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寫「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人,會不會潛意識裡往好的方向去寫,而忽略事實?
作者會不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往好的方向寫?那麼可行性還有意義嗎?
我以我的經驗說一下可研吧。我是給排水專業的,所做過的可研有三類:市政給排水(自來水廠,供水管網,市政污水廠,排水管網,雨水管網等)項目,環保(主要是工業污水處理)項目,採選冶可研項目的給排水配套。重點說前面兩種項目,因為給排水專業是主導專業。
市政項目投資主體一般是當地自來水公司、排水公司(這兩個公司很多地方整合為水務公司),主管部門一般是當地發改委、建設局、環保局。環保項目的投資主體是企業,主管部門是上級公司和當地環保局等。
這些可研做來有什麼用呢?第一是項目立項,項目建設走程序之用。第二是融資,比如申請國家貸款,申請環保專項資金,申請財政撥款,找上級公司要資金。第三就是研究必要性、選址、規模、工藝路線和經濟效益等具體的技術問題。根據可研的主要用途,編寫一般會有較明顯的傾向性。比如自來水項目,業主是自來水公司,業主做個本子,項目立項,找錢,解決建設投資,找政府要錢,找銀行貸款。因為找政府要錢,政府一般是要打折的(環保項目找環保局申請環保專項資金也是一樣),為了儘可能多的爭取資金,會把投資做大,有時候業主直接說你給我做到XX萬元,我要找政府要XX萬元。如果是找銀行貸款,銀行審批必須看該項目的現金流量表,利潤表和還款能力,而市政項目具有公益性質,效益不能太好,這就要求做財務分析的在之間找到平衡點,既不能效益太好,也不能利潤太差,連銀行貸款都還不起。一般做法就是調整投資來調整每年的折舊和攤銷,調整每年的運營成本和營業收入來調整利潤。再比如,環保項目需要有最終的處理效果,這個處理效果要達到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要求,處理效果盡量寫好,當然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太好,現在節能減排各個地方都有指標,既要符合節能減排的目標,也要給企業預留一定的排放量指標。
總之,可研是為業主服務的,一切圍繞業主需求開展工作。本來就是可行性研究報告,不可行的風險自然由看的人去把握判斷。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真的很有,其實真正的結果在信息搜集到位就決策了,不可行的壓根不寫可行性報告了。所以可行性報告我們一般都是為了走審批流程的!匿了!
嗯,當然會。會從可行的角度出發,有時候也會寫的偏樂觀一些,但是這個還是有個度的。
我寫過近百個公路方面的可研報告,從來沒寫過也沒聽說過可研報告的結論是不可行的。
首先要搞清楚可研報告是給誰寫的。舉個例子,交通部門想建條路,他就要取得發改部門對這條路可研的批複,這是他建這條路所要的手續。這樣交通部門就需要委託諮詢單位幫他們做個可研報告,送去審查,得到批複。交通部門是我們諮詢單位的業主,他們的出發點不是要不要建這條路,而是我要建,你幫我分析為什麼要建。如果這時候,你分析一通,得出了建這個項目不可行。。。業主可能給你錢嗎,甚至會拿個摺疊椅把你抽飛吧。。。
你要問有沒有意義,我覺得吧還是有的。
首先,我碰到項目並沒有真的一定不可行的,因為業主不是傻子,他要建的路肯定是有一定需求的,他需要有人幫他理清這個需求有多大,如何建更好,怎麼去說服發改委批複它。所以我們諮詢工作的出發點是如何相對合理和客觀的表達這個項目的可行性。
其次,報告編好了不代表就結束了,它要經過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和發改部門審查批複的。他們和諮詢單位的業主(比如地方交通局)並不是一個立場上的,他們負責審查你編製的報告是不是真實合理,你這個項目是不是像報告里所說的這麼可行。
所以,可研報告的意義是站在項目可行的角度分析項目為什麼可行,去說服專家、行業主管部門和發改部門。你擔心的可研報告不客觀甚至造假,會有專家和相關部門去審查。
看情況而定,大部分時候都到不了潛意識,表意識就有偏向的……有利益關係的可研,很多時候領導都會給你打招呼。說白了,可研只是看底線,感覺可行性不高或會賠本但做了也無妨的,那做了就做了唄。如果真的完全不行,領導智商也不會低得非要你通過,後面追責還不是找他(真有這樣的領導就拒絕簽字吧)。不要都覺得這是壞事嘛,至少核電行業多的是【感覺必要性不大,但做了貌似會安全一點點,那就多花點錢做了吧】的項目。不過這也可能是行業的特殊性,其他行業恕我不知了。
可行性研究報告,看你針對的服務對象是誰?比如企業內部的項目,樂觀點,針對本身就是項目發改立項審批用的,那就是揚長避短,因為已經走到可研階段了,這個項目基本上八九不離十必須做下去了,只是需要有這個程序而已,或者修正一些地方。
推薦閱讀:
※富人依靠什麼可以掙那麼多錢?
※如何籌備一家咖啡館?
※文化產業是「文化」和「商業」的悖論嗎?
※如何評價號稱登陸日本的靈劍山動漫的實際表現?
※什麼樣的公司讓員工比較有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