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智力或智商?智慧與智商和智力有什麼區別?如何去提高智力和智商?

很多人都關注「產品的設計與應用越來越簡單化,會不會影響使用者的智商?」這一問題,那什麼是智力或智商?智慧與智商和智力有什麼區別?如何去提高智力和智商?


艾略特的額頭正後方長了一個腫瘤 ,有一個小橙子那麼大 ,後來做手術把腫瘤完全切除了 。

儘管手術很成功 ,但在這以後 ,熟悉艾略特的人都說他不再是以前的他了 ——他性情大變 。艾略特曾經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律師 ,但他現在不能繼續做這份工作了 。他的妻子也離開了他 。他把積蓄都浪費在了毫無回報的投資上面 ,只好寄宿在他哥哥的家裡 。

艾略特的問題有一個令人困惑的模式 。從智力上說他和以前一樣聰明 ,但他不會支配時間 ,迷失於瑣碎的細節 ,他對事情似乎失去了輕重緩急的感覺 。別人的批評沒有絲毫作用 ,他把後來從事的一份法律工作也丟掉了 。擴展的智力測試顯示艾略特的心理官能沒有問題 ,他不得不向神經病學家求助 ,試圖找到可能導致他出現問題的神經學原因 。否則人們會根據他的表現認為他是裝病逃避責任的人

艾略特諮詢的神經病學家是安東尼奧 ·達馬西歐 。達馬西歐震驚地發現 ,艾略特的心理知識體系缺少了一個要素 。雖然他的邏輯能力 、記憶力 、注意力和其他認知能力都沒有問題 ,但他實際上對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沒有感覺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 ,艾略特可以完全不動感情地講述自己悲慘的生活 ,好像他對過去的損失和失敗只是一個旁觀者 ——對生活的不公平沒有絲毫的遺憾或悲傷 ,沮喪或憤怒 。艾略特對自己的悲劇沒有感到痛苦 ,達馬西歐聽了他的遭遇後比他本人還要難過 。

達馬西歐認為 ,艾略特對情緒沒有意識的根源是腫瘤切除手術 ,醫生在給他切除腦部腫瘤的同時把部分前額葉也一起切掉了 。手術切斷了情緒腦的低級中樞 ——尤其是杏仁核及相連的神經迴路 ——與新皮層思考中樞的聯繫 。艾略特的思維如同一台電腦 ,他在決策時可以精準地計算每一個步驟 ,但他無法對不同的可能性賦予不同的價值 。每一個選擇對他來說都是中立的 。據達馬西歐推測 ,艾略特問題的癥結是推理過於客觀 ,他幾乎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因此他的推理出現了問題

艾略特的情緒障礙還體現在人際交往領域 。達馬西歐想和艾略特預約下一次治療的時間 ,結果一團糟 。對於達馬西歐提出的每一個時間建議 ,艾略特總是能夠找到肯定和否定的理由 ,他無法從中進行選擇 。在理性的層面上 ,反對或接受每一個可能的預約時間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但艾略特搞不清楚自己對每個時間的感覺 ,他根本就沒有偏好

艾略特無法決策的案例說明 ,情緒感受對生活中數不勝數的個人選擇起著導向性的關鍵作用 。強烈的感覺可以破壞理性 ,對感覺沒有意識也會帶來破壞作用 ,尤其是在衡量影響我們人生基本方向的重要決定的時候 ,比如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繼續維持一份安穩的工作還是跳槽到風險更高但更有趣的地方 ,和誰約會或結婚 ,在哪裡居住 ,租哪間公寓或買哪處房子等人生中的諸多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 ,我們光憑理性難以作出決定 ,還需要直覺 ,以及由過去的經驗累積而成的情緒智慧 。要決定和誰結婚或應該信任誰 ,乃至從事什麼工作 ,僅僅以程式化的邏輯為決策基礎是行不通的 。在這些重要的領域 ,沒有感覺輔佐的理性相當於睜眼瞎

你感興趣太好了,這些都是從我求你讀的書裡面摘抄的,THE book for psychology,《情商》。@Moriartea

比如,智商超出平均水平但學習成績差的男學童 ,經過神經心理學測試後發現 ,他們的們的額葉皮層功能受到損害 。同時 ,他們還表現出衝動和憂慮 ,經常惹是生非 ——這說明他們的前額葉無法控制邊緣組織 。儘管他們具備不錯的智力潛能 ,但這些兒童很有可能遇到學習成績差 、酗酒和犯罪等問題 。原因不在於他們的智力有所欠缺 ,而是他們控制情緒生活的能力出現了問題 。智商測試只涉及新皮層區域 ,而控制憤怒和憐憫等情緒的情緒腦與新皮層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離的 。這些情緒的神經迴路是由童年期的經歷塑造的 ,但我們卻甘冒風險 ,在智商測試時完全忽視了童年期經歷的影響 。

我們再看看情緒在最 「理性 」的決策過程中的作用 。艾奧瓦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專家安東尼奧 ·達馬西歐 ( A n t o n i o D a m a s i o )博士在一項對理解心理生活影響深遠的研究中 ,仔細分析了 「前額葉 –杏仁核 」通道受損病人的受影響情況 。這些人的決策能力出現了嚴重缺陷 ,但他們在智商測試或其他認知能力測試中並沒有表現出任何退化 。儘管他們的智力沒有問題 ,但他們在工作和私人生活當中所作的決策卻非常糟糕 ,就連面對 「什麼時候預約 」這種簡單的決定也猶豫不決

達馬西歐博士認為 ,他們難以決策的原因在於無法進行情緒學習 。我們從生活中獲得的喜歡或厭惡的經驗儲藏在杏仁核里 ,作為思維和情緒的交會點 ,前額葉 –杏仁核的聯結通道是通往這個知識庫的關鍵門戶 。如果新皮層與杏仁核的情緒記憶切斷了聯繫 ,那麼無論新皮層如何冥思苦想也難以觸發與以往經驗緊密相連的情緒反應 ,此時每件事情都處於灰色的中立地帶 。一種刺激 ,無論是最喜歡的寵物還是討厭的熟人 ,都不會再引發喜愛之情或者厭惡之情 。由於無法獲得儲藏在杏仁核中的情緒知識 ,這些病人已經 「忘記 」了以往所有的情緒體驗 。

這種研究結果使達馬西歐博士持有反直覺的立場 ,他認為感受對理性決策來說不可或缺 ,感受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乾巴巴的邏輯在此時可以發揮最佳效果 。世界常常給我們出各式各樣的選擇題 (你應該如何投資退休儲蓄 ?你應該和誰結婚 ? ) ,生活賦予我們的情緒知識 (比如一次蹩腳的投資或者痛苦的分手記憶 )示意我們首先排除一些選擇 ,突出另一些選擇 ,從而幫助我們形成合理的決策 。達馬西歐博士認為 ,情緒腦正是以這種方式與思考腦共同參與推理的過程

因此 ,情緒對理性有著重要意義 。在感覺與思維共舞時 ,情緒無時無刻不在引導我們進行決策 ,與理性腦通力合作 ,令思維本身有效或者失效 。反過來 ,思考腦在情緒中扮演執行官的角色 ,當然情緒失控或者情緒腦蔓延的時刻除外 。

從某種意義上說 ,我們有兩個大腦 、兩種心理 ,以及兩種不同的智力 ——理性智力和情緒智力 。我們的行為由兩者共同決定 ,智商和情商同時在發揮作用 。實際上 ,沒有情緒智力 ,思維就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邊緣系統與新皮層 、杏仁核與前額葉通常互為補充 ,相輔相成 ,都是我們心理生活的真正夥伴 。如果它們彼此合作愉快 ,情緒智力和理性智力就能雙雙得到提高 。

這種觀點徹底改變了推理與感覺相互衝突的傳統看法 。我們並不是要像伊拉斯謨說的那樣 ,拋開感性 ,擁抱理性 ,而是要找到兩者的平衡點 。傳統範式認為理性應當超脫於感性的約束 ,而新範式卻要求我們使頭腦和心靈保持和諧 。我們在生活中要有效地做到這一點 ,首先必須更加準確地理解明智地處理情緒的意義

省略……

略……

略…

智力如此超群的人怎麼會做出如此沒有理智 、如此愚蠢的事情呢 ?答案在於 ,學業智力與情緒生活關係不大 。我們當中最聰明的人可能會由於肆無忌憚的激情和不加克制的衝動而在陰溝裡翻船 ,高智商人士的私生活很可能一團糟 。

心理學的一個公開秘密是 ,成績 、智商或者 S A T [ 3 ]分數等智力指標儘管流行甚廣 ,迷信者眾 ,但這些因素其實難以準確地預測成功人生 。當然 ,如果將群體作為一個整體考察的話 ,智商和生活環境有一定的關係 :智商非常低的人往往從事低下的工作 ,而高智商的人通常會獲得高薪 ,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

……

此外 ,研究者還對 4 5 0名男孩進入中年後的情況進行了類似的跟蹤研究 。這些男孩大多數是移民的兒子 ,有 2 / 3來自依靠福利救濟生活的家庭 。他們在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長大 ,當時這個地方被稱為 「枯萎的貧民窟 」 ,離哈佛大學只有幾個街區的距離 。其中有 1 / 3的男孩智商低於 9 0 。但研究再次證實 ,智商與這些人的工作表現或日後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 。比如 , 7 %智商低於 8 0的人在 1 0年或更長時間裡處於失業狀態 ,不過 7 %智商高於 1 0 0的人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當然 ,在他們 4 7歲時 ,智商與其社會經濟水平總體上有關聯 (總是如此 ) 。不過他們在童年期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 ,比如應對挫折 、控制情緒以及合群等 ,會導致更顯著的差異 。

在學校里獲得高分不一定預示著成功幸福的人生 。擅長處理情緒的人 ,在人生的任何領域都有優勢 。情緒技能出色的人在生活中也更有可能獲得滿足 ,由於掌握了提高自身效率的心理習慣而效率更高 。不善於控制情緒的人 ,常常會經歷內心的鬥爭 ,其專註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受到破壞 。

……

波士頓大學教育學教授凱倫 ·阿諾德 ( K a r e n A r n o l d )是追蹤告別演說者的研究者之一 。她解釋道 : 「我認為我們發現了 『盡職的人 』 ,即知道怎樣在體制內取得成功的人 。但告別演說者所面臨的困難肯定是和其他人一樣的 。能夠擔任告別演說者 ,意味著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出色 ,但你不能據此判斷他們如何應對風雲變幻的生活 。

」這就是問題所在 。學業智力並不意味著個體對生活的變化所製造的混亂或機會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高智商也不是財富 、名望或幸福的保證 ,我們的學校和文化過於關注學習能力 ,忽略了情緒智力系列特質 (有些人可能稱之為性格 )對個體同樣有著極大的影響 。情緒和數學或閱讀一樣 ,在這個領域 ,個體的處理能力有高下之分 ,而且同樣要求具備一系列獨特的競爭力 。個體在這些方面的純熟程度是理解一些人獲得成功而同等智力的另一些人卻走進死胡同的關鍵 。情緒潛能 ( a p t i t u d e )是一種元能力 ( m e t a a b i l i t y ) ,它決定著個體包括純粹智力在內的其他技能的發揮程度 。當然 ,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 ,潛能發揮作用 、得到回報的領域也有很多 。在越來越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 ,技術技能 ( t e c h n i c a l s k i l l )肯定是其中之一 。

有個兒童笑話 : 「傻瓜在 1 5年之後會變成什麼 ? 」答案是 : 「老闆 。 」即使是 「傻瓜 」 ,情緒智力在職場環境中也會產生額外的優勢 ,這一點我會在第三部分詳細討論 。很多證據顯示 ,擅長處理情緒的人 ,也就是能很好地了解並控制自身感受的人 ,以及那些懂得並能有效處理他人感受的人 ,在人生的任何領域都具有優勢 ,不管是在愛情和親密關係中 ,還是在辦公室政治中 ,他們都能領會決定成功的潛規則 。

情緒技能出色的人在生活中也更有可能獲得滿足 ,由於掌握了提高自身效率的心理習慣從而效率更高 。不善於控制情緒的人 ,常常會經歷內心的鬥爭 ,從而損害其專註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

……

傳統的學校只注重 「讀寫算 」教育 ,但人類的能力範圍遠遠超過狹窄的 「讀寫算 」 。包括朱迪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社會感知能力在內的諸多能力 ,可以通過教育得到培養 ,而不能被忽略甚至壓制 。學校如果鼓勵兒童全面發展各種能力 ,從而幫助他們在將來取得成功或實現目標 ,就可以轉變為人生技能的教育場所 。

推動多彩光譜項目的夢想家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 ( H o w a r d G a r d n e r ) 。加德納告訴我 : 「是時候擴大對才能的認識了 。教育對兒童發展最重要的一項貢獻是引導他們找到最能發揮所長的領域 ,使其在該領域獲得滿足感和競爭力 。我們完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相反 ,我們讓每個人接受教育 ,如果你成功了 ,你就最適合做大學教授 。我們一直以來都用這種狹隘的成功標準來評價個體 。我們應該少花點時間對兒童進行排名 ,多花點時間幫助他們識別並培養自身的天賦和能力 。

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 ,引導人們走向成功的能力也有很多種 。 」

……

如果說有誰看到了傳統上對智力理解的局限性 ,這個人就是加德納 。他指出 ,智商測試的歷史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時有 2 0 0萬美國人參加了第一次大型的智商筆試 ,並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這種測試最早由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劉易斯 ·特曼 ( L e w i s T e r m a n )發起 ,從而開啟了長達數十年 、被加德納稱為 「智商的思維方式 」的時代 ,即 「人聰明與否是天生的 ,後天無法改變 ,智商測試的作用在於告訴你是聰明還是不聰明 。美國大學錄取考試 S A T正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即單一的潛能可以決定你的未來 。這種思維方式影響了全社會 」 。

加德納於 1 9 8 3年出版的 《心境 》 ( F r a m e o f M i n d )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反智商宣言 。該書認為 ,人生成功的關鍵不僅取決於某一種獨佔性的智能 ,而是取決於範圍更加廣泛 、包含 7種關鍵變數的多元智能 。加德納列舉的多元智能除了語言和數學邏輯這兩種標準的學業智力之外 ,還包括優秀藝術家或建築師所擁有的空間智能 、體現為優秀舞蹈家的肢體柔韌性和優美性的身體運動智能 ,以及莫扎特或馬友友那樣的音樂智能 。此外還包括加德納稱之為 「人事智能 」的兩種智能 :一是人際智能 ,比如偉大的心理學家卡爾 ·羅傑斯和世界級領袖小馬丁 ·路德 ·金那樣的智能 ;二是內省智能 ,一方面體現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那樣卓越的洞察力 ,另一方面則沒有那麼顯赫 ,體現為個體生活與真實感受協調一致所帶來的內心滿足 。

加德納智能理論的關鍵詞是 「多元 」 ,它打破了智商作為單一的 、不可改變的智力因素的標準概念 。加德納智能理論認為 ,從我們進入學校就開始操控我們命運的各種測驗 ,無論是決定我們讀技校還是上大學的成績測驗 ,還是決定我們可以上哪一類大學的 S A T考試 ,全都建立在對智力局限認識的基礎上 ,這種認識完全忽略了對人生的影響力超過智商的各種技能和能力

在 2 0世紀中葉 ,心理學被以心理學家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宰 ,斯金納認為只有行為才可以從外部被客觀觀察 ,因此行為研究可以保證科學的準確性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統治了所有心理生活的研究 ,包括科學的禁區 ——情緒研究 。

後來 ,隨著 2 0世紀 6 0年代末 「認知革命 」的到來 ,心理學的研究焦點轉向心理如何接收和儲存信息 ,以及智力的本質 ,但情緒研究仍然屬於禁區 。認知科學家的傳統觀點認為智力是確鑿不移的 、冷冰冰的事實 。我們可以從 《星際迷航 》中找到這種超級理性的原型 ——斯波克先生 ,他只認乾巴巴的信息 ,從不摻雜情感 。超級理性認為情緒在智力當中沒有一席之地 ,而且情緒只會攪亂我們心理生活的圖像 。

贊同這種觀點的認知科學家很容易把心理的運行模式看成像電腦一樣 ,而忘記了在現實中 ,人腦的 「濕件 」 [ 4 ] ( w e t w a r e )就像一片泥潭 ,充滿了錯綜複雜 、不停搏動的神經化學物質 ,完全不像整潔有序的硅晶片可以對心理發出指令 。在認知科學家中盛行的心理處理信息模式沒有意識到 ,理性受到感性的指引或者控制 。從這一點來說 ,認知模式對心理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局限 ,不能解釋狂飆突進式的情感衝突和激發會為理性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 ,認知科學家不得不忽略這種心理模式與他們個人的希望和恐懼 、婚姻中出現的爭吵以及對同行的妒忌之間的聯繫 ,即抹殺了情感給生活帶來的趣味以及緊迫感 ,而且忽視了情緒無時無刻不在 (巧妙或蹩腳地 )影響信息的處理過程 。

即便如此 ,加德納也承認情緒和人際關係能力在雜亂無章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指出 : 「很多智商高達 1 6 0的人為智商只有 1 0 0的人幹活 ,因為前者內省智能低下 ,而後者內省智能高超 。在日常世界中 ,沒有哪一種智能比人際智能最加重要 。如果你缺少人際智能 ,你就不知道該和誰結婚 ,該做什麼工作 。我們要在學校里培養孩子們的人事智能 。

近年來 ,即使是最狂熱的智商理論家偶爾也會試圖把情緒納入智力研究的範圍 ,而不再把 「情緒 」和 「智力 」看成是一對固有的矛盾 。因此 ,在 2 0世紀 2 0 ~ 3 0年代大力推廣智商理論的著名心理學家 E · L ·桑代克 ( E · L · T h o r n d i k e )在 《哈潑斯 》雜誌撰文指出 ,情緒智力的一個方面 ——社會智力 ,即理解他人以及巧妙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本身就是智商的一個方面

---………

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得出相似的結論 ,他們同意加德納的觀點 ,以語言和數學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智商觀點過於狹隘 ,在智商測試中獲得高分最多能反映出個體學業出色或能夠勝任教授 ,但越來越難反映個體學業之外的人生道路 。包括斯騰伯格和薩洛維在內的心理學家對智力有著更充分的認識 ,他們試圖重新定義成功的決定因素 。這種研究重新回到了 「人事 」或情緒智力重要性的方向 。

::::

智商和情商這兩種競爭力因素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獨立 、相輔相成的 。每個人的智商和情商高低程度各不相同 ,但是所謂高智商但低情商的人 (或低智商但高情商的人 )其實是比較罕見的 ——儘管我們有這樣的刻板印象 。智商與情商的某些方面其實存在著微弱的關聯 ,儘管微弱得可以認為它們大體上是獨立的 。

高智商純粹類型 (即不考慮其情商 )接近於漫畫中對知識分子的描述 ,在理性王國如魚得水 ,在人際社會則四處碰壁 。這種類型的男女只有微小的差別 。高智商男性的典型是智力活動的興趣和能力很廣泛 。他野心勃勃 ,工作有效率 ,刻板乏味 ,頑強不屈 ,而且對外界的議論毫不在意 。他還喜歡批評 ,自視甚高 ,過分講究和拘束 ,對性和感官體驗感到不自在 ,不善表達 ,感情超然 ,沉穩冷靜 。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高情商男性熱愛社交 ,外向樂觀 ,不容易受到恐懼和焦慮的困擾 。他們樂於為他人或事業奉獻 ,具有很強的責任感和道德感 ,富有同情心 ,對他人關懷備至 。他們的情緒生活很豐富 ,但又恰如其分 ,他們對自身 、他人以及所處的社會感到很自在 。

純粹的高智商女性理所當然地對智力很有自信 ,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注重與智力有關的問題 ,對智力和審美擁有廣泛的興趣 。她們往往比較內向 ,容易焦慮 ,凡事想得過多 ,容易產生內疚感 ,而且不願意公開表達她們的憤怒 (不過她們會間接地表達 ) 。

高情商女性則正好相反 ,她們總是過於自信 ,喜歡直接表達情感 ,自我感覺良好 。人生對她們來說充滿了意義 。和高情商男性一樣 ,她們外向 ,熱愛交際 ,並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突然爆發情緒 ,事後感到後悔 ) ,善於處理壓力 。她們熱愛社交生活 ,很容易結交新朋友 ;她們對自身感到很自在 ,對感官體驗很輕鬆 ,態度自然 ,而且毫不諱言 。與純粹高智商女性不同的是 ,她們很少感到焦慮或內疚 ,或者陷入沉思難以自拔 。

上述描述顯然都是極端的例子 ,每個人的智商和情商高低程度都有所不同 。不過我們可以據此清楚地觀察到每個方面都會對個體的素質產生獨立的作用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同時具有認知和情緒智力 ,兩者融為一體 。但是相對而言 ,情緒智力對個人的全面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更為顯著 。


智力——讓你解決某些真實世界問題的一系列能力。

研究人員把智力界定為讓你解決某些真實界問題系列能力分為八種不同的類型:

  1. · 文字/語言智力-運用詞語和語言、記憶信息和創造想像世界的能力

  2. · 邏輯/數學智力一一複雜思維和推理、運用數字和認知抽象模型的能力

  3. · 視覺/空間智力形象化客體、空間維度、創建頭腦形象的能力

  4. ·身體/動覺智力了解並運用肢體在運動、舞蹈、表演和手工藝等活動中控制肢體運動的能力。

  5. ·音樂智力一一組織韻律、節奏、聲響,記憶旋律和辨認背景樂的能力

  6. ·交際智力一一人際溝通、領導和解決衝突的能力。

  7. ·內在智力一一自我意識、自我反省、追求興趣和設置目標的能力

  8. ·自然智力一一在自然中組織模式和建立聯繫、收藏集合、辨認動植物的能力

拓展智力策略:

字/智力

· 加入圖書俱樂部或上寫作課程

· 閱讀各種讀物

· 每天在你的談話中運用一個新詞

邏輯/數學智力

· 解決謎題或益智遊戲

· 參觀科技中心天文台或水族館

· 練習心算

視覺/空間智力

· 解決拼圖遊戲或視覺謎題

· 參觀藝術博物館和畫廊

· 上視覺藝術課,比如攝影課

/動覺智力

· 參加體育或運動隊

· 學習舞蹈、瑜咖、太極拳或武術

· 參加有氧運動或減肥運動班

音樂智力

· 聆聽樂會或歌舞晚會

· 上音樂欣賞或演出的課程

· 探索不熟悉的音樂形式

交際智力

· 入自願或服務組織

· 學習肢體語言和溝通

· 經常向陌生人介紹自己

內在智力

· 培養沉思習慣比如園藝

· 堅持每日記錄你的思考和感受

· 拜訪顧問或醫療專家

自然智力

· 探索你周圍的動植物

· 尋找自然或建築的模式

· 收集物品

學習+ 實踐= 進步


以下回答若有錯誤之處望指教。

智力的定義,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定義各有不同,我較為認同百度的觀點,智力是:「通過改變自身、改變環境或找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根據雷蒙特卡特爾的觀點,智力分為流體智力與固體智力,就我平日對智慧一詞的理解,如果狹義上來講,智慧應該屬於固體智力,但廣義上的智慧應該地位與智力等同。然而,無論是對智慧還是智力,這種「概念式定義」較抽象,應用起來不方便,於是有了一種對智力的
操作性定義」, 稱作智商。

智商是通過一系列標準測試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智力發展水平,幫助區分及鑒定智力不同程度的人,以安排他們到合適的地方工作學習。

從心理學上講,智力多用於定性研究中,為理論作通用代號。而智商多用於定量研究,用於比較個體間及人自身出生髮展過程中的差異。

關於題主「很多人都關注產品的設計與應用越來越簡單化,會不會影響使用者的智商?」這個問題,怪小弟不才沒能找到直接有關的文章,只能通過類似的研究進行推論。

Richard Haier在幾年前做了一項研究,找來一群從來沒有玩過俄羅斯方塊的人(實驗地點是在火星嗎?),請他們玩俄羅斯方塊進行益智訓練。研究人員發現,在經過數周的訓練後,受試者大腦皮層的厚度和活躍程度均有所提高。

然而在訓練完成後一段時間後,Richard Haier發現他們的大腦皮層厚度和活躍程度均出現下降,然而他們玩俄羅斯方塊的水平並沒有降低。原因是當我們對遊戲更加熟練之後,玩老遊戲就不會像玩一個新遊戲那樣費腦子。大腦的活動會變得更加「有效率」(此處寫成「有效率」,念作「懶」),於是就不如開始玩新遊戲時那般犀利了。(資料來自:為了智力,永做初級遊戲玩家)

由此可見,所謂的難只是建立在你陌生的情況下,一旦你學會了如何正確使用你的產品和應用後,對於你的大腦影響基本無差。除非這項應用的設計者讓它使用起來比要設計它更難就另當別論了。

最後是關於如何提高智力的方法:(欲知詳細請擊入參考文獻)

1、有創造力的思考。

所謂「有創造力的思考」的核心和第五項「 體驗新鮮事物 」一樣,如果你碰到的不是新鮮事物,就換個思考角度,尋找新的想法。例如,看一幅漫畫,然後自己給漫畫加上字幕。

2、生活中,多玩Hard模式

例如,出外不用GPS,自己學著記路,玩遊戲選最難的難度。

3、多於他人溝通

例如:經常上「非死不可」或「圍脖」或者和人面對面交流,便經常有機會接觸到新的環境、新的人和事。

4、通過對工作記憶的訓練提高智力

5、體驗新事物

6、挑戰自己

例如:本人就這個專門設計了一個極限表給自己,游泳1000米25分鐘,下次要爭取進24分鐘!

參考文獻:

五種方法提高你的智力

提高智力的另外三種方法

果殼達人的聰明可以複製

為了智力,永做初級遊戲玩家


個人認為腳踏實地的刻苦做事,比提高智商神馬的更實在


我個人對智能的定義是:尋找最佳路徑的能力

2014年的新一代定義中,智能(Intellgence)是——行動自由度配合特定強度達到作用最大化、和未來最多可能性的力

智商是IQ,一種在近代由於優生論環境下(20世紀前中葉)誕生的評估方式,由德國心理學家Willam Stern創作。類比例如高考,得分是智力年齡/年齡,一個九歲的人思考像18歲,那麼IQ就是200。 所以問題也很顯而易見——在用於考核成人領域時面臨徹底的失敗。但是在納粹和一系列歷史因下,優生論就是不肯閉嘴,所以這個概念延續至今,甚至被當作「聰明」的象徵。

現代對智能的研究深入到了IQ沒有立足之地的程度,所以有人提起它笑笑就好。

智力和智能近似,在英文中沒有這種差異,也很難用中文去說t是智力,ce是智能(都是Intellgent詞根,ce和t的小尾巴區別)。前者中文用法里是一種描述智能種特徵的名詞(「這個猴子的智力真高」),後者則是本質研究(「假設宇宙擁有智能」)。

練習能夠加強大腦面對特定任務的表現,根據所依賴的功能性又使得各有輕重;情感、情緒、飲食、生活作息等一系列狀態都成為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的培養並不是說了就能做到的,甚至說了都不肯去嘗試,可能都懶得去想。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心做一切,方法好的你會在路上發現、壞的你會丟掉它。


曹丕的智商肯定不如曹植。但曹丕的智慧肯定超過曹植。


智商,是測量智力的一個側面,也就是圖形觀察,數理邏輯,但是和語言,藝術毫無關聯。我以前測試了我有140的智商,但是也只能做修理員。

智慧是一個空洞的詞。比智力要高深的多。總的來說決定命運的因素大多取決於運氣。不要想太多了。


我認為可以把智商比喻為cpu,智慧就是優化後的系統的實際效率的體現。

智商高但是人格不健全三觀扭曲的人也就是個有漂亮cpu數值的山寨機罷了。


一般聰明、智力、智商,都是形容小孩或者年輕人。但對於一個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就只能用智慧這個詞。

經歷帶來智慧,因此智慧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智力,用得少會減退,用得多就增加。吃健腦食品可能增加智力,但是要說增加智慧,那就是用詞不當。

智力智商,大多形容大腦發達程度。而智慧,是形容人對大腦功能的表現力。這就像是,肌肉多少和運動能力。運動是對肌肉的使用,包含了很多技巧在裡面。


剛好前幾天寫了篇日誌,思考了下相關的問題,歡迎知乎上的前輩們扶正。

「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技術與商業,畢業兩年多的感悟 http://user.qzone.qq.com/24201956/blog/1325442201

...我認為廣義的聰明(智慧)並不只是這些,還包括很多別的很多品質,例如:

勇氣,捨棄,不怕受挫。(極其競爭的結果只有兩種人,一種成功的人,一種失敗的人,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秀者和失敗者都缺少勇氣,成功者不敢捨棄,失敗者被迫捨棄卻少有霸氣的勇氣,自卑感伴隨左右)

利他心(科學松鼠會說自私者是因為幼稚,競爭無疑是自私的,自私的人不論是分析用戶需求還是做管理溝通都註定失敗,因為這都需要你放棄一些自我,這也是捨棄也是選擇)

選擇的智慧(權衡和博弈,往往不是靠解題似的的邏輯推論,而是多變數之間的相機決策,商業活動中充滿了太多諸如此類的東西)等等。...


當我們希望孩子聰明,我們到底在希望什麼?

引言:**

我們都希望養育一個聰明的孩子,也都知道孩子智力的健康發育非常重要。雖然智力和聰明我們一直掛在嘴邊,可是智力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孩子才算聰明?智商和智力區別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促進孩子智力發育讓孩子更聰明?……

本周我會圍繞智力和大家一起探討這些話題,希望能對大家帶娃有所啟發。今天是第1篇,我們先談談到底什麼是智力。

正文:

大部分朋友應該看過《雨人》 (Rainman),電影中雷蒙驚人的記憶力和對數字的敏感相信對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雨人》的大獲成功也讓故事的原型金·匹克(Kim Peek)成為世界最知名的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患者。

真實世界的主人翁金·匹克生於1951年,他本來被醫生診斷為心智遲緩,卻在30年後發現他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精通歷史,文學,地理,樂理等15項類別知識,看書10秒能讀1頁,一天都能8本書,在他死前,對超過至少9000本書的內容了如指掌。

但匹克平時的生活必須被人全天照料,無法自己穿衣甚至梳頭髮。

不知道匹克有沒有測過智商,很有可能得分未必高,畢竟不都是考記憶和閱讀的內容。那麼匹克到底算不算聰明?反正有人稱呼他為:

天才白痴。

01 至今為止,智力仍然沒有一個統一定義

不知道你對智力或者聰明的定義是什麼,不過智力對所有人的意味並不一樣,不信你可以問問身邊的朋友。

不僅對大眾,即使對行為科學家也是如此。雖然幾乎沒有什麼話題像智力和智力測試一樣有如此多的相關研究,然而即使到今天,也沒有清楚的關於智力是什麼的統一結論。

最好的定義肯定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一個針對24個專家的調查發現每個人對智力的一句話定義都不同,不過幾乎所有定義一定程度上集中在抽象思考能力或者有效解決問題上。

為什麼智力沒有統一的定義呢?因為不同的理論家對哪些特性(以及多少)是智力的核心組成成分有非常不同的想法。

02 心理測量學派:智力是可以量化的

心理測量學派,顧名思義就是量化智力的,我們都知道的IQ測試就來自他們。

他們認為智力是一系列特徵,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這個派別的理論家希望能夠找出這些特徵以及測量方法,從而個體之間的智力差異是可以明確出來的。

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這些理論家從一開始就沒有就智力的結構達成一致,到底是一個單獨的能力可以影響人們所有的認知表現?還是智力是由許多不同的能力組成的?

我們大致按照時間先後看看這個學派的智力理論。

a. 比奈認為智力只有一部分組成

法國心理學家比奈是智力測驗的發明者,1905年與泰奧多爾·西蒙(Theodore Simon)合作制定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鑒別學習學校課程需要特別幫助的學生,他們的智力測試結果是測出每個孩子的心理年齡。

b. 智力由多個部分組成

其他心理測量學家認為只是一個心理年齡無法充分表示人類的智力。

先是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認為智力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普適智力因子」(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簡稱「g因子」,這個g因子可以決定人類大部分認知行為表現;另外一部分是特殊因子(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子」,決定一些特殊的認知行為表現。

後來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提出了「基本心理能力論」(primary mental abilities),認為智力有以下七部分能力:

  • 語詞理解: 理解語詞涵義的能力;
  • 語詞流暢:語言迅速反應的能力;
  • 數字運算:迅速正確計算的能力;
  • 空間關係:方位辨別及空間關係判斷的能力;
  • 聯想記憶:機械記憶能力;
  • 知覺速度:憑知覺迅速辨別事物異同的能力;
  • 一般推理:根據經驗做出歸納推理的能力。

之後的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Cattell)和約翰·豪恩(John Horn)提議「g因子」和「基本心理能力論」可以減少為兩個主要類別:

  • 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 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應用先前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能力。

晶體智力在大半個成年期持續逐漸穩定地增長,直到60歲以後才開始下降;流體智力則在成年初期達到峰值,隨後逐漸下降(如反應時間)。

c. 近來的智力等級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elligence)

今天的許多心理測量學家會更加認同智力的等級模型,這些等級模型中最詳細的是約翰·卡洛爾(John Carroll)提出的智力三層級理論(the three-stratum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如圖所示,第一層是通用智力,第二層是8項智力能力,第三層對應更具體的智力表現。這個模型可以完美解釋我們開頭提到的金·匹克,雖然通用智力或許並不高,但是在具體的智力能力上卻可以非常突出。

雖然智力等級模型乍看上去很完美了,然而依然無法在智力定義是達成一致意見。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認為沒有一個心理計量學的智力理論可以完全體現出完整的智力。

我們下面再來介紹另外兩個理論,不過他們其實並不能完全替換傳統觀點,而更像是傳統觀點的補充。他們並不完全互相排斥,許多理論都會接受一部分別的理論來構建自己的理論。

03 斯騰伯格的「智力三元論」

對心理測量學派智力模型的持續批評主要是關注的領域太過於狹窄,只聚焦在智力內容,也就是孩子知道的內容上,而沒有關注知識的習得、保持和用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而且,過去的智力測試不能測量其他通常也認為是智力的部分,比如常識、社會和人際交往能力、在音樂、戲劇和運動上的天分。

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智力理論之一就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按「智力三元論」的設想,個體之所以有智力上高低的差異,乃是因其面對刺激情境時個人對訊息處理的方式不同使然。因此,設法測量個體在認知情境中訊息處理的方式,自可由之鑒別個體智力的高低。

按智力三元論的主張,人類的智力乃是由連接的三邊關係組合的智力統合體。智力統合體的三邊,可視為構成智力的三種成份;各邊之長度因人而異,也由此而形成智力的個別差異。組成智力統合體的三種智力成分分別是:

1、組合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指個體在問題情境中,運用知識分析資料,經由思考、判斷、推理以達到問題解決的能力。

2、經驗性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指個體運用既有經驗處理新問題時,統合不同觀念而形成的頓悟或創造力的能力。

3、實用性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學得的知識經驗以處理其日常事務的能力。

傳統的智力測試一般針對的只是「組合性智力」。

04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是影響美國和西方國家教育改革指導思想的一種重要理論。

如圖,加德納認為其中的每個能力都是獨特的,這些能力都和大腦的特定區域對應,他們的發育進程也不一樣,而且對大腦特定區域的傷害只會傷害特定的能力,其他能力並不會出現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使用過去智商測試一個得分來評估一個人的智力是非常不嚴謹的,我們也因此低估了很多人的天賦。

05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到此為止,我們把目前智力幾個主要的理論都介紹完了,介紹這麼多的主要目的是讓你對智力和聰明有更清楚的認識。

其實聰明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時期,以及對不同的孩子都可以有不同的定義。比如一個天生就在教室坐不住,就是不愛上學的孩子,並不是不聰明,最多只是在上學這一點上不聰明而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作為父母,想讓孩子聰明,最重要一步就是首先發現孩子的優勢並且定義出自己孩子的聰明。

推薦開年福利大課:原價99現在1元錢聽1年的「9堂課讓嬰幼兒?生而聰明,笑對未來?」

End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支持風叔!


了解我們的大腦

大腦78%是水分,10%是脂肪,8%是蛋白質,重約1.5千克,看上去像核桃。它大概占體重的2%,但卻要消耗身體20%的熱量。思考得越多,燃燒的熱量就越多。

大腦皮層分為兩個部分,左半球和右半球,兩球佔大腦總重的80%,皮層的厚度只有不超過人類的三根頭髮絲,但是人類的思考、記憶、言語和肌肉運動都是在這裡加工完成的。兩個腦半球負責不同的任務,這叫大腦的偏側化。(羅傑斯佩里由此獲得1981年諾貝爾醫學獎)。

大多數人的左腦處理邏輯、詞語、表單、線性和分析等所謂學術活動,左腦工作時右腦處於休息准固態,隨時準備協助左腦;右腦負責處理節奏、想像、色彩、幻想、空間感、整體觀念和維度。

兩個大腦不是絕對劃分的,意味著有史以來的天才並不是左腦特別發達或者右腦特別發達。比如以左腦發達著稱的愛因斯坦,在小提琴、繪畫、帆船駕駛和想像力等右腦領域表現十分突出;達芬奇作為一名藝術家,在左腦領域也異常發達。類似達芬奇的日記中所述:

早上6點起床,開始了最新系列的6號作品創作的第17天,把4份橙色與兩份黃色混合起來,然後塗在畫布的左上角,使其與右上角的螺旋結構形成視覺對照,從而在觀察者的眼中產生預期的調和。

事實上左腦和右腦在同一個任務時總是互相協調的。自羅傑斯佩里之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受鼓勵去開發他們以前認為很弱的思維領域時,這種開發不但沒有削弱其他領域,反而會產生一種協同效應,使所有領域的智力水平都隨之提高了。

因此,有必要將多元智慧提上日程。事實上一個智商分數高的人、不一定就思想獨立、行為獨立、具有幽默感、審美獨立、通情達理、能客觀看待問題、能夠欣賞複雜而新穎的食物、富有創造力、表達流利、靈活且精明強幹。

智商測試充其量是一種不完善的篩選工具罷了。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Howrad Gradner的研究,其將智力定義為多元智力。多元智力包括創造智力、個人智力、社會智力、精神智力、身體智力、感官智力,數學智力、空間智力和語言治理。具體請見思維導圖:

傳統智商測試的智力包括:

語言智力: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數學智力: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

空間智力:協調三維空間物體的能力

多元智力還包括:

個人智力:自我意識及愛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不僅會被他人唾棄,甚至自己也難以爬出自設的深淵。

社會智力:在集體中交際,抗壓,處理矛盾,建立長久關係的能力。大多數所謂情商高者,一般具有很強的社會智力。

身體智力:總體的身體健康,肌肉的力量,身體的靈活性和延展性,心血管的健康。根據研究發現,具有身體智力的人總會刻意追求身體的健康,注重養生。

感官智力:發揮各種感官的能力。強大的嗅覺,靈敏的聽覺,敏感的味覺和觸覺,敏銳的視覺。這些機能同大腦有密切的聯繫,理論證明均可通過後天的刻意鍛煉達到提升。

精神智力:熱愛生活,關愛他人,寬容,理解,股權大局,積極,慷慨。

本文就是希望告訴讀者:

1左腦和右腦相輔相成,做一些自己平時不擅長的事情有助於提高自己做擅長之事的水平;

2 要提升自己的智力,應當從多元智力的角度入手,且這些智力也都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我的號


智商140,不算很高,以下為個人感覺。

關鍵字

世界觀 獨立

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用思維和行動理解和接觸外界獲得反饋,構築世界觀。

從中獲得疑惑和樂趣,感覺就和小時候拼樂高一樣。

對成品的期待是最為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中也摻雜了恐懼感。

過程不輕鬆,但很有趣。

中國大部分高智商是INTP,我也是,我猜他們也喜歡以這種方式活著。


智商是根據已知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我感覺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是一個人的只讀屬性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變它


智商指的是這個人智力的高低,包括:記憶力,計算能力,等。智慧是正確地理解問題、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智慧的人不容易被騙,不輕信謠言,有邏輯,有獨立思維能力。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用詞定義上就不要用情緒智力,運動智力了,徒增混亂。我們一般理解的智力就是指抽象思維的能力即大腦皮層那個領域的能力,我們不能說一個有運動天賦的人運動智力高,說有運動天賦,運動基因好即可,再比如有音樂天賦,情緒控制力強等。你搞個智力的名稱,再套上對理解這個問題徒增混亂。實際上,用這樣的定義後,我們反倒可以說智力不能決定一切,抽象能力不能單一決定一個人的成功,都清晰;然後,分析下智力與其他能力的互動問題,抽象能力即智力與哺乳動物都有的情緒區,與爬行動物都有的運動區有什麼關聯,我們人是三種互動的等等,不是更有利於研究嗎?至於智能這個詞就是胡搞,不想想就亂用或亂翻譯,智能是個客體詞,不是我們人的主體詞,你能說這台機器很智能,能說這個人運動能力強很智能嗎,估計不是那些大師級別研究者的問題,是那些只知道死學,不分析思考拿來就用的某些人的問題。

最後,說一點,以上分析就是邏輯的產物。人之所以為人當然以大腦皮層的抽象思維即邏輯能力作為最本質的區分;當然人也是社會化產物,因此關於情緒部分,情商部分在重要性上顯然也應該具有與個體人智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至少目前如此,這在將來將牽扯到機器智能時代的重大問題,就這個分類和認識來說。


智商是智力的測試指標,智慧是智力的表現,智力是一個無任何感情色彩的名詞,和電力水裡無差別


可以去看看視頻 TED 運用我們的實用智慧 附鏈接

http://m.open.163.com/movie?plid=M9SDHU6A1rid=M9SDTTNGA


這個東西目前來看是提高不了的


看了一圈,都在說智商,卻沒人點出什麼是智慧。

智慧是對生活、社會和人的認知積累,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對世界的閱讀理解程度。

智慧和智商(智力)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因為相對於宏觀的世界來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點,智慧取決於這個點能經歷這個世界的多少,積累多少,是不可能一日而成的。


智商高的人就像智能手機,智商低就像小靈通,是記性能力、運算速度、反應快慢的區別,但這是硬體差別

智慧高的人潛意識在顯意識里運行,智慧低的人潛意識就真的在潛意識裡反應,但這是軟體的差別

想要較大程度提高智商,我猜得先天改變基因或者後天改造結構了吧,你找找專業科研人員


補鋅啦,智利元素,你值得擁有!


推薦閱讀:

轉基因食品在中國為什麼就是禁不了呢?
你們身邊的學神究竟有多神?
新聞說:俄羅斯農業部長稱「堅決反對使用與轉基因有關的技術」;你如何看待該新聞?
「天賦」這種東西真的存在嗎?怎麼證明?
用電擊的方法提高智商真的有效嗎?依據是什麼?

TAG:智慧 | 智力 | 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