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重型軍艦的防空炮群是接受防空指揮部統一指揮還是各自為戰?

看了蝗國拍攝的《男人們的高射炮》有感,艦長雖然在防空指揮塔上,但似乎只指揮了主炮的三式彈攻擊,而諸多的96神炮似乎都是在拿指揮棒的炮長的狂呼亂喊下開炮的。請問二戰時大型軍艦的防空指揮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防空炮組火力是怎麼靈活分配的而不會產生多打一的情況呢?


統一指揮的和各自為戰的都有。

首先指揮協調,分配目標是肯定的,亂打一氣是肯定不行的。

美英的大型艦艇上,一般中口徑以上的防空炮都配備了統一的射控,或者按區劃分的高炮群有單獨的指揮。

甚至於在驅逐艦上也有統一射控。

當然,在統一射控失能之後,各炮位依然有獨立射擊、各自為戰的能力。

像厄利孔這種小口徑機炮,一般就射手自由發揮了,當然還是會協調射擊目標的,不過一般情況下能衝破美帝中遠層防空網的也就那麼零散幾架,帶腦子的一般都知道該打誰...

至於窮逼的軸心國,雖然也有高射裝置來指揮主炮/防空炮射擊,但是水平就low多了,日本的小型高炮就只能靠指揮刀隨性發揮了,反正海軍馬鹿眼中只要打出去就好了,打不中的話...「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啊...」

《男人們的大和》裡面那種,是日本艦艇後期被打懵逼了,臨時加裝了很多高炮,這些東西很難併入系統統一指揮。

而統一的射控也有高配低配,高配直接驅動炮台射擊,中配通報全套參數,炮位照著參數打,低配...低配就給個方位高程,自己去算吧...

經典款的有MK37射控指揮127高平兩用炮,電力控制。

大致的系統結構如下:

測距儀/雷達獲取目標參數,射控中心進行整理計算,然後指揮艦炮統一射擊。

人家還有火控計算機(模擬的...就是上圖那個MK.1 computer):

從射向射高到引信延時一條龍服務...

而對於中口徑高炮,也就是最經典的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也有自己的射控,比如MK51射擊指揮儀來指揮,沒記錯的話也是電力控制炮座運動轉向,或者是向炮位通報射擊諸元。

當然這套系統不如MK37那種大傢伙全面,一般指揮一個炮群進行打擊。

至於20毫米厄利空,貌似也是有人指揮的,不過純靠射手自己瞄準了...

德國船應該也是有類似系統的,不過懶得找圖了,倒是順道找到了德國128重型高炮的圖:

歐美馬鹿的高大上,島國是學不來的:

這麼玩玩其實也挺好...

其實人家也是有射控的...

至於怎麼傳遞參數的我不太清楚了,有人說能聯動,不過應該是簡單的計算目標速度、距離、高度,炮位自己去算...

效率不是很高還老出錯。

順便,搜圖的時候發現了喪心病狂的玩意兒,拆了40高炮,解鎖新道具:

真·防空澡盆


瀉藥,結論,防空炮群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接受對空射擊的統一指揮的,而小口徑對空自動武器,【幾乎】是各自為戰的。

【先更美軍防空指揮體系的,什麼40炮的,什麼日本的義大利的英國的,我咕咕咕完了再更】

我就來點偏專業性的補充吧,順便批♂判一番某些回答

首先說說戰績,在美國官方的統計下

太平洋戰爭中,5英寸通常防空彈最終發射了22萬4千發,造成了約342架(總數15%)的擊墜,平均654發完成一個擊墜,5英寸VT防空彈發射了11萬8千發,造成了約346.5架(總數15%)的擊墜,平均340發完成一發擊墜

擊墜效率最高的是40mm布福斯和20mm厄利孔,完成了33%和28%的總擊殺,特別是20mm厄利孔,在無火控引導下,加上.50的射擊其效率甚至接近有火控引導的40mm布福斯炮群。

為什麼會有小數點呢,因為戰績的統計實在是捉急,無法簡單判定到底是1號炮塔聲稱的擊毀還是2號炮塔聲稱的擊毀,無法判定是40mm炮的擊毀還是127炮的擊毀,在此之上結合對方戰後對於被擊墜數量的評估和己方具體擊落時間的報告大部分問題可以解決,但是有時候巧合情況下也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會出現勻半個的小數點情況。

這裡引用一下鐵甲驢騎兵佬關於實際擊墜評估的意見給大家參考。

對美方聲稱戰績的重新評估是有必要的

首先看看東所羅門海戰的北卡

IJN派來27艦爆10零戰,掉了17架艦爆4架零戰,在美國統計里打下了30架

據北卡羅來納的戰鬥報告,在25-30架俯衝轟炸機攻擊企業的同時,她不僅遭遇了16架俯衝轟炸機,還遇到滑翔轟炸和魚雷機,並且主張在北卡密集的火網下沒有一架飛機投下了魚雷——這是當然的,如果IJN艦攻隊出現在東所天知道幸運E的好運是不是就到頭了...

鑒於IJN在中途島後的總結是以艦爆優先癱瘓敵方航母甲板,而當時艦爆飛行員的素質也並沒有差到分不清航母和戰列艦,艦爆隊集中襲擊北卡是不可能的。而由於企業在迴避運動中全速狂奔,在戰鬥結束時北卡已經被甩到了近4km開外——在這個距離上,北卡的自動防空火器無法援護企業號。因此,北卡的對空戰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似乎值得琢磨。

即使是簡單地按比例壓縮,至少也會把北卡的戰績壓縮到5架。

再來看看南太平洋海戰的南達

IJN襲擊TF16的一航戰第二次攻擊隊16艦攻19艦爆9艦戰共44機,損失零戰2、艦爆12、艦攻10共22機。TF16報告遇到了37架艦爆和15架艦攻,但聲稱戰績包括企業30機、南達26機、波特蘭1機、Mahan4機,Maury3機,Conyngham3機,Cushing1機共68機。有趣的是,亞特蘭大級的聖胡安號沒有聲稱戰績。

南達在這場作戰中應該沒有划水,一號炮塔為證,但直接對戰績進行壓縮的話,南達在這場防空戰中的戰績應該是9架

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以彈藥消耗量反向估算

例如,儘管北卡聲稱"The battery performance of the 5"/38 battery was excellent.「但後來的一些文獻認為北卡5寸的戰績是1-2架艦爆。就統計數字而言北卡5寸炮只打了841發彈藥,按照整場戰爭中非VT彈5寸炮654發一機的擊墜比例(我拒絕採用1942年的RPB,因為它低到不可靠),後來文獻的主張似乎是合理的,尤其是考慮到北卡是在IJN艦爆隊接近到相當近的距離後才反應過來的事實。同樣地,也可以用這個方法計算完整的戰績

5" = 841

1.1" =1037

20mm =7425

.50 = 8641

以整場戰爭中的RPB反向推算的結果是3.98架擊墜,比我們上面的壓縮還小。從5寸和其他彈藥的消耗比例也可以看出事實上北卡進行的防空戰不是非常激烈。

同樣對南達在南太中的數字

5" = 890

40mm =4000

1.1" = 3000

20mm = 52000

以整場戰爭中的RPB反向推算的結果是14.98架擊墜,比上面壓縮的數字大,但也遠遠夠不著26架。這個計算中還高估了5寸的效力,因為據報告當時受低雲遮擋5寸發揮不佳(神奇的5%戰績分析也是這個原因)

南北雙雄這樣一種嘴炮防空的戰法,為兩艘戰列艦在海軍內部博得了"Showboat"的美名

這裡著重講一下

美軍的大口徑高炮射擊指揮儀

在美軍MK37射擊控制系統的操作手冊

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專門一章講述MK37火控引導副炮群進行對空設計的操作說明。

在說明中指出

The problem of engaging a targe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1) target acquisition, (2)

tracking, and (3)firing.

對抗目標(空中)的過程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目標獲取,目標追蹤,射擊

面對投彈速度越來越快,機動越來越靈活的飛機,大口徑火炮複雜操作,長裝填時間和緩慢的反應與簡單的人工操作和人工計算的矛盾已經在戰爭中暴露無遺,自動化的對空射擊控制系統的需求變得越來越緊迫,這次美軍的例子就是MK37

對空射擊流程圖形化如下

對於視距內的空中目標,首先由ADS(Air Defense Station)進行目視觀察,接著指定目標給MK37射控系統,下面工作就開始交給MK37的裝備和人員了。

在得到目視確認的信息後,IFF雷達開始工作,完成敵我識;

同時測距儀開始工作,完成確認工作,並且指定目標給對空火控雷達設備(通常是MK12或者MK22雷達),得到距離信號。

上述信號進過整合後,通過目標指示員的光學器材得到目標的仰角信息,副手的光學器材得到的目標方位信息,以上部分作為火炮指向引導,輸出一個火炮擊發控制數據。同時輸出一個目標的信息特徵,進入引導室。

在引導室內,一台MKI計算機,在接收到穩定裝置輸出的信號,火炮引導輸出的目標信息特徵,和其他方位接收到的參數例如風速風向等後進行計算,輸出一個引信的設置信號(VT時代同)和操炮信號,完成MK37火控系統的對空數據輸出工作。

MK37結束工作後,將會得到三個數據輸出:

火炮擊發控制數據

引信裝訂數據

火炮操炮數據

火炮系統(炮群,炮組)在得到上述數據後,自動或半自動輸入火炮系統,完成對空射擊。

這是一套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

開環的對空射擊指揮系統,幾乎二戰中期所有的對空射擊指揮系統的原理都是這樣

實際人上手的操作流程也其實非常簡單:

0,對空搜索雷達發現飛機

1,對空防禦指揮部的人目視發現目標,拿電話告訴下面飛機來了

2,接到電話後,各個MK37射擊指揮系統開始工作,各個人跑到位置上打開各種奇怪的開關,MKI操作員打開各種奇怪的參數輸入按鈕,計算機準備工作;炮位就位

3,引導員告訴指示員,抽什麼飛機,指示員開始轉動自己的光學儀器,讓儀器中的瞄準線對上飛機

【這一步解決的問題就是題主問到會不會多打一的問題,防空中事實上有時需要多打一,但是那是根據引導員安排分配的設計目標決定集火還是各自打擊各自的目標,引導員在對空射擊目標分配中承擔不小的作用】

4,IFF雷達操作員開始工作,對準敵機,判斷敵我識別信號,一般都是敵人啦

就是操作這個,然後標註給隊友"friendly"(友♂好的) 還是 "bogey" (口怕的)

5,操作光學儀器的操作員和火控雷達的操作員開始工作

上面是搖光學儀器套目標的

下面是搖雷達(MK22雷達為例)套目標的

得到目標的具體方位,距離,仰角,速度等信息

6,搖半天搖到了之後,大喊一聲!旺旺!

啊呸,On Target,對準啦!

然後信息就被傳遞給下面這個計算機

他要打開各種開關,然後得到前面輸入的信號,操作員緊張的操作著計算器,比如看著目標的速度,方位角度,俯仰角度,引導員信號,副手信號,距離信息,距離速度角速度變化率,計時器,垂直穩定信號等等玩意,然後計算機輸出得到一個目標的信號,俗稱提前量,但是這是三維的模擬運算,換句話說得到的是球面坐標中的距離,方位和仰角信號,本徵的速度和其特徵變化率在預定位置距離上炮彈飛行時間到達後的目標信息。

因為飛機越來越快,這東西人腦計算提前量肯定是拙計的,想太多。

7,之後,計算機輸出的信息就傳遞給火炮平台,火炮平台輸入參數後,根據計算機輸出的擊發信號進行射擊作業。

你看吹的這麼牛逼對吧

慘像:

戰列艦的對自殺飛機擊殺效率是最高的,對非自殺飛機擊殺效率是最低的,注意這是效率,所以排除了飛行員知道戰列艦是大刺蝟不找戰列艦玩的問題,我們可以顯著發現,可以在一定距離脫離的情況下的非自殺式攻擊,戰列艦的擊墜效率甚至低於驅逐艦,而在自殺襲擊中,戰列艦的效率瞬間就相當於航母+巡洋+驅逐的效率和,這就很令人吃雞。

表面原因,是戰列艦刺蝟一樣的甲板上擁有大量40mm布福斯和20mm厄利孔作為近距離的防空火網,編織出恐怖的殺傷帶對迫近的飛機進行毀滅性的打擊,而在非自殺式攻擊時,敵機完成戰術動作和投彈後會迅速脫離,逃離中-近距離的自動火器防空網。

揪其本質原因是:

127就是弱雞,怎麼裝逼的高射設備都是弱雞

水面防空就是弱雞,怎麼裝逼的水面防空都是弱雞

==============================================================

很顯然,小口徑機炮因為有效射程太近,在這個距離上飛機運動的角速度和變化速度較快,系統反應時間不足,而且綜合成本考量,沒有防護的20mm炮位配合專門的射擊引導是得不償失的,依靠射手自身的技術進行射擊反而效率更高

大口徑火炮因為操作緩慢和射程較遠,對於機群遠距離打散效果較好,主要發揮作用在中遠距離上,因此需要射擊指揮儀進行引導設計,VT後期的加入也的確改善了對空射擊效果,把殺傷概率從萬分之十五直接翻倍,提升到了萬分之三十的級別......

而中口徑的防空炮,在殺傷範圍和射擊指揮儀的引導上得到了一個折中,40mm炮彈威力不小,射程不近,還能參與炮群射擊引導,戰爭中完成了最多的有效擊墜。

事實上很好分析,小口徑的戰績和日本飛機脆皮與自殺式攻擊,後期飛行員質量下降不無關係,真正發揮巨大防空作用的反而是40mm的中圈防空,而蝗國孱弱的防空水平,事實上並非96與127本身性能問題,抑或蝗國的高射裝置或射擊指揮儀差距太大,而是完全無法組成一個有效的,遠,中,近距離防空體系,缺乏一個有效的,具有一定射程,可以遠距離壓制飛機並且接受射擊指揮的中圈防空火器,雖然蝗國通過繳獲布福斯完成了一部分仿製工作,但是巨大的製造成本打消了海軍在軍艦上推廣這一防空利器的決心。

25mm對空射程與鐵罐頭飛機上0.50從上往下潑水差不多,大量的貼臉掃射讓127炮無法有效追蹤攻擊目標,而遞進掃射因為飛機自身裝甲厚度和火力在甲板上經常能完成對防空單元的屠殺,整個防空體系在缺少了能隔離飛機逼迫其飛離的中圈火力下變得不堪一擊。

在美國海軍艦艇上,中圈防空的布置有效分割了敵人機群,近圈20mm厄利孔雖然火力不足,但是在布福斯配合下面對少量敢於突破的敵人戰鬥機還是有強大的壓制能力。蘭開斯特方程下對抗就是這麼慘烈,對方多飛過來一個中隊進內圈,換來的可能就是內圈防空炮手大量的損失,而中圈的消失讓進來內圈的遠不是一個中隊這麼簡單,多麼慘烈的情況都不是難以預計了。


黑過了黑過了啊,蝗軍防空雖然鶸,但是還不至於野雞到xjb射的地步。講道理,大家都是帝國主義,窮逼帝國主義也是帝國主義啊,區別大概是你的東西比我多,質量比我好,生產比我快。但是不能就這樣說我沒有了呀……

小口徑防空炮主要是以下這幾個玩意:

高票的吳dalao提到的那玩意我翻不到資料,認慫.jpg。寫些別的東西。

蝗國垃圾防空瞄具之95式高射裝置(似乎和高票的95式瞄準裝置完全不是一個東西),抄的法棍的Le Prieur式前置角瞄準器(照片上我沒看出來太大區別),按美國佬的報告說法這玩意帶動力遙控,但是蝗國由於動力炮座產能跟不上,技術不過關的問題沒有配裝動力炮座。(炮管根部那玩意就是)

蝗國自己也知道這一戰先進水平的玩意實在用不長,搞出來個新玩具

這玩意直譯大概叫四式改三高射裝置,按美國佬報告的說法是有了很大進步(蝗國標準),但是似乎沒有怎麼出場,推測是沒產能,搞了幾個試試水。(這玩意聽說也能控制大口徑高炮)

大口徑高炮(不含除秋月級驅逐艦以外的驅逐艦)一般用的是這些東西:

91式高射裝置:(以後補)

94式高射裝置:(也是以後補)

大口徑高炮(除秋月級驅逐艦以外的驅逐艦):

二式苗頭盤(還是以後補)


都有

大型的防空炮都是統一指揮,除非指揮故障

小口徑的也可以統一指揮,不過單裝厄利空一般都是自己打

日本那是操炮困難所以一定要指揮(但也不太統一,只是炮位)

美國的單裝厄利空一個人架在肩膀上就能搞事情,所以方便多了


看不到敵人的時候聽指揮,看得到敵人的時候各自為戰…


英國是不是我不知道,起碼美帝是統一防空體系。一艘軍艦隻防禦一個面,其他面交給隊友來搞定。IJN就不要想了


到後期,40mm的小型炮塔都有單獨的火控雷達啦,操作員只需確人目標,火控系統就會自動瞄準,並進行設計。

我家門口大街上就擺著一台,風吹雨淋的快70多年啦吧!(*^__^*) 嘻嘻……


有統一射控啊,電影里有射擊指揮所被炸毀的場景。


我個人覺得二戰期間的航母已經得到了大量的應用,而一個航母是沒有多高的戰鬥力的,所以說一半航母行動都是一個集群,所以說一旦遭受空中的火力打擊,防空火力還擊一定是統一指揮的,這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道理。


印象中,美帝的軍艦有統一的防空火控。

鬼子好像靠指揮刀

至於俾斯麥,單打手拉雞有沒有火控都一樣卵用。


大和其實是有高射射控的,但是好像那些後來改裝加裝的大量96和無防盾的89是沒有統一射控的


推薦閱讀:

現實中躲手槍子彈現實么?
激光制導導彈是從哪裡發射激光的?
日本刀起源於中國的唐刀么?為什麼還有人說源於宋朝?
為什麼在電影裡面警察用左輪手槍準備射擊的時候手都不放到扳機上?
螺旋槳後的機槍射擊時為什麼不會擊穿槳葉?

TAG:歷史 | 軍事 | 武器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軍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