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入中國時期,在各地實行的策略是否有區別,有何區別,為何有此種區別?
試以台灣,東三省為例
台灣的話,是被視為日本本土的。
台灣本土化這個概念最早是原敬提出的,20年代開始已經有將台灣本土化的傾向出現,抗戰爆發後就徹底一體化了。在政策層面,台灣、北海道、沖繩三個地方歷經的政策變遷非常相似。「自古以來就屬於日本,現在只是恢復行使主權」。恰好相當於我們的港澳台。
但是普通日本人覺得去北海道沖繩台灣這些地方就算出國了。東北與其說是新基地,不如說是開新檔重來了。投入比日本本土還大(鞍鋼建了沒幾年,規模就僅次於日鐵了),具體政策和日本本土差別很大。在日本把東北看得比本土還重的人很多,大陸派的想法就是拋棄日本本國,把主基地搬到大陸來。他們對日滿關係的定位不是日本吞併滿洲,而是位於大陸的新日本吞併位於海島的老日本。
二戰後期日本的末日計劃也包括拋棄日本本土,皇室搬到東北繼續抵抗。朝鮮是分基地,但是因為資源不行,所以主要是農業,工業上沒有投入太多。先說一下台灣吧,我從肯定的一面和差的一面來分析一下日本統治台灣的50年。
從歷史課本中我們只能獲得一條信息:台灣人民不斷地舉行起義,通過游擊戰爭抗擊日本統治者.......先確立一個概念,當初的馬關條約是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是割讓,不是租借。所以在當時台灣明確在法理上就是日本領土。剛開始日本首相參照英國對殖民地的做法,想從日本本土遷移大量的日本人去台灣,從而同化台灣社會。但台灣人口太過稠密,於是日本就開始動員台灣人往大陸遷,但動員了兩年,只遷走了0.26%,雖然中間也殺了不少人,但還是沒什麼效果。同時,日本每年對台灣的統治要花費600-700萬日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這時,就有日本高層想賣掉台灣,但最終沒有實行。而是聽從了英國顧問的建議:除了高級官員,實行台灣人治台灣,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取締漢語,全面普及日語教育,殘酷鎮壓起義,不給台灣民眾參政議政的權益。這裡面,只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是在人為的製造台灣和日本本土的發展差距,和英國統治他們的殖民地是相同的做法。
後來底層反抗聲音層出不窮,統治者就同意台灣人可以間接的參政議政。這個方面也算開啟民智,為後來台灣民主化起了啟蒙作用。具體看日本統治下的台灣。1937年以後,隨著皇民化運動的開展,日本開始在台灣興建重工業,試圖把台灣作為「南進」的工業基地。此後日本向台灣投入巨資,興建鋼鐵、化學、機械等重工業,使台灣的重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從1939年開始,台灣的工業產值超過了農業產值,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業化」殖民地。還有普及基礎教育。這一些都是目前一些台灣人親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中國在1945年把台灣拿回來是個很神奇的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國際法,按國際法是根本拿不回來的。個中曲折不在這贅述了。
至於東三省,我覺得日本是真的把東三省當自己的家在建設。不論事實上有沒有田中奏摺,日本當初在國策中確有移民中國東北的打算,那四個小島太沒安全感了。不過,日本雖然把哈爾濱、瀋陽建的很好,但殘酷的鎮壓追捕抗聯,731用中國人做活體實驗,還有中國勞工,慰安婦都是很沒人性的。
我覺得根本上在統治後期對台灣人比對東北人稍好一點的原因就是日本把台灣作為了他們的國土,把台灣人認為是國民,或許是二等國民,但至少有了一些待遇。但把在東三省的中國人不當人看,雖然他們是偽滿洲國的國民,他們的盟國。這或許就是主要的區別吧。
在大陸的日軍中有一個台灣師團,那可是日軍。偽滿洲國的軍隊只能是偽軍的待遇。由此可見一斑。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KOKIA?
※日本的脫亞入歐高級嗎?
※如何看待美軍F-35部署日本?這是個沒有完成試飛的F35中隊。?
※日本的社會治安怎麼樣?
※為什麼日語能力考試不增加寫作和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