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什麼原因讓美國出現了多極制衡的政治生態結構,為什麼美國的資本家沒有選擇單極的絕對集權模式?


謝邀

已經有(過)了很好的答案,指出了這個問題本身有點時空錯亂,而美國當時,產生了到底如何的權力制衡機制。為了不老調重談,我來換個角度,談談美國特有的個人主義。

英國人是殖民主義的後來者。十六世紀,英國人看見了葡萄牙,西班牙這些國家佔領了南美新大陸,並從殖民地帶回了大量的現成財富時,他們的妒忌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英國在當時國力相對微弱,實在沒法和西班牙抗衡,到了十七世紀初,他們才派了一批遠征隊,去北美淘金。但是,在北美,他們的運氣不如西班牙,沒有見到什麼帝國讓他們攻陷,也沒有找到成山的金銀財寶,遇到的只是在白人帶來的瘟疫過後,留下的大片荒無人煙的土地。

這就是英國人的困境,他們唯一的財富,就是這些未被開發的土地。

讓這些土地升值變成財富的唯一辦法,就是注入人口,來開發土地。當時的英國雖然國力不強,人口增長卻相當迅猛。自打黑死病過後,從 1350 年的 225 萬,長到了 1640 年的 600 萬。對於依然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來說,人口的迅速增長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大量的人口增長發生在窮人身上,這些人沒有土地,限於封建行會制度,也無法獲得專業技能,只能淪為流民,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一個巨大的不確定因素。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英國的中產階級也得到了大發展,出現了一批自己擁有土地的富農,從事商業,律師等非行會職業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收入人士,這些人也同樣受制於封建制度的僵硬體制,在社會地位上沒有什麼上升空間,而他們中有不少人相信的,還是政治上激進的清教徒主張。於是,他們的經濟收入和政治主張之間,出現了不平等,也成為了維持社會穩定的一個不確定因素。

這樣一來,對於英國來說,快速輸出人口,還能解決國內人口的壓力帶來的潛在社會問題。

對於那些有強烈政治訴求,又和現政府不合拍的清教徒,就讓他們移民去北美新英格蘭地區,成為南部殖民地和北部加拿大法國殖民地之間的一道屏障。而對於南方的殖民地,則努力吸引移民。富人平日里是不想去移民到這樣未來沒有保證的窮鄉僻壤的,所以只有兩條路,一個是允諾更大的政治權力,實行代議式共和體制,一個是去拉窮人移民,靠得是從學徒制中發展出來的契約傭僕(indentured servant)。這當然也是因為以英國當時的國力,實在沒有力氣去真正管理這些殖民地,只能放任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契約傭僕的出現,創造性的把勞動力變成了一種商品,讓窮人在出不起路費的情況下,由未來僱主出錢,換取固定時間的勞動,結果無形中促進了人口流動。到美國獨立,有一半的白人都是靠契約傭僕的形式移民過來的。

到美國獨立時,就有了這樣的現狀:美國的主要白人移民,大多是從英國來的中產階級和窮人,所以,殖民地內部從人員構成上沒有歐洲社會的等級體系;美國地多人少,於是,大量的白人在移民過來,成為自由人後,就能擁有自己的土地;因為英國政府在一開始國力較弱,也就讓北美各個殖民地形成了自治的傳統,而沒有將英國式的等級制度在美國形成。

於是,傳統的歐洲社會關係,在美國被打破了。在歐洲,人多地少,政府需要製造工作,產生了人民對政府的依賴。而美國地多人少,需要製造人口,依賴個人的創造力,於是個人的權利開始增大。在土地充裕的情況下,在歐洲普遍存在的長子繼承製在美國不復存在,一家兄弟不指望長兄為大家撐著,擺脫了經濟束縛後,每個人有了前進的動力。這樣傳統的死板家庭關係也被打破,變得更有建設性。在歐洲,尋找個人權利需要在即有的等級制度夾縫中創造出新空間,而在美國,則是要在權力真空中對個人權利進行約束,讓它不至於陷入民主的混亂之中。

於是,此時的美國,因為土地多,工作機會多,沒有什麼特別窮的人。社會中大量存在的是自己擁有土地擁有產業的小業主,和為這些小業主工作的自由僱工,人口流動性高,收入接近,而不是像歐洲封建社會那樣,是被社會體系制約在土地或行業中的人。這樣,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己工作的主人。個人自由,在此時,就意味著經濟上的獨立,對自己工作的支配權。個人價值的核心元素,私有財產,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辛苦勞動和它的成果。也沒有人指望政府接濟,因為在這種環境下,你沒飯吃只能是因為自己懶,而不是社會問題。

這樣,一種屬於美國人的個人自由理念就誕生了。這是一種反對權威的個人主權。獨立的公民反對等級特權,反對權威。他們不願意給政府過多的權力,因為這就意味著個人的自由被打了折扣:當你把自己的福利,保護自己的權力交給政府時,就意味著讓別人來定義什麼叫福利,什麼叫工作,什麼叫個人安全。

於是,在美國立國,制定憲法時,美國與歐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已經存在著一個垂直的多極權力平衡,這就是經濟獨立的公民,他們所屬的各個地方州縣,以及潛在的聯邦政府。個人自由,在美國人看來是如此的毫無爭議,以至於漢密爾頓和麥迪遜都沒有想過把人權寫進憲法里。制定憲法,只是為了明確政府的職能,也就是個人自由的邊界,而不是要創造個人自由的空間。

表面上看,美國最後制定的兩院制政府機構,是直接效仿了英國的體制,只是由總統替代了國王。但其實,因為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美國的兩院制有了一個關鍵的設定,就是每個議員,都直接代表了一個具體的地方選區,由地方來選出。這樣的設定,就是這種垂直的權力平衡的結果。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雖然可以在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挑選聯盟,但顯然,直接選舉抽像負責國家事務的聯邦議員,並賦與他們過大的權力,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交出自己的個人主權的行為。因為每個人既然在經濟上也然解決溫保,聯邦政府所能提供的,就只有國土安全。但是美國和歐洲列強相距甚遠,在獨立戰爭後,除了美國人自己挑起來的 1812 戰爭,實在沒有什麼需要指望保護的。反過來,美國的國土遼闊,如果由全國選民共同選舉一批議員,那選出的議員很有可能不了解具體地方的政治和經濟需要,也就會成為高高在上的君王,靠想當然的理解來決策。這樣一來,民主的意義當然在於地方自治。於是,讓選民和地方政治家組成聯盟,讓議員和具體的選區掛勾時,才能和選民形成互動,尊重選民的意願,保證個人自由,完成民主自治的過程。

事實上,在傑斐遜看來,連總統都是多餘的,不可信任的,政府就是各地方議員為地方利益的一種博弈。而總統之所以保留並得以加強,是北方的聯邦黨人堅持的結果。由宗教感最強的清教徒形成的新英格蘭殖民地,也是在北美殖民地中等級體系最強列的。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相信秩序的力量,他們需要一個國王,也支持政教合一的體系,甚至仿效英國,把華盛頓的生日定為國假,而這個日子一直保持至今,叫做總統日。最終,為了保證地方政府的權利,以傑斐遜為首的一派成功的推動了人權法案的通過,並將宗教從政治中剝離,讓政府不得支持地方教會。這樣,縱向的權力平衡,地方文化和經濟利益之間的妥協,最終形成了一種橫向的分權制衡體系。

這時,美國人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並沒有因為人權法案的通過而結束,反而愈加強烈。

隨著政教開始分離,新教教會沒有了政府支持,需要地方社區成員的財力支持才能生存。而大量經濟獨立的公民,讓他們要被一視同仁的對待。於是像衛理公會這樣的教會開始放棄了清教徒所推崇的有著強烈等級特色的命定論,認為並不是只有少數精英才能得到救贖,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靈魂而打拚,每個人經過奮鬥都可以得到救贖。這種理念,進一步加強了個人主義的理念。美國社會裡反精英權貴政治密謀的氣氛也開始強烈起來,出現了反共濟會黨等草根黨派。

到 1820 年代,契約傭僕也逐漸在各地被廢除,類似的學徒制也開始消失,這樣,幾乎所有的美國白人都成為自食其力的人。沒有了學徒制,美國普通大眾的教育,開始依靠公立學校體系。這種體系也是得益於美國豐厚的土地資源,由地方政府指定相當的公共土地收入來建設公立學校。而學校教育也不同於歐洲的兩極化教育,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美國的課本寫得通俗易懂,要保證每個人都沒有入行的門檻。到 1830 年,新的州必須要有自己的公立學校體系才能加入聯邦。

於是,隨著這一系列的變革,公民個人主權的被加強,對公眾的信賴也在增加,美國各地逐步放鬆了對公民投票權的限制。在建國之初,只有擁有地產的人才能投票,到1830 年,基本上所有白人男性都可以擁有投票權了,不僅如此,為了彰顯一人一票的公平透明原則,投票也改成了現在看來侵犯隱私的公開投票。最後,在 1828 年大選中,美國人選擇了代表州權力的安德魯·傑克遜,完成了一次所謂的民主革命,建立了全新的黨派體系。

美國的這種特殊的社會結構,形成了對個人主權的強烈追求,讓它成為了一種獨有的美國個人主義文化。最終,雖然美國會開始出現經濟上的兩極分化,但是,即有的以地方政治家為中心的體系卻依然在那裡,並會反過來,繼續維繫美國人的個人自由傳統。雖然說在工業化以後,實現完全的經濟獨立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但是,通過自我奮鬥能夠實現個人價值的美國夢卻依然留在無數人心中。

在這種民主體系下,政治家必須放下任何高人一等的資歷,掩蓋掉自己的精英標籤,為自己打造一個普通人的簡歷。同時,這種對自治的強烈渴求所構建的這樣一個以地方政治家為依託的國會體制,也決定了美國政治的派系一定是會依託於地方經濟和人口結構的,難以出現超越地方利益的全國性經濟集團。

所以,在後來,雖然美國實現了工業化,出現了大資本家,但是,他們也無法形成一個統治性的政治集團。在美國的體系下,最終,來自地域性的和種族性的矛盾,會超越其它矛盾,把人們團結起來。因為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是無法分割的,單一的資本最終要和地方政治聯繫在一起,而把其它資本及它們所代表的經濟權力視為潛在對手。

從一定程度上,馬克思成功看到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巨大力量,但是,他還是高估了經濟問題的影響力,以為它能超越民族和國家,但現實是到了今天,民族主義,宗教矛盾,地方領土主權,比起勞資矛盾來,看起來更難以調和。


也許美國的政體選擇,和資本主義不是一個同期的概念,因果關係不明確。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不是新聞不用再去採訪故事始末也不用猜測。

簡單一點就是去讀一下耶魯教授Robert.A.Dahl的書On Democracy「論民主」,敘述簡潔清晰,從古希臘羅馬講過來,以及為什麼美國副總統托馬斯?傑弗遜會"揭竿而起"組織一個反對黨來對付總統亞當斯。該黨最初叫共和黨,後來改名叫民主共和黨,現在叫民主黨。

為啥又是民主又是共和呢?又得倒回去學習古希臘羅馬,我還沒搞清楚。你要是得空來讀這本書,咱們就是同學了,一起來學什麼是民主


1開發區 沒有歷史負擔 都是個體戶 誰也不服誰

2寫憲法的當權者高瞻遠矚 看到的是國家的未來 而不是個人的得失


美國的政治體制比美國的資本主義更早成熟。

美國是聯邦體制,各個州之間的差異比較大,因為這些差異還爆發過南北戰爭。所以美國的政治體製成熟比較早。

相比而言,美國的工業化進程比較慢,直到19世紀中葉南北戰爭時期,大部分州還是農業州,幾乎沒有工業。如其他人所說,美國的資本主義要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發展,一戰之後才逐漸趕上,二戰之後才成為世界第一。

政治體制比資本家成熟得早,也就給資本家進入政界設立了一定的壁壘。

其實這就類似於中國早年發展過程中的政教分離。中國遠古時代政權比神權更早成熟,結果導致中國政治挂帥、神權靠邊的特殊體制,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神權大於政權的情況大相徑庭。


你確定?但是我感覺資本家的力量似乎近乎無所顧忌,法律就象是專門用來保護他們的一樣.

比如最近的這個新聞

感覺沒囧叔主持的精彩……視頻封面TDS20130725A視頻


美國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這是老毛在《毛選》里提到相關內容時說的話。意思就是說,這種民主在階級內部施行,擴大到外部,也就是涉及無產階級,那麼資本家們就不是民主了。

資產階級內部,尤其是真正管事兒的壟斷資本這個小圈子,面對一件事的時候,意見也會有分歧的。那麼怎麼辦呢?就用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這套辦法,也就是三權分立的、議會的辦法來進行決策。這就是所謂多級制衡的政治生態結構的實質。

大家對美國的這種東西特別迷戀,就覺得一有了三權分立,議會,再來個選舉,一切政治方面的事情就搞定了。反之就會一團糟。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比如眼前的經濟危機,也是在美國政治結構很完好的情況下出現的呀。有人說了,經濟危機是銀行搞出來的,跟政治有什麼關係。好吧,我寫下去,看看到底有沒有關係?美國的銀行背後就是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基本上就是壟斷資本的別名。這個壟斷資本通過股市,通過期貨市場,通過匯率市場,進行洗劫式的營利活動,在全球製造各種經濟危機,製造各種市場的波動,玩期權,玩槓桿,一個目的是彌補美國國內的虧空,一個是自己打發橫財。最後終於不可收拾,弄了一個15萬億的債。然後馬上銀行就國有化了,換言之這些債得美國人民來換。在美國銀行在全世界大玩特玩的時候,美國的政府機構----據說老有效率,老能維持公平和民主了----監管基本上不存在,美聯儲更牛,它根本就是一私人機構。你們覺得這種事兒靠譜嗎?美國的經濟整個的被一家私人機構監管著。我就納了悶兒,一向關心公平公正的美國公共機關,這麼放心一家私人機構這麼成百年的監管著美國市場,這是怎樣糾結的一個政府哇!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壟斷資本階級還是很高明的。把各種國內危機不斷的長年的向全世界推銷,保住了美國國內表面的安定團結。這回這個危機太大了,能不能再轉移出去呢?

一個國家的民主是跟這個國家內部的經濟力量的結構密切相關的。民主的發展都應該在這個經濟力量的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而不是盲目的照搬別國的模式。

另外我要說,中國的政治模式其實不是集權的,它恰恰是民主的。只不過它是中國式的民主,它是還在發展中的民主。重要的是把它發展和完善起來,而不是盯著美國非得要別人的「玩具」。


推薦閱讀:

美國有哪些不能談的敏感話題?
為啥蘇聯當年也是聯邦制卻解體,而美國也聯邦制卻不解體。這兩個聯邦制有什麼關鍵區別?

TAG:政治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