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學能否取代傳統文學的現有地位?

可能很多讀者不屑於閱讀網路小說,很多傳統作家也質疑它缺乏思想性、藝術性。然而,不管你是否喜歡,網路文學已經擁有了2億5千萬(也有說四億)的龐大受眾。手機互聯網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中國網路文學逐漸呈現出趕超傳統小說的勢頭。截至2014年6月底,目前有2億手機閱讀網民,而網路文學是主要閱讀內容之一。十一年發展,作者數超過兩百萬,僅一天發表的網路文學就超過一千萬字,相當於一個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

很久以前我們國家發行文學報刊,是為了讓更多的普通群眾可以接觸到文學,增添更多的娛樂效果,主旋律傳播等效用。但是在今天,我國傳統文學市場上,不止是報刊少了,看的人更少了。而且讀書的人也更少了,青春文學,成功勵志雞湯更是搶佔市場,把傳統文學的佔比降得更低。

不貼近群眾,作者本身的孤傲,不注重市場需求,這些都是傳統文學自己作的。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傳統文學圈就是一群老頭子們互相吹捧,今年你頒獎給我,明年我頒獎給你,排資論輩。整個就是一個養老院!而且傳統文學逼格高,還有很多官員也喜歡裝裝文化人,出些狗屁不通的文學作品,詩歌。讓大部分人對於傳統文學的評價越來越低。

反觀網路文學,雖然有更多的人鄙視它,但是它的發展是迅速的,手中還廣。甚至商業化程度更好,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遊戲,漫畫,周邊等等。四大名著都來自民間,很多文學作品來自手抄本,來自說書的,寫作者和讀者,聽眾間是互動的,隨時進行修改,這和現在的網路寫作十分相似。」

小說在西方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也面臨著格調不高的批評。在《小說的興起》一書中,美國評論家伊恩·瓦特指出,小說在18世紀被認為是一種降低格調的寫作方式,書商取代了過去庇護作家的貴族,古典的文學標準搖搖欲墜。今天因《魯濱遜漂流記》 等小說被視為經典作家的笛福,當年和網路文學作家的做法相似,為了經濟利益將小說寫得冗長累贅。

雖然很多人把網文和遊戲一類的放在一起評價,認為這些是競爭者,但是傳統文學也應該是這些競爭者中的一員,它並不比誰高。電影電視遊戲的發展,侵佔的也不止是網文的存在,還會威逼傳統文學。

傳統文學自己不改變,就讓市場把它改變!!適者生存,就算不是網路文學上位,也可能是豆瓣文學,微博文學,電影電視等等,其他的任何包含了娛樂,教育,傳播功能的事物。

不作不會死

當然了,這個只是我個人的腦洞,畢竟網文剛開始面對國家政府管制這面大旗,未來怎麼走也不一定呢。貼上我另一個問題的鏈接如何看待北大副教授邵燕君《網路文學》課上的學生寫作網文,成績慘淡的狀況? - 小說


結論1:不能。

不存在所謂的網路文學,只存在通過網路發表、流傳的小說、詩歌、散文、隨筆等。網路,只是載體

Ps,下文為方便敘述,依然會使用網路文學一詞。

結論2:電子閱讀是大勢所趨。

當下,移動大潮來臨,線上線下的生活前所未有的緊密相連,很多人已經習慣,並且必然有更多人會習慣通過手機購物、溝通、訂座、獲取資訊、聽音樂、看視頻、看小說……

題主所說的2億5千萬受眾什麼的,只不過是人類生活習慣改變的大勢帶動的而已。

結論3:目前中國網路文學處於非常低級的階段

備註:下文以經營網路文學為主業的公司及這些公司的主要用戶為討論主體。目前網路上的原創隨筆短篇等能夠通過一種非直觀方式流傳和變現,天涯發帖豆瓣心靈雞湯微信自媒體等等等,若是要詳細討論,需要花費的筆墨太多,並容易走題。

原因:單一

1,體裁單一。目前,網路原創文學中具有變現能力的,基本上只有小說,基本上只有長長長篇連載小說。

2:用戶單一。經營網路文學的公司,無法將只喜歡閱讀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的人轉化成用戶。其用戶的中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的閱讀需求,也被壓抑了。

3:作者單一。只有適應當下網路文學遊戲規則的作者才能將其內容變現。

4:認同者單一。

5:作品給讀者的閱讀快感單一。(簡單粗暴的給予讀者快感,殊不知讀者的閥值會提高。這也是網路文學文學價值太低的原因。)

個人建議(以下為雞湯):

1,深度經營。

目前網路小說,同質率太高。作品太多,而不是太少。對有價值的作品經營的太淺層,單本作品的回報率非常非常非常低。即便是高端大神作品,即便能夠賣出遊戲影視動畫版權,也依舊不過在一個小圈子中玩,無法形成全網高度的集中話題性。

2,深度挖掘中短篇小說的價值。

這裡的中短篇小說是指,帶有網文常見元素的中短篇小說,穿越、重生、修仙、末世……

原因1:用中短篇來處理這些元素,手段方式餘地都更多,風格能夠更多變。

同時,許多靈光一閃,不必經歷漫長的鋪墊就能出現在讀者面前。長篇小說,太滿,中短篇能夠留白。一些靈光放在長篇中,會受到各種支線進程角色固定形象的拖累從而變得面目平凡。留一些空白,留給讀者自己去補充和想像,只是充分渲染下那璀璨的一筆,能給讀者更加深刻的印象。

原因2:吸引更多有天賦的,卻無力寫長篇無力承受更新壓力的作者。

原因3:創新。小說的創新,不僅僅是在題材上的創新。還有結構上的創新。長長長篇連載小說中,倒敘插敘都少見,結構上的解構顛覆重構是完全見不到了。放棄中短篇,完全就是自斷一臂。

原因4:中短篇更容易以各種形式,漫畫、段子等形式,在微博微信上流傳,引起話題性。更適合在上班、下班途中完成閱讀,更適合作為睡前閱讀的存在。

3,做好網路文學評論。用文學評論界的語言,去評論網路文學。

原因:網路文學作品數量太多,良莠不齊。喜愛閱讀的,看的多的,在遇到旁人的非議的時候,會說,也有內容深刻的,例如某某某的某某文。然後旁人沒準看兩眼,指出一個病句來就說,什麼內容思想深刻,文筆差的滿眼都是病句。立馬就被反駁了。

讓每個非議的人去閱讀個幾百萬字的小說,其中不乏灌水章節,然後來服輸?太玄幻了。

題主似乎很不喜歡傳統文學圈的作者和文學評論家,如何說服他們?很簡單,學術化的,規範話的高質量文學評論論文。

1,網路文學的起源,是否收到西方魔幻小說的影響,是否收到日漫的影響?

2,網路文學題材的繼承、變遷、和發展。

3,論網路小說歷史題材的價值——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性的演繹

4,論網路小說歷史題材在普及歷史上的作用。

5,以女性穿越小說為例,考察現代女性的女權意識。

6,《xx》作品中xx的成長,與社會xx的聯繫。

7,論《xx》作品中的反諷、底層關懷、……

……

當下,作者要遵循網路文學的遊戲規則,才能將作品變現。

傳統文學依然是主流的時候,要獲得認同,自然是要主動將自己的精華部分,用當下文學評論界能夠看懂的語言去解析,說明。

重要的話要重複三遍,網路只是載體,網路只是載體,網路只是載體

希望未來的電子原創內容,不僅僅有小說散文詩歌,還能看到各個專業學科的前沿成果,各種各樣的深刻厚實尖銳新鮮的內容,能夠在其中。


我覺得得先定義一下網路文學。

1.如果指的是被標籤化的當下的這種速食,快餐類的網路文學,(姑且稱之為狹義的網路文學)那麼必然是沒有辦法贏過傳統文學的。

為什麼?

因為這種網路文學無論他寫的是什麼題材,換了多少設定,講的怎樣天馬行空的故事,他的道德觀世界觀之類都是絲毫沒有進步的。你可以隨便找一本玄幻啊科幻啊或者背景設定比現在超前的小說看看。對女性對lgbt群體等的態度是怎樣的。(不恰當舉例,更多的就不說了。)

寒假因為上初中的表弟也去看了下好多年不看的網文。唐家三少的天火大道。看了前幾章就看不下去了。滿滿的男權至上思想。這是網文界的大神。其他的不了解,不作評價,但也能窺見一斑了吧。

順帶說一下,上面某位答主引得我吃西紅柿里說的關於價值觀那一段我真的笑噴了。原來還能這樣計算。

2,說到底我覺得還是作者自身的姿勢水平不夠。以及,文學真心是對語言有要求的謝謝。我就不說邏輯自洽了。不管作品背景是什麼,語言風格永遠是生活中的這套,真心齣戲。更多的也沒必要說了。

那些標榜自己熱愛寫作熱愛小說的網文作者,真的不過是yy。只是文字恰恰迎合了他的需要而已,因為網路時代寫東西花的成本和門檻比拍電影電視劇之類的,要低的多。

所以他們真的在我眼中看來,配不上作家這個詞。他們寫的東西我覺得離真正的文學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3,我覺得我自己意義上的文學或者說藝術,就是不應該被大眾所喜歡的。(隨便噴。)簡而言之,流行不起來。或者這麼說吧,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4,如果是指以網路為載體的文學的話,(姑且稱之廣義的網路文學吧)倒未必。

5,一直覺得因為應試教育的語文這門課,相當大的程度上消解了很多受教育者對於文學的欣賞能力以及文學本身。再加上當下的網路文學環境的進一步解構。

可這一切和文學是沒有關係的謝謝。

文學不會說喜歡傳統文學的人比喜歡網路文學的人逼格高謝謝。

文學也不會說不喜歡文學的人逼格低謝謝。

文學也無法使人變得更好謝謝。

文學也從來沒說過自己有用謝謝。

世界末日了文學也不能成為救世主謝謝。(看過太多類似問題了)

從來不覺得文學高貴。

只求不喜歡的人可以高抬貴手。

以上,

利益相關,文學愛好者。


哪個領域都是後者踩著前者的屍骨上位的。不過,我並不覺得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是後來者和先行者,更像是一個行業里的細分,一個劇情中的主線和支線。看衍生看變化,看哪種發展更有活力。目前,看起來暫時是網路文學而已。


文學場改變的問題,現在高大冷的傳統小說確實在處於邊緣化,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說「網路文學就是垃圾」,時代會淘汰一大批粗糙的作品,但絕對會保留下真正好的作品,無論這種經典是誕生於何處。況且文學作品也會有實現經典化的過程,我暫且不能斷言是否能取代傳統小說(這裡的傳統小說應該是指嚴肅文學吧),但是現在大的趨勢就是逐漸將網路文學推向文學場的核心,而網路文學要長久生存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質量,這其中影響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


你不能指望一幫有文化有氣質有朝氣的三有青年在星巴克開著蘋果電腦抱著一本《十二生肖守護神》看的津津有味吧。


關於網路文學及其市場的定性分析與預測

如果中國文學還會出現大師的話,那一定是從網路文學的土壤里出現。

【目錄】

1、現象:純文學的式微是一個世界現象

2、分析1:互聯網時代的年青人還閱讀嗎?

3、分析2:由白話文運動開創的文學形式的衰退?

4、分析3:網路原創文學:不是只有YY

5、結論:文學不會死,但是它會改變形式

1、純文學的式微是一個世界現象

21世紀初,當美國文學理論家米勒到中國來大肆販賣他那個著名的觀點時,他幾乎遭到了國內作家和理論家的一致抵抗,搞得自己滿臉灰塵一身泥土。米勒那個讓搞文學的人死活不肯承認的觀點是:文學死了。

但當時就有人敏銳地指出,中國文學界和理論界的應戰多少有點烏龍,它就像一場發生在原始部落和互聯網部落之間的對話,缺乏共同的話語基礎。我想,當時自信滿滿的米先生,應該是死於冷汗直冒啞口無言的表情當中,因為那些反抗的觀點,讓他簡直無從反抗,諸如「文學沒有死,因為它還活得好好的」等等。

我國的那些理論家們,沒有試圖去理解米勒發出如此宏論的語境和惡劣的文學環境,便給了這個莽撞的外國人當頭一棒,直接打回美國去了。其後,在中國大地上如災荒般浮現的文學餓殍和屍骨,讓他們驚訝和沉默了很多年,到現都沒有說出話來。

純文學的式微,是一個世界現象。

2、互聯網時代的年青人還閱讀嗎?

今天,差不多全世界都處於精神衰退期,娛樂至死,人心浮躁,而壓縮式現代化的中國,更沒有靜下心來的可能。我的好多同學告訴我,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讀過書了。

80年代,當中國步入改革和啟蒙的時候,文學被當作精神的圭臬為人們謳歌和膜拜,但根本沒有抵住90年代商品經濟的沖刷和本世紀互聯網的入侵。

互聯網徹底打破了知識分子對信息和知識的壟斷,人們既然得到了獲取信息的自由,對於那些不能滿足自己閱讀慾望的東西,便可以棄之如敝屣——何況信息本來就已經冗餘了。

所以,今天在互聯網裡長大的年青人,他們還閱讀嗎?

人所共知的是,他們再也不會拿余華賈平凹莫言這些人當回事,同樣人所共知的是,他們呆在互聯網上瀏覽和讀原創文學的時間總量遠遠超過任何一代人的閱讀時間。他們瀏覽新聞、博客、網路文學、帖子等等吸引他們的東西,這些文字同樣關乎人性,可以有深度,可以有人文關懷。你能說這不是閱讀嗎!

今天的年青人並不是不閱讀了,只是吸引他們的東西不再是從前的文學,閱讀的對象變了。

3、由白話文運動開創的文學形式的衰退?

我們如何衡量好的文學和文學語言?似乎與定義現代漢語差不多,以近現代以來的經典作品為標杆。但今天我們去讀那些作品,遠沒有讀網路原創小說來得爽。

網路文學對中國文學的更新,就像網路語言對我們日常語言的更新一樣,急遽而系統。當語言被改變,很多東西的變化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現當代文學不就是語言革新的產物嗎?!

近代以降,由白話文運動發軔的文學語言和文學形式的革命,漸漸孵化出了魯郭茅巴老曹、沈從文張愛玲等經典作家,並成為聳立在文學追求者前面的高峰,彷彿那就是文學唯一的標準。

但我們不要忘記,最初的白話文其實是非常粗野無文的,語言的革新者如胡適劉半農等人,他們早期的作品甚至是代表作,簡直讓人不堪入目。不相信的可以去讀一讀《相隔一層紙》。

所以說,漢語表意系統其實一直在演進,文學亦然。

也許,由白話文運動開創的文學形式,其偉大的創造力已經被窮盡了,其雅正的魅力也已經衰退了。

秦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代有一代的文學。在宋代以前,詞是雕蟲小技,為文人所不恥;在明清以前,小說是道聽途說街談巷議,是唐代不入流的傳奇文學。

那麼現在,又輪到新的文學明星出場了嗎?

4、網路文學:不是只有YY

互聯網上存在著兩種網路文學,一種是以盛大文學為代表的網路類型小說,另一種是以天涯帖子為代表的網路寫作。

前者差不多是網路原生的文學,從技法到支付手段,都是純粹的商業寫作和商業操作。

相對而言,後者更加有人文關懷,看起來更像傳統的文學,從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到2006年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但它不是把傳統文學簡單地搬到網上,它還包括了互動寫作、網路精神、網路閱讀和網路傳播等新的元素和過程,因此它們不是傳統文學。

當然,這兩種文學其實也沒有那麼明顯的界線,它們存在很多交叉,也有互融的地方。

當下中國最成功的文學,就是這些網路文學。

之所以這麼說,不僅因為它的作者群和讀者群都空前龐大,而且因為它最大程度地實現了文學最基礎的功能:娛樂。我不認為杜鵑啼血和孤芳自賞是文學的固有屬性,文學也可以有眾多讀者追看,也可以給作者帶去經濟收入,也可以開創以盛大文學為代表的微支付商業模式,也可以像天涯文學一樣有從網路照進現實。

對於網路類型小說,也許你要說它純屬YY,但根據我有限的閱讀經驗,它的藝術性絕不像磚家們說的那麼單薄。其中的優秀作品,無論是對情節的設置、人物的刻畫,還是對伏筆的運用、語言的駕馭,絕對都可以讓傳統的作家們自嘆弗如。

而天涯的網路寫作,則更是既堅守了文學的本色,又拓展了文學的疆界,人氣板塊如舞文弄墨、煮酒論史等,不斷有新鮮題材和優質內容冒出。

互聯網上的這些寫手們,基本上放棄了對所謂文學前輩們的承襲,他們無意於攀登前輩們築就的文學高峰,卻輕易地完成了對文學內容和形式的某種超越。

文學所需要的一切,網路文學差不多都有了。如果說它還有什麼欠缺的話,那應該就是靈魂,但所謂的靈魂,很可能也只是傳統文學的一廂情願和慣性思維。而且我相信,靈魂是從肉體里長出來的,而不是最先由人賦予的。網路文學的肉身一直在不斷成長,終有一天會化出靈魂。

換個角度說,網路原創文學是中國人表達力的一次集體釋放和爆發,在互聯網這塊養分豐富雜草叢生的荒野,最容易獲取視野和想像力,最容易在匿名身份和網友的追捧中湧現出創造力。同樣,也能夠在網路公民社會中,吸收到深刻的觀點、人性洞察和人文關懷。那麼漸漸地,網路文學是否也會登堂入室?當閱讀網路文學長大的幾代人成為文化界和社會的主流人群時,這種可能性就很大了。

這是一種從商業寫作中孕育出來的文學——文學並不排斥商業。在任何一個時代,主流的文學形式都能帶來利益,不管是經濟的、政治的還是社會地位的利益,文人們除了看重文學本身,也看重文學帶來的利益。在這一點上,古代的文人墨客們、80年代的文人們與今天的網路寫手、網路作家們沒有什麼區別。

5、文學不會死,但是它會改變形式

根據錢穀融先生的著名命題,文學是人學。這個命題比較模糊,但我們大體能理解和認同他的意思。所以只要人類沒有終結,只要人還有回憶、幻想、表達的慾望,文學就不會終結。

文學不會死,但她會退守到一個不再那麼中心那麼具有精神轟動效應的位置。去中心,邊緣化,是這個多元時代大部分事物的命運。

文學不會死,但是它會改變形式。網路文學,或者就預示了中國文學的未來!


我覺得這裡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網路文學的界定。不能否認的是,網路小說以規模的優勢佔據了網路文學的半壁江山,但「文學」絕不應該只有小說,也決不該只有「起點」。宋人另闢蹊徑,把詞發揚光大,但這不意味著人家就不寫詩了,詩的功能還在,只是風味變了。當初胡適的「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觀點,如果單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理解肯定是偏頗的,各種文體從來都是齊頭並進,無非是風水輪流轉,有所興衰罷了。

我覺得網路的俗文學(小說)能和傳統文學偶爾掐掐架也無傷大雅,互相促進嘛,但過火了就得不償失了,也完全沒這個必要。文學有品味的高下,而這並不是區分俗與雅的標準,並不是來兩句陽春白雪就能說明你有品味的,這關乎的是個人的修養。雙方都有自己的受眾,各家自掃門前雪,當然偶爾串串門也無妨。

再往外看一點,其實「網文」這種東西能占當下人生活多大比例呢?我相信很多人對「網文」都是熱得快,去得也快的,一時的激情過去了,一篇小說往往就沒有再讀的興趣了,很快這一類的小說也都看穿了。更別說多年後還能翻出來回味,有新的收穫之類的了。換句話說,有些可有可無。沒有這一篇,還有另一篇。但你如果能一把火燒掉某一部經典,反對的人可能沒那麼多了,不過多半是要跟你拚命的。

再回到大範圍的網路文學,其實應該放到整個網路的大環境里來說。「小眾」這個名詞我覺得很能說明當下的趨勢的。app中有一款文章推送的應用—「單讀」。推的文章已經多少超越了「逼格」的範疇了,那伙人是真的有學識,有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而這項應用是北京單項空間書店在網路上的延展。(具體的自行百度)我想說的是,文學的載體在變化,時代在變化,而傳統的陣地不是說轉移就能轉移的,就像造房子一樣,需要足夠的地基(相當於所謂的「鄙視」吧),一塊一塊往上壘,才能壘出足夠的高度。而開闢新時代的任務恐怕就落在我們及往後幾代人的身上了。


NEVER.

有些人看了一些小書便自認為掌握了後現代的命脈,實則不然。

和輕小說一樣,網文就是亞文學,是一種文字依附於其他領域為其他領域所用的存在,更多情況下沾染的是一種金錢的光澤,它的價值也就體現在這種熠熠生輝之間。而純文學與冠冕堂皇的廳堂燈光不同,它更多地存在於暗處——一種五顏六色的光線無法登台獻唱的地方,它不會展現全部的身影供你觀賞,而你只能在暗中去摸索它的樣貌——因為真實的生活空間屬於黑暗與深沉。

盲人自認為摸到了象的其中一方面,就以為那是文學的全部價值。「我知之矣。」他們對自身能夠征服文學感到滿足與不屑。

所以別說什麼文學(廣義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話說出口和「人生而平等」一樣幼稚可笑。

然而我們還要來看:《魯濱遜漂流記》的探討是人的生活處境的問題,是一種關於人的永恆的可能性的演變。儘管粗野,它還是一部美的作品。

這恰恰是小說至高的【詩】的一面。

笛福所面對的是文藝復興留下的寶貴遺產——他的前輩塞萬提斯所走過的路以及接下來要去的未知的地帶。

網文有的則是全球化下媒體堆砌好的一個個碎片式的景觀。

不過話說回來同時代的為經濟利益而寫的書有多少呢?我們能看到的又有多少呢?舉例魯濱遜只是這部作品有題主你要闡述的觀念存在,那麼同世紀更加偉大的著作——《格列夫遊記》、《項狄傳》——等等這些嚴肅但娛樂性卻絲毫不低於網文所引發的樂趣的書,題主又如何看待,或者說有讀過它們?

等待時間檢驗的人是典型的折中派,是一種從洞穴中探頭看看情況如何不好我就躲開的玩弄機遇和保全自身的集中體現。

當然有令人愉悅的網文,然而這並不表示其所講述的故事能夠上升到【詩】的範疇,甚至妄圖取代【詩】的地位。

「任何拒絕和科學及哲學親密同行的文學都是殺人和自殺的文學」波德萊爾先生這麼寫道。

在另一篇散文中,這位傑出的詩人同樣看到了永恆的真實:「我的憂鬱人生的可鄙的夥伴,你多麼像大多數人;對他們,從來不能拿出最美的香水,因為這會激怒他們。但是,可以拿出精心選擇好的垃圾。」

我想的與他完全一樣。


網路小說有很多種,有的巧取豪奪,思想不好。但有很多主人公,他們表現出的品格是完全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嘿嘿),明辨是非,堅韌不拔,思維縝密,勤勞勇敢。這樣的小說很多,至少告訴看書的人,這樣的才是對的,才是最終能成功的。如樓上所說,每本小說傳播的價值確實低,但人多啊。


先說一句讀書少,不是專業人士,對文學沒有研究,只是一點個人的想法。

但作為一個網文的老白讀者,我覺得有必要把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分開來看,分開來談。

就我個人的體會來看,我從嚴肅文學和從通俗文學中尋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得到的快樂也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快樂沒有高下之分。

非把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放在一起比,我覺得對兩者都不公平。

辛棄疾當然很好,但柳永也很好。不作橫眉冷對的魯迅,作一個有華人處就有金庸的金大俠也很光榮。他們同樣流傳千古,也同樣有自己的情懷。誰也不能取代誰。它們應該是一對姐妹花,少了誰,對讀者來說都是一種損失。拿四大名著來說,它們之中有嚴肅文學,也有通俗文學(個人分類,很不專業,勿拍)。但四大名著帶給我們的快樂是一樣的。

嚴肅文學距離人們越來越遠,個人覺得確實這個問題是多方面的,不僅僅作家們作死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載體和受眾的問題。

嚴肅文學永遠是有存在意義的,寫眾生,寫時代,寫思想,包括一些純文學上的探索,對整個文學發展都是有深遠的作用。

再說一個爽字。

對於不少同學說網文圖的就是一個爽,嚴肅文學就不一樣。個人不同意。

讀到好文的感受是什麼?都可以用爽來形容。

我不知道別人,我自己是真讀到一篇好文的時候頭皮是發炸的,呼吸是急促的,臉色是發紅的,一段好文學讀完,要長出一口氣,真他媽爽!!!這不是我誇張的說法,可以向毛主席發誓,確實是真情實感。

當年第一次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白居易的《琵琶行》(現在讀的時候,仍是心潮起伏,鼻子發酸)是如此。

第一次看《鬼吹燈》黃皮子墳也是如此。據我爸當說,當時我回頭看他的時候,眼睛都是綠的。

當然,爽不一定是一種形態,比如,讀汪曾褀的《受戒》我都喜歡睡前讀。比如,不能發芽的種子的《芙愛維爾海的人魚》也是我的睡前讀物。它們是我冬夜裡的甜酒,毛毯,火爐,老狗和小貓。

不同風格的文學就像是食物,八大菜系,民間小吃都是美食。但它們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好吃。至於說你選擇那一種,那是口味問題。爽也是一樣,不爽,我看它幹嘛。

有些同學談到網文不得不說,真是不公平。同學們啊,你看過多少網文,只看到一篇兩篇的雷文就來批評。嚴肅文學就沒雷的了?就像一些同學說的,網文才發展多少年?三言兩拍當年也是市井話本,與它同時代的話本雷文多了去了,《紅樓夢》的同人文還有什麼賈寶玉帶著一群老婆征西域的呢。

大浪淘沙總會留下精品。而談到網文時,咱們能先塌下心來看看二十本以上的精品再發言嗎?各個題材,各個網站,各個年代,各個性向的咱都看兩本,別老拿老白讀者不屑一顧的東西來說事,這不是貶低網文,這是掉咱自己的價。

還有一個就是目前影視劇對網文的改編有比較普遍的滯後性,對題 材的選擇也比較單一。拿清穿這個題材來講,清穿或者說是穿越這個題材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幾番起伏,有著巨大的改變,電視上播出的很多還是小十年以前的東西,一些批評者拿小十年以前的改編作品來評論其實也是不恰當的。

另外就是想吐糟一些影視改編,應該改一改那些老梗老段子老規矩了,大膽一點,有一點想像力,既然是想買年輕觀眾和網路讀者的好,那就把新鮮的元素留下來,狗血得高端一點,不要把一些題材糟踏了,別老拿粗製濫造的態度簡單粗暴的作,向韓劇學一學,拿出做精品的態度來做。

有同學說到網文文學性低。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包括很多的網文寫手一個錯誤的概念就是網文是不需要文筆的,只需要情節。有些文題材和情節,節奏都寫得不錯,但那文字,真想把作者抓過來照屁股踢兩腳:糟賤東西啊,同學。

但有一個問題不可忽視,網路這個閱讀載體已經開始對網文,或者說是通俗文學的語言和寫作手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舉例來說,網路時代要求快節奏,無論你的文學性怎樣,文字讀起來要非常順暢,方便讀者快速進入,快速閱讀。

把文字寫得順暢,似乎是個學了幾年作文的小學生都可以做到,其實並不是。

我記得自己初入這一行,看了不少教程,其中一位編輯(好象是起點的編輯)寫的教程其中有一條就是先把文寫得流暢,順暢。當年覺得,哎呀,這誰不會啊。但是讀得越多,寫得越多,看得越多,越覺得想在照顧情節,節奏,文筆的同時作到流暢自然,其實很不容易。

舉個例子,言情小白文的代表寫手顧漫。很多寫手對讀者如此喜歡顧漫都挺不以為然的,不過就是個傻甜白的段子手。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儘管顧漫是有名的低產烏龜,每年都有無數的寫手踏入這個行當,大家都有大把的機會爭取這塊巨大的蛋糕,但到今天真正嚴格意義上填補她這個風格的作者不過一二。

提到顧漫,對她的何以說兩句。很多人說起何以都把它的成功歸結為深情總裁,或是精英深情腹黑小白女主的模式。但個人覺得它的成功就是那一句台詞——我不想將就。這一句話可以說出了很多人,起碼是很多女讀者對婚姻和戀愛的心聲。在晉江的一個讀者論壇關於「將就」這個話題曾有一座高樓,前後將近五六年的時間,有很多讀者在樓里留言,沒有傻甜白,沒有腹黑甜寵,有的只是對婚姻,愛情和現實的迷茫,無奈,妥協,抗爭和思考。

文字流暢之外就是節奏快。不只要看到它的文長,還要看到它在文長之外的節奏快,用短句,用平實的文字,用快速的節奏來讓讀者快速代入。減少心理描寫,減少景物描寫(即使有,也要有所節制,點到為止),多用動詞,動作,對白來加快節奏。

排除一些題材方面的考量和一些大神的作品,網文中純網文和走出版路線的網文其實在文字和寫作手法上也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不僅僅是受眾的問題,也要考慮到載體的問題。

文學性低的原因其實也是多方面的,作者當然要負很大責任。但網站,讀者和盜文的影響也是根本性的。一天上萬字,網站要你更新快,讀者要你更新快,沒有速度,誰都拋棄你。別說一萬字,每天三千字,一篇文上百萬字,往往連載好幾年,從不斷更,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誰干誰知道。寫手也要吃飯,就不能斷更,積累的時間呢?修文的時間呢?我犧牲速度,把文字寫得好看,情節寫得漂亮,我也需要回報,但回報是什麼呢?是鋪天蓋地的盜文!它讓一些肯犧牲速度,在文字上有所追求的作者很難看到出路。造成了只能犧牲文字換速度換回報的惡性循環。

說句題外話,知識產權,著作權,盜版,山寨這些東西對中國發展的摧毀真是方方面面,老老實實作事的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反而那些輕鬆偷盜的獲得收益,時間一長,還有多少人會堅持下去?

此外,遊戲改編往往不需要文字多好看,只要情節好就可以了,而遊戲的經濟利益回報卻是豐厚的,這也是造成許多寫手不看重文字的原因。

還想說的一個就是娛樂性。

似乎大家談起文學二字就必須要正襟危坐的說一些什麼文學性啊,文筆啊,思想啊,教育啊,情懷啊這些高大上的東西。當然,這些東西很重要。但我們不可以忽略另外的一點重要的東西,起碼在談到通俗文學的時候,我們要把它放在重點來談——娛樂性!

評論一篇通俗文學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娛樂性。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誤讀和錯覺,似乎中國人好象對「單純的娛樂」有一種羞恥感和罪惡感,特別是在談到跟藝術和思想挨邊的問題,比如,電影,比如小說。我打開書,進電影院,我就不受教育一回了,我就奔著單純的找樂去的,怎麼了,怎麼就低人一等的丟人了。非得再假模假式的包裝一下,然後再心安理得的去享受這種單純的快樂。

一些評論談到通俗文學往往都要重點談什麼思想性,文學性,卻把很重要的標準娛樂性置之不理,千言萬語一句話,看神馬都要讓我受教育,好心累- -讓我傻笑傻哭一會兒行不行?

把一個故事,別管是鬼故事,是愛情故事,是吊絲故事講得精彩好看,爽,這就是娛樂性,它可以不教育人,但它必須娛樂人。

當然,你帶有思想性,文學性就更好,但如果不看重娛樂性,那我也可以轉而去嚴肅文學尋找這些東西,為什麼還要看通俗文學呢?

很多人談美劇,談韓劇,什麼思想性啊,什麼想像力啊,但它們之所以精彩好看,重要的一點就是好看,為什麼好看,它把娛樂性放在了首位,快節奏,重萌點,這些都只是手法和手段。政治,科技宅,技術探案,這些都是題材。好看和收視才是根本。此外,還有誠意,對於好看和收視的誠意,對觀眾的誠意,對娛樂的誠意。


三十年人生,網路小說陪著我走過一半。可以說,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八成受網路小說影響——好吧,對於優質的網路小說,我們也可以稱為「網路文學」。

題主文化不高,就是混了個大專,種種原因,對文學類的事物比較喜歡。曾經也跟風通讀過四大名著——很長時間之前的事情,總之這幾本名著我看都看了,但啥也沒記住,甚至都沒看完。

期間三國從初中開始陸陸續續地看了大概有三分之二;西遊記除了剛開始順序看過去,沒看一半就跳著看了;紅樓貌似只看了十七章;水滸更是一點都看不進去。初中到大學期間,曾多次因外界對這四大名著的推崇而產生再次撿起書來細讀的念頭,計劃是好的,卻每每翻不了幾頁就擱淺。

你問我在這幾本名著中學到什麼?通俗小說你還想我學什麼?

我只記得初中看的時候看一頁翻十幾次字典,一堆僅用於此的地名、人名什麼的獨特漢字,翻字典就嚴重打斷看書樂趣了。後來認的字多了,重看的時候倒是不怎麼翻字典了,可惜依然無法體會書中經典,棄。

接觸網路小說是高中時候,2002年初次在租書店接觸到網路小說,依稀記得第一部是《我是大法師》,具體內容大概是一個人穿越到異世界呼風喚雨的牛逼故事。這書打開了我的想像空間,從此迷上網路小說——當時還沒有網路文學網站,看小說只能上租書店借,多數是盜版。成為起點會員是2007年的事了。

繼第一部網路小說之後,我如痴如醉地埋頭進去,這些小說才是真正的「通俗」啊!《紅樓夢》什麼的估計也就是在作者那個年代屬於通俗,在現在完全晦澀難明。

2002年時候的網路小說數量並不多,正是這個風格的文學成型之初,當然,數量再少也不是我沒日沒夜地看就能看完的。只知道三家書店的網路小說我基本沒落下多少——嗯,別問我成績怎麼樣了,後來我就混大專了……實在該好好學習,小說少看!

回到問題,我如今也到了而立的大叔之年,期間主要愛好就是看網路小說,2007年註冊起點高V,後來又用了移動的閱讀軟體,

現在叫「咪咕閱讀」,隨著收入的增加,我也開始看正版了——扯遠了。

這麼多年來,四大名著除了影視的熏陶,原版文字實在沒有更多關注,但網路小說我卻還能記得許多書名與大概內容。

「搞笑看紫川,殺戮看天魔,色情看風月」至今依然順口,《紫川》、《天魔神譚》、《風月大陸》是早期經典的網路小說,在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的年代,極大地開拓了我的視野和想像力。

後來的《異俠》雜糅了二次元動漫元素與各種亂七八糟傳說,是我追了許多年的小白文,也是早期網路小說的通病:文字淺顯通俗、修辭極少、描述簡單,吸引人的是那天馬行空的想像與跌宕起伏的劇情。

以上是我少年時的回憶,當年的網路小說或許沒有如今的繁多,也勉強算經典,隨著電腦和網路的普及,可以看到與選擇的網路小說爆髮式增加。

我的起點閱歷顯示閱聖,閱書無數,所謂大浪淘沙,再多的垃圾,總能淘出點精品來——其實《紅樓夢》也就是一通俗小說,只不過在當時的小說界屬於精品,由於種種原因,機緣巧合成為如今家戶喻曉的名著。

首先談到的精品是幫助我樹立三觀的一個系列小說,是的,是一個系列,不是單獨一部。

徐公子勝治,這是作者名。他寫的書有點類似金庸,都自成一界又互有關聯,我第一次看他的書是在大學時代,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漸成型的時候。

《神遊》《鬼股》《人慾》《靈山》《地師》《天樞》《驚門》是他的一系列作品,作者以淺顯的文字,架構出一個恢宏的世界,各種故事娓娓道來,時事熱點穿插全文,處事手法與處世態度一一道出,人生觀正,價值觀正,世界觀正。

個人認為《靈山》是這一系列的集大成之作,將中國傳統神話,尤其是道教混亂的仙神體系做了統合,小時候常問的傻問題,書中都給了解答。比如:為什麼神仙不能結婚,卻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為什麼神仙下屆少?為什麼有天劫?天劫是什麼?到底哪個神仙比較厲害?天庭是什麼樣的?……等等一系列兒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只此一部書,完美解決,自圓其說幾無破綻。就這一項,我給滿分!

其他幾部也各有特色,個人認為值得細度幾遍的精品。當然,你要我舉例具體好在哪的劇情或經典語句,抱歉,不去查原文,不看我的筆記文摘,我實在舉不出例子來——不知各位大神讀書時有多少人能長期記住各書中經典,不用靠百度而信手拈來呢?

網路小說多如繁星,黑暗風的《言咒師》,勵志的《替身老闆》,嬉笑扯淡的《史上第一混亂》,嗤笑神的《無盡武裝》,大氣磅礴的《贅婿》,雜糅眾多風格與有趣故事的《驚悚樂園》……

如此多的精品網路小說,比傳統名著更容易讓人接受,更容易讓人理解,更容易讓人讀進去——這是最重要的,好東西,要能讀進去才是真的好。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看今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燦爛文字,百年傳承,千年經典,無法普及,讓多數人真正讀進去學進去的話,不如束之高閣,隨時代更新,讓新世紀的精品登台。


在不久前,人們對武俠小說也有過同樣的疑問,武俠小說的興起是否意味著傳統文學的沒落?

那時候,青年們喜歡武俠,就是喜歡那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絕世武功,大英雄,江湖夜雨,紅袖添香。年輕人們痴迷的是它簡單直白的世界,成為懲惡揚善的大英雄,這是無聊的現實世界中沒有的。

現在的網路小說呢?西方玄幻,東方修仙,跟當年的武俠小說之風有什麼區別?誠然,金庸古龍一代經典,文筆非凡,人物有血有肉,但是不能否認很多當初武俠小說也是簡單粗暴的人設和世界觀,一如現在網路小說良莠不齊,有經典神作,也有粗製濫造功力不夠的小白文。

所以傳統文學和現在所謂的網文,受眾不同,存在意義不同。正像是古典交響樂和流行樂,根本無所謂誰取代誰。它們有各自的時間線和改朝換代速度。只不過載體恰好是相同的文字/音樂。

大浪淘沙,歷史無情。終有一天,現在的玄幻小說風也會吹過,希望留下來的三兩神作,能讓我回想起當年痴迷的青春。


過去的流行經典變成現在的傳統,

一點淺見,


小說門檻低,不像散文,詩歌。


不能,人總是會長,過了青二的年齡還沉迷網文的大概沒機會對網文取代傳統文學做出貢獻


看看各大網路文學網站的首頁推薦的那些文章,恩。


推薦閱讀:

TAG:小說 | 網路文學 | 文化 | 文學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