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存在主義的書推薦?

希望能對自己有些啟迪,發現自己的缺點


小說類:

1. 黑塞《流浪者之歌》(悉達多)

2. 約翰巴斯《路的盡頭》

3.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

4.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5. 加繆《局外人》

6. 加繆《西西弗斯的神話》

7.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專著類:

1. 克爾凱郭爾《恐懼與顫慄》

2.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3. 薩特《存在與虛無》

其它類:

1. 維克多·弗蘭克《活出意義來》

2.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附:

電影:《搏擊俱樂部》

什麼?你問怎麼沒有海德格爾?

哈哈今天天氣不錯啊。。。


Simone de Beauvoir 的The Ethics of Ambiguity,中文翻譯是《模稜兩可的倫理學》,翻譯質量如何不知。很薄的小冊子。個人認為非常有助於理解存在主義的內在邏輯。


推薦一本入門小書,同時也是一部有分量的研究著作,Emmanuel Mounier 《Introduction aux existentialismes》。書如其名,介紹了existentialism以及諸多相關的學說,同時也包括了作者自己對於existentialism的理解。


理論作品:

  1. 如果你遇到人生困惑,我覺得這個階段讀尼採的東西比較好,易服用見效快。《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2. 《非理性的人》(美國佬寫的,語言平實幽默且好懂,應該先讀這個)

  3. 《存在主義是種人道主義》(說實話,乍一看好懂,但要看懂的話還需要一些積累的)

  4. 《恐懼與戰慄》、《非此即彼》(克爾凱郭爾的心路歷程,他的文風其實。。挺難讀的,建議先讀導論)

  5. 《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你沒個一定基礎看不懂的,不過可以翻一翻感受一下。)

  6. 《海德格爾導論》/《海德格爾傳》(這兩本對理解海德格爾有相當大的幫助)
  7. 《知覺現象學》/《交錯與交織》/《眼與心》(梅洛龐蒂真的很天才,但是這個不建議你一開始讀這些東西。在你懂得一些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東西之後去看他的理論,你會覺得很厲害。不推薦知覺現象學的中譯本,我覺得譯的有點爛。)

文學作品:

其實我覺得存在主義先從文學和藝術入手比較合適,因為我個人認為存在主義更能在這些形式中表現出自身的理念。

  • 加繆:《局外人》、《西西弗神話》、《鼠疫》加繆的比較好懂,文筆也很好。

  • 薩特:《隔離審訊》、《死無葬身之地》、《噁心》、《牆》薩特的文學作品比較病態,相對加繆的也難懂些,文筆有些怪異。薩特對比加繆來說,薩特比較悲觀(至少前期如此),比較冷;加繆比較熱情。

  • 卡夫卡:短篇:《變形記》、《審判》、《地洞》長篇:《美國》、《城堡》、《訴訟》卡夫卡寫的東西比前面兩者都難懂。但不論如何,他幾乎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你可以先看看他的短篇,那幾篇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卡夫卡的東西想像奇詭,風格陰沉冷峻。

動畫:

其實日本動漫基本都是貫徹存在主義理念的。

《天元突破》(我個人覺得是存在主義教科書。。勿噴。建議看劇場版)

其他的先不推薦了,我覺得天元很有代表性了。

儘管我也很喜歡飛躍巔峰和FLCL。


排位第一的答案已經講到了很不錯的一些推薦書目。

加繆的《局外人》非常經典,還有《鼠疫》也不錯,《西西弗斯神話》是類似散文,加繆20多歲寫的,個人覺得比較需要先看局外人再看西西弗斯神話才能比較好的理解。

btw,西西弗斯神話還挺難讀懂的。另外讀完加繆稍微感覺有點思(huai)考(yi)人生了~哈哈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個人認為寫的非常分散,但是多讀多品味會覺得很有意思;不過這本書和薩特/加繆的觀點不是特別有關係,主要還是重(eternal return)和輕(lightness of being)如何抉擇與存在的相對關係。

原本覺得看看就好,但是這兩天又重新翻閱了一下,又有不一樣的體會。重和輕的概念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覺得Kitsch(本書中中文翻譯為媚俗,本意為對某一個東西的絕對認同)可以解釋很多現象。這個概念米蘭昆德拉提出的非常好,我們活在世界上,是否從來沒有質疑過很多東西?我們是否麻木的相信某些東西的價值?而這種kitsch的麻木精神將會妨礙到我們決定自己人生的價值

最近剛好在看存在主義,其中碰巧讀到了薩特的一個劇作名為《no exit》,中文應該是叫密室或者間隔,很短只有幾十頁,但是是最讓我感受到薩特存在主義核心的一篇劇作,看完之後去網上看一下書評,你會感覺到這部作品的power。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如何決定生活的意義?通過自我決定,那是一種self-deception,但是若全部由別人決定,那不也是一種self-deception嗎?

No exit 這個作品寫出了薩特的"hell is other people" 的想法。

還有薩特的《噁心》nausea

另外不完全是存在主義的還有非常著名的《等待戈多》,與基督教有點關係,因為godot是神的意思(雖然作者本人否認與神的關係,但貌似好像還是被大家覺得和god有關)

中國這邊的話,高行健的《靈山》,講述一個誤診癌症的人去中國的山區尋找「靈山」的路,講述了很多中國傳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和社會。這本書擁有很獨特的敘述手法,貌似歸為中國的存在主義作品。

但是後來發現網上有一些抨擊高行健作品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篇寫的是靈山只寫出了存在主義的前半部分:世界和人是有矛盾的。但是並未樂觀的提出如何去決定自己人生的意義,反而是消極的認為人生是沒有終極意義的。

中國大陸貌似還沒出版過(因為政治傾向),可以翻個牆去下載一下pdf,網上有~

個人覺得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的作品(雖然後來高行健加入了法國籍,但還是覺得他是中國人)不管怎麼樣都應該讀一下。

第一次寫答案,一個準大學生的拙見。以上。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薩特,難懂...尼采,易讀...大愛加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迷失在米拉昆德拉里,最近戀上叔本華,然而慢慢覺得小林子和老金的也有存在主義的影子,如果我推薦京華煙雲和鹿鼎記,你們會覺得我在搞笑嗎


米蘭昆德拉的書,全部都推薦讀。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竟然沒人說卡爾雅斯貝斯?

這個作者寫的很好讀啊 通俗易懂 和海並稱德國存在主義兩大奠基人

推兩本

《時代的精神狀況》

《存在哲學》

看了熱血沸騰!絕對不後悔!!


@【【【祁克果的存在主義】】】

Kierkegaardian Despair

」關於存在主義的一點Self-reflection」

「一個少女的內心世界」

----------------------------------------------------------------------------------------------------------

"Consequently, to despair over something is still not despair proper. It is the beginning, or, as the physician says of an illness, it has not yet declared itself. The next is declared despair, to despair over oneself. A young girl despairs of love, that is, she despairs over the loss of her beloved, over his death or his unfaithfulness to her. This is not declared despair; no, she despairs over herself. This self of hers, which she would have been rid of and would have lost in the most blissful manner had it become 「his」 beloved, this self become a torment to her if it has to be a self without 「him」. This self, which would have become her treasure (although, in another sense, which would have been just as despairing), has now become to her an abominable void since 「he」 died, or it has become to her a nauseating reminder that she has been deceived. Just try it, say it such a girl, 「You are consuming yourself,」 and you will hear her answer, 「Oh, but the torment is simply that I cannot do that.」

「因此,對某個事物感到絕望並不是真正的絕望。這只是一個開始,或者說,像醫生說到一個疾病那樣,它還沒有自我宣告。下一個被宣告的便是絕望,對於自身的絕望。一個年輕姑娘對於愛情的絕望實質上對於失去她的愛人的絕望,要麼是對於他的死亡,要麼是對於他對她的不忠。但這並不是一個被宣告的絕望,不是,她的絕望是對於她自己而言的。如果可以,她會擺脫她的這個自我,她會讓她的這個自我成為他的愛人,以一種極幸福快樂的方式迷失著。而如果這個自我沒能和那個「他「在一起,那麼這個自我就會變成一種對她的折磨。這個自我本來可以成為她的寶藏(雖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會是同樣的令人絕望),而現在,是因為他的逝去而成為了令她討厭的空虛感,亦或是因為她被欺騙而成為了令她厭惡的對於回憶的提醒。你可以試試對這樣的女孩說,「你這是在自我消耗」,而她會回答,「哦(恍然大悟狀),但折磨我的偏偏是我沒法兒這麼做。」

看到這段的時候很受觸動,聖賢就是聖賢啊, 看似不入紅塵,誰道早已看破紅塵。看破紅塵之後,他還能把紅塵以一個如此辯證的、有邏輯性的方式展現在你面前。聖賢告訴你,所有的暗戀、單戀,愛情里所有的求不得和放不下,其本質永遠不是對現實的絕望和對對方的絕望,這種絕望的對象只能是你自己。

你們分手了,你的TA另有新歡了,你失戀了。你一瞬間無法承受這樣強大的情感紐帶的斷裂,那感覺撕心裂肺到不能自已----TA就這樣帶走了你的全世界, 因為TA就是你的全世界。也許你在人前從不矯情,但是總會在某個回憶襲來的瞬間,某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想起這樣的往事,也許還伴隨著文藝青年的幾滴淚水。你想著,怎麼就是這樣了呢,TA怎麼就走了呢,TA走了我怎麼辦?我該怎麼辦???

你知道自己很絕望,可你以為你的絕望是關於現實關於世界關於TA關於「我們終究有緣無分」關於「我曾將一顆真心託付於你,奈何終究是錯付了」,但是你所有的絕望不過是因為你無法成為TA想要的那個人,TA另有新歡了可是那個新歡不是你,或者TA終有一天會有新歡可是那個新歡也不會是你。你也許會想著,我究竟哪點比TA差?TA究竟哪裡比我好?尋找著一點點TA更愛TA而不是你的蛛絲馬跡,想要成為TA更愛的樣子,以為這樣TA就會回來了。多少人分手的時候哭著喊著「有什麼錯我都改,我全都改,只要你別離開我」就是這麼個道理。

----------------------------------------------------------------------------------------------------------

「In spite of all his despair, however, he cannot manage to do it; in spite of all his despairing efforts, that power is the stronger and forces him to be the self he does not want to be. But this is his way of willing to get rid of himself, to rid himself of the self that he is in order to be the self that he has dreamed up. He would be in seventh heaven to be the self he wants to be (although in another sense he would be just as despairing), but to be forced to be the self he does not want to be, that is his torment—that he cannot get rid of himself.」

「然而,儘管他絕望,他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儘管有那麼多令人絕望的努力的存在,那個力量仍然更為強大,強迫著他去成為那個他不想成為的自己。但是,這是他在表達想要擺脫自己的意願,擺脫現在的這個自己,從而成為他夢想中的那個自己。成為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對他來說就像是極樂世界(雖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也許是一樣的絕望),但是被迫成為他不想成為的自己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折磨,那種他無法擺脫自己的折磨。」

絕望里的這種以自我厭惡為情感基礎的、想要擺脫自己的心理,在暗戀里反而更強烈些。失戀的時候你畢竟知道「TA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你畢竟已經邁出了那一步,只不過從此止步不前。但是在暗戀里,你從來沒有邁出那一步,你也沒有勇氣邁出那一步。你每天腦子裡想的是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你愛TA,可是你覺得你們不可能,TA對你不會有感情;可是你又停不下來愛TA的心,因為你受TA吸引和TA愛不愛你沒關係,你無法停止地、持續地被他吸引,僅僅是因為TA身上的某些特質一直吸引著你,而那些特質是客觀存在的,你既無法改變那些特質,也無法改變自己對那些特質的喜好,所以你只能永遠地陷在這個paradox里出不來。

而你每一見著TA,就會被吸引。這個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喜歡,任何喜歡都會進一步演變成佔有慾。於是你就這樣喜歡著TA,愛著TA,想要更進一步卻發現無能為力,因為你太過清楚地知道你不可能是TA喜歡的人(TA喜歡你的概率比金三胖和川普坐在一起聊誰家的核武器更厲害的概率還要低)。你想要變成TA喜歡的樣子,可你發現:第一,你不知道TA喜歡什麼樣子的人;第二,就算你知道TA喜歡什麼樣子的,你和那樣的人相距太遠甚至不能望其項背。即便你意識到TA是你此生想要追逐的那個人,你也下定決心用此生來成為TA喜歡的樣子,可是,在當下,你依然很絕望啊。你一邊想要擺脫當下的這個自己,一邊又感覺到路漫漫其修遠兮,你該如何才能成為TA想要的樣子啊。

---------------------------------------------------------------------------------------------------------

「Such is the nature of despair, this sickness of the self, this sickness unto death. The despairing person is mortally ill. I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ense than is the case with any illness, this sickness has attacked the most vital organs, and yet he cannot die. Death is not the end of this sickness, but death is incessantly the end. To be saved from this sickness by death is an impossibility, because the sickness and its torment—and the death—are precisely this inability to die.」

「人自身的這種病患就是絕望的本質。絕望的人處在致命的病患中。從一個和其他疾病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說,這個病患早已攻擊了幾乎所有的重要器官,但是患者卻無法死去。死亡不會是這個疾病的盡頭,但死亡會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盡頭。從這個病患中被救過來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病患以及它對於患者的折磨,以及相對於這個病患的死亡,卻恰恰是對於死亡的無能。」

這種despair,這種despair里的immediate inwardness每時每刻都在消耗著你。你多希望有一天心死了也就算了。可它偏偏沒有盡頭,可你的靈魂偏偏不會在這樣的絕望中死去。它的死亡,便是在絕望中永生。

----------------------------------------------------------------------------------------------------------

的確是絕望的。

這世上本沒有什麼「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樣的話,只是絕望的人沉浸在無力感中的自我安慰罷了。

不該在一起的便不會在一起,你雖有情,但註定不能和TA終成眷屬。你深夜想起TA時流再多的淚,也換不來一時半刻的兩情相悅。

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

Reference:

Kierkegaard, S?ren. The Essential Kierkegaa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以上為英文直接引用部分的參考)

漢語翻譯部分:

自己翻的....(捂臉的表情在哪裡!!)

----------------------------------------------------------------------------------------------------------

http://weixin.qq.com/r/w0TA2NzEPoFBrZi79xH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公眾號:Jiadai樹】

這是一個少女的哲學沉思


《非理性的人》個人感覺不錯,深入淺出,不難讀。另外可以讀一些尼採的著作。比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看過一本《海德格爾傳》相對於海德格爾原著《存在與時間》等來得更通俗。


《變形記》(不是湖南衛視的那個)《審判》 《局外人》,哲學著作就是《存在與時間》 《存在與虛無》


喂喂喂!排名第一的那個回答!西西弗斯神話為毛是小說啊!

以下 正題 推薦的和評論區差不多啦 薩特 尼采 加繆 還有黒塞的納爾奇斯和戈爾德蒙 然後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叉的花園 永生等


《天藍色的彼岸》

我是多麼嫉妒他們。多嫉妒他們還活著。我知道他們不是每個人都開心,他們中有人剛打輸了架,正在難過。還有人正在擔心他們的考試,或者他們家裡還有更不開心的事情。但是,我就是嫉妒他們,甚至嫉妒他們的不開心。真的,我就是嫉妒。因為至少他們還活著,我卻死了。


《加繆手記》1-3卷

隨筆手記是一個人思想和心理最直接簡明的體現。


Dostoevsky, Notes from Underground

Kierkegaard, Fear and Trembling;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Nietzsche, The Gay Science; The Birth of Tragedy; Twilight of the Idols

Sartre, Nausea; The Humanism of Existentialism; Being and Nothingness

Camus, The Plague

Beauvoir, The Ethics of Ambiguity

個人比較偏愛尼採的書,所以只有尼採的書看過中文版。以上對應的書名為,《快樂的科學》, 《悲劇的誕生》, 《偶像的黃昏》。推薦《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權力的意志》。更為基礎的入門書可以看小說《當尼采哭泣時》。

最近最喜歡的一本,西西弗的神話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都是些文學書。


推薦閱讀:

正在看《第二性》,老實話看不懂,該怎麼讀這本書?
存在必須有意義嗎?
如何評價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存在主義強調個體存在,個體自由,個體選擇,他人是地獄,那如何在生活中去啟發這種存在?
什麼是存在主義(實存主義)?怎麼看待?

TAG:閱讀 | 哲學 |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