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娛樂圈現在為什麼式微,影響力下降?

在大約十幾年以前,香港娛樂圈還是在華人世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的。比如四大天王什麼的,為何現在TVB那些藝人,哪怕林峯,在內地也就那樣了。這個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


娛樂圈/文藝界/藝術界/創意產業 幾乎都是經濟的折射。只要一個地方的經濟開始停滯,那個地方的流行文化也就開始變弱勢。

什麽時候開始,對我來說,是香港的手工業製造紛紛開始遷往東莞等地的時候,就是香港娛樂產業註定下滑的開始了。


要說為什麼現在式微,不如說為什麼當年巔峰.

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娛樂圈的巔峰期,大概延續了40年,是整個大中華區的娛樂中心,沒有之一.

20世紀的最後10年,是之前30年累積的慣性,不說,單說這前30年,就是60年代到80年代,各個大中華區的地方發生了什麼.

大陸,前20年政治運動,80年代有限開放

台灣,接近30年的戒嚴

東南亞,各國政府政治不穩定,也壓制本土華人文化.

這三十年香港發生了什麼呢,

除了67年左右短暫的暴動以外,香港社會基本是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英國政府也沒有嚴格限制意識形態,所以,當時的香港是所有大中華區最具自由和活力的地區,可以說是唯一具自由活力的地區.

另一方面,大量的大中華藝術人才通過不同的方式被吸引來到香港,可以說,這30年的香港演藝圈擁有的是整個大中華的精英,而不僅僅是600萬的本土人口,鄧麗君和李連杰,都是在香港起步的.

說到這裡,應該很容易理解了,這30年當中,香港擁有最自由的創作土壤和最多的人才,同時,其他大中華地區的創作一片黑暗

黑暗中就只有一盞燈亮著,它不是中心誰又是中心?

所以全球華人看港片追港劇聽廣東歌.

90年代開始:

大陸:進入市場經濟

台灣:戒嚴取消

東南亞:政治步入穩定期,鼓勵本土創作

其他地區強了,所以香港弱了,因為市場,人才都是競爭性的,特別對於只有600萬人口的香港而言.

歸根到底,當年的香港娛樂圈強勢,是個美麗的誤會,是歷史的一個巧合,當歷史走回正軌,香港娛樂圈就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香港和上海是一對冤家城市。只能有一個是大哥。

1842年香港開埠,首開風氣,接觸了最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而上海籍籍無名;1860年代上海開埠,那時候很多報業人才被派到香港學習。

20年後,香港被自己的徒弟遠遠甩在後邊,此時大上海崛起了《新聞報》《申報》這樣的報業巨擘。

報業為工業社會培養了現代化的文人,他們不再為求取功名而讀書,靠辦報也能取得不菲的收入和很高的社會地位。劇作家,小說家,評論家的成長無一不是藉助報業力量。金庸在香港連載武俠小說推銷報紙,總令人想到張恨水他們的在上海消閑副刊創作章回小說的影子。

1930年代,上海文化產業迸發出耀眼的光芒,與好萊塢興起的大製片廠遙相呼應的是,上海的電影業出現了周旋、阮玲玉這樣的電影明星。黑白片《馬路天使》、《神女》有著超越時代的驚人穿透力。

電影是需要一個工業化的體系支撐的,上海培養的或吸收的影業人才有力地支撐了這個體系。你可能不相信,當時上海的電影評論當時的電影評論跟現在並無二致,水平異常得高。這樣的電影雜誌彙編有幾十大本藏在國家圖書館裡。從另一個側面看,藍(jiang)蘋(qing)在上海做過演員,她的樣板戲水平並不低。

此時,上海電影異常關注底層人的生活,關注殖民者跟本民族之間的矛盾,關注中西文化,城鄉文化的衝突,關注俠義精神,這些都能做到與商業化並行不悖。幕後是頂級的影業人才,全方位的體系在支持。

要理解現在香港電影的衰落,先看看當年是怎麼興起的。這個問題應該放在建國後,文化、商業由上海轉移到香港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這是又一次的轉移,因為上海再一次處於封閉狀態。很多人搬遷到香港,中間派人士很多,不願去台灣,也不願意留在內地。燕京大學的,中央大學的,聖約翰大學的都來了,接受最優良的教育,攜帶者驚人創造力的,又經歷大上海商業化淘洗的文化人才,都匯聚到香港一個蕞爾小島上,不爆發都奇怪。

香港電影業幕後真正的推手邵逸夫、鄒文懷這些人不是香港人,是上海人,是建國後從上海遷到香港的,可是本來是在大上海環境下成長的。當他們這一代人謝幕的時候,也就是香港影業光輝歷程終結的時候。在政治環境漸漸相差不多的時候,香港已經不是上海的對手了,歷史與1890年代何其相似。

比如李小龍時期的電影應該算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巔峰時期,我們看一下其中的一部電影叫《猛龍過江》。

1.城鄉差距,中西差距。

上海是個是個發展迅猛的大都市,城市劃有各種英租界和法租界。小龍初到羅馬,一個鄉下土包子進了外國的大都市,鬧出了很多笑話,折射的卻是農民進城之後的尷尬,觀念的差距(不願意到銀行存錢,覺得放在身上安全),但是將那種質樸,善良,調皮,倔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電影對這種人的感情是複雜的。一如苗可秀開始看待小龍的態度。

2.上海元素

注意看女主開的餐館的門口上面寫的字,是『上海飯店』。這幫製片人,老闆們究竟是有多麼懷念當年的上海。門口這鏡頭不止出現了一次,那麼這電影拍出來是給誰看得呢,顯然不只是給香港本地觀眾,目標和視野本來就是——華人。

3.俠義精神

人物是複雜的, 不是臉譜化的。電影中人物之間惺惺相惜。電影中是極其看重這一段的,李小龍本來放對手一馬,結果對手不依不饒,李小龍遂痛下殺手,可是筋疲力盡的小龍突然想起來什麼事情,穿過幾道牆取了對手的衣服給死去的武功高手蓋上。俠義精神源於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背景里。通過這一節就將所有人內心的俠義精神呼喚出來了。

4.武俠小說式的結尾

龍哥靠中國武術暫時解決了清華小姐的苦惱,孤身一人遠走他鄉,跟清華小姐的愛情若有若無,若即若離,淡淡的繾綣與哀傷,美到不行。

這些電影刨除李小龍個人的功夫元素,依然是製作精良的上品,剪輯和敘事非常流暢,完全不像初出茅廬的影人創作。這就不能不讓人聯想到其與上海電影的傳承關係。

這種氣度能保證香港電影有風行內地和東南亞的底氣。而現在的香港電影,尤其是香港本地電影,再也生髮不出來這種氣度了,那麼想達到那種輻射整個華人圈的能力也是不可能了。

看了其他答案有很多注意到了香港本身,比如嶺南文化,殖民文化和商業氣息。個人認為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靠香港自身僅有的元素,無論如何也達不到70-90年代香港電影對內地和東南亞的文化輻射能力。

風水輪流轉,拭目以待大上海。


關鍵還是錢,有錢不一定能拍出好電影,但是沒錢肯定不行,80,90年代香港和台灣幾千萬人的gdp能佔大陸十多億人的半壁江山,當然能拿出來搞娛樂行業的錢比大陸多得多,加上那會兒好萊塢還沒有現在這麼全球化,影響力還局限在西方世界,整個東亞東南亞都是香港台灣的電影市場。

現在呢,論往娛樂業砸錢也只有美國敢和大陸相比了,雖然大陸娛樂業發展也不咋樣,不過就算用錢堆也能把港台堆死,說句不好聽的,大陸一部當紅電視劇的拍攝投資加宣傳費用可能港台加起來連這點錢都湊不齊。

當年香港台灣拿錢砸出來的導演演員只能紛紛跑到大陸來撈金了,因為香港台灣本地已經養不起他們了,不說別的,沒有大陸金主的投資,連電影的拍攝費都湊不齊。


錢,人,和那股拼勁。

香港一直都是商業電影的風格,現在資本比那時候少太多了。

人,老人北上撈金,新人不出頭,不管是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是這樣的。

拼勁,香港的動作片是寫入影史的,動作指導這個職位就是我們發明的。原來真打,真飛車,真炸。雖然我們都知道,有更安全的實現方法,但是大家製作確沒有以前那麼用心了。


我覺得港片的衰落與當初的崛起,最根本的決定力量都是商業邏輯,本來這就是個非常商業的城市(華南城市+前殖民地的雙重影響)。即使是輝煌期的片子都有著濃重的商業色彩,但是那時候觀眾不討厭,因為觀眾的觀賞水平還不及現在,而港片中對香港小市民的描寫即使在濃濃重的商業色彩包裹下也仍然很出彩。 現在情況變了,除了其他華語區域,當然主要是大陸開始大量生產影片之外,從商業上看,香港的電影人們心態也變了,從以前拍片子給港人看,頂多捎帶上台灣和東南亞華人,到現在以整個中文市場特別是大陸人的喜好為目標,再拍香港小市民的時候,投資人就開始想,這玩意兒北佬們喜歡么?還是拍北佬喜歡的古裝劇有賺頭… 大陸是如此龐大而複雜的一個市場觀眾的口味千奇百怪難以捉摸,就是土生土長的大陸導演都還未必能完全理解,而對隔了一層的香港導演來說就自然更力不從心,拍出些兩邊不討好的東西來在所難免,好萊塢一旦分了二心想拍些兼顧中國市場的片子時不也劣作頻頻?說白了,以大陸為主體的中文電影市場才出現不久,電影圈的人都還在適應這一變化,在如何向這一市場提供最佳產品方面,香港的電影人並不具備先機,而只是幾大勢力中一支而已,相對於當年在華語圈的一花獨秀,地位自然是下降了


電視業完全倒退,根源於沒有競爭,名義上有兩間電視台,亞洲電視和TVB,但亞視已經基本上由大陸資金控制,差不多完全沒有任何電視節目製作,電視劇製作更成絕響,許多節目時段的收視率接近零。政府恐怕更多言論自由的平台的出現,對發新電視台牌照,諸多限制阻撓,結果就是TVB接近完全攏斷的局面,試問在毫無競爭的情況下,整個行業自必走向衰亡,商業上如此,國家政治亦如此。要知道,電視劇於娛樂圈乃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兼備培養製作人和演藝人的角色,今天許多我們認識的導演和藝人絶大部份都是電視行業出身的,王家衛、周潤發、杜文澤、劉德華、劉嘉玲、杜祺風、郭富城、黎明。試問一個缺乏襁媬的環境,那來成熟燦爛的年華?

已上都是香港影藝事業沒落眾多原因的其中之一,其他原因有機會再談。


香港當年影視輝煌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大家擠錄像廳看香港錄像,劉曉慶這樣演員的工資還不如香港的群眾演員,現在鄧超,黃渤之類片酬都已經完爆香港了。

香港某位牛人,睡了香港一大票女星,影響極其惡劣,而被睡過的這些女星,全都上了內地製片公司的黑名單,而這些女星可是香港幾大公司傾力培養出來的,包裝這些女星花的錢可以說以千萬計,結果全打水漂了.........

艷照門裡頭的一位女星,倒貼200萬想在一部電影里當個配角,製片方直接跟他的經紀人講,你這麼有錢,換個別的戲吧.......

香港某位演員說話過頭,這位演員現在馬來西亞發展,大家應該清楚是誰,他出演的那部戲,讓製片方血本無歸,從那以後,內地的製片方錄用演員幾乎不考慮香港的,誰也受不了這樣賠錢........

香港的某位女星上街了,沒跟廣告商溝通,廣告商臨時撤換廣告發布計劃,換成了另一位女星,這個廣告商也是血本無歸,賠了上千萬,現在內地的廣告上還能看見香港明星代言的產品么?不怪廣告商,誰也受不了這樣賠錢......

王晶導演在內地拍片,想提拔幾位香港的新人,把名字跟投資方一說,投資方當場拒絕,明確表示不用這些人,直接跟王導說,你想拍就拍,不拍我換導演,王導這些年拍的電影,有幾個香港新人?掛頭的都是香港那批老演員們.......

香港的某位演員在內地沒混出來,跑去日本混了,現在便利店打工,偶爾接個小角色.......

香港近些年培養的新人演員也有不少,可是在內地能看見幾位?在橫店拍戲,香港的新人演員一集戲出場費是1000塊左右,不拍拉倒.......

演藝圈也是冷酷的市場法則,你不遵守,就要被市場淘汰,製片方首先考慮的是掙錢......

香港那批老演員是香港演藝圈的最後一抹光輝了........新人baby一個,王祖藍一個,都是跟大陸有點關係才行的。。。

大陸影視圈這兩類人,現在真的就少嗎。。


一個對華人那麼具有影響力的香港地區,竟然只有區區的兩家電視台(其中一間已經搖搖欲墜),你就明白是為什麼了

在大陸禁閉的那個年代,早就了香港娛樂事業的確崛起,也影響了一代華人

但也由於大陸的市場的開放,導致激烈,你看看單單一個湖南衛視就今非昔比

TVB的製作還是十年如一日~呵呵~

香港~一個自由度高,民主,沒有廣電審查的地方,能這麼flop~純是自己搞死自己

百花齊放,才能競逐芬芳

TVB有種獨自凋零的趕腳


談一點個人淺見,第一十幾年前的香港娛樂行業相對大陸是成熟的,同理曾經的台灣。十幾年前大陸的娛樂行業還沒發展起來,觀眾可選擇的餘地也小。此時的香港台灣,輸入大陸的電影電視自然會受到追捧。第二,曾經的香港對大陸人來說,是個比較神秘的地方,大陸人會有一種對未知的美化和崇拜,現在的香港已經沒有了神秘面紗。第三,香港自身的娛樂環境已經固步自封。拍的電視電影沒有新意,在其他地方的作品日益求新的今天失去競爭力是必然的。


因為沒錢。

港片最後的光芒《無間道》,你看看投資才多少?再看看內地的爛片投資多少。


確實跟經濟實力相關的


有句話是說個人生活的,我覺得用在娛樂圈同樣適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藝人都跑內地發展而已,所以你看內地電影娛樂多興盛。


大陸華語電影的衝擊

市場多大決定了實力有多大,發展的後勁有多大。

香港人當時看不起大陸影視發展,不願意合作

等看到好處的時候,遲了一大截

來不及了,把華語片認同感最強大陸市場給放棄了

優秀的故事,優秀的編劇少了,戲劇拓不寬了

港片武俠片,警匪片,古裝片,最近這幾年吊命的司法片了。

九幾年的金古武俠,古裝巔峰。零幾年的警匪巔峰都過去了。

資源枯竭了,更何況一幾年是特么ip盛行的年代,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實香港流行還是因為大陸當時文化產業的薄弱

現在強大了,自然明珠之光不如明月了。

懷念那個時代,我爸爸拿vcd,黑白電視機給我放《倩女幽魂道道道》和成龍功夫搞笑喜劇。


其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是香港電影的巔峰吧,出了不少經典電影,聽說那是因為有黑社會老大投資


香港經濟本身處於緩慢甚至倒退階段 也不難解釋如今香港文娛圈的這種窘態 港姐一年不如一年 TVB山河日下 年輕一代沒有挑大樑的人 電影圈 港片已死年年都有新話題

香港本地年輕人鬧獨立 金像獎最佳電影頒給港獨 零售業叱責內地人侵佔香港資源 終於在作死的路上越走遠了


主要原因還是大陸經濟、文化的崛起。香港屬於發達經濟體,在華人世界中處於經濟和流行文化的頂峰,加上商業操作流暢的娛樂業,自然影響力極大,單方面影響大陸。

但現在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眼界開闊,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的人才儲備自然就不足了。

舉個例子,拿流行音樂來講,香港的流行音樂曾經橫掃兩岸三地,湧現許多明星。但實際上真正數一數,真正拿到兩岸三地同一起跑線比較的話,林子祥、陳百強、許冠傑、達明一派、Beyond可以憑藉創作能力,羅文、譚詠麟、張學友、林憶蓮、梅艷芳可以憑藉演唱能力,在兩岸三地得到一席之地,但像張國榮這樣創作能力一般,演唱能力也普普,顏值也未必能在今天脫穎而出的歌手,就很可能沒有出頭之日了。


小時候都是大陸引進港劇、香港電影。港真,那時候香港的影視劇比大陸的影視劇好太多,特別喜歡警匪片。這幾年回家看三色台,看到三色台居然放大陸劇,前幾年午間在三色台看到大冪冪主演的《宮》。暑假回家看到三色台準備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喜歡大冪冪咧。

引進《三三十》這種小學生的劇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池淺王八多,廟小妖風大。香港娛樂圈是繁榮,這個小市場比如今的內地娛樂圈亂不知多少倍。引入新的競爭終究是好事。香港的導演一個接一個的來內地拍片撈金,有能力的香港藝人們來內地發展已成趨勢,比你們在香港總被潛規則好多了。參照容祖兒吧。


前段時間正好看了一部港劇,讓我感覺,這劇連三生三世都不如吧。邏輯混亂,敘事混亂,身為女主,除了和男主有一條感情線,沒有對劇情起到任何的推動作用。然後男二,前期各種好兄弟,好男朋友,後期突然就黑了,成為了劇里的大boss,之前的boss全部都洗白了。並且!因為劇情涉及到賭博,玩牌啊什麼的肯定必須有啦,然而這個玩牌的特效,倒貼我五毛錢我都不想看。

這時我開始回憶小時候看的香港警匪片,大家族的鬥爭,雖然劇情都記不太清了,但是我覺得那個時候的港劇是超級好看的。《陀槍師姐》,《談判專家》,《酒店風雲》,《溏心風暴》這些說是經典應該不為過吧。

所以我在想,是港劇退步了呢,還是沒有進步,只是當時小,不會分辨。後來我仔細想了一下,當年看港劇的不止我,還有父母輩的大人,所以那時候的港劇質量應該是真的很好的吧。

反觀現在的港劇,可能是為了進步,糅雜了台灣言情劇,香港警匪片,外加美國動作片之類的東西,變得不倫不類,不能自圓其說了。

當然我的回答可能文不對題,直說港劇,不能覆蓋香港娛樂圈。但是通過港劇,應該也能部分解釋香港娛樂圈為什麼不如以前了吧。


現在廣電對黃金檔引進劇限令還涉不涉及TVB?


推薦閱讀:

《槍火》是杜琪峰執導的最佳影片嗎?
如何評價電影《賭神》(1989)?
你認為《竊聽風雲》三部曲超越了《無間道》三部曲么?
如何評價電影《樹大招風》最後彭定康的出現以及旁邊女兒的眼淚,這組鏡頭想表達什麼?
香港演員成龍有哪些有意思的軼事?

TAG:香港 | 明星 | 娛樂圈 | 香港電影 | 香港娛樂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