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作用是否被中國人推崇過高?外國人怎麼看待讀書?
外國人除了讀書外,還喜歡做什麼?
我想用我在紐西蘭拍的一組照片來回答這個問題。(評論中有知友提示了,可能問題問的是studying,而不是reading,那我就當reading將錯就錯回答吧。)
國際航班上,我們都在看電影,這位大叔一直在看書,烏漆麻黑的,他打開了燈。
(早晨下飛機之前,他在用眼鏡布擦眼鏡之前,用舌頭舔了舔眼鏡片-_-)
Te Anau Top 10 假日酒店,坐在孩子們玩耍旁邊的草地上,曬著太陽,戴著墨鏡看書的寶媽。
賓士房車裡也有片刻寧靜。
Moke Lakes 露營地,天色變暗,陣雨將至,在車裡看書的一對年輕人。
青旅的傍晚,大媽跟個礦工似的帶個頭燈閱讀。
Nelson女王公園,女畫家正享受陣雨來臨前的寧靜時光。
在Nelson女王公園的藝術展上,風很大,生怕展架被風吹倒的畫家。
Mount Cook青旅,等待老公做飯的大媽。
奧克蘭一處廣場上,看書的大叔。
Motueka,聽海吹風。
在紐西蘭這樣的旅行國家,我隨處可見人們在看書。用手機記錄下來的這些是很少的一部分。最讓我難忘的是在奧克蘭機場,一位白髮蒼蒼、皮膚褶皺的瘦弱老太太,端正地坐在座位上,手中捧著一本厚厚的書閱讀著,難以想像那本書正給她帶來的怎樣奇妙的精神世界。這也是國外的公共場合為何如此安靜,機場、餐廳、任何的公共區域,都很安靜,沒有人大聲喧嘩。
透過紐西蘭,我看到了熱愛閱讀的世界的另一端。作為我個人來說,平時在家沒事兒就看看書,看看電影,那份寧靜和快樂,只有看書的人自己才能知道吧。期待有一天,在中國的星巴克、kfc、餐廳也能擁有這份寧靜。
可以去讀讀阿蘭·德波頓的《讀書無用,但仍要讀》這篇文章,附在下面,你會明白無論是國內的大神,還是國外的大神,他們能成神的背後是何等磅礴的閱讀量。
你的床頭柜上現在放的是什麼書?
我在讀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當代作家傑夫?戴爾(Geoff Dyer)的新作《地帶》(Zona)。這本書的主題聽起來非常無味——關於安德列?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潛行者》(Stalker)的隨筆——但幸運的是,像戴爾的大部分作品一樣,它其實講述的是作者自己:他的痴迷,他的恐懼,他越來越強烈的(還總是討人歡喜的)瘋狂感。這本書全靠作者的聲音將其撐起,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就。
你讀的上一本真正偉大的書是什麼?
我一直很痴迷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這本小說內涵豐富,兩個忠誠的普魯斯特迷可能因為完全不同的原因而愛上這本書。有的喜歡裡面的晚宴,有的喜歡其中講述的藝術史,有的喜歡書中對嫉妒的描繪,有的則喜歡裡面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孩。而我喜歡的普魯斯特是他作為心理散文家的那一面,他以帕斯卡(Pascal)、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和司湯達(Stendhal)等偉大的法國道德家們的那種法醫般的敏銳(加上十足的冷幽默),觀察他筆下人物的動機和情感;我喜歡他寫的這樣的句子:「毫無疑問,生髮出愛情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的魅力,而是他說的這樣的話:『不,我今晚沒空。』」
你最喜歡的文學體裁是什麼?有哪種體裁是讓你有閱讀的快樂但同時又產生罪惡感的?
我鍾愛散文。這種體裁不像歷史書或者小說那樣有那麼多限定。我頭腦中的散文是自蒙田(Montaigne)一脈相承下來的,以溫暖的、人性化的、隨意的、感人的語調,來處理大量的准哲學主題。你會覺得你認識了一個朋友,而不只是一類主題。我喜歡的散文家很多,比如愛默生(Emerson)、梭羅(Thoreau)、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西里爾?康諾利(Cyril Connolly)、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勞倫斯?韋施勒(Lawrence Weschler)、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和尼克爾森?貝克(Nicholson Baker)。
你最近有沒有讀到哲學方面的好書?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人生的智慧》(The Wisdom of Life)中愉悅而病態的悲觀主義帶給我很多慰藉。他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把生命看作是『虛無』所具有的充滿喜悅安寧中的一段毫無用處、令人不安的插曲。」「也許可以這麼說:『今天很糟糕,而且以後只會越來越糟,直到最糟糕的事情發生。』」我們的時代有個錯誤的成見,認為讓一個人高興起來的唯一方法是告訴他高興的事。而實際上,告訴他一些誇張的悲哀的事,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你可以要求美國總統讀一本書,你會選哪本?給英國首相呢?
你們的總統是個複雜的人,他充滿激情、勇氣和雄辯。同時他也是一個勤奮、易怒、務實的法律專家。我偏愛前面那一方面,所以我想在他面前放一些能幫助他產生正確的直覺的書。我會特別讓他關注惠特曼(Whitman)和梭羅,這兩位偉大的美國作家有著坦誠的仁慈、勇氣和自由。至於英國首相,他迫切需要讀一讀約翰?洛克(John Locke)和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作品,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憲法問題。
你孩提時代最喜歡的書有哪些?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小說人物或者主人公?
我小時候很不喜歡文學,父母們是不是可以因此不必那麼擔心孩子們不愛讀書。我喜歡的是樂高積木,以及一些實用性的書,比如《核電站內部探秘》(See Inside a Nuclear Power Station)。直到青春期的早期,我才意識到書的意義,然後讓我繼續讀下去的是經典著作《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6歲的時候,我有點迷茫——通常是在哲學書架的通道里,在一種鬱鬱寡歡、戲劇化的狀態里。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克爾愷郭爾(Kierkegaard)聲稱他只讀「被處死的人寫的作品」。
在學生時代,哪些書對你的影響最大?
法國散文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對我的影響最大,直到現在他在很多方面還在影響著我。我喜歡他用隱晦的方式談論非常大的主題(像是愛、文學的意義、攝影),在形式上很新穎、有獨創性。他關於攝影的散文《投影描繪器》(Camera Lucida),是高度嚴密而又私人化的散文的典範。如果我沒有讀過他的《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我不可能寫出我的第一本書《關於愛》(On Love)。巴特在形式層面上教給了我勇氣和創新。
上一本讓你大哭的書是什麼?
在讀朱迪絲?克爾(Judith Kerr)可愛的兒童故事《老虎來喝下午茶》(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時,我始終被感動得要流下淚來。它講的是一位叫蘇菲(Sophie)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在房子里喝下午茶的時候,一隻老虎意外出現了。你以為她們會嚇壞了,但實際上她們非常從容地應對這位來客——她們的反應是在悄悄暗示我們要用達觀的態度和好心情來應對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挑戰。
上一本讓你大笑的書呢?
我一直在讀一本非虛構類的漫畫書,名叫《沙發小說》(Couch Fiction),作者是英國心理分析學家菲利帕?佩里(Phillippa Perry)。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心理分析圖書,帶我們探視了一個男人對自己與母親和女友之間的一系列問題的分析,以及他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嘗試。裡面的圖畫和對白是瓊科?格拉特(Junko Graat)創作的;這本書有很多地方很有趣,而且總是一語中的,發人深省。
上一本讓你大怒的書呢?
我在讀喬納森?薩夫蘭?弗埃(Jonathan Safran Foer)精彩的《吃掉動物》(Eating Animals)一書時,對食品行業非常氣憤。這本書如此震撼和感動了我,可是幾年過去了,我卻沒有就自己的義憤採取任何行動,而只是站在了正義這一邊,我為此感到迷惑和深深的焦慮。這也令人恐懼地證明,在變化無常的讀者手中,書籍有時完全不起作用。
你讀過的最好的愛情故事是什麼?
歌德(Goethe)的《少年維特之煩惱》(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像是西方愛情故事所有主題的精華。它也是對「不成熟」的一種探究。維特對夏洛特(Charlotte)的愛的基石是他的愛無法得到回報。假設夏洛特答應了他,也許他的愛早已化為烏有了。換句話說,這個愛情故事巧妙地指出了標準的愛情故事在多大程度上向我們隱藏了成熟的戀情的真實面貌。應該讓年輕人看看這本書,它有一種警示作用。
你有沒有覺得哪位建築師同時也是非常優秀的作家?你最喜歡的建築類圖書是什麼?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他的思想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文章很有說服力。他的風格特別清晰、直率、有趣、善辯。他的書配有美麗的插圖和圖片。我推薦《走向新建築》(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這本書。非常遺憾的是,儘管很多建築師在模仿勒?柯布西耶的風格,但是極少有人從他那裡吸取了關於文學和散文風格的正確經驗。
如果你能與一位作家會面,包括過世的和還活著的,你會選誰?你想從他/她那裡知道什麼?
我想見見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他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對理想社會(在建築和道德方面)的不同尋常的願景不斷地啟發著我。他在世的時候感到悲傷、孤獨、被迫害、被誤解。我想試試做他的朋友。
如果你能與一個文學人物見面,你想見到誰?
普魯斯特筆下的阿爾伯蒂(Albertine)聽起來不好對付,但是卻讓人受益——在我眼裡,她是一個正派女子,一個假小子,而不是陰陽人。
在所有的作家中,哪些是你最喜歡的?在同輩作家中呢?
我的人生在很多方面被蒙田、司湯達、弗洛依德和W.H.奧登(W.H. Auden)控制(以及毀滅)著。我經常想起W. G.西博爾德(W. G. Sebald)和雷沙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當代作家中我喜歡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儘管他跟我不是同一代人。他被人遺忘的著作《月之火》(Of a Fire on the Moon)讓我著迷,這本書是關於科技和美國的長篇散文,內容豐富,值得更多人閱讀。在世的作家中,我非常喜歡的有:米蘭?昆德拉、米歇爾?維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和尼克爾森?貝克。
如果要你給一個年輕人列一個書單,供他/她做好步入成年的準備,你會選哪些書?
我會選西奧多?澤爾丁(Theodore Zeldin)的《情感的歷史》(Intimate History of Humanity),這本美麗的書嘗試把歷史的宏大主題與個人心靈的需求聯繫起來。我還會推薦恩斯特?岡布里奇(Ernst Gombrich)的《藝術與幻覺》(Art and Illusion),這本書探索的是視覺藝術和心理學。人在青春期會經常產生絕望的情緒,所以我建議他/她讀一些像帕斯卡和喬蘭(Cioran)這樣的悲觀主義者的作品,以獲得慰藉。我特別推薦一本悲傷、辛酸、探索性的小書,名叫《不平靜的墳墓》(The Unquiet Grave),作者是西里爾?康諾利(署的是他的筆名Palinurus)。
你接下來計劃讀什麼書?
我想讀克里斯?韋爾(Chris Ware)的新書《構築故事》(Building Stories),不幸的是這本書一度脫銷(這是一個極大的疏忽),最近才又有供貨。同時,我覺得道格拉斯?庫普蘭(Douglas Coupland)寫的關於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最新小書,會給我帶來一段美好時光。《紐約時報》 2013年09月28日費希爾《閱讀的歷史》會告訴你所要的東西……不過,身處一個年平均閱讀量不到四本的國家,面對超越自己十倍以上的歐美居然覺得讀書被拔高?我想笑卻笑不出來,我想告訴你的是,你的錯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產生背景,是讀書可以升官發財的功利意識,而非「文雅、樂趣與能力」,這就是中西方閱讀理念的根本不同,也是題主困惑的原因。忘掉功利,回歸閱讀的本質吧!
題目結論就錯了。中國人向來推崇的不是讀書,而是教育水平。中國人推崇教育水平,不是因為熱愛教育,而是因為教育是種稀缺資源。更好的教育是為了更好的未來生活,這是純粹的從功利主義出發的。那麼,對於題主的回答,我就可以肯定地說中國人的確比其它種族更有追求更高教育的慾望。
其實不只是read for fun類的書籍,即使是工具類的書外國人讀的也不一定有中國人少。我個人覺得有一個很多人沒有想過的原因就是我們要資源的時候是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辦法的,沒有理論指導,所以遇到問題就死扛。而國外普遍教育發展的早,現代教育早要代人,所以做事更容易去書裡面找。而以追求樂趣而閱讀這類的體驗在父母輩是很少的,更多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三四十年前那會兒我們國家都有什麼書可以看呢?書那麼少,能培養什麼閱讀興趣和習慣呢?
其次,閱讀習慣是個人的。我小時候去城市圖書館學校圖書館都有很多人在讀書,可惜資源太少。現在我在美國讀博士,身邊的美國人也紛紛都說自己很少做興趣閱讀。之前的中國同事也是說自己好多年沒有讀過小說題材了。我自己很喜歡讀書,但是就是坐地鐵時候在手機上讀。時代變了,人的閱讀方式也會變的。有些人給自己規定今年讀多少本書,而且要求是紙質版,我覺得也是太注重形式忽略閱讀本質了。
現在書的選擇越來越多了,大家在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還需要培養選書的眼光。一個好的作者絕對是要有思想,有眼界和足夠的生活閱歷的。國人閱讀量是歐美的幾十分之一,低得令人難以置信。在這種情況下大談特談閱讀有什麼用國人是否高估了閱讀的作用,就好像是一個連初中都沒讀完的人大談特談讀大學是否有用,是一件相當可笑的事情。畢竟,讀完了一個圖書館的書之後說自己以後都不需要再讀書了,跟讀完了十本書之後說自己以後都不需要再讀書了,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我想,讀書這件事 再怎麼被推崇,都不會過高的
我最近也有在思考讀書這件事情,想來想去,網上,別人那些雞湯都被我否定了,我發現我喜歡讀書出於一個非常功利的目的————這是花費同等錢卻又可持續時間最長的活動。這叫我這樣的勢利眼怎能不愛。
中國有長期讀書習慣的人少,讀書可以作為標榜自己的標籤,所以大家都拿這個當金往臉上貼,等讀書的人多了,就沒人當讀書是個啥了不起的事了。
是的,讀書的作用被高估!
然後,讀書的壞處很明顯!
然後,對於喜歡讀書的孩子,如果不是天賦異稟,少讀點書為妙!因為讀書是個坑,它會佔去你大量的時間,它會讓你沉湎於書中的無數的世界,然後你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真正談得到的朋友,因為你會覺得人家無甚可聊,膚淺至極。
讀書讀到最後,毫無例外都是在一條絕壁上往上慢慢攀登。在絕壁之上也沒有什麼金錢和地位,只有一種東西叫做求知慾,只有一種對於自我本身的追求和探索。所以讀書讀的越多,你賺錢的時間就越少,賺到的錢也會少很多。
對於大部分缺錢的中國人而言,還是少讀書。讓老美們去讀書,他們不缺錢,所以有時間去讀亞里士多德,去讀泰勒斯的生命從歸於水流,去研究教皇格利高里的貢獻,去探索羅馬衰亡中的暴君們的劣行……
中國人應該把讀書的時間拿去創業,拿去學習有用的計算機技術和金融知識,對於這些閑書,什麼哲學、歷史類、文學類的還是少讀點為妙,因為很容易形成鄙視鏈以前我以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是讀了書就會有黃金屋和顏如玉。
現在我覺得這兩句話的意思其實是:
書中 自有 顏如玉,書中 自有 黃金屋
讀書的作用是被高估了,讀書就是讀書本身,不是為了作用。
顏如玉,黃金屋,在書中,不在書外。
我在地鐵上見到的老外很多都是在讀書的,就是在老外身上我第一次認識了kindle,入手一台愛不釋手,我在地鐵上見到的同胞們都是玩手機的。外國人不用怎麼看待讀書,人家就直接讀就好了,我們還功利的講究有什麼用?你愛閱讀就多閱讀,愛運動就多運動,愛打遊戲就多打遊戲。書讀得多有好處,運動的好能有個好身體,遊戲打得好也不錯啊,就怕幹什麼之前都問問這個有什麼用?是不是被過分拔高了,越是這樣,讀書,運動,打遊戲等活動越沒有用。
其實讀書真的很有趣,但是真的沒多大用處(專門的工具書教科書之類除外)。發達國家的老百姓愛讀書,是因為他們生活優渥,再加上階層固化,沒有必要過分努力往上爬,他們有錢有閑慢慢享受讀書的樂趣。中國人還處在階層固化前的最後機會窗口,大家都拼了命的想往上爬,這時讀書確實沒多大用,比起社交拓展人脈之類的成功途徑,讀書純屬享受人生,中國現在有幾個人有這個資格啊?讀書真的是享受。你想人來世上一遭,無非是想多看看多玩玩。怎麼看呢?爬到成功人士的巔峰風光很好,但是那是極少數人才能看到的風景;出去旅遊也能看世界,但是成本高且只能看到世上現有的東西(有時連現有的都看不到,你專程去北極看極光,極光偏偏今天就不出來,你打死導遊也沒法啊,你也不能住在那就等極光出來對不?);看電影,確實想像豐富些,但是想像豐富場面逼真的大製作投資都高,為了回本,必須面向所有觀眾,必然劇情套路化大眾化口味清淡化,難有新意;相比下來,讀書成本低想像無邊,聞所未聞的觀點,想像中恢弘的場景,未抵達的新奇世界······而且種類繁多任君選擇:這一切只需要極低價格就能得到,這對平民來說難道不是莫大的享受嗎?因此讀書可以說是與事業、旅遊、視聽並重的一類生活享受,具有不可替代的樂趣
骨子裡不喜歡讀書的,玩別的就是。愛讀書的無須別人引導,催逼,推介,提倡,自己樂讀不疲,樂在書中。
其實我想反問一句,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幾百頁的小說?厚厚的百科辭典?一份報紙?我們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選擇閱讀的對象,這就應該就是廣義的閱讀,未必一定是一本書,幾片零星的碎紙上有些筆記或者句子,我們每天都能讀的話,閱讀量也是驚人的。同樣是閱讀,有質量的高低,也有系統與否,這就是即便每天刷微博微信、看各種各樣的段子,也未必能作出一篇有內涵文章的原因。我本人愛好寫作,日記曾不間斷過,但是我細細研究一下自己日記的發展(不錯,就是「研究」),其始於初一,發於高二,亡於大學,為何?讀書也!這不是我主觀臆斷,我仔細回味數年來日記的起起落落,發現凡是購買書籍多的時期,日記反而很少,但都是精品,而那些一日連著一日的甚至一日多記的時期,正是購置書籍少的時候,排除高中的緊張程度,閱讀這個因素在我看來十分之重要,特別是購書之前與購書之後反差極大,購書前的日記多記錄生活細節,而購書之後便從生活細節擴展到了一些更為長遠的方向,語言也更為精鍊,篇幅更長(長短似乎並沒什麼特別關係,只是說現象)重要的是,內容更有深度了。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分析一下還處於成長時期的我,通過書籍獲得到底是什麼――對文字的運用?對人生的啟迪?緩解學業壓力?打發多餘的時間?我覺得對於我自己而言是間接的豐富了閱歷,讓心智更加的成熟,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很多益處許多場合是形而上的。反觀大學以後,我的日記質量明顯下降,可讀性幾乎讓我為之厭惡,而這時的我正是迷茫無聊終日的狀態,書讀不下去了,明明有圖書館卻幾乎不去,明明周末有時間閱讀,就是不做,為什麼呢?因為我更加依賴快捷方便高效的互聯網了,知乎可以使我不必翻找書櫃就能看到有意思的問題,足以滿足我的獵奇,又能獲取一定深度的知識,玩遊戲也滿足了我對現實不滿的發泄,可這些終究是快餐文化,一時果腹尚可!誠然,寫出的作品質量與讀書質量之間關係到底有多密切並無絕對,但是它潛移默化中的細微改變是客觀存在的,儘管它看不見又摸不著,可把閱讀對社會及個人有利的一面所做的宣傳當作是過度的、不符合實際效果的(提問措辭中應是此意),這種看法還是很不理智的!手機純手打喔,又熬夜了……你們看看就好啦。
我懷疑,題主說的是「上學」。如果不是上學,而具體是讀書,我告訴你,會讀書的人學什麼都快。人一生要終身學習,雖然媒體發達,但是也不能替代紙質書的作用。雖然出版行業也有黑幕,也有大量垃圾書偽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優秀書籍仍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我很難相信逛知乎的人會不看書。
真的。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共勉。和知乎的大咖比較,我們這些普通的過客,沒有一個贊,沒有一個回答會在前面。我們還在堅持的瀏覽知乎。我們因為我們的好奇心,上進心,不甘心,來知乎看別人的世界。
我沒有提出過問題,很少回答問題,以沒有存在感的感覺回答問題。我看這些問題,慢慢的自己自以為是,什麼也看不上。沒有學過建築,沒有學過設計,沒有去過北大清華,沒有去過國外。也敢對著一些事情東西評頭論足,我們慢慢變成了我們斥責的鍵盤俠。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一)
我們不要輕易下判斷。我們不是時代的領頭人,我們的判斷大多是錯的。我們有一天覺得讀書沒有用,那讀書在那一天可以說是一定有用,甚至最有用的東西啊。那一天就是今天。
毛爺爺比我們大多數人厲害吧,他說讀書沒用?他不讀書?他小學畢業?
我們希望自己進步,成為和某某一樣的人物,我們是不是看看那個人在做什麼,他經歷了什麼。肯定沒有錯誤吧。
大學裡有很多名人有很多講座,被大學邀請來講座的人的社會地位名望收入等級可能就是我們中一些人的目標,他們講話的共同點是不是學習和閱讀。
(二)
因為浮躁看不下去書?因為沒有時間看書?因為精神很疲憊?因為肉體很疲憊?因為什麼不看書?然後解決問題。
(三)
看什麼書。慢慢看著看著就知道了。圖書館那麼多書呢。世界上那麼多書呢。(四)
也許有一天,你成為了馬雲一樣富有的人物。所以呢。你要去抽大麻?吸毒?你要去嫖娼?包養外圍?你要去開著遊艇在澳門賭博?你要在澳洲的木別墅里曬太陽?你要住天花板在七米外的大房子?你要開著跑車當碰碰車玩?還是通宵達旦的LOL?徹夜不眠的啪啪啪?等……有錢了,你能做到什麼呢。我們的思維睏乏到一定境界了已經。
我們渴望有錢,我們不知道錢用來幹什麼。
生命不是為了錢,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無論有錢沒有錢,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漂亮還是平凡都要追求和堅持的。肯定包括閱讀啊。(五)
我覺得能看到這裡的人,可能大多是有些迷茫的孩子吧。大學有沒有用。社會上一直說大學出來還不都一樣給別人打工。外語有沒有用。數學有沒有用。等。我們的生活還是原來的生活,我們還是在追求自己的各種進步,肉體的健康線條,家庭的和睦幸福,社會的穩定發展。
平和安靜,淡泊無為。
註:我 很 難 相 信 知 乎 的人 竟然 也 會質疑 讀書 的 價 值。
前面的一字未動,下面的後加:(以下名句摘自格言網)(是對後一問,"外國人怎麼看待讀書?"的回答。)
(不想看就快速下拉掃個大概)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書是世界寶貴財富,是國家和歷史的優秀遺產。——梭羅
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巴甫連柯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烏申斯基
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西塞羅
書籍猶如朋友,必須慎重選擇。——黑德斯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莎士比亞
經常不斷地學習,你就什麼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爾基
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樂趣。——愛迪生
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法布爾
要掌握書,莫被書掌握;要為生而讀,莫為讀而生。——布爾沃
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蘭克林
讀書之於精神,恰如運動之於身體。——愛迪生
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人都嚮往知識,一旦知識的渴望在他身上熄滅,他就不再成為人。——南森
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庫法耶夫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烏皮特
除了野蠻國家,整個世界都被書統治著。——福爾特爾
書籍乃世人積累智慧之長明燈。——寇第斯
書籍能引導我們進入高尚的社會,並結識各個時代的最偉大人物。——斯邁爾斯
學習永遠不晚。——高爾基
書籍使我們成為以往各個時代的精神生活的繼承者。——欽寧格
書籍是幼年人的導師,是老年人的護士,在岑寂的時候,書籍使我們歡娛,遠離一切的痛苦。——柯里葉爾
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威爾遜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沒有哪本書壞到一無是處的地步。——小普林尼
書是靈魂最好的麻醉劑。——錢伯斯
有些人生來只會吸收書中的毒素。——瓊森
一切書籍不是刀劍,就是夢幻;你可以用語言進行殺戳,也可以用語言進行迷惑。——阿·洛威爾
謬誤百出的書可能是本有趣的書;而一點謬誤都沒有的書也許是本十分乏味的書。——哥爾斯密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菲爾丁
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誇美紐斯
那些你打算焚毀卻又捨不得鬆手的書才是有用的。——塞·翰遜
書籍應有助於達到以下四個目的中的一個:獲取智慧,變得虔誠,得到歡樂,或便於運用。——德納姆
我到處尋找安寧,卻無處可覓,只有在獨自閱讀一本小書時,我才得到了安寧。——坎普騰的托馬斯
真正的書籍應是黑夜和沉默的產物,而不是白晝和閑聊的果實。——馬塞爾·普魯斯特
書有自己的命運,要視讀者接受的情況而定。——忒倫提烏斯·摩爾
讀者的好惡能決定書的命運。——莫魯斯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導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婉的安慰者。——伊薩克·巴羅
大師們的作品在我們心靈紮根,詩人們的佳句在我們血管中運行。我們年輕時讀了書,年老了又把它們記起。——赫茲利特
書籍是幸福時期的歡樂,痛苦時期的慰藉。——法國哲學家阿蘭
對圖書傾注的愛,就是對才智的愛。——德伯里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書籍是前人的經驗。——拉布雷
看書和學習是思想的經常營養,是思想的無窮髮展。——岡察洛夫
有時候讀書是一種巧妙地避開思考的方法。——赫爾普斯
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無用的。——烏申斯基
我們可以由讀書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富斯德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亞里斯提
擁有書籍就是教養的證據嗎?果然如此,誰在教養上足與擁有滿屋子書籍的書店主人抗衡。——路基亞諾斯
世界上有許多好書,但這些書僅僅對那些會讀它們的人才是好的。——皮丁
以上的格言是
其他國中對歷史進程發生了影響的人說出的話。我們曾經的理想,因為自己的存在可以讓世界改變一點點。而這些人,毫無疑問已經改變了世界。我相信這些人總比網路上的大多數人有資格或者成就吧。
因為世界上有這麼多比我厲害,甚至我周圍也沒有這麼厲害的人,我都不認識這樣的人,他們的背影就是我前進的方向,我掙扎的活著,沒有死亡,沒有放棄,沒有頹廢。我相信他們的話。他們說要多讀書。他們也沒有告訴我讀書的價值啊,讀書的作用啊什麼的實用功利的一些東西。
我心機的想,讀書讀到最後,是不是可以和他們中的一個一樣,我也超越了我的環境,我的時代,超越了自己。和他們一樣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是人個體的最大成就吧。就算對世界毫無影響。
我們自己呢。就這些在很多人看來幼稚沒有逼格的書,我都看了一個學期。慢慢的也知道一點東西。
我們和身居高位的或者和名人,除去和演員明星的外貌差距,我們都是身體健全的人。很多大學的校長和政府的官員身體素質還不如我們。為什麼他們能夠承擔他們的職責。是因為心不一樣吧。是因為靈魂不一樣吧。是因為思想不一樣吧。請問,讓我們心,靈魂,思想進步的途徑有什麼。
社會實踐
和看書。這兩個中你能夠和別人不一樣的,能夠曲線救國的方案,你選擇哪一個。
王思聰還學的哲學呢,看的我們所謂的閑書比我們多多了。他爸比咱們聰明吧。揣摩一下他爸怎麼想的。如果你說的是那些被書店擺在最顯眼位置的書,那的確是
外國人讀書是為什麼我不知道,但我讀書單純是為了消磨時間,有空就看,沒看就放
私以為讀書直觀作用是增加與人聊天的談資,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有趣的人,從而有更大的吸引力,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更深層次的,改變自己的一些固有觀念,能更勇敢地作出人生中的各種選擇而不盲從,更加堅強而自信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怎麼讓自己靜下來看完一本厚厚的書?
※根據自己的愛好讀書,可是讀了這麼多為什麼沒發現有什麼用處啊?
※把書借出去之後你們遇到過這種尷尬嗎?
※一個對智能手機上癮的人,該怎樣戒掉手機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