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和妻子感情挺好的,但偶爾還是會吵架,我倆在孩子面前一般都非常克制,都會約好一定不將我們的爭吵帶給孩子。但孩子眼尖,我們一吵架他就能發現,而且會突然變得特別乖,我自己小時候經歷過父母不和,也實在不想讓我兒子也和我一樣。我感覺我兒子挺敏感的,也很懂事,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在瞞孩子上用力過猛,是不是有時候也該讓孩子知道我和他媽媽正在鬧矛盾,有時候工作上有不順的地方,回了家孩子也能看出來。

這是好事么?家長能做些什麼?


這位題主作為父親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動對孩子的影響,即便是自己情緒很激烈的時候都會想到不傷害孩子,並且能夠跟妻子達成共識,這個出發點和自控能力是非常值得讚賞的。然而題主也發現目前自己「控制」為原則的方式好像對保護孩子來講並不是很有效。這是為什麼呢?

1,為什麼孩子眼尖,父母一吵架他就能發現?

想一下,父母吵架或者父母自己有負面情緒,孩子最怕的是什麼?首先我們排除家庭暴力,我想這對於題主以及很多家庭來說是不存在的。那麼孩子最怕的是家庭關係的不安全。有孩子跟爸爸的親子關係,孩子跟媽媽的親子關係,爸爸跟媽媽的夫妻關係。這三個關係是互相會影響的。就像人類剛生下來時比起任何動物都要缺乏生存能力,極度依賴養育者的照料,因此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從求生本能上非常敏感的。而孩子對於父母情緒的高敏感度也是求生本能。所以當父母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其實對孩子來講很難隱藏得住的。因為情緒是很容易從表情,語氣,精神狀態,身體語言,習慣行為等方面不經意的流露出來的。孩子對此察覺到說明自己的情感功能發展是很好的,這是好事情。而讓孩子從察覺變成警覺的是孩子是否認為父母的負面情緒會使得關係變得不安全了

題主努力地在孩子面前克制,希望孩子完全能不知道。一方面其實父母這樣做自己非常辛苦,像背著沉重的包袱,不想讓孩子來承受,但是卻會影響自己跟孩子在一起時的親密感,或者父母需要迴避孩子來避免在孩子面前隱藏情緒的壓力。這都不同程度上帶來了親子關係的隔離與斷裂,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同理,夫妻之間如果互相隱藏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夫妻關係。另一方可能感覺被拒絕。另一方面,孩子是能感覺到的,而且會自然的想「這一定是出大事了,你看他們都不敢告訴我,故意藏著」。就像咱們成人在住院,醫生故意把家屬拉到外面竊竊私語,我們是不是會更加好奇,更加擔心出大事了?所以刻意的隱藏反而會增強孩子的好奇與對關係的擔心,於是會更加想去知道。

孩子眼尖的另一個原因還有,孩子也是關心和在乎父母的,出於這一點,孩子也會想多了解父母發生了什麼。

簡單說就是:父母隱藏負面情緒會帶來親子關係的隔膜,並讓孩子更加好奇和擔心關係的安全性。

2,為什麼孩子會突然變得特別乖?

父母隱藏克制的出發點是不想讓孩子來承擔。但是剛才說到孩子察覺到父母負面情緒後會本能的警覺對自己影響,那麼「對我影響這麼大的事情我怎麼能袖手旁觀呢」?而從孩子認知發展規律來講,越小越會有個人中心化傾向,就是說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好也是因為我,不好也是因為我。爸媽情緒不好也是因為我,肯定是因為我不乖」。所以最後孩子要想各種辦法來讓父母的情緒好起來,家庭關係好起來,氛圍好起來。

警覺導致盲目承擔,這確實跟父母這樣做的初衷背道而馳的。

3,那父母該怎麼辦呢?

如何打破孩子從察覺到警覺,再到盲目承擔的鏈條呢?告訴孩子,我們的負面情緒不影響我們與你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是因為你。

比如因為工作原因回到家仍然情緒很不好,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今天上班的時候有很不開心的事情(我心情不好不是因為你),現在都不想說話(預告之後一段時間我不太理你不是因為我不喜歡你了),我想一個人待一會兒(表達自己的需求),你先自己玩一會兒,或者讓媽媽/爸爸陪你玩(建議孩子的應對策略),等我心情好一些了再跟你玩(事情還會恢復平常狀態的)」

比如父母之間鬧彆扭,要吵架,先跟孩子說「爸爸媽媽之間有些自己的事情不開心(不是因為你),我們需要討論一下,但是我們可能會因為很生氣而說話很大聲(提前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你可能會看起來覺得很可怕,但我們只是因為很生氣,等氣消了就又會好好的了,然後我們就會一起跟你玩了(我們的關係不會改變)。我們說的都是爸爸和媽媽之間的事情,跟你沒有關係,所以我們會在自己的房間裡面說,你可以自己玩會兒,如果有急事的話可以敲門叫我們。(再次重申吵架內容不是因為孩子,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要關門,這個過程孩子可以怎樣應對)」

所以並不是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也不是要告訴孩子吵架的內容是什麼,只是告訴孩子跟他最相關的兩個事情,並預告這個過程對孩子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可以怎樣應對。這樣能夠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並且情緒恢復後及時陪陪孩子,修復親子關係。

孩子最關注的還是自己跟父母的關係。夫妻關係肯定對親子關係有很大影響,但是孩子是可以在親子關係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接受父母夫妻關係破裂的。所以即便是夫妻吵架到可能離婚的程度,隱藏和否認這種可能性並不會讓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而是應該更加註重各自與孩子的親密關係,保障無論發生什麼,「我們永遠是你的爸爸和媽媽,我們永遠愛你,你的生活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也跟孩子強調夫妻之間的矛盾是父母之間的問題造成的,不是因為孩子,孩子不需要做什麼,而且做什麼也都沒用。

4,可以成為好事嗎?

當然可以!

題主說了「我和妻子感情挺好的,但偶爾還是會吵架」,反過來說就是「我和妻子偶爾會吵架,但感情還是挺好的」,也就是說吵架並不一定影響到感情,影響到關係。如果孩子能體會到這個道理,就不會那麼擔心父母吵架,或者自己跟父母吵架,自己跟朋友鬧彆扭(這當然不是鼓勵還是用吵架解決問題,而是不害怕和迴避)。這需要靠父母告訴孩子,更加需要靠孩子自己在對父母的觀察中發現「確實爸爸媽媽吵完架後感情還是很好」,「確實爸爸/媽媽有時候心情不好只是因為工作不順利」。這些都需要孩子能大概知道發生了什麼,因為什麼發生的。所以父母看待負面情緒的態度是會影響到孩子看待負面情緒的態度的。「負面情緒是可怕的,難以應付的,會破壞關係的?還是正常的,不舒服但是可以面對的,可以不破壞關係的?」態度決定行為,行為能讓孩子看到態度。

父母面對負面情緒所採用的應對方式是會被孩子觀察到的,如果能夠跟孩子分享一下,其實是給孩子做情商教育非常好的機會。並且這個過程是跟孩子建立深層次信任與情感聯接的好機會。


負面情緒需要的是疏導,而不是控制,正如大禹治水。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例如你在公司上班,向領導彙報工作,而領導剛挨了上級的批評,於是就轉而向你發泄不滿,處處挑刺兒,你積了一肚子怨氣無處可發。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吃飯的時候撒得到處都是,還不乖乖坐好吃,於是你不自覺就憤怒起來,狠狠教訓了孩子一頓。孩子委屈的哭了,恰好這時你家的貓路過,於是孩子忿忿地踢了貓一腳跑回了自己房間。

這是一種情緒的傳染效應,並且由於存在力量、社會地位、等級的區別,居於弱勢的總是只能向比他更弱勢的群體發泄怒火。而孩子總是家裡的弱勢群體,往往就成為了這種壞情緒的「犧牲品」。

不管是誰,在情緒煩躁的時候很難再去處理另外一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會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但父母應該意識到,在工作與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需要給這種不愉快找到合適的出口,不要讓無辜的孩子承擔你的負面情緒。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1. 每天回家之前先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說出來,能意識到這些負面情緒是控制脾氣的第一步。

  2. 如果遇到孩子做錯事,要將自己的心理活動呈現出來。例如:「寶寶,你故意打碎了杯子,爸爸/媽媽現在挺生氣的。因為之後還要再花錢去買杯子,你的行為造成了家裡額外的開銷,所以爸爸/媽媽認為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等等,既能在敘述過程中平靜下來,也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種方式。

  3. 試著為這些負面情緒找到出口及解決方法。成人通常在發泄情緒以後會感覺好受一些。因此,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可以用跑步、做家務等健康的方式發泄出來,等理智回來了,再考慮應該如何應對。

  4. 另一些技巧包括:當自己非常憤怒的時候,在心裡默數30秒再開始講話;如果自己的情緒尚未處理好就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可以坦誠但盡量溫和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可能會罵你而讓你很難過,我不想讓這件事發生,所以我們一起安靜10分鐘。」

  5. 冥想。有新聞報道說,讓囚犯冥想能減輕其暴力傾向。以我和萌爸每天冥想5-10分鐘的切身體會來說,效果很好。

最後,疏導負面情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雙方乃至一個大家庭彼此鼓勵、反省和努力。


我和老公吵架,娃會立刻跑過來說:別吵了!我們立刻就停了,這方法是姥姥教的。

娃曾經問我:你們吵架,你不喜歡爸爸么?

我說喜歡,但偶爾也會吵架,不過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我以後改正。

後來,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對娃說:去跟爸爸玩會,媽媽心情不好,自己待會。娃會很小心的看著我,我告訴她不開心是因為某某事情,娃一聽和她無關,安慰我一下就高興地出去玩了。


我覺得樓主真正想問的是【如何最小化夫妻吵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

那麼首先,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上來說】,

大家都知道兩個人生活在一起產生矛盾很正常,既然是正常的事情,就沒必要把它特殊化,產生反效果。

其次,要明確,發生在家庭成員中的事,就是所有家庭成員的事。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父母吵架孩子無疑會受影響,根本避無可避,孩子有參與的權利。

—————————————————————

【從父母的角度上來說】

如果真的要解決問題,身為父母首先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下述心態,自己的行為、動機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大公無私、「一切為了孩子」,不應該讓孩子承擔不屬於ta的責任。

有這麼一些父母,行為上彷彿夫妻吵架與孩子無關,潛意識裡卻並不這麼想。如果孩子真的置身事外,表現地無所作為,外表看起來麻木不關切,反而還會批評指責孩子自私冷漠、不關心父母blablabla……

如果事情沒處理好,在負面情緒中還會認為自己夫妻吵架是孩子的過、怪孩子。(辛辛苦苦組建家庭,現在還要忍受另一半、都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或是(就是因為孩子的問題才會吵架)。

由於一開始把孩子擯除在外,所以有些父母並不會想到孩子也是「夫妻吵架」事件的受害者,也受到了影響,並不會考慮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從心理上的角度為自己辯駁,怎麼說都顯得自私,百口莫辯。

有些家長,打著為孩子好、不想讓孩子受影響的旗號不讓孩子參與進來,其實本質上只是出於認為「小孩幫忙越幫越忙」的心態,日常在其他事情上的處理上恐怕也不尊重孩子、懶得花時間與孩子溝通、教育孩子。

沒有人是完美父母,每個人生活環境生活狀態也不一樣,有些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到,但是了解事實真相併根據於此採取行動措施卻很有必要。

—————————————————————

【從孩子的角度上來說】,

如果刻意避開孩子,孩子會感到不知所措,產生種種負面情緒是必然的。比如缺乏家庭地位、沒有話語權、不被重視、被排斥感、厭煩、無能為力、麻木等等情緒,還會影響親情,如果習以為常那對ta未來的人生就更不好了。

我個人認為,夫妻吵架這種事情可大可小,看樓主的描述覺得樓主和家庭成員們都是健康、理性的。如果每次吵架都是可以把握的,反而可以把此類事件作為一個衝突事件,讓孩子參與進來,發揮作用,培養責任感,教會他在未來的人生中遇到此類事件,應該如何正確應對而不是逃避。

————————————————————

【解決方法】

最起碼,要跟孩子專門抽時間談談,互相了解對方想法感受,把來龍去脈解釋清楚,達成理解,保證溝通順暢,不產生隔閡。

最重要的是,要「總結經驗」,告訴孩子以後如果再發生類似事情父母會怎麼做,孩子應該怎麼做。

吵了就要有收穫,不要吵了白吵。

不要總是每次事情「過去了就算了」,解決不了問題還產生積怨,以後翻舊帳也說不清楚。

問題不解決就永遠存在,不可能平白無故消失。


我覺得可以適度,題主給我的感覺度還可以,畢竟完全真空一點都不吵架的家庭環境不太可能有,有輕微偶爾的摩擦也會讓小孩懂得怎麼去跟別人接觸和避免自己傷害別人,孩子通過觀察到家人的情緒變化,也就能懂得去理解和照顧其他人的情緒,這個也是情商表現的一種。

刻意地隱藏和壓抑情緒,不做適當的公開化的溝通,對小孩更不好,他會覺得困惑和害怕,以後更不容易讀懂其他人的情緒,造成交際上的障礙。有一個詞叫雙重束縛,父母又生氣但是表面上看著又和顏悅色,這就會對小孩造成情緒理解上的雙重束縛,你們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呢?你們後續到底會怎麼做?

但是如果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起來髒字橫飛,摔鍋砸碗的就不行了。如果只是就事論事的講自己的想法,並且在雙方都變得激烈的時候能夠懂得終止和剋制,事後可以公開的通過溝通來解決雙方的疑慮和負面情緒並達成和解的話就ok。

真實的做你自己和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懂得因為理解別人而收斂克制自己的行為,能夠通過耐心正面的溝通來消除誤會和矛盾就好。


我的經驗是:多想後果。負面情緒上來的時候,多想後果,想清楚後果帶來的影響,是否是自己可以承擔以及是否真的是對自己和家人有利。------然後就會慢慢冷靜下來,開始思考如何用平和的方式處理當下的困局。


大女兒正是貓嫌狗厭的年齡,小女兒恰逢最可愛的年齡。全家人的負面情緒都對著大女兒顯現。上期成績下滑厲害。我和爸爸痛定思痛,把外婆外公送走,扔了小棍,爸爸戒酒,我換了工作內容,每天晚上陪兩個女兒玩耍閱讀看親子節目,觸手可及的地方換成了姐姐的榮譽證書和親子心靈雞湯。

效果很好。


「以身作則」,還是要舉甜馨的例子,乃爸的影響對在甜馨身上表現特別明顯。不是甜馨特別聰明,是乃爸的教育厲害——從不把孩子當孩子看,而是當朋友看。有些父母常抱怨孩子脾氣急躁、缺乏耐心,不知該如何教導自己的孩子。然而,這真的完全是孩子的錯嗎?作為父母,也需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我想說說兩代人的情緒影響力,情緒也會「世襲」的。

1、情緒也有免疫力

情緒的免疫力和身體免疫力類似。當孩子降生,他們即攜帶著從父母那裡遺傳而來的各種素質,這就是形成情緒免疫力的基礎。此外,情緒免疫力也是在不同家庭環境下與撫養人的大量互動中、由逐漸形成的各種情緒調節模式而獲得的。

2、父母脾氣暴躁會損害孩子的情緒免疫力

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受外界影響,尤其是來自於父母的影響。面對情緒暴躁的父母,孩子所啟動的情緒調控模式有可能與之一樣,也可能相反,亦即表面平靜,但在內心厚積憤怒和恐懼。當他們的力量成長得足夠強大,這些負面情緒就會爆發為驚人的反抗。

情緒免疫力高的孩子,情緒通常比較穩定,積極樂觀,勇於挑戰,能很快從痛苦中走出來。而情緒免疫力低的孩子會表現出很多情緒和行為問題,如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用謊言緩解內心痛苦、因煩躁或自卑而厭學、因為情緒調控力差而形成網癮、嚴重抑鬱的孩子會出現自殺傾向,等等;成年後還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疾病。

因此,父母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常常是培育良好親子關係的先決條件。家長的情緒免疫力高低決定著親子關係的質量。

那麼,關於家長的情緒保健,有哪些事情是你必須知道的呢?

1、父母的情緒保健

儘管家長已經是成年人,但他們的心理其實還處於成長當中。尤其是每位家長的情緒免疫力的成長情況不同,在養育孩子的壓力下,會遇到很多糾結痛苦和不知所措的情況。較高的情緒免疫力可以幫助家長度過這些痛苦的時期,將情緒調控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而這也有益於孩子高情緒免疫力的培育。

2、把控自己的情緒狀態

很多時候,家長很容易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但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卻很難把控。比如對於孩子的焦慮擔憂,其實很容易通過言語傳遞給下一代:經常指責孩子、拿孩子與其他同輩互比、做未來預期恐慌的心理暗示,等等。這些挫傷孩子自信的行為往往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也產生焦慮,深埋在心,一旦壓力來襲就傾向於逃避而非積極地面對。

3、提高自省能力

情緒免疫力低的家長,情緒時常消沉或波動,容易抱怨、焦慮,生活內容相對單調,用沉默或強硬姿態與孩子交流,常用自己的主觀臆斷來評判孩子。家長要提高自己的情緒免疫力,首要的是提高對自身情緒的自省能力。

與孩子的情緒免疫力同理,家長的情緒免疫力也是從小在他們自己父母家裡逐漸養成的。自我情緒省察的一部分,就是體驗出與自己的前代家庭的情感互動。這種深層次的情感探索與發掘如果做得充分,培養甚至彌補兩代人的情緒免疫力就不是空談。


不是專業人士,無法系統的給你回答。

也會經常有抑鬱暴躁的情緒

我的選擇是盡量真實的面對自己,同時誠實的告訴寶寶:媽媽現在心情不好


真應該給我爸看看


我們首先要正視自己的情緒,不論正面還是負面,都不是「壞」的,不需要掩藏,要讓自己以及孩子知道,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事情。

那麼,我們需要改善的是什麼?是表達方式。

悲傷時,如果把自己與家人隔離,進行一系列的身體自殘,這就是不對的。

憤怒時,用言語侮辱和全面否定對方,或者傷害對方肢體等,就是不對的。

那麼,拋開這些不對的,就很好表達了。哭出來,說出來,大聲的吼出來,即便家庭氛圍有明顯的壓抑,也無妨。公開的正確的情緒表達可以讓孩子明白,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永遠的和樂融融只可能出現在雞湯文中,真實的家庭必然會出現各種矛盾衝突,但這些並不需要害怕和剋制的。

另外,夫妻的吵架,有時候真的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謹記一條,就事論事、切勿論人,很多矛盾就能緩和好多。


父母的負面情緒對孩子影響還是很大的

比如,父母經常在子女面前數落親戚們的不是,這個貪心了,那個不孝順了,誰誰好吃懶做了,誰誰敗家了

很快,孩子們變會防備你所提到的所有親戚,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跟他們不親」

孩子很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親戚的

父母的評價往往就是他們對親戚們的評價

多在孩子面前誇誇親戚們的長處

這樣他們見著親戚會比較熱情

畢竟即使父母和他們有恩怨,也是上輩人的恩怨


也是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說點覺得可能有幫助的吧

1、工作上的負面情緒 讓工作和生活隔離。個人而言,沒結婚前,工作上的情緒帶入到生活中是經常的,常常下了班還會跟朋友吐槽工作中的事。結婚後就逐漸控制的很好了,有了孩子後,好像很自然的能做到下班後就不再想工作的事了,除非遇到很大的問題。可能是一孕傻三年,到現在還在傻中,腦子同時處理不了那麼多,所以下班後就自然選擇忘記了。

2、夫妻間的情緒 預計到會有爭議的事情,就選擇不在孩子面前溝通。雙方明確達成協議不在孩子面前爭吵。也有過在孩子面前爭吵,孩子很傷心,過來哄了這個,哄那個。所以下定決心不再這樣了,所以有爭論的時候,自己首先迴避,等孩子休息或者兩個人單獨相處再說。

3、人總歸會有高潮低潮期,有很多時候也會疲憊,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在意、關心,可以跟孩子講爸爸媽媽怎麼了。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可能他/她不能徹底明白你的情況,但是你表達了之後,孩子不會覺得無緣無故的恐懼——因為孩子知道你不高興了、傷心了。逐漸孩子也可以接受這些,而且在孩子傷心失落的時候,你也可以跟他/她這是種什麼情緒,逐漸孩子也就明白了爸爸媽媽也是有各種情緒的。


假象和自己談戀愛,你愛的人有了負情緒,你會怎樣做,那就那樣對自己吧!


私以為 夫妻沒有學會在彼此面前控制情緒之前

切勿有下一代


其實與其壓抑情緒,讓孩子意識到有些時候父母也有情緒挺好的,這樣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她也能理解父母的心情,關鍵是告訴她如何應對情緒,而不被情緒所控制,給他一個充足的安全感,比如說爸爸媽媽有時候會不開心,但是這種不開心是暫時的,只要自己有能力能夠應對,暫時的不愉快也不要擔心,這可以傳遞給小孩一個很好的信號,對自己坦然,就算父母能夠控制情緒,完全不表現出來,小孩在外面遇到特別激動的人或者有爭執的情況也會感到困惑。


今天剛好聽了陳默教授的心理講座。

父母可以當孩子面吵架。但必須跟孩子講清楚,這件事和孩子無關——大人有大人的煩惱,大人也會有控制不好情緒的時候。

我們吵一會兒,問題解決了,就好了。

吵架是溝通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兒子三歲

我們一家三口在外地,然後兩邊父母都沒有跟著,然後我和我媳婦有時候討論問題的方式比較激烈,常常讓一個朝夕相處的朋友以為我們在吵架,對就是朝夕相處依然以為是在吵架但其實我們只是愉快的鬥鬥嘴一點都不動氣的那種,然後我兒子慢慢懂事,每次這個時候這貨就用他可憐的人生閱歷和所想所知來轉移注意力,害得我們都不能愉快的交流,,,,

關於題主說的,其實讓我想起來我和我媳婦一次真正的吵架,孩子這麼大其實也就一次,然後孩子嚇的哭起來,我們不約而同的停下看了對方一眼然後瞬間休戰,然後跟孩子解釋到底發生了啥,作為父親我先把責任攬下來,免得繼續爭執,後來我們就沒有吵過了,從那一次孩子對我們的爭執顯的很在意,不過現在他也習慣了,我覺得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慢慢接受一些東西

關於你說的工作中的煩惱之類的,其實我覺得還是別跟孩子說,條件允許可以帶著孩子參加半天的工作,我曾經帶著孩子去單位工作半天,讓他體會了下我上班都怎麼回事,雖然他還不能完全明白,但是依然看見了我每天多忙碌,回家對他說很累他能有個比較具體的理解,嗯,就是這樣


現在的零碎知識總喜歡強調控制情緒,但是情緒是一個人表達真實自我的有效方式,不可強制控制。我們能做的應該是調節我們的情緒,與情緒做朋友,了解它的來源及出處。真實的面對自己,才能真實的面對孩子。

孩子的情緒也很敏感,可以感受到父母之間的微弱關係,與其讓孩子揣測,不如告訴他,父母之間發生了什麼,也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孩子不僅是孩子,更是一個家庭成員,有權利參與到家庭里的事務中,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的尊重


美式教育方法,生活中屏蔽不好的,盡量別說想負面的,盡量


推薦閱讀:

心理學專業人士怎麼評價寧財神的文章《本我和超我在情感中的簡單應用》?
心理學的專業技能除了在本領域外,還可以應用在哪些行業中?
如何評價「少女慘遭割喉,兇手殘忍手段令人髮指,但學法的朋友認為兇手不該死」?
出身寒門本科工科想跨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生,有什麼需要注意或者考慮的?
為什麼不覺得嬰兒的排泄物噁心,而面對老人的排泄物會覺得「臟」?

TAG:心理學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