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弱勢群體」?
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很多詞語我們也許並未深究其含義,憑藉望文生義的大致了解就開始使用了。但是「弱勢群體」這個詞到底在表達什麼?對於強勢或弱勢的劃分有何依據?在用「弱勢群體」這個詞的時候有沒有產生歧視?
~
我是這麼理解的,人類進化機制決定了我們必然會出現一些先天性非健全人,這是個概率問題。沒有降臨在自己身上,原因就和高速公路開車,只有極少的人才會碰到突然有輛車爆胎撞到自己一樣。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內心深處可能依然有一點宗教情節,在我為數不多的幾次去殘校做義工的過程中,我都會有種為自己贖罪的感覺,因為,是這些先天的非健全人幫我們承擔了概率的風險。我有幸成為分母而不是分子的那一部分。
同樣,基於進化機制之上的人類社會,也存在著先天的弱勢人群,他們的生理血統和生存環境相互作用,使得他們改變環境所需要的努力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我這個月剛去過貴州的荔波(就是那個學校比政府好看的地方),參加一個朋友們自己組織的助學活動(他們已經做了四年),每年他們有一件事情就是去家訪當地提供的貧困學生名單,看看是不是要進入被資助範圍。
我是第一年加入,兩天時間走了大概十來個村子。因為當地學校提供的都是好學生的名單,走到每家都能看到一牆的獎狀,但詳細問下來,他們很多都要參加勞動,甚至贍養老人,學習時間並不充裕。到了初中住校之後才好一些,小學時因為師資的關係,上課並不能很好地理解,然後全部依靠擠出來的時間死記硬背,考好名次好學校。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有一個相似的目標,改變自己,改變家庭,而且超出常人的執著。
當行走在他們每天都需要走的山路上時(因為下雨,所以有些村子需要步行,一兩個小時),你會發現他們需要走的未來之路真的比我們要長很多。我相信他們中會出現顯赫智才,但概率一定比其他一些地方要小。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決定著這樣一部分年輕的生命,他們就應該要辛苦一些。
古人用投胎或者轉世來解釋,在很多宗教或者神話中都有體現,來安撫和掩蓋這種不均等。或者也可以用各種理論來闡述這種人種分布的由來,以及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的陣痛,還有正態分布、二八法則等等,但都不足以來證明,這種不均等是應該或者必須存在的。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弱勢人群必須弱勢或就應該弱勢。
那麼,如何改變,我個人覺得是增加機會的概率。發達國家的政策進步,都有趨向一個特徵,就是限強扶弱,來調整馬太效應,這種文明的自我調節,應該更符合進化的需要,因為會平衡劣質人性的攻擊性,擴大整個生命體的多樣性(通俗點說就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如果落到實際的話,就是給非健全人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工作機會,讓他們更接近於健全人的生活體驗。給貧困孩子學習成長中經濟和心理上的適當幫扶,讓他們在融入未來中減少一些心理障礙,這也是我們在做的事情。
一個對弱勢人群能夠予以關懷的社會,才是自信並強大的,一個人亦同樣
~讓我想起了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說過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些社會學研究,因此接觸了一些「弱勢群體」,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同性戀者。做過這些研究後,我忽然猛省道: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在中國,人們以為同性戀者不存在。在外國,人們知道同性戀者存在,但不知他們是誰。有兩位人類學家給同性戀者寫了一本書,題目就叫做 word is out。然後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屬於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弱勢群體」。在民主國家,擁有較好的社會保障系統的社會,一般人的觀念中,有一個重要的認知。
即:「弱勢團體」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每一個人都是「弱勢團體」,任誰也都躲不開。
比如:
女人相對於男人,因為有「懷孕生子」「哺育幼兒」的生物機能要負擔,所以在職場上,相對男人,女人就是弱勢。
那麽,男人一定是強勢嗎?不盡然,要知道,每個男人都有青少兒時期,在那個成長過程,爾後再強大的男人,也都有過一段冗長的「弱勢階段」。……好的,你終於長大了,你現在變強勢了,身體機能,包括社會經濟等等條件健全了,但切莫忘記,總有一天你要老去,一旦老去,任何人也都會變成弱勢。
我曾看過很多人對於「政府要照顧弱勢團體」的言論,不屑一顧,認為在現代化社會,一個政府只要提供足夠公平的環境,監督足夠公平的遊戲規則,那麽,政府不用將過多的資源,向「弱勢團體」傾斜。
其實這種說法,最是愚不可及,自私自利到盲目的盲見。
永遠記住:「一個不保障弱勢團體的政府,沒有資格執政。」,這是無上的真理,不可能被推翻。
很簡單,所謂的「弱勢團體」不一定指的是鄉下的農民,或是精神病院的患者,也不一定是同性戀,或是少數民族,移民,身體殘障者,低收入戶,被拆遷戶……。這些都是「弱勢團體」無誤,但請一定搞清楚,真正的「弱勢團體」,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
每個人,永遠會在某個層面上,是弱勢團體。只因這個世界,不存在「永遠強勢」的生存狀態。
我已經說過太多次類似的話,對於社會救濟,對於社會公義的呼籲,其實歸根究底,都跟你自身的利益,習習相關,若你是個極度自私的人,你反而要在社會公益上,作堅定的支持者。
(別總以為政府機關門口那些拉白布條的人,與你無關。)
只因,呼籲政府保護弱勢團體,其實,也就是保護你自己。
你若自私殘忍透頂,總有一天,你現在的冷血、冷酷、冷漠,定會在未來某一天,叫你自己享用。
請相信我,那一天定會來臨,你絕對躲不掉。
-他們先是來抓共產黨,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他們接著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他們又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他們最後來抓我,這時已經沒有人替我說話了。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叫弱勢群體
隨著文明進步,大多數人們在解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後,將目光投向了一個群體,那就是弱勢群體。
有許多人都說,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去幫助那些弱勢群體,這樣社會才會變得更文明,國家才會走向富強。
但是如果你去問他,什麼叫做弱勢群體的精確定義?我敢打賭,十個人裡面,九個都說不出來。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看起來可憐的人,就算是弱勢群體。具體對這個人可不可憐的判斷就是,這個人或這個人是否能博得我的同情心。
有意思的是,這個同情心,有時候十分的不科學。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有一句古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說得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多數人生下來不是就註定可憐的,而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導致他們最後變得「可憐」。
舉例子來講,一個小偷,在超市殺了人,但他不是故意殺人的,而是被超市員工進行了語言上的羞辱,在這個過程中過失殺人。然後媒體這個時候,進行了對小偷背景的挖掘。發現這個小偷生活艱苦,去外地打工,沒有找到工作,他真的非常非常餓,於是他去偷東西吃了。被發現後由於被羞辱,所以無意間過失殺人。這個時候,就會有人站出來,懷著一顆同情的心,說:「這個小偷,其實是很可憐的,如果他不是被生活所逼,如果身邊的人能多給予他一點關愛,如果那個員工不去刻薄的言語攻擊那個小偷,那個人也不會變成小偷也不會去殺人。所以我們應該去多多關注這些人,讓他們不要再重蹈覆轍。畢竟他們是弱勢群體。反而那個員工,一點也不懂得關愛弱勢群體,被砍死都是自找的,活該。」
對於這樣的言論,我的觀點就是,如果你多讀點書,你就不會再像一個智障聖母一樣說這些話。
小偷偷竊,殺人,這本來就是觸犯法律的。在法律面前,我們只看證據,犯罪過程,和犯罪結果,以及案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我不是說罪犯沒人人權,不值得被關愛。而是想說這樣的人,根本不算弱勢群體。所以任何對他犯罪的同情,都是對法律,道德的褻瀆。都是侮辱智商的做法。
那麼有人就會說了,那個人的經歷那麼慘,憑什麼不算弱勢群體?那麼我想先來解讀一下,什麼樣的人叫做「弱勢群體」。
百科給出的定義是:弱勢群體又稱弱勢社群或弱勢族群,指的是社會上生活困難的弱者群體。例如獨居長者、失業工人、露宿者、低收入者、殘障(身心障礙)者等。相對於優勢團體而言,弱勢群體往往因競爭力不足、適應力不佳、缺乏某些生活能力或環境因素,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壓抑、剝削或不平等的對待,以致較無創造財富的能力,社會地位低,無權、無勢、無人脈關係、無投票權,在社會被標籤化及歧視。中國官方長期以來並沒有承認弱勢群體這一概念,採用的類似辭彙是「困難群眾」。
這段話中明確的指出,弱勢群體通常是因為競爭力不足、適應力不佳、缺乏某些生活能力或環境因素,遭受不同程度的壓抑、剝削或不平等的對待,以致較無創造財富的能力,社會地位低,無權、無勢、無人脈關係、無投票權,在社會被標籤化及歧視以致較無創造財富的能力。
在這裡我想強調一下一句話。競爭力不足、適應力不佳的具體含義。在我認為,這裡的競爭力不足,適應能力不佳應該是由於生理缺陷以及小部分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導致的原因。而不是懶惰,自私,逃避而造成的競爭力不足,適應能力不佳。
而我剛舉例的這個小偷,他真的是競爭力不足、適應力不佳、缺乏某些生活能力或環境因素使他受到不平等對待,讓他喪失基本權利,導致他在社會被標籤化而導致他較無創造財富的能力嗎?答案是不是。他的窮困潦倒,完全是因為自己的不努力,懶惰,逃避現實。
在這個之要努力,基本餓不死的年代。他就算去搬磚也好,撿破爛也好,都是可以混得一口飯吃的。當然你足夠努力在少年時代就好好努力,長大之後不出意外,生活都是小康水平。所謂殺人事件,完全是因為他自己的惡念導致,根本不配讓人給予他任何同情。
所以總結一下,真正的弱勢群體,應該是指那些因為生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所導致的競爭力不足、適應力不佳,或由於不可自己改變的缺乏某些生活能力或環境因素而導致的被社會歧視,無基本權利,窮困潦倒的人們。
而不是那些由於自己懶惰,自私,不努力而讓自己越活越慘,最後靠賣慘為生,走投無路就去殺人放火的傻逼們。這樣人,根本不配被人所同情,幫助。
任何對他們的同情幫助,不是對他們最大的扼殺,就是對這個社會最大的不負責任。
不邀自來。
這個夏天回去美國做暑期研究,主要工作是去公園找孩子做實驗,但必須首先獲得家長或者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就是他們是否自願參加這個實驗。而這個知情同意便是一個很好的了解弱勢群體的窗口。
為什麼這麼說?為了讓我去幫忙收數據,美國那邊的大學要求我完成一個網上培訓課程,這個課程得主題就是研究倫理,即如果保護受試者,其中有一個部分專門是針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如果點贊+評論數超過20(不知道算不算誘導,封就封吧。沒有聽眾,講給誰聽呢?),我將在這個夏天將這個課程中有關弱勢群體的定義整理出來,供大家學習,以便大家在談論弱勢群體有一個更加清晰明確的概念。別犯這種「高級」錯誤:
建行行長稱銀行是弱勢群體 引起李克強大笑(圖)弱勢群體是面臨困境毫無辦法的人,沒有資金,沒有人脈。靠體力存活於社會底層,被制定規則者約束,沒有發言權,也不懂什麼法制,隨時面臨被罰款,被收保護費,被辱罵,被無家可歸,被精神病。。不要同情他們,因為總有機會你會淪落其中~
軟弱的人,逃避責任,拒絕為自己和他人權益鬥爭的人。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是用來分析現代社會經濟利益和社會權力分配不公平,社會結構不協調,不合理的群體。
職場上總是背黑鍋的那個我
「弱勢群體」,我的理解就是需要得到幫助的人。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弱勢群體中的一員,此時或彼時;我們每個人又都是強勢群體,這時或那時。我們普通人的一個友善微笑,一個鼓勵的話語,適時的一份衛生食物等等,都是幫助「弱勢群體」的一個「布施」,同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布施」。
弱勢群體就是吃飯,住宿都有問題,拚命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到頭來卻被物價,房價,戶籍等趕出城市,無力改變的人
一輩子都沒機會笑的人
在某一場合相對另一群體缺乏權力的人群。
請問建行行長
我就是,你們都來關心我,關愛基金都給我,這樣我就不是弱勢群體了。笑
知乎上一般提情感類問題的,不管事件是什麼,提問的人總是要先被罵的。這就是弱勢群體
推薦閱讀: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大家自覺沖廁所?
※從什麼時候開始說中國人善於圍觀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只有中國人才這麼冷漠?
※如何看待男知友們用美女圖片做為頭像的現象?
※大家都說現今是浮躁的社會,「浮躁」該如何定義?歷史上有過「不浮躁」的社會嗎?
※什麼才是真正的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