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又是怎樣用互聯網思維重新解構傳統行業?

忘記誰說過的了,小米成功運用了互聯網思維,但是,想模仿註定沒有它成功。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解讀傳統行業才能走的更遠。


我們生活在大數據,互聯網與物聯網的今天。假如斷網一天,輕則精神恍惚,重則行屍走肉,互聯網早以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又知道不知道互聯網思維是什麼呢,作為射雞濕的我們改如何把握這個互聯網時代?

首先,你是不是經常會聽人講到或看到toB、toC或者BAT等字眼。好像很高大上,但又一時不能快速理解。

簡單粗暴的解釋:

BAT(百度、阿里、騰訊)互聯網三巨頭

B2B(Business to Business )B就是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如阿里巴巴、中國製造網。口訣「企業,中介,溝通好」

C2C(Consumer to Customer)C就是個人,個人與個人間的。如淘寶、拍拍。噢,還有你朋友圈的代購。口訣「你賣,我買,支付寶」

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業對個人,如天貓、京東。口訣「品牌,渠道,銷售好」

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如大眾點評、美團網。就是你買了東西但要自己上門去取。口訣「線上,線下,一起搞」

其次,再來看看什麼是互聯網思維。經整理,把互聯網思維概括為以下八種思維。

一、簡約思維:

好像現在到處在說簡約,但早在Google、Apple等產品設計理念中,就透出種極簡思維的魅力。少即是多,簡約即是美,簡約而不簡單,用最簡單的元素表達最複雜的內容。

看看內容龐雜的導航頁hao123,商品琳琅滿目的淘寶等,他們是如何去體現簡約並展現自己的產品魅力。

二、痛點思維:

設計體驗工作的第一Part,我們會通過調研挖掘用戶在生活中或者使用產品過程中遇到的痛點。然後把痛點的方案放大一百倍,讓用戶痛快。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沒有痛點就沒有亮點。

例如打黑的不安全有了打的軟體,看電影排隊買票煩有了團購產品…...

三、爆點思維:

當完成了產品之後,我們必須要給產品加以包裝,塑造產品性格,形成引爆點,引起關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渠道製造輿論引爆社會化營銷。

例如最近火爆朋友圈的足跡:喊著口號「像電影一樣去生活」,形成「大片」的引爆點。

四、粉絲思維:

只要有粉絲,就有口碑。如今的互聯網和娛樂圈的道理一樣。無論是大品牌小品牌,大明星小明星,都非常注重「粉絲」。有粉絲就有關注,有關注就有市場,沒有粉絲的產品不是好產品。

像蘋果有果粉、小米有米粉、華為有花粉,無論是什麼粉,粉絲們最希望有參與感、尊重感和成就感。

五、標籤思維:

為什麼需要產品標籤?它可以讓用戶一下記住該產品。有品牌標示僅僅只是個平淡的開始,能在用戶腦海中形成一個關鍵詞才叫成功。被貼標籤不是壞事,所以不介意別人給你打上「研發狗」,"UI佬"等標籤,方便大家記住你。23333

現在試試回憶有什麼產品及對應的標籤,瞬間想到了陌陌,約pao神器,你懂的~~~

六、屌絲思維:

除了屌絲,還有土豪,高富帥。中國市場報告指出,在一個隨機抽查60後-90後不等的人群中,以有車有房做為分界線,有81.2%的人稱之為「屌絲」。可見土豪和高富帥並不多,說得屌絲者得天下,毫不為過。

雖說屌絲買不了車買不了房,但屌絲卻有一顆土豪的心,在互聯網的消費絕對是杠杠的,服務好屌絲才有產品基礎。

七、迭代思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敏捷開發,是互聯網產品開發的典型方法論。當等你想好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別人已經甩你好幾條街了。說干就干,錯了立改,持續試錯微創新不斷探索前行,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特點。

小米MIUI系統堅持每周迭代,只有不斷更新才能更上時代的步伐,似魔鬼的步伐...

八、媒體思維:

人人都是自媒體,你會在社交圈可能到一些盆友遇到不如意的人生總是需要去感慨一下樸實無華,或是分享或是雞湯或是BB形形色色的方式。這正是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層,自我價值獲得認可,簡單來說就是刷存在感,博得別人認可。

這就是互聯網思維下的我們,我們生活在這個特別的時代,這是我們的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互聯網是醬紫的。我們射雞濕要怎麼做?觀戰嗎?當然不是,要主動擁抱變化,大膽地進行顛覆式創新。這要求我們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共同改變這個時代。比如交互射雞濕,要更貼近用戶挖掘潛在需求,在產品概念上打破陳規,在設計上推陳出新。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

    歡迎交流,新浪微博@李煜佳UX


百度百科對互聯網思維的解釋: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規則、機會來指導、處理、創新、工作的思想。世界公僕領袖「聯誼會公僕」、「全球大同」的作者彭友指出全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我思獻人人、人人助我思的互聯網思維順勢而生。

前段時間看見一篇關於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企業的文章,貼上來給題主分享一下: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心法(原文我不記得了 ,百度了一下內容大致跟這個差不多)。

===========格嘰格嘰====================================================

課前秀:三個段子

第一個段子:有一個毫無餐飲行業經驗的人,他開了一家餐館,菜品只有12道,在北京只有兩家分店;僅兩個月時間,就實現了所在商場餐廳坪效第一名;綠茶單位坪效大約是100元,將太無二大約在60元,而這家餐廳是200元,VC投資6000萬,估值4億元人民幣,這家餐廳是什麼?是雕爺牛腩。雕爺牛腩有什麼特色?

只有12道菜,比麥當勞還少,花了500萬元買斷香港食神戴龍牛腩配方;每雙筷子都是定製、全新的,吃完飯,筷子和牙籤放入一個精緻的紙套,還可以帶回家;專用牛腩面碗,還有發明專利,上方很厚重,端著手感好,對著嘴喝湯的地方則很薄、很光滑,嘴感好;每個月都會更換菜單,如果粉絲認為某道菜不好吃,這道菜就會在菜單上很快消失;老闆每天花大量時間盯著大眾點評、微博、微信,針對菜品和服務不滿的聲音,立刻回饋;開業前燒掉1000萬搞了半年封測,期間邀請各路明星、達人、微博大號們免費試吃;製造話題:韓寒攜老婆到店吃飯,因為沒預約而被服務員婉拒;不讓12歲以下兒童進入;邀請蒼井空到店,被微博大號「偶遇」並發微博。

雕爺牛腩為什麼這樣安排?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我們再看第二個段子:這是一個淘品牌,2012年6月在天貓上線,65天後成為中國網路堅果銷售第一;2012年「雙十一」創造了日銷售766萬的奇蹟,名列中國電商食品類第一名;2013年1月單月銷售額超過2200萬;至今一年多時間,累計銷售過億,並再次獲得IDG公司600萬美元投資。這是哪個品牌?

這是三隻松鼠,三隻松鼠為什麼能夠成長這麼快?我們從側面看一下,看看三隻松鼠貨品包裹,除了堅果,不能吃的有哪些?

看看三隻松鼠的包裹里不能吃的部分有哪些?卡通包裹,一個帶有品牌卡通形象的包裹;開箱器;快遞大哥寄語;堅果包裝袋;封口夾;垃圾袋;傳遞品牌理念的微雜誌;卡通鑰匙鏈,俘虜用戶心的小玩具;還有濕巾。

一個淘品牌,為什麼要煞費苦心地做這些呢?

再看第三個段子:這是一家創業僅三年的企業。2011年銷售額5億元;2012年,銷售額達到126億元;2013上半年銷售額達到132.7億元,預計全年銷售達到280億元,有可能突破300億元;在新一輪融資中,估值達100億美元,位列國內互聯網公司第四名。

這家企業大家肯定能猜到,就是小米。小米,3年時間,估值100億美金;聯想,30年時間,港股市值100億美金;諾基亞,擁有140多年歷史,目前市值146億美金。從這個意義上講,小米應該算是一個商業奇蹟。沒有互聯網,是不可能實現的?小米又是怎樣利用互聯網的呢?

很多互聯網營銷專家概況小米的成功是新營銷的勝利,漲粉絲、做服務、社會化媒體營銷,等等。這都還沒觸及到本質。

雷軍自己是怎樣總結的?雷軍說小米銷售的是參與感,參與感是小米成功的最大秘密。怎樣理解參與感?

前面給大家分享的這三個企業,雖然分屬不同的行業,但又驚人地相似,我們都稱之為互聯網品牌。

它們背後的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麼?

我給互聯網思維下了個定義: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這裡指的互聯網,不單指桌面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是泛互聯網,因為未來的網路形態一定是跨越各種終端設備的,包括台式機、筆記本、平板、手機、手錶、眼鏡,等等。

不是因為有了互聯網,才有了這些思維,而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這些思維得以集中性爆發。

「獨孤九劍」是華山派劍宗風清揚的武林絕學,強調「無招勝有招」,重在劍意,與互聯網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意味著互聯網思維將像「獨孤九劍」破解天下各派武功一樣,去重塑及顛覆各類傳統行業。

傳統企業互聯網化大致經過以下四個階段(如下圖):首先是傳播層面的互聯網化,即狹義的網路營銷,通過互聯網工具實現品牌展示、產品宣傳等功能;其次是渠道層面的互聯網化,即狹義的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實現產品銷售;然後是供應鏈層面的互聯網化,通過C2B模式,消費者參與到產品設計和研發環節;最後是用互聯網思維重新架構企業。

絕大多數的傳統企業目前仍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徘徊,仍然在糾結於開通微信還是微博,入駐天貓還是京東,並沒有形成一整套的互聯網轉型思路,也就導致了絕大部分的傳統企業互聯網化淺嘗輒止。

最高階最徹底的互聯網轉型,是通過互聯網思維去重塑企業的整個價值鏈。

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小米」。

下面進入正題,我給大家講一下我所理解的互聯網思維體系。

第一,用戶思維

「獨孤九劍」第一招是總訣式,意思是第一招學不會,後面的招數就很難領悟。互聯網思維也一樣。互聯網思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其他思維都是圍繞用戶思維在不同層面的展開。沒有用戶思維,也就談不上其他思維。

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

以用戶為中心,不是剛剛冒出來的概念,很多傳統品牌廠商都在叫嚷著「以用戶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或者「以消費者為中心」,為什麼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用戶思維是格外的重要?

因為,互聯網消除了信息不對稱,使得消費者掌握了更多的產品、價格、品牌方面的信息,互聯網的存在使得市場競爭更為充分,市場由廠商主導轉變為消費者主導,消費者「用腳投票」的作用更為明顯,消費者主權時代真正到來。

作為廠商,必須從市場定位、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乃至售後服務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不能只是理解用戶,而是要深度理解用戶,只有深度理解用戶才能生存。商業價值必須要建立在用戶價值之上。沒有認同,就沒有合同。正如《建國大業》裡面毛澤東所說:「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

這裡面的第一個法則,得「屌絲」者得天下

從市場定位及目標人群選擇來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多抓住了「屌絲群體」、「草根一族」的需求,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長尾市場。「屌絲」不僅體現在生活狀態上,更是一種心態,他們身份卑微又追求認可,他們尋求「存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這樣的人群,在目前的國內網民中,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比例。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屌絲群體」即人民群眾,「屌絲」喜歡的就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

這是一個人人自稱「屌絲」而骨子裡認為自己是「高富帥」和「白富美」的時代。當你的產品不能讓用戶成為產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們連接在一起,你的產品必然是失敗的。

「屌絲」群體,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只要你在中國做互聯網,就必須重點關注。「屌絲」人群喜歡的,等於「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在中國,只有深耕最廣大的「屌絲」群體,才可能做得出偉大的企業。QQ、百度、淘寶、微信、YY、小米,無一不是攜「屌絲」以成霸業。

再看,用戶思維的第二個法則,兜售參與感

在品牌和產品規劃層面,「屌絲群體」需要什麼,我們就應該提供什麼,「屌絲」需要的是參與感,我們就應該把這種參與感傳遞到位。

讓用戶參與產品開發,便是C2B模式。

一種情況是按需定製,廠商提供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即可,如海爾的定製化冰箱;另一種情況是在用戶的參與中去優化產品,如服裝領域的淘品牌「七格格」,每次的新品上市,都會把設計的款式放到其管理的粉絲群組裡,讓粉絲投票,其群組有近百個QQ群,輻射數萬人,這些粉絲決定了最終的潮流趨勢,自然也會為這些產品買單。

讓用戶參與品牌傳播,便是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的要義,就是製造粉絲,讓粉絲自組織推動一切。我們的品牌需要的是粉絲,而不只是用戶,因為用戶遠沒有粉絲那麼忠誠。

在小米的體系中,最重要的「粉絲」叫「榮組兒」,即榮譽開發小組成員,直接參与產品決策。「米粉」應該是小米最為得意的作品,遠遠超過一個手機,一台電視。

品牌需要的是粉絲,而不僅僅是會員!

「粉絲」是品牌的一部分,牢不可分。互聯網時代,創建品牌和經營粉絲的過程高度融為一體了。

粉絲不是一般的愛好者,而是有些狂熱的痴迷者,是最優質的目標消費者。因為喜歡,所以喜歡,喜歡不需要理由,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產品也會被接受。所以,未來,沒有粉絲的品牌都會消亡。

從藝術角度來講,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豆瓣評分還不到5分,但這個電影觀影人群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正是郭敬明粉絲「四迷」的富礦。正因為有大量的90後粉絲「護法」,《小時代1》《小時代2》才創造出累計超過7億的票房神話。

法則3:用戶體驗至上

在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過程中,要遵循「用戶體驗至上」。

用戶體驗是一種純主觀、在用戶接觸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感受。好的用戶體驗,應該從細節開始,並貫穿於每一個細節,這種細節能夠讓用戶有所感知,並且這種感知要超出用戶預期,給用戶帶來驚喜。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們日夜不停地泡在網上研究用戶的使用習慣。歷史上似乎從來就沒有哪一個大眾消費品行業像互聯網行業如此重視過用戶的感受。

「用戶體驗至上」應該貫穿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整個鏈條,說白了就是「讓消費者一直爽」。微信新版本對公眾賬號的摺疊處理,就是很典型的「用戶體驗至上」的選擇。

品牌建設的過程,就是打造用戶體驗的過程。所有環節的產品或服務,都是為了實現用戶體驗的目標。

我們回過頭來看用戶思維,涵蓋了最經典的品牌營銷的Who-What-How模型,Who,我們的目標消費者選擇——得「屌絲」者得天下;What,針對目標消費者需求,我們兜售參與感;How,怎樣實現——全程用戶體驗至上。是這樣一個邏輯。

第二:簡約思維

簡約思維,是指在產品規劃和品牌定位上,力求專註、簡單;在產品設計上,力求簡潔、簡約。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消費者的選擇太多,選擇時間太短,用戶的耐心越來越不足,而轉移成本太低。線下一家門店出來再進入下一家,線上只需要點擊一下滑鼠,轉移成本幾乎為零。所以,必須在短時間內能夠抓住他!

法則4:專註,少即是多

產品線的規劃,要專註。

蘋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蘋果接近破產,喬幫主回歸,砍掉了70%產品線,重點開發4款產品,使得蘋果扭虧為盈,起死回生。2007年推出了第一款iPhone,即使到了5S,到了「土豪金」,也只有5款。

這裡要說明一下,這裡的專註是指為了做成一件事,必須在一定時期集中力量實現突破。

品牌定位也要專註,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的理由,一個就足夠。

最近很火的一個網路鮮花品牌,叫RoseOnly,它的品牌定位是高端人群的「愛情唯一」,在這個網站的買花者需要與收花者身份證號綁定,且每人只能綁定一次,意味著「一生只愛一人」,這樣的定位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團購、B2B、親朋好友禮品的其他機會。2013年2月上線,8月份做到了月銷售額近1000萬元。

大道至簡,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傳播,越難做。大家能不能少做點事?能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少就是多,專註才有力量,專註才能把東西做到極致。尤其在創業時期,做不到專註,就沒有可能生存下去!

法則5:簡約即是美

在產品設計方面,要做減法。外觀要簡潔,內在的操作流程要簡化。Google首頁永遠都是清爽的界面,蘋果的外觀、特斯拉汽車的外觀,都是這樣的設計。

第三:極致思維

極致思維,就是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超越用戶預期。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只有做到極致,才能夠真正贏得消費者,贏得人心。

什麼叫極致?和君合伙人季輝說,極致就是把命都搭上。你們看看蘋果,就是喬老爺子把命都搭上了的結果。

法則6:打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

用極限思維打造極致的產品。方法論有三條: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點,癢點或興奮點);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緊」(得產品經理得天下)。

好產品是會說話的,是能夠自傳播起來的,因為「一切產業皆媒體」,「人人都是媒體人」,在這個社會化媒體時代,好產品自然會形成口碑傳播。

尖叫,意味著必須把產品做到極致;極致,就是超越用戶想像!

法則7:服務即營銷

除了產品本身,服務及其他產品周邊的體驗,也同等重要。在服務環節,也要做到極致。

阿芙精油是知名的淘寶品牌,有兩個小細節可以看出其對服務體驗的極致追求:1)客服24小時無休輪流上班,使用Thinkpad小紅帽筆記本工作,因為使用這種電腦切換窗口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讓消費者少等幾秒鐘;2)設有「CSO」,即首席驚喜官,每天會在顧客留言里尋找,猜測哪個顧客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推銷員、專家或者聯繫人。找到之後他們就會詢問地址寄出包裹,為這個可能的「意見領袖」製造驚喜。

海底撈也是一個服務做得很好的企業,其服務理念受到很多人推崇。有一次我去圖書大廈,看到書架上有三本書,第一本叫《海底撈你學不會》,第二本叫《海底撈你學得會》,第三本叫《海底撈你能不能學會》,足可以看出它的火爆程度。但是在互聯網思維席捲整個傳統行業的浪潮之下,如果海底撈不能用互聯網思維重構企業的話,學不會的,可能是海底撈了。

第四:迭代思維

「敏捷開發」是互聯網產品開發的典型方法論,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允許有所不足,不斷試錯,在持續迭代中完善產品。

互聯網產品能夠做到迭代主要有兩個原因:1)產品供應到消費的環節非常短;2)消費者意見反饋成本非常低。

這裡面有兩個點,一個「微」,一個「快」。

法則8:小處著眼,微創新

「微」,要從細微的用戶需求入手,貼近用戶心理,在用戶參與和反饋中逐步改進。「可能你覺得是一個不起眼的點,但是用戶可能覺得很重要」。360安全衛士當年也只是一個安全防護產品,後來也成了新興的互聯網巨頭。

法則9:精益創業,快速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反應,產品才更容易貼近消費者。Zynga遊戲公司每周對遊戲進行數次更新,小米MIUI系統堅持每周迭代,就連雕爺牛腩的菜單也是每月更新。

好產品是運營出來的。

一個微創新是改變不了世界的,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微創新。

那麼傳統企業能不能迭代?我們總不能一個月上市一袋洗衣粉吧?怎樣構建自身產品或服務與消費者溝通的迭代機制?這裡的迭代思維,對傳統企業而言,更側重在迭代的意識,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及時乃至實時地關注消費者需求,把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第五:流量思

流量意味著體量,體量意味著分量。「目光聚集之處,金錢必將追隨」,流量即金錢,流量即入口,流量的價值不必多言。

法則10:免費是為了更好地收費

互聯網產品,免費往往成了獲取流量的首要策略,互聯網產品大多不向用戶直接收費,而是用免費策略極力爭取用戶、鎖定用戶。淘寶、百度、QQ、360都是依託免費起家。當年的360安全衛士,用免費殺毒入侵殺毒市場,一時間攪的天翻地覆,回頭再看看,卡巴斯基、瑞星、金山等殺毒軟體,估計沒有幾台電腦還會裝著了。

免費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基礎免費,增值收費;第二,短期免費,長期收費。

「免費是最昂貴的」,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選擇免費策略,因產品、資源、時機而定。

法則11:堅持到質變的「臨界點

流量怎樣產生價值?

量變產生質變,必須要堅持到質變的「臨界點」。

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活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質變,這種質變往往會給該公司或者產品帶來新的「商機」或者「價值」,這是互聯網獨有的「奇蹟」和「魅力」。QQ若沒有當年的堅持,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企業帝國。注意力經濟時代,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機會思考後面的問題,否則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話說回來,堅持哪有那麼容易?

第六:社會化思維

9月份,天貓啟動了「旗艦店升級計劃」,增加了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模塊。同時,也發布了類似微信的產品「來往」,這也證明了,社會化商業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企業紛紛加速了布局。

社會化商業的核心是網,公司面對的客戶以網的形式存在,這將改變企業生產、銷售、營銷等整個形態。

法則12:利用社會化媒體,口碑營銷

舉個例子,有一個做智能手錶的品牌,通過10條微信,近100個微信群討論,3千多人轉發,11小時預訂售出18698隻土曼T-Watch智能手錶,訂單金額900多萬元。

這就是微信朋友圈社會化營銷的魅力。社會化媒體應該是品牌營銷的主戰場,口碑營銷的鏈式傳播速度非常之快。以微博為例,小米公司有30多名微博客服人員,每天處理私信2000多條,提及、評論等四五萬條。通過在微博上互動和服務讓小米手機深入人心。但有一點要記住,不是用了社會化媒體就是口碑營銷,口碑營銷不是自說自話,一定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以用戶的方式和用戶溝通。

我和一個朋友運作一個公眾賬號「和君同行」,每天發點讀書心得,沒有任何推廣,完全靠口碑,6個月粉絲過萬,這也印證了互聯網時代口碑的力量。

法則13:利用社會化網路,眾包協作

眾包是以「蜂群思維」和層級架構為核心的互聯網協作模式,意味著群體創造,不同於外包、威客,更強調協作。

維基百科就是典型的眾包產品。傳統企業要思考如何利用外腦,不用招募,便可「天下賢才入吾彀中」。

noCentive網站創立於2001年,已經成為化學和生物領域的重要研發供求網路平台。「創新中心」聚集了9萬多名科研人才,寶潔公司是「創新中心」最早的企業用戶之一。該公司引入「創新中心」的模式,把公司外部的創新比例從原來的15%提高到50%,研發能力提高了60%。寶沽目前有9000多名研發員工,而外圍網路的研發人員達到150萬人。

小米手機的產品研發,讓用戶深度參與,實際上也是一種眾包模式。

第七:大數據思維

易歡歡、趙國棟等人寫的《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全面闡述了大數據的來龍去脈和產業效應。「缺少數據資源,無以談產業;缺少數據思維,無以言未來」。大數據思維,是指對大數據的認識,對企業資產、關鍵競爭要素的理解。

法則14:小企業也要有大數

用戶在網路上一般會產生信息、行為、關係三個層面的數據,比如用戶登錄電商平台,會註冊郵箱、手機、地址等,這是信息層面的數據;用戶在網站上瀏覽、購買了什麼商品,這屬於行為層面的數據;用戶把這些商品分享給了誰、找誰代付,這些是關係層面的數據。

這些數據的沉澱,有助於企業進行預測和決策,大數據的關鍵在於數據挖掘,有效的數據挖掘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分析預測。海量用戶和良好的數據資產將成為未來核心競爭力。一切皆可被數據化,企業必須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台,小企業,也要有大數據。數據資產成為關鍵競爭力,乃至核心競爭力。

法則15:你的用戶不是一類人,而是每個人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客戶所產生的龐大數據量使營銷人員能夠深入了解「每一個人」,而不是「目標人群」。這個時候的營銷策略和計劃,就應該更精準,要針對個性化用戶做精準營銷。

銀泰網上線後,打通了線下實體店和線上的會員賬號。在百貨和購物中心鋪設免費wifi。這意味著,當一位已註冊賬號的客人進入實體店,他的手機連接上wifi,後台就能認出來,他過往與銀泰的所有互動記錄、喜好便會一一在後台呈現。當把線上線下的數據放到集團內的公共資料庫中去匹配,銀泰就能通過對實體店顧客的電子小票、行走路線、停留區域的分析,來判別消費者的購物喜好,分析購物行為、購物頻率和品類搭配的一些習慣。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商品和庫存的可視化,並達到與用戶之間的溝通。

第八:平台思維

互聯網的平台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失控》這本書在互聯網圈內很流行,講述的外部失控,意味著要把公司打造成開放平台;內部失控,就是要通過群體進化推動公司進化,在公司內部打造事業群機制。

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產業巨頭。全球最大的100家企業里,有60家企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平台商業模式,包括蘋果、谷歌等。平台盈利模式多為「羊毛出在狗身上」,不需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法則16:打造多方共贏的生態圈

平台模式的精髓,在於打造一個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

將來的平台之爭,一定是生態圈之間的競爭,單一的平台是不具備系統性競爭力的。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圍繞搜索、電商、社交各自構築了強大的產業生態,所以後來者如360其實是很難撼動的。

從這個角度講,和君公司就是一個生態公司,絕不僅僅是一個諮詢公司那麼簡單。諮詢、資本、商學構成了強大的生態,這也是其他諮詢公司長遠無法比擬的地方。

法則17:善用現有平台

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或者新的互聯網公司創業,當你不具備構建生態型平台實力的時候,那就要思考怎樣利用現有的平台。

馬雲說:「假設我今天是90後重新創業,前面有個阿里巴巴,有個騰訊,我怎麼辦?第一點,我如何利用好騰訊和阿里巴巴,我想都不會去想我會跟它去挑戰,因為我今天我的能力不具備,心不能太大。」

法則18:讓企業成為員工的平台

互聯網巨頭的組織變革,都是圍繞著如何打造內部「平台型組織」。

包括阿里巴巴25個事業部的分拆、騰訊6大事業群的調整,都旨在發揮內部組織的平台化作用。海爾公司近年來一直在開展「人單合一」,將8萬多人分為2000個自主經營體,讓員工成為真正的「創業者」,在海爾的大平台上自己尋找創業機會,同時配合內部的風投機制,或者員工自己到社會上組織力量,成立小微公司,就是要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內部平台化,對組織要求就是要變成自組織而不是他組織。他組織永遠聽命於別人,自組織是自己來創新。

和君公司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蘊含著巨大能量的平台,絕不僅僅是知識平台、夥伴平台,更是事業平台、生活平台。如先生所言,誰能讀懂和君,誰才能夠借勢和君,有幾人能夠真的讀懂和君呢?

第九:跨界思維

互聯網和新科技的發展,純物理經濟與純虛擬經濟開始融合,很多產業的邊界變得模糊,互聯網企業的觸角已經無孔不入,零售、製造、圖書、金融、電信、娛樂、交通、媒體等等。

互聯網企業的跨界顛覆,本質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包括結構效率和運營效率。

法則19:攜「用戶」以令諸

這些互聯網企業,為什麼能夠參與乃至贏得跨界競爭?答案就是:用戶!

他們掌握著一方面掌握用戶數據,另一方面又具備用戶思維,自然能夠攜「用戶」以令諸侯。阿里巴巴、騰訊相繼申辦銀行,小米做手機、做電視,都是這樣的道理。

跨業洗牌,未來的行業競爭,一場跨界分金的盛宴正在開始!

1、移動說,搞了這麼多年,今年才發現,原來騰訊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2、你認為收費的主營業務,一個跨界的進來,免費,因為人家根本不靠這個賺錢,你美滋滋的活了好多年,結果到最後不知道怎麼死的。

3、典型的案例如瑞星殺毒收費,360殺毒進來全部免費,讓整個殺毒市場翻天覆地。

4、和君商學院。中國大部分商學院,培訓機構都收費,和君免費,用最認真,最實戰的教學吸納各大高校才子來培育。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一個人的思想,思想都高度一致了,還有什麼不好辦的呢?

5、機場,不能夠是一個娛樂場么?不可以成為最重要的社交中心么?微信只是一個社交工具么?

6、酒吧還是酒吧么?咖啡廳還喝咖啡么?酒店就是用來睡覺的么?餐廳就是用來吃飯的么?美容業就靠折騰那張臉么?肯德基可不可以變成青少年學習交流中心?銀行等待的區域可以不可以變成新華書店?飛機機艙可不可能變成國際化的社交平台?

未來十年,是中國商業領域大規模打劫的時代,所有大企業的糧倉都可能遭遇打劫!一旦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來不及變革的企業,必定遭遇前所未有的劫數!

未來十年,是一個海盜嘉年華,各種橫空而出的「千年妖怪」將像馬雲、馬化騰一樣遍布各個領域,他們兩個是開了個頭而已,接下來的故事,將越來越精彩。

……

所以,最後一個法則:用互聯網思維,大膽顛覆式創新。

不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都要主動擁抱變化,大膽地進行顛覆式創新,這是時代背景的必然要求。

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個跨界的人,能夠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一個真正厲害的企業,一定是手握用戶和數據資源,能夠縱橫捭闔敢於跨界創新的組織。

你不敢跨界,就有人跨過來打劫;你不跨界,就有人讓你「出軌」!

李彥宏指出:「互聯網和傳統企業正在加速融合,互聯網產業最大的機會在於發揮自身的網路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等,去提升、改造線下的傳統產業,改變原有的產業發展節奏、建立起新的遊戲規則。

互聯網九個典型思維將重塑企業價值鏈,涉及商業模式設計、產品線設計、產品開發、品牌定位、業務拓展、售後服務等企業經營所有環節。

這裡總結一下:依託波特的價值鏈模型,我們梳理一下互聯網思維體系。

用戶思維、大數據思維貫穿整個價值鏈條的始終;

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主要體現在產品研發、生產和服務環節;

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主要體現在銷售和服務環節;

平台思維體現在戰略、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層面;

跨界思維主要基於產業層面。

如此,便是我總結的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

學以致用,大家想想如何用互聯網思維去重塑傳統美髮行業?

美容美髮全產業鏈,國內有7000億的市場規模,單就美髮而言,也有至少3000億的規模,看看各個小區門口的理髮門店就知道了。那麼,互聯網思維下,究竟是怎樣的產業定位、市場定位?跨界之後的理髮店是什麼樣的形態?理髮店的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平台?針對哪一類消費人群?提供哪幾種產品組合?怎樣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理髮店的產品組合怎樣優化?組織形態可以怎樣設計?怎樣利用社會化媒體開展理髮店的營銷推廣?怎麼構建理髮店會員的大數據體系?怎樣維繫理髮店的會員?如何把一個理髮店做起來?如何把連鎖店發展起來?如何做到上市?

這一系列問題,如果你思考清楚了,互聯網思維你也就真的懂了,你也就無往而不勝了。

傳統行業企業如何轉型互聯網?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體系、節奏與火候。

1)體系:互聯網9大思維,每個部分該如何運用到企業轉型的實際中?

2)節奏:怎樣的時間安排?怎樣的戰略步驟?配合什麼樣的資源?

3)火候:如何解決線上線下的衝突?如何權衡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如何解決人才瓶頸?

互聯網成為生活中的「水和電」,成為我們的基礎設施。互聯網思維成為最根本的商業思維,是一切商業行為的起點。

未來將不會再有互聯網公司,因為所有企業都將成為互聯網公司。

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核心關鍵不是電商,不是微博微信營銷,不是大數據,不是雲計算,不是粉絲,而是互聯網的思維體系。

今天看一個產業有沒有潛力,就看它離互聯網有多遠。任何一個在當今社會要立足的人,你都必須要建立一個互聯網化的思維。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的企業,才可能真正贏得未來。

美圖秀秀蔡文勝說:未來屬於那些傳統產業里懂互聯網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聯網但不懂傳統產業的人。

金山網路傅盛說:這樣的產業機會屬於敢於用互聯網向傳統行業發起進攻的互聯網人。

我們認為,未來一定是屬於既能深刻理解傳統商業的本質,也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不管你是來自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領域。未來一定屬於這種O2O兩棲人才。

傳統企業要想贏得未來,一定要把這種互聯網思維融入整個企業經營的邏輯之中。

回顧一下和君「十六字訣」:產業為本,戰略為勢,創意為魂,金融為器。互聯網思維應該是「創意為魂」中的「魂」。

這樣的時代機遇和產業機會,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大的歷史機遇。小米的奇蹟,雖然空前,但不絕後,用好這套互聯網思維,必然會有更多的企業迅速崛起。

大變革時代,意味著大機遇,也面臨大挑戰。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把互聯網思維煉進諮詢事業中

這波互聯網思維帶來的商業變革,必然同步帶來商學思想的革新。基於互聯網浪潮的商學實踐,必然會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濃重一筆,也許阿里巴巴、騰訊、小米這樣的企業,真的能夠創造足夠令人驚嘆的商業奇蹟!

作為和君人,我們面對的更多是不懂互聯網的傳統行業傳統企業,在這場變革浪潮中,希望我們能夠用這種互聯網思維去為這些客戶創造價值!

感謝有你,和君同行!


我用大實話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就是培養粉絲。因為互聯網是廉價而實惠的廣告平台,相比廣告而言更容易被接受。而且你可以時時刻刻打廣告不用交廣告費,隨時隨地寫軟文不會被厭倦。每個人說話都有三分道理,到了粉絲那裡就會被無限放大,所以即便愚蠢的產品也能被理解為優秀的創意


假如我是一個開飯館的,傳統的方式是找一個門面,請幾個廚師,然後打開門做生意。如果這個事情在互聯網上,可能是這樣的:

1.沒有門面了,在網站點餐,送上門給你。

2.沒有特定廚師了,只要你出得起錢,你可以選任何一個廚師,廚師們來競標客戶。

3.唯一不變的是有吃飯的人,有做飯的人,有交易,還要有人洗碗

4.採購、支付、評價等方式都變了。

5.互聯網的改變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論。


原本沒有互聯網思維,小米成功後,這個定律席捲了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這很像中國人的作風,沒成功時,人人罵你奇葩,成功後,人人誇你天才。

雷總不止在一個場合說過,互聯網思維最好的詮釋是:專註、口碑、極致、快。作為一名在小米待了2年的小米人,對此也感觸很深。

每次有其他企業來小米學習,雷總、阿黎都會反覆的講解小米為何會成功,聽者當時很激動,事後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沒有一絲改進和思考,所以,這麼久了,沒有能超越小米的,也沒有能複製小米的。


「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一種什麼思維?」

你可能會認為,互聯網思維不就是講爆品,講共享,講平台之類的嘛。

當然不是,單單講一講這些名詞,還不能夠指導我們用互聯網思維做事情。

這篇文章主要就講兩件事:

1. 為什麼過去的一些在人力資源上,營銷上很成功的方法,在這個年代卻逐漸失效了?

2. 互聯網思維與傳統思維的區別到底在哪?

1

為什麼過去那些有用的老法子

在這個年代卻逐漸失效?

您讀一讀這三個故事,以及它後面的分析,也許就大概了解原因了

故事1:

某公司領導為了讓員工認真幹活,於是明確要求員工不能遲到,不可早退,每天必須提交工作報告。

結果事與願違,員工幹活的積極性更差了。(這在90後員工身上特別明顯吧)

故事2:

某公眾號為了在活動現場吸引粉絲,於是為每一個關注公眾號的人贈送禮品。

結果大多數顧客拿到禮品之後,就主動取消了關注。

故事3:

某公司為了推廣自己的公眾號,於是老闆號召每位員工都必須轉發公司文章。

結果響應號召的員工根本沒幾個。

你會發現,上面所有的做法,都是想通過直接控制對方的行為,達成目標。

可能達到的效果卻是越來越有限了。

反而是我聽到的一些故事,卻是這樣做的:

故事1:

某公司不限制員工每天的工作時間,但公司讓員工感到,他們正在打造更棒的產品,他們也將為用戶帶來更棒的體驗。

員工的積極性反而更高,也有了更多的創意。

故事2:

公司運營某情感公眾號,文章專註於為粉絲解答情感困惑,結果不斷獲得粉絲支持,部分還購買了深度諮詢服務。

故事3:

老闆為了讓員工轉發公眾號文章,於是更改文章內容,讓文章成為社交談資,為員工提供了更體面的轉發動機,員工轉發意願更高了。

上面三個故事,都沒有在直接控制行為,而是持續為對方提供了某種動機,(關注動機,工作動機,轉發動機),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為什麼相對於那種「直接控制行為」的方式,持續的提供「某種行為動機」反而變得更有用呢?

我認同的觀點是:

在過去的那個時代,渠道有限,媒體有限,比如用戶只有那幾個電視台可以看,就只在那幾個商場買東西,這就意味著誰先控制了渠道,誰先掌控了媒體,誰就能獲勝(例如當年很多人都搶著花上千萬在央視打廣告),所以「直接控制」的思維會非常有效。

但現在信息渠道變多,商品渠道過多,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可以不必每天看央視,可以不必非得去樓下超市,在網上什麼都能買到,這個時候,你就需要不斷地提供讓用戶選擇你的理由,不然用戶就會被其他選擇吸引走了,所以「提供行為動機」反而對你更有用。

舉個例子,可樂這種飲料,你在中國幾乎每一家超市都能買到,但可樂在中國的銷量卻正在萎縮,因為人們開始拒絕喝碳酸飲料,轉而選擇更健康的飲料(例如果汁,維他命水),當人們的選擇變多時,提供購買動機開始變得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小公司可以生存的很好。因為小公司現在可以低成本的擁有銷售渠道,也可以更低成本傳播他們的產品信息,而大公司很難進行封殺,所以對於小公司來講,銷售渠道和傳播都不再是限制他們發展的問題,首先把產品做好反而是最關鍵的。

那麼假如你以前習慣了採取「直接控制」,在這個時代,你具體該如何改進呢?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

1. 從指揮對方行為變為影響對方的認知

指揮行為就是直接要求或對方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例如,為了更快完成項目,要求員工每天多工作1個小時

但影響對方的認知則是:我要讓他感覺到XXX,從而他自己做出我預期的行為。

例如,為了更快完成項目,我要讓員工感到工作中的使命感(例如我們是為了改變XXX),從而讓員工主動積極工作。

由於這個時代,信息流通更快了,控制的難度要大於從前,所以選擇通過影響別人對你的感覺,而非直接控制信息,將會是這個時代越來越主流的做法。

2. 從打雞血變為策略先行

在此前那個選擇不多的年代,商品之間基本上不存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只要你能生產出了,總可以賣的出去,所以領導需要做的是提高人們生產效率。

(比如從一天能生產5件到生產7件)

這就意味著,策略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尋找差異化擊敗對手),而通過打一些雞血,指揮對方的行為,例如要求對方堅持不懈的奮鬥,充滿幹勁的奮鬥(很多的雞血語錄),讓對方生產更多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但放在這個同質化非常嚴重,大多商品都在滯銷的年代,你就發現打雞血往往沒什麼卵用。

比如你手上一款美容產品時,滯銷嚴重,需要有差異化的購買理由。

那麼很顯然,這種打雞血的話「最困難的時候你也要堅持,要保持勤奮!」,對你來說沒有任何幫助 。

在過去那個年代,誰的渠道鋪的更廣,誰賣出的產品就會更多。

所以能吃苦,肯出力,能幫助公司鋪更多的渠道,就顯得很重要,員工不需要想策略,但需要奮鬥的勁頭。

但現在對於很多商品,網路購物讓線下渠道不再那麼重要,反而為產品找到差異化定位變得重要,而這就需要策略先行,而非雞血。

3. 從改造企業內部到引導外部認知

想一想,如果你要做一家奶茶店,你打算如何超過競爭對手?

傳統的內部控制思維是這樣的:

從進貨的角度來講,盡量壓低原材料的進貨價格,把成本壓低

從生產角度來講,優化生產流程,讓店裡面每天能做更多的奶茶

從存貨上來講,最好不要佔用過多空間,節省成本

總之就是通過一切對企業內部的控制,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然後賺取更多的利潤

但如果我們換個思路,我們不從企業的內部控制入手

我們從影響外部認知的角度呢?

——我該如何做,才能消費者注意到我,並有選擇我的意願?

曾經有一家奶茶店叫喪茶

它通過自己的文案,自己的包裝引發了年輕人的關注

它的店面是這樣的:

它的文案是這樣的:

這一類喪文案,引起了很多90後的共鳴

因為年輕人,他們比較自信,也比較關注自己,但初入工作職場,就會面臨壓力,所以有很多負面情緒,而喪茶就替90後表達了這些負面的情緒

結果就是,獲得了大量年輕人的支持,甚至你要排6個小時的隊才能買到一杯喪茶

在過去企業可能更側重內部管理(比如庫存,資金,生產流程),因為消費者選擇太少了,我的商品總能賣出去,所以我只要把成本降低,就會更賺錢

但現在商品過剩,企業的側重點,從如何降低成本,轉變為如何讓消費者從成千上萬的同類商品中,主動選擇我?

這也是為什麼上個時代,流程管理非常流行,但在這個時代你會發現,大家都開始重視營銷這件事,大家的注意力也開始放在,如果讓消費者可以主動選擇我

話說到這,我們也可以回答之前留下的那個疑問了

所以互聯網思維與傳統思維到底有什麼不同?

總結來說,互聯網思維意味著在三個方面的不同

1. 互聯網思維側重影響對方的感知,而非直接控制對方的行為

2. 互聯網思維側重策略先行,而非打雞血

3. 互聯網思維,更側重企業是如何控制外部的認知,例如影響用戶認知的,讓用戶有選擇我的意願

歡迎關注微信號「傳略會」,每周解答一個企業轉型升級中的困惑


推薦閱讀:

隨著互聯網的崛起,還有必要學習 C++ 嗎?貌似 C++ 越來越難找工作了...
為什麼出現了ruby on rails 而沒有出現python on pyres?
如何看待李毅吧出征 Facebook 在各網站的直播被屢次封鎖?
第一份Data Scientist(PhD)工作,FG vs. E輪startup怎麼選?
Negar Kordi的關注者多次重複出現,能否證明她的刷粉問題?

TAG:互聯網 | 互聯網創業 | IT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