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在較高的和較為精英的層次上是儒學。

並非是讓人背死了的那些儒家「經典」,而是儒家背後所透露出的「有秩序的治理方式」,也就是所謂的「禮」在整個中國傳統和現在社會的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於在」科學主義」泛濫的當下,人們仍然無法脫離其控制。

在較低和較為民間的層次上是民俗。

並非是那些所謂的「服飾」或者被稱為」封建迷信「的「儀式」等那些東西的形式,而是在這些東西的背後所體現出的人們思想中的價值和等級網路。

這裡所說的「文化」,概念是,能夠影響社會中每個人對」價值「」意義"和"等級「等的看法的」意義網路「


國風,默象。

下面的這兩篇答案是我對於中國文化的核心氣質的兩次微不足道的講述:

為什麼《詩》首好逑,所以崇王化之原? - 冬蜇意的回答

杜甫,《閣夜》一詩中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感情如何理解? - 冬蜇意的回答

其實從上知乎以來,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

所以這個坑我是無論如何要填上的。


-

「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秩序?」

這是整個儒家文明的核心目的,它有時支持專制極權,它有時支持民主自由,一切一切的標準,都可以變通的,也都可以被更易,外國人有時不能理解中國式的文化,直以為中國人沒有底限,缺乏不變的絕對標準:「孔子的話,自相矛盾,孟子的思想,前後不一。」這其實是錯解。

(其實他們的邏輯、態度、方式、所有論述的題旨,所有作為的目的,都從來沒有變過。)

只因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主體(儒家),存在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秩序。

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無一不是為了體現「秩序」二字。

仁:一個人,尤其是讀書人,他內心的秩序。

義:一個人與他的組織,一個百姓與他的國家的秩序。

禮:家族、國族,從社會,到官場朝廷的秩序。

信:人與人交往的秩序。

連讀書人讀書求學問,那個「智」字,都是為了處理人情世故,為了當官從政。

包括中國人的家庭宗族,政治建構,科舉取仕,甚至數千年延用文言文,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

內地認為專政穩定,所以支持一黨專政。

台灣認為民主才能保障國族安全(為了不受解放軍的攻擊,希望美國介入),所以實族民主選舉。

新加坡人認為開明專制才好(要統制華馬印三族人口),所以,有李氏兩代政權。

(甚至,大漢文化圈中,日本人的武士道,韓國人強烈明朝遺風,內里強烈的「理學」遺緒。)

表面上看來大不同,其實,根子骨裏,都是一樣的目的:追求「穩定的秩序」。

這是中華民族的宿命,是儒家最大之善,也是儒家帶給這個民族的,最大之惡。

-


作為傳統的農業早熟文明的代表----中華文明的精髓,從本質上說不是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產物,而是農耕文明的產物。

又因為早熟,使得她具有某種終極的感覺,她不是初級階段,而是暮年階段。

簡而言之,就是:追求終極解釋。

道也好,和也好,中庸之道也好……所有的文明精粹都在於對這個世界給出一個終極解釋。

這個解釋如此之精妙,以至於可以涵蓋萬物,對所有的事物變化做出說明,並且為了避免繁瑣的文本解釋,有規定,任何文字都無法盡言奇妙,都盡在不言中……

有了這個終極解釋,一切都可以停止了,不用在前進了,一切都省事了,一切都安逸了。

探索和發現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一個「道」,一個「仁」、太極,無、氣、心、……或者其他什麼終結之的,已經足夠了。

這種終極解釋,從根本上消除了對知識探索,演繹,創新和發現的慾望。

這好比,我們相信,當古希臘以來的所有科學家,哲學家終於傷痕纍纍地抵達真理高峰的時候,發現孔子莊子老子姜子牙范蠡張良李白王維丘處機張三丰康熙乾隆辜鴻銘早就等在那裡了……

我發現農業文明的本質就是:追求一勞永逸和討厭不確定性。

農人面對不確定的自然的時候,經過不斷的嘗試,最終發現,人沒辦法斗得過天,那麼怎麼辦?

找到一個終極解釋,然後一勞永逸,永遠不用再付出額外能量,讓自己處於能量的最低態,從而獲得永久性的穩定。

可以不用動腦子地,可以不用害怕地,連續不斷的,沒有風險地,小富即安地生存下去,是農耕時代的最高奢望。


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是俗。

我們的俗當仁不讓理直氣壯。

讓還帶著一份理想主義純情和極端主義藝術包裝的歐美和日本人看的目瞪口呆。

天啦!怎麼可以這麼俗!

不同於歐美的兒童式的爛漫的俗,

和鬼子那種猥瑣淫賤變態的鬼氣森森的俗,

也不同於阿拉伯印度那種土豪炫富式的俗。

中國的俗是一種女人式的俗。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吃】


-

「易經」及其衍生的「道」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

易或不易,怎樣易,衍生了「道」

-



中華文化也許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熟人或親戚文化。

還有一個至少是近及現代,主流宗教從來未成為華人的共同信仰。

還有就是幾千年來,特別推崇德,而不是法。


對惡容忍,對善苛刻


從源頭看,季風氣候帶來的規律性的大地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們對變化的認識,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對待同類的看法,我們對異族的態度,所有這些深植於內心的理念,算是這片土地給我們的烙印。


首先要先定義何為文化精髓,其意義何在,個人認為所謂文化精髓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存世之道,立足之本,區分與其它國家與民族的特質。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從最初的周禮到儒家思想,最終能概括中華文化精髓的就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就算朝代更替,外族入侵也從未動搖過,反而越加深入中華兒女的骨髓,外族人就算佔領了中國的土地但最終也被中國的文化吸納同化了,聽過一個極端的假設,如果當時日本人佔領了全中國,最終的結果也只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從此多了一個和族而已,雖說有點誇張,但是細細想一想歷史上的蒙古、滿清都是類似的例子。如果缺少了這個文化烙印,就算你是黃皮膚、會說中文、能寫漢字也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

從49年開始這個精髓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及排斥,尤以文革為甚,加上文化斷層後突然湧入國內的西方自由主義造成當今這個禮崩樂壞、金錢至上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商人重利輕信用,官府無仁,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當有意識的去學習傳統文化,將中國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骨氣,自尊,驕傲

和而不同


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星八卦九宮。
———————————————————————


和而不同


個人覺得中華文化的精髓,特別是個人的修養方面,就在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下面幾句話:

1.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四句分別說明了四個重要的問題:

1.什麼是「仁」,什麼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標——愛別人

2.「仁」是怎麼產生的?——先愛家人,思想覺悟提高了,然後再愛別人

3.自身修養的過程和步驟是什麼、怎樣的一個計劃?——從小事做起,先修自身,再團結家庭,再對國家有貢獻,再對天下所有人都有貢獻。

4.有計劃之後,能力有限、機會有限怎麼辦?——能力有限的時候就照顧好自己、堅持自己的修養;等到機會來臨、能力得到鍛煉且有富餘的時候,就去幫助別人,對天下所有人都有貢獻有幫助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也來留兩行。我個人觀點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古人認為,每個人做好自己,自然可以推動社會的前進。文人學者推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百姓則是想簡簡單單的過好好日子,與世無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自然最好。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至於後來的儒學,則是當權者為了統治的需要(當然也有其積極與消極的一面),刻意的或片面引用,或修改孔子的言論,雜糅各家理論而成。


解釋

提出一個非常大的框架 然後所有東西都可以放進去解釋

孟子可以 荀子可以 王霸可以 朱程可以 康梁托古改制也可以

現在也沒有變

先解釋成兩個凡是 再解釋成實事求是

總而言之 大框架不能變 酒可以換 瓶子不能碎


推薦閱讀:

學習國學的人是不是有點格格不入?
莊子是不是一個愛造謠的人呢?
孔子有沒有佩劍?
最打動你的一首悼亡詩是?
如何評價當前社會「國學熱」現象?

TAG:文化 | 國學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