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事件中的「加害者」們是否存在共同的特質?學校的心理工作者可以就此干預么?

本題已加入圓桌 ? 被忽視的校園暴力,更多「校園暴力」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在一個答案里寫過:

什麼樣的兒童容易滋生暴力傾向?反而是強壯的、精力旺盛的、易怒的孩子,他們或出生在爭鬥的環境中,如從暴力街區出來的孩子更好鬥;或本身就有問題,如長期遭受生理、心理折磨。可是教孩子還手的意見很多,卻少有人關注過暴力兒童,論壇常見很多孩子被打的家長在討論,很少見到打人孩子的家長扎堆討論該怎麼教育。實際上,孩子愛打人已經說明他出問題了。

暴力兒童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他為自己某些方面的軟弱感到痛苦
他依靠藉助暴力建立權威
他希望擺脫被不公正對待的威脅
他過於注重兄弟義氣
他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

以上歸納僅適用兒童,青少年有更為複雜的心理。

舉個極端的從暴力發展為犯罪的例子,日本的古田順子案件,詳情不描述了,有興趣的請自行百度。我想說的是施暴者及組織犯罪的主要犯罪人之一,順子即被囚禁於他家的一位少年D,他的家庭關係極為特殊。

順子被囚禁長達40多天,D的雙親知情卻不敢追問,怕兒子發飆,對樓上的聲響充耳不聞,像鴕鳥一般把頭埋在沙子里。這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啊?四口之家,父母加兩個男孩(D有個哥哥),家庭關係異化到父母不像父母,兒子倒像老子。家長的自私、懦弱、無擔當,縱容惡行在眼皮底下發生,與他們平日里與孩子關係交惡,家庭失去教育功能密不可分。

《蝴蝶效應》里男主每一次穿越回去改變歷史都會產生新的歷史,凱勒和湯米,特別是湯米有一次變成了正直好青年。我看完這部劇的最大感想是始作俑者是兄妹二人的渣父親,他對孩子的影響深入骨髓,毀掉了他們未來的人生。

初中時班上有個女同學,現在看來就是校園霸凌的惡霸,她身邊總是帶著幾個人,自己好像大姐大。跟隨她是因為她大方,她的零花錢很多,她爸給的,父母離婚後她爸去了山上的基站工作,一個多月才下來一次,每次都給錢,而且要什麼買什麼。她有了錢後請吃飯請喝飲料,慢慢地身邊就聚攏起幾個追隨者,這些人整天見誰不順眼就欺負誰。

女孩的家庭就不正常,爸爸對女兒有愧疚,拿錢來彌補親情,見面時間短只能問吃得好不好,穿得好不好之類的話,無法深入了解孩子的思想。媽媽平時不管不顧,同學三年我反正是沒見過她來開家長會。一方面疏於管教,一方面縱容溺愛,卻沒有誰能體會到女孩的內心,她為什麼樂於散財,喜歡被人包圍,不就是內心缺乏安全感,渴望被愛的表現嗎?

後來她很早就結婚了,我有次還遇到了她,十幾年不見,人蒼老了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否對曾經被欺負過的人感到抱歉,但是我知道她過得並不輕鬆,原生家庭的創傷早就深深地刻在命運里。

一個健康的家庭,兩個有愛的父母,至少能讓一部分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轉性。家庭關係冷漠,雙親只顧自己,忽視子女的心理需求;或者一個極為粗暴的父親(母親),輕則罵人重則動手;或者家長一味討好、縱容孩子,害怕管教會影響親子關係,以金錢來收買孩子;再或者家長就是個變態,那麼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迷戀暴力的可能性大得多。

我家孩子班上有個二年級轉來的男孩,有段時間經常撕我孩子的耳朵,欺負他。我找到那個孩子問他,誰教你撕人耳朵的?他說:我爸爸。說著就用手給我比劃爸爸是怎麼撕他的。我問他疼嗎?他默默地點頭。我很憤怒,一個成年人,男人,去擰孩子的耳朵,力道之大好像不是親生的一樣,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用蠻力讓人屈服是最吼的,究竟是怎樣一種神經病的教育啊!


以下是個人經驗與個人意見啊,全為拋磚引玉:

我不是針對」熊姐「等一個兩個,我是說所有的學校」小霸王「,都是弱雞。

弱,不是指身體上的弱,而是心理上的弱。

他們不堅強,不勇敢,不獨立,沒有人指明方向,於是他們選擇了做最中二的事——靠欺負別人來獲得快感,獲得」我很厲害「的自我價值感。而客觀上他們又不強大,所以只能是欺負比他們更弱的人。

正因為他們弱,所以他們不敢欺負體育委員、推鉛球的、籃球校隊的,這些孩子要麼力氣大,要麼高大有力,要麼有一個隊的人幫他;

正因為他們弱,所以他們不敢一對一,不敢像電影里那樣很爺們地單挑,而是三打一,五打一,只有集齊了一群人才敢動手;

正因為他們弱,所以他們欺負都是看人的,專揀軟柿子捏。他們不敢惹局長家兒子,廠長家女兒,他們不敢惹朋友多,交際廣的學生,不敢動」女神「,「女神」們自帶十個八個保鏢,他們也不敢欺負學霸,因為他們要抄作業。

他們只敢欺負那些:單親家庭孩子,相貌不自信孩子,窮人家孩子,農村進城務工家孩子,長相外形不好的孩子,輕度智障的孩子,慫慫的書獃子,性格極度內向者。

上述被欺負者的共同點是普遍自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被打了很少敢還手,因為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所以什麼都怕,怕處分怕失學怕沒朋友怕被報復等等。「

他們普遍不愛交際,所以沒什麼朋友,被欺負了一般也不會有幫手來幫他們。

他們也不會尋求別人幫助——就算告訴老師家長,要麼家長文化低,忙著賺錢,沒空搭理,或者根本沒有「孩子的心理健康」這麼個概念。大部分老師在乎班級榮譽,維穩第一,選擇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且根本不了解學生心理,不認為學生能壞到哪兒去。他們不是沒舉報過,很可能是舉報了沒用,於是徹底死心了。

這完全是給「小霸王」們開綠燈,推波助瀾。

單親家庭、窮人,是不可能沒有的,「小霸王」們理論上是不可能消失的,但負責的家長,稱職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之一不就是保護學生么?如果他們能更認真負責一點,完全可以大大減少欺凌事件的。


孩子的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縮影。強者對弱者的踐踏就是這麼赤裸裸,當我們看著校園暴力一次次上演的時候,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成人世界的折射:為權、為錢、為愛、甚至僅僅為了面子,胳膊粗的欺負胳膊細的,有權的欺負沒權的。在這個叢林里,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沒有人惹你,只有自己不去傷害別人,才會減少傷害。


就像「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是舉世皆知的真理,「每個班上都有一個被孤立的人。」也是全世界通行的真理,校園欺凌是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2011年,美國約瑟夫森青少年倫理品格研究所發表了一份關於美國高中校園欺凌行為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50%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一年裡欺負過別人,47%的學生在過去一年裡被以非常令人難過的方式欺負、取笑或者嘲弄過,10%的學生在過去一年裡至少一次帶武器到學校;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普遍,在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遭遇校園欺凌,形式包括集體孤立、無視、說人壞話等,從2007年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受校園欺凌,從未欺負過他人的學生也只佔12.7%;而國內統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來就有26起,發生地從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發達的廣西、雲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未被報道的更是數不勝數。

新聞報道畢竟隔著一層,我更有感觸的是小時候班裡的一個男孩,家境不是很好,他媽媽是學校的清潔工,不知道什麼原因全班都知道這件事,大家就在背後對他指指點點,說他身上一直有臭臭的味道,連玩遊戲的技能都要帶上他的外號,侮辱性的那種,有一次,他媽媽在樓下搬飯盒,我們班的男生就站在上面,對他媽媽進行辱罵,他很生氣,但那種生氣,既是對這些男生,也連帶著恨著他媽媽的那種。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比起毆打辱罵的直接欺凌,間接欺凌這種通過散播謠言、利用人際關係、煽動他人惡意對待等方式,將受欺凌者排除在某個團體之外等手段更為常見,也更具有隱秘性,成本也很小,甚至很多時候加害者在進行欺凌的時候都無這種意識,就像我初中曾經參與孤立一個女孩(這個定義是我很久之後才意識到),只因為當時全班都在傳她愛打小報告,行為上也只是不愛搭理接近她,在我看來沒什麼的疏遠,殊不知這種全班性的同一性行為,卻導致了她陷入了徹底的痛苦,退一步說,哪怕意識到行為的正體又如何,冷暴力的隱秘性導致其代價極小,尤其是在我國14歲以下未成年人刑責免除的法律規定下,更沒有一部反校園欺凌法,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處理明顯過輕,在媒體報道的近百起校園欺凌事件中,受到刑事處罰的寥寥無幾,這些都是加害者肆無忌憚的緣由。

這真是特別大的感觸,在校園環境中,每個人都會變成加害者,特別是曾經的受害者們。


以前看一個報道,說是某個美術館裡一個正在展示的牆上的玻璃雕塑被熊孩子故意拉壞了。

拉壞雕塑的孩子和校園霸凌的加害者其實很類似。

看到一個脆弱的事物或者人的時候,就想測試一下自己的破壞力。

看到自己的破壞成果後,感到力量得到了展現,有很強的愉悅感。

在測試自己的破壞力時可能對他人會造成什麼影響。

他們並不知道。

除非他們自己也被霸凌過。

有時,我看那些穿著制服,百無聊賴,於是隨手指一個農民工就要查身份證的人,也能看到校園霸凌者的身影。


謝謝FRIDA LEE的邀請!

1、當然存在共同的特質

「加害者」們可以分為偶然為之者和屢教不改者。

前者的這種不良行為屬於少數現象,加害行為是一種偶然的心理異常表現,與壓力事件、人際關係、錯誤的模仿、盲目跟風有關。學校教師、心理師,家長,甚至同學指出後當事人懂得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發生原因主要是外界偶然因素引起;個人性格特質並不會支撐其長期維持這種行為。

後者則非外界因素引起的偶然行為,而是根植於他們人格中的不良特質引發。一旦具有這些不良特質,欺凌他人的行為將難以糾正。未滿18歲可以稱為品行障礙者,18歲後則稱其為人格障礙者。他們的最大特質就是大腦的第二信號系統功能障礙。

這裡的第二信號系統是指情緒,它在種群內,甚至跨種群的溝通中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注釋:傳統心理學認為第二信號系統是語言,這是錯誤的。語言是第三信號系統。神經電衝動是第一信號系統,是第二、三信號系統的基礎。三種信號系統共同構成了物理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心理世界。)

例如,群居動物中的一隻發現了天敵,其產生的恐懼情緒會作為一種信號迅速在種群內傳播,甚至其它物種的動物也會接收到這個信號。

一般而言,悲傷這種情緒也能夠在種群內、甚至不同物種間傳播。比如,年幼的小象奄奄一息,象群會接收到小象的悲傷情緒信號,同時也共鳴出相同的悲傷情緒信號。這是情緒的最基本作用——喚起他人相同類型的情緒。人類看到上述案例,也會被悲傷感染,產生第二信號系統跨越物種的溝通現象——憐憫。

校園凌霸事件中屢教不改的「加害者」恰恰就是上述心理功能出現長期的障礙。他們接收不到被欺凌者產生的悲傷情緒信號,從而沉浸在自己攻擊他人的快樂信號之中,不能自拔。他們只能接收快樂這種情緒信號,卻無視悲傷這種情緒信號。有研究表明,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的恐懼情緒難以喚起。因此,他們可能在恐懼、悲傷情緒的產生上存在功能性障礙。

在關係中不能全面接收第二信號系統的個體,非常可能會發展為人格障礙者。人格障礙者最大的特徵就是「自私」而不知悔改。他人悲傷、恐懼情緒對人格障礙者的傳播效率低於正常人,因此他們很少因為別人的利益受損而收斂。反而易於沉浸在損人利己的快樂體驗中。

2、學校心理工作者對霸凌事件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首先是評價「加害者」們不同的心理異常程度,聯合各方力量教育挽救「偶然為之者」。

其次是要確定那些屢教不改者的心理功能問題所在,開展恢復第二信號系統功能的心理訓練,也可轉介更專業的精神衛生機構。

最後,明確校園霸凌事件與太多人切身利益相關,行事需要謹慎。但,不能忘記的是,受害人

利益受法律保護,公安派出所介入是理所應當一種遏制社會醜惡現象的基本手段。


年少氣盛的孩子在除學習以外的方面尋找滿足感,以自己能欺負他人,橫行霸道為榮,打架和毫無理由的欺負別人,以壞孩子自居,結實各路社會閑雜人員,並且也以此為榮,別人都害怕的他深深的滿足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優越感。老師的教育沒有用,甚至以被開回家為榮。老實的孩子就是受害者,會無理由的受傷,當他覺得老實就要受欺負的時候心理慢慢的改變,最後他也變成了加害者,當他變成加害者時,甚至會覺得原來欺負別人這麼爽。


還記得進入辯論隊面試的時候被提問,你認為校園霸凌主要是誰的錯?是孩子個人還是社會還是家庭?

我當時回答是主要是家庭。

第一,孩子出現問題是家庭養成佔主導責任,從小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造就了孩子可能成為孤僻內向衝動等等的不良情緒。

第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沒有第一時間出現保護自己的孩子免於傷害或者傷害別人,這是一種失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表明因為工作忙等等客觀因素,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是不夠的。

第三,孩子出現問題為什麼不願意告訴父母?這就是信任危機,我不信任你,所以我出了問題我不告訴你,這是孩子眼中不夠信任的父母。為什麼會有不信任的現象呢?這就有一系列的家庭原因了。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校園霸凌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上來說,我們不要歧視,不要辱罵責怪,而是利用關懷來改變心態。從家庭上來說,我們不要漠視,不要打罵,而是應該用一種耳提面命的態度,告訴孩子我們是你的親人,對你好是一輩子的事情。對於學校來說,加強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也應該提上日程,因為刻不容緩。

校園霸凌的孩子,或許心靈都有某種缺陷或者傷害,我們不僅要對受害者表示關懷,還要對施暴者表示關懷。因為所有出現問題的孩子,都不應當被放棄。


朋友的兒子目前處於幼兒園階段,之前在還未上學時我朋友說起兒子事,總會描述孩子在與隔壁同齡甚至年長於他一兩歲,但體能明顯差於他的小朋友間玩耍,發生的衝突(打架、搶玩具、搶食物)均以朋友兒子勝利為結束,朋友認為孩子特別的棒,這樣別人就不會也不敢欺負他兒子。然後前兩天朋友給我看老師發給她的視頻,內容是朋友兒子他們班的孩子在操場上玩,朋友兒子站在跑道旁對躺在身邊的一個孩子抬腳就踹,那個孩子在被踹後站起來反抗,但由於力量的懸殊戰敗繼續被揍……(由於視頻沒有聲音不知道,是由什麼因素引起的)但是朋友跟我說的話讓我深表擔憂,朋友說:你看我兒子真有意思,他剛剛把旁邊小孩打趴下了!

我對朋友說:你覺得你小孩這樣打別人的孩子真的好嗎?

朋友回答:沒有,剛剛旁邊的另一個小孩也打了那個孩子。

然後朋友結束了話題,視頻是以那個被打小孩再次趴下結束的,無從得知老師是否干預。但是老師並未對朋友說什麼,記錄裡面只有這一條視頻。我不知道朋友的小孩長大之後會不會變成欺凌者?但是以朋友的教育理念來說,這應該只是所謂的孩子們之間的小打小鬧,而且每一個都是這樣長大的沒什麼大不了,抑或是有更強壯的力量出現後朋友的小孩會不會變成被欺凌者,這個時候朋友會不會責怪,孩子沒有用別人欺負。

我很困惑如果有天我也有了孩子,我的孩子也變成在欺凌與被欺凌中的一個角色。我要怎麼樣面對解決,我是否要接受教育?


謝邀,第一次被邀請,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都是潛水的呀!

好吧!

就目前和過去相比,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過去那些我們說的校園施暴者一般是有家庭暴力的,從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習慣或者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但是在目前,這種反而越發少了,而變成是表面上看起來很乖巧很受歡迎的人,或明擺著或背地裡或夥同群體欺負一些弱小群體。這一類校園暴力更應該引起大家關注。這類校園暴力就像慢性病一樣,對受害者來說是持續的精神虐待。

如果說這種事件發生的根源,我想首先還是有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必然性首先是被害者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懦弱、膽小、怕事、無法表達憤怒等等。偶然性便是同伴交往中的一些衝突或者更小的事情讓大家察覺到被害者的弱點。其次,我認為,真的是我認為,因為沒有經過論證,校園暴力是可以培養的,主要還是被害者的無能逐步培養了大家欺凌他。所以,為什麼我們無法找到施暴者的共同特質,他們可能是很兇的胖虎,也可能是優雅的小夫。大雄的退縮哭鬧培養了他們持續欺負他,叮噹一出現能夠抵抗他們的欺負,便沒有人欺負大雄了。突然想到這個例子,不過好像不完全合適。

好了,那麼如何介入呢!作為基本的保全生命,心理工作者還是可以通過報告家長或者警察進行制止的。但是,難點還是要培養被害者強大的內心和能力。不然,施暴者只會前仆後繼,我們真的不是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的。


謝邀~

首先把結論寫在前面

1- 校園欺凌者和受害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特定的心理品質。

2-一個好的校園心理老師,能夠極大的避免校園欺凌的發生。

10-26更新

—————————————————————

首先,校園欺凌當中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往往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特點。

第一,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身份往往是會變化的,一個人可以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第二,驅策人行動的是情緒和情感的力量。

第三,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社交模式會模擬他在家庭生活中的社交模式。

其次,學校的心理老師如果足夠敬業,足夠有專業知識,他可以甄別出相應的「高危人群」,提前做好預案!

(10.26 更新~一個段子手盆友告訴我,要會寫故事,好噠,新技能get)

學校的心理老師怎樣甄別校園暴力的高危人群呢?【柯南BGM響起】請您把自己想像成一名偵探( ??_? ?)

1-群體偵查技能-班主任之眼

校園暴力的發生,一般是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從小打小鬧慢慢升級到暴力事件。所以,定期向班主任老師了解情況,能夠幫助心理老師儘早發現你的「目標人物」。

2-高階群體偵查技能-小盆友之眼

有些事情,老師是不知道的,但是同學是知道的。所以沒事多和學校的學生玩一玩,可以得到不少信息,比如「王尼瑪總是喜歡欺負同學」,「曹尼瑪特別好欺負,我剛把他的書包扔垃圾桶了」,「帥尼瑪總是過線(,,?? . ??,,)」

那一般怎樣的人容易成為「施暴者」呢?今天,我們很高興請到了湯姆.馬沃羅.里德爾同學,讓他給我們分享一下他的成長故事。

世界線001

答主:「湯姆你好」

湯姆:「不要叫我湯姆」

答主:「你不喜歡湯姆這個名字嗎?」

湯姆:「叫湯姆的太多了,我不喜歡。」

答主:「那你希望我怎麼稱呼你?」

湯姆:「你(you)懂(know)的(who)」

答主:「我不懂(′???`)」

湯姆:「阿瓦達索命!!!!」

答主: Σ( ° △ °|||)︴

特徵一【這類孩子過分的渴求關注和重視,不尊重我就neng死你】

時間線002

答主:「叫你里德爾先生可以嗎?像個小大人一樣」

湯姆:「不可以,我恨這個名字。這是我骯髒的父親的名字,他拋棄了我和我的母親。」

答主:「之後你一直和你媽一起生活嗎?」

湯姆:「我媽是個不合格的女巫,一個不可理喻的女人,她不肯用魔法救自己,她拋棄了我!!」

答主:「我理解你的痛苦,…」

湯姆:「我不需要無名鼠輩的理解,當我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所有人都要臣服在我的腳下,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答主:「湯姆,你該吃藥了。」

湯姆:「阿瓦達索命!!!」

答主 Σ( ° △ °|||)︴

特徵二【這類孩子往往來自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家庭】

2-單體偵查技能-查戶口之術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個喜歡實施校園暴力的孩子,或者一個長期的受氣包都有其深厚的家庭背景。

(晚些再更~)


以我的經驗,主要有兩種人:

一種連老師都對他反感的

另一種是老師特別喜歡的


我認為大部分「加害者」的共性就是對「善」與「惡」的無知。


不敢說總結什麼特點。但我在這裡不怕承認,我自己就曾經是『校園暴力團伙』中的一員。

要說我曾經所在的那個團伙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學習差。

在初中高中的那個階段里,如果你不是班級前十的那個好學集團。其實真是很無聊的。每天強制性的在學校十幾個小時,但本身對學習有沒有什麼興趣。怎麼才能打發時間呢?

搞事唄。

搞事是開始,無論是在上課說閑話,還是下課偷偷抽煙,又或者組隊追女生,或者別的一些無聊的事情。

而這些事情的一個共性就是社交性,簡單說就是容易搭幫結夥。

你身邊有一群和你一樣,學習差看不到未來,而且被強制性拘束在學校這麼一個環境里的人,和你一起做一些打發時間的無聊的事情的人。

這群人往往會相互誤會,他們這種共生性質的互相解悶打發時間的關係是友情,是義氣。

這樣一個團伙,或許形成的初期並不帶有對第二方的惡意。但,在學校這麼一個充滿了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地方,發生衝突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兩個人發生衝突,如果其中一個人屬於上文中提到的一個團伙。那麼他去請求團伙中的其他成員給他撐腰是再合理不過的決定。

如果另一個人也有他自己的團伙的話,事情就會演變成群架。而他沒有團伙的話,就會演變成欺凌。

在沒有建立起道德觀念的時候,欺負別人是很有快感的一件事情。就和小孩子興緻勃勃的殺死蝴蝶,小鳥,蟲子等等是一樣的。

而一個團伙,因為某種原因體會到了欺負某一個人的快感。在沒有人阻止的情況下,就會反覆的進行這種行為。這叫做正面反饋。

而這樣一個本身的上課聊天團伙,或者藏在廁所偷偷抽煙團伙,或者現在出現的,偷玩手機團伙。一旦演變成針對性,或者普遍性的欺凌團伙。只有兩種情況才會停止。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欺負到了別的團伙身上,被強制進入群架副本。打不過別人,團伙解散,或者退回欺凌他人之前的狀態。

第二種是罕見的,遇到了負責的學校或者老師。被循循善誘的教育或者簡單粗暴的體罰後解散團伙。

如果說解決辦法。我認為就三個。

第一是全面改革教育體系,讓無論學習好的還是學習差的學生都至少有求知慾望,喜歡學習,從而達到沉迷知識無心欺凌的效果。

第二是及早展開道德教育。讓學生早日擺蒙昧的作惡的這個階段。建立起道德觀念,意識到欺負別人是不對的。

第三是加強學校管理,對於這種欺凌團伙,早日發現,早日打壓。以高壓維穩,呵呵。

至於我,我希望是第一個,但目前教育系統(利益相關,我是工作人員)宣傳上我們要達成第二個。其實大多數學校連第三個解決辦法都摸不到門。

如果有人好奇,我和那個欺凌團體後來如何的話。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那個團伙學習實在太差。初中畢業一大半沒考上高中,另一小半也根據成績高低上了不同的高中。可以說,我們被中考體系進行了被動的智商隔離。有幸,我還有點小聰明。上的高中不錯,裡面學習氣氛很濃基本沒人有興趣搞什麼小團體。整個高中過的很平凡,我沒有被以前欺負過的人報復,也沒有太多的良心譴責。我不覺的初中三年的校園霸凌經歷對我有太多的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上大學以後到現在,沒有主動或者被動的攪入任何暴力事件。我現在和所有人一樣,慫的一逼。

現在回憶起來那些事,或許和中學時候曾經搞過非主流髮型的人一樣。有種淡淡的尷尬。

如果我成為別人至今都忘不了的痛苦的話,我也只能說一聲抱歉。


我個人認為(沒有實際經驗),加害者是不是在欺凌過程中可以獲得一種病態的滿足感?那麼是不是可以幫助孩子獲得一些其他的比較健康的成就感?


早上六點鐘呀,睡不下就起來了,實際我每天都很早醒過來,早睡早起好習慣。早上六點晚上十一點,但是我會輕輕的,從不吵醒舍友。可是並不見得你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

昨晚很晚才回來宿舍睡覺,她們還在興高采烈的討論,幸好我已經鍛煉了在吵鬧中睡覺的能力。

她們說,高三的時候啊,我們也好喜歡在熄燈後說話,可是很討厭的是,總有那麼一個學霸我們說著說著就對我們喊能不能小聲一點啊,真討厭,然後我們宿舍就一起排擠她,非難她。

鄉鎮高中一般十幾個人一個宿舍,十幾個人就因為這樣非難一個人,聽著心裡好難受。也沒有做什麼出格的行為,魯迅先生說過,妨礙別人休息就是謀財害命。那個學霸君只是想要好好的休息一下。。。。就被排擠被非難。。

最恐怖的是,直到今天,說起這件事,非難過她的人還一副我有理我要瞎嚷嚷的樣子,完全不知道自己作了什麼惡。

她桌面上好幾本,《願你被世界溫柔相待》《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諸如此類的書,看著真諷刺。。。看那麼多這種書不如先學會尊重人。

可能她們在心裡也是這樣想覺得我是異類吧。早起早睡,考試從不作弊,還很傻的拒絕別人沒緣故給的好處。。。可是我心裡就是這樣覺得的啊,我有我的原則,一些小便宜也不要貪圖。。

我心裡也是對她會有想法的,這是假性親密關係吧。

上一次我阻止她們偷看老師課件不要作弊,她們和我說,那好啊,你出去你不看就是了。那一瞬間我覺得我好孤獨。

哎呀,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啦。

一切都還好。寒假快來了,耶~廣東!!!


反正我們這的就是不講道理,學習爛,真的,加害者們十分的相似,什麼狗屎學習好,一樣會被欺負,人人如此,當你的整個班都是霸凌者的時候你甚至想轉學,小學的霸凌者就是為了心裡舒服欺負人,被加害者欺負會對成績發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成為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的情況(比如我)。


作為一個曾經的直接「加害者」說兩句。

1.共同特質存在:追求權勢?心浮氣躁?想炫耀?

2.能被發現的校園霸凌太少了。也就只有少數勇敢的受害者、想炫耀的智商下線的加害者和少數正義的群眾讓它們被發現了。所以學校心理工作者在找不到加害者的情況下怎麼干預呢?

當然,我接觸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不能概括所有。也許干預的辦法是有的,只是我想不出。

現在回頭看也挺抱歉的,不知他們心理陰影如何。但也就這樣了,希望他們能好好生活。

雖然我已經離開了那樣的事情,但永遠有人身在其中。


加害者的共同點?

應該還是有點共同點的。

比如說,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一點可以造成很多小孩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扭曲,把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當然並非所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小孩都會成為加害者,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干預?真心不好操作。

成人世界裡都有很多受欺凌的事情,何況是學校。

只不過大人會有更多比較文明的辦法去解決,而孩子們要麼就「以暴制暴」要麼就「在欺凌中屈服」

年齡段越小的學校越體現了這樣的不文明。

而大人介入很多時候只能是在已經出了問題的時候。

而且過多的介入,只會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因為你不可能一直守著他/她。

所以更多時候,我認為作為家長,如果沒辦法給孩子提供相對文明的教育環境的時候,就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在「野蠻」的孩童世界裡生存。

人們都會喜歡開朗愛笑的孩子。老師也一樣,讓孩子親近老師,團結同學,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畢竟有了群體的孩子、有老師關注的孩子會受到霸凌的可能性相當會小。

而老師一味干預,也不見得是個好方法。

為什麼呢?

其實孩子的心思不見得很單純,如果老師一味地干預,會讓其他孩子誤以為老師,無緣無故的偏心可能會遭到更多的欺負。

其實,真的只能靠孩子自己。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要他自己強大了,才有用。

所以也許家長們應該在把孩子送進「社會」之前,就要讓他在同齡人中相對強大,或提前幫他找好「團體」。至少即便是「地頭蛇」也會怕不明實力的外來群體。


試著答一發,小學期間主要校園暴力受害者

~~~~~~~暴力分割線

小學三年級整年被班上一個同學欺負,包括各種挑釁和動手,開始和老師反映也沒有用,批評就算了,後來我爸交了我兩招他就收斂了一點了……當然,最後我還是找到了徹底杜絕暴力的方法

原因很簡單,我當時個子小成績倒數(主要是上課睡覺,但是真心從不搗亂大人啥的,就是傻乎乎天天流鼻涕的那種傻小子);欺負我的那位也沒好到哪兒去,而且父母是浙江過來做生意的,所以沒有空管孩子,就交給隔壁班主任老師帶著(所以也能理解我的班主任不好意思重罰)。回頭看,欺負人的孩子很多還是缺乏家托關愛,很多也有被家暴經歷(點名批評很多個體戶父母對孩子的暴力教育方式,但不限於)。被欺凌的孩子很多也是性格較為孤僻(我小時候也沒朋友),特別是受到老師歧視甚至暴力的(沒錯我班主任也有暴力傾向,我這種倒數的自然會受到)。說實話這兩者都是被環境所孤立的,而欺負人的很多時候只能通過欺負別人來實現存在……

後來三年級下學期很拼,特別語文考了班上第一,班主任對我態度一好,後面自然也就沒人敢欺負我了……

匿了匿了


推薦閱讀:

被富二代官二代威脅…,該怎麼辦?
你遭受/目睹/聽聞過校園霸凌嗎?
校園暴力的嚴重程度是否被誇大?
如何評價部分院校「打人與被打者同罪」這種校規?

TAG:心理學 | 校園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