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首都是長安還是洛陽?

按照教科書的唐朝首都是長安,但是我看到很多影視資料,如《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則唐朝的首都是洛陽,貌似武則天和唐玄宗都是居住在洛陽,那麼唐朝的首都是長安還是洛陽?


長安,唐代的都城有五都之說,重要的有三個,長安洛陽太原,而其中長安洛陽並為兩京,是當時最大的兩個都市。但是論首都,應是京師長安。長安一直是唐的首都,宗廟陵寢社稷都在這裡。而洛陽唐初只是行宮,高宗時期為東都,武周篡唐地位提升為武周的神都,還唐後曾以東京稱之…安史之亂後徹底淪落,成為有陪都之名而無實的冷宮閑官集中處…待到晚唐長安被毀,其才算得上首都……以唐朝講,洛陽為次都或陪都,以時間段來分,臨唐亡洛陽曾任唐首都,或者武周以洛陽為首都之實……


618年五月,李淵建唐,定都長安,此時洛陽仍然在隋皇泰主勢力之中。621年5月,唐軍佔領洛陽,廢隋東京,設洛州。622年8月,設洛州大總管府。624年二月,改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

632年,置洛陽宮。637年二月,唐太宗東巡洛陽,至638年二月返回長安。641年二月,太宗二巡洛陽,至十一月返回長安。644年十一月,太宗三巡洛陽,至645年二月北征高麗。

657年二月,唐高宗東巡洛陽,於十二月升洛陽為東都,至658年二月返回長安。659年十月,高宗二巡洛陽,至660年正月北上并州,四月自并州返洛,直到622年三月才返回長安。665年閏三月,高宗三巡洛陽,十月東封泰山,之666年四月返回長安。671年正月,高宗四巡洛陽,至672年十月返回長安。674年十一月,高宗五巡洛陽,至676年閏三月返回長安。679年正月,高宗六巡洛陽,至680年十月返回長安。682年四月,高宗七巡洛陽,至683年十二月高宗在洛陽去世。

武則天專政,長駐洛陽,於684年九月改東都為神都,另派官留守長安。690年九月,武則天改唐為周。701年十月,武則天西巡長安,至703年十月返回洛陽。705年正月,中宗在洛陽複位,二月改周為唐,改神都為東都。706年十月,中宗返都長安。月唐亡,洛陽為首都三年。自684年至706年,洛陽作為事實上的首都二十二年。

713年十二月,分設京兆府、河南府。717年二月,唐玄宗東巡洛陽,至718年十一月返回長安。722年二月,玄宗二巡洛陽,至723年正月北巡并州,三月返回長安。724年十一月,玄宗三巡洛陽,至725年十月東封泰山,十二月返回洛陽,727年閏九月返回長安。731年十月,玄宗四巡洛陽,至732年十月北巡并州,十二月返回長安。734年正月,玄宗五巡洛陽,至736年十月返回長安。

755年十月,安史之亂爆發。十二月,洛陽失守。756年六月,長安失守。757年九月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759年三月,九節度敗於鄴城,九月,洛陽第二次失守。762年十月,洛陽收復。此後唐室衰微,諸帝不往洛陽。

880年十一月黃巢攻陷洛陽,十二月攻陷長安。883年四月,唐軍收復長安,隨後收復洛陽。904年正月,唐昭宗遷都洛陽,至907年四月唐亡,洛陽為首都三年。


唐朝首都是京兆府還是河南府?

看見這種問題跟吃了蒼蠅一樣。某些知友還是不要跟韓國人一樣編造歷史。

且不論洛陽的城市規模和人口遠小於長安。單就唐洛陽的格局就決定了它只是一個陪都而不是首都之一。整個唐洛陽城,從南到北貫穿的街道一條也沒有。而長安每一條從南往北,從東往西的道路都是從城牆到城牆,是完全貫穿的,就像棋盤一樣。洛陽格局太小,完全代表不了漢唐雄風。不知道一些洛陽網友瞎爭什麼。往自己臉上貼金可以忍,貼的都辱沒了祖宗就不能忍了!中國古代城市布局是講究方正的,歷史上的古都今天的道路大都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的。打開地圖看看西安,南京,北京就知道。一些比較新興的城市,太原,鄭州,石家莊等也是比較方正。你再看看今天的洛陽。唉。

一些洛陽網友用皇帝在洛陽停留時間算國度都,這是胡鬧,瞎扯。秦皇島是不是秦朝首都,北戴河是不是新中國首都?你看看唐朝帝王們死後長眠在哪裡,唐高宗李治死前說的一句,願上天再給他一個月生命,得還長安,死而無憾。充分的說明了誰才是正朔。如果洛陽是首都,為何古人還要將屍體運回安葬在乾陵。

洛陽的城市規模,人口遠不及長安。如果非要扯東西二都的話,建議了解一下大唐東市和大唐西市。這才是平等的關係。雖然當時西市主要賣絲路的貨物,東市主要賣中國貨。但是二者完全對等。洛陽完全低於長安,不是對等的。就是個陪都,東都洛陽,北都太原。首都只能是長安。

一些洛陽網友連西周,西漢都要佔。這創造歷史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還有人沒有地理常識,想謀取利益,妄圖強佔絲路起點。這都不是對歷史的正確態度。

中國歷史非常輝煌,這是祖宗積德。我們應該為保護歷史遺迹,發揚傳統精神付出努力。對祖宗的歷史抱有敬畏。不應為了掩蓋自己目前的衰落與不努力就胡吹歷史,創造歷史。這是對祖宗的不尊重。今天的西安這方面應該是一個比較正面的例子。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未來,致力於在不遠的將來實現西咸一體,更好的發揮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的帶動作用,歷史是用來保護的和銘記的。是需要付出的而非索取的。西安咸陽核心區就坐落著漢長安城遺址。將近五十平方公里的保護區面積。被保護起來。當時多少大廠國企想在這裡建廠都被西安市回絕了。還有唐大明宮遺址。緊挨著西安火車站的3.3平方公里的保護區。這裡寸土寸金。你今天來這裡還可以看到當時大殿的基座。這體現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歷史的尊重與對祖先的尊重。尊重不是用嘴說,是拿真金白銀保護起來的。

總結一些唐長安的格局。四周都是雄關,蕭關武關大散關潼關。山河,巍巍乎終南毓秀,蕩蕩乎八川分流。整個關中平原還是比較大的,氣候土地降水等都是極佳的。於是就孕育出開放包容的盛唐氣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在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

唐長安毫無疑問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所有古代世界中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洛陽。教科書全是騙人的。

絲綢之路起點是洛陽。教科書也是瞎編的。

黃帝陵里沒黃帝,教科書都是騙人的,在新鄭祭祖才是王道。

這種長期挑逗長安洛陽之爭的話題呀,大多都是口舌之爭,利益之爭。你們想說啥就是啥,哪怕白馬非馬,指鹿為狗,你們開心就好。

完結,撒花。


洛陽最近好繁忙,先是爭黃帝、又是搶絲綢之路起點,復又開始稱唐之首都。

按道理講著這隻有在四戰之國為激發民族民族情懷這麼搞,現在怎麼一省一市也是如此指鹿為馬,且不為怪談。


唐朝最初是定都長安的,這是因為李氏立國依靠的是關隴集團。長安是關隴集團的政治中心。

但是,關隴地區的農業經濟不足以支持一個國都。而關山鎖鑰的地形又使得交通運輸十分不便,為此從外地調集的糧食常常難以抵達長安,造成長安糧荒。

一個國家的都城總是面臨饑荒的威脅,實在太不合適了。加上皇權有脫離關隴集團控制的意圖,因此從隋朝開始,就經常到洛陽就食。簡單說,就是去洛陽吃飯。久而久之,洛陽就成了第二中心。

唐高宗時期就長駐洛陽了。之後,武則天篡位,建立武周,就把都城設置在洛陽。

唐玄宗時期,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


是長安,洛陽是陪都。長安基本是洛陽兩倍大;長安明德門有最高禮儀制度的五個門洞,洛陽沒有;唐代的帝陵基本都在長安附近。


唐朝首都是長安。題主之所以混淆,主要有以下原因:

1,朝代政權的混淆。

一般情況下,我們說到唐朝這段歷史時期,可以把武周包含在唐朝這段歷史階段內,因為武周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10餘年。但李唐和武周是兩個政權。每個政權的建立必然要確定自己的首都,李唐的首都是長安,武則天建立周,定的首都是洛陽,但武則天一死,李顯又恢復長安為首都。

2.「都城」和「首都」概念的混淆。

「首都」一詞,不能簡單與古代的「都城」一詞等同混淆。有時一個朝代可能會有多個都城,但並非這些「都城」都可稱為「首都」,唐朝也有多個都城,其中有「四都」,曾一度增至「五都」,但並非這「四都」或「五都」全是首都,皇帝有時要到各地巡幸,也不能說皇帝住到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就是首都。那什麼是」首都」?「首都」就是「都城之首」,是獨「一」也不可能有「二」的國家政治中心。當然古代沒有「首都」這個叫法,但一般是以「京師」專指首都,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朝代有多個都城,你就看文獻中把哪個都城稱之為「京師」,那這個都城就是這個朝代的首都。


武周朝是神都洛陽

李唐都城長安也就是現如今的西安

懂了吧?


唐朝時候實行的是「兩都制」。但是唐玄宗和武則天都是長期居住在洛陽的,所以武則天登基以後為了政治考量遷都洛陽,洛陽被奉為「神都」。但是論政治中心還是西安(除了武則天時期和唐末),洛陽在唐朝時期主要作為經濟中心存在。類似現在的北京是政治中心(西安),上海是經濟中心的(洛陽)。


洛陽是唐朝都城,這是歷史事實。很多人認為武則天稱帝後才定都洛陽改稱為神都,事實上在武周革命前,唐高宗李治年間朝廷已經移住洛陽多年,接下來中宗、睿宗朝廷一直都洛,在 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將東都更名神都 ,也從稱號上正式作為唐朝首都。

唐睿宗洛陽建都6年,接下來洛陽作為武周帝都從武則天690年應天門稱帝,706年初退位,705年底駕崩上陽宮,至唐中宗706年底遷都長安。唐高宗李治至睿宗都洛間,唐朝國勢、軍力和領土達到歷史頂峰, 這是中國歷史上漢族王朝中版圖的巔峰 ,朝廷大事都發生洛陽,太平公主、唐玄宗、唐代宗等宗室要人都出生在洛陽府邸也在洛陽並在此長大。

今國家定周秦兩地,為東西之兩宅,辟九衢而立宮闕,設百官而嚴拱衛,取法元象,號為京師,(唐會要)。這裡的周秦兩地分為洛陽和長安。


首都,京師,是個一個政權名分上的大事,不會隨著分析爭辯就左右搖擺的。

今天早上公交車上,腦子裡忽然出現鄭善果這個名字,心想一定是一位古人,但死活想不起來在哪見過,來公司百度一下,原來是跟玄奘有關的一位官員,應該是我聽錢文忠玄奘西遊記時記下了。今天百度到的原文,有兩個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以下引用原文:

【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住東都凈土寺。察法師堪傳法教。因將詣道場誦習經業。俄而有敕。於洛陽度二七僧。時業優者數百。法師以幼少不預取限。立於公門之側。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見而奇之。問曰。子為誰家。答以氏族。又問。求度耶。答曰。然。但以習近業微不蒙比預。又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又賢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謂官僚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轉帖即功德: 通靈佛教網(http://www.tlfjw.com) http://www.ebaifo.com/fojiao-648739.html

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玄奘在東都洛陽出家,其時是大業八年,洛陽的繁盛已超過長安,但仍然嚴謹的將從京師至東都的官員稱為出使之人。

真不知網上流行的,硬把洛陽往隋朝首都上拉扯,是何居心

隋朝如此,何況唐朝


武則天還沒當皇帝的時候就遷過,稱為到東都就食


明朝首都是哪裡?肯定回答北京啊,但南京也曾經是首都但後來沒落了於是淪為陪都了。

長安與洛陽在漢唐之時相互交織。比如西漢首都是長安,但是如果你去看《漢書》或者《史記》,在漢高祖本紀你會看到劉邦稱帝後「西都洛陽」還有「帝置酒雒陽南宮」,而東漢時漢獻帝又曾在董卓脅迫下西都長安幾年。但我們說西漢首都也只說長安,東漢首都洛陽,連東漢末年遷都許昌也忽略了。

先看看史書是怎麼記載的吧,《舊唐書》地理志「 東都 周之王城,平王東遷所都也。故城在今苑內東北隅,自赧王已後及東漢、魏文、晉武,皆都於今故洛城。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北據邙山,南對伊闕,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東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圍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都內縱橫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二市。每坊縱橫三百步,開東西二門。

  宮城,在都城之西北隅。城東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宮城有隔城四重。正門曰應天,正殿曰明堂。明堂之西有武成殿,即正衙聽政之所也。宮內別殿、台、館三十五所。上陽宮,在宮城之西南隅。南臨洛水,西拒谷水,東即宮城,北連禁苑。宮內正門正殿皆東向,正門曰提象,正殿曰觀風。其內別殿、亭、觀九所。上陽之西,隔谷水有西上陽宮,虹梁跨谷,行幸往來。皆高宗龍朔後置。禁苑,在都城之西。東抵宮城,西臨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飛仙。苑城東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內離宮、亭、觀一十四所。

京師 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皇城在西北隅,謂之西內。正門曰承天,正殿曰太極。太極之後殿曰兩儀。內別殿、亭、觀三十五所。京師西有大明、興慶二宮,謂之三內。有東西兩市。都內,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廣長,皆三百餘步。皇城之南大街曰硃雀之街,東五十四坊,萬年縣領之。街西五十四坊,長安縣領之。京兆尹總其事。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高宗龍朔二年置。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後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高宗已後,天子常居東內,別殿、亭、觀三十餘所。南內曰興慶宮,在東內之南隆慶坊,本玄宗在籓時宅也。自東內達南內,有夾城復道,經通化門達南內。人主往來兩宮,人莫知之。宮之西南隅,有花萼相輝、勤政務本之樓。禁苑在皇城之北。苑城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東至灞水,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內離宮、亭、觀二十四所。漢長安故城東西十三里,亦隸入苑中。苑置西南監及總監,以掌種植。

唐朝時,唐初洛陽還是東都後來被李淵撤銷了,唐太宗時現在普遍說法是「洛陽宮」但也有史料寫的是東都。到了唐高宗則正式成為大唐「東都」,同時唐朝京師也稱「西京」這個時候就真正形成了「兩京制」,對於皇帝而言兩京地位並沒有什麼不同。唐高宗在洛陽駕崩後,唐中宗在洛陽登基,這個時候其實是武則天掌權,然後唐中宗被廢了改立唐睿宗同時洛陽由東都升為「神都」地位在長安之上,然後武則天建立「武周」長安成為陪都地位也就跟唐太宗時洛陽差不多。然後唐中宗複位直到唐玄宗中期不再前往東都這段時間又恢復為兩京制,長安,洛陽地位想同。之後洛陽雖為東京但皇帝不再去了,期間雖有皇帝想去但形勢也不允許了,直到唐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時長安被毀昭宗前往洛陽這個時候只有一個首都洛陽。

總得來說在唐朝290年,皇帝居住洛陽50年左右,因此從整個唐朝來看首都長安。
具體來說在唐高宗升洛陽為東都到唐睿宗升洛陽為神都以及唐中宗複位到唐玄宗改洛陽為東京期間長安,洛陽地位相同。
在唐睿宗,武周以及唐末唐昭宗到唐朝滅亡期間洛陽為唯一首都,地位高於長安。其他時間長安地位高於洛陽!

唐朝都城很多,穩定的有西京長安(曾改為中京幾年),東都洛陽(武周時為神都,唐玄宗後改為東京),北都太原(唐朝龍興之地)。安史之亂之後因唐玄宗幸蜀改成都為南京,長安改為中京那幾年曾以唐肅宗繼位地靈武為西京。
但從唐朝官方史書《舊唐書》,《新唐書》來看,裡面很多次用「兩京」而且都指長安,洛陽。唐史「地理志」所有唐朝城市最後都會寫上據長安多遠,路洛陽多遠!
另外關於陵墓並沒有很大說服力。比如唐高宗時太子李弘死於洛陽於是由武則天選址唐高宗撰碑葬於洛陽並追封為皇帝。且北宋帝陵皆在西京洛陽,明,清帝陵也不在首都北京。所以不能說因為唐朝帝陵在西安就說唐朝任何時候首都都是長安。
其次說說宗廟社稷,這些不僅長安有,洛陽也有。從《唐會要》,《唐六典》裡面有關於洛陽宗廟的討論,這個討論是從安史之亂之後出現的,是因為安史之亂時唐朝洛陽宗廟被毀,宗廟內皇帝牌位就被暫時放在了洛陽其他地方以為臨時宗廟,而貫穿安史之亂之後多位皇帝期間的洛陽宗廟問題就出現了,總之就是不斷爭論,這些祖宗排位也就一直在臨時宗廟放置。但不能說洛陽沒有宗廟,而且如果以宗廟為首都標誌,那麼唐朝安史之亂之後一百多年都討論不出的結論今天就能辯論出來?而且我洛在安史之亂之後也沒皇帝來了自認陪都!

另外宗廟社稷重要,祭天祭地更重要。而唐朝祭天地的地方長安,洛陽都有。今天也可以從史籍中看到長安,洛陽祭天的明確位置。

有人為了提高長安地位硬是把洛陽東都與太原北都並列,那麼我想問了你以唐朝帝陵論首都,洛陽有唐朝帝陵太原有嗎?你以宗廟社稷論那麼洛陽有宗廟太原有嗎?為什麼唐朝城市要同時標註與長安,洛陽的距離而沒有太原成都?為什麼長安,洛陽有祭祀天地的地方而太原成都沒有?為什麼唐史中的「兩京」全部是長安,洛陽而不是其他長安太原或者洛陽太原?

在整個唐史中洛陽,長安地位基本一致。而像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則遠遠不如這兩個城市。而且今天我們論首都不管是東西漢亦或南北宋,明朝基本都是以皇帝長期居住地為首都。比如南北宋看過《宋史》的可以明顯看出在南宋杭州被稱為「行在」就沒有都城名頭,但我們仍然說杭州是南宋首都。就是因為南宋皇帝全都居住在那裡!

有人說洛陽格局不如長安等等,還說洛陽城不對城什麼的。這個我也不想說啥,隋唐長安城,隋唐洛陽城都是隋朝宇文愷建的。我們看看建造者是怎麼說的吧。《隋書》宇文愷傳「 煬帝即位,遷都洛陽,以愷為營東都副監,尋遷將作大匠。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 」而且洛陽城是以「天宮」為核心理念打造造「七天建築」對應「北斗七星」可不是某些人的妄加貶損。

至於人口,只用唐朝詩人王績的詩說吧「

洛陽無大宅,長安乏主人」


看什麼時候。唐初是長安,武后定都洛陽,中宗復都長安,此後一直到晚唐昭宗遷都洛陽。時間不一樣,都城不一樣


長安

長安的都城建造根本就是按最高規格來的好嗎?

中心軸對稱、廣川之上、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龍首原傳說……

而且,長安作為都城基本上是沿襲隋朝大興城,而洛陽雖然由隋煬帝開始興建,卻並無政治之實。唐初基本上是在長安處理政務,直到武則天時——有人說武則天是怕長安城中那些被她害死的人的鬼魂——總之她很愛往洛陽跑,將它稱為「神都」,但洛陽始終只能算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尤其在政治方面。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在各種動亂中洛陽都基本上沒受什麼大的影響,比長安保存得更加完善。

不過不得不說,洛陽的確有被稱為「神都」的道理。都城建造講究中心軸對稱,而洛陽城皇城的中心軸是上天設定的:「北據山麓(邙山),南望天闕(龍門伊闕)」(《兩京新記》語),隋煬帝建造時便稱它「紫微宮」——對應天上的「紫微星」。紫微星是什麼星?帝星啊!

要不是因為水系過於發達,再加上地理位置的限制,真正的政治文化中心可能真的會變成洛陽。


本朝首都是帝都還是魔都?


推薦閱讀:

地主真的都是壞的嗎?感覺網上很多關於地主的描述都是好的?
古代大臣上朝想出恭怎麼辦?
歐洲為什麼沒出現像中國一樣長時間大統一的情況?
中國古代基本都是北方戰勝南方?
中國歷史上的年份是怎麼確定的?

TAG:中國歷史 | 唐朝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