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曾經繁華的都市為什麼如今會沒落,發展不起來,譬如揚州?


揚州在歷史極其繁華,揚州人比誰都有資格說,老子曾經闊過!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漕運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橫穿南部,長江的中下游段因為江深水闊被譽為黃金水道。

從揚州開始就正式進入河口衝擊平原(三角洲)。說人話就是最肥沃的土地啦!

大運河是另外一條著名河流。

運河就是人工開鑿的河道,

世界上開挖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叫邗溝,聯通了長江和淮河。

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修的,就是被勾踐卧薪嘗膽滅了的那個。

揚州就是在兩千多年前為保衛邗溝而誕生的。

後來,隋煬帝繼續挖,成為了京杭大運河的締造者,隋煬帝專業招黑幾千年,還被人說全是為了去揚州看瓊花和姑娘,他應該粘著自己的血寫個大大「冤」。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淌,

本來隋煬帝修這條南北向的大運河無非就是想吃點江南的大米,

可沒想到這一下打通了帝國經濟的任督二脈。

流通貿易成為新的財富來源,大運河成為了一條財富河流,水裡流的都是銀子。

揚州就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這兩條財富河流相交匯的地方。

到了唐代,上海還沒露出海面呢,揚州就已經成為了富貴風流的世界中心。

這裡是唐朝最繁華的碼頭——東關古渡,

當年,什麼波斯、婆羅門、新羅、高句麗的商人們都在這裡上岸,附近的東關大街處處都是商務會所和洗浴中心,

如今,東關大街已經成為揚州旅遊的吃飯購物一條街了。

第二,鹽運

蘇北沿海灘涂自古以來就是海鹽產地,

明清以來,運河畔的揚州成為中國鹽運中心。

政府還把鹽業管理機構設在揚州,這裡成為全國一半食鹽集散地,因為壟斷和暴利,匯聚了眾多富甲天下的鹽商。

鹽商個個富可敵國。

今天去揚州逛園林,都是鹽商的宅子。

然而,現如今

鐵路已經代替水運,成為新的便宜又快捷的交通方式,揚州作為水運中心漸漸退入歷史。

鹽已經不再是希貴的資源,但是揚州鹽商曾經的奢華精緻的生活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人家。

比如淮揚菜就是被鹽商家廚子發揚光大。

作為中國有錢人的重要標誌,還一定要會吃啊!

豪門的標準就「是什麼貴吃什麼,怎麼難怎麼做」,比如「雞包魚翅」是鹽商家常菜,

當年,揚州人做魚翅天下第一,沒廣東人什麼事。

地理狗反對吃魚翅。

修個宅子,包養個藝術家都算不了什麼,請皇帝吃飯才是真闊氣!

資深旅行達人乾隆爺,多次下江南都是揚州鹽商安排食宿,

鹽商派自己廚子去給皇帝做飯,對於廚師刀工有變態要求的大煮乾絲就是乾隆最愛吃的。

參考資料

趙媛,江蘇地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董文虎等,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和未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李慧等,淺論揚州鹽商飲食之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

江蘇旅遊資訊網

歡迎交朋友

http://weixin.qq.com/r/wkQ9JRvEP0ZArV9G9xH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漢之前的揚州在蘇州。漢魏晉南北朝揚州州治在建康就是南京。一直到隋煬帝時,揚州才是現在的地方。


還有徐州,現在還是鐵路樞紐,四省交界的地方,也可能就是因為地處戰略要衝,歷史上多發戰爭,導致開放步伐緩慢,經濟結構較為老化。

最早大禹鑄鼎分九州的時候,徐州就佔了其中之一,但每逢戰亂也就是主戰場之一,明末年間還被黃河帶來的淤泥泡了兩年。


城市的興盛繁榮與其地理位置在特定時代體現出來的優勢息息相關,等哪天人類開始星際旅行了,我看好拜科努爾,卡拉維爾角和酒泉成為新一代的超級都市。


唐宋以來,揚州向以繁盛而著稱,到了清初,揚州更是盛極一時,成了全國的偶像,於是便有了「揚氣」一詞,「作事軒昂,向曰『揚氣』,以江南鹽商為多,其作事盡事奢華也」。當時許多城市以「小揚州」自居,以顯示自己的繁華,如北方重鎮天津,就有詩人形容它「十里魚鹽新澤國,二分明月小揚州」。當年的上海,則遠遠不能同揚州相比。

正如知名記者兼作家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開埠》里所說:「中國歷史上最悠久最熱鬧的大城市,正是揚州,並非上海。上海是在長江黃浦江交匯處一個小港口,三百年前比不上瀏河,百五十年前只敢以蘇州相比,誇下口來說,小小上海比蘇州。至於揚州,實在太光輝了,高不可攀,怎麼能比擬得上?」

但到了近代,形勢逆轉,畫家豐子愷在《說揚州》一文中稱:「我覺得揚州只是一個小上海了。」繁華的都市揚州,恰恰與上海換了一個位置,「洋氣」取代了「揚氣」。

所謂「江北人」的稱呼,在現代語義中幾乎與貧窮、落後、愚昧等聯繫在一起,含有貶義。對此,專門研究過清代揚州興衰的澳大利亞學者安東籬就認為,晚清以來揚州等運河沿岸城市的衰落,正是對「江北人」或「蘇北人」偏見的關鍵由來。在中國古代文獻及詩詞中,揚州一直被描述成江南城市,只有到了近代,特別是民國以後,揚州變成了蘇北城市,揚州人便是蘇北人。

除了揚州人依戀昔日繁華,貪圖消費、不思生產等自身原因外,政府權力運作的「否定」,是近代揚州城市發展緩慢的主要外因之一。

首先是晚清政府的「否定」,它具體表現在鹽務改制和交通遺棄兩方面。揚州的繁榮以鹽業為基礎,實行綱引制度時,在揚州產生了一批腰纏萬貫的鹽商,集聚了巨額的鹽業資本。陶澍改革兩淮鹽務後,清廷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揚州廢鹽專賣制,改綱為票,這便使揚州鹽商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而逐漸走向衰敗。

到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佔鎮江、揚州後,切斷了南北交通動脈大運河的航線,致使漕運陷於癱瘓。大運河多年無法治理,加上黃河決口泛濫,黃水湧入,淤塞非常嚴重,清政府決定「廢運河、行海運」,揚州的內河航運地理優勢完全喪失。

揚州被真正甩出近代交通體系之外,是籌建鐵路的數次改道。1895年,江蘇丹徒人劉鶚(《老殘遊記》作者)上書建議借外資修築津鎮鐵路(天津—鎮江),後來清廷與英德銀團簽訂借款築路合同,規劃路線經過揚州。恰逢義和團運動爆發,工程被迫擱淺。1906年重新動工時,規劃改為津浦路(天津—南京浦口),揚州失去了第一次修築鐵路的機會。

民國早年,一度全權籌劃全國鐵路發展的孫中山,曾主張修築蘇北鐵路,將揚州與穿過江蘇境內的隴海線、滬寧線及津浦線連接,但未被採納。後來這些幹線相繼建成通車,唯獨蘇北的淮揚、南通地區,一寸鐵路都沒有,揚州錯失了第二次重大機會。1919年孫中山在著名的《建國方略》中又提出建設揚州港、啟東(經揚州)至南京鐵路,架設鎮(江)揚(州)長江大橋等宏偉藍圖,可惜時局動蕩不安,一切只是紙上談兵。

由此可見,揚州乃至整個蘇北一次次在中央政府的權力否定下,陷入了現代化的困境,這也給江蘇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留下了久久未能抹去的歷史陰影。

部分內容曾參考湖南師範大學教授陳蒲清著《陶澍傳》及揚州市檔案館、市地方志辦公室合編的《落日輝煌話揚州》《民國揚州舊事》。


然而真相是:

江蘇人通常引以為傲的講,再怎麼樣,我的身份證是320開頭的!

但實際上,揚州人的身份證並不是320開頭的,而是3210。也就是說,江蘇第十。

第十,是第十個升省轄市/地級市,為什麼是第十個?很顯然,誰發達誰先有立市的需求。

當年宿遷和泰州尚未立市,江蘇總共也只有11個地級市,揚泰加起來(當時全屬於揚州),第十。

最後一名鎮江。但鎮江當年和無錫一起是蘇B,叫鎮江地區。單純建市晚,也屬於「分家」出來的。

而揚州府,整個揚泰地區,這麼大的地盤,一向是獨立市府。加起來也不過最後一名,不如淮安,連雲港,鹽城,更別說蘇徐了。

車牌蘇K。數一數,ABCDEFG。。。。

所以有蘇北網友喜歡拉揚州來說蘇北歷史上也很富裕,但如果是有年紀的揚州人,心裡是有點B數的。那都是上上個世紀前的事了,除了古迹,不可能惠澤今天。

比如朱自清寫的《我是揚州人》就描述了當年之情景。

現在呢,16年揚泰地區GDP加起來有8500億,已經僅次於蘇寧錫,跟當年比比?

揚州人均也達到1萬4美元。這還是高寶限制開發,一寸高鐵未通,交通嚴重滯後的情況下。

這叫沒落?那還想怎樣?

正所謂,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繁華興衰都是一時的,跟著歷史而變遷,重點是,人要有傳承文化,不要發達了就瞧不起別人,衰落了就自怨自艾。靜聽花開落,坐看雲起時。


滄海桑田,唐朝時揚州還是出海口呢,鹽城還在海里呢。現在的揚州人只是沒有跟著海岸線前進的遺民


此一時,彼一時啦


歸根到底,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發展所依託的歷史條件不同造成的。歷史上那些繁華的城市多是農業文明的產物,而農業文明又及其依賴自然條件,水利,土壤,漕運交通等等,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良好的水利設施自然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發展了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才會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這才造就了眾多的繁華都市。而在工業文明階段,所依賴的是原料和資本,交通,豐富的礦產資源,雄厚的資本,便利的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科技創新等都是工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樣的條件基礎上才產生了大批的繁華的工業城市。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之上又產生了大量的商業金融都市,紐約倫敦東京香港等。


還有承德 當年的熱河


跟國家政策有一定的關係,地理條件很好,發展不起來的地區很多,比如福建,在前50年因為與台灣相望,國家對沿海各省建設是福建就沒有那麼好的政策傾斜,


你不是文科生吧


揚州人出了名的好吃懶做又自大啊你不知道嗎。

在蘇北大部分城市你能看到所有人都在拚命攢錢,連70歲的老人都有活兒干。

揚州這邊有很多40歲就開始皮包水啊水包皮啊的完全另一翻景象啊。

另外城市的生活節奏太慢太慢了,很多人都工作了還特么的有心思研究藝術說的。

揚州人平時穿著也隨意得很,大城市應該只有西裝+皮鞋才對的吧。

總之所有人都在享受生活的樣子,一副屌絲縣城的尿性。沒法指望這樣的城市崛起。


作為揚州人...其實得先糾正 歷史上的揚州和現在的揚州 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地域廣度也不一樣 現在揚州已經比之前小很多了(另外說一句,很久很久以前的九州,其中之一就有揚州,但其實幾乎是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這麼大了)

另外就是揚州以前以鹽發展起來的,因為以前揚州是靠海的 類似於現在的上海 只是後來海岸線慢慢往東移動了

還有 揚州緊靠南京 在戰爭時期 也會被牽連到

還有就是 城市本身 確實大家過的太過休閑...本身也沒什麼特別的資源來發展....城市不大,所以房價在江蘇僅次於南京蘇州....平均薪資卻是江蘇倒數....另外...難兄難弟的泰州,以前也是屬於揚州的 吐槽一下


揚州的話,也許是因為他更喜歡安靜的小城蛤。


因為他去了北京。


時也勢也,地理和經濟的共同作用!

北京不在把運河作為生命線,鹽也不在是緊缺商品,於是揚州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同理,情況變了城市的地位就會發生相應變化!


因為南京想做「揚州」,因為地形變遷,地理髮生了巨大的變化


歷史上繁華的都市大多因為政治或者交通等各方面條件發生了變化而逐漸衰落,上面各位通過舉例都分析的很到位,我就不講了。就揚州來說,比較特殊,和其他很多城市都不一樣,從歷史地理學上講,在隋唐時期,揚州是長江的出海口,相當於現在上海的地位,所以當時的揚州非常繁華。後來隨著長江出海口位置的推移,揚州的地位也逐漸下降了。


科學技術發展,南北交通不再依賴大運河,而且大運河窄且淺,現在大型貨輪根本進不去~主觀上就是揚州長年依賴某一產業而不思變造成的


這....一下拉出產生力和產生關係了。

一個以生產糧食為核心的世界,糧食高產地區是核心地區,一個以經濟貿易為核心的世界,糧食種的再多,能發展不起來。

就像蒙古再也發展不成軍事強國。


拙見,主要是地緣政治問題。

漢和漢以前揚州(廣陵)算港口城市,相當於上海的區位,鹽運經濟潛力初現,城市財富開始積累。隋唐代開放貿易,運河經濟無比繁榮,唐宋交替,樹大招風,南北經濟控制第一個要爭揚州。所以在這裡積累財富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情。這時候隨著江海岸線東移,揚州已經不是港口了,而是東部沿海一帶向北跨過長江的第一座大城市,南宋政治地緣改變,政權在江浙,就讓揚州承擔了更多的軍事功能,建三城聯防體系,反過來抵禦北方。

但是當政權由北方民族掌握的時候,揚州就變成政權控制南方財富和民族勢力的制衡點,被賦予了相當大的政治權利,把財富儘可能的收集在揚州然後交還給國庫。通過提升這裡的政治地位,加強對南方經濟的約束,才能夠稍微抗衡一下江浙的財富累積。明清全國的鹽運交易必須在揚州進行,城市繁榮靠這個機製造成的,但是沒有什麼實業積累。

雖然運河不再是主要的經濟通道,但是要說貿易區位,京滬高鐵揚州也算是主要站點,但是目前看並沒有把經濟空間和高鐵直接聯繫起來。不知道是不是政治上被江蘇省邊緣化而無法做大的投入。如果還不發展自身實業,或者放寬吸引投資的政策,除非有更重要的南北聯絡通過政治手段再次交給揚州,否則想回到過去所謂的繁榮,大概是挺難的。


這個問題與國運一致。老大帝國(包括各王朝)都有此現象,中國的洛陽開封南京西安,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伊拉克的巴比倫,甚至阿母斯特丹、馬德里…但倫敦巴黎紐約東京羅馬沒有。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與國運有一致性,國運(或王朝)之盛衰,不就是各個重鎮盛衰的集成嗎?


推薦閱讀:

假如官員全部由女人擔任,世界會怎麼樣?
陝西有哪些不出名但是很珍貴的古建築?
有哪些以地名命名的著名歷史事件,地名實際上是錯的?
如果人類瞬間消失,大自然還會進化出和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嗎?為什麼?
中國特工在全世界範圍內算是什麼樣的水平?

TAG:歷史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