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有何區別?

本人最近閱讀一些論文時發現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者的諸多論斷多有相似之處,而許多當代知識分子,藝術家和建築家的態度與兩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需要作出區分,望大家賜教~


沒有區別。

非要區別嗎?別區別啦兄弟。大學裡的老師自己都講不明白。

法國人不是人。

法國人是現代文化人。

這兩個都是閑得蛋疼的法國人搞出來的概念,關於現代後現代的概念大部分都是法國人搞出來的。原因是知識分子之間互相的不服氣。你知道法國的知識分子太可怕了,聊起天來說的都不是人話。

有人說是因為咖啡+紅酒會深刻影響人的大腦,把這些法國人的腦子慣壞了。前味、中味、後味、回味,在法國人那裡,都不是一個味。

接著,你搞一個主義,我就反思一下你,搞另一個,他再反思一下我,再搞另一個,……就這樣,後,後,後的就出來了。

「後現代」這個詞,是從時間的角度下定義,也就是拆遷,對「現代」的拆遷。

「後結構」這個詞,是從符號的角度下定義,也就是拆散。對「符號」的拆散。

這是沒有區別的。

不光是藝術家、建築師,而是全部。各門各科哲學、藝術界的知識分子都在這個環境里。

好在有一個人是明白的。

德里達最明白。

對吧,最接近我們現在說話方式的是這個人。不過好像也已經死了。這個人厲害,是真正的專家。他寫過好幾本書,裡面講得很明白。如果你只是想寫論文交差用,依我看把他抄一抄改一改就OK。

照德里達的意思,這些概念外國人學起來會難搞懂,是因為你不是法國人。說真的,你要是法國人你根本就不會問出這個問題。

第一個原因是餃子。

中國人不會問出來水餃跟煎餃有什麼區別。但老外一定搞不明白的。中國還有蒸餃、鍋貼、包子、烤包子、生煎,要命了。然後餃子里還有韭菜雞蛋餡、豬肉白菜餡、蝦仁薺菜餡等等。昨天我去吃小籠包,要了好幾種,連蘸料都是不同的,老實講我沒有吃出分別。我這個中國人尚且如此,老外不直接傻了才怪。

第二個原因是文革。

這兩個主義都是我國文革那段時間出來的,中國的文化在忙上山下鄉,法國當時在搞這些,根本不在一個語言環境里。然後現在才逼著我們的學生學這個,這個已經過時了。概念的學習已經過時了。導致現在歐美的學生在創作,我們卻在學概念。這個不是你的問題,是學校的問題。

釘子。

關鍵是對釘子的認識。當然我們說的並不是釘子戶。

就是釘子本身。

之前,我們認為釘子是個物體,而且每個釘子都是一樣的。你認識了一個釘子就明白了所有釘子

後來,我們發現人不是釘子,每個人都不一樣,你認識了一個人不代表你能明白所有人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研究每一個個體,比研究整體要更準確,也更有意思。這個是隈研吾的木建築,釘子你是看不見的,但這個東西顯然本身就是個釘子

釘子,就是這樣一種基本符號。

算了這個問題太煩人了,真不喜歡回答。來另一個。我最愛玩的一個手機遊戲。

這個遊戲的主角是這個綠皮小人。遊戲的進程是非常後現代的

他會吃人,後現代是毀三觀的

吃完人他就會複製,你看這個已經吃了5個人,你就變成了5個人

會有寶盒,碰到寶盒你就會變形,變成這個章魚怪就是變形的一種,就會很無敵

哈哈。是不是很後現代加後結構。

再好比我們說七八十年代的搖滾明星,當你說到柯特柯本,古典的說法會說他是一個歌唱家,現代的說法會說他是意見領袖,後現代會叫他做一個青年文化明星,後結構會說他是一個文化符號。看見沒,文化就是一個麻煩。用文化來分析、解構,會把一個人最終分析到一個物體的地步。

其實他只是一個男人。

別再邀請我回答這種學術問題啦。我看到概念就頭大。

真的,我要是你,我就抽些時間去多讀兩遍《戀人絮語》,羅蘭巴特剛好也是你說的這倆主義的代表人物。人寫得多性感啊。比你研究這個有意思多了。


那有樓上的說那麼複雜.........

先不說後現代和後結構,首先什麼是「現代」要了解清楚,這個現代是二十世紀的歐美國家,經過自然的工業化洗禮與階級鞏固,而該社會中人們的認同通常是由生產體系中所佔的位置來決定,可以說,大企業作為核心單位的時代,微軟和蘋果都是那時代的代表。

相反的,「後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元與分化,在後現化的「信息社會」中,個人由生產者轉型成為消費者,個人主義取代階級、宗教或種族的認同與忠誠。主導社會的單位由大企業轉變成各分散在各領域的知識分子,但與過去的中產階級不同,這些知識分子不再忠誠於主流價值觀。

由此可知,後現代是的基礎來自於一個事實,歐美國家由現代自然轉變到下一時代。後現代主義則是特指文化上的轉變,因此後現代主義不是「一種主義」,而是包含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一系列此時代「主義」的統稱。

後現代主義本身沒有一套統一的思想內涵,其子理論卻有一個共通點,對任何被宜稱為真理的論說抱持批判性的態度。源於啟蒙時代,成熟於現代的思想都含有基礎論(Foundationalism)的主張,即相信一套基礎假說是絕對正確--奉為原則,由此推論出的理論才是最接近客觀真理或普偏性的價值,並而相信它們能指導人類「進步」,不以此原則推論的理論都是錯誤的。現代的意識型態理論,最著明的有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研究方法論上,影響現在最深遠的有行為主義和實證主義,前兩者的分歧引起了冷戰,後兩者被奉上科學的名號,以可證偽性、重視經驗觀察和主張實驗結果量化,強力地影響了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活。特彆強調, 廣泛的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其實也假設了,一個文化有可能找到永恆普偏性的結構,而且找到後可以帶來「進步」。

綜上所術,現代的理論都含有基礎論, 結構主義也包含基礎論, 結構主義屬於現代的一部分,因此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共通點都是批判基礎論(Foundationalism)。不同的是,後結構主義多了一個前提,強調所有理論與概念都是一種語言的表達,而語言身即糾纏在一種權力的複雜關係之中,簡單來說,語言本身是主觀的,寫出理論沒有可能是絕對客觀的。由此可知,後結構主義不包括非語言的「理論」。(唉!!還能定義為理論嗎?^.^)

後現代主義包括語言及語言以外的一切「理論」。


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文化形態,後結構主義是一套理論。

----------

我下面講一點閱讀感受,談不上正確也談不上全面,僅是讀文學理論給我的一點啟發……希望能傳遞一點我對理論的喜愛…

提到後現代,後現代經常被詬病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倡導多元,但也因此瓦解了價值。有人說它是一種「漂浮」。還有人指責後現代主義者是一群「健忘症」,是對歷史的遺忘,也許對於我這種記性差的人來說,天生就是個後現代主義者吧~

它拒絕接受整體、普遍的觀念,瓦解宏大敘事,反對文化精英主義,反對大一統集權,讚揚多元化、不連續性和相對性。

放到文化理論里,後殖民、後現代女權都是關注邊緣的後現代思潮產物。

但我認為後現代主義的貢獻在於改變了人類對自我和世界的想像形式。

「我」不是、也不該是一套完整理論的化身,世界也不是。某種價值一旦被確立為正統,社會就會產生中心和邊緣,而邊緣人的痛苦會無限縮小,我們的目光永遠放在中心。但事實上,唯一重要的是理解別人的苦難並平等地理解別人的苦難。normativity(規範)和權威的負面力量總是大於正面。這些是讀後現代給我的最大的啟示。

我喜歡後現代文論的退出價值判斷,就像喜歡站在一個更高的山上看世界。一下子就眾生平等了,人間所有存在都一樣小。對一切價值保持懷疑,獲得一種不偏袒任何一方的聰明人的優越感。但我也得提醒自己記得,高的是山,不是我呀。這樣的視角除了爽到自己,對文學又有什麼意義呢?

而後結構主義其實是英語世界發明出來的用來形容60年代到80年代一群法國思想家的一個概念,而非法國土生土長的概念。最先提出後結構主義概念的兩本書都是用英語寫的,如果我們把這些書里提到的後結構主義者們列出來,其實數量並不多,他們是:拉康、德里達、巴特、福柯、克里斯特娃、德勒茲、列奧塔等等。他們的理論彼此之間差異很大,難以統一出一個共同觀點。

跟後現代相比,後結構是一套理論,後現代更像一種生活形態,涵蓋哲學、藝術、政治,無處不在。

-----------

我的理解比較淺薄,完全是讀文化理論的一點心得。有懂哲學和藝術的同學應該比我理解得更好、更深刻些。


後結構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一部分。

後結構主義主要關注分析於 寫作文本,談話,演說等素材。

後現代主義則關注面更寬泛,不限於 藝術,建築,文學,哲學等方面。

二者沒什麼大區別,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都沒有固定的意義與解釋,它們的意義是跟隨時代背景而變化,是不穩定的。

「解構」是所有 「後...主義」的特徵,即對「...主義」本身進行解離。


兩者是一個東西:參照對象都是「過去」,「過去」的劃分點學界不統一,一般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可具體參考周憲《20世紀西方美學史》,沒記錯的話,信息技術革命主要影響了這個時間劃分)。在「過去」之後的一切,都算後現代,後結構。既然在一個時間空間內,難免碰見相似或重疊的內容或意識形態。

兩者不是一個東西:後現代在外延上比後結構大,前者是以時代來命名,後者發生在這個時代之內。

snacks:後結構也可存在於後現代這個時間之外,比如存在於「過去」,或發生在「未來」。這正是後現代或後結構的本質

tips:「後」來自音譯「post」,算直譯。按照中國的意譯傳統,後現代≈現代,後結構≈結構。所以,LZ的問題也可說成,現代主義和結構主義有何區別,並不因為「後」的前綴明晰出什麼。


據我所知並沒有什麼後結構主義的說法,結構主義倒是有。主要和列維施特勞斯的人類學相關。而後現代出自利奧塔的《後現代狀態》一般都是去什麼中心化,去人類學主體主義中心化,去笛卡爾主義中心化。


現代主義強調非理性,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但卻義無反顧地反抗荒誕,所以有加繆的《局外人》、《希緒弗斯的神話》。後現代主義,同樣認可世界的荒誕性、非理性,但在對待世界的態度上已截然不同,不再反抗,而是投身其中,以一種嬉戲的態度看待一切,解構一切,比如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對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的顛覆與解構。後結構主義,又稱為解構主義,與結構主義相對,是對結構主義的反叛與超越,結構主義在世界背後需求秩序、穩定,解構主義則顛覆中心。

後現代主義思潮囊括面非常之廣,包括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以及同性戀研究之類的。後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是後現代主義思潮中的一部分,許多後現代主義理論借鑒了解構主義的方法策略。

在後現代主義大潮下,文學、繪畫、建築等受其影響無可避免。

學過的好多都忘了,一家之言,若有錯誤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後現代基本都是這麼說話的。

如果有人檢查資本主義理論,他會面臨如下選擇:不是拒絕新文本唯物主義,就是得出社會有客觀價值的結論。如果辯證的無情境主義保持不變,我們就不得不在哈貝馬斯式話語與亞文本典範的語境之間做出選擇。可以說,主體需要被置於文本的民族主義的上下文中去理解——以真理為事實的民族主義。在某種意義上,亞文本典範的語境前提表明,事實來自集體潛意識。

這是人說的話嗎……

說無意義但是貌似高深,實則錯漏百出的廢話,這就是蛋疼的法國人搞出的後現代。


前者是一種思維方式

後者是一種呈現的手法


個人愚見,用前現代那一套去理解後現代和關於後現代的東西,是沒用的。而用後現代去理解呢?對不起後現代不理解這些東西。


後結構主義是理論化的後現代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方法論----《後結構主義思潮和後現代社會理論》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胡塞爾所說的「實在的內在」?
關於有限與無限的悖論有哪些?

TAG:哲學 | 建築 | 結構主義 | 後現代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