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沒有走向殖民,而是形成一套華夷秩序?

近代以前,中國國力強盛,實力遠超西方國家。然而中國並未開展殖民活動,為自己獲得更多利益,而是形成一套華夷秩序,薄來厚往。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其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近代以前就沒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古代中華文明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殖民主義但是存在著大量的武裝殖民行為,比如秦對六國,漢唐的安西都護府,衣冠南渡之後搞得種種,五胡亂華啦啦啦,等。至於現代意義的殖民主義為什麼沒有,就是因為李有希說的。你沒有資本主義,大宗商品貿易不發達。


1. 所謂的「
華夷秩序
,薄來厚往 」並不確切,這更多的是當時的一種國際貿易形勢,萬國競相來朝其實是爭著來華夏做貿易的意思。

2.中國的對外擴張並沒有終止過,基本上到達了地理極限。

3.從地理特徵上,東亞的季風氣候使得江南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使得自給自足就可以形成穩定的社會組織,另一方面, 大一統的國家使得資源相互配置,商業交換在轄區內部就可以充分的完成,而國家足夠大,人口也足夠多,從而形成足夠大的市場消化各種需求。外來貿易最多是補充而不是生死存亡的命脈(不像苦命的歐洲古時候)。

4.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傳統理念。不過很難說這個是原因還是結果,我傾向於認為這是上述幾個事實造成的結果。

總之,很多東西,地理山川氣候的分布形態就已經決定了歷史的大致走向了,《歷史的地理樞紐》和《槍炮鋼鐵細菌》說的比較清楚。


要說原因,這得先看如何定義殖民和華夷思想

西方式那種奴役原住民 經濟剝削式的殖民 咱確實沒幹過 沒必要自己給自己載個罪名

但是如果殖民是指類似一個民族凌駕於另一個民族的霸權和領土侵佔行為,這個嘛,在中國古代來說,不好說,因為中國式殖民非常隱蔽。 中國古代殖民往往是以屯墾為模式的逐漸滲透方式進行的,表面上來看,漢人只是來勞動開荒的,不算殖民,但是一旦漢人的良田越開越多, 游牧族群的可放牧的土地就會逐漸減少,漁獵和其他農耕技術不如漢人的群體也會被擠兌到更加偏遠的地區 這是一個市場競爭下的自然結果 哪怕漢人一開始並沒有什麼殖民的「邪惡意圖」。而一旦和其他非漢族族群的土地矛盾激化,那自然而然就是戰爭了,有個別時期,他們可以趁機入侵華夏,例如五胡亂華, 而在更多的時期,漢族政權往往可以以蠻夷暴動 作亂中國名義把他們暴力驅趕,這個例子就狠多了,但是舉出來有破壞團結的嫌疑,有時間的人可以去看看秦朝在百越,漢朝在河西四郡,宋明在兩廣雲貴一帶的歷史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但是為什麼這麼隱蔽呢,不得不佩服華夏自古以來的 神洗白 的歷史策略, 殖民過程早就被開荒,抗擊侵略的名義掩蓋得很徹底。

至於華夷思想,首先我要先說一點,別聽網上那些自稱儒家(注意是自稱儒家,而不是儒家)宣傳的什麼中國是文化民族,華夷思想是以文化區分民族云云,這套歷史理論是民國吹的很猛的文化論風潮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在現在考古學和各方面深化研究下,從目前角度來看,這套理論並不符合歷史真相。

要解答清楚華夷思想必須結合其產生的歷史環境,周朝 ,同樣也是民國學者說出了一些歷史事實,周朝的制度是一套武裝屯墾殖民體系。

最初的華夏(周朝的諸夏)並不是什麼文化民族,而是一群以血緣宗親為基礎的政治聯盟殖民者群體, 一開始周代的領土也不是我們所看到一划一大片華夏諸侯國,而是一個個衛星一般華夏殖民城市星羅密布的分布在東亞大地上,周朝分封其實本質上是一個勢力劃分體系。

華夷思想兩大法則 尊王攘夷,以夏變夷就是基於當時的歷史環境產生, 前者是因為需要一個共同的領導大哥(哪怕只是虛的)團結殖民集團互相幫助(這也就是管仲說的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周天子也說了類似反對中國之間內戰的話) 一致對外, 以夏變夷實際上就是對於各諸侯國勢力範圍內的蠻夷(用現在的話來說,也許可以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原住民)進行強化同化。

還有一個叫夷夏隔絕,我就不多說了,有點種族隔離的意思。。。

華夷思想最終上升到文明論,其實也是古人玩的一套把戲,把文明概念徹底和華夏語(漢語) 華夏文化捆綁 講了華夏語服從華夏文明才算文明,由此強化擴張的正義性。 而非一開始就是文化論的

華夷思想,華夏秩序就是某種意義上的中國版本的殖民思想,華夏有權利擴張,有權利同化,蠻夷敢反抗那就是和文明做對,是逆天而行。

而後世的範圍更加廣泛經濟模式的華夏秩序,一方面是因為華夏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已經無法再涉及更遠的地區。 一方面華夏秩序的所謂厚往薄來,其實中國不見得吃虧,有時候看歷史千萬別聽古人的片面之詞。 這點在當年看一部日本歷史題材才讓我猛然驚醒,當時日本的將軍說出一個和宋明貿易的一個歷史事實,因為日本不具有更高級的煉金技術,只能把大量金沙金礦廉價賣給中國,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中國賞賜的所謂工藝品,書籍 服裝其實是在表面價格上比其他國家進貢的 土特產(原材料)高,實際上是中國佔便宜。 我們的老祖宗不是傻子,現在很多經濟道理,他們其實也懂

綜上所述,華夷秩序本身就是一種華夏殖民理論,同時在達到最大擴張(受制於當時的人口數量,農耕技術和交通工具,華夏殖民的核心利益誘導是尋找耕地)時期用這套理論穩定周邊國家。

和西方近代殖民核心區別,技術區別,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工具革命讓人可以實現更遠的遷徙和控制更遠的地區,同時開墾更多的土地。 所以清末民初中國引進新的技術之後,也迅速開墾了東北一帶的凍土,形成新的漢族民系-東北民系

PS: 中國近代很流行的一帶鼓吹什麼西方海洋文明藍色文明,希羅多麼偉大 以河殤紀錄片為代表的理論,實在不敢苟同,特別是學了西方歷史之後, 實際上希羅的殖民 相對於華夏並不成功,最終形成只是一點點的商業據點 並沒有形成人口霸權,一旦自身勢力衰弱徹底崩潰被異族取代, 反而不如華夏的屯墾移民逐漸的人口擴張來得穩定,哪怕華夏崩潰了,華夏族都還在,最終還會復辟。

現代西方殖民是以西班牙 葡萄牙這些希羅文化繼承國家開啟的,但是最終得利者卻是日耳曼系的英德,而日耳曼人的生活習俗和他們在北美的擴張過程,採取農耕莊園制度,和古代華夏倒是神似!


農業帝國沒辦法大力對外擴張,西方的殖民傳統來自希臘腓尼基,兩者剛好都是貿易型海洋型的商業國家,如果以農業國家千里出兵,萬里運糧,下場只有像秦代、隋代一樣人民馬上不堪重負,天下大亂。再一個,中國一直採用集權體制,集權最怕某些人孤懸海外,擁兵自重,所以明清兩朝寧可放棄南洋華人,也不願意派兵去駐守。


因為中國被殖民了,大清朝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么?


沒有殖民嗎?

祖地在黃河流域

周朝就到了湖南湖北

秦朝到了兩廣一帶

漢朝移民戍邊 到了交趾(越南),福建,浙江,內蒙古

到了唐朝的時候兩廣一帶就有繁華的城鎮和港口了

宋朝的時候南起北京,北至吉林一帶都還是遼國人的,契丹人的祖地就在北京周圍,今天走京津高速還能看見牌子。

元朝再黑暗漢人也開始在河套平原繁衍生息

明朝的時候建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海盜開台灣。雲南土邦平定,納入國土,兩家通婚,永結同心。

清朝的時候整個蒙古,新疆,東三省,北至貝加爾湖都有漢人的身影,南洋的漢人也日漸增多,紅溪大屠殺可見一斑,漢族遠渡重洋,出現了第一批華夷。

這個民族擴張殖民的步驟。。一點都不比西方殖民者差啊,英國人在印度經營再苦心,一個甘地就把他趕走了。南非英國人再多,獨立了以後英國也根本沒有管的能力。

可是你啥時候聽說過湖南要鬧獨立呢。。


蒙元滿清的統治時期,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淪為亡國被屠殺奴被奴役被壓迫,征服者成為跑馬圈地、奸淫擄掠、不事生產的強盜和寄生蟲(鐵杆庄榢),,這如果不是殖民,那麼什麼是殖民?


殖民主義的背景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為了掠奪原料和市場而進行的侵略擴張行為。中國沒有資本主義,自然沒有殖民擴張的需求。


後勤和交通的限制,近代西方列強突破了這個限制。

對於歷史,沒有主觀的剋制,只有客觀的限制,歷史是一群人。


因為中國比西方更文明,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賺取財富而不是北方游牧和西方殖民那樣靠掠奪和壓榨…


推薦閱讀:

韓國人對中國人都有哪些偏見(刻板印象)?
從中國俠客和西方騎士的比較能看出中西文化上的什麼差異?
你眼中的中國的老人與西方老人、亞洲其他國家老人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中國文化喜歡歌頌領導,而西方文化多是批評領導?
保持語言的多樣性有什麼價值?

TAG:歷史 | 政治 | 文化差異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