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起源時為何只有中國文明沒有教士祭祀階層?

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間,地球上不同地區開始獨立發展出文明,基本都出現了專門的貴族、士兵與教士祭祀等脫離了農業生產的階層,在有些文明教士是高過貴族的,但為何中國文明祭祀教士似乎從未成為過專門的階層,為什麼呢?


怎麼會沒有,當然有。

我先說一下中國古人對祭祀的態度和認識。

春秋戰國時期,是這麼說的: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到了清代,對這話的理解更明確:

《清史稿?志六十五》: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官制六軍,司九伐,權屬司馬。而大軍旅、大田役,其禮則宗伯掌之。是因治兵、振旅、茇舍、大閱之教,而寓蒐、苗、獮、狩之儀,以為社、礿、祊、烝之祭。如是,則講武為有名,而殺獸為有禮。

王學軍等人的論文《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原始語境及其意義變遷》對此的闡釋是:

晉厲公三年(前578年)三月,晉國主導下諸侯會集,準備聯兵伐秦,出兵前舉行祭祖、祭社之禮,祭畢受脤,以此為背景。劉康公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緣於對成肅公接收脤肉不敬的批評。從歷史背景和文本內容來看,「祀與戎」是指祀禮與軍禮,均屬禮制範疇,具體落實為祭祖、祭社之禮,都與祭祀相關。自《漢書》至《清史稿》,正史中的引用大多指屬於禮制範疇的祀禮與軍禮,保留其原始含義。

受《孫子兵法》及其注釋影響,「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指漸由祀禮與軍禮擴大為祭祀與戰爭,並成為目前最為常見的解釋。

在中國,由於權力結構和組成基礎的原因,使得祭與祀的權力,最終都掌握在了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手中。在宗族和家庭里,則掌握在族長和家長手中。我國古代的祭祀和信仰主流,是以祖先崇拜為基礎的,這直接導致了最後的結果是宗族首領就是承擔祭祀責任者,兩者合二為一。這是文化和體制不同而綜合形成一種歷史分叉,如果轉向另一邊,就是兩者脫離,分別成為獨立的階層。

另外需要說一下的是」祭「與」祀「的區別。一般而言,是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所以經常可以看見文獻上說誰誰進宗廟了,就說「享宗廟」云云。而祭祀合稱,則是以祭祀天地來代指所有向神明天地先人等禱告、乞福、紀念的行為,後來成為一種泛指。

所以中國的祭祀體系發展到最終的結果,是和政權體系完完全全地結合在了一起,打個不怎麼恰當的比方,就是完美地實現了政教合一,大祭司和皇帝合而為一了。

中國體系里掌握祭祀事務的官員,譬如管理皇家家族事務的宗正和禮部的官員,雖然有身份乃至血緣的一類的要求,但本質上其實都只是行政官員,他們只起到組織和操辦具體事項的作用,充其量是儀式主持人,祭與祀本身,必須由皇帝、國君來完成。如祭天、祭地、拜祭宗廟,乃至於封禪泰山之類,都是皇帝獨有的權利,絕不可授人,這是你皇帝的象徵。武則天就是從封禪泰山入手,體現了她對政權的掌控。

家族裡的宗廟祠堂和祭祀行為,掌控者是族長。家庭里則是家長。這一規則一直很清晰。

體制差異造成的身份和階層表達的差異而已,不是沒有,不但有,而且其體系和儀軌都很強大和完善。


古中國有過專事祭祀的階層,即「巫覡」

公元前2500年左右

五帝時代,顓頊令重、黎「絕地天通」。史學界認為該事件本質就是將祭祀權從民間收回。自此只有王族能夠祭天地。巫的地位大幅提高,不事生產,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

公元前2200年左右

巫所代表的的神權與貴族所代表的的王權相融合,共同統治著國家。夏禹是巫,地位很高吧。《法言·重黎》曰「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千秋萬代後,巫師祈禱時的步法還被稱為「禹步」。

公元前1600年左右

商代巫風大熾。商王就是最高的巫。

商初,天下大旱,商王成湯以身禱於桑林——「翦其發,磿其手,以身為犧牲」,都是妥妥的祭祀儀式,他也是個大巫。

另有著名巫師——巫咸,他是商代有名的大巫,也是商王戊的心腹之臣,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作為巫師,他的地位遠高於普通貴族。

**************悲傷的轉折***************

周以後崇尚禮樂,巫師地位不斷下降。到春秋戰國時期,就像《詩經·陳風·宛丘》里提到的那樣,巫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跳舞祈禱,類似於樂伶舞妓,地位已經很低了。

題主認為「中國文明祭祀教士似乎從未成為過專門的階層」,其實,嗯,不是它沒存在過,而是它消失的太早。


史官出身的道家,和祭祀階級出身的儒家。都有祭祀的責任。擔任祭祀的任務。

《說文解字》儒者柔也,術士之稱。

《漢書》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在西漢和先秦時代,史官掌握國家的祭祀。

再後來,儒者為官一方,負責一方的祭祀,道者轉為道教,日日祭祀神靈。


在商朝是很盛行巫術的。現在發現的商代甲骨文基本都是關於占卜的。

商周易代之後,周比較注重禮儀。孔子更是『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周朝以後巫術逐漸衰落了,後來地位越來越低下。

歷史上中國宗教興盛的時候不是沒有,比如南北朝和隋唐的佛教。但是往往宗教發展過剩就會破壞農業生產,威脅社會和封建統治的穩定,所以中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滅佛和強迫僧侶還俗的運動。總之宗教神學和巫術從來沒有成為能夠和國家政權對抗的力量。


瀉藥。

先說結論:從宗教學及宗教史的角度來說,中國三代時期的神靈觀念與古代世界其他文明存在差別,故而導致其宗教行為與宗教組織與後來的各大文明大相徑庭。

在討論中國三代宗教之前,我們不妨以埃及和印度為例,來看一下這個時間裡其他文明的宗教狀況。

埃及。埃及在3000BC之前,國家尚未統一,各地區崇奉各自的保護神,所謂的神就是牛羊獅子鱷魚兔子之類的動物形象。但整個埃及地區基本都崇奉掌生的太陽神拉和掌死的冥王神奧西里斯。崇奉鷹的上埃及一掃六合,統一埃及,鷹神荷魯斯被描述成奧西里斯的兒子,而奧西里斯又是拉神的後代。而且從第四王朝時,國王開始自稱拉神的後代。此後埃及政壇王權輪替,神界也不得安寧,先後有普塔、阿圖姆、阿蒙等各種神與拉神結合,成為神壇的領袖。而每一次神壇換屆,必定是由人間王朝更替引起的

印度。3000BC左右雅利安人南下,征服印度土著,建立了瓦爾那制度的政權。而其中代表祭祀貴族利益的婆羅門更是超過武士貴族剎帝利居於社會最頂層。由於特殊的政治基礎,印度的婆羅門教可以說就是為鞏固這一政權而生的。2000BC,《梨具吠陀》誕生,標誌著印度聖典宗教的正式形成。在此書的《原人歌》中,把印度社會的四個社會等級說成是由原人的四個不同部位產生,婆羅門為口,剎帝利為臂,吠舍為腿,首陀羅為足。擁有宗教解釋權的婆羅門用這種宗教觀點來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辯護。早期的氏族社會,雅利安人自視為神的後代,把神稱為「我等之父」。

在多數早期文明的宗教中,統治者往往都是神的後代。相較於埃及,印度雖然更強調階級的不平等,但高位神與統治者仍具有較強的血緣關係。這在本質上,是一種簡單的祖靈崇拜。這種崇拜模式的優點在於,能在文明早期迅速神化王權,使政權存在的合法性具有神學的支撐。而其弊端在於,弱化了神靈的神聖性。其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後來祭司集團崛起,成為王權最大的威脅。 雖然各政權想盡辦法把自家的祖先神往至高神上抬,但人間的王朝終歸無法完全掌控大自然,天災人禍各種鍋總要由統治者的祖先神來背,對各種災異能否合理解釋,便成了王權能否合理存在的依據。那麼問題來了,領導天天忙著開會,勞動人民天天忙著交稅,士兵們天天忙著鎮壓勞動人民讓他們交稅,誰特么有時間考慮這種問題?只有那些什麼活都不幹的腦力勞動者。他們就成了最能解釋當今聖上他們家老爺子為什麼天天發脾氣的人,因為他們可以代天說話:

「你說你老爺子讓你統治這片國度對吧?」

「那當然了,朕可是...」

「行了先別朕了,老爺子跟我說了,讓你先孝敬孝敬我,不然你懂的呵呵。」

「NMLGB!」

統治者自然是容不得這種行為的,但礙於祖靈天命的解釋權,不能在老百姓面前自己打臉,只能好吃好喝伺候著祭司們。祭司們則悶聲發大財,終於成為一個與王權分庭抗禮的階層。

而中國則不同。

夏朝的宗教基本無史可考。明確的三代宗教史大概可以從商朝開始考察。商朝人的神靈世界的結構分為兩大層次,第一層是至上神上帝,能夠任意操縱支配一切。第二層是上帝手下的行政諸神,大致分為天神、地示、人鬼三種。天神掌管風雨雷電日月等,地示掌管土地山川四方等,人鬼負責向上帝通報人間狀況並直接向人間施福降禍等。人鬼是歷代商王及名臣的亡靈,它們直接行使上帝賦予的職能。堂堂商王的祖先,在神界居然只是個發號施令的小官,而且還跟大臣的亡靈是同事...這在其他文明中實在難以想像。然而,這實際上是一種高級的祖靈崇拜。在本質上,上帝其實仍是商王祖靈的延續,祖靈雖然受上帝的統治,而且職能上又有天神和地示的制約,但其天命來源卻是上帝,而上帝對人間人事的主宰又通過祖靈來表現。在形式上,祖靈之上還有上帝,其神聖性遠遠高於祖靈,是一種絕對的力量與權威,這就使統治者在天命的解釋上留有一定的解釋空間:

「你說你老爺子讓你統治這片國度對吧?」

「那當然了,朕可是...」

「行了先別朕了,老爺子跟我說了,讓你先孝敬孝敬我,不然你懂的呵呵。」

「哎呀,怕不好吧,話是這麼說,但上帝不批准也不行呀,這事還是問問上帝吧,朕現在就送你去見上帝,來人,推出去...」

「NMLGB!」

由於上帝的絕對神聖性,致使無人能夠與上帝對話,通過操縱表面無實權的祖靈來控制國家又不如王權來的實在,故而商王穩居權力寶座。

而在其後的周朝,由於發生了「以德配天」的宗教改革,同時周王自稱天子,標誌著至上神在形式上與人間統治者正式建立血緣關係,這表面上是簡單的祖靈崇拜,但實際上其道德價值與內涵要遠勝於商朝,也形成了之後千百年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格局。由於本答案只討論商朝宗教,此處不多描述。


填坑,回答。


在中國文明誕生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發展模式,一是江南地區良渚文化那種政教合一的模式,而且巫師們權力明顯大於王權,二是中原地區王權大於神權的模式,

之所以誕生兩種不同的模式,與其所處環境密不可分,江南地區偏居中國東南沿海,再加上良渚文化率先邁進了文明社會的大門,所以周邊地區基本上沒有對手,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中,宗教勢力得到充分發展,而王權就不是那麼非常重要了。

相反,中原是各類文化的交匯之地,而且中原文化是良渚文化衰落之後才發展起來的,一開始就是萬邦林立,沒有任何一派勢力獨大,各個邦國都要應付內外的軍事威脅,所以王權和軍權比神權要重要得多。

本來,良渚、石家河、兩城文化都要比中原先進很多,但在4000年前左右,中國環境氣候發生巨變,水旱災害交替出現,良渚等重視神權的邦國文化在巨大的災難面前解體,而世俗化的中原,通過幾百年的競爭,二里頭文化(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夏)脫穎而出,該文化憑藉強大的王權、軍權和西方傳入的青銅文化(相當於拿著機關槍橫掃原始部落),最後全面勝出。從此,中國文化進入了以世俗的中原文化為主軸的時代,神權再也沒有超過過王權。


直到現在,黨委書記的官還是比各種長要大。

可見我國一直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即使是在物質條件並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各個城市的文廟和武廟的香火也從未斷絕過。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必須大力弘揚。


商王朝。

占坑待答


歷史沒學好別亂說,商代的甲骨哪裡來的?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士大夫為什麼學禮制?禮是禮貌的禮嗎?公主郡主東道主,這個主是什麼意思?太牢少牢是什麼意思?孔子兼職教書,專職是什麼?

禮崩樂壞,儒生群體,是幹什麼的?不問蒼生問鬼神是一種過分的行為嗎?司馬遷家世居史職,史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史記》八書里有《天官書》一篇?


我們的文明夠長夠延續,我們的文字又是一種極端先進的信息載體,很多放其他文明就是不傳之密的史書文獻在我們中國即使在古代都是相當程度開放的,能被哪怕是幾百幾千年的國民看到看懂,明白那些東西是怎麼回事。

糊弄不了明白人啊。

再說了,中國古代的皇帝在法理上是有資格冊封神靈的,賢良的國民更是有資格被封神的,哈哈。所謂沒有教士祭祀階層,還不如說是沒有那些落後文明的按照血緣來繼承的教士祭祀階層而已。

那些落後的文明,祭拜的神都是些外來者和異類,能聯繫上就需要相當的資質和資格了,不沾點親帶點故能有同步率嗎?當然需要血脈流傳的專業人員了。我們索性祭拜的就是自己的祖先和遠古時被冊封的賢人,本來就是同族,根本沒有血脈的需求。前者的功能由我們各個家庭中的長者們來行使,後者放到公共領域的範疇,本身就屬於古代政府職能的一部分啊。

這說明什麼?

我們的文明,自古以來尼瑪就是天庭的配置啊!


我記得一個考古專家寫過一本書,裡面講中國古代的壟斷「祭祀」的階層,叫做「巫」。而且說,黃帝大戰蚩尤就是北方的「巫」和南方的「巫」產生的大規模不可調和的衝突的表現。這種「巫術」階層一直延續到儒生出現之前不久。

儒生都是不講鬼神的。那些古書被秦始皇燒了以後,恰好是這些人「編纂」了早期中國歷史,因此你從現在的史書里基本很難看到關於鬼神巫術的記載。反而那些野史殘篇有這方面的記載。


儒家不就是嗎!

華夏的神權和王權是統一的,君主又稱天子,天子就是神權的最高領袖。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和軍隊,分別就是神權和王權的根本。

殷商那麼多的祭祀情況不談,周禮是形成此後兩千多年華夏文明的根源。周禮是什麼?以祭祀標準為核心的一套社會規範。

為什麼儒家一直自認正統?因為他們一直把持著祭祀標準的制定權。即所謂的道統。

對皇天后土五方五帝,日月星辰山嶽河瀆的祭祀,一直是天子和儒家官員進行的。


有。。

先秦時代的教士後來大多去了秦始皇的坑裡。


祭祀階層就是史、巫,就是儒家。史不是歷史,而是觀星象而察人事,巫是占卜而知變遷。二者就是原儒。胡適在《原儒》里說,儒家就是殷商的教士。馬王堆出土的文獻轉引孔子所言「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是孔子讓儒家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因為其他國家都是傻逼啊,還信那玩意兒。你這問題,基本就是,全世界都傻,為啥咱們不跟著傻。


有啊。殷商初期,占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基本上國王做什麼重大決定前都要占卜,而掌握占卜的權力的人叫做「貞人」。所以,有這樣的可能,國王想要去打仗,貞人占卜完了說不行,這仗國王就打不了。於是,在殷商後期,國王把貞人階層幹掉,自己去占卜了。


教室階層的產生是有歷史需要的,主要的其實是滿足世俗君主的統治需要的,西歐因為商業發展強大,地方勢力強大中央集權並不強大因而世俗君主需要教士階層穩住民心。而中國進入封建時期早,農耕經濟發達君主集權不需要教士穩固統治


張天師:??


一直都有啊,只能說周公東徵結束了政教合一時代


推薦閱讀:

16世紀中葉,法國貴族們轉教和不轉教的原因…?
藏傳佛教是邪教嗎?
異端和邪教有什麼區別?

TAG:文明 | 文明史 | 宗教學 | 中國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