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熱衷於聖誕節的因素有哪些,以及有些人公開反對國外節日,宣傳中國傳統節日的行為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
聖誕節等國外的節日在中國的盛行,一是它與中西文化交流產生的結果,二是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行為,同時也成為了商業行為。這是我的一點看法,想聽聽更加系統的解釋。
我認為,聖誕節等洋節在國內得到追捧,有很多原因。當然,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確幾個核心「變數」:聖誕節,在哪裡過(現在的中國),誰在過(主體是不怎麼了解基督文化,甚至連本國傳統文化都不了解的年輕人),怎麼過……等等。但是,我不想一一具體說明,因為只要提及,大家都會知道,因此在此,僅僅是提一下。下面,是我的對該問題的一些很粗淺的理解:
1、符合客觀歷史現實。最根本的原因無非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發展,文化交流空前活躍。想一想,當年大唐時期,那樣一種交通與信息交流狀況下,帝都長安城裡的胡人文化得到了很大尊重,更不用提現在。文化向來都是交融發展,我們當今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是本源漢文化的一些東西,例如服飾、文字、飲食等方面,事實上都有外來文化的影響。
2、商業因素。我認同樓主的觀點,商業因素是極大的推動力。3、當前中國社會現狀。不可否認,國內喜歡過聖誕的人群,年輕人佔了絕大多數吧,我認為年輕人追求時尚、跟風倒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當前個人承受的社會壓力很大,聖誕節這種外來節日,在他們那裡幾乎不存在任何宗教意味,他們僅僅是想借著這個所謂的節日,真真正正的放鬆一下。因此,國內聖誕節,基本是有節,無聖誕。4、值得一提的是,與洋節相比,傳統節日是有一些相對示弱。例如春節,我想說一種感受,不知道能不能引發共鳴,一提春節,很多人腦子裡不是其樂融融的合家團圓,而是千里迢迢的路途、搶不上的車票、擠不上的火車、非常貴甚至很多人買不起的機票、短暫的假期、沒玩沒了的人情……事情很多,鬧心,甚至有辛苦、心酸、不舍,最後,節日的喜悅感,所剩無幾。(特彆強調,我是熱愛傳統文的)
5、接著上一條。我們的傳統節日,植根於千百年中的歷史基底,是當時的生產力、社會關係決定的。因此,一旦這種社會基礎與經濟基底發生變化,傳統文化就必然會改變。6、繼續接著。不得不提的,是國家(政府)與市民社會、文化的關係。個人認為,國家(政府)與市民社會都具有塑造或毀滅一種文化的能力。中國有小社會大國家的歷史基因,中國歷史文化的數次轉變,幾乎都有各朝政權的作用,例如,佛教在中國的壯大、wen hua da ge ming 等等。很顯然,文化要形成發展並延續下去,是不容易的,而摧毀或中止一種文化相對簡單一些。現在,想起「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我還覺得非常好笑。儒家文化在中華大地產生、紮根、發展,每個階段都花了幾百年,然而中止(或曰嚴重破壞)它只需要十年。 當年,革命派和維新派論戰,維新派認為「民智未開」,市民社會不健全,不能激進,革命黨是反對的。事到如今,「民智未開」看起來……起碼我不覺得中國現在真的有強大的市民社會。在此強調,立場上,本人不站隊。7、回到聖誕節上。因此,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範圍,往往具有鮮明的家庭指向性,在當前這有一種社會狀況下,聖誕節等洋節本來就是外來品,而且其文化內核並不是大部分國人的關注點,因此只剩下了輕鬆、沒有壓力的節日放鬆的感覺,因此受到了歡迎。大部分國人過聖誕不是對基督文明的熱衷,更多是想從沉重、紛亂、煩躁的壓力中抽出身來,放空自己,喘口氣,歇一歇,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不需要奔波,不需要必須去哪兒,不需要必須幹什麼,不需要看誰的臉色,不需要考慮太多,而這種輕鬆,在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中是不容易得到的。關於反對洋節。很多反對洋節的,打的旗號是,為了保護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而反對洋節,我認為這種行為,狹隘,低俗,封閉,甚至是無知。一般來說,持這種觀點的人,連華夏文明、傳統文化都不了解,甚至還自以為是。如果他們真的了解中國文化並真的熱愛中華文明,就不會有為了保護或弘揚傳統文化而反對洋節的動機。
關於宣傳傳統節日。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受,在我們國家,一旦出現某個新節日,那這個節日所代表的人群、事情,往往都是發展狀況不太好的,亟待保護的。例如,教師節,最近又出了個憲法日,公祭日。那麼,這樣真的有意義嗎?總之,我是很質疑。先拋開節日不說,如果一個節日的發展甚至創造或形成,總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它有實質意義嗎?根基在哪裡?
我認為,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是要過的,不是要宣傳的;是要身在其中的,而非被人催著逼著接受的。如果,一個節日開始要靠宣傳才能引起重視,一種文化靠強制力才能產生、發展,那麼它已經沒什麼意思了,因為這違背了文化這種軟性力量的發力規律。
就像一個人過生日,是認為出生,是值得紀念的,所以過生日,紀念自己降生人世,也感恩父母。擴大一下,一個公共的節日,是在一個群體中,其中的每一分子,他們對某一件事情有著共同的、特殊的情感或信仰,認為是值得紀念、慶祝的,每個人對這個事物的情感就像一滴滴水,匯流成河,讓這條河涓涓流淌或奔騰不息的動力,源自這每一滴水的活力,那種情感與執著。
此外,節日過還是不過,並不只是一個願意不願意、信仰不信仰的事情,正如前文所述,這背後是一直隨著時間發展變動的社會經濟基礎,社會關係。
就自己的中華文明,我看的書也許並不多,尤其是古書,但是在當前的閱讀量之下,我對中華文明,無限熱愛,那樣迷人,宏廣,深刻,有力。捧在手中,感覺自己是那麼的卑微,渺小,如饑似渴。在前文的論證中,我始終沒有對中華文化或漢文明是什麼,包括什麼作說明,這是一個漏洞,降低了我的解釋力。但是,我承認,我真的說不出來,而且越是去了解它,學習它,越是難以描述。
同時,有種感覺需要提出,那就是,「文化」這個詞,在漢文明中,我認為有很強的「教化」意義傾向,粗淺的說,就是很強調自上而下的那種感覺。因此,我們當前社會,尤其當前政權對節日的各種政策、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似乎也正是不自覺得延續著漢文明的某些傳統,根深蒂固。在聖誕這個問題上,我是不過聖誕的,但我也對喜歡過聖誕的人表示尊重。深究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中缺乏像聖誕這一類可以供年輕人娛樂、展現個性的節日。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部分立足於農耕文明,像寒露、芒種這些,在城市化浪潮中慢慢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視家庭而非個人的,所以很明顯這些傳統節日並不能受到當今這些追求個性的年輕人的青睞。至於反對過聖誕的人,我認為有可能是真正地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因為畢竟現在中國的年輕一代如此的崇洋媚外;同時也有可能是想突出以下自己,也就是想展現自己的個性,用網路流行語說就是「裝逼」;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是跟風的。
因為中國人不習慣這種不掏紅包和不被相親攀比的節日
我們來看看美國。
………………
早在1984年的時候,美國最高法院就受理了Lynch上訴Donnelly的案件。羅德島主要購物區的聖誕裝飾包括聖誕樹、聖誕老人的房子以及耶穌誕生的情景。Donnelly認為耶穌誕生的裝飾表明政府支持12月25日為耶穌誕辰,促進基督教的傳播,鞏固其主導地位,因此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禁止確立國教」。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結果裁定這樣的聖誕裝飾並不違憲,但同時聲明這是因為這些裝飾存在著「合理的、世俗的意義(legitimate secular purposes.)」。
由此,便有了所謂的「麋鹿規則」(reindeer rule),如果帶有宗教意味的裝飾,如耶穌誕生,是和世俗化的麋鹿或聖誕老人等擺在一起,則合法合理。
基於同樣的理由,在1989年,最高法院審理County of Allegheny上訴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ACLU)的案子時,以5比4的結果判定耶穌誕生的裝飾違憲。這一次,耶穌誕生的裝飾中有一條橫幅寫著「榮歸主頌」(拉丁語:Gloria in Excelsis Deo,是基督教在重大節慶的彌撒中唱的詩歌)。有趣的是,在最初的訴訟中,ACLU認為匹茨堡中心的耶穌聖誕裝飾與燭台的光明節裝飾都違背了第一憲法修正案,但是最高法院以6比3裁定燭台裝飾合法,因為燭台旁還擺著聖誕樹與一則歌頌自由的橫幅,被認為是推崇宗教的自由與多元化。
這起案件中的ACLU,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是一個擁有50萬會員與超過1億美金年度預算的非營利性組織。ACLU反對政府以任何形式表現出對某種宗教(包括無神論)的偏好,也正是這個組織將該說「節日快樂」還是「聖誕快樂」這一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 The real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people can celebrate Christmas (they most certainly can), but 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promoti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t most certainly shouldn"t).
真正的問題不是人們能不能慶祝聖誕節(他們當然可以),而是政府應不應該促進某種宗教信仰(它當然不應該)。ACLU認為在學校不能慶祝聖誕節或者掛帶有明顯宗教意味的聖誕裝飾,學校有責任保護來自不同家庭、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孩子們。聖誕唱詩班也顯得不合時宜,ACLU認為學校不能鼓勵甚至強迫穆斯林或者猶太人去歌頌基督教的神。基於美國這個移民大國,ACLU的初衷是保護文化與宗教的多元化,擁護第一憲法修正案中的「宗教自由」。
…………………………………………………………
冷嘲熱諷的那些,怕不是雙標傻子哦。聖誕節就相當於國人的春節一般,但是這些年聖誕節一年火過了一年,一度引起了專家的關注,甚至覺得中國人熱衷於過洋節而不拋棄了傳統節日,現在就著又一個傳統佳節——元宵節,談談我覺得兩種節日的差異性吧。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幾千年的發展讓中國的節日大多是以紀念農耕或者某個名人有關的,而且中國的節日注重於合家團圓,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而不注重於出去遊玩。美國的聖誕節的起源我知道的不是很多,就知道也是團圓的時候,會做火雞宴,聖誕前一天是平安夜。
現在的中國的年齡分層:70,80,90已然是主力了,90後也開始步入為人父母的時候了。改革開放影響最大的就是80後,也是最早接觸西方思想長大的一代,在他們這一代中也是面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為了丈母娘的高要求婚房,為了孩子的奶粉也是必須得拚命工作,努力掙錢。春節這個傳統節日就是他們一年一度回家團圓陪伴父母的時候,但往往這也不是所有時間都是這麼溫情。中國人逃之不掉的人情往來,走親訪友伴隨而來的大吃大喝,節日醫院熱這已然反映了問題,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或者說不喜歡這樣過傳統節日。每年一度的春運搶票難暴露了儘管不願,我們依然是拼盡全力希望趕回去過年,只是這樣的節日氛圍不是年輕人的喜愛。
再來說說聖誕這些洋節,不是好幾天的狂歡,而是就一兩天的節日,而且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洋節日人們都是在外面狂歡,感受節日氛圍,不像春節時一線城市出現的各種空城現象,洋節大人小孩都會出來玩。現在國人的工作方式是背井離家式的,而中國人最注重根文化,傳統節日要是你一個人在他鄉,家家戶戶閉著門過節,超市商場打烊, 你肯定心裡更加傷感 。 而洋節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甚至還會讓在他鄉的工作者心情愉悅,所以可以說是現在的國情讓洋節不得不火的。
今天元宵節又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但是獨自在他鄉的朋友們可能就不太好過了,在本地人關門過節的時候,你們也可以叫上三五好友去點上幾個菜,喝喝茶,談談心,然後再彼此作別,回去好好休息休息。我相信,要是今天是洋節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存在即合理。
舊社會有許多婦女被強迫賣淫,以後習慣了,這些可憐的女人就成了妓女,解放後我們希望這些妓女再變回正常偉大的女性,應該怎樣做?偉大導師毛主席的技巧就是以強迫對強迫,這是一個智者胸懷天下的救瀆
推薦閱讀:
TAG:外國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