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中是否醞釀著新的機會?

過去這麼多年,中國和世界經濟起起落落,每一次都會觸底反彈,而新的行業、新的巨頭往往都是誕生在寒冬之中,並且在經濟景氣之時走向輝煌。

那麼,當下的資本寒冬,是否同樣醞釀著新的機會?


與點贊最高的回答結論類似的是,IDG資本也不認為當下是真正的「資本寒冬」,在我們看來其實更多是「價格調整」,而對創業公司,反而是一個修鍊內功的好時機。

我們統計了下,2016這一年,僅IDG資本投資的公司中,就有超過110家完成新一輪融資,可見好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永遠都是搶手的,市場不缺錢。

以下,引用IDG資本合伙人牛奎光的觀點:

「資本寒冬」很可能是一個在大家口中越傳越可怕的一個說法。

我的看法是,這次所謂的資本寒冬跟之前幾次,至少跟 2008 年的性質完全不同。當時屬於流動性的枯竭,市場上的「錢」少了。但這次,其實更多是對「價格」的調整

一級市場也是一個容易被高估的市場,一方面只能做多不能做空,這就有了單邊上揚的基礎;另一方面,公司的估值、價格是由膽子最大的投資人決定的。所以,當市場持續幾年利好,就容易出現價格泡沫。

這正是現在的資本寒冬最明顯的表現和特徵。包括美國的獨角獸們,私有估值都比較高,但一上市就可能腰斬。但我們換個角度想,價格雖然腰斬了,該上市還是能上市,上市以後該增長還是能增長。所以說寒冬最可怕的地方還是在於「價格」。

人的預期就是如此:往上調的時候總是很容易,一旦往下調,就有了負面的心理情緒。但企業融資這件事的根本還是「供求決定價格」,只要能融到錢,至少說明市場對企業還是認可的。換句話說,這只是雙方為了達成交易一個暫時的方法。

當然,對於一些沒有真正創造價值的企業,這個寒冬會更可怕一些。因為它們可能處在生死關頭,而不僅僅面臨著價格的調整。

另外,我想說下投資機構這邊的情況。在資本寒冬來了之後,我們看到市場上有一部分基金還是相對保持著自己的節奏,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比較難。在二級市場有句話叫做「牛市重勢,熊市重治」,這放到一級市場來看可能也有用。當大環境變了,公司更應該停下來想一想,發生了哪些變化,再去做事;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市場熱的時候,公司忙著跟競爭對手打仗,「增長」無疑是優先順序最高的指標;但是到了今天,競爭環境留出一些寬鬆空間了,在這個「講質」的環境里,練好內功反而變得更重要,練好之後再去擴張。

那麼「練內功」應該思考哪些問題?主要問題就是想清楚什麼事自己一定要干,什麼事可以跟別人合作干,什麼事不幹。創業公司資源有限,肯定不能全乾;這三件事想清楚了,選擇方向才有優先排序。

這個問題說來簡單,但要回答並不容易,深刻理解公司及環境所發生的三類變化是前提(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公司):

第一類變化,我把它稱之為「公司的台階」

比如電商類創業公司,發現了一個市場機會,伴隨有流量紅利(社交/微信、投放、品類等等);但到了一定階段之後,會發現紅利很快就被拉平了。這意味著,之前驅動企業增長的那個因素,上了一定台階之後,加上環境變化,已經發生了改變。換句話說,之前很好用的「那板斧」,現在是不是該換換?新的機會,新的章法在哪裡?

第二類變化,是「公司的體量」。

公司還小的時候,可能用「小招」就行,但公司增長到一定體量了,就得換中招甚至大招才行。同時,你的競爭對手也發生了變化。一個公司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一開始創始人的信心很容易得到極大的滿足,覺得自己無敵手。過了一段時間,開始出現挫敗感。因為之前的那些對手很快被甩在身後,隨之而來的是新一代的競爭對手,可能換成正規軍。這時候企業應該想的是,面對新的對手和環境,應該怎樣去應對。

第三類變化,是「業務的模式」。

有的公司原來做 To B 業務做的不錯,但看到整個市場的規模增長的比較慢,就想進入 To C 的市場,這時候會產生很多困惑。一來這個領域自己不擅長,二來玩法也變得不一樣。

有的企業一開始是免費模式,吃慣了移動智能設備用戶增長的紅利,但上半年我們看到 APP 的下載量,基本上已經開始下降。這就好比是跑馬圈地圈完了,之後要去想的是這片地上還能種出什麼東西。從免費到盈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以上是我想說的在「事」上要思考的三類變化,另一大塊是「人」的變化。我在跟CEO們聊的過程中發現,最後頭痛的問題都在「人」上。例如,原來跟你一起創業的人,死心塌地又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情況發生了變化,這樣的人在新平台上是不是還能發揮原來的作用?如果不能跟上,這些人怎麼辦?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前分眾CEO譚智的分享。他認為公司里有四種人,可以按兩個維度去分:一個維度是好人/壞人,主要看工作是否努力,價值觀正不正;另一個維度是看能力強弱。由此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有不同的對待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鑒。強調這點是因為一個公司除了要抓住市場機會,還要建立起跟企業成長各個階段相應的人才結構和組織結構,這是「內功」里基礎性的話題。

創業維艱,投資人顯然不只是提供資本,但同時,投資人也不應該是最終解決問題的人。理想的關係是:創業者解決問題,投資人則用常識幫助判斷解決問題的招好不好使。因為投資人能看到的整體趨勢可能更多一些。所以,在你發動「總攻」之前,可以跟投資人提前作溝通,讓他幫你確認這個趨勢。


謝 @任逍遙 邀

前幾天答過一個類似的題。我並不認為國內現在是「資本寒冬」(題主問的是國內吧),而是需求寒冬。

我們國家被稱為世界工廠。傳統意義上的工廠,多是說的「代工」廠,也多是通過OEM起家的。講究的是製造能力,在質量、成本控制上下功夫,而不太在意創造能力。有訂單就能活,跑訂單的事他們不管。而致命的地方也在這裡,需求少了,訂單少了,工廠開工率低了,就費勁了。推動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外貿凈出口的佔比很大,外部需求減少,那這架馬車就跑不動了。

再看投資。投資中,基建類佔比最大。這類投資是無法產生直接收益的,建的基礎設施,是為其他行業提供條件和服務的。基建投資直接拉動的是上游原材料需求,下游停滯,產生不了間接收益,那也不行。

最後看消費。內部消費和外部消費。消費就是看需求,外部需求廢了,內部的呢?實際上是在增長的,只是增長的速度慢(其實不慢),或者說達不到預期。內生需求產生的收益增速,覆蓋不了對應的債務增速。

管理層終於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上馬「一帶一路」。我不能被動等需求,我得開發需求,內外一起開發。歐美開發難度大,那我就選難度小的,潛在需求空間大的地方。而這類地方多是「發育不健全「的,沒關係,咱有錢,邊培育邊開發。總得有個願景吧。

別人說,你是有錢,但你的錢值錢嗎?值不值錢,你說的不算,我說了也不一定算,咱們得想法讓它值錢。所以人民幣」國際化「是必須要走的,且一刻也不能耽誤。這玩意,每個環節都是相輔相成的,誰也不能等誰,也等不起,得同時干。

內部需求怎麼開發呢?現在有個現成的——互聯網。這個是沒經過引導,自發形成的,而且發育的還不錯,先拿這個下手,來個互聯網+。加什麼都行,只要是合規合法的,有需求空間的,儘管上。試錯環節不用管理層動手,各個PE/VC爭相去干。從這點上說,看不出來」資本寒冬「,反而是夏炎,甚至有點無腦式的燒。

經常看到一些案例:忽悠到天使輪,拿來錢不幹別的,先在高檔商務區租辦公室,買車,每周各種的趴,各種的福利。錢花完了,融二輪,三輪,只要能把故事編好,只要能一直編下去,就不愁沒錢。最後實在不行了,那就散夥,誰也不負責任,PE/VC的出資人倒霉,但他們自我安慰能力還是挺強的——風險投資嘛,哪能每個項目都成功。咱們證券交易者要是都有這個自我安慰能力,那就無敵了,哈哈哈。

當然上面說的也是少數情況,大部分創業者還是挺苦的。失敗了,不是方向問題,是策略問題,或者是預期太高,實際市場容量沒這麼大。

機會,無論什麼時候都有機會,只是要找准切入點,並持之以恆(也就是說,躲不開培育市場的過程,或者說,錢該燒還得燒,只是不能無腦的燒)。

哪裡有機會?哪裡都有機會。朝陽就不用說了,夕陽,傳統需求減弱,還可以抓細分啊。總會能找到的,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哈哈哈。


轉載風險資本女王徐新(就是那個投資了京東的徐新)的一篇講話,非常地經典,和大家分享:

_______

9月22日,在BOSS直聘C1+C2輪融資發布會上,針對時下資本寒冬時期,徐新發表了精彩的乾貨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略經刪減):

說老實話,我今年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什麼東西都是成長乏力,很多東西都是在下跌。我做投資21年,今年上半年是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冬天很寒冷。這並不是說資本的冬天,我說的是生意真的是越來越難做,線上的企業說沒有流量往線下去找,線下的企業說沒有人要到線上去撈,大家都成長乏力。所以我想說,冬天來的時候,活下來就是好樣的。

為什麼企業增長沒有了?

為什麼整個零售在以10%的速度增長,但按照品類來看,大家都在下跌呢?

第一,百貨商店也在下跌,老店同比下降,日子不好過。再去看看年報,很多上市公司是在下跌的。

跟著百貨公司走一定是下跌的,像百麗這樣很牛的企業,以前都是第一品牌,現在也是在下跌。然後大賣場如沃爾瑪、家樂福也是,20年來很火,現在也是輝煌和風光都不在,因為他們的模式(生鮮+乾貨+房租)被打破和顛覆了。

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是生鮮抓流量,乾貨抓毛利,多餘的空間租給肯德基、麥當勞賺房租。首先,毛利都被互聯網佔去,電器、服裝的人流量都被帶走了;然後,人流一下降,麥當勞、肯德基就不幹了,要求降租。所以,這些大賣場第一不敢開新店,第二開始砍成本,直接影響用戶體驗。

第二,2-3年前的購物中心活得還不錯,還能夠增長,現在購物中心也不靈了,最大問題是供給過剩,業務參差不齊。購物中心依靠的「四菜一湯」的模式,有一個沃爾瑪、家樂福,大流量靠它來撐著;有個百貨商店,多數女性要買化妝品、買服裝;有個兒童樂園,打遊戲的;晚上還有個卡拉OK,這就是四菜。湯是什麼?就是很多餐廳,餐廳保證你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客流,一般買東西只有到周末買。

以前餐廳占購物中心20-30%的面積,現在要佔40-50%,也就是一個好好的餐廳競爭多了兩倍,就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所以老店利潤肯定是下降,所以跟著購物中心好像老店也保證不了。

第三,那些有產品品牌的企業,日子一樣的艱難。我今年上半年看香港的市值很便宜,十幾倍的市盈率,想著能不能挖到一些好的企業,好企業便宜買嘛。挖了半天,看了一下業績,都不咋的,基本上上半年都是下跌的。我們再看看500強,寶潔、歐萊雅也都是下跌的,娃哈哈、康師傅也是下跌的。

第四,那些三四線城市街邊店過得怎麼樣?今日資本投資的,唯一沒有受互聯網衝擊的企業——益豐藥房。為什麼?因為它天生的這個生意模式,葯是你生病時馬上就要吃,不能等到明天的貨送過來;還有去藥店買一個葯就是幾十塊錢,所以商業模式+國家限制,所以現在藥店受的影響最小,還在漲。

其他的很多企業全部在下跌,老店同比下降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很快就沒有錢賺。大部分企業正常交稅以後,一個零售店不管你做得多好,凈利潤就是8-10%,如果你銷售降20%,意味著什麼?如果你毛利是50%,你只要降20%,立馬就沒有錢賺了,這個蠻嚇人的,你養了一幫員工,房租也都是固定的。

看了這麼多在下降,但是零售總量還是上升的,那誰在漲呢?好像看上去現在唯一在漲的還是互聯網,而互聯網電商更是一枝獨秀。互聯網每年成長速度基數已經很大了,還是有30%增長;淘寶這麼大的體量,MAU還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長;京東的MAU是70-80%增長,收入漲幅超過50%;美團外賣GMV今年漲了300%,一天已經做到600萬單。

所以,互聯網對線下零售的打擊是各個擊破,它是一個品類一個品類殺過來,基本上沒有抵擋的餘地。一開始是服裝造就淘寶這樣的大公司,接下來是3C造就京東這樣的大公司,接下來將發展到的另外一個品類就是超市;超市是非常高頻的東西,如果把超市拿下,把生鮮拿下,這個比例就真的可以做到馬雲說的50%的佔有率。今年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家已經在網上願意購買一些非常敏感的東西,包括食品、個人護理、母嬰用品,以前這些產品都不敢在網上買。

活下來就是好樣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第一,保證賬上現金能活18個月。要保證活下來,就必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計算怎麼砍人,砍多少人,賬上的現金夠你活18個月,因為找到新一輪融資,調整模式需要18個月。

第二,生意模式要調整。判斷一個模式到底行不行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判斷的標準只有一個——投資回報率,就是老客戶會不會重複購買你的東西。具體來說老客戶重複購買的次數,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兩年要回本,最長三年。

第三,能融資還是融點錢。不行就降價,冬天的錢特別管用。關於融資,雖然是冬天來了很辛苦,但是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夠融錢,還是要融一點錢,因為冬天的錢特別管用;別人都沒錢了,你有錢,就是你能活,就是別人都不敢打廣告,你敢打廣告,那就能獲客,能吸引眼球。實在不行就降價,成功是第一位,不要老是在意股份多少,期權多少,不行少融點,價格降下來,還是要把錢拿到手。

第四,偉大是熬出來的。你困難,別人也困難,就看誰熬的住。很多創始人很著急,員工走了,高管辭職了,競爭對手拿到錢了,然後成長沒有了,很慌。我想跟你說,其實沒什麼好慌的,你想一個企業生命周期如果是20-30年,這一年的痛只是很短的時間,而且很多偉大公司都經歷過,這些痛苦都不是什麼事,你只要活下來就有希望。

因為我們是經歷過冬天的,所以我們不害怕。當時的網易,什麼困難沒經歷過,垃圾股、被調查、被人家停牌、整個高管都走光了,但是丁磊還在,他有洞察力,看到遊戲這件事情,然後今天很好;京東也有很困難的階段,當時融不到錢,見50個投資人一個都不給錢,老劉的頭髮都白了,嚇的,不是染的。後來我們給了一點錢,今天活下來,而且活得很好。所以今天不管怎麼樣,首先是要活下來。

零售的護城河在哪裡?

抓住三個關鍵點:佔領心智+控制渠道+掌握供應鏈。

我想先講幾個案例,亞馬遜很牛,亞馬遜每一年的市場佔有率以300-400%增長,就是每年增加3-5個點,沃爾瑪已經不敢開店,但是有一家公司叫Costco(好市多),它的老店同比每年還在漲5-7%,憑什麼?

因為它抓住了三件事:一個是消費者的心智,一個是渠道它控制,還有一個是供應鏈它掌握。它是如何做到的?首先,它的食品佔比非常高,能達到60%,食品屬於高頻剛需,這是佔領的首要。其次,它的性價比高,因為它的自有品牌+獨家供應+大包裝定製。最後,99美金的會員制,很多東西你不是會員就不能買,所以99美金就是它的利潤。即便這樣,它還是覺得頻次不夠,怎麼辦?做全城最便宜的加油站,加油的時候順便買東西。

阿爾迪打敗沃爾瑪的折扣店,價格比沃爾瑪還便宜20%,也是在供應鏈上下工夫。

亞馬遜做了很長時間一直不賺錢,後來貝索斯火大,拉了一個小分隊天天研究怎麼賺錢,後來找到了法寶——也是會員,交給一點錢,然後保證你兩個優先權,第一48小時到貨,第二視頻免費看。亞馬遜現在更牛,不斷的創新,我特別喜歡讀它的年報,看了每次都特別興奮,學了很多東西,亞馬遜老是推出新的東西,而新的東西一定是老闆做的,都是貝索斯親自帶隊做的。

產品品牌的護城河在哪裡?

抓住品類機會:要聚焦一個特別細分的市場,佔領用戶的品類心智。

我們一直覺得儘管是這樣,中國還是有很多品類的機會,而且我正好感覺到這個冬天的來臨是品牌誕生的時候。很多偉大的公司誕生在冬天,因為那個時候不是靠資本的熱,不是靠廣告,而是靠產品本身很好。

所以,抓住品類的機會先做比什麼都重要,然後把價格定對(定價是戰略選擇第一要素),有個很好的持續策劃(偉大的公司從好名字開始),要做品牌關鍵還是靠創始人的工匠精神。

我為什麼說品牌的機會來了?現在大公司也沒有流量,寶潔、歐萊雅、娃哈哈這麼有錢,他們打廣告業也沒有效果,因為消費者也不看電視廣告,人家看網上的評價,要看內容。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起跑,如果你把內容做得很好,就能打動用戶的心,你就是品牌。

那麼什麼時候才是安全的?如果你能夠佔領消費者的心智,做到30%市場,比第二名大兩倍,你就安全了;在這之前你是不安全的,因為存量比增量大,隨便殺出一個程咬金就把你給幹掉了。所以我們感覺這個市場非常大,但是作為創業者一定要很聚焦、很細分,抓一個細分市場做到30%的市場佔有率,這是線下,如果是線上你要做到百分之七八十你才安全。

超級平台很值錢

超級平台=1-2億以上用戶+每個用戶一年用8次以上。鑒於這樣的情況,我們覺得超級平台很值錢,手中的超級平台要長期持有。為什麼?

因為用戶不會主動下載APP,經常用的不會超過11個APP,如果你不是那11個你就沒什麼機會了,因為獲客成本太貴了,每一個成本要100元,一億用戶什麼概念?100億,你有這個錢也不見得做得到這個規模。

人們為什麼不用這麼多?第一,我覺得人都是很懶惰,大家都是習慣了,不想去搞。通常一個品類下兩個APP,一個是備用的,時間長了記不住密碼,下次換手機就不下載了。記不住密碼是APP不下載很核心的原因。

「移動互聯網的紅利不再」。我們覺得移動互聯網帶來了巨大的顛覆,以前的商業競爭是我有這個城市,我可以在省里做個地頭蛇,我可以在全國做個地頭蛇,就把所有的商業弄到一個手機上,而手機上每個品類就是一兩個APP,我覺得這真的是很難得的人生機遇,正好被我們中國的企業都抓住了。

好生意的定義是什麼?好生意就是消費壟斷。因為有了壟斷,你就有了高利潤,然後就可以做研發+創新,可以做良性循環。要麼做大,要麼出局,那小公司或者中型公司的機會在哪裡呢?我覺得既要靠大平台搞流量,自己也要有流量,實在不行就小而美,但是要hold用戶,靠內容、靠頻次吸引用戶。

創始人也要與時俱進

為什麼那些偉大的品牌沒有成長?我覺得分析來分析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創始人老了。第一,他沒有與時俱進,以前的三板斧不好使了。銷售主要靠渠道,產品主要靠複製,品牌主要靠廣告。第二,對產品的創新和迭代不夠迅速。都是抄人家的,全部是同質化。第三,對80後、90後主力的消費群洞察不夠。品牌都是在中央電視台打廣告,都是套路,沒有細分,沒有獨特的東西。第四,創始人特彆強勢,一人說了算。團隊善於執行,下面的人沒有什麼創新動力,不善於思考和創新。第五,大公司的問題。官僚主義、員工的成就感不強、凝聚力不夠。所以,老闆一定要與時俱進,善於學習,天天進步。

典型的例子就是貝索斯,亞馬遜所有的創新都是他帶著人做的,比如說阿里巴巴上次來了一個神秘的客人拿個小本死命的記,這個人就是貝索斯。阿里的毛利這麼高,都是哪些好品類,學過去了。還有小馬哥,他什麼權利都交給市場,但是有一件事是不交的——產品,一個產品他可以提120個意見,每一次大浪來了他都感受到,他都沒有死掉。

企業如何搞定人才?

小企業缺的不是錢,缺的是人才。人才我們有幾個可以分享的地方:

第一,管培生計劃(搞定中層幹部)。很多人這裡挖人,那裡挖人,挖人可以,但是不能佔比太高,如果全部是挖人,沒有文化體系,沒有文化傳承,沒有忠誠班底,企業是很難做大的。所以,搞定中層幹部要靠管培生計劃,中國最好的大學生特別多,很好的學校工資也不是很高,培養3-5年就可以是個非常好的中層幹部,這個要早點開始做。

第二,校園招聘(搞定基層員工)。我說丁磊你好牛,你怎麼越戰越勇?他說很簡單,每一年最好的大學生都在我這裡,校園招聘一千人一千人的招。

第三,事業部制(大公司也能創新)。

第四,讓員工綻放。現在光靠錢也不能激勵人,人家都是錢的主人,不是錢的奴隸,所以你要讓他綻放。

第五,大膽用85後。三隻松鼠,我們投的時候才半年,今年做了50個億,創始人章燎原的核心一句話是「大膽用85後」。

第六,企業文化(偉大的企業都是有文化的)。如果你現在還沒有做公司的使命是什麼?遠景是什麼,你現在趕快做,你要吸引一些跟你志同道合的人,要不斷的宣講(也可以說是洗腦),這個很重要。華為做得挺好,阿里巴巴也做的挺好,都是有文化的。

第七,拿下小白兔。這裡面我想跟創業者分享一張很重要的圖,把員工根據價值觀和業績來分類。

價值觀也好,業績也好的叫明星,明星你要給他很多錢,給他很多愛,給他提升,花時間給他,因為他是創造未來的人。

那些業績又不好,價值觀又不好的叫狗,怎麼辦?把他殺掉,大家都容易做到這一點。

很多創始人不知道對待那些野狗,業績很好,貢獻20%的收入,但是吃回扣、拉幫結派,這種人怎麼辦?一定要把他殺掉,而且要在中午吃飯的時候,讓大家看著他被帶走。聯想、華為每年都送一些吃回扣金額巨大的人去監獄,野狗要很快的殺掉。

老闆最頭疼的是這種小白兔,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就是沒有業績,他的危害比野狗還要大。為什麼?第一,他是小白兔,他招來的人就更慫,人的素質越來越低;第二,他是短板,你要花很多的時間補他的短板,本來你應該花時間在明星身上。更糟糕的是公司大部分員工是中間的,見風使舵,他一看明星升職很快,他就變明星;他一看小白兔很多,他就變小白兔了。所以殺掉小白兔是一個企業最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這麼多年觀察下來,凡是心腸有點軟的老闆,小白兔沒有幹掉,身邊全部是大白兔,這個公司就不成長,遇到瓶頸。凡是老闆內心夠強大,公司就沒有瓶頸。


99%的人都說現在「資本寒冬」,但我們的想法不太一樣。

「資本寒冬」 已經在一夜之間進入了投資界幾乎所有的對話。它是那樣的不假思索,以至於成為了大部分人對當前形勢的定調。通常 「一葉障目」 容易而 「一葉知秋」難。

但與其單純地停留在驚恐中,不如改變策略,風口永遠都有,美景永遠在前,問題是你能不能抓住它。

幾乎所有的獨角獸都不是因為想成為獨角獸才成為的,而只是湊巧站在了正確的時間點,而這個時間點就是面向未來 5-10 年間一些註定要發生的宏觀趨勢,導致他們在這個趨勢上成為了做的最好的那幾個人,而這幾個人因為不可逆轉或者叫巨大無比的宏觀趨勢,成為了所謂的「弄潮兒」。

以下是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對於「資本寒冬」的觀點和判斷:

資本寒冬只能算階段性正確,宏觀上看卻未必。中國的資本市場並非完全處於寒冬期,更多的是一半熱,一半冷:宏觀經濟導致美元購置人民幣資產意願變弱,但人民幣投資卻因為直接融資佔比提高、提升資產流動性的政策優化、經濟結構從第二向第三產業轉移,等各方面必然趨勢而擁有一個 「巨大的不可逆的機會」。與此同時,「效率」 取代 「增長」,將成為無論是微觀領域的創業者,還是宏觀領域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留意的變化。

中國現在處在一個 「巨大的不可逆的機會」 之下。什麼叫 「巨大的不可逆轉的機會」?當人均 GDP 或者家庭可投資和家庭可支配資產到一定規模以後,存款第一次的轉化會以 「購買固定資產」 為第一個消費階段。這個消費階段對應過來的是什麼呢?對應過來了就是在中國從 98 年、99 年開始,大概到 2012 年為止,這中間長達 10-12 年的房地產黃金時期。所以,基本上就是我們經歷了十多年的存款階段,再經歷了十多年的購買固定資產的階段。

接下來要講的一個階段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幾乎對於所有的經濟體而言,只要經濟不出現巨大的向下的系統性問題,從 「狹義存款」 過渡到 「固定資產」,再過渡到 「虛擬資產的消費」。虛擬資產的消費用大白話翻譯,就是購買各種各樣的金融資產。

因為各種各樣的宏觀因素,可以猜測,比如:從 98 年、99年-2010 年之間的富豪榜上大部分新出現的行業和公司,所謂叫房地產相關的人占的比例最高,這是宏觀造成的結果。而同時你也可以猜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從現在開始到往後 10-15 年,消費階段會從購買固定資產轉到購買虛擬資產,你也可以猜到 「金融」 在今後的 10-15 年會出現很多個人、公司和行業。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所謂 「獨角獸」 的產生道理。

所以我猜人民幣會半邊熱。我講的 「熱」 並不是在這個時間點上一定會有泡沫,我的意思是你會看到一些中期或者長期的趨勢,會使得三年五年甚至七年以後,正在經歷巨大不可逆轉的趨勢。

以五年的維度來看,這個市場上的錢和市場上的數量、規模,包括做這些事情的基金和金融機構會非常多。這裡面對應的有沒有獨角獸?一定會有。當然,它也從屬於剛才我講的,所謂叫 「虛擬資產」,就是金融行業能夠去爆發的十年當中的一類而已。所以,在私募股權市場,不管叫股權眾籌還是基金,不管是哪種形式,總會爆發出來。

導致的結果是:我並不是講當下這個時間點,我只是講以 3-5 年的周期看待你所處在的行業和股權投資這件事本身。你說它是寒冬?我並不同意,尤其對於這兩年。這是第一個前提。

根據一個簡單的金融道理,當股權或者叫直接融資在這邊產生了巨大量資產的時候,這些資產本身是需要流動性和交易性的——不然就像堰塞湖一樣停在那兒。如此大規模增量的直接融資導致的資產,他們最容易去交易的場所和環境是在什麼地方?資本市場。

所以說你用同樣的一個邏輯來推:

假定中國的經濟轉型可以完成,導致的結果是直接融資佔比會大規模上升。直接融資佔比大規模上升會導致股權類、權益類的金融資產。這些資產本身需要流動性和交易,就需要資本市場健康活躍才能夠消化這些資產,從流動性和交易性上來講。

所以好消息是,中國的資本市場會變好。中國的資本市場會有自己的問題,資產的供給是受限的。比如:上個市還需要證監會批一下,這叫資產的供給,經濟學中的供需關係並不是一個合理的供需關係。如果要形成體量大、增速非常高的資本市場、效率非常高的資本市場的話,一定需要解決 「供」 「需」 之間的同時增量和活躍。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無論如何這個順序發生 A 一定推導出 B,B 一定推導出 C,C 背後的意思就是中國的資本市場一定會增大。

所以,所有相關懸而未定的新政策一定會出來的。當然,你從這個也可以類推說:資本市場也一定會產生獨角獸。不管是在哪個角度上,因為它是宏觀上決定了一定要發生,而且一定要改變,而且是按照那樣的來改變。

本回答改編自微信公眾號「峰瑞資本」(微信號:freesvc),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78682250ver=1signature=q5x5eGCc-67rfBIL3a9fux3Pq5U3*IfQqkpI4668AbguBHo7TRsEm1HCr7BzPG2zBnZ2xHW432t2PU0OPWGUFSIJSov2ZbhkYOig2I7EUkswh3znp5LqoXEU6DxYH2gTF2Y173d6NQmYHm4DEXztvg==


都說資本寒冬,那麼在市場環境降溫時仍然能夠順利拿到融資的企業,應該是相當靠譜的。

由此整理了半年來獲得千萬美元以上融資的企業,值得關注。

巨額融資:一擲定乾坤,融資超過10億美元

  1. 新美大(美團大眾點評) 中國最大的生活服務平台 2016.1 E輪 33億美元

  2. 滴滴出行 智能出行助手 2015.9 F輪 30億美元

  3. 優步 按需出行始祖 2016.1 E輪 20億美元

  4. 餓了么 10億美金的外賣大單 2015.12 F輪 12.5億美元

  5. 陸金所 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 2016.1 B輪 12.16億美元

  6. 京東金融 著力轉型金融科技 2016.1 A輪 66.5億人民幣(估值460億元)

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誰會成為下一個BAT?

  1. 神州專車 倡導安全出行的專車軟體 2015.8 B輪 5.5億美元

  2. 達達配送 最後三公里物流/DST投資 2015.12 D輪 3億美元

  3. 中糧我買網 食品類綜合B2C電商網站 2015.10 C輪 2.2億美元

  4. VIPABC 一對一在線英語學習 2015.11 C輪 2億美元(阿里巴巴投資)

  5. 找鋼網 中國最大鋼鐵全產業鏈電商 2016.1 E輪 11億人民幣

  6. 融360 互聯網金融 2015.10 D輪 10.35億人民幣(star VC)

  7. 滬江 外語學習門戶 2015.10 D輪 10億人民幣(最新估值是新東方市值的40%)

  8. 愛屋吉屋 互聯網中介的獨角獸 2015.11 E輪 1.5億美元

  9. 驢媽媽 在線旅遊服務 2016.2 8億人民幣

  10. 好屋中國 房產眾銷網站 2015.12 B輪 7億人民幣

  11. Apus 面向海外的桌面應用 2016.1 B輪 超1億美元(創立半年內)

  12. 七牛雲存儲 服務創業公司的雲存儲 2016.1 D輪 1億美元

  13. 掌閱 移動閱讀 2016.1 首輪融資 近1億美元

O2O:資本寒冬重災區,並不都是垃圾

  1. 新美大(美團大眾點評) 中國最大的生活服務平台 2016.1 E輪 33億美元

  2. 滴滴出行 智能出行助手 2015.9 F輪 30億美元

  3. 優步 按需出行始祖 2016.1 E輪 20億美元

  4. 餓了么 10億美金的外賣大單 2015.12 F輪 12.5億美元

  5. 神州專車 倡導安全出行的專車軟體 2015.8 B輪 5.5億美元

  6. 愛屋吉屋 互聯網中介的獨角獸 2015.11 E輪 1.5億美元

  7. 驢媽媽 在線旅遊服務 2016.2 8億人民幣

  8. 好屋中國 房產眾銷網站 2015.12 B輪 7億人民幣

  9. 美味不用等 中國最大的智能排隊點餐系統 2015.10 C輪 5億人民幣(大眾點評投資)

  10. 途虎養車網 以輪胎切入養車後市場O2O 2015.10 C輪 5000萬美元

  11. 宅米 絕對領先的中國校園O2O平台 2015.9 B輪 3500萬美元(美團投資)

  12. 凹凸租車 車共享的租車領導平台 2015.11 B輪 3億人民幣

  13. 俺來也 校園輕生活掌門 2016.1 A+輪 2億人民幣

  14. 蘑菇公寓 上海首家白領公寓 2015.11 B輪 3000萬美元

企業服務

IDG合伙人熊曉鴿說:「雖然過去企業賺錢主要是依靠to C(消費者)模式,但是在未來,究竟如何能怎樣升級to B(企業)的技術服務才是關鍵。很多中小企業要發展起來,為他們做一些服務,尤其在市場營銷、開發、研發等方面的技術服務,或者提供一些信息方面的服務,這是未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李開復等眾多創投大佬也持相近的觀點。

  1. 七牛雲存儲 服務創業公司的雲存儲 2016.1 D輪 1億美元

  2. 紛享銷客 銷售管理 2016.3 E輪 不詳

  3. 青雲 企業雲服務 2016.3 C輪 1億美元

  4. 微盟 中國最大的微信開發服務商 2015.11 C輪 5億人民幣

  5. 大街網 人力資源 2015.10 D輪 2億人民幣

  6. Everstring 銷售管理 2015.10 B輪 6500萬美元

  7. 斗米兼職 人力資源 2015.11 A輪 4000萬美元

  8. 雲智慧 IT運維轉型 2015.12 B輪 1230萬美元

  9. Teambition 團隊協作工具 2015.9 1200萬美元

移動醫療

資本的寒冬,醫療的春天。各大巨頭正在這一領域瘋狂進行戰略布局,2015年醫療領域融資總金額約157.5億元,較2014年增幅達到106%。

  1. 微醫(挂號網) 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台 2015.9 C輪 3.94億美元(刷新移動醫療領域融資記錄)

  2. 七樂康 網上大藥房 2016.1 B輪 1億美元

  3. 健客網 網上大藥房 2016.1 A輪 1億美元

  4. 微糖 糖尿病管理服務 2015.12 B輪 數千萬美元

  5. 看中醫 中醫界Uber 2015.12 A輪 5000萬美元

  6. 趣醫網 移動互聯時代的就醫方式 2015.9 B輪 4000萬美元

  7. 醫聯 醫生社交 2015.9 B輪 4000萬美元

  8. 杏樹林 醫生輔助工具 2016.1 C輪 3200萬美元

VR

可能是下一個「風口」。除了Oculus、索尼、三星、Google、HTC等巨頭參戰外,國內創業公司也紛紛湧現,2015年宣布獲得融資的就有36家。

  1. 蟻視科技 VR最大一筆融資 2015.12 B輪 3億人民幣

  2. 暴風魔鏡 估值國內VR最高 2016.1 B輪 2.3億人民幣

  3. 大朋VR 頭盔 2015.12 B輪 3000萬美元

  4. 諾亦騰 硬體 2015.11 B輪 2000萬美元

  5. 贊那度 旅行VR 2015.12 A+輪 8000萬人民幣(騰訊領投)

  6. 靈鏡 VR眼鏡 2015.12 A輪 1000萬美元(樂視控股)

電商

重點關注跨境電商、最後三公里物流和B2B行業。其中跨境電商被視為電商最後一片紅海。

  1. 達達配送 最後三公里物流 2015.12 D輪 3億美元

  2. 中糧我買網 食品類電商 2015.10 C輪 2.2億美元

  3. 找鋼網 中國最大鋼鐵全產業鏈電商 2016.1 E輪 11億人民幣

  4. 髮網 第三方電商倉配一體化 2015.11 C輪 2億人民幣

  5. 什麼值得買 中國最大消費流量入口 2016.1 首次 1億人民幣

  6. 波羅蜜 快速成長的跨境電商 2015.10 B輪 3000萬美元

互聯網金融

雖有P2P監管的寒意,互聯網金融仍處於上升通道。2015年互聯網金融領域內獲得融資的企業多達370家,總體融資規模超過944億元人民幣。京東金融、陸金所、螞蟻金服等巨頭的融資金額更是令人咂舌。

  1. 陸金所 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 2016.1 B輪 12.16億美元

  2. 京東金融 轉型金融科技 2016.1 A輪 66.5億人民幣(估值460億元)

  3. 融360 互聯網金融 2015.10 D輪 10.35億人民幣(star VC)

  4. 宜人貸 中國互聯網金融在美上市第一股 2015.12 IPO

  5. 短融網 P2P 2016.1 B輪 2.9億人民幣(估值近10億人民幣)

  6. Ping++ 支付聚合 2015.12 B輪 千萬美元

文化產業

倉廩實而知禮節。自媒體、二次元、音頻等小眾領域在2015年崛起。阿里則投資媒體成癮,先後投資了36氪、財新、第一財經、博客天下、虎嗅網等眾多媒體。

  1. 蜻蜓FM 2016.2 D輪 估值25億元

  2. 羅輯思維 自媒體品牌 2015.10 B輪 上億人民幣(估值達到13.2億人民幣)

  3. 36氪 科技媒體 2015.10 D輪 上億人民幣(螞蟻金服領投)

  4. 南派三叔 《盜墓筆記》作者 2015.9 A輪 近億人民幣

互聯網教育

李開復:「中國超過200萬人口的城市有42個,這對未來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都是巨大的市場。創新工場所看好的創業領域,包括娛樂文化、互動領域、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帶動的科技型公司、智能硬體、機器人及物聯網發展、企業級應用、互聯網教育的變革等。」

  1. VIPABC 一對一在線英語學習 2015.11 C輪 2億美元(阿里巴巴投資)

  2. 滬江 外語學習門戶 2015.10 D輪 10億人民幣(最新估值是新東方市值的40%)

  3. 小站教育 托福雅思一對一課堂 2015.12 C輪 8400萬美元


資本寒冬最大的益處是,可以產生巨頭,並壟斷行業。


1

中國經濟宏觀上暖風頻吹,微觀上寒意逼人。李克強總理在中央黨校談宏觀經濟時,給出了明確的信號,現在的增速來之不易,去產能、調結構的痛苦過程才剛剛開始。對於中國的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來說,即將到來的這個冬天將會很冷。

2回想一下,李嘉誠好像在4年前就在賣出中國資產了,跨國公司往往是那隻能預知冷暖的鴨子,我們也應當更多未雨綢繆。

3度過嚴冬最重要的是備足冬衣和糧食,對於企業而言,建議把經營性現金流放到最重要的地位,謹慎進行資本擴張或大規模人員擴編。對於上市公司或三板公司,建議融資方式更多關注公司債。

4互聯網英雄和跨國公司也在抱團取暖了,中小企業更要用開放的心態進行資源互換,活著才是硬道理。

5

保持充裕的現金流,在寒冬里可能買到好東西。


本人自畢業至今,幾乎一直在遊戲行業內,已經即將迎來第10個年頭了,這些年,見證著遊戲行業各個領域的潮起潮落,我也說說2015年開始颳起的資本寒冬對遊戲行業的影響吧

作為一個曾經炙手可熱的遊戲人,在我的職業生涯里幾乎就沒有出現過斷檔,這麼多年來被挖角無數,因為我曾作為核心創作人員參與某年年度流水top3的頁游開發,既有過創業經歷,也在某中大型遊戲公司待過並在內享有較高的職級...

可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讓我的職業生涯掉到了史無前例的谷底-----決定從離開上海回到家鄉廣州發展。本來雖說廣州的團隊是比上海要少一些,但還是有很多選擇的,結果沒想到我回去的時間點正好趕上資本寒冬的開始,回到廣州後發現要找一個合適的遊戲公司加入發展居然如此不易,我的資歷在這個時候竟成了一把雙刃劍,即便我願意降職降薪,有的項目負責人也不敢要我,擔心hold不住。

過去一直努力向上爬,是為了提高自己在項目中的把控力度,進而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大的利益,可是我從來沒想過,高處不勝寒原來是這個意思,當你爬到一定的高度後,想再找人接盤竟變得異常的困難,時機可能是最關鍵的,作為一個優秀的小策劃,即便暫時用不著,公司也不介意先招來放著,可是製作人主策劃 不一樣,招過來就意味著一個項目、一支團隊即將成立,那不僅僅是幾百萬的開發成本,還意味著將要再陸續招募起碼10人,以及將近一年的開發時間。

為什麼突然就變難了呢?我在想。後來才漸漸發現,原來整個遊戲行業都在裁員,好多工作室直接被解散,原因是遊戲越來越難做了,導量難,成本越發增高,但用戶質量卻越發低下,因為活躍遊戲用戶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被排行榜上靠前的十多款產品給固化起來了,還能通過過去的廣告手段導進來的用戶大多是些非核心的用戶又或者是那些精力特別旺盛的「遊戲觀察員」,產品數據因而非常難以提升,可是渠道對產品的數據要求卻因為市面上暢銷產品的神級數據而日益推高。

圈子內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大部分的開發者其實在過去並沒有在用心做產品,圈內過去一直流行的打發就是快速換皮山寨猛砸資源推一波流滾服合服跨服戰,迅速收回成本,推高ARPU交出讓渠道滿意的答卷,好讓渠道繼續給量。

所謂的遊戲界的資本寒冬,主要是針對此類產品而言的,因為這套打發現在已經不行了,基本上現在還這樣玩的廠商是必虧無疑的。投資人對遊戲本身的理解絕大多數而言是很有限的,他們只知道,現在投這個,賺錢的幾率已經低得令人髮指了。所以投資者觀望了,研發商也不敢輕舉妄動了,14、15年曾經紛紛高喊精品化時代,結果出來的只是一堆披著華麗外殼或者所謂高超開發技術出來的產品,它們除了成本堆高了很多倍之外,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改變,結果大部分產品的下場就是投得越多虧得越多。

在方向未明朗之前,自信心不足的研發商們只能紛紛縮減規模,降低成本,以圖安穩渡過寒冬,在來年再覓機會一搏。也有一些研發商會採取比較進取的態度在這個時候「趁低吸納」人才,但他們渴求的是那些不久前正經歷了一款成功產品的核心開發人員。可是現實是殘酷的,一個正處於高流水項目中的核心開發人員怎麼可能輕易動搖?能夠跑出來的要麼就是資歷較淺,認為公司分成不給力;要麼就是一個「騙子」----他們可能確實是在那些高流水產品中待過,但並非核心成員。真正的成功項目核心人員基本上都享受著較高的待遇,也有一個相互信任尊重的團隊,怎麼可能輕易出來,即便是出來了也是創業的居多,何必為了多幾千塊底薪而跳槽?這不是說研發人有多麼的高風亮節,而是真正資深的遊戲人都清楚,遊戲的成功與否,影響因素實在太多了,根本沒人敢說自己的下一款產品必定能成功,更別說大賣了。所以與其多拿一點底薪跳出來去給新老闆一個美好的願景,然後把自己逼瘋,還不如跟現有的成功產品團隊好好的在一起。

好像說著說著就跑題了,罷了,多念叨幾句題外話。

自從待業之後便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把3、4點才睡覺看做一種理所當然。可是因為前途的不明朗而焦慮導致失眠的情況也偶有發生,比如說今晚。

有時候我也會想不如趁此機會離開遊戲行業吧,可是作為一個遊戲策劃,是無法像程序、美術、音樂那樣可以憑技術接外包過日子的,況且,我那麼喜歡遊戲,即便明知整個行業已然進入寒冬,還是很想很想在這個行業中繼續工作下去;即便明明都沒有收入了,還堅持在玩付費去玩一些優秀的遊戲,不斷分析、拆解別人的設計。

因為我覺得,為了自己的夢想與愛好而堅持的人,即便是輸了也並不可恥。

所謂開發者的悲哀就是大家明明都懷揣著成為小島秀夫的夢想,卻念叨著千萬流水的神話,實現著自己都不喜歡的設定,等待著一個開寶箱的結局。看著行業越來越難做,卻想著應該還有一絲希望,心理明明清楚現實會越來越殘酷,只能通過集體催眠,一起用透支生命來賭一個不確定的明天。

但是我相信未來能夠在同質化嚴重的手游市場中脫穎而出,結束渠道被無限放大的產品。憑藉一定不是宣傳,更不是渠道,而是製作成員們一顆顆不甘沉淪的心,和扎紮實實多年摸爬滾打積累的經驗。

製作獨立遊戲是一件極其有趣的事,當你試過之後可能也會像我一樣上癮,我覺得這件事,即便哪天我新工作落實了,我也不會停歇,會在業餘繼續默默的製作新的獨立遊戲,或許有人認為這很瑪麗蘇,可是人生而有夢,追尋並嘗試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什麼不對嗎?


6124跌到2000點,都還有創新高的股。

不過從概率上來說,未來5年,A股沒有什麼機會。


寒冬的時候,有實力的都活不了,沒實力的就更別提創業了,大家都說要創業的時候,你不要去做,等大家都不看好創業了,你的競爭壓力就會小很多,成功率大一些.


前陣子參加36kr杭州Wise大會,問了IDG投資副總裁樓軍一個問題:" 怎麼看待現在互聯網寒冬論?IDG接下來會減少投資么?" 。只是想確定下寒冬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得到的回答是: " 投資額度可能不一定,投資個數一定會,去年我們有很多時候是被帶著跑,那個感覺特別被動。舉個例子,一個創業者在和我聊的時候,有時候感覺並沒有給我們特別多的時間進行深入的思考、調研,就要做決定" 。可以看出,VC會更加慎重去選擇投資項目,不像風口期VC都被當做 "乙方" ,被創業者帶著跑,生怕沾不上互聯網未來趨勢的紅利。

記得在知乎上看別人如何看待 "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有人評:" 風會停,豬卻永遠也長不出翅膀" 。互聯網風口剛打開時,投資者為了能夠把握市場趨勢,快速搶佔市場,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開始廣撒網式投資各種企業。以前看到A輪拿到幾百萬美元融資會覺得很高,但是慢慢的你會發現很多A輪融資額度提高到1000萬美元以上,B輪拿到8000w美元以上的也很多。從獲得種子投資開始,一些公司開始了估值成長之路,許多公司的目標就是成為 「獨角獸」 ——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資本市場好像對互聯網很熱衷,甚至是盲目抬高了部分公司的估值。在資本狂熱的情況下,一些創業產品或商業計劃得到了本來不應該得到的機會,行業泡沫也在慢慢應運而生。

國內A股6月底開始大跌,暫時不去討論是由於槓桿或過度融資導致還是什麼原因,對互聯網行業會有影響么?答案是肯定的,最直接的,會給創業者拿錢造成一定影響。股市的低迷伴隨著經濟衰退,這樣創業團隊會面臨雙重壓力,融資和業務都會碰到挑戰。股市大跌,傳統行業的寒冬可能更嚴重,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需要融合很多傳統行業,在互聯網傳統行業開始一片狼藉下,互聯網也難逃衝擊。

資本的緊縮,對於天使融資好像不是那麼大,天使融資額度一般不多,給投資機構的壓力也會小很多。但是相比,對於A輪,甚至更靠後的融資可能帶來影響會更大,B輪C輪拿不到大額融資,跟不上水漲船高的估值,對於前面 A 輪的投資者跟進的意願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對投資者的信心也會有打擊,特別是對於 O2O 類燒錢比較厲害的產品簡直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就像知名風險投資人Bill Gurley說的: 「投資人可能會重新聚焦能夠生存的業務模式和盈利途徑」。VC 在單個項目上的花的時間和研究會更多,對項目的評估會更加理性。

在這波互聯網浪潮的帶領下,打著互聯網思維概念開始顛覆著我們身邊的很多行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打車,外賣,各種O2O類產品開始依靠所謂的地推鐵軍,用錢補貼改變用戶的行為習慣,增加產品的實用粘度。以往依賴白領海龜是很難把地推做的很好的,可是現在有了錢,地推門檻都變得很低,白領海龜輕鬆短時間內實現產品高速增長。可是在這高速增長背後的數學曲線,後期能夠停留在較高的用戶量水平線上,對大部分人來說也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天使輪的燒錢得到的用戶量短期內就可以讓他們在A輪B輪拿到融資。

A輪不能僅僅靠數據,其實更應該看用戶需求和價值。互聯網市場上各種app湧現,同類型的可以找到一大堆。想要靠互聯網思維去顛覆的很多行業,做出來的產品很多卻忽略產品本身的價值,忽略了行業的發展規律。依賴市場瘋狂資金助長的用戶增長,如果缺乏產品本身的價值支撐,註定會有泡沫。泡沫多了,也就會有破裂的那麼一天。

資本寒冬慢慢席捲這個行業,寒冬是激發中小企業創新,大企業併購的最好時期,危機與機會並存,行業會出現較大的洗牌。資本抱團取暖的現象在今年也發生了很多,滴滴快的,美團大眾,攜程去哪兒,其實本質都是資本在背後推動的結果。了解了下美國互聯網寒冬,美國互聯網2000年寒冬生存下來的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成為了行業巨頭。在經濟衰退時期成立的創業公司,比如08年金融危機的Airbnb,也成為一方獨角獸。

對於很多拿到融資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產品來說,融到下一輪的錢活下去才是重點,在資本緊縮的情況下,更應該去提高自身產品的價值,解決真實的用戶需求,只會講好故事而並不把時間花在產品上的遲早會破滅。

這個時代也會誕生新一批的互聯網新秀,還不是最壞的時代。

只是一些個人的見解和感想,可能有不是很對的地方,有興趣可以一起討論,對互聯網資本寒冬的一些看法 - Product Hunter - 知乎專欄


我其實並不認為資本寒冬來了,創業不是越來越難,而是越來越簡單。因為創業的人越來越多、做創業投資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戲言,在中關村,隨便扔塊磚頭,可以砸到3個聯合創始人,2個投資人。

因為越來越簡單,所以很多人來創業。人多造成了泡沫,國際經濟形勢造成了泡沫的破滅,所以看起來很寒冷了,其實不然。

真正健康的魚,在潮水退掉之後,依然可以向更深處游去。不健康的魚,才會被拍死在沙灘上。我們很幸運,家好科技、趣孕,目前還是一條健康的魚。

請注意,我用的是「健康」,而不是「厲害」。現在說誰厲害,為時尚早,BAT厲害嗎?我覺得未必。不是有那麼多人天天喊著要顛覆BAT嗎?要成為BAT嗎?

但是呢,每個公司的確都會遇到困難。要說遇到的困難,唯一的困難其實就是人才的招聘。每年市場上流動的人才,絕大部分都去了大公司,只有很少的人選擇創業公司,而去創業公司的人中,又有大部分去了C輪D輪之後的公司,很少人留在B輪前,我們要跟無數個B輪前的公司競爭人才。

作者:余攀

鏈接:創業一周年,我如何看待資本寒冬? - 余攀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資本寒冬即初創企業融資困難,投資人投資意願不強;對於創業者來說,現在是資本寒冬,沒錢來;對於投資方來說,有錢但是沒有值得投資的合適企業。

但是資本寒冬並不意味著行業的冬天,相反資本寒冬將推動各個初創企業能腳踏實地去做好自己的項目,做好自己的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特色的切入點,而不是一味的模仿,靠著資本的流入去打價格戰。

資本都在盯著真正優秀的項目,整個行業正在去偽存真,修養生息,為的就是對真正的創新創業的理性回歸,為的就是之後更好的輝煌時代。


北極光發聲:「比如說做網路培訓的教育,就特別適合做線上教育,收入也漲很快。我們投的少兒英語領域內的VIPKID,半年內銷售額增長了16倍,他們的模式在過去是無法做到的。他們一對一純粹線上視頻方式,由英、美、加拿大有教師執照的教師教小孩英文,這些人不懂中文的,完全是用手勢來教小孩,非常受小孩和家長的喜歡。無論是續費率還是轉換率,跟過去相比都是非常大的進步,公司成長非常迅速。」


寒冬是激發中小企業創新,大企業併購的最好時期,危機與機會並存


個人認為原則上來講沒有所謂的「資本寒冬」,AI 技術現在是投資機構的寵兒,但部分機構正處於蟄伏狀態尋找新的投資目標。


資本何來寒冬呀,都是些文人扯淡的,本身資本是個流通工具,哪有寒冬?


肯定有啊,但是人家不會告訴你。知道的人多了,投資收益率肯定下來了。


鬱金香花期已過,卻在他處盛開。


tpp已為中國敲響警鐘,中國低端製造業面臨危機。但是礙於東南亞市場狹隘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轉移需要時間。(is巴黎襲擊感覺要給天朝帶來又一個喘息機會)上面答主已經提到「一帶一路」等大的戰略。我認為高層肯定還要大力加速高端製造業的升級。

克強到哪兒不忘推銷高鐵技術。習總訪美帶回來播音的製造廠,這都是我們可以窺探的地方。另外與之相關的高端材料製造,結合環保以及能源戰略新能源汽車、核能、環保產業都是需要發展的方向。

至於消費方面,大眾創業。現在無論是衣食住行都有往個性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和必要,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個性化的品牌出現。文化產業方面:近年電影票房激增,相信將來文化產品也是可以輸出的。


資本寒冬沒有真的到來。

只是釐清了,資本市場該幹嘛,擠出資本水分。


縱觀歷史,都是如此的。 寒冬來臨的時候,現金為王 恰恰也是投資抄底的時候 同樣,在寒冬中能大量淘汰掉 那些泡沫過高 或者本是就是外胖內虛的垃圾公司 幫投資者適時篩選出優質公司。

當然 別忘了 寒冬來臨 就說明春天不遠了。


機會是有,但能把握的少之又少罷


推薦閱讀:

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跟全球經濟是否有必然聯繫?是否是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大形勢大概什麼時候會好?
華爾街與08年金融危機有何關係?
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的原因都不一樣,作為職業投資者學習金融歷史還有哪些實用價值?
如何看待電影《利益風暴》(Margin Call)中出現的風險管理危機?
如何評價紐約國寶銀行的法律案件,以及紀錄片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TAG:投資 | 經濟 | 金融危機 | 資本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