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總在追求自由,為什麼追求自由具有巨大感召力?
自古至今,有那麼多人類為了追求自由而發生的悲壯故事,也有很多文學電影作品在反映對自由的追求。他們究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行動或者思考的,怎樣的自由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為什麼追求自由具有如此大的感召力,追求自由的運動也總能引起廣泛的響應?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啊,我試試吧。
我認為,自由可以分為兩種:行為上的自由和意志上的自由。
行為上的自由很簡單,就是我們的行為能夠遵循我們的意志,沒有物質上東西的阻礙我們的行為。
我們總是期望我們的行為能夠遵循我們的意志,而當我們的行動無法遵從我們的意志時,期望就沒有達到,因此就會感到不開心。就好像開車的時候遇到堵車會不開心,想從房間里出去但是出不去會不開心。如果我們堵車的時候不想往前開,在房間里出不去時不想出去,行為上的自由就沒有受到限制,也就不會不開心。
因此,人們追求行為上的自由,是因為期望自己的行為能夠遵循自己的意志。
而意志上的自由就比較複雜了,他說的是我們的意志能夠遵循我們自己,沒有精神上的東西阻礙我們的意志。換句話說,就是想要我想要的(will my will)。
舉個例子吧:
假設我被人搶劫,劫匪拿著一把刀站在我面前,而我如果想要活命,只有把錢交出來。我於是我把錢交了出來。此時我擁有行為上的自由,沒有物質上的東西限制我的行為。我可以逃跑,可以呼救,可以求饒,可以自拍發微博。我交出錢這個動作是遵循我的意志的。但是你不能說我是自願把錢交出去的。這種情況下,我想要的就並不是我想要的。又比如說吸毒的人,你說他想吸毒么?他自己也很痛苦。你說他不想吸毒?有沒有人把他摁住逼著他吸毒。這也屬於意志上的不自由。
我認為,對於意志上的自由,並不是所有人都追求的。即,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想要我想要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左夫兄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宗教大主教對耶穌說,(人們)在他們還有自由的時候,任何的科學也不會給予他們麵包,結果是他們一定會把他們的自由送到我們的腳下,對我們說:「你們儘管奴役我們吧,只要給我們食物吃。」他們終於自己會明白,自由和充分飽餐地上的麵包是二者不可兼得的,因為他們永遠永遠也不善於在自己之間好好地進行分配!他們也將深信,他們永遠不能得到自由,因為他們軟弱,渺小,沒有道德,他們是叛逆成性的。你答應給他們天上的麵包,但是我再重複一句,在軟弱而永遠敗德不義的人類的眼裡,它還能和地上的麵包相比么?
意志上的自由,說到底,只是一種精神需求。有人注重物質,有人注重精神。注重物質的人會說「大丈夫能屈能伸」,願犧牲精神利益換取物質財富。注重精神的人會說「寧折不彎」,「不自由毋寧死」。至於物質與精神兩者之間孰優孰劣,並不是那麼好判斷的,在此也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人們追求行為上的自由,是因為本能的對目的達成的期望。而人們追求意志上的自由,則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啊對了,差點忘了謝邀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好問題,感謝 @Nydias Sylvenia邀請。沒有人想做奴隸,但是大部分人擺脫奴役的思路是自己當上奴隸主
我今天又看到了一句殘忍的真話:
「較之把自由本身搞到手,把自由的象徵搞到手恐怕更為幸福。或許世上幾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麼自由,不過自以為追求罷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給予自由,人們十有八九會不知所措。這點記住好了:人們實際上喜歡不自由。」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盧梭有個定義——文明誕生於人類開始建造樊籬之時。大凡文明是囿於樊籬的不自由的產物。所以吧,人人生而不自由,因為責任,因為義務,因為你活著。但是,即使人生而不自由,還是有那麼多人標榜自己為自由主義者,所有政權都在強調自己的和藹可親。
其實,說句不好聽的,人類獲得自由的方式是比較。所以我問你:你想打破束縛掙脫牢籠嗎?你說你想,你要自由。但是當你真正掙脫了的時候,你手上又握著更多人的不自由。這是一個死循環。但是我們卻樂在其中。------------對不起邏輯有點混亂,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吧:D--------------------over.@王昱洲 的回答解釋了一個理性人的想法,很準確。
而我認為一個人最初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潛移默化的受環境影響,包括社會環境,社交環境,語言環境。
第二個站起來追求自由的人,或許只是在追逐影子。
之後,當我們擁有自由之後,我們可以做什麼?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自由了一定會幸福嗎?
答題背景:最近在看《功利主義》我們追求的其實不是自由,是合"理"。
你明白嗎?凡是不合理的,都是不自由的,讓人不開心的,你可以套用到任何事情上來。但是合理的事情總是千變萬化,他們只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被稱作自由的感覺。自由是如此寬泛的一個詞,以至於有了廣泛的受眾群,所以它被用來指代各種實際上千差萬別的」合理需求「。-------------------------------
看見有人贊我,就心情很足啊~那再來詳細解釋一下題主的問題吧~開門見山地說,題主其實就是想問,自由有什麼價值?我覺得,經過這麼些年的哲學發展,價值不再是一個絕對的,永恆的東西了,特別是薩特提出存在先於本質以後,價值和對價值的解釋總是相對而言的了【如果曲解了薩特我道個歉。。】。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所隱含著的那個所有的自由都有一個永恆的價值的命題就難以成立了。所以為了讓問題有效以及達意,我將之再次被改寫成:追求自由是否有共同的基礎的價值觀?以及這種價值觀何以成立?所以我們就從第一個問題開始說,當然在虛線以上的部分就簡明扼要地說明了自由的「主觀合理性」所以也就是說,我們主觀上感到合理時,能夠用得上形容這種合理感的一個形容詞就是自由的,雖然帶有相對主義傾向,否認了一種自由以自身意義純粹出現在波普爾所謂世界三中的可能性,但是我強調的就是這個「自由感」,也如上面所講他有廣泛的受眾基礎,這種受眾是來自人們共同的認知生理基礎,以及普遍類似的社會環境,不合理總帶有不合理的情緒(代代相傳),不自由總是先於自由被人體會,而自由卻被人銘記。所以我們談第二個問題,當我們的慾望越來越多而知識卻跟不上的時候,我們很難跳出一個圈子來看環境,導致我們容易感到不自由,我們厭惡束縛感,卻又沉浸於這種束縛中,一旦某日取得了絕對的解脫,卻又開始感到迷茫,沒有方向,我們為了保持沉浸保持說話行為的動機,我們總需要立一個不可達到的卻總有指引作用的東西,那就是快感,合理感,那就是自由。1.有了自由,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不是某個舞台上的演員,我們的生活沒有既定的劇本,我們的生活才是現實的而不是虛構的。 2.有了自由,我們才意識到自己能夠去把握自己的生活,我們才能夠自己去構造生活。 3.有了自由,我們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所欲所求,我們才能夠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獲得別人的認同,從而擺脫孤寂的個體狀態。 4.有了自由我們才能夠找到永恆的噴點,從天噴到地,把反對自由的人給活活噴死。
樓上的很多人覺得「自由」很虛,那是因為今天的人都活在前輩們為自由流血後得到的成果中。
試想一下,你們家族的職業被規定,除了子承父業以外別無他選;或是居住地被規定,去相鄰的縣城都需要層層審批;或是生而為奴,或是低人一等,連吃米飯都是違法行為。凡此種種,如果有人為改變這樣的現狀而奮鬥,難到不是一件具有感召力的事情嗎?人們把自己渴望的東西賦予給了自由。
自由,歸根到底是個人慾望的最大化。
我們區分絕對的自由和相對的自由。我們所追求的都是相對的自由,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若有即是慾望的無限膨脹,即自我毀滅。
經濟學說,人類都面臨取捨,這就決定了沒有人能擁有所有一切,也就決定了人無法擁有這一種絕對的自由,這是一種不存在的絕對自由。
人類在面臨取捨時,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選擇,這是另一種絕對自由,但這種自由將帶人類走向自我毀滅。試想有一塊寶石,世上的人都想擁有,那麼能滿足這種絕對自由的條件,就是,世上只有一個人。
所以,我們每個人追求的自由,從來都是相對的自由,是有約束的自由,我們對自由的追求,是希望這個約束越來越少,或者我們打破這個約束的成本越來越低,而不是追求絕對的自由,不要讓你的慾望傷害到別人,反噬了自己。
"人們看似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維爾
【人生不是為了「自由」】如果人生真的有什麼東西值得去追尋,那麼一定不會是「自由」,因為如果生而為「自由」的話,為什麼不去死?死了一了百了,完全自由了,那為什麼還要活著呢?可見活著的目的不是為了「自由」的。
因為「自由」這個玩意已經被神化和模糊化了,當造反的時候會發現「自由」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至於裝哪些不裝哪些,那就看當時的需要了,但馬甲都叫「自由」。久而久之,自由聽起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什麼好的都能跟他聯繫上,所以便有了巨大的感召力,也有了道德優勢。
況且,群體是個很容易被感召的東西。題目本身有所商榷。人類似乎並沒有「總」在追求自由吧?
有秩序的自由才是自由。自由與平等博愛相生相通,追求自由就等於追求一個美好理想的世界
是我們自以為他們在追求自由。或者他們打著的旗號讓我們認為他們在追求自由。
當事人不會認為自己在追求自由,驅動他們的是利與差異。
自由,太虛了。就像共產主義一樣。
推薦閱讀:
※擁有槍支真的能捍衛自由嗎?
※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如何反駁「你有言論自由,我有襲擊自由」?
※如果醜化毒品(誇大毒品本身的危害)會給禁毒帶來有益的效果,那麼這種行為是對的嗎?值得提倡嘛?
※我們應如何看待法國大革命給德國帶來的變化?以及法國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