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和金為什麼不滅西夏?


遼代歷史有一陣子沒看了,所以先聊聊比較熟悉的金朝。

金朝對西部邊疆的經略,是以西夏和西遼為中心的。而與西夏的和戰及由此造成的疆界變化,更是其西部邊疆經略的重要內容與最終體現。對於西遼,則是以防範為主。那麼我就以西夏與西遼為中心,和大家聊聊金朝對西部邊疆的經略,主要是對西夏,對西遼的政策和這個問題不太搭,就不說了,有機會再聊:

對西夏政策的演變:

金朝與西夏發生關係(別想歪了,兩國關係)攏共100餘年,金朝和宋朝對抗的同時,為了減輕西部邊疆的壓力,對西夏始終盡量維持和平,雙方建立封貢關係,成為事實上的盟友。但是在末期,面對強大的蒙古的侵略,金朝不敢給西夏以支援,因而使雙方盟友關係破裂,並繼而發生了連續十餘年的戰爭。即所謂「自天會議和,八十餘年與夏人未嘗有兵革之事。及貞祐之初,小有侵掠,以至構難十年不解,一勝一負精銳皆盡,而兩國俱弊。」等到雙方統治者都覺悟過來,再次建立盟友關係時,已為時過晚,最終被蒙古各個擊破。

雖然西夏與遼朝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但是在金朝興起之際,西夏與遼朝已經維持了長期的和平局面,並建立了封貢關係。遼對西夏的歷代國王進行冊封,將宗室女封為公主下嫁西夏,而西夏也經常向遼朝貢。因此在金朝對遼戰爭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西夏仍然站在了遼的一邊,出兵支援抗金。金天輔六年(1122,遼保大二年)五月,遼天祚帝在金將完顏婁室等的追擊下,敗走陰山。「夏國王使李良輔將兵三萬來救遼,次於天德之境。婁室與斡魯合軍擊敗之,追至野谷,殺數千人。夏人渡澗水,水暴至,漂溺不可勝計。」這樣,金與西夏的第一次衝突以西夏的慘敗告終。之後,「夏人屯兵於可敦館,宗翰遣婁室戍朔州,築城於霸德山西南二十里」,金軍與西夏軍處於對峙局面。遼天祚帝為了表達感激之情,於1123年六月,「遣使冊李乾順為夏國皇帝」。金朝為了避免與西夏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影響滅遼的進程,對西夏採取了軟硬兼施的策略。金軍統帥完顏宗望「至陰山,以便宜與夏國議和」。提出:西夏對遼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如果西夏能夠象服事遼朝一樣服事金朝,那麼允許西夏向金朝貢,並賜予土地。李乾順看到遼已大勢已去,而自己又難以與金相抗衡,於是選擇了服從。1124年3月,乾順派把里公亮向金奉上誓表,正式向金稱臣。金太宗回賜誓表予以應允,「割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刮部吐祿濼之西,以賜之」。金對西夏建立了封貢關係後,雙方除了幾次小的衝突外,維持了80餘年的和平局面。

1139年夏崇宗乾順卒,其長子仁孝即位,是為仁宗。金熙宗行使宗主國的權力,於天眷三年(1140)四月,「冊李仁孝為夏國王」。熙宗繼續奉行對西夏友好的政策,皇統元年(1141),應西夏的要求,設置了同西夏進行貿易的蘭州、保安、綏德三處榷場。同年七月,首次遣使祝賀仁孝生日。皇統六年,將德威城、西安州、定邊軍等沿邊地賜給西夏。正是由於金熙宗對西夏採取友好政策,故而在他於1149年被完顏亮殺死後,西夏對他的被害表示了不滿,責問金使:「聖德皇帝何為見廢?」完顏亮又派出使者加以安撫,才使仁孝在1150年派使進賀。金海陵王完顏亮有著統一天下的雄心,這在他和近臣張仲軻的一番對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仲軻曰:『本朝疆土雖大,而天下有四主,南有宋,東有高麗,西有夏,若能一之,乃為大耳。』」完顏亮的回答是:「朕舉兵滅宋,遠不過二三年,然後討平高麗、夏國」。可見,在完顏亮的計劃中,滅西夏排在滅宋和高麗之後。而為此,首先要穩定與西夏的關係,於是完顏亮在正隆四年(1159)三月派兵部尚書蕭恭「經畫夏國邊界」,並立下了界碑。但是,在完顏亮率兵南下時,西夏卻乘機攻取了金的盪羌、通峽、九羊、會川等城寨。隨著完顏亮的覆滅,金世宗的登基,西夏很快又將這些城寨歸還,但是卻不將所掠人口歸還。對此,金世宗從大局著眼,並不深加計較,使兩國友好關係很快達到顛峰,這反映在對任得敬事件的處理上。

任得敬原是宋西安州(今寧夏海原縣西)的通判,後降西夏。由於任得敬的女兒被乾順納為妃子,後晉陞為皇后,因此他在乾順、仁孝兩朝仕途上都一帆風順,官至國相,逐漸掌握了朝中的大權。他對此並不滿足,企圖篡奪皇位,仁孝被逼無奈,只好在大定十年(1160),西南路及靈州啰龐嶺地分給任得敬,讓其自立為國,並為他向金朝上求封。金世宗為此向宰相門徵求意見,尚書令李石說:「這是西夏自己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干預,不如就允許罷了。」世宗說:「有國之主豈肯無故分國與人,此必權臣逼奪,非夏王本意。況夏國稱藩歲久,一旦迫於賊臣,朕為四海主,寧容此邪?若彼不能自正,則當以兵誅之,不可許也。」 他將西夏的貢品退回,向仁孝下詔說:「自我國家戡定中原,懷柔西土,始則畫疆於乃父,繼而錫命於爾躬,恩厚一方,年垂三紀,藩臣之禮既務踐修,先業所傳亦當固守。今茲請命,事頗靡常,未知措意之由來,續當遣使以詢爾。所有貢物,已令發回。」在世宗的明確支持下,仁孝採取措施,誅殺了任得敬,使西夏轉危為安,避免了亡國的危險。世宗深明大義的舉措,不但維護了西夏主權的完整,也穩固了金朝的西部邊疆。金章宗即位後,西夏在邊境進行了一些小的襲擾,掠奪財物,殺金的邊將阿魯帶。章宗對此極力保持克制,只是要求處死殺害阿魯帶的人。不久之後的1092年,仁孝死,桓宗純祐即位,雙方又恢復了和平局面。

金和西夏的友好關係到衛紹王時,由於蒙古對兩國的入侵而遭到破壞。據宋人記載:「嘉定二年,夏人始為韃靼所攻,遣使求援,金主允濟新立,不能救援,韃靼至興、靈而返,夏人恨之。金人亦為韃靼所擾,勢益衰,夏國遂叛,改元光定,時辛未春也。」1209年(金大安元年、宋嘉定二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攻入西夏,圍攻都城中興府,西夏國王李安全派使向衛紹王求援,由於衛紹王無力或是不敢與蒙古大軍對抗,並為出兵救助西夏,因此導致兩國反目。1210年8月,西夏進攻金葭州,雙方戰爭爆發。1211夏襄宗安全被廢,族子遵頊即位。9月,遵頊在蒙古圍攻金中都的同時,衛紹王在抵抗西夏入侵的同時,還想竭力挽回同西夏的關係,崇慶元年(1212)三月,「遣使冊李遵頊為夏國王」。而西夏在大規模進攻的同時,也虛與委蛇,「十二月,夏國王李遵頊謝冊封」。至寧元年(1213)六月,西夏進攻保安州,殺刺史,進攻慶陽府,殺同知府事。直到同年衛紹王被弒,金朝對西夏的進攻處於被動應戰局面。金宣宗即位後,為了改變對夏戰爭的不利局面,於貞祐三年(1215)命令商議討伐西夏,但是陝西宣撫司上奏說:「往者,夏人侵我環、慶,河、蘭、積石以兵應之,悉皆遁去,遽還巢穴,蓋為我備也。今蘭州潰兵猶未集,軍實多不完,沿邊地寒,春草始生,未可芻牧,兩界無煙火者三百餘里,不宜輕舉。」宣宗採納了陝西宣撫司的建議,在同西夏進行一系列小的戰事的同時,積極準備一場大的戰役。為此,於同年八月,在陝西設置了行省。命令陝西駐軍堅守與西夏緊鄰及附近的延安府、臨洮府、環州、慶州、蘭州、會州、保安州、綏德州、平涼府、德順州、鎮戎州、涇州、原州、鄜州、坊州、邠州、寧州、乾州、耀州等要害地方,一面將渭南等地駐軍移駐平涼,令陝西宣撫使駐邠州、副使駐同州澄城縣分別統領部隊,並且在渭河沿岸重要渡口派駐軍隊。同時,還命令陝西行省密切關注西夏與宋聯合進攻的的企圖。1216年(貞祐四年)閏六月,章宗應陝西行省請求,兵分兩路伐夏,派慶陽總管慶山奴自第三將懷安寨出擊,環州刺史完顏胡魯自環州出擊,各部相繼取得一些勝利。十二月,宣宗與太子再次商議伐夏,派左監軍陀滿胡土門、延安總管古里甲石倫攻擊西夏的鹽、宥、夏州,慶陽總管慶山奴、知平涼府移剌荅不也攻擊威、靈、安、會等州。次年正月,慶山奴攔截從寧州撤退的三萬夏軍,敗之。章宗又命令河東行省胥鼎抽調三萬五千部隊,移交給陀滿胡土門,以進攻西夏。胥鼎不同意,上奏說:「自北兵經過之後,民食不給,兵力未完。若又出師,非獨饋運為勞,而民將流亡,愈至失所。或宋人乘隙而動,復何以制之,此系國家社稷大計。方今事勢,止當御備南邊,西征未可議也。」章宗反覆權衡利弊,認為西夏並不是心腹大患,對金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和南方,於是決定對西夏議和。但是雙方仍頻繁交戰,議和遲遲不見進展,興定四年(1220)八月,「詔有司移文議和,事竟不克」。對議和最大的阻力來自同年西夏與南宋達成的聯合攻金的協議。西夏不但聯宋攻金,而且還協從蒙古伐金。金元光二年(1123),李遵頊命令太子德任率兵攻金,德任認為金的勢力還很強大,應該與之議和,但是被遵頊拒絕。德任再三進諫,並請求辭去太子,出家為僧,遵頊一怒之下,將其囚禁於靈州。但是不久,遵頊由於陷於內憂外困,傳位於其子德旺,金宣宗也於1224年病逝,哀宗即位,雙方繼續議和。正大二年(1225)九月,「夏國和議定,以兄事金,各用本國年號,遣使來聘,奉國書稱弟。」對此,金朝有的大臣西夏不稱臣,有辱金的國格。哀宗開導他們說:「夏人從來臣屬我朝,今稱弟以和,我尚不以為辱。果得和好,以安吾民,尚欲用兵乎。」但是和平對兩國來說,到來的太晚了,經過十餘年的不斷戰爭,雙方的實力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失,最終都陷於覆國的命運。

綜觀金朝對西夏的政策,在100餘年的兩國交往中,基本上能始終站在宗主國的立場上,盡量維護兩國的友好關係,在前期西夏處於內亂的情況下,能夠堅決支持西夏平定叛亂,穩定了西夏國內政局,同時也穩定了自己的西部邊疆。而後期金朝在自己國力不能與蒙古抗衡的情況下,已無力維護藩屬的安全,因而造成兩國反目,使西部邊疆處於持續的戰亂之中,極大的危害了國家安全,但當時的大環境下,這已不是金朝統治者所能左右的了。

金夏和戰造成的邊界變化:

在金夏最初發生接觸與衝突之後,雙方基於各自利益的考量,達成了和議。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正月「夏國奉表稱藩,以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祿濼西之地與之。」 具體的地區包括天德、雲內、武州及河東兜答、廝剌、曷童、野鵲、神崖、榆林、保大、裕民八館以及河西金肅、河清二軍。 天會四年(1126)三月,夏軍佔領了上述地區,並攻取了宋震威城(今山西府谷縣境內)。這些地方頗為富庶,「八館者,膏腴產稻」。 金朝將這些地方割讓給西夏,其目的是為了讓西夏牽制尚為宋將折可求所佔據的麟、府、豐等州。之後,在尚未完全控制與西夏的沿邊地區的情況下,金朝為偽楚國與西夏劃定了疆界。「天會五年,元帥府宗翰、宗望奉詔伐宋,若克宋則割地以賜夏。及宋既克,乃分割楚、夏疆封,自麟府路洛陽溝距黃河西岸,西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谷至累勝寨,環慶路威邊寨逾九星原至委布穀口,涇原路威川寨略古蕭關至北谷口,秦鳳路通懷堡至古會州,自此距黃河,依見流分熙河路盡西邊,以限楚、夏之封,或指定地名有懸邈者,相地勢從便分畫。」

天會七年(1129)二月,宋麟府路安撫使折可求以麟、府、豐三州降金。隨後,金將完顏希尹(兀室)率軍驅逐了夏軍,重新奪取了該地區,「金貴人兀室以數萬騎陽為出獵,掩至天德,逼逐夏人,悉奪有其地。夏人請和,金人執其使」。

熙宗時,為了維持與西夏的和平局面,不斷在邊界上對西夏作出讓步。天眷三年(1140)之後,晉寧軍(今陝西佳縣)多次報告西夏入侵,金朝派同知太原尹張奕前往處理。「奕至境上,按籍各歸所侵土,還奏曰:『折氏世守麟府,以抗夏人。本朝有其地遂以與夏。夏人夷折氏墳壠而戮其屍,折氏怨入骨髓而不得報也。今復使守晉寧,故激怒夏人使為鼠侵,而條上其罪,苟欲看邊釁以雪私仇耳。獨可徙折氏他郡,則夏人自安。』朝廷從之,遂移折氏守青州。」 皇統六年(1146),將河外三州也就是黃河以西的德威城、西安州、定邊軍三個小州割讓給西夏 ,「初,以河外三州賜夏人,或言秦之在夏者數千人,皆願來歸。諸將請約之,(劉)筈曰:『三小州不足為輕重,恐失朝廷大信。且秦人之在蜀者倍多於此,獨舍彼而取此乎。』遂從筈議。」 可見,為了維持與西夏的和平局面,這次割讓,連同願意歸屬金朝的三州居民一併割讓給了西夏。

海陵王完顏亮正隆元年(1156),「命與夏國邊界對立烽候,以防侵軼」。 之後,又於正隆四年(1159)三月派兵部尚書蕭恭「經畫夏國邊界」 ,並立下了界碑。1987年6月,在陝西省吳旗縣長官廟鄉白溝村後梁山頂上發現了3塊金與西夏的劃界碑。3塊碑都高65厘米左右,寬50厘米左右。1號碑上的文字為「韋娘原界堠」、「正隆四年五月」、「宣差兵部尚書光祿」、「分劃定」等,2、3號碑文字相同,為「界堠」、「正隆四年五月」、「宣差兵部尚書光祿」、「分劃定」。 碑的出土地點比鄰甘肅省華池縣元城子鄉前寨子溝村,東西鄰溝,南北均為長梁。可見,當時的金夏就是以這南北山樑為界。後來,在完顏亮南下侵宋時,西夏佔領了金的盪羌、通峽、九羊、會川等城寨。但金世宗登基後,西夏很快又將這些城寨歸還,之後,雙方的疆界基本上維持不變。


1044年之前,西夏對於遼來說是一個還算能打的小弟。檀淵之盟之後,遼國看起來從宋國撈了不少好處(至少遼國確實這麼認為),拉不下臉跟送宋真刀真槍對著干,然而西夏可以啊,可以作為一個牽制北宋的力量(西夏和遼翻臉根本上還是這個原因)。至於西夏和遼掐起來也就是1044年之後,遼也沒有什麼滅西夏的理由。西夏作為名義上從宋分離出去的國家,跟北宋自然是苦大仇深,遼閑著幹嘛幫宋滅了西夏?更何況,遼國也未必具備滅西夏的能力,西夏也不富,何苦來?所以不如維持一個名義上三足鼎立的關係,自己悶聲發大財。


西夏不弱,哪怕後期宮廷混亂,也是巔峰蒙古最難啃的一個對手,還直接導致了鐵木真戰死在西夏(也有人猜測是被西夏皇妃咬掉了下體)

當年西夏建國,宋和西夏打了無數仗,西夏基本都贏了,宋無奈只好承認西夏地位

遼國一看兩國約和了,覺得不對,也派幾十萬大軍去打,結果被打得全軍覆沒,再加上西夏那邊一向擅長外交,遼國考慮了一下,就默認了西夏存在

至於金國,西夏一直是金國最緊密的盟友,比和遼國還親,這蜜月關係一直到後期蒙古打西夏,金國見死不救才告吹

說到底,還是靠拳頭打出來的,不是不想滅,而是滅不了


說一說遼的情況。

在元昊稱帝之前,夏與遼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宋遼之間戰爭頻發,契丹人無暇顧及西夏,只能盡量與之保持良好關係,以求夏能成為牽制宋的力量。

公元1005年,澶淵之盟訂立。此時的夏附遼和宋,契丹人也沒有經略天下的野心,而且如果與夏開戰,夏必然倒向宋,澶淵之盟將會面臨破裂的危險,那麼遼將處於不利的境地。

等到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遼夏交界處的党項部落多叛遼歸夏;元昊也與遼和親之興平公主不睦,致其憂鬱而終,而對這一情況,西夏卻拖延很久才報告遼國,遼興宗耶律宗真認為這是西夏對遼的輕視。遼夏關係始轉向破裂。遼興宗兩度攻夏,第一次遭遇慘敗,第二次趁元昊死後出征,但仍未獲勝。

遼興宗在位時,遼已然開始走下坡路,待到之後的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怠於政事,叛亂數發,後又有女真崛起,假使真的想要吞併西夏也是有心無力。

實際上遼代除了興宗之外,其他時間與夏的關係可以算是融洽,西夏國王李乾順還曾經派兵援救耶律延禧,可謂仁至義盡。有這樣一個盟友,何樂而不為呢?


因為滅不了,西夏又不弱,雖然國力不如遼金,但是想滅掉談何容易,雙方又不是沒打過,互有勝負。只能維持既有格局。


遼金漢化程度相當高,西夏面對關中的金和面對宋一個樣啊,大金為了避免腹背受敵,能緩和就緩和,大金集權程度比宋高,國力更強,可以選擇妥協。


不管遼還是金,都有個主要敵人—宋,對遼而言,西夏並不是主要目標,相反還是可以借重的力量;對金而言,攻西夏得不償失,可能會給南宋以可乘之機。西夏這種油水不算很大的目標,只有窮瘋了的蒙古才會感興趣。


直接稱臣了還滅啥,有啥意義


推薦閱讀:

在亞洲歷史上,相對中國而言,韓國在什麼時候變成了先進國家?
我們中國人常說華夏五千年,現在是2016年,那麼之前的3000年為什麼沒有記錄到紀年中去。
二戰中,日本海軍的潛艇有什麼樣的表現?
如果中國的祖先和美洲的土著互換出生點,世界會怎麼樣呢?
都說百年海軍,為什麼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到二戰結束短短几十年時間,就建成擁有多艘航母的強大海軍?

TAG:歷史 | 宋朝 | 西夏 | 金朝女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