他們的家庭醫生。農村用鄉醫證的赤腳醫生,城市放寬執業資格考試標準,把考試淘汰掉的八分之七收編一部分。我看問題不大啊,不就是40萬名本、專科畢業生外加現有的鄉村醫生存量嘛。
一開始改革比較艱難,其實我覺得時間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能不能徹底改革,改革完成後有沒有利好。
——————————————————————
以下是原答案我們來算個數吧,我覺得數學是最客觀的。全國14億人口,3個人一個家庭的話,那就有4.67億個家庭。我記得我們當時看到的政府的打算是每個人負責500戶家庭,那就是需要93.3333萬個家庭醫生。
以我在上海為例,一個單元,小高層20層,就是40戶,一棟樓大概2到3個單元,就是80到120戶,500戶就是4到6棟樓左右。其實看看也不多,那我們繼續往後算。
每個人的問診時間30分鐘,一個家庭1個辦小時,不算走路的時間,500個家庭是750小時,政府要求一個月家訪一次,一個月30天,那就是每天工作25個小時。
那請問是不是呵呵了!
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是確定的,那就是每個醫生簽約160戶家庭,醫生需求量為292萬人,這裡面僅僅是家庭醫生的人數。
高贊答案裡面說目前醫生260萬,那將來,醫生肯定是不夠的。
家庭醫生需要292萬,醫改完成後,二級醫院以及三級醫院醫生數量大概需要在150萬到200萬之間浮動,那也是450多萬醫生啊!!!
上海已經開始逐步加大醫改實行力度了嘛,目前的阻力是——家庭醫生少,工資不高,工作辛苦,沒人願意。政府試圖讓二乙醫院的醫生去補充,但是沒人願意。工資不變的話,工作累了好多,誰願意啊!
所以,我想說什麼呢?!從數據上看,2020年全面實習家庭醫生不太可行,但也沒有那些高贊答案說得那麼悲觀。無奈的是中國人太多了!
家庭醫生如果改革成功,我覺得還是可以造福人民的。
so我預言,這項改革可能在2025年完成,2020年不太可能。
有問題歡迎指正,數算錯了的話請指出,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不好意思。在衛計委還不叫衛計委的時候就提出了十萬臨床藥師計劃,這麼些年過去了我校臨葯趟著槍林彈雨披荊斬棘的第一屆臨葯大師姐研究生都畢業工作規培完了,除了協和北醫華西鼓樓這幾大自己學校有臨藥專業的醫院,你們幾個人在醫院正兒八經見過臨床藥師和你做藥學教育的啊……
那破計劃還說要實現百床一名臨床藥師呢,這看著可比每個家庭有簽約醫生容易實現了吧?
衛計委那就坐那拍腦門,八成驢你們呢。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是根據我知道的情況推測一下,衛計委官老爺的腦子真的不是翔!最近,七年制醫學生的規培是個問題,教育部允許院校計劃招收這麼多碩士生,而衛計委不批這麼多規培證!我們校級領導去問省衛計委,衛計委這麼回答,規培證是根據轄區內有多少居民,通過比例計算需要多少醫生能夠提供服務,這個比例是根據國外類似情況得出的科學結果,所以我只發這麼多規培證,因為我認為這麼多醫生就夠了!至於醫學生多,規培證不足,那是教育部的問題,誰讓招這麼多學生的?你看,有理有據,不可辯駁!他們就是這麼做官的!
我是山東的對於這個情況我想說,其實,到目前山東已經達到了這個情況,這是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項,叫做家庭醫生式簽約,電子檔案每人都有。可是卻沒有發揮作用。只是為了檢查而這樣做
你們這群醫生就知道抱怨,都看不到商機。以目前醫生的註冊數量,2020後,擁有簽約醫生的家庭是都是有地位有檔次的。『』我家擁有簽約醫生『』,這聽起來是多麼倍兒有面子的事兒。所以,等到2020年再找簽約醫生的都是山炮,到時候醫生身價水漲船高,不多拿點錢是簽不到好醫生的。那麼,現在開始物色一位成長中的醫生是重要的,也是值得投資的。到時候,你就只要簽約主治的錢,簽到一位副主任。作為一位如此有前瞻性眼光的醫生,你們還在等什麼。
大部分答案都不看好這個政策,鑒於知乎批判政府的「政治正確性」,這一點可以理解。但評價一個政策的好壞,我覺得至少得從兩個方面:1.政策的出發點,《意見》通篇看下來,就是規範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向先進的歐美學習,好處還是能說一大堆的,比如培養大眾契約意識,提高大眾衛生知識水平,對解決大醫院看病難、小醫院門前冷落的問題也有一定幫助…從這一點上,政府的勇氣和誠意還是值得讚賞的。2.政策的現實性,2020這個目標能不能實現,這也是大家普遍質疑的點。現狀上,社區醫院和私人診所蠻可以覆蓋到家庭,缺少的只是「簽約」這層窗戶紙,同時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發力也指日可待,畢竟《意見》里還是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但《意見》也對簽約醫師有著相對嚴格的規定,比如規培、轉崗培訓、二級以上醫院醫師的參與等。如果嚴格按照這個實施,那麼很多小城鎮私人的診所的「赤腳醫生」將不能參與進來,同時互聯網醫療在模式和政策上都還在試水階段,所以2020年這個宏偉目標的確面臨很大困難。正因為有困難,所以才有意義,而且《意見》里很機智地表示,這個目標只是「力爭」,「在簽約服務起始階段,應當以老年人、慢性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長期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的人群為重點,逐步擴展到普通人群。」就如同很多商品包裝上寫的「最終解釋權歸…所有」。綜上,政策的出發點值得讚賞,但也確有步子大扯著蛋之嫌,不過又並非完全不可實現。紙上談兵毫無價值,現實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吧。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哦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唉呀媽呀,等一下,先喘一口氣兒,嗯,好了,哇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血管里充空氣會立馬休克或者死亡嗎?
※為什麼發燒的時候會渾身骨頭疼?
※大棗真可以補血嗎?
※每天很晚睡,睡眠時間很短,時間長了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怎樣鍛煉洗冷水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