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一些經濟學研究方式可以「合理猜測」諾貝爾獎得主?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上次在專欄寫過一篇小文章:諾貝爾經濟學獎預測小模型——毛咕嚕何時能獲獎? - 碼農經濟學 - 知乎專欄。很多人問我,你拿已經獲獎的人做回歸有什麼意思呢?應該去預測誰能拿諾獎,誰不能拿諾獎才可以啊!

然而,嚴謹的做以上的模型,是很困難的,至少有這麼幾個困難需要解決:

  1. 數據問題。收集已經獲得諾獎的資料很容易,我已經收集好了,但是關鍵問題是,應該選取哪些人做為「沒有獲得諾獎」的人?
  2. 因變數定義問題。我們很難定義Y,比如我可以定義Manski為「未獲得諾獎」,然而問題是,可能今年他就獲得諾獎了。所以比如我們需要做Probit回歸,怎麼定義這個Y就是個很麻煩的問題。

出於以上的原因,想要使用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式做一個嚴謹的預測模型,還是挺難的。根據貝葉斯公式:

p(d|x)=frac{p(x|d=1)}{p(x)}

我們的問題是,分母p(x)並不知道。所以一種替代的思路是,看一下分子,也就是「已經獲得諾獎的人有哪些特徵」,當我們考察一個人的時候,來看這個人是否具有這些特徵,進而大體可以知道這個經濟學家得諾獎的概率有多大。

所以不妨根據一些公開的數據,來看一下已經獲得諾獎的人都有哪些特徵吧。

1、國籍

回想一下,我們知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不是都是美國人呢?當然不是,然而,如果你仔細想一下,非美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可能屈指可數。比如我們可以看一下2000年之後的諾獎獲得者名單:

除了去年的諾獎獲得者Tirole,以及2010年的諾獎獲得者Pissarides、2007年諾獎獲得者Hurwicz以及2004年的諾獎獲得者Kydland等4人,其他清一色的美國國籍,非美國國籍只佔2/15。特別是如果看出生地的話,除了以上3人之外,只有2002年的Kahneman以及2005年的Aumann出生地並非在美國本土,而其他美國國籍人士幾乎都出生在美國本土。

對比一下,諾獎最初設立的15年,共有10位非美國籍的經濟學家獲獎,佔到大約有一半的比例:

可見,經濟學前沿日益集中到美國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歐洲等國家的經濟學在與美國的較量中已經喪失了其在上世紀中期的優勢。

2、學校

我統計了一下2010年至今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們曾經呆過的學校:

芝加哥仍然是活的諾獎的最熱門學校。另外,以上我統計的學校是「只要諾獎獲得者在這個學校工作過」就算作一次。所以如果想要找未來的諾獎候選者的話,不妨從這些學校的faculty裡面找一找,說不定就能猜中哇!

3、領域

下圖是我我整理的獲獎經濟學家的領域,左邊一欄「Field」是我按照獲獎詞手動分類的,而右邊一欄是「Fields」是抓取的wiki上的經濟學家的領域,同時做了一些手動的調整:

可以發現,奪獎的熱門領域仍然是微觀理論、宏觀理論、計量領域,中間間雜著金融、勞動、產業組織、貿易、制度、行為、實驗、公共經濟學等領域。

而在這裡面,個人感覺而言,有些領域短期內很難拿到諾獎。比如「新制度經濟學」,2009年的Williamson可能是這一領域最後的諾獎。當然,這裡特指「新制度」經濟學,並非更廣泛意義的「制度經濟學」。

貿易短期內拿諾獎也比較懸。2008年克魯格曼拿了諾獎,而克魯格曼的主要貢獻應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這一領域上一次獲得諾獎要數到1977年的Ohlin。當然,2000年左右之後,掀起了一股新貿易理論的研究高潮,其中的頂尖人物如Melitz、Kortum等大神,在未來是非常有希望獲獎的,但是按照這個歷史計算,可能得2020年之後吧。

行為和實驗短期內也很難了。在2002年Vernon Smith和Kahneman兩人因為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獲獎之後,這個領域再次獲獎數到Shiller在2013年因為行為金融的貢獻獲獎,這中間差了十年的時間。然而問題是,這十年時間,好像在這一領域,做實驗的多,對理論貢獻的少,很少有像prospect theory這樣的理論出來,或者是我不知道。如果沒有這樣的大的貢獻,短期之內也很難。

然後是金融,金融領域上一次獲獎是2013年,再上一次是2003年,我想最近幾年內金融領域應該很少有人能夠有蓋過Fama和Shiller的光環吧?

那麼什麼領域短期內可能拿到諾獎呢?最有可能的當然還是微觀理論和宏觀領域。比如宏觀領域,Barro的呼聲一直蠻高,特別是考慮到很多國家的債務問題,不知道巴羅會不會因為在政府債務方面的基礎性貢獻而獲獎呢?還有Bernanke,在之前的答案裡面提到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他在金融與經濟周期方面的工作不知道會不會得到諾獎委員會的肯定。

此外,經濟增長領域,上一次這個領域獲獎可能要數到1987年Solow拿獎了。而在這一領域,包括Paul Romer以及Aghion等人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不知道這幾年會不會把獎頒給這個領域。

計量領域,諾獎一般都會頒發給更有經濟學內涵的經濟學家,而不會頒發給那些更偏向統計的經濟學家。這個在我之前的答案裡面也提到過。此外,上一屆諾獎頒給了IO的領軍人物,而empirical IO方面仍然還沒有人獲獎,所以大膽的預測一下,Manski、Pakes等人是不是也有希望呢?

當然,以上只是瞎猜。

4、引用

經濟學通常會以論文的引用次數作為評判一篇論文影響力的一個指標。為此我還特地從Google Scholar抓取了諾獎獲得者最高引用的論文(書籍不包含在內)的數據。那麼諾獎獲得者的論文是不是引用都很高呢?或者說,一個經濟學家的論文的引用達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得上諾獎的水平呢?

由於數據缺失等問題,我只看了1985年以後的諾獎獲得者的被引用情況。

可以看到,樣本中引用最少的(HURWICZ)有1132次被引用,而最多的(DANIEL KAHNEMAN關於Prospect theory的論文)有多達36935次被引用。其中有一半的諾獎獲得者最高被引文獻的引用次數超過了5800次。雖然被引次數不是一個很客觀的指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被引次數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經濟學家的影響程度。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引用數據都是最新的數據,意味著這其中年齡越大的經濟學家被引用次數更高,而獲得諾獎本身也會增加被引用次數,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比較一個經濟學家的被引次數是不是「夠格」,以上的數據並不能給出很好的比較標準。

2015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就將揭曉,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以上數據可以從http://www.sijichun.pro/Teaching/Nobel.xlsx 下載)。


每年博彩網站都開盤哦


顯然有

諾貝爾獎評委會(自造詞,具體什麼機構懶的百度了)手裡有明確的獎項得主演算法,也許還有一堆數學公式呢


推薦閱讀:

經濟學哪些領域近年來都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了?為什麼?
在你熟悉的領域,有哪些備受爭議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
日本的生物學研究在國際處於什麼水平?如何解釋日本人連續三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現象?

TAG:諾貝爾獎 | 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 2015年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