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理諮詢師,你在 2017 年最大的職業進步是什麼?
謝 @劉柯 邀。
入這行已久,2017年最大的進步,是對自己的專業直覺駕馭得越來越好。
說起專業直覺,我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覺醒過程。從剛開始學社工時我就發現,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很多判斷都是錯的!讀社工時,我在各種專業課上的表現,以及老師同學的反饋,種種跡象都表明我的直覺特別准,在感受和情緒上極為敏銳。但是多年以來,我一直自認是一個極為理性的人,對別人的情緒感受超級遲鈍,這一定是哪裡不對。
後來越學,我便越明白,我確實是一個情緒感受極度敏感的人。但正因為我的過於敏感,所以在平時生活中,我會下意識地把對情緒感受的感知通道關閉,只使用我的理性思維。否則別人的情緒的細微變化都會對我帶來很大的影響,而當我無法辨認這些外來的影響時,便會擾亂我的判斷。後來的學習和實踐中,我的直覺常在一開始就找對了方向,但我卻經常不敢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為長年封印了自己的感知力,我還不能很好地跟它合作。
前兩年,我的個案量很大也很雜,幾乎每個個案都需要不同的知識和技術,加上很多是兒童個案,大多數時候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純用理性根本無法理解。
我記得16年我每次去見遊戲治療督導,總是帶著一堆疑問,希望督導能給我解答。然而我的督導從來不給我答案,總是問我:「你覺得孩子做這個舉動時是什麼感受?」如果我說不知道,督導會說:「你才是TA的治療師,是最直接感知的人,你要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就這樣,督導每次都一步一步引導我去理清楚我在個案工作中感知到的那些感受,再努力把自己感知到的還原出來。
這個過程挺煎熬的,因為過去我的理性和感性通道是分開的,雖然兩邊都很強大,然而它們不太會合作,而心理諮詢恰好特別需要感性與理性結合,缺了哪一個都不行。
17年,生活中的我,感性與理性有了一個更好的平衡。專業中,我的專業直覺越來越清晰,我也越來越能夠跟從專業直覺的引導,也能自如地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切換。當個案的情況混沌時,我會更多地依靠我的專業直覺,而當情況明朗時,我會偏理性。
17年,我開始接受團體督導,形式和個人督導不太一樣。印象很深的一次團體督導,是我講我的一個很複雜的個案。那一次,我督導的判斷和我的判斷幾乎是相反的。如果在以前,我可能會混亂。然而這次,我很相信自己的判斷,因為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感覺到了什麼。但是這次督導也暴露了我對自己專業直覺的駕馭還是停留在能想清楚但還不能說清楚的程度。所以,18年還要繼續努力。謝邀~ @劉柯
今年是在大學做專職諮詢師第二年,之前來訪者不多,經過我的大力宣傳和普及,來做心理測試、個人及團體諮詢、參加座談會的學生數幾何級增長了,更重要的是很多學生都知道了,並不是有嚴重心理疾病才來諮詢中心,做過MBTI性格類型測驗的學生都很喜歡這個測試,在生活中能馬上應用,而且通過宣傳真正需要諮詢的人也知道了我們的存在並找到了我們。
要說起作為諮詢師的進步,真的非常多。
- 最大的應該是能淡定處理危機案例吧。在學生有自殺行動計劃時候,心理很擔心,但能確定自己能把TA拉回來。之後也能從容的完成每一個步驟。這在去年還不能獨立完成,需要不停去請教有經驗的韓國老師。今年獨立處理了幾次。
- 博士論文先放一邊,先集中進行諮詢。我本身不擅長同時做幾件事,更別提都是很重要的大事了。當論文和諮詢一起來的時候,特別特別焦慮,有段時間到了見人就懟的地步了。通過連續3天全天的團體諮詢和前後的個人體驗,我對自己有了更新和深入的認識。放下論文,先做諮詢,是我17年初做出的最大的決定,也是非常正確的決定,讓我有時間全身心投入諮詢中,在諮詢的過程中,不光來訪者,我自己的狀態也越來越好,博士論文的主題也日漸明確。
- 認識到自己的性格很好強,自我意識很強,調理邏輯清晰,喜歡用此說服別人,沒有耐心等待,目標指向性,開始就有明確目標和計劃(MBTI里典型的ESTJ)。開始我認為這在諮詢中是很大的弱點,於是每時每刻都銘記於心,要減少判斷,跟隨來訪者,等待來訪者說話。去年還經常在諮詢完會後悔,不該說這句話,應該多等幾秒,等等。今年我真的做到了,每一個來訪者都非常感謝我。我發現這個特點並不是弱點,只要覺察到,就能很好的利用,可以根據來訪者的特點,用不同的諮詢方法,發揮不同程度的我這個特點,就能更快更好的取得諮詢效果。同時因為自我覺察,生活中跟朋友們的關係也更好了,比以前知道什麼時候說什麼話(開發出了潛力功能Fi),在朋友受傷難過時候,不會再先想著幫TA分析解決問題了,我也是會安慰人擁抱人的。
- 韓國大學諮詢中心的好處是能接觸到不同問題,不同程度的來訪者。據說在中國發現有精神病傾向就立馬送醫院就醫,因為諮詢師和治療師的職責不同。在韓國會勸來訪者就醫,除非有嚴重自殺傾向,不會強制性的,但會說明白諮詢是否有效,以及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幫助來訪者。所以除了一般大學生多見的生活適應、人際關係、情緒、職業規劃、拖延等,涉及了很多新的更深的領域,比如哀傷治療、強迫症、性心理障礙、邊緣性人格傾向、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讓我有更多把理論變為實踐的機會,當然結果都比較滿意,讓我很欣慰,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熱愛我的行業了。
@劉柯 謝邀。
對我來說,2017年整體上是挺漫長,挺掙扎,也挺幸運的一年。
- 學業方面,今年是我在美國讀心理諮詢碩士的研一下和研二上,完成了八門課程(共24學分)。春季:心理諮詢與治療理論+心理諮詢技術;夏季:倫理+統計+婚姻關係諮詢;秋季:測量評估+成癮諮詢+臨床精神衛生諮詢基礎。
- 2018年是課最多的一年,會有四門遊戲治療的課程(10學分)和六門項目的必修課(18學分)。
- 個人成長方面,今年是第一次離開家一整年這麼久,大概一邊哭一邊摸爬滾打地走了過來,也是接受長程心理諮詢的第二年,今年一共完成了68個session的心理諮詢,另外大概還有3到5個session是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和美國諮詢師的工作。
- 和目前的諮詢師關係穩定,2018年的心理諮詢會繼續平穩向前,另外,下次回家應該是在2018年的年底,沒能回家的第二年,大概會繼續一邊哭一邊摸爬滾打地走下去吧。
- 實踐方面,做了兩個「不痛不癢」的志願者,過程很開心,沒什麼技術含量或者專業收穫,更大的意義在於保持對碩士項目較高的參與度與忠誠度。另外就是課堂上類似於角色扮演的練習。
- 2018年的遊戲治療項目會提供更多的有實質意義的實踐機會,非常期待,非常緊張。
- 科研方面,春季的一個會議和導師有一個共同的presentation,夏季和同學共同給佛羅里達諮詢協會2017年會議的poster投稿中了,秋季在校慶日有一個workshop(非正式的會議),秋季還另外投了三個會議,其中兩個中了,另外一個競爭最為激烈的還在等結果。
- 如果正在等結果的投稿能中的話,明年一月,三月和七月會各有一次會議發言;另外,明年八月之前還是計劃提交兩到三個投稿,大概主題還是會保持在LGBT群體,養育以及諮詢師職業發展的大範圍內。
前些天的日記里寫到過,「我過去這個學期的主題大概就是(考慮要不要讀)PhD和(間歇性地陷入)burnout」。就我個人而言,隨著對科研的越來越多的參與,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成為了我非常非常在意的一件事情。這種在意分為個人成長層面的和行業發展層面的。
在個人成長的層面上,我會不斷地問自己——我的professional identity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開始逐漸地把它變得更具體。
- 實踐領域,我所認可的諮詢理論是什麼?我怎麼理解「人」這個複雜精妙的系統?我對「健康」和「異常」的定義是什麼呢?我偏好哪些干預技術和測量工具?這種偏好來自哪裡呢?我以後想要和什麼樣的人群工作?為什麼?動機來自哪裡?
- 科研領域,我想要研究的方向包括哪些呢?我為什麼喜歡這些方向和領域?這對我的臨床實踐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在這個領域裡,有哪些有經驗的或者是活躍的研究者?從他們發表的文章里我能夠學習到什麼?他們研究的過程和思路是什麼樣的?對我有什麼啟發?這個領域的哪些會議和期刊是值得我關注的?我能夠為這個領域帶來哪些獨特的東西?
- 由於考慮讀博,我還需要考慮教學這件事。大概是從秋季學期開始,我會有意識地觀察我的老師們,他們是怎麼平衡不止一本教材的內容的?他們整體上是如何組織課堂內容的?他們留作業的思路大概是什麼?他們怎麼向學生徵求關於課程的反饋又是怎麼給學生關於學習的反饋的?他們的課堂大概是什麼風格?我的同學們對不同的教學風格有怎樣的感受和想法?我能夠從不同的老師身上學到什麼?我今後想要教哪門課?為什麼?我今後的教學風格可能是什麼樣的?這樣的風格為什麼適合我?在學生看來可能會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 另一個對於counseling行業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service」,比如在專業協會或者專業會議承擔工作。這個領域對我來說還很陌生,我目前還處於探索不同機構和會議的非常原始非常初級的階段。我項目里的幾個老師(尤其是我導師)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我也在觀察和學習他們在service領域保持活躍的方法和策略。
-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督導」。我現在實踐經驗尚淺,並不熟悉這件事情,希望我在遊戲治療的項目中能夠有所體驗,有所收穫。
在行業發展的層面上,我會把counselor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看做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領域,如果我真的去讀PhD的話,我願意把這個領域作為我最主要的研究興趣。
我開始想這件事兒的契機在於一個官方的「大動作」,人社部正式取消「心理諮詢師證書」。當時業內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其中一個對我啟發比較大觀點是——要先解決「教育和培養諮詢師」的問題,再解決「認證和考核諮詢師」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能夠長期「輸出」合格諮詢師的培養體系,如果根本就不存在足夠的合格的諮詢師,再怎麼認證也不可能滿足市場需求。
非常巧的是,我這個學期的一門課,foundations of clinical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講到了很多政策法規的演變,以及counseling作為一個專業領域在美國的發展。ACA近些年比較大的動作是這個:https://www.counseling.org/knowledge-center/20-20-a-vision-for-the-future-of-counseling
業界開了很久的會,終於給出了counseling的(也許只是暫時的?)定義:
Counseling is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that empowers diverse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groups to accomplish mental health, wellness, education, and career goals.
同時指出了一些未來行業發展的目標,可以分為七大項:
(a) strengthening identity, (b) presenting ourselves as one profession, (c) improving public perception/recognition and advocating for professional issues, (d) creating licensure portability, (e) exp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research base of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f) focusing on students and prospective students, and (g) promoting client welfare and advocacy.
可以看到,這七項里,只有最後一項直接明確提到了「client」(來訪者),剩下六項都是在講要怎麼讓社會公眾更了解counseling這個行業。另外,第四項我也標了出來——美國的認證系統是各州負責的,所以很可能跨州不通用,老師在課上的個人態度是,「其實大家都是諮詢師,學的東西、會的東西、用的東西沒什麼不一樣,跨州不通用主要是為了收取培訓費、督導費、認證申請費……」我標出這一項是因為目前為止國內還不存在這個問題(在我有限的想像里,應該未來也不太可能出現)。而剩下五項,前三項都是在講「我們要明確自己是誰,我們要代表自己的行業,我們要讓社會了解這個行業的特點和貢獻」,另外兩項講的是「要加強研究(和實踐的結合)」以及「要關注受訓學生」。
我個人的感受是,這些關於professional advocacy和關於培養新諮詢師的議題同樣適用於國內的心理諮詢行業。就我所知,國內的培養項目包括但不限於:綜合類大學(北大清華北師首師)的心理學院/系(學碩/專碩/博士),某些心理諮詢「機構」的短期工作坊或長期課程,CAPA/中德/中挪/中英,還有就是醫學院的精神科或者臨床心理學項目。我認識的國內同行並不多,但是已經聽到了很多截然不同的聲音——有的朋友吐槽為什麼專碩的畢業論文要那麼多學術要求,有的朋友吐槽為什麼學碩非得發文章不可,有的朋友吐槽憑什麼專碩相比於學碩接觸科研的機會那麼少……我發現,國內有限的培養項目似乎內部構造千差萬別,我非常好奇,這些項目的學生,對於「心理諮詢」的理解會不會有差異,會有怎樣的差異,項目內容和形式的區別,會怎樣影響學生的「專業認同」,我也想知道,目前業內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們對專業認同是什麼樣的,他們作為教育者,希望通過培訓項目向新手傳達什麼……另外,我會覺得,最近三到五年里,隨著自媒體和知識付費平台的發展,國內關於的心理諮詢的科普一年比一年受關注,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我個人選擇性注意導致的錯覺,也不確定別的國家是否有類似的現象。我目前認為,諮詢師和來訪者在公共平台的發聲都會讓公眾更了解這個行業,都是有意義的professional advocacy,我也想了解,這一類的科普工作(寫作/live/開課)是否影響了從業者的professional identity。
以上大概就是我在2017年作為一個「准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成長,總結來看,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學業計劃之外,參與了一些非常非常初級的科研,夏天在知乎寫了一些面向大眾的回答,下半年產生了很多關於這個專業領域的問題——說起來,在告別了童年的「十萬個為什麼階段」之後,這小半年大概是我提出問題最多的一個階段。對我來說,能夠主動提出這些問題,並且持續思考,慢慢產生一些見解,就是最有意義的職業進步。如果我體力腦力和運氣通通「開掛」的話,或許能夠在未來五到十年里回答個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新年快樂XD
出版了第一本紙質書,堅持做播客做了一年,開了第一場知乎live和大家分享諮詢師職業規劃的問題,做了第一場面對LGBT群體親密關係問題的課程,學了EFT並且第一次系統持續地開始做伴侶諮詢。一年又一年的諮詢師職業生活,就是不斷拓寬邊界,增加體驗,豐富能力和經驗的過程。助人的工作不應當被局限於諮詢,諮詢師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充當公眾教育和科普的角色,這是我新的一年會繼續堅持的事情。
不過最大的職業進步,反而來自於自己的親密關係,過去一年裡和伴侶的相處,對方以非常坦誠和真實的方式對待我,幫助我看到了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直面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焦慮,恐懼和不安,讓我對人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生動地了解到一段好的關係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謝 @劉柯 邀請!入行兩年,說起來算新手,今年可以說進步很大。在督導、老師以及我的小來訪者、家長身上學到非常多。1.最重要是自我覺察和接納,以及自我關懷。感覺上做諮詢到了最後其實最重要的是諮詢師這個人勝過了技術。在過程中,諮詢師狀態越好、越能運用自己這個人,效果會越好。2.系統學習很重要,概念化能力是很重要的前提,系統化概念化的能力有長進。穩定的督導支持很重要,督導帶給我很多新的體會和深深的接納。
3.更多的了解孩子,兒童普遍有給予無條件愛的本能,隨著年紀漸增,這種本能會慢慢退化。
4.更多理解父母,父母有父母的議題,學會了用生態系統的觀點看待孩子面臨的困難。年末,經歷了一些事情。去掉了工作中的匠氣。
做了十幾年的診所心理師,潛心執業和帶學員,作為深圳心理諮詢行業的「老人」,一直在為推動行業發展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2017年度,自認為心理諮詢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專業隊伍和市場需求都具有了一定規模,可以進行商業化運作了。這一年多方接觸了投資基金,也更新了自己的思路與觀念。2017年最後兩天,簽下了向商業化出發的合同。新年到來之際,祝福心理服務同行們在新的一年裡,穩健發展,共同進步,平安喜樂!
謝 @劉柯 邀!
專業上最大的收穫有,謝簡單心理的安排,學了台灣博士課程系列的督導,更系統化結構化地督導。
開始正式知情同意書,協議,一周一次固定四個月督導七位。寫了《當情緒遇上心智》的推薦序,校審是很好的學習,同時心裡動力和認知行為還是很有意思的。
和斯德哥爾摩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博士合作參與的二胎論文好像聽說發表。
突然發現舊金山榮格學院院長陪大家跨年迎2018,哈哈哈哈哈哈。
聚餐同行前輩說我更沉穩了。專業上經驗更豐富,更貼,風險更把控。
30號到31睡一覺醒加些細節:
DID、前青春期已經有診斷的聯結精神科醫師做心理諮詢工作避免嚴重;不同嚴重水平和人格類型還有防禦機制在書本上是很平面的,在具體當事人身上是很直觀感人且具體和全面的。當有這些具體化提升的同時,某個角度也意味著在這些未足夠提升之前的不足。
如果不能很好意識化和言語化那些內心的衝動湧現,那麼就容易直接行動化甚至軀體化。整合就是意識到這些,在生活中學會和習得更好生活。學習心理學以來的的第十二年,全職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第四年,泡在精神分析中的第二年,成都班學習的第二年,接受一對一督導的第二年,接受高頻精神分析個人體驗第二年,特別感謝我的分析家和督導,兩位暖男,幫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我的來訪者。還要感謝網路組群和地面的同行們,我們都知道這個行業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但至少我們的圈子是乾淨的。
終於決定放棄心理諮詢師這條路了,終於承認這條路不適合自己了,我想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吧。從大學到現在,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一直沒放棄學習,收益少的可憐,今年心理諮詢師取消,很多人歡欣鼓舞,我卻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悲觀的事情,所以,終於決定要放棄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艱難的決定,畢竟投入了太多太多,
謝謝女爵 @劉柯 邀請。2017是忙碌的一年,飛行2萬公里,5座城市,工作之餘完成了200學時系統培訓,50小時督導,20小時自我體驗,待迎接新生命一枚。。。最大的收穫源自經驗的積累使我的思路更加敏銳,同時保持開放、平和、輕鬆的心態。回想這些,特別感恩毫無保留幫助我進步的導師和督導,以及支持我的家人O(∩_∩)O
對了,還有親愛的你呢!2017年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謝
@劉柯
邀請
在即將告別2017年的時候,想到這一年的收穫:
被簡單心理錄取,接受台灣博士的督導訓練,能夠更系統和專業的為諮詢師提供督導。
中挪精神分析學習高級組拿到畢業證,論文順利通過。
對拉康理論中包含的黑格爾哲學思想有了更多的理解。
還收穫了朋友的關心和幫助。
2017年投入在臨床工作中,體會到用心、平靜和專註的力量。
這一年,堅持健身雖然沒有減體重,但是核心力量增強了(對於舞動治療師來說身體的意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做一個仰卧起坐都痛苦不堪,到可以做20個了。這是多麼大的進步啊,哈哈!
這一年真正的泡在臨床的心理治療之中,高頻度的個案帶來的不可思議的提高,主要是發展出了一種靈敏的臨床的直覺力,當然這一切和理論還是不可分割,但是在大量的個案里不知不覺將理論整合進了無意識之中,就像榮格教導學生所說,在治療之前,你們牢記我所講的話,治療開始之時,將我所說的一切忘掉。發現這一點,是在同輩督導里,以前我們的督導有點像盲人摸象,大家都確實看到個案真實的一部分,但又只看到一部分,但是從某一次我發現,突然柯南附體一般很輕易地從整體出發,看到個案真實發生了什麼。
舉兩個治療中直覺性的例子,權當故事來聽吧:
- 一個女生,以門診形式到來,我們都知道,門診一般不是很嚴重的病人,她來到這裡講述的是焦慮的問題,無法放鬆,又無法專註地學習,總有一種無形的困難阻擋著她。作為『獨生女』,她整個諮詢講了很多關於她緊繃又強迫的媽媽,但是我總覺得有些奇怪,奇怪的地方在於,無論是母親,還是她,就是不像其它痛苦的來訪者那樣活生生,總是差點什麼。突然有一刻,我冒出一個直覺,在她之前母親是否有過流產或過世的小孩?於是我委婉地問,爸媽結婚之後多久有的你。她說,『結婚了很多年,因為當時第一胎是葡萄胎,流產之後住院化療了。』我後背一緊,柯南破案時的音樂在後響起,很關鍵的是她又補充了一句,『她一直以為兩胎是同一個人,她以前對我說,「我第一次懷你的時候……」。』這是一個妥妥的替代兒童啊!
- 第二個例子,可能能激起更多人的後續好奇,因為這個病症實在罕見,落我手裡,也實在是命啊!!當時前一個星期個案排的滿滿的,滿到什麼情況呢,上一個五十分鐘治療結束,十分鐘後下一個開始,並且我們還是要去不同病區去做,那就意味著,經常一個剛結束(可能還會延後一兩分鐘),就要立刻趕到下一個病房,剛坐下來就開始下一個治療,根本沒喘息。於是後一個星期我想自行放假,有幾個病人出院,不打算接新的,但是主任當然不同意。這個個案我或委婉或直接的拒絕樓上病房的治療師和主任三次,直到我自己的主任殺到我面前,硬把她塞給我,好吧,這是第一次如此拒絕不掉一個個案。但是等我屁股坐下了,我就知道是個不同尋常的病人。但也是不同尋常的悲痛。是一個性侵的案例,並且是最親的人,並且是早年,並且是不止一次的強姦。我看了她的臨床診斷,是抑鬱症,主任懷疑還有雙相。因為是重大創傷,在穩定化以前不會直面創傷內容,前三次我們繞著外圍工作,直到第四次,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想法,快結束的時候我突然問了一句,你有沒有過某一段記憶不見了,或者某段時間消失了的經歷。她很淡定的說,經常啊,比如我明明去睡覺了,結果當我醒來我發現我叫了外賣,吃完了,還把垃圾扔了,醒了後我去食堂買飯,室友問,你不是剛吃過,怎麼又吃一頓?哎喲我去,我後背又一涼,突然記憶回到了高中,我人生中看過的第一本心理學相關書籍就是一個多重人格患者的自傳。但是這個病人在此之前她的言行都是穩定的,沒有出現突出的不一致情況,並且從未提及失去記憶和時間的經歷,往往只當創傷病人,很難跳出這個圈子,外加DID那麼罕見,錯過等十年……繼續詢問澄清後能確定是分離轉換問題,初步懷疑DID(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即大家所說的多重人格)。可是哀傷的是她媽媽否認她如此嚴重的問題,認定她是正常的,強行要她出院,沒有辦法,最後一次治療安排在出院當天下午,最後一次治療中,她暴露了三種『人格』,一個是她自己——苦苦支撐,一個是同姓另一個名字的——教唆她去死,第三個是一個小孩子,我猜是承載創傷的小孩子。終究有多少種人格,我們不得而知,DID往往經歷了漫長的治療其餘人格才現身,因此往往前期被診斷為抑鬱症或PTSD等。她走的那天我好惆悵,感覺這是命,我想,如果有緣還會遇到她吧……
最大的進步是從「兼職」變成了「全職」。
之前是在政府部門上班,8月份從體制中離職,出來做培訓講師,做了大概有四五個月之後,接到心理協會的邀請,讓我全職做心理諮詢師。談的過程當中,沒有絲毫猶豫,馬上就接下來了這個任務。
2014年考過三級,2016年考過二級,這段期間不斷學習各種諮詢技術,現實、網路中都在學。跟其他人不同的是,我沒有參加很多工作坊,幾年時間一直在專業的機構裡面做個人體驗,既做諮詢師,也做求助者,以不同的身份中去體驗諮詢的過程。
不知不覺之中,心態和技術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個人覺得,參加各種工作坊,收穫沒有實際做一次諮詢來得體會更深,一個好的諮詢師,必定會是一個好的來訪者,自己做諮詢師和做來訪者是不同的感受。
我朋友很不解,一直說我在政府部門好好的,怎麼想要出來做諮詢師了?
我說,心理諮詢師是我很早就想做的事情了。從大學畢業開始,就有了很清晰的職業規劃,先是考證,後做培訓講師,當理論紮實以後,各方面和心態逐漸成熟,就走全職諮詢師的道路。
從兼職到全職,我花了大概有三年多的時間。
大學裡面學的是法學,但選修課也有心理學,四年時間學了很多理論的知識,有一定基礎,可以說底子一直打得很好,出來工作以後,還請教專業的醫師和精神科醫生,學了很多醫學方面的知識。
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走,並沒有一開始慌亂就投入這個行業,個人覺得這樣的安排還比較符合自己的定位。
2018年,我會在心理協會中心掛職,承擔管理的工作,在承接許多政府項目的同時,也會大量接觸個案,繼續磨練自己的心智,也希望在明年的時間裡,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在心理諮詢這個行業做得更好。
終於接受了光考個二級證其實什麼意義都沒有的事實,乖乖繼續咬牙掏銀子接受各種培訓。。。
在認清現實後還能找到一條繼續前進的路就已經是最大的進步了←_←
為了表示我的帳號還在活動,回答下(算是自我經歷的總結把)。
2017年,就大環境來說:值得思考的一年,國家暫取消心理考試,轉由其他部門接管。
對於我而言,危機性情緒諮詢的人來說:加深體驗到了隨著年齡成長但心理成長延時而帶來的巨大波動和衝擊。不僅對於來訪者,也是對於自身。
我一直知道,心理是階段性的,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心理層次,總體由淺轉深,有輕轉重。
當某一階段的情緒成長沒有很好的跟隨生理一同成熟,邁入下一個階段時,那個問題會一直存在,發炎,潰爛。對於健康人來說, 直到你再次選擇面對或者選擇性遺忘(選擇權在你手上)。
但今年的經驗告訴我,當情緒到一定時間時,控制權將會易主,不再由3我中的任意一個位面控制,無論你感覺選擇了面對或遺忘,特定的情緒就像不請自來的遊戲BOSS,自主出現,而不會管你是否觸發了該條件的前置。(特點是你依舊是健康人,但很難控制該情緒)
事後總結中,是這麼理解的:迷宮遊戲中,不論你是辛苦練級的玩家,還是休閑玩家,無論你當時身處何時何地,帶了何種裝備錢財,當你的年齡達到某個時間點,不論觸發條件,都會跳出某些特定的情緒BOSS,逼迫你戰鬥或者投降。
有點像30歲前的女性渴望結婚,而30一過,這種情緒悄然散去。
而戰鬥或者投降,都是會留下戰利品的,還是自動綁定,不會使用就是壞情緒,會用就是+BUFF。
慢慢的,喜歡用遊戲的方式去總結情緒NPC,對於我來說,很適合吧。
2018年,更好的認識它們,並使用它們。2017年的那個壞情緒,可花了我足足3個月搞定,當然現在 你是個小可愛。(可能跑題了吧,哈哈)
多聽多看多吸收,少言少語少評論,目前ID狀態。如果有見解相投者,歡迎聊聊。
謝邀 。在學習如何去幫助他人的路上,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用更寬容更善意平和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大概就是助人自助吧。
從一個沒做過諮詢的人,變成了付費個案500小時的人,算是一大步,感謝16年的積累,和現在堅持學習的自己。
從總想著讓來訪者趕快「好」起來,到接受來訪者可以不用趕快「好」起來,再到來訪者本來就是「好」的。
還有,2017年和體驗師的關係更進一步了,發現了一些從前沒有發現的自己身上的東西。
1,建立了一個心理成長小組,從治療室搬到了美術館和畫廊里。
雖然正在實踐和探索階段。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益。2,遇到了一個來訪者,他在上海換過17個心理諮詢師。跟任何人的建立關係不會超過2個月。但是我們建立的很好,到明天就一年零3個月了。
他的改變很大,雖然艱難。我想,除了技術性和學術。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真誠和專註吧。講真,你心裡對來訪者最真實的感受,你是否能真心支持和喜愛他們,就像氣味一樣,是無法掩飾偽裝的,他們能感覺到。3,我就快從藝術心理治療專業碩士畢業了。
但我知道,我還有很長很艱辛的道路要走。4,過去,我寫過很多文章,詩,研究電影,做過攝影。後來不認同自己的作家和詩人身份。現在也經常頑皮的寫些東西,回歸到詩,也繼續做手機攝影。光影畫面,皆是視覺的詩。但是我是心理治療師,我作為心理治療師活著,也將會作為心理治療師死去。人性何嘗不是詩意,痛苦曲折艱辛,瑣碎中且有大美。人的心靈何嘗不是藝術。推薦閱讀:
※有被迫害妄想症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老公出軌,我們很相愛,但是我無法再信任他怎麼辦?
※我該過多久才交的到女朋友?
※準備和愚孝老公離婚了,很迷茫。。。。求建議 ?
※在學校被一個人排擠,很影響心情,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