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維特根斯坦這句話「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說的,必須保持沉默」?
哲學老師提問,不懂啊QAQ
語言是有邊界的。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在老子看來,道的存在是超越語言的。語言只是人用來認識世界的工具。在語言產生之前,萬物都是沉默的,有了語言,人才能藉助語言來思考,交流,來理解萬物。不同種類的語言甚至會影響人的思維習慣。人必須藉助語言來思考,同時這也限制了人類思維的疆界。從一個程序員的角度來講,語言和其所指代的對象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引用和變數之間的關係,一個引用在初始化時必須賦值,如果對象都不存在,那引用就沒有意義。卡西爾:人從自身的存在中編織出語言,又將自己置於語言的陷阱之中。
海德格爾:語言乃存在之家,人則居住在其深處。
福柯:你以自己在說話,其實是話在說你。
荷爾德林: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剛好刷到這問題,剛出爐的新鮮熱乎的栗子......
根據邏輯哲學論前面的內容,個體經驗就是個體「世界」,那我的「經驗」是我的「世界」的演變,而非「他的」。
「我的歷史」有其合理性,我能講述的「經驗和歷史」並不一定合適「他的歷史」的演變,所以我只能講述其中「存在差異」,但我對「他的歷史」了解有限,不能保證(甚至我覺得理解會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偏差)其演變的正確性,所以我只能保持沉默,不能說出來什麼東西讓他【刻意扭曲,抹去和改變】。畢竟書里說:「我無法保證這條道路的正確性,甚至是否對後來之人有用。」我也是這麼想的。如何在心裡朗讀不能用語言說的東西?就是不用語言去朗讀,就能朗讀出不能用語言說的東西。而所謂神通,就是內心裡不用語言去朗讀不是語言的咒語帶來的結果,當然,沒有足夠定力的人沒法朗讀咒語,就像沒有力氣的人說不出話。
這句話按照我們的常識去理解,是不太合理的。
你回答:雖然哲學上諸位對此都有各自的解讀,但我覺得,作為古典哲學和分析哲學裂隙中的人物,能讓維特根斯坦感覺到沉默的,應該是很可怕的東西,偶爾我也會看到,姑且稱之為,理性的邊界
看了下各位的回答,理解都挺豐富的,但是人家的意思在書中表達得很清晰了,不需要你們再強行理解。
這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序言部分
不懂德語所以沒辦法看原文,這裡就用我看的版本說吧,並且我不覺得這裡會有歧義我半年前在序言部分碰到這個句子,還是很認真思考了你這個問題的,因為當時還沒有看到後面。可說的是
不可說的是關於哲學就是說很多概念,比如善惡、報應、公正、道德。
從人類的角度來講不可或缺,可以捍衛社會和人類文明。但這些東西在自然界不存在,是純粹的人造物。很多人囿於這些概念,終其一生在人造宮殿里尋找真實而不自知。而真命題的總和是自然科學。在語言中劃定界限,在界限那一邊的東西根本是無意義的。
凡是能夠說的,都是相對的,用語言足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說的,都是虛無,連語言都是虛無,因此必須保持沉默。
看維特根斯坦的書就這個感覺:是這樣的,是那樣的,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就是知道,也別問我怎麼證明,能證明的已經證明了,不能證明的,現有人類語言也說不清楚,說了也白說。
語言是什麼,就是思維世界和物質世界相互映射的工具,但肯定不是嚴格11對應,而只是互相產生交集,這個交集的區域就是語言。
在交集外有兩個部分。
1:物質世界我們尚不了解的地方,我們無法言說。
這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言說對象的特質,我們又怎麼能描述呢?在這個區域里,同樣也存在灰色部分,也就是有一些我們已經知道了部分,知道這些部分可能有聯繫,就像盲人摸象,我們這時候可以說出一些詞句,但往往又覺得這些詞句跟語言本身的邏輯,或者說,跟我們已經認識世界的邏輯存在矛盾。
這種語言窮盡的地方往往存在前言科學領域,因為這是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前線,為什麼相對論難懂,量子理論難以理解,我們能看懂這些詞句,但那些詞句描述的是我們根本不能理解的現象,所以語言的有限性就體現了出來。這時候我們往往需要通過很多的實驗、模型,才能夠建立起對物理世界的正確印象。
2:思維世界我們尚不了解的地方,我們無法言說。
這應該是邏輯哲學論說的主體部分。我們的思維世界並不嚴謹,甚至並不合理,但語言卻從思維世界中誕生。
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意義工具,而這種約定俗成並不嚴謹,也並不廣闊。並不是思維世界裡每一個存在,都在語言中得到了體現,而通常我們只是用一些籠統的詞句,來模糊的描述思維世界裡的那些存在。
比如意義,比如人生,比如榮譽,比如道德什麼的……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形而上的名詞,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類似問題。這些詞句的定義本身就不夠精確,也不可能精確——因為語言本身不是精確的工具,它只是實用而被大多數人習慣使用而已。當我們用這種粗糙的工具嘗試去描繪精細的畫面時,必然會遇到挫折。
當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一些思維世界的模糊定義我們發現可以精確化,而且正在一步步精確化。這些定義去查查法律書就大概能知道很多。
但有一些定義可能本身並不與現實世界產生聯繫,完全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幻想,這種幻想不描述任何現實,可能僅僅是對現實概念的某種聯想。比如我們知道什麼是人生,就是人過的一生,也似乎知道什麼是意義,就是很多事情的發生對人的某種影響,然後似乎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起人生也應該存在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對外還比較好理解,但對內呢,我的人生對我有什麼意義呢,或者說,我的人生是否存在一個,除我之外的真實意義呢?
在這個「我的意義」中,就把意義本身事件對人的關係,變成了我對我的關係,我的人生對我有什麼意義的本質,就變成了我對我有什麼影響。這就變成了自我觀察,或者說重複認證,如果看邏輯哲學論,這就是語言經常會犯下的錯誤,重言式的一種。
在思維世界中,類似無法世界用語言得到結論的對象有很多,其實數學世界就可以看成是純定義世界的一部分,數學世界裡,也自然存在這我們難以用純邏輯證明的定義。1+1=2就是數學的一個基本約定俗成,它很難,幾乎無法被證明。就算以後能夠證明,我相信一定還是要藉助其他更基礎的約定定義。
瞎打了很多字,只是代表我個人在這個瞬間對這句話的理解,不保證正確性,不保證以後會不會換想法。
思想的東西,都是能用語言說出來,邏輯推理可以用文字寫出推導過程。例如所有科學。感覺是不可說的,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只會起到以辭害意的效果。
你保持沉默就好了 對著他笑 絕不開口
凡是能說的不一能說清楚,凡是不能說的也要盡量說清楚。
我覺得有必要考慮一下你們老師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問的。
假如他沒有讓你們讀過、沒有講過維特根斯坦,那麼「正確答案」大概並不是他想要的東西。他要的可能是你的想法······對於前半句,我更接受「語言是有限制的」的理解方式。但是是否必須保持沉默就因人而異了。維特根斯坦師承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原子主義認為一切都能夠說清楚,而維特根斯坦在研究中發現還有不可說出而「自顯」的東西
除了不能說的,都是能說的。不能說和能說的區分在於人類的承受能力。例如永生術,人類當下若知曉了那個規則,人類當下必然滅亡。其實7000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就是那麼來的。
推薦閱讀:
※如何證明「你」是存在的?
※何謂靈魂?
※有人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基礎上繼續發展嗎?
※什麼是現象學?
TAG:哲學 | 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