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中國獨有還是大多數國家皆有的歷史規律?背後有沒有深刻的社會學原理解釋?
經常看到網上有人用這句話來批評中國政治,認為當國家崛起的時候,平民百姓註定是被犧牲的N代,當它衰落時又是平民百姓首先承擔後果。
以往我也對這句話深表認同,但現在我感到,好像大多數國家都是如此的。比如日本。看了《坂上之雲》,發現其實明治維新時,百姓一樣的高稅收高強度勞動低福利外加上戰場,二戰後期,幾十萬人被原子彈化為灰燼,但統治者卻很少受到損失。其他國家,蘇聯,大英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羅馬帝國。好像都某種程度上符合這個規律,感覺這個現象,背後應該有深刻的社會學成因,如無意外,應該有一些思想家探討過了。只是本人學識有限,希望各位大牛們能來解釋一下。
興,百姓苦亡,百姓 死
謝邀……(修改了一下)我想是這麼一個問題……在生產擴張的時候資本的邊際產量高於勞動力的邊際產量,所以「興,百姓苦」……資本所有者抗風險能力比勞動力所有者更強,所以「亡,百姓苦」……以上純屬猜測,尚未建立經濟學模型證實……
謝邀。
由於時間有限,先概述出我的主體意見吧。
馬克思關於國家本質的定義是」一個階級統治其他階級的工具「。
關於這句話我很認同。但是一個國家政權的形成,也是絕大部分人群在可接受的思想範圍內所選擇的,是可以部分代表人民利益的,這點隨便看美國英國還是什麼國家都是這樣,我國亦不例外。但是同時國家政權會催生出一批」新興貴族「,因為統治階層經過在社會上的積累,會形成權力和資源上的事實優勢,他們會逐漸在事實上佔據社會的發言權,政策制定的控制權,他們會利用這些優勢有意或者無意不自覺的為自己的利益導航,這裡就很可能會損害基礎人群的利益。這裡就讓統治權貴自身產生了持續經營的矛盾。所以一個明智有效且有長遠眼光的政權,首先要做的就是調和這個矛盾,平衡他,並讓國家在這種平衡中永遠發展下去,而要做到這點的前提就是要照顧到基礎人群的基本利益(生存和發展)。然後再去考慮到維護本貴族階層的利益,由於貴族階層的利益還是立足於國家的安定繁榮的,所以有長遠眼光的國家政權都會把民生福利等做得很好。
我分析了那麼多看似好像不相關的話,其實這些都是一個國家政權行動的動機,有了這個分析,我們再回歸本題。
一個國家選擇戰爭,征伐,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維護自己本身的統治利益,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即便中國也不例外。所謂國家興亡,當然是靠最大的力量」基礎人群「去實現的,這些人群是戰爭資源,是統治資源,是統治階級維護利益的道具,所以事實上來說,國家興亡遭殃的都是百姓,因為百姓需要去打仗,上前線,以至於丟了性命。
但是我還有後半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事實上這話不是我發明的,原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背景是清軍入關的時候。我要說的重點,就都在這句話裡面了。
基於世界永遠這麼大,不是你興就是我興,所以很多人覺得不關老百姓啥事,老百姓沒必要陪著冒死,這些認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個認知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的:政權更替之後老百姓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
只要滿足於這個前提,你覺得國家的事情與你無關,那就與你無關,無可厚非。
但是理論歸理論,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傑教導我們做事要實事求是,立足於現實。時間實在有限,這些都是引子,不過想必應該讀者可以猜測到我接下來想要具體說的是什麼了。
賣個關子,有時間再補充。世界共性啊,人類本身的問題,和民族、意識形態無關背後的歷史邏輯是:重大歷史決策,往往是由少數人決定的,但是歷史的後果,是每一個參與歷史的人都要承擔的
這句話不妨改成:興,男人苦;亡,男人苦。
山河破碎國家淪亡,自然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靈塗炭。不大好理解的是所謂的這樣"之治",那樣"盛世"怎會還苦呢?尤其是當今中國更是萬古千秋的第一盛世,傲嬌五洲四海的第二霸主。
然而,然而,然而這個社會的底層,處於所有民營企業中,建築工地上長年累月加班加點的農民工們幸福嗎?快樂嗎?不,而只有一個字,就是:苦。
時間被無盡掠奪,健康被無盡摧殘,甚至連動物最基本的性交權都被剝奪,更無恥與悲哀的是連他們的所謂的妻子也因為被各種公眾號網文洗腦而鄙視那個普通的男人,並飄飄然通過現代社交工具去網上調情約炮,或者與本村的西門慶們偷歡而實現自己所謂的人生價值。
這個社會已沒有正義公理公平,更不存在青天大老爺,而所謂的法律又不過是保護有錢人的法律。因為有錢人就是一個村的王者,有錢人就是所有農民工老婆們爭寵的種狗,所有這個社會數暈最多的普通的老實巴交的男人們只能卑微,可憐,痛苦的活著。
所以說,雖然國家興,百業興,有資產者興,軍事興,經濟興,科技興,百姓卻依舊苦,底層男人尤其苦。興,百姓苦,和亡,百姓苦不是一個等量級的。興,百姓樂中作苦。亡,百姓苦中作樂。
根據某高中政治課哲學課本的話語: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推動者。此話雖然出自高中且帶有很明顯的政治、階級色彩,但是簡單的話語道出了歷史發展的一個往往被人忽視的一個規律:許許多多淹沒在歷史中的那些大多數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那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實則道出了所有社會、文明、國家的發展的規律:興衰交替,百姓(人民、大多數)才是最大的承受者,他們要為歷史發展進步承受代價,為此的回報是他們在當時時代的期許(或許就沒有回報)。如果以現今的各個國家為研究對象,有無論國家是強盛還是衰弱,總是會有生活在「苦難」里的人,這種苦難,應該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定義。
中國成也是因為人多,敗也是因為人多,就是因為人多,所以中國才有現在經濟的爆發力,也成為全世界最有希望(崛起)的國家;至於敗呢,就是人多嘛,資源就都要互相分配啦,除此之外就是人多就競爭也大嘛,競爭有時為了贏就用一些"取巧"的方式互相傷害。。。這種情況當見多了難免就開始思異嘛,然後開始就都是體系的鍋啦什麼的,還是外國好啦什麼的。。。
從另一種角度看,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背後都是千萬人各自或多或少的去推動去影響的,不論主動被動,就如同某種說法說原子彈下無冤魂,是因為所有日本國民直接或間接支持了戰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說百姓並非對興亡沒有責任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能源的利用相關性很強。能源利用的渠道和承載能力決定了歷史周期。能源的利用渠道有其獨有路徑。就目前來看,雖然樣本不多,但能夠認為發展路徑是唯一的。即人類只能發現正確路徑而不能自行開闢。如土地-太陽能,化石能,電磁-原子能,是固有的能源利用路線。在華夏文明圈內,當人類找到正確的能源方式,則趨於統一,因為統一帶來集中,更有效地進行能源利用。當能源無法承載時,則分裂,因為分裂帶來多樣性。統一的抗風險能力弱,分裂則可能帶來進化,但正確的發展路徑是唯一的。如果分裂期內沒有找到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則陷入統分循環,減少人口以滿足能源承載。只有當人類找到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時,文明才會邁入下一個台階。
在華夏文明的土地-太陽能周期內,因信息傳遞載體的不同, @姬軒亦 在國炸密碼中進行了詳細闡述。化石能源周期應該有所不同
在漢語里,有一個在其他語言里比較少見的詞:「天下」。
以個人來說,你有錢可以被視為成功,有權可以視為成功,做成了什麼其他人做不到的事可以視為成功,以上做到哪一個都視為成功。
以國家來說,有錢、文化昌盛、血脈悠長、建成了什麼偉大工程都不會視為成功。
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必須是擁有「天下」。
大一統才是中國獨有的歷史觀。
盧梭說國家和政府只是人類為了更好生存定下的契約。當政府沒有履行好契約時,人民自然會遭受損失。 遺憾的是歷史上大部分時候當局政府視這個契約如無物。
人類的本質就是邪惡,充滿對同種族的剝削壓榨。消滅地球暴政,世界屬於...
興亡是朝代及社會上層建築更迭,百姓是社會底層,古人沒有國家的概念,國家是西方傳入的概念,當下國家和個人的關係緊密,不可分割。國家興亡都是後人對前人的評價,百姓疾苦是當下的體味。這句話,脫離的原有語境,就會變成一個偽命題,誰都能批判或者附和!
推薦閱讀:
※戰爭時侵略者是什麼心態?人性都泯滅了嗎?
※看美劇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中國人痛恨貪官?
※你奮鬥時有過孤獨么,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什麼是「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