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教育為什麼成為了職業培訓,單純為了刷學分與績點?

當下中國教育水深火熱,我個人是深受其害。我在復旦,復旦竟然有神文《選課學導論》與神軟體GPA Tools。大學也在是應試,與我之前的想法完全不同。幾乎沒人專心搞學術,各種職業規劃社團競相喧囂,浮躁得太厲害。復旦不是號稱中國第一流的大學嗎,如果連她都是這個樣子,其他的大學呢?


噗……母校躺槍,_(:з」∠)_千瘡百孔倒地……

這位童鞋應該是小學弟/學妹吧,有這種反思精神還是應該贊一下的。

《選課學導論》這篇文章我看過,全文從開頭開始就在反唯GPA論啊……

gap tool的發明人hackerzhou我也認識,他絕不是那種一心只有GPA的人……他很好玩的……呃,跑題了。

「幾乎沒人專心搞學術,各種職業規劃社團競相喧囂,浮躁得太厲害。」

幾乎所有人到了大學都會發現,自己的大學跟自己預想中的完全是兩碼事,LZ也是如此。

復旦給我最大的禮物之一就是崇尚自由,尊重自由。

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大學四年奉獻給社團,所以復旦的社團生活才能百花齊放。

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大學四年奉獻給自己的職業規劃,那也無可厚非,大學的功能之一就是給社會培養各種優秀人才,一個優秀的經理人對於社會的奉獻也不菲。

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大學四年奉獻給姑娘/漢子,那也很好啊,大學期間經歷過認認真真的戀愛也算是不錯的回憶。

我見過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大學四年奉獻給學術,復旦也絕對不會攔著你,反而會有各種各樣的機會,比如曦園項目,君正望道項目等等。

學校里有老師弔兒郎當不務正業,整日走穴賺小錢錢的,也有兢兢業業刻苦鑽研搞學術,願意提攜後生的,你自己假如想走學術的話那肯定能發現很多後者。我自己就受到過他們不少人的照顧。我對此深表感激。

最可怕的是你大學四年整日抱怨,荒廢自己的青春時光,四年結束一無所得。

浮躁之氣在大學裡面的確存在,但是作為一個本科生完全可以避免的,你真心想做學術,不會把你怎麼樣的。

只怕你自己端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最後兩手空空,只能用氛圍浮躁作為自己一無所獲的借口。


純粹覺得題主沒有找對復旦中存在的大學教育的嘈點,但還是來回應一下題主的這些困惑和抱怨:

復旦竟然有神文《選課學導論》與神軟體GPA Tools。

所謂的GPA Tool的確是選課神器,但也僅僅只是一個參考,數據早已停留在了2010年,估計再過幾年就該退出歷史舞台了。更重要的是我從沒有見過任何人是惟老師的給分情況來選課的,大部分參考GPA Tool的情況一般是教學水平無甚差別的政治課或者計算機課,這應當是可以理解的。我周圍的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在前兩周可以選退課的時間段中盡量地多聽一些課,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和真正有吸引力的老師,給分是一個參考但絕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我想不光是在復旦,所有大學生進入大學都不是抱著來玩來睡來水的心態的。不能因為有《選課學概論》和GPA Tool的存在而認為所有復旦人都會將其作為選課的綱領,怎樣選課,歸根到底也只是你個人的選擇。

大學也在是應試,與我之前的想法完全不同。

至少我為了某門課程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為了一篇文章查找了很多資料了解自己從前完全未涉足過的領域,這些知識在我看來是有用的。

考試在任何時候都無法逃避,你學了它就只是一個檢驗,你沒學它就註定是你痛苦的應付。

幾乎沒人專心搞學術。

再議題主所謂的「沒人專心搞學術」,這點更加荒謬,大概只是因為題主所處的小環境束縛了自己的眼界,所以看不到自己3m外的世界。我不太清楚題主說的搞學術是指老師還是學生,老師暫且不談。就學生而言,上個星期我剛剛參加了一個大二學生自己組織的IRT讀書小組的第二次活動,幾個喜愛IRT的學生自發的聚在一起發表自己讀書後的感想,還請到了講師來全程旁聽進行指導,形式雖然粗糙了些但也能算好的學術嘗試。這樣初級的學術交流只是入門階段,我相信如果你一門心思地想要專心學術,理工科進lab文科主動找導師跟著做研究,多的是方式讓你去嘗試。

各種職業規劃社團競相喧囂

最後是題主的「各種職業規劃社團競相喧囂」,但題主似乎可以遺漏了:復旦的各種社團都在競相喧囂,職業規劃社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只是代表了校園中某一個群體的需求。還是那句話,你不能因為個別現象的存在就推斷出整體的情況。更何況,我並不認為職業規劃類社團的存在「玷污」了學校純粹的氛圍。就我所認識的人來看,參加職業規劃類社團或者商業競賽的學生也是興趣類社團的忠實參與者:打辯論、做公益、攝影、辦講座甚至於打麻將,這些都是校園生活的組成部分,說不上誰高尚誰世俗,何必這樣倉促地將其定義為「浮躁」呢?

復旦不是號稱中國第一流的大學嗎,如果連她都是這個樣子,其他的大學呢?

永遠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居高臨下的點上去呻吟,沉下心來也許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

題主應該和我一樣也是大學新鮮人,面對學校中紛繁的選擇難免會慌了手腳無所適從。但還是期待題主能夠在復旦儘早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畢竟你已經身處其中了。


這個問題的話就比較敏感,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和國家的政策和計劃同步亦趨。眾所周知,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大學在建國以前的大學理念,大學理念中既強調大學的核心價值:培養人才、傳授知識與科學研究,又強調大學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培育人才,挽救中華民族於危難。這種大學理念的確立既是知識分子睜眼看世界汲取營養的結果,又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期浸潤的結果。
總結建國以來的大學理念可以發現:中國的大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工具價值方面,也可以說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當前關於大學理念的研究眾說紛紜,但在大學實踐過程中,非常明晰的理念較少,用於指導實踐起引領作用得更少。大學理念的多樣化甚至混亂對大學教育實踐產生了消極影響,制約了大學教育的質量與效益。
第二,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殊途同歸。21世紀以來,我國各類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雖然這是國家對於知識強國,科教興國的一種體現,但是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社會發展對於大學的影響。不少民營大學和公立大學雖然是知識的最高殿堂,確是不少功利主義者的「聚寶盆」——各種證書培訓班,學位證書,各種各樣的盈利性社團……大學已經從一個傳播文化和知識的殿堂轉變為了一個銅臭漫天的地方,當然這也僅僅是一部分現象。另一方面,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的速度已經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進入大學學習的目的從獲得知識變為了獲得「利潤」,越來越多的公司對於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對於個人能力退而求其次。他們忽略了人才需求的本質是能力,反而過分的抬高一個無法證明的證書,致使社會風氣的不斷腐壞。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公司高管經歷過的奮鬥歷史才要求如此之高,或者本來社會經濟發展就需要很深層次的知識支持。
第三,與高校高層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定式思維就是「身在其位,必謀其職」,所以如果在一個崗位上沒有做出什麼成績的話就會被人看不起,無法取得別人的肯定或者是認同。或者是在崗位上沒有創新就會被人否定,這樣一來就阻擋了他的上升之旅,影響了他個人的志向和生存。所以現在的高校普遍的現象就是一味的急功近利的想要搞好學校文化,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以得到肯定從而往上走。能夠真正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名知識的傳播者的人幾乎不存在了,而所謂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象已經不明朗了。作為文化發展歷史悠久的大國,這樣的高層的確是影響高校走向的一大因素。
第四,高校學生的自身因素近墨者黑。當代高校學生生活在70後所創造的優越的生活中,已經喪失了很多自立的能力,也就是說嬌慣閑適的生活讓他們不想再受苦,即使是接受知識提升自己也不願意。越來越散漫的他們慢慢遠離了大學這個只是殿堂的本質。

總而言之,我國大學如此發展(即按照現有模式發展)下去的話,我們並不能達到我們所想要的那種感覺,而是朝著另一個極端走去。
【以上言論純屬個人觀點】


當下中國教育水深火熱,我個人是深受其害。我在復旦,復旦竟然有神文《選課學導論》與神軟體GPA Tools。大學也在是應試,與我之前的想法完全不同。幾乎沒人專心搞學術,各種職業規劃社團競相喧囂,浮躁得太厲害。復旦不是號稱中國第一流的大學嗎,如果連她都是這個樣子,其他的大學呢?

本人港大三年級學生,有美國某非知名公立大學交換精力。

我來嘗試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不過說回答,倒不如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發表一下見解,可能有很多和樓主想法不一樣的地方。我的這個答案必然不全面,另外可能與樓主很多心理預設都不同,甚至邏輯無法自洽,還請見諒。

1. 校園選課投機取巧風氣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層次大學的共同現象。現象背後的動機很明確,刷分。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方式刷分呢,原因分拆成三個:(1)GPA前途很重要,不管是專心學術還是一心往職場,沒有GPA無法進入更廣闊和高端的學術殿堂,沒有GPA無法找到好工作領取高薪成為人生贏家,所以追求GPA與專心學術和一心嚮往職場都沒有必然聯繫,在大學中屬於合理現象;(2)不同的科目難度不同,得到高分的概率不同;(3)不同科目的授課老師在評分標準上缺乏共同尺度和風格,客觀上導致即使在科目難度大致相當,學生能力大致相當的情況下,給分還是會出現較大偏差:這個問題說開去更能引申到授課和評分教室的職業精神(professionalism)問題,在這一段就不展開了。(2)和(3)可以說是樓主主要批評的對象,因為在(2)(3)條件下一個學生選課並非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對學術水平進步的規劃,而是依據得到高分的幾率,但如果把這個問題回歸到(1),那這種現象的合理性是否又得到了印證呢?

2. 大學在不同的人心目中,定位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倡導一般而言的大學精神,但大學作為一個促進人發展的機構,作為一個學生在其中做好進入社會準備的場所,其本身恐怕沒有權力刻意地限制學生專心向某一個方向發展。反之向樓主這樣對大學現狀進行憂思的學生(其實我們都是),一定程度上也只能理解這樣的現狀,而無法強力地干預身邊自己不認同的價值觀和大學觀。國外的大學在這一點上做的最好的是,它們雖然倡導大學精神,但並不在實際操作層面限制和積極影響學生的發展方向,而是提供給他們選擇任何一個方向後賴以進步的資源。這一點可以進一步聯繫回1,有的學生就是將大學當做一個做職業準備的地方,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專心地去研究學術——但這樣的大學觀是否應該被認為是錯誤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而樓主提到的職業規劃社團相互喧囂,一定程度上是浮躁,但另一個角度看,也正是「提供給他們選擇任何一個方向後賴以進步的資源」的一種表現——okay,至於有沒有提供為專心學術者準備的資源,我就不太了解了,但我想還是有的。

3. 上面的一段確實有點理中客,也是有點理想化,但我依然認為這樣的想法和理念在可操作的層面是更加健康的。相比之下,樓上也有人提到了,中國的大學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工具性的傾向相當強。工具性強不僅僅體現在大學被個人當做向上爬的工具,也不僅僅體現在國家將大學看做生產「國家棟樑」的工具,更體現在大學本身對學生人格與自我選擇不重視,將其按照自己的思維當做工具來培養。記得清華著名學者施一公院士曾經在某講話中提到「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固然是應景之言,但也體現了這個工具性的特點。而我在外面求學的經歷來看,香港的、國外的大學更傾向於我所述的2——這裡也有所謂的研究型大學,但我並沒有見過有大學因為自己定位為研究型大學就歡迎職業規劃類活動的。總結起來,這種對於學校與學生的關係的定位不同,也值得注意。

所以,如何在倡導學術精神和為學生的自由發展提供資源方面找到平衡,並且通過把握這個平衡發展學校自身的獨特優勢(而不是一味追求什麼研究型,綜合型,我國能真正算得上研究型綜合型的恐怕也就清北復旦浙大南大這幾個吧……另外一個悲觀的事實是,這個世界上喜歡並適合做學術的人比例相當低,你就是批量生產,使出吃奶的勁兒倡導,生產出來的該是垃圾還是垃圾),是高校需要認真思考的。

4. 扯遠了。對於樓主個人來說,我覺得沒有必要為這個事情悲天憫人。首先你身邊一定會有你所說的專心學術的人,可能是你還沒發現。這樣的人一定很少——少是正常的——但不會沒有。其次,周圍的人幹什麼跟你真的沒有必然聯繫,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必要發揚貫徹學術精神,培養對學術的興趣與學術能力,復旦作為一個全國頂尖大學,有那麼多的老師教授,那麼豐富的藏書,那麼先進的學術檢索工具,難道會不夠你用么?還是看自己啦。


注意

1、如果學生只顧刷學分績點,那就根本連職業培訓都算不上

2、學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需要靠自己選擇,你遇到是你選擇的。老師就曾向我們推薦貴校的高數學習網站,我覺得做得很好,至少對我很有幫助

你是你的選擇,為你的選擇負責

至少除你之外,沒人為其負責


基本同意@張萬生的觀點

1 職業教育不可怕。除非一直做博士後,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要工作的(研究員科學家也算工作),如果是跟專業相關的工作(大部分是這樣),職業教育顯然是必須的,學生要學會相關知識。

2 可怕的是大學連職業教育都沒做好。工科大部分要學信號分析這門課,而很多人考完試都不知道「卷積」有什麼用。我隔壁是一個財經大學,他們統計課考試居然要考名詞解釋,難道會背書的人統計學得好嗎?否則為什麼把名詞解釋納入考試範圍呢?

3 問題應該在於考試不能衡量學生水平(不論學術水平還是職業水平)。但可惜的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耗費大量金錢,因為實踐總是比寫字耗錢,而國外大學也逃不出這個圈子。

4 不能改變大環境可以改變小環境。學校里總有水平好的老師,有興趣就去找他(她)一起做研究,讓老師給你推薦好的教材,好的公開課,通過老師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問題,這樣大學本來應該具備的學術氛圍就出現了。事實上我也是這麼做的,室友打遊戲曠課和我無關啊。

5 社團也有學術社團的。比如萬門大學


那是你的關注點沒在學術,就像普通人很難發現魔法師


早上,被噩夢驚醒,夢見我正在高中進行早讀,英語早讀,記憶中某個殘暴的班主任坐班,我拿出一本英語雜誌開始讀的時候,突然被猛的一拍,然後整個人被架起,回頭看見班主任兇狠狠的說:「抓住一個!抓住一個!」然後是年級主任也兇狠狠的說:「拉倒校長那邊去,開除,一定要開除,早讀竟然敢看雜誌!!」,荒誕的夢境,但是仔細一想,卻也是感到十分的悲哀。

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之後,我不禁開始想,教育,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今天剛看了知乎上一篇「中國的教育為何會死亡」,感觸頗深。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被灌輸各種是非對錯的觀念,上課不能喝水、下課不能打鬧,太陽是紅色,老師是園丁···到了高中,這種制度似乎變本加厲了,女生長發不能過肩,男生頭髮不許過耳,在校都要穿校服,下課也要抓緊時間看書···

到了本科,經歷了3年折磨的學生終於感覺到了釋放,於是我們遊戲人間,於是我們縱情煙酒,等到畢業的時候,一紙文憑,便「成了那遮羞紙,好像能夠遮住一個人的無能、卑微、低俗」···

在這個圈子中,我們把寶貴的青春交給了大學,大學在咀嚼玩我們的青春後,將我們隨口吐掉,就如檳榔一般,鬆鬆垮垮,被社會的雨水沖刷體無完膚。誠然,好的大學能夠培養出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擴招的背景下,又有多少的虛假繁榮,多少的虛假數據埋藏在畢業照之後呢?

讀研期間,正人君子一般的導師時刻不忘提醒你:「不要以為你在幫我做事,我是給你一個學習的機會,你要好好把握!」披著偽善的外表,實在是令人作嘔,經歷了幾場國家獎勵會議後,我也不禁的感到這種制度已經是深入骨髓,國內排行一線的專家們在會場的時候,關係人情也儼然是評選的首要標準,那些兢兢業業,為了學術不願折腰的研究人員,往往在此折戟。

「什麼?三千塊錢你想請一個民工?開玩笑,你最多只能請一個大學生」,這個笑話最近被廣泛的流傳,有人笑了,有人哭了,也有人沉默了。教育是什麼呢?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回答,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一萬個人往往有相似的回答:「好工作···」,教育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成人,僅僅告訴我們成材就是一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曾經取笑這種話語,而這種話語在今天不外乎是換了一個面具,人們似乎就不認得它本來的面貌了···君子者,醒內發外,立己達人而。

浮浮墨章蛀囊書

幾人沉醉幾人醒

爛讀金華八股志

百無一用是書生!

--匿名了,大家也不要評論,權當我腦子發昏吐槽吧


這不是復旦獨有的問題,甚至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

我在北京五道口某業界出名的男子理工大學讀書,大家為了保研,出國,把GPA的重要性發揮到了極致,無所不用其極,僅舉幾例:

1. 選課機,選課指導之類的就不說了,多如牛毛。系內的bbs專門有個選課版,內容沒別的,就是問兩個老師開同一門課,那個老師給分松。沒有太多人會具體研究每個老師講的內容差異或是講課方式的差異,關心的,只是以前給分的分布。

2. 選修課興趣只是一個方面,給分才是主導。我印象很清晰,選修課里最受歡迎的叫」營養學概率「,本人選了四年都沒抽上籤,要知道,這門課已經被擴容過了。我實在很難相信在那麼多歷史,文化,社科類選修課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這門課。 原因很簡單,這門課的老師給分平均在95分以上。

3. 所有主課的考前答疑極其火爆,大家都圍繞這一個中心論點旁敲側擊的問助教或教授:」要考啥?「 另外,有些不負責任的教授喜歡用同一套題年年考,於是,bbs上往年的考題滿天飛,大家都盡量的找各種關係要到往年的卷子,也不忘投桃報李在考試後默寫下本次考試的試題大家分享。

估計知乎有不少鄙校校友,有興趣的可以添加。

後來到了美國一所大學讀博任助教,收到了同樣的待遇,學生來答疑,總是以各種方法來問我要考啥,整的我不勝其擾。而且三天兩頭的發郵件,希望以各種理由更改大作業的評分或是考試的分數,理由千奇百怪,祖父母死了這種事常事。

說了這麼多,結論就是這種事情有市場就是因為GPA確實有用,成績好的人就是能保研,能申請上優秀的學校,能找到好的工作。只能反思研究生院,大學的admission office和公司是不是過於盲目的去衡量一個學生。 不過我也沒有很好的辦法,因為面對大量的申請者,大學很難通過除了成績其他的標準來判斷學生優劣。 另一個角度就是學校開課時應該盡量要求教授有一個平均的給分尺度,教的內容不干涉但不能讓某門課因為給分松而大受歡迎。我在美國的學校就有類似的要求,不過這一點也很難做到,要求這門課的平均分在80-85分間這種事情就有點扯。

不過,這種事情沒什麼值得抱怨的。據我所知,真正的牛人不會因為別人用了各種手段獲取高分而沉默的,他們還是會用實力在科研和績點上證明自己。真正比較失敗的是用了各種手段是沒獲取高分的loser。。。。


利益相關:復旦人,大一剛過半。

這學期過了一個比高中宏大的多的生活。

1.選課學導論我也看過,不過有點老。畢竟編本這個也是要有精力有毅力的。GPA tools沒用過,可能是過時了吧。想想自己看選課學導論時關注的就是看誰講的好給分又好。然後就很想上鄧傑和陳果的課╯﹏╰第二學期選課就搶到了陳果的真幸福。當時看書里說胡志輝好,聽了一節課總覺得他結巴呢,然後休息時就把他課給退了。選修課真的都是看興趣。都沒拿A+,還是很開心。體育課都是選的是據說最坑的足球,而且我零基礎呀。最後努力拿了B。徐立峻真是好老師。

總結:怎樣選課,看你。

2.不要把考試都稱作應試。我覺得這兩個詞還是有所不同的。反正我就我的法學專業課來說,你不會答老師的題,就一定是你自己沒學好。如果你好好地看了老師推薦的教材,聽了老師的課(自己按興趣選的課,為什麼不聽?),認真做了複習,肯定是在學業上有很大收穫的。而考試只是檢驗你收穫的方式。想想高中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每次都能差不多地定位你的「水平」,是不是對自己的處境很清楚?大學考試就很少了,每門課撐死兩次考試,很多課還只是要論文。考一下,覺得自己會做,比較安心,心裡有底。當然,這永遠只是衡量我知識的方式,而不是標準。

總結:怎樣學習,看你。

3.我在的寢室,小明每天要麼獨來獨往要麼梳妝照鏡貼面膜自拍,小黑要麼自己打帝國時代3要麼和小智還有我一起打,小智要麼和我們打帝國,要麼和我打LOL。我覺得都沒有專心搞學術的人。有一天進別人寢室,尼瑪,三個人都在看書,還有一個人據說去圖書館了。下半學期我也過起了朝九晚五的生活(雖然多半是為了刷鍛和複習),每次去圖書館和刷夜的時候都覺得學習的人真他媽多,搞得我找個位置都很麻煩。我覺得要去找到認真搞學術的人,你應該多去找學術小組,問問學長或者導師什麼的。申請個望道計劃之類的也不錯。或者去光華樓5到12樓的圖書館,我總覺得裡面藏了大神。(因為好像很多人都不知道那裡)

總結:想找學術氛圍,看你。

4.這學期加了很多社團。職業規劃類的,前程協會?我加了。裡面基本都是經管系的,人家本來就是往這方面發展的呀。我大法學也有青年法學會,法律援助中心之類的,我覺得是學以致用。很多人就是不想在學校研究學術上的經濟而是想在職場市場上實現人生,前程為這部分需求做了很多場講座見面會之類的。看到來參加的人拿到offer很高興,我也很高興。唯一後遺症就是跟著跑了這麼多活動我現在聽見「金融」「證券」「投資」「銀行」時就想吐,恐怕以後學經濟法要拿F了。每周固定的學術講座,星空講壇我覺得是一個呀。還是那句話,想要學術的,自己去找。各個方向都是你選擇的自由。我就加了不少興趣類的社團。登山呀,知和呀,畫社呀。真想再安利一發。

總結:參加什麼社團,看你。

我覺得這一個學期以來,真正懂得了怎樣生活。高中以前,所有的作息都是被宏觀調控的。現在才真正選擇了生活。


我又想起了復旦退學的世界記憶大師張師與同學了


好好努力,刷好GPA是成功最穩定的道路。

你可以只選自己喜歡的課,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寫兩三篇大牛論文就能送你去世界一流學府做研究了。

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即使是頂尖名校的,太笨,也求穩定,選擇了對大多數人「成功率最大」的一種方式。

當然,學校的作風也有問題。


怒答!!

哈佛 harvard 的校訓是「 veritas 」,意為「真理」

耶魯 yale 的校訓是「lux et veritas」,意為「光明與真理」

斯坦福 stanford 的校訓是「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意為「自由之風永遠吹拂」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北京大學的校訓是:「無正式校訓」

復旦大學的校訓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這顯然從側面反映了思想境界不在一個層極上:

前者追求自由和真理,知識及精神高於一切,反映了人類對真理的渴望;

後者追求個體的要強、博學,儼然一副屌絲要苦讀勵志成為高富帥的態勢。北大更是無官方校訓。

屌絲做學術為了什麼?為了成為高富帥。

追求真理的人做學術為了什麼?為了人類的精神境界及世界觀的進步。

呵呵,高下立判?

最後,有目共睹國內教育近些年還是有很大進步的,本人亦希望能為中國教育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 :中國的大學教育職業培訓嗎?不是

為什麼?

如果中國大學教育是職業培訓,那倒好了,就業難問題應該會有很大的緩解,現實是,我們大學教育正是在職業培訓方面不夠重視,試問你們學校可有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一般來說,是有的,但是聽的人多嗎?效果如何?你們學校可曾與國內企業進行合作,在校期間進行實習?我相信也是有的,但是是每個專業每個學校都有嗎,未必,即便實習了,效果如何,對日後就業是否有幫助?我相信大家心裡都有答案。

再看下一個問題,單純刷學分與績點,與職業培訓有關嗎?答:恰恰是因為職業培訓做的不到位,大學生就業難,才導致了很多人猛刷績點,以至於惡性競爭,相互碾壓,為了什麼?因為高績點的同學,有優勢,保研有優勢,出國有優勢,獎學金有優勢,找工作···總比你掛科強吧?總而言之,是為了利益,又由於資源是有限的(比如保研名額)這必然造成同學之間的競爭,又由於不少高校保研政策不盡合理、大學考試不如高中公平(作弊、拉關係更容易)等原因,這個競爭不但是個zero-sum game 而且是惡性的。

但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很多被保研的同學,其實他對學術,興趣不大,他其實想的是就業,很多沒保上研的同學,他可能對學術有濃厚興趣,但就是不會考試,這批人要麼考研要麼找工作,無論哪條路都沒有保研輕鬆。但你不要以為保研就很好,研究生的學術要求畢竟比本科嚴格,假若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他往往又要在讀博,你以為他願意?所以很弔詭,這就是個雙輸的情況。

所以說,題主的問題本身提的就是錯的


大學教育的目的、出發點,和職業培訓本就不同。但題主說到的單純為了刷學分與績點,我要說一下了,這本是大學教育和職業培訓最大的不同。最直白的講,為很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不會找學校的事,不會去鬧事?因為更多的學生上大學的目的排在第一的 是為了一紙畢業證書,第二才是工作,甚至工作連第二點都排不上。而職業培訓,可能 我們聽說過很多因為學生畢業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鬧事的,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我就會想,三、四年的大學都了了,幾個月的培訓到底能改變多少,能被職業教育改變命運的人到底會有多少。參加職業培訓的學生無非兩種,一是大學畢業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二是工作了一段時間想轉入更有發展空間行業的人,總而言之"工作「是他們排在第一目標,這也許就能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會願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花幾萬塊錢去參加職業培訓的原因了。而做為了職業培訓的組織者(辦學者),除了怎樣招來生源外,如何提高自己機構的就業率(滿意度)便成為了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而解決一個大學學渣的就業問題的方法,絕對不是學分和績點能解決的。所以題主要麼沒上過大學,要麼沒參加過職業培訓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先說是不是 在說為什麼

首先 中國大學真的是職業培訓所嗎?個人的看法:不是

為什麼?每年到了畢業季,媒體都會大量報道:史上最難就業季如何如何 如果中國大學真的是職業培訓所 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許會更好解決一些,你說不是嗎?

至於題主說的刷學分和績點的問題 是有的 也確實挺嚴重 我本人所在學校這種問題就有

這是一個現狀 我們很難改變

我倒認為中國大學教育最大的問題 不是職業培訓 而是它一定程度上篩選了一批對學術並不感興趣 但是考試能力很強 只是想要一個更高的學歷的人 而打擊了不少不太善於考試 但有志於學術的人的積極性 另外學生的能力和社會的需求有較大差距 長此以往 不但中國的學術界恐怕會面臨失血的危險 社會也一直得不到需要的人才···


唉,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的,其實我也沒想到堂堂復旦竟然也這樣,不過現在覺得,再厲害的學生,也有惰性,尤其是那些成績好的考入一流大學的,真的出於全心致力於學術的,能有多少呢,大部分是在高考前拼盡全力使盡十八般武藝才擠進來,到了大學就覺得萬事大吉,得過且過隨大流。。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朝代這麼短?
中國2017年有哪些大事件值得期待?
如果你是1960年生人,並且你知道從1960到2015年中國的發展軌跡,你要怎麼過你的一生?
中國真的有五千年的歷史嗎?
如果菲律賓現政府與反政府組織發生戰爭,中國會不會支援?

TAG:文化 | 大學教育 | 中國大學 | 中國 | 中國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