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工作氛圍比較濃的場所讀書很認真,一回家就不想讀書?
這屬於典型的人類學討論的表演行為:個體進入特定環境(規定情境)——受到環境內群體行為的刺激——自我對行為進行控制調整——表演。
你一個人的時候,不管在哪,環境都不太可能變成針對表演的規定情境,所以如果學習無法成為你的習慣與本能,那麼就只能是一種表演行為,需要特定的群體構成情境來刺激你,而不是環境本身。意思是,只要你是一個人,哪怕在哈佛圖書館,你也不會好好學習的。
關於特定群體,那一定是能激起你表演慾望的目標人群, 可以只是「 觀眾」,也可以是一定程度上的「對手戲演員」。這種情形在圖書館、自習室不太明顯,舉個例子吧,好比在公交、地鐵……等類似喧鬧的場合,有些人會看書讀報甚至背單詞做題什麼的——
我們姑且先把這種人群分為兩類:本能學習與表演。第一類沒必要展開。
第二類繼續劃分(以下劃分依據和名目,純屬自high結果,僅供交流):(1)主動表演(攻擊型):這種人只要在公共場合,人多的地方,就喜歡錶演,引起他人注意,此時學習行為(看書讀報等等)只是TA進行「角色塑造」的一個動作模式。(2)被動表演(互動型):這種人可能是因為看到別人在看書讀報,出於「演員」的敏感,和對方開始「彪戲」;也可能是極易「入戲」型,有個別個體行為就能帶動TA轉換情境。(3)重複表演(習慣型):這種人可能是在之前的某次或者某幾次表演中得到了滿足,還沒「齣戲」,此後一到類似情境就自覺或不自覺開始這種表演行為。第三種屬於一個過渡階段,由第二種開始,可能發展為第一種,也可能轉變為本能。最後,和題主握個手,滾去圖書館看書了&>&<
————————————————————————————
【完善】回答里有一個詞語需要解釋一下,就是「本能」,我們知道,學習行為並不是一個自然人的屬性,在社會心理學的語境當中,個體的自然屬性(大致可以理解為動物屬性/慾望)通常被叫做「本我」(有關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這裡就不展開了,問問度娘應該能理解個差不多)。我在答案里用到的「本能」不是這種語境下的完全意義上的「本能」,而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本能,它形容一種程度和狀態。說白了就是忘我、投入。但是很不好意思給部分朋友造成了困擾,在我的答案中,用「自發」這個詞來代替「本能」或許會清晰一些。
我就不在原文改了,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十分準確的學術論著,僅僅是針對一種現象出於特定視角的解釋,社科現象的分析討論出發點都是多元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這篇回答,大家覺得有道理有意思即可,謝謝。我覺得是環境對人的刺激造成了人的不同反應,暫且把環境設定為圖書館和家裡吧。
圖書館·公共空間
圖書館裡的氛圍是大家基本都在看書,非常安靜幾乎沒有人說話,很少有人走動,這個狀態非常適合學習,大家來到這個地方就是來閱讀或者去學習,目的高度一致因此就默認形成了一種社會規則和氛圍,來到圖書館就相當於在軟體安裝協議上點了勾然後看進度條。所以來到這裡你目的更加明確,事實上在圖書館你也只可能學習,看書,因為你不能出太大聲音也不能講話聊天,你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影響他人,而他人在幹什麼,在安靜學習,而如果你來了又不打擾別人又不想學習,那你來這裡幹什麼呢?
另一方面如果是學校自習室那種場所,你就更會受到其他人都在學習的壓力,進入這個環境你就受到了刺激,必須做出回應,反應來適應這個至少看上去「競爭十分激烈」的周遭,大家都在埋頭學習,我都來晚了肯定要加倍努力啊。慢慢就進入狀態了,找到在這個群體和空間里屬於自己的節奏和位置,它也賦予了你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需要你去努力掙得的,通過融入新環境(一個相對陌生的公共空間)。
家·私人空間
家裡則是完全不一樣,家是屬於你自己的,是熟悉的可以完全自由行動、卸掉了盔甲的地方,餓了去廚房翻翻冰箱,困了躺床上休息一會兒,無聊了翻翻手機電腦,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選擇也太多了。家的環境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起居生息的場所,所以在這個環境里我們就容易形成放鬆的心態,一切都是熟悉的我們自己設計安排的環境結構布局,傢具裝飾,我們感覺非常安全,幾乎不會有警惕感,也沒有其他人在周圍刺激我們,相反刺激我們神經的是告訴我們應該不去學習(卧室,床),吃飯(廚房,餐桌),娛樂(客廳,電視),這種狀態下要想專心學一定很難,跟在公共場合比效率低也就不難理解了吧。除非你常年在家專心工作,但大部分人在家裡主要是吃飯睡覺休閑娛樂吧,所以家裡不適合集中精力工作或學習。
公共空間的陌生約束了我們影響效率的私人/私密行為,同時給我們釋放出工作的信號,加上群體壓力刺激,這些都是家裡不具備的條件,所以在圖書館這樣的公共場所我們更容易被感染學習,在家裡這樣的私人會所,呵呵,也容易被感染,被感染得想睡覺、吃飯、娛樂。因為孤單。
你回家時,即使家裡有人,你也會把自己關到一個房間里看書,這時候往往會有孤獨恐懼感,這種感覺將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解決方法就是做你更喜歡的事情,上網,玩手機啥的。從想好好利用時間變成打發孤單的時間。想必你所說的讀書,是你不太喜歡的,考試書之類的,有發展壓力的書。這時還伴隨著一些讀書成果不確定性,更覺得自己孤獨無助。
我在單位看書效率也比較高,且不希望被同事、領導發現我在看書。一回到我一個人的宿舍,本來打算好好看書的又很難進行。大多是孤單的原因。反對高票答案「表演」的說法。高票答案用一個像定義、公式一樣的東西來吸引眼球。讓人覺得很厲害,知乎里這種調調很常見。成年人大多不會為了表演而當眾讀書,因為成年人讀書有很強的目的,別人只關注你有沒有實現目的。而不是像對待小孩一樣,呀!真乖,在讀書啊。而不是像同學之間一樣,呀!你真上進,我要跟你學習。事實上有人只會覺得:「然並卵」。因此,成年人因討厭被別人嘲諷(儘管只有少數人會這樣)而拒絕「表演」。不知道有沒有很好的理解問題。
我不僅在工作的地方讀書認真,在人多的地方比如地鐵也會認真讀書,會覺得書里的情節好有意思。但是回到家中,再拿起書來就會走神,想打開電視,想來個電腦。
後來我想了想,也許是工作的地方太緊張了,自己更想想進入放鬆狀態;地鐵里也是,人太多了,又會吵,自己呆著也無聊,於是讀書就很有意思。但是回到家中整個人就很放鬆了,精力就難集中了。
1.因為畏懼,所以趨同。人是群體動物,誰都不希望被孤立,誰都不希望被別人看成異類,如果別人都在學習,只有你一個人四處張望,必然被厭棄,這種心理驅使你也安靜下來看書。
2.沒有其他人和事來干擾,四周缺少誘惑,故能安靜下來。正所謂,斷網是第一生產力(斷網才是第一生產力)。在一個學習和工作場合,除了看書之外你沒別的事情可做,所以只好看書。而回到家自由度大大增加,可以逛街,可以會友,可以做飯,可以看電視,可以上網,可以睡覺,而這些可能比看書更有誘惑力。
從我記事開始,我一直都很好奇,為什麼不管我們家怎麼搬家,都要有一個房間一定要空出來做書房,我老爸也有規定,平時不管是看閑書還是寫作業,工作學習都一定並且最好只能在這個房間完成。後來才慢慢明白這是營造了一個環境,一個潛意識標識物。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表演」理論和「環境」理論綜合起來比較貼切。
人多的時候會有一種趨同的心態,大家都在專註讀書,你自然也會想著要朝著他們看齊,回到家後就不想讀書那是天性使然了,人基因里就是懶惰的。
state-dependent memory
羊群效應的變種
破鞍山滴大學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三)環境的影響力 大於(四) 品德 ,品德的影響力 又大於 (五)知識。古人早已把話說盡,只是我們太傲慢。
解決的方法我也在尋找。(題主現在狀態已經不錯了。)
但個體之力極難改變環境。尋找也許比創造輕鬆。據說修行到一定程度,可以改變環境。但這恐怕不是樓主想要的。(一)(二)還不理解,暫時不談。在外時是幹活工作狀態,軀體功能調整不同,家裡太熟悉至麻木,如果是父母家已經呆了多年就更麻木,在外特別白天有太陽體溫高,身體功能全面,富餘且有不斷更新的新鮮氣體保障大腦高度運轉,每時的新發生的事物也刺激GUAN通了更全面的內心如年幼對世界不知了時。工作氛圍又無人來打擾又不能打擾別人,只好做自己的事,數小時的連貫,激發貫穿了腦庫,基本全功能使用大腦在二個半小時後,因為每次都有所得,重複這個行為成為快樂,習慣。回家後,不瘋狂透風的屋子提供不了新氣的更新,且一般晚上吃完飯至少一小時腦供血不足,不久軀體又渴於休眠修復更新,體表血少,冷,懶於再動,還有坐著時心跳慢十下且身形易TAN散不在幹活狀態,可試飯後馬上熱腳,刷牙,洗臉,蓋被在沙發中合衣會睡著一時左右,之後於窗邊置高台之類站在通風處看---文章,不時武動活血更氣提溫升狀態,要無人可擾或紅袖添懷。
其實很簡單,就是回到家裡後,能讓你選擇的娛樂很多,而在外面就很少。
我在公共場所看書純粹是身邊沒有比閱讀更適合的事了,跟表演沒有關係。
環境影響人的行為
人多的時候,心裡或許也有一種從眾心裡吧!就跟著去學習。而在家裡,我認為家裡是用來放鬆的。和許久沒見的父母拉拉家常。自然而就不願學習了。謝謝
君子慎獨。
精細作業桌面照度1000勒克斯為宜。把家裡整亮些或許就想讀了。
根本原因是你不想讀書,你要是喜歡讀書的話根本是不會挑剔場合的。真正想讀書的感覺是爭分奪秒的,你晚上困到眼皮打架還是在讀,各種無聊的時間偷偷的讀,為讀書把包包換大以便於把沒讀完的書放在裡面隨身帶著,以此等等。
推薦閱讀:
※演員演死人是什麼感覺?
※有沒有哪個劇本拍了好幾部相同的,卻由不同演員扮演的電影?
※如何評價《演員的誕生》中凌瀟肅和藍盈盈表演的《最愛》?
※一個成功的角色塑造,功勞更應屬於演員還是導演?
※中國留學生在國外上台演出唱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