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濟學者來說,什麼是好的 taste?

最近看到數學、自然科學領域的很多人對於taste的說法

我們一位老師一堂課上也半開玩笑的說,我們的期末考試是要爭取考你們的taste。那麼,什麼是經濟學的taste?

思維方式?intuition? intellectual idea?


其實我與「好的研究品味」也不是很有緣,而且 @vita nova 和 @林小溪 講得也很好了,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補充兩句,兼擴展一下@vita nova的回答。

感覺大多數低年級(一、二年級)的經濟學博士,即使較早明確了研究興趣,也會受到這樣的困擾:不知道什麼問題是有價值的問題;或者說,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是「真正」有趣的問題;或者手握一個乃至一些好問題,但是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研究。所以個人淺見,所謂「研究品味」就是甄別有價值的問題,和選取合適的研究方法的能力

首先,什麼問題在這個學術圈子裡是重要的,什麼只是枝葉,這非常關鍵。有的問題可能博士生覺得很有意思,但其實學術價值有限:比如說,這個問題雖然好玩但是實際意義和影響都不大,或者這個問題的答案只不過是一個優質舊有文獻結論的簡單變體,那對於學術共同體的貢獻就比較有限,發表上也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當然,如果你是善於包裝的人,那沒關係,請繼續;我見過(可能是我的偏見)有人把這種東西發到最好的經濟學期刊之一,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國經濟評論》)上)。還有的研究捨本逐末,忽視真正重要、真正需要研究投入的問題,而去摳一些細枝末節,應該說非常遺憾。

第二,什麼問題適合用什麼方法也很重要。有的人做研究,幾乎病態地執著於「面面俱到」:做一個問題,那就每個細微的方面都要考慮到,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如果能夠有選擇性地抽象掉一些對於你這個研究來講非主要的因素,也許能夠更加凸顯出主要因素的變化軌跡;而且如果一個問題能夠用簡單的方法講明白,那就完全沒有必要硬上技術性強、不易理解的方法,哪怕這個方法是比較新的、出彩的。另外,有可能大佬們用的是一套成熟的方法,你自己生搞另外一套,還明顯不如人家搞的有吸引力,那功利地講,你的研究就比較浪費時間了。

最後一種可能性則比較特殊,就是你搞的問題,由於種種原因(比如技術性過強,與主流關注點差異較大等),關注者非常有限。這並不是說你的研究品味不好,而是你的研究興趣比較特殊。那麼你就要在你的興趣和飯碗之間做點抉擇了。

其實上面說了這麼多,很多都是自己腦子裡進過的水和眼裡流過的淚。那麼有什麼解決方法嗎?我其實也給不出太好的建議,但是我想,在思考問題時多跟老師交流(比如系裡碰見了就完全可以閑扯幾句),多去參加研討會以及會議,看看大佬們都在關注什麼問題,都在怎麼做,應該是有一定幫助的。

順道吐個槽。我覺得您老師講的,「考研究品味」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話,純開玩笑的。個人傾向於認為,一個經濟學博士的工作市場論文(用來找工作的論文,粗糙地說,博士論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質量,跟她第一年基礎課程的成績、資格考試的表現沒有統計上顯著的相關關係。至少我所知道的,第一年非常掙扎,擦線過資格考試,但是研究做得非常精彩的大有人在;也不乏第一年成績非常出彩,而後卻因為死活做不出研究而被勸退、自行退學的。如果考試真的能檢驗到學生的研究品味,第一年課程和資格考試也不會如此尷尬吧。


沒什麼統一標準,大家都是各玩各的,不同圈子裡的人相互鄙視打壓。做decision theory的,做game theory的,做計量的,做DSGE的,做行為經濟學的,有什麼統一的taste?今年拿nobel的那個做行為經濟的,我聽說早年被那幫做理論的各種diss(現在應該一樣被各種diss)。學界里佔優勢的一派打壓觀點不同的一派不讓他們在top journal上發文章,導致現在能不能在頂刊上發文章一看作者里有沒有大佬,二看運氣好不好遇到的審稿人是否nice/是否和你觀點類似,至於這篇文章的contribution到底大不大,你說你很大,你怎麼證明?經濟學畢竟很難做實驗。

自然科學和工科也有taste說法,然而如果你的方法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反對的人再怎麼鄙視也是徒勞的。就好比神經網路效果就是強,一些人再怎麼看不起這幫人灌水,看不起神經網路沒有美妙的數學性質,人家表現強,輕鬆終結了圖像處理、圍棋等各種複雜任務,你能怎麼辦?施一公再被人罵科研包工頭,人家實驗室有足夠強的實力能夠解析複雜蛋白,人家就是做出來了能在CNS灌水,你能咋樣呢?

taste這個東西,說好聽點叫科研品位,說難聽點就是站隊,選一個勢力最大的學派抱緊裡邊的大腿,加上強大的執行力,是發頂刊的最優解。然而你如果真的想要對經濟有深入了解,我建議你少看教材推公式,多深入行業,走出學校,了解裡邊的痛點;以及,多看數據--當然這對你發頂刊以及未來找教職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做學術是一件很美好很理想主義的事情,走學術這條道路則是很dirty的一件事情(當然,走其他路一般而言也會非常dirty)。自己抉擇吧。


敏銳地識別重要的問題,和/或優雅地處理它們。


可能是用OLS發AER吧


學閥的黑話


一個經典案例: Coase 1937.

科斯在其之後的生涯中,多次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強調這是一篇由完全不懂經濟學的人("developed by a young man who knew virtually no economics")寫出來的相當糟糕的論文("term paper")。

科斯這麼說並不是謙虛,看過原文和之後幾個他自己修訂版時的回憶就知道,他那個時候真的沒學多少的經濟學,他在LSE的時候知道了點經濟學和市場,親眼在美國看到了公司,然後有了些粗糙的想法,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用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來回答,就是這麼簡單。

反過來說,這就是一片純粹靠taste撐起來的文章。這個taste貢獻了至少兩個半炸藥獎,不要說好,說句奇蹟都不算過分了。


不同經濟流派的taste不同。


對於非經濟學家來說,經濟學家最好別來taste


Implication, insight, interesting


Intuition behind messy mathematics, the core of mechanisms.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規律都遞減?
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樣的物理實驗,是不是扭曲了的實驗?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TAG:科研 | 學術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