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為什麼不在乾清宮居住,皇后也不在坤寧宮居住?

記得參觀故宮時介紹說,清朝皇帝自雍正以後移居養心殿,皇后也不在坤寧宮,而是選東西六宮裡其中一間居住,一直很好奇原因...是因為考慮安全保衛方刺客,小的宮殿比較好防禦?還是因為宮殿小冬季方便取暖?


@橘玄雅 回答得很好,雍正朝皇帝寢宮從乾清宮遷移到養心殿,雍正皇帝自己已經做過解釋了。我再對題主問題描述補充幾點。

康熙朝皇帝以乾清宮為寢宮,其實並不是住在乾清宮正殿,而是住在耳殿,所謂耳殿是位於正殿東西兩側的建築,東側為昭仁殿西側為弘德殿,以牆圍合成兩個獨立小院(目前都是非開放區,遊客在牆外只能看到房頂,所以很多人對這兩處建築非常陌生),在乾清宮正殿山牆上開有門通向院內。這兩個耳殿均面闊三間,不論體量還是環境都比較適宜日常起居,皇帝在正殿、耳殿間進出也十分方便。康熙皇帝的寢宮就設在東耳殿昭仁殿內(《明神宗實錄》「... ...少頃,內使召入見於弘德殿,御榻東向,上側身卧」,可見乾清宮耳殿在明代就是皇帝寢宮之一)。

下圖為昭仁殿,康熙皇帝居住乾清宮時的寢宮就是此殿(目前的建築是嘉慶初年乾清宮火災後重建的),西側弘德殿形制與此一致。

康熙皇帝御制詩文集中題昭仁殿聯的自注稱其為「皇帝日夕寢興之溫室」,「溫室」大概是因體量不大、採光好且可能還設有地炕,可見題主說的室內溫度也並不是問題。

養心殿建成於明嘉靖十六年,位於乾清宮西側,西六宮之前。《明世宗實錄》:「乙亥戌刻,火發坤寧宮,延及乾清宮,一時俱燼,上時居養心殿」,可見在明代養心殿初建時,皇帝因故無法居住乾清宮時就曾以其代之;《清世祖實錄》「上崩於養心殿」,也同樣說明在清初是皇帝的一處寢宮;康熙朝西洋傳教士文獻顯示養心殿也是皇帝常常盤桓之所。雍正皇帝因故不以乾清宮做寢宮時,不論是傳統功能上、還是地理位置上,養心殿自然都是最佳選擇。

至於坤寧宮,按照《清聖祖實錄》的記載,康熙十三年孝誠皇后、康熙十七年孝昭皇后都是崩於坤寧宮的,可見那個時候坤寧宮很有可能還是皇后寢宮,皇后寢宮正式移至東西六宮時間不明,但應該還是和坤寧宮在清代改建為滿洲祭神場所皇后不便再於此寢居有關。

在清代官修文獻中,一直到光緒時期,仍然有將坤寧宮稱為「中宮」的現象,可見清代可能一直將其視為「理論上」的皇后正宮,這也是為何皇帝大婚,合巹禮要設在坤寧宮並且婚後皇后要在此居住數日的原因。至於乾清宮,清代皇帝不管在何處賓天,梓宮都要在乾清宮奉安一段時間,由此可能也說明清代仍一直將乾清宮視為皇帝正寢。


先說乾清宮。

乾清宮,世祖和聖祖都把它當寢宮,從世宗開始住在養心殿。根據世宗自己的說法,是因為「朕思乾清宮乃皇考六十餘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實不忍。朕意欲居於月華門外養心殿,著將殿內略為葺理。」

個人感覺,世宗不住乾清宮,一來是因為怕想到聖祖而難受,二來可能是因為乾清宮相對繁雜,不符合他的居住習慣。乾清宮在作為寢宮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目前似乎不是特別明確。據說乾清宮有很多個卧室,可能有著相當的防範作用。世宗個人的性格比較直接,他似乎更想要一個簡單的居住環境,並且也毗鄰外朝方便召對,這樣養心殿是相當好的選擇。

再說坤寧宮。

坤寧宮在順治年間改建之後,就是標準的滿洲式的後殿了。滿洲的後殿傳統上作為神殿使用,故而也就失去了作為皇后寢宮的功能。後來坤寧宮作為神殿,只是在皇帝大婚當月的時候可以作為住人的地方了。

同時,對正寢的這種使用也映射在了清代王府。清代王府的寢殿也基本被當做神殿來用。

又及,這跟安全問題和取暖問題都沒啥關係……安全問題是紫禁城整體的問題,跟住在哪個宮無關。至於取暖……人家任性不差錢……


清代的皇后並無特別固定的居所。

一般而言,沖齡踐祚的皇帝大婚時,在交泰殿迎娶皇后,然後在坤寧宮住三天。

這點不象明朝,幾乎所有皇后都住坤寧宮(清代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的皇后能享受此待遇)

若是皇帝成年即位的(即皇后由正福晉轉正)的,皇后一生都無法入住坤寧宮。皇帝在任期間,先廢后而新立的皇后(由妃嬪轉正)同樣無法入住。皇后的日常居所通常在東西六宮中選擇。


謝邀 @Steven Liang

還是老慣例,直接貼我書中的一段話,可以直接看黑體字。

紫禁城改造工程

在順治皇帝到來之前,多爾袞就下令對紫禁城進行改造大改造。紫禁城可是皇帝住的地方啊,自然要改造的適合皇帝居住,可是滿族人和漢族人在很多生活習慣上大不相同,這些是紫禁城改造工程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自成在離開的時候放火燒毀的紫禁城的部分宮殿,這些也都需要修復。所以紫禁城的改造工程在清軍進駐的那一刻就上馬了。

對紫禁城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講明朝的大明門,也就是現在的天安門前面一門樓子,改名為大清門。這是很重要的一步,表明了滿清那群人取代大明的意思。這可是一個國家的門面啊。就像後來的解放軍入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取下天安門上掛的蔣介石換上毛澤東一樣。比較搞笑的是,負責這一項的人貪圖省事,直接把大明門上的「明」字翻了過來刻上「清」字就完事兒了。後來大清朝滅亡,民國那些人也想這麼做,上去一看才發現清朝人早這麼做過了,只好重刻了。

我們知道紫禁城是分前朝和後廷兩個部分的,前面的三大殿主要是皇帝用來處理日常政務和一些重大慶典的。清朝人對這些地方自然極為重視,他們把三大殿都改了名字,叫做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都帶一個「和」字,這倒不是因為他們熱愛和平,純屬是為了忽悠人。一般說自己愛和平的都不是好人,所以最近幾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都發給了一些不太愛和平的人。

同時清朝將所有的紫禁城匾額都換了一遍,主要就是在旁邊寫上滿文,這是紫禁城第一次出現少數民族的文字。滿族人這麼做主要是當時滿族人認識漢字的還不太多,滿文是當時極為重要的一門文字,當時清朝皇帝發布聖旨都是滿漢雙文,重要的機密文件全部都是滿文書寫,防止漢人泄密。

這一點非常的不好,給我們今天的歷史學家們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很多史料無法梳理出來,因為全國到現在能通讀滿文的也就幾十個人了。政府目前修清史,最大的一項任務就是翻譯這些滿文資料。

同時皇帝居住的後廷也進行了小規模的改造,這其中最大的改造在於皇后居住的坤寧宮。明朝的皇后居住在坤寧宮,這很正常,從宮殿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坤,女子也。可是清朝的皇后卻不能住在坤寧宮,這一點很多清宮戲都忽視了。如果清朝皇后住坤寧宮,那她實在是太重口味了。

因為清朝時期的坤寧宮是屠宰場和廚房,這和一個神秘的宗教薩滿教有關。

薩滿教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宗教,甚至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沒有之一。當時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諸多少數民族大都信奉薩滿教,現在東北著名的跳大神還保留了薩滿教的儀式。根據薩滿教的說法,萬物有靈,所以要經常搞祭祀活動。

清朝當時每年有著成百的祭祀活動,沒辦法,落後民族都比較迷信鬼神嘛。這眾多的祭祀活動之一就是每天凌晨時分在坤寧宮殺豬,為此坤寧宮裡面有兩口大鐵鍋,祭祀完之後皇帝還要分肉給大家吃。這樣坤寧宮自然不能住了,因為裡面住的是神。

還要一個原因就是明朝崇禎同志的周皇后就是在坤寧宮上吊自殺的,這必然會影響到入住者的心情。

對坤寧宮的改造還是比較遲的,當時的小順治才六歲,不存在皇后這樣的問題。等順治長到18歲的時候,坤寧宮的改造才正式完成。

坤寧宮既然不能住了,那麼清朝的皇后就住房就比較自由了,東西六宮她們高興住哪兒就住哪兒,看心情。

當然考慮到皇后不住在坤寧宮了,那麼皇帝自然也不能住在乾清宮了,不然就陰陽失調了,這樣會造成天下大亂的。為了天下的和平和穩定,清朝的皇帝也只好不住乾清宮,改住在養心殿了。

此外,清朝對紫禁城的改造就比較小了,也就改造了幾個房子,在屋檐上放了幾卷藏傳佛經用來防火辟邪,別的也就沒什麼了。

從總的來看,清朝對紫禁城的改造和我們今天耗資19億以上的故宮大修工程簡直沒法比。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清朝剛剛入關,還有很多人主張搶一把就跑,對於這種事情實在不關心。我搶了就走,維修不是為別人服務嘛。加上持續不斷的戰爭也讓清朝不可能像現在這般大肆地砸錢做維修工作。

——節選自《這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第四章

發現當時寫文好戲謔啊,湊合著看吧,如有不當,歡迎指正。


剛開始,順治帝和康熙帝一直都住在乾清宮。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年僅24歲的順治帝因天花死於養心殿。康熙帝在乾清門設立御門聽政。但到雍正帝時將寢宮搬到養心殿。有些說法說:雍正得位不正,怕父親康熙帝靈魂回來,所以不敢繼續住在乾清宮。當然這些說法都沒有歷史依據。其實雍正把寢宮搬到養心殿是一種勤政的表現。養心殿後殿到前殿距離僅3米1,這極大的提高辦公效率,所以可以看出來雍正皇帝是一個勤政、務實的皇帝。將寢宮搬到養心殿這一招挺高明。


四爺不住乾清宮恐怕不只是思念聖祖那麼簡單。雖然現在主流觀點認為篡位是無稽之談,但是雍正和康熙的關係確實有一些存疑之處。只要我們將心比心的想想,就會發現一些問題。不住父親住過的地方就是一例,不少人質疑這是心中有愧。另一個問題是雍正死後大費周章營造清西陵,故意不與歷代父祖埋葬在一起。這也讓人無法理解。可以猜想的是,雍正與康熙之間必然有著難以了解的心結。


可以看看紀錄片《故宮100》裡面有很多故宮的事情。


表示謙卑


推薦閱讀:

故宮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是真的嗎?
故宮為什麼不全部開放?
水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是什麼?比如博物館有的展櫃里文物後面要放一杯水?
故宮為什麼一直很多人去?哪裡來的這麼多遊客?
修復人員打碎故宮文物怎麼辦?

TAG:清朝 | 故宮 | 清朝歷史 | 北京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