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絕美之城》?
1、一開頭就被鏡頭深深吸引,非常喜歡這種拍攝手法,雖不知所以然,但幾乎又是著迷。
2、因電影理論所知甚少,故看不出導演使用的是哪種手法。電影史中有沒有同類型的影片參照。
一本關於人生浮華的電影。
電影,一般以講故事展現主題。
絕美之城,卻是以抒情烘托主題,設計很多意象引發觀眾共鳴,像一首詩。這也是它獨有的魅力之處。
先來看看它講了什麼:
清晨,羅馬,一名遊客暈倒在噴泉旁,噴泉上方詠嘆的黑衣女人,眺望整個城市。她看到了所有,但所有和她無關。這像一個上帝視角的引子,拉開了整部電影:吉普65歲生日,狂歡派對,他從人群中抽離,覺察到自己已經是老人。他開始反省自身,也觀察眾人。
他羨慕孩童在修道院嬉戲打鬧時,天真純凈的眼神。他羨慕一對戀人長達十天,也不肯分開的吻。然而,有真誠,必有虛假。行為藝術家,裸身撞城牆,卻說不清自己的藝術究竟是什麼。
黨魁情婦,以造作的文字擠入上流社會,成天絮叨為家庭付出一切,實際只會夜夜笙歌。小女孩,被父母逼迫著展現繪畫天賦,以此討好畫廊老闆。紅衣主教,解不了世人困惑,只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吉普65歲了,他在虛假和真誠的兩端,慢慢接受自己的衰老。
和讀者約炮後,他不想陪她看Facebook,到了這個歲數,他無法再花時間做他不想做的事。然而,為了讓自己外表更體面,他還是需要像豬玀蓋檢疫章一樣排隊,等待醫生扎他一針Botox。他被問過他是誰,問過死亡是什麼,他困惑,沒有答案。他重生了。
---
2013年,絕美之城。
2015年,年輕氣盛。都是關於生老病死的電影,保羅·索倫蒂諾,真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呢。兩段我最愛的對白,一段,是吉普揭破黨魁情婦斯特凡的虛偽:一段,是全片的結尾:我們在場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們就聊些廢話,扯些無聊的事,因為我們不想假模假式還自得其樂。
你寫黨史,因為你當時是領袖的情婦。你的11本小說,靠政黨資助的小破出版社發行,下屬的狗屁黨審核。你對孩子的奉獻,還有什麼犧牲,你整天都在電視台玩,你什麼時候陪過孩子?放長假時也沒陪過。何況你還有一個管家,一個侍應,一個廚子,一個送孩子上學的司機,三個保姆。你說,你何時何地做什麼犧牲了?這些就是我說的「假話」和「脆弱」。斯特凡,母親和女人,你53歲了,跟我們大家一樣過著殘破的生活。你不該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應該和我們有同感。我們都在絕望的邊緣,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陪伴彼此,開開玩笑。
通常事情的結束都是死亡。開始是生命,潛在在這個那個當中,說也說不完。其實都早已在喧嘩中落定。寂靜便是情感,愛也是恐懼。絕美的光芒,野性也無常。哪些艱辛悲苦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為人的困窘之下,說也說不完。其上不過是浮華雲煙,我不在意浮華。所以,這就是小說的開始。最終,這不過是個戲法。對,只是個戲法。
首先,不同意把本片和《八部半》做任何聯繫;其次,我並未從中看出任何「腐朽、衰敗、凋零」的氣息,我看到的只是厭倦;最後,音畫效果一流。
《絕美之城》展示了羅馬的方方面面的美,音樂,時裝,雕塑,建築,園林,甚至家居,還有足球!牛逼,可以說確實絢爛。
但這不是一部黑色幽默的電影,我不覺得導演有讓人笑的打算;當然更不是一部弘揚義大利民族文化,讓世界了解義大利,讓義大利走向世界的,具有滿滿正能量的張藝謀電影。它的絢爛給人一種腐朽的氣味,就像是表面有著漂亮浮萍的水塘,表面的美麗下面是殺人的黑黑的淤泥。你會覺得羅馬就像是被瘴氣籠罩的沼澤。
明顯是從日本遠道而來的遊客在城市外圍的高地上盡然倒地而亡。其他的孩子呢,或者在教堂里被禁錮。
或者,她們的才華,憤怒和苦悶被成人當作搖錢樹。那麼成人呢,那些佔據了社會地位和資源的呢?要麼偽藝術,要麼偽道德。Jep進行了幾場言辭激烈的撻伐。
最後,來了一位老邁的聖女,她周圍出現了很魔幻的火烈鳥群。他們隨著聖女的最後一口氣飛走了。
火烈鳥自然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火烈鳥,flamingos,是古埃及的一個神Ra(太陽神)的象徵。人類是Ra的眼淚和汗水創造出來的。神走了。作為藝術片的影迷,我們終於看到了非常正統和經典的義大利式文藝片的回歸。
這是導演在接受採訪時的原話
所以,如果費里尼穿越到了21世紀然後開始拍《甜蜜的生活》,大概就會是絕美之城這個樣子。
「絕美之城」這個片名雖然直觀,但顯然損失了許多意境。原名的直譯其實就是最好的——La grande bellezza,「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個級別的影片的美,是難以用語言來轉述的,你必須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必須親身面對著它才可能體會。
特別值得一提:Lele Marchitelli為本片所創作的原創音樂也是世界級的,與影片結局處的獨白無縫銜接:「通常,事情的結束都是死亡,而開始是生命,潛藏在這個那個當中,說也說不完,其實都早已在喧嘩中落定。寂靜便是情感,愛也是恐懼。絕美的光芒,野性也無常。那些艱辛悲苦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為人的困窘之下,說也說不完。其上不過是浮華雲煙,我不在意浮華。所以,這就是小說的開始。最終,這不過是個戲法。對,只是個戲法。
浮華過後,盡歸虛無。。。
首先是方法論問題。雖然看電影這事看上去更像是在享受,但是觀者實際上還是在遵循著某種方法論。一般情況下,電影都是在講故事。所以慣性思維里,我們都會通過嘗試從電影中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清來找到電影的主旨所在。
但是顯然這個片子絕對不是在給你看羅馬旅遊指南的幻燈片,當然也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凡覺得電影難解,一定是試圖從中理清劇情的。實際上這樣的電影完全不
是在給你講故事,而是在闡述導演的某個觀點。所以劇情不過類似說理中舉例,把理論性的文字換成了活生生的畫面罷了。而且導演的表達並沒有符號化的影像,一切都是平鋪直敘。所以欣賞這樣的電影應該嘗試放棄劇情,把每個場景割裂開單獨看。明白了這一點,電影就變得清晰了。
其次,電影的主題是什麼。自始至終,jep都似乎處在一種迷失和遊離的狀態,顯露出的是懷疑和敵視的態度。其實主題從開頭就點出了:jep在跳著舞的人群里,做下了一段自白;最後他問出一個問題,「che cosa ti piace di piu」,他到底最喜歡的是什麼。整個電影也是從這個問題出發,展示了jep在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
最後,導演給出的答案是什麼。不可能把電影的每個細節都說清,只截取幾個片段中表現出的導演的立場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a.行為藝術家在舞台上做著各種神經質的表演,台下的觀眾紛紛鼓掌,似乎他們看明白了她到底想要傳達什麼。jep不以為然,在採訪中直接揭穿了這個藝術家精神的匱乏與無知。b.紅衣主教大談美食,但在聽說修女每天只吃很少量的植物根莖時,馬上就轉移了口徑。jep忍無可忍,向他問出了那個羞辱性的問題。c.jep帶著脫衣舞女去參觀鎖在大門內的雕塑和畫作,遇見了打著牌的蒼老的公主們。d.電影有數度閃回到他年輕時與初戀情人的場景。在葬禮前他告訴女伴,葬禮上決不能搶走親友的風頭,但他最後還是忍不住哭的泣不成聲。最後電影也在他與女友在海邊時的經歷結尾。女友脫下上衣,向他袒露肉體。jep終於露出滿足的表情。把這些場景抽出,導演的意圖就很明晰了。電影實際上是對現代性的批判以及為古典時代的逝去譜寫輓歌。很顯然,導演的眼中,那些現代藝術和激進的各種主義者
(沙龍上被羞辱的女人)是膚淺的。古老時代已經逝去,在這個時代里,每個人都是時代精神的受眾和犧牲品。這個時代里滿溢著荷爾蒙的氣味,遵循著浮誇的價值
觀。柏拉圖的美德早已在現代的語彙中消失,世界變成了一場沒有終結的趴體。不斷有人湧入,也不斷有人倒下,但這些都不會讓誰在意,每個人所想的只有自我欲
念的滿足。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人選擇了旁觀(jep),有一些人選擇拒絕(脫衣舞女,初戀情人,清修的修女)。前者在趴體中癲狂了半生,最後才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是虛偽的,並開始找尋本真。後者則遵循著自己內心的信念,拒絕向時代妥協。這樣的故事不僅在羅馬,也在世界每個城市裡發生著,但誰也沒有辦法逆轉時代。一個偉大的時代逝去了,只留下那個掌握著每個古老大門的人,固守著如今已經無人欣賞的回憶。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3/sep/05/le-grande-bellezza-great-beauty-review按這個影評網站的說法是 很像安東尼奧尼的《夜》和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
電影敘事手法很有趣,講支離破碎的片段把主線分割的很凌亂,但是很多片段斷斷續續連接在一起又變成了清晰的三條主線。我把我的觀後感貼出來僅供參考。
我眼中的絕美之城
影片直譯是「絕美」,譯者加了「之城」,加的好。因為影片對羅馬處處表現著母性關懷的愛意。
我不知道這部影片的導演是誰,私以為是伍迪艾倫,因為影片當中的取景那麼得當優美,音樂也動聽到無以復加,時不時突兀地閃出一些哲理對話,還有裡面並不好笑的黑色幽默……沒想到不是他。
絕美之城在影片的前十分鐘將羅馬的兩個世界、兩種生活鮮明地對照了出來:一種是遊人和平常人眼中寂寥又富於古韻的文化之城,鳥鳴、孱流、動聽又詭異的女聲合唱團;另一種是社會名流們的奢靡夜生活,到處都是扭動的軀殼、無處安放又不肯善罷甘休的中老年情慾以及詞不達意的隻言片語和驚聲尖笑。然後畫面升格,主角道出了電影的主線之一:
別人都以為我我這輩子最喜歡的是女人,答案其實是「老年人家裡的味道」。
實在不得不聯想到自己,因為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察覺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不管是樟腦球還是綠植,不管是老煙袋還是各色中藥,在老一輩的家中的那種異香總給予我們與世隔絕的遐想。似乎在他們弱不禁風的身軀和簡陋的屋舍下,能獲得比正當壯年的父輩那裡更大的安全感。然而主角在影片中似乎一直想說的是——他害怕、討厭衰老,到了那把年紀,不能再把時間浪費在虛與委蛇和徒勞無功之上,所以:
最愛的與最怕的,就構成了電影主線「們」的兩個端點,並用不同曲線相連。
中間的一段插曲是主角朋友的兒子死亡,本是一次黑色幽默的演繹,到最後卻成為主角的真切悲慟。他說,葬禮上,要在不顯眼但又能被看到的地方表演,基本原則是不能哭,以免蓋過死者親人的風頭。然而主角按部就班地表演著,卻在扛起棺材的剎那絕望地像個孩子般哭泣。因為他離那個年輕生命的死亡這般接近,不禁意識到自己離人世終點也不遠。另一次點題是主角看著朋友的裝置藝術,從小到大一天一張照片記錄下來的模樣的變化,不禁又勾起主角年華悄然易逝青春散場不再的傷感。
另一條主線是:「大家都在問我,為什麼不寫書了?」答案很簡單,因為他愛寫作,因此也害怕寫作。
影片初始的派對上,升格畫面中主角的畫外音是:我敏感,所以我註定會是一名作家。而主角也一直從事著記者這樣的筆頭工作並且攀升至上流社會,可見主角是具有才華和實力的作家,然而只寫過一本《人體裝置》的小說後再無創作,似乎成了他人生中的橫亘在事業線上的遺憾。影片接近尾聲時,本應是他採訪聖徒,轉而變成聖徒對他追問:你沒有再寫過書了。他的回答是:我想尋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找不到。聖徒告訴他:我愛吃菜根,因為根很重要。然後一口濁氣吹走了所有遷徙至此休憩的火烈鳥,似乎催促它們上路。菜根是菜的根本,就像生活是寫作的根本,遷徙是候鳥的根本一樣。
第三條主線便是對愛的渴望與害怕。
似乎初戀在任何男人心中都是一個結,一份情結。那是對愛情所有幻想幻化成真的一刻,也是用所有想像力去滿足今後無論多少物質都無法堆砌出的浪漫。主角只要是躺著,就能看到那片海。腦海中自動播放韓紅的「讓我們忘了那片海,讓我們來世再重來」,其實用在這裡也沒有什麼不合適。那片海是他良好水性和陽剛體魄的溫柔載體,而海岸不遠處的燈塔是他偷食禁果的「聖地」。他常常能仰望到那片海,用回憶填補對愛情的空虛。直到他遇到朋友的女兒,那是他再一次離愛情最近的時機,卻在一個陌生老嫗的那句「現在誰來照顧你」的質問中不得不接受那個女人的離世。
傷心的主角想讓馬戲團的朋友將他消失,朋友告訴他:我只是個變戲法的,這不過是個戲法。存在,就像主角心口的痛苦一樣,這樣的真實是無法逃脫遁形的。就像一位作家曾說過:因無法免於世間的痛苦,所以常年生著靈魂的病。也許這也正解釋了為何主角直到65歲依然孑然一身的原因。因為他對愛情既愛又怕。而恰在彼時,他的朋友決意遠離讓他失望的羅馬。在那樣一座城,有著和所有現代城市的通病:漠然。主角是朋友在羅馬唯一的友人,每個人都對他的才華笑著鼓掌說著「bravo」,而他真正在乎的人給予的是不屑的背影。所有的掌聲都只是所謂成功的浮華裝飾,扯掉之後剩下的只是絮狀物黴菌。
主角的初戀後來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男人找到主角後哭訴著說自己多麼可悲,「我愛的人她卻不愛我,心痛是最後的結果」。然而他們的女人死去後,那老男人立馬有了新歡,而且一副青梅竹馬甜蜜恩愛的樣子,似乎在說:我找到了我的愛情。那之前的肝腸寸斷算什麼?羅馬的愛情就像他們的派對一樣,短暫的狂歡熱烈激昂,迅速的散場杯盤狼藉。一個敏感的作家,敢於接近這個真相么?
影片有很多小插曲,諸如一直在尋找卻從不用心找孩子的母親,如果她能稍微彎下腰或想一想就能知道孩子藏在了哪裡。男主發現了小孩子藏在下面的宮殿,然後發生了一段非常形而上又略顯做作的對話:「你是誰,不,你誰也不是。」「可我……」
當媽的還沒找到孩子,殊不知她女兒就在她腳下的宮殿筆直地立著。我臆想,此處是拋出一個問題:你尋找(自己)了么?什麼才是真正的在尋找。
後面也出現了對於杯酒歡歌紙醉金迷生活的人們絕望眼神的描摹。什麼才算是真的在生活,也許此刻身心異處,因此覺察不出時間在血脈中的烙印。
還有主角神秘的鄰居,在鄰居眼裡,他那種國際通緝犯的身份都要比那些夸夸其談的上流人士來的更加真切。
然後影片出現次主題:貴族的探討。
那些上流社會的人們,縱然披金戴銀坐擁豪宅香車,但他們血液中流淌的依舊是俗人的細胞。真正的貴族,那些公主,她們擁有羅馬真正的財富,那些最美的建築和館藏。他們在凝望那些雕塑和畫作時,那些藝術家創作的人物也在凝望著他們。這種凝望打破了時空的隔絕,並且直抵人心。在公主貴族和名流之間還有一種貴族,僱傭貴族。他們即使在破舊的家中百無聊賴看著電視節目,依舊穿成紳士淑女該有的模樣,珍珠項鏈卦脖上,懷錶卧胸懷。電話一響,他們就知道「生意」來了,就像通告明星,他們的出場也要求一些出場費,而他們的作用,就是在表面上提高名流派對的檔次。所以影片中無時無刻在告訴觀眾,羅馬是這樣一座城,他保留著世襲的貴族血統,即使窘境潦倒,依然高昂著舊世帝國的頭。
影片道出很多大實話,諸如「我並不想進入上流社會過奢靡生活,我只是想擁有擊敗他人的權力」。影片也探討了很多藝術形式,從城市規划到博館館藏,從沒有絲毫意義的抽象畫作到寫實派的裝置藝術,儼然一部藝術史。
我覺得這部影片有一點與《雲圖》很像,那就是野心很大,想要表達很多思想,試圖雜糅城市中人們的七情六慾,用身在此山中卻又冷靜而旁觀的視角解讀一座現代的絕美之城的通病。這座城市美么?美麗的風景,美麗的人,美麗的生活和美麗的藝術……他們追求一切美的事物,就連打針美容都要排隊叫號。但總覺得這些美就像「美麗的泡沫,一剎那花火」,「全部都太脆弱,一觸即破」。什麼美麗才能配上絕美之城的稱號?電影給出了答案——那些穿越時空凝望你雙眼的藝術,那些寂靜無人的街巷,那些教堂中凝結信仰動聽明麗的聖詠,以及初戀少女半遮半掩的酥胸。
用電影原話做結尾(人人影視提供字幕):
通常事情的結束都是死亡,但首先會有生命,潛藏在這個那個當中,說也說不完,其實都早已在喧嘩中落定。寂靜便是情感,愛,也是恐懼。絕美的光芒,野性而無常。那些艱辛悲慘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為人的困窘之下,說也說不完。其上,不過是浮華雲煙,我不在意浮華,這就是小說的開始。最終,這不過是個戲法。對,只是個戲法。
最後,主角笑了,因為他找到了遁形於世的戲法:再次提筆寫小說。
題外話,我太喜歡裡面絕美的配樂了。尤其是《the beatitudes》提琴重奏。它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只有五個小節的慢板旋律,而5分多鐘的曲目,並沒有做任何變奏改編,只是將提琴的多聲部運用起來不停復現這一旋律。調性中心是一聽瞭然的C,先是小提琴之間的重奏,然後二三聲部做微調,漸漸從低走高,而一聲部應該是換成了中提琴或者大提琴,有了結實的韻味,然後低聲部有了大提琴(也許還有低音提琴),渾厚圓潤。所有伴奏都走大調,聽著唯美而典雅,在第三小節後面兩拍變小調,出現短暫的華麗憂鬱。正因為這個典型的大調音樂演繹出的整體氣質是略顯悲戚的,才證明了作曲和編曲的別具匠心。
他的軀殼在夜夜笙歌,他的靈魂卻寂零無根
黑幕升起時,淚水從我們臉上落下。
Jep Gambardella活了六十五年,但他真正活的,不過是十八歲那個月夜愛人向他敞開胸懷的那一刻。其後的所有人生都活在回憶里而不自知。他時常望著卧室天花板上的那片海,看海面起伏。
他只寫成過一部書,一部傑作,那是和Elisa在一起的時候寫的,他正在熱戀中。後來Elisa離開了他,他來到羅馬,希望借紙醉金迷的浮華找到最愛。
整整四十年過去,他是社交之王,活在虛偽中,再沒寫過一本小說,直到老之將至。
影片中至少有四次死去:片頭日本遊客的猝死、Andrea的自我了結、Ramona死於絕症、片尾從橋上跳下的男人。
衰老:荒誕的整形院、永遠都在打牌的年老公主、104歲朽如老木的修女……
也有新生和年輕:Jep觀望的幼兒,老邁貴族在博物館隔著玻璃罩參觀自己的搖籃……
還有上流社會的種種虛假。
Jep看得越多就越迷茫,厭倦,他是誰?
這個看似表現眾生的故事其實是有暗線的。從Jep意識到自己再也不願意把時間花在不想做的事情上,Elisa的丈夫帶來她的死訊,Jep就開始做鬥爭。
他想要找到自己是誰,證明那裡不是一片虛無。
後來我們看到他幾乎快要失敗了,他看到的是腐朽和虛無,毫無意義的生活,毫無意義的人生。
直到瑪利亞修女出現,她腐朽得快要掉渣,坐在椅子上像小女孩一樣晃動雙腿。那天早上,Jep幾乎看到了神跡,火烈鳥佔滿了他的露台,修女在黎明裡對他說:根是很重要的。
他終於回到那個地方,他生命閃耀的地方。
電影的前110分鐘都是近乎瑣碎的展示,習慣於荷爾蒙和腎上腺素電影的觀眾恐怕有點難以集中精力,到快結束的時候會想:謝天謝地,終於要完了,這部片子不錯,但也就是不錯而已,不會讓你在看完後對其中的場景戀戀不忘,和朋友激烈討論。
最後十分鐘,迷霧揭開。
我的天啊,那一瞬間所有的線索在腦中爆炸,炸裂出一個燦爛的迴響,原來如此!那些天花板海面,他為什麼沒能寫出其他作品,種種蛛絲馬跡彙集在一起,前面的所以鋪排都為了最後的一瞬,為了讓我們看到」絕美「,也看懂Jep Gambardella的人生。
然後陷入寂靜,這個人活了六十五歲,然而對他而言卻只有一個值得回味的高潮,一個決定他人生的高潮。他之後像行屍走肉一樣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暮年才明白那一幕的意義,那是他生命中的"絕美"。
六十五年的人生,不過一瞬的閃耀。
但他同樣是幸福的,因為他有過絕美,並且用她綻放出成就,還在最後發現了她對他的意義,雖然老了,但一點也不晚,看看他有多滿足。
而有些人呢,那些僅僅是活著,其實一片虛無的人呢,這才是我們的大多數。更可悲的是,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有多可悲。
我們驚嘆於人生的玄妙、諷刺。
這就是導演真正想講的——人生,是什麼使我們的人生富有意義,而不至於一片虛無?是什麼使我們成為現在的我們?
——絕美。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又被生活浮華的外衣所籠罩,不明白那不過是個障眼的戲法。
電影的攝影很美,真的很美。看第一遍只是陶醉在攝影里,劇情什麼的都是雲里霧裡。接下來又看了幾遍,我就覺得這電影能得奧斯卡,果不其然。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說 人的一生是由很多事情組成的,大師從中選擇幾個片段,便講述了一生。吉普甘巴德羅度過了自己六十五歲生日,這是一個青年時代寫出了一本著名作品的作家,之後流連於羅馬的聲色犬馬,電影更像是許多片段,用一個個Party,聚餐穿插起來。甘巴德羅在電影一開始的問題答案就是女孩和老人家裡的氣味。一方面是慾望,一方面是「根」。恕我才疏學淺,不能將電影歸納出一個主題,電影里每個片段,每個細節都很有意思。「上乘者求道,中乘者求法,下乘者求術。」每個人都可以從這部電影里看到自己感覺有意思的內容,我感覺這就是一個好電影。
看絕美之城,懂的人視為一場靈魂的交流。
如果用一句話,更準確的說,用一個問句概括電影的核心思想, 我認為是:
What do you like most, really, in life?在你的一生中,你到底最喜歡什麼?電影最後的一句話,到如今,我都在似懂非懂地思考著:
All buried under the cover of the embarrassment of being in the world.所有的一切都掩藏在生而為人的困境之下。只希望有一天,能與導演相遇,喝著威士忌,聊聊人生。沒有經歷浮華,能夠超脫浮華嗎
這部電影就娓娓道來用輕重緩和的畫面講述故事,之後幾個場景的切換有點像巴別塔的剪輯形式,在主要關頭切換下個看似與之無關的場景,這部電影唯一不同是切換的場景已爆發的形式衝出來,讓人的心一下子又揪起來到達另外一個高潮。整部電影畫面鏡頭多移動,與隨之出現的背景音樂渾然天成,雖然整部電影切換的頻繁使得影片讓人難以理解。但是大概明白導演講的是怎麼樣的故事,影片途中的高潮在我看來是主角編劇在年老時回憶起與自己夫人相識戀愛結婚後的場景,如第一次看到海 想起在海邊游泳,突然迎面而來一艘中型遊艇,岸上的夫人擔心受怕向海邊的叫喊丈夫,最後潛水輕而易去躲過災難,夫人以及家庭所有成員看後也鬆了一口氣,加上配上音樂,讓觀眾共鳴當初與自己初戀女孩發生的故事。第二個畫面是男主角與夫人擁吻的哪個浪漫畫面,那時是為情竇初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那麼溫馨的場面讓人有無限的遐想……
今天加點終於如願以償的把影片看完了,人生無論多麼絢爛至極都將歸於平淡的生活,就像婚姻一樣更多是風花雪月後的平凡瑣碎以及爺爺簡單晚年的筆書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主人公年輕時是一名名利雙收的作家,驕奢無度的生活習以為常,影片通過看似各種冗長而好無關係的片段連接在一起都是為了烘托後面電影的主題,也就是最後那幾句旁白如下:之後男主角以及老太太的鏡頭升華影片到達個高潮,其實剛開始看影片沒看懂的人可能覺得乏味無聊,僅僅只是享受影片的畫面以及音樂的視聽盛宴,影片幾次高潮都用同樣背景音樂,烘托主題讓影片起伏變化,小提琴的低高切換讓觀眾心一下被抓住跟著影片節奏走。影片中104歲的老奶奶在與富豪們聚餐最後說了句大家都目瞪口呆吃驚的話:我是很窮得,但是我跟你們不一樣然後就走了。其次在最後一幕她坐在陽台上那場戲,陽台上的扶欄上有成群結隊的大雁在棲息,之後老奶奶吹一口氣全都在一瞬間飛走了。以及在影片中當男主角洗完澡後驚奇的發現來奶奶正躺在自己家中讓他毛骨悚然之際更明白了為什麼有些想不明白的事情就不要糾結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答案,答案都在生活里。比如主角走過以前走過的地方,繁華落盡之後一遍寧靜,在途中竭力尋找當初的美好,在牆壁上看著每個人喜怒哀樂成百上千的照片印在牆上,每個人又風華正茂到容顏老去,或許只是彈指一揮間。現在不代表過去未來,活在當下是一種智慧,記得影片3分之2處主角前去參關長勁鹿,被它的身型深深震撼,隨之在這之餘卻受到好友突然想離開的消息,理由則為在城市生活長達40年需求改變,襯托出主人公的孤寂無奈,曾經輝煌消散殆盡,如今好友也離他而去,浮華背後得千刀萬剮,導演用各種支離破碎的鏡頭語言在最後讓影片得以大放異彩。可想而知導演下了一盤很大的棋,最後主人公在最後以前與女主角約會的地方,回憶往事那段美好記憶,覺得在起筆記錄這人生的無常,給自己年輕回憶的一種交代吧。一個人選擇坐在遊艇上,飄揚在一望無際的海峽,隨波逐流無常來的更猛烈些吧! 生命 生活 友情 愛情 親情在影片都有表達,通過以羅馬美的幻境來烘托一切浮華終歸於平淡,不要去糾結那些看似會永久存在的東西。喜歡裡面配樂以及鏡頭語言剪輯的處理方式,行如流水雖然開頭各類八杆子打不著的情節重疊一起,但也不影響觀影畫面的享受,其次有些剪輯形式吊起觀眾觀影口味,讓影片有了足夠的張力去敘事。介意:看一會兒休息會兒思考,要不然容易嗜睡,當然影片越到後面越精彩!通常事情的結束都是死亡。開始是生命,潛在在這個那個當中,說也說不完。其實都早已在喧嘩中落定。寂靜便是情感,愛也是恐懼。絕美的光芒,野性也無常。哪些艱辛悲苦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為人的困窘之下,說也說不完。絕美之城根本就是不是美,是無望
電影音樂,不喜歡的不願評,多餘,太喜歡的不敢評,擔心不夠格。
這大概是逃避學習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應該摒棄,所以今天要談談最近很喜歡的兩部電影。
2013年,絕美之城。
2015年,年輕氣盛。
第一部看的其實是2015年的《年輕氣盛》,因為近兩年在國內有些名氣,電影封面總在嗶哩嗶哩搜索結果晃蕩,看上去很有肉,啊~不對,是很有品。
但這一部算不上第一部,因為靜不下心根本沒法看懂,點進去看了不到十分鐘就關了。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對這部電影都有些抵觸,不願再打開。直到一年後帶著美麗的心情看完《絕美之城》。
今天要說的是這真正意義的第一部。
(一)
那天的心境大概很適合迎接一部好的電影。
從影片開始的第一炮還有蹩腳導遊和合唱的配樂以及來自東方的遊客突然間的倒地我都一一迎了下來。
依舊沒能看懂,卻品出了影片每一幀的美和每一和的悅耳。
再後來隨著一聲嘶吼,影片進入一點也不按常理出牌的正片,喧鬧的舞池,五光十色的人流,時而蹦躂時而輕舞,時而嬌喘時而安靜,時而眉目傳情時而一本正經。
整部電影,導演放棄常規劇情,用恰到好處的音樂和媲美藝術大展的畫面還有Toni Servillo的隻字旁白,為觀眾呈現出了虛幻縹緲的藝術實感。
沒辦法形容那種喜歡,捨不得進入下一幀,害怕每進一幀就會少了一幀。
(二)
文藝片的美感和所謂晦澀藝術的價值一直備受爭議,影片第二場戲導演借 Toni 採訪一位用頭撞牆的行為藝術家時有提到這種衝突。
Toni 試圖讓藝術家用形象的辭彙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又或是解釋自己的藝術,藝術家解釋不來,Toni 無理逼問,最後兩個人相互爭執無疾而終。
共鳴是什麼?藝術是什麼?為什麼有的人迷戀藝術有的人欣賞不來?
哪來那麼多的答案,都不過是你的基因和年輪環境造就的感官,所以不要因為自己不理解就否定別人的理解,也無需因為別人理解不了你的理解而輕看深究。
藝術審美跟過生活一樣,你開心了他才有價值,你不開心就算這生活在別人看來再多姿彩也毫無意義。
(三)
有人說藝術虛無縹緲,喜歡藝術的人大多是裝逼,很假,我差點就信了。
後來接觸多一點發現真正的藝術其實是雅俗共存,真假參半,比正常人的真要多得多。《絕美之城》是代表。
影片中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Toni 和一群藝術家朋友聚會,其中一個朋友說起自己生平的信念和對子女的付出,Toni 當著所有朋友的面揭穿對方的虛假,言辭尖刻情感淡漠,完全不顧及朋友感受。
台詞摘錄:
我們在場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們就聊些廢話,扯些無聊的事,因為我們不想假模假式還自得其樂。
母親和女人,你53歲了,跟我們大家一樣過著殘破的生活。你不該高高在上,我們都在絕望的邊緣,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陪伴彼此,開開玩笑。
並不是欣賞這種尖刻,相反現實中出現這樣的人我會咬牙切齒,自私冷漠的人再高貴,終究無法贏得人心。
只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跟這個被慫的朋友如出一轍,為掩蓋自己的脆弱和缺失,時常夸夸其談。
現實生活中卻沒人站出來告訴你這樣夸夸其談不對,很假,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缺乏的是作為編劇導演藝術家的勇氣,還有人文環境。
(四)
看完《絕美之城》後迫不及待想要再看一遍《年輕氣盛》,當時並不知道這兩部電影出自同一位導演,只覺得風格特別接近。
後來看完《年輕氣盛》擼影評的時候才發現這兩部電影微妙的關係,出自同一位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一開始不是很懂同一個導演拍同樣風格的兩部電影講同樣年齡老男人的故事是下的哪盤子的棋。
冒昧解讀。
第一部《絕美之城》情感表達過於宏觀,大方向上很赤裸地通過台詞和部分表演呈現,缺乏接地氣的細節,再者光靠一個老男人體現不了作者想要表達得全部,於是第二部請了兩個老男人來加演一出,沒毛病。
所以,《年輕氣盛》要比《絕美之城》更接地氣也多了更多細節上的解讀,人物身份也更豐富,所以重新再看的時候喜愛之情已經遠遠超出《絕美之城》。
下一篇,再說。
我想用我理科生的身份為自己雖然熱愛文學藝術卻一直停在表面無法深入的辯解。
以上,瞎扯淡,甚是遺憾。
來源「小粥哥ID」微信公眾號
《絕美之城》描述了關於自我、社會和美學的種種變化,影片中充滿詩意和跳躍的片段,無時不在透露著對這個國家的深情。電影的主角是那個曾經創造輝煌人類文明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子民能直面整個社會衰退需要偉大的勇氣。最後輓歌響起,作為電影人絲毫不會減少凝視她眼神中的愛意,甚至愛得愈發深沉。
電影的主人公Jep 是一名身處羅馬上層社會的著名記者,他一面保持著對於人和社會清晰的看法,一面又扮演著浮華世界裡玩世不恭的角色。正因為Jep 是記者的原因,所以他才能遊走於這些義大利獨立存在的不同階層,成為一個獨立的觀察者。
在他看來,這個被紡織工和食品商佔據的國家,本質是市儈的,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滿足自己的私慾,所謂高雅無非是一種把慾望包裝的冠冕堂皇的能力而已。現實生活的愛和責任都可以用酒精去逃避,趁著夜色填補空虛的黑洞,人生的野心就能被滿足。資產階級們在累積的財富下夜夜笙歌麻痹自我,中產階級在以家庭為單位的體制下成為忙碌的車輪,來自阿拉伯和亞洲的富人們依然保持著文化上的隔閡,而年輕人則為了獲得更多社會和國家的重視選擇了遷居海外。此刻,他們都不在乎這片土地究竟被誰在掌控了,而那些通過政治而富裕者,為了鞏固他們的帝國,成了這個國家最兢兢業業的人。
可是信仰呢?羅馬的核心即是梵蒂岡,梵蒂岡里的人們在做什麼?紅衣主教在研究每日菜譜,聖徒的行跡成為宗教的神話。Jep 忍不住問主教:「你真的是最厲害的驅魔人嗎?」 紅衣主教在Jep 胸口象徵性的畫了十字,坐著豪車離開。連宗教也不再關心這片魔怔的土地。
所有人都問Jep,是否還能再寫一本充滿愛與美的書。但Jep 自己明白,不寫是因為寫不出來了,他尋找不到生活里愛與美的東西。就和那些失落的雕塑畫像一樣,Jep、拉莫娜和守門人一起夜遊博物館,他們是聚會裡不合群的三個人,他們所珍重的美只能成為深夜孤獨靈魂的依靠,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心懷一片投射在天花板上的孤獨的海。
電影結束,除了聖徒瑪利亞爬上大赦的階梯的那一刻,還能給人些許遐想的空間,祈求上帝的再次眷顧,祈求這個國家的再次繁榮。其餘的,都如同葬禮一樣讓人悲痛。導演暫停了時間去審視現有的生活,用油畫一般的鏡頭和恢弘的聖樂描繪著這個國家壯麗而偉大的美,但背後隱藏的是那些荒誕的事實和無望的未來。
「通常,事情的結束都是死亡,而開始是生命,潛藏在這個那個當中,說也說不完,其實都早已在喧嘩中落定。寂靜便是情感,愛也是恐懼。絕美的光芒,野性也無常。那些艱辛悲苦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為人的困窘之下,說也說不完。其上不過是浮華雲煙,我不在意浮華。所以,這就是小說的開始。最終,這不過是個戲法。對,只是個戲法。」又是being in the world這個詞短短時間,太多次被展示這個詞。還純屬巧合,只是忽然看到了新推送的文章,忽然想起絕美之城。第一次看幾乎是認識一個高雅又成功群體,了解一種迷之晚年,除此之外僅僅是帶著好奇似懂非懂,不是說身心在電影的微妙中浸浸就很nice嗎。下回則一定是關注關於生命的解釋,畢竟「晚年」這個設置直指的便是這個,不能更誠實。男主懟黨婦的話不能更實在了。否定才是老實的,可他們身上彼時尚還貼著他們走完一生贏得的標籤,沒摘呢。是不是和生命一樣,你明明否定,還一定要活下去。明明不認可它的真實,還要沐浴它的虛假。或者我們得到答案,能活得更單純。或者只是一剎那感受到答案。
人生真是 無處可逃
推薦閱讀:
※有哪些包含「政治隱喻」的優秀電影?
※你如何解讀《神聖車行》?
※為什麼《爆裂鼓手》的導演說結尾實際是悲劇?
※怎麼評價《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這部電影?
※如何評價朴贊郁的Stoker?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評人 | 影視評論 |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