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電子做市商?相比較在 NYSE 交易所的傳統做市商有何優勢或區別?
我的印象里,NYSE 很長一段時間裡(好像也是最後一個如此的現代交易所)是一個 Dearler Market。Dealer 雖然也是行做市之職而提供流動性的角色,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做市商(Market Maker)的區別在於,在這種機制下,交易所內的交易全部是由 Dealer 來完成,他需要用自由資金維持一定的庫存。這樣任意時刻,有人想買的時候就找 Dealer 來賣給他,有人想賣的時候 Dealer 會出錢從他那買下來。所以不經過 Dealer 一筆交易是無法完成的,買賣雙方無法直接進行交易(那個時候和 Dealer 對應的概念是 Broker,同樣是幫助客戶執行交易的角色, Broker 總是在同一方向上替客戶執行委託單,而 Dealer 是站在客戶的對手面上進行交易)。那些經典的 NYSE 黃馬褂就是做這種工作的。
而現代交易所藉助計算機技術,基本上都採取了雙邊拍賣(Continous Double Auction)的機制,交易所維護一個中心訂單薄,所有有交易意向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掛自己的委託單,訂單薄狀態是公開可見的。這樣當有人想交易時,他的委託單可以直接被交易所的計算機系統按照當前的訂單薄狀態找到對手盤(等待交易的另一方)執行掉。這樣從機制上來說,並不需要 Dealer 這樣一個中間人來插一手。
但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常說起做市商這個業務呢?因為即使在這種雙邊拍賣機制下,也並不是總能保證買賣雙方是同時存在的,很多時候因為種種原因,當你想要交易的時候,找不到理想的對手盤,那麼交易就只能延遲進行。這顯然對交易所和交易者來說都很不理想,所以仍然需要用自有資金持有一定庫存來進行做市的專業人士。只不過,這種情況下,做市商也是和其他人一樣下單到交易所,從流程上看和其他人並無不同,並不存在以前 Dealer 那種中轉站的「制度特色」。
狗尾續貂一下。
完全由做市商提供流動性的交易方式稱為做市商驅動,而由交易所集中撮合的方式稱為指令驅動。在市場微觀結構的研究中,有一個專題就是哪種方式能提供更好的流動性。而現實的市場沒有這麼純粹,會在兩種制度之間選擇混合交易制度。而交易制度的選擇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提高流動性。
做市商與其他交易者一樣通過指令在市場中交易,同時承擔報價義務和獲得相關權利。不同的市場可以有一個做市商也可能有多個做市商,NYSE每隻股票只有一個做市商,而Nasdaq規定每隻股票至少要有兩個做市商。通過多做市商競爭可以進一步提高市場流動性。
這裡就要說到重點了,做市商之間的競爭會壓縮做市商的利潤空間,電子做市商可以在保證做市策略執行的前提下提高交易規模。一方面可以從交易所獲得更加優惠的政策,同時可以在做市交易中加入更多的自營交易。
NYSE 是先有dealer 撮合(正式名稱好像叫liquidity specialist),後有電子交易(源自archipelago?)。兩者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dealer的工會較強大且一些不活躍的股票也確實要有人提供流動性。近年dealer已趨式微,多是algo 公司的殼。
推薦閱讀:
※如何從理論上證明CTA策略可以賺錢?
※如何評價Lorenzo Bergomi的《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
※看到kuhasu和Marco Avellaneda對金融工程的言論,對MFE的意義產生了疑惑怎麼辦?
※要建立一個量化策略,預測目標通常是什麼?
※請簡明扼要地說明BARRA模型能用來做什麼?如果要用python實現,如何建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