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電影相較於美國為何難以走向世界?

不可否認部分日本動漫在世界範圍有著相當規模的影響,但大部分作品只在亞太地區甚至日本本土才有一定影響力,且時至今日二次元文化仍被歸類為亞文化。相較於美國以迪斯尼為代表的動畫電影(animation)產業的強勢,如何看待?


數據流路過,我們只談數據不憑感覺,我們來先看現實是不是這樣。我們登錄美國票房統計最專業的網站Box Office Mojo.

裡面分類特別詳細,日本動畫電影屬於Animation - Anime這個類型,然後票房排名前20如下,為了閱讀翻譯我自己做了下圖翻譯了下片名。

然後可以看到票房排名第一的片子是1999年的《寵物小精靈:超夢的逆襲》。

可以從表上很清晰看到受美國觀眾喜歡或者賣得好的類型是: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在美國比較火的遊戲衍生動畫電影(寵物小精靈和遊戲王)、龍珠。

像我們認為的最代表日本動畫電影的神作《EVA》《星際牛仔》《攻殼機動隊》《阿基拉》都非常後面(押井守和大友克癢的片子票房都在美國賣不好),火影的完結篇《火影忍者博人傳》位列21,海賊王票房最高的《海賊王:黃金城》位列35……

然後《寵物小精靈:超夢的誕生》票房達到了8000萬美元的票房,美國票房佔據全球票房52.4%,絕對的重頭。能達到這樣的票房是因為這是美日合拍片,投資和發行的是華納兄弟,成本高達3000萬美金。這個成績可以說是至今日本動畫電影在美國的TOP1成績,那這個成績對電影市場來說屬於好還是不好呢?

在1999年美國上映電影總票房票房,《寵物小精靈:超夢的誕生》總票房排名是25位。

Yearly Box Office

1999美國上映電影總票房排名前10中有兩部動畫電影

排名第3的《玩具總動員2》(票房2.45億美元)和排名第4的《泰山》(票房1.71億美元)。

兩部都是迪士尼製作發行……

然後在美國動畫電影票房歷史排名Animation Movies at the Box Office

《寵物小精靈:超夢的逆襲》排名是?

102位啊親們,日本動畫電影美國票房排名第一位的拉到動畫電影這個大類,只有102位。

不過就拿寵物小精靈劇場版本身來說的票房成績也是逐步隨著時間一路下滑。

比如第二部《寵物小精靈:露琪亞爆誕》繼續是美日合拍,華納投資發行,同樣3000萬美元的成本票房卻攔腰斬斷只有4000萬美元……

所以嚇得華納在第三部《寵物小精靈:結晶塔的帝王》成本控制砍一半1600萬美元,但是結果是票房也繼續攔一大腰只有1700萬美元。

於是嚇得華納不玩了,從第四部《寵物小金:雪拉比時空之旅》開始就是完全日方自己製作,華納不參與投資發行,所以一旦沒有六大支撐發行,票房在美國就更一落千丈到只有170萬美元。

總結:

舉這個數據流例子是想說明啥呢?

第一、就是的確日本動漫(Anime)在美國也還是屬於小眾的類型,和中國的情況是一毛一樣的,不要被什麼二次元和泛二次元人群達到了多少億這種不負責任的報道給騙了啊!!就是小眾和小群體的,哪怕是宮崎駿已經算是很全年齡和全家歡的電影也還是在這個2d大勢已去的時代比較吃力。再加上很多動畫電影其實從技術標準夠不上電影,比如《火影忍者:博人傳》的質量只有TV,所以電影算作一種周邊衍生。

看了這張表終於知道這次派拉蒙的《攻殼機動隊》為啥慘敗了,因為原著在美國就是慘敗啊啊啊!粉絲基礎就是不行啊!!加上這次粉絲和普通觀眾兩邊都不靠死的更慘,所以千萬別以為神作就是人所共知的啊啊啊!

如何評價 2017 年電影真人版《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這是本人之前寫的攻殼的答案)

第二、就是內容製作是一方面,好萊塢恐怖就恐怖在其全球發行能力,如果一個動畫電影項目沒有六大投資發行,保證你上多少塊銀幕就更別玩了,華納不玩的《寵物小精靈》的票房極慘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宮崎駿能在美國賣也是離不開和迪士尼的超級好的交情。

第三、唯一困惑我的是迷之《刀劍神域》,為什麼票房能到1500萬美元- -誰能告訴我這當中發生了什麼,感謝!


投入太低,無論是製作費用還是宣傳費用,都遠遠低於迪斯尼。

日本動畫目前成本最高的是吉卜力的輝夜姬,大致是5000萬美元,第二名是2000多萬的蒸汽男孩,1000萬在日本動畫預算中已經算得上驚天巨制,只有吉卜力這個檔次的公司才玩得起,而美國動畫電影上億的遍地走,5000萬都算小成本。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一般是百萬美元級別,還不到迪斯尼一部動畫票房的百分之一,甚至都不如迪斯尼做一部CG動畫花掉的電費多。這種票房下製作成本自然上不去,製作成本上不去票房也就沒有,惡性循環。

高投入就意味著高質量,不管迪斯尼動畫如何低幼,日本如何黃暴,圖像水平始終是美國吊打日本,很多人覺得日本3D動畫差,其實日本2D動畫更差,日本2D動畫與迪斯尼的差距,遠大於中國動畫和日本動畫的差距。畫面做那麼好乾什麼,當然是騙錢啦,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動畫的畫面夠勁,內容人畜無害,就行了。後來大家發現3D畫面更加酷炫,更能吸引文盲,於是2D動畫的創始人迪斯尼被迫全面轉向3D動畫,直接導致了美國2D動畫的衰退。

日本動畫業規模雖大,但都是少數高水平大師帶一幫民工,迪斯尼那種用大師當洗腳婢用的玩法只有它家才有可能。所以龐大如美國,也只養得起一個迪斯尼,當年夢工廠試水動畫一賠到底,皮克斯異軍突起最後還是與迪斯尼合併,這是美式動畫電影的市場規律決定的。當然,如果日本整合全國動畫大師,搞一個山寨迪斯尼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吉卜力就是為了這個目標組建的。但是少數精銳必須放棄日本動畫的優勢,這就得不償失了。

日本動畫的最大優勢是什麼?動漫題材聯動。雖然最高票房一般屬於原創動畫,但是市場的主體是大量幾百萬甚至幾十萬成本的漫畫改編動畫,比如太子忍和柯南,這些動畫由不同的出版集團和電視台投資,搞少數精銳就等於說市場上絕大部分人要退出,這是根本不現實的。日本漫畫題材多而廣,使得動畫市場極度分化。你如果問金田一的粉絲,別做續集了,把錢省下來做柯南好不好啊,人家肯定抽死你。完全相同的題材還有這麼大分歧,搞少數精銳第二天日本就爆發革命了。

題材更是問題,要瞄準全世界市場的話,大部分日本動畫都要死,宮崎駿《龍貓》這樣的戀童罪證,《幽靈公主》這樣的黃暴毒草,《起風了》這樣的軍國主義招魂作,能指望美國那些否認進化論的白人基督教徒家長帶著自己孩子去看?你猜猜《起風了》遭到批判最多的是哪一點?主人公為侵略戰爭服務?錯,是因為主人公經常吸煙,容易教壞未成年觀眾

日本做原創動畫的主要是已經成名的大師,在藝術上有相當追求,高田勛敢燒5000萬去做沒人看的水彩動畫,宮崎駿還全力支持他,迪斯尼永遠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懷。你讓日本動畫大師去做迪斯尼那種全家福電影,埋一點不陰不陽的政治正確,博小資們的掌聲,還不如直接槍斃他們算了。

總有人說迪斯尼的作品不僅老少咸宜而且還很有內涵,哎呦,動物城那種程度的影射都叫有內涵,日本動畫導演豈不是托爾斯泰再世。


「與動輒百萬人捧場的導演不同,我的作品也就能有1萬名觀眾而已,然而100萬觀眾每人看一次,和1萬名觀眾每人看100次,同樣都是100萬人次。」

——押井 守(Oshii Mamoru)

------------------------------------------

之前書記@孟德爾提到了製作與宣傳經費的不足

不過私以為,最根本的還是受眾不同。

就談談電影,那些每年為好萊塢爆米花大片貢獻無數票房的大基數觀眾,真的是「電影迷」嗎?如果在他們面前放《The Turin Horse》抑或是《Satan"s Tango》,多半都會在前四十分鐘內沉沉睡去。

特效好,劇情易懂,演員人氣高,符合歐美主流價值觀;只要做到這些,本身就是作為消遣的最好調劑,也符合大多數電影電影作為最普遍娛樂方式之一的定位。

同樣,《zootopia》(瘋狂動物城)的票房貢獻者中,又有多少人能看完《メトロポリス》(大都會)而不在中途睡去。同樣作為anti-utopia類動畫,後者與前者的距離儼然嚴肅文學與兒童讀物,而這其中的潛在受眾,不知道差了幾個數量級。

當然,我並不是可以吹捧其中一部而貶低另一部,因為無論是製作成本,商業化程度,前者都遠勝過後者,更何況《zootopia》在imdb也拿到了8.1的高分;要知道,大友克洋的代表作《Akira》(阿基拉)在imdb也只是8.1分,在歐美觀眾的口碑絕不僅僅是特效所能帶來的。

不過像《君の名は。》這種呈現象級爆火的又要另說了。畢竟作品的成功度遠超導演預期。任何一部現象級作品的走紅要素都不能單一討論,集體無意識,業界內持續低迷後的反撲,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帶來的口碑,題材的市場適應性......

回歸正題,在下開始說的 比起宣傳成本,受眾是根本

傳導給錯誤的受眾的作品,即使其素質再高,帶來的也多是負面效果

例如獲得過2010年度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大賞的《四畳半神話大系》(每年僅有一部動畫作品能獲此殊榮),在國內知名評分社區豆瓣的熱門短評中,有這樣一則評論孑然傲立於好評間

由下方的贊同數不難看出,有不少觀眾是抱有同樣看法的。

這和作品本身質量,評論人鑒賞能力關係都不大,僅僅是作品的類型恰好在評論人的接受範圍之外。(galgame玩家中往往稱毀譽參半隻能對部分人「電波」的作品成為「電波作」,不過《四畳半》顯然不在此列)

這就是「錯誤的受眾」對一部不對路作品的反應。

不僅是一般觀眾,即使是名導演之間也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不過究竟是文人相輕、彼此之間看不慣還是純粹對作品的評價就難說了。

押井守就曾經這樣評價EVA:「我沒有看EVA的必要,世界觀曖昧、沒內容」,「都是從其它地方見過的內容的複製粘貼」,「這動畫沒有主題,這種東西根本稱不上是電影」,「喜歡《EVA》的人喜歡的其實並不是動畫,這就像是觀眾和創作者是共犯者這樣,在這樣特殊的構造中創造者是不會成長的」

在一年後的德島活動「街道·遊玩」的「幾原邦彥的世界」環節中,當被問及「金錢給人壓力啊!庵野老師你是怎麼想的?」時,老痞子念念不忘回敬押井守:「每個人都不一樣吧,幾原非常在意,但某個叫押井的人完全不考慮這件事啊」「因為在他看來錢就是別人給的嘛,所以才能隨隨便便做出那些賣不掉的東西啊。」

不過在老痞子這番辛辣詼諧的回敬中,確實也有幾分苦澀,雖然被押井守稱讚為「在映像表現上非常擅長,演出能力非常高超」,但是依然不免迎合廣大輕宅受眾的市場,向票房/銷量低頭。

---------------6.2 00:29 update---------

評論區有不少知友提到了商業化與藝術性之間的關係

首先關於這點個人在原答案中是刻意避開的,因為兩者之間並沒有鮮明的界限,也並不是相互排斥的。

電影這種載體,本身就是藝術商品化的產物,而對著商品探討商業化的必要,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中文wiki對於商品化的定義是「原本不屬於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事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幣等價交換。」

同樣,藝術商業化首先是流通,商業化使藝術得以流傳,也刺激了創作的發展。

對商業化成功程度的衡量,主要是取決於流傳的廣度與產生的經濟效益。

在電影中,則是由知名度與票房來衡量。

一部作品總有自己的對口人群,或者說目標受眾,提高作品對各層段人群的普適性無疑是成功商業化的基礎。

但作為藝術品流通的造物,依然是藝術品。

無論是音樂,字畫還是電影。

藝術既有面向大眾的通俗藝術,也有面向各個領域愛好者的其他藝術。

所以我也一直沒有貶低或是拔高成功的商業化動畫電影(如迪士尼)與面向小眾的商業化程度不是很深的其他類型電影。(不過評論區有不少人有著在下實在刻意貶低迪士尼動畫的偏見...一口咬定 不知道從何看出呢...)

之前說到了押井守,這裡不得不提到他的一部作品。

那就是於2008年上映的劇場版動畫《The Sky Crawlers》(空中殺手)。

押井守曾言,「沒有動機的話,電影是不會動起來的。」

而他做空中殺手的動機,在起初的試映後由他親自闡明:「我製作這部電影的動機只有一個——我已經過了55歲了,剛開始製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好55歲,現在57歲。我現在才真正開始了解自己的人生。所謂的人生,無論是對小學生來說還是對這些大叔來說,都是很痛苦的。這是很正常的。對於你們這樣年齡的人來說,現在只是漫長的馬拉松的起點。而我則是跑完一圈的人。我作為一個要開始跑第二圈的人,有些話想要告訴你們這些正在跑的人:很痛苦吧……其實我也很痛苦。但其實這感覺還不壞——當你跑到終點的時候能看到不錯的風景。這就是我過了55歲之後的感想。」

興許是受了女兒的影響,空中殺手選擇了更真實、更著重於劇本本身的形式來表達。

這是一部做給年輕人看的電影。

西尾鐵也的人設,川井憲次的配樂,IG製作,暢快淋漓的空戰,2D與3D的完美結合,涵南與水素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

這些無疑也都是吸引年輕人的元素。

不過票房卻一如押井守的其他「悶片」一樣慘淡。

書記曾經說過,押井守所謂的商業化是「庫布里克式的商業」。

長鏡頭的組合,戛然而止的爆發,僅出現過三處的空戰.....這些足以攔下大眾

押井守並不是大眾化了,只是將深沉隱藏在商業元素之中,基調依舊讓人窒息。

而被商業元素吸引而來的觀眾又顯然不會深思大量長鏡頭與看似無關的動作對於人物刻畫與氛圍營造的意義。

也無怪乎會有這樣的評價了。

(截圖出自豆瓣熱評,其他短評更是充斥著諸如空洞之類的言論)

作品本身不夠大眾化,即使通過商業賣點吸引來觀眾,也終究不能跨越自己本身的界限。(需要細琢的電影作為快餐呈現在快餐桌上,還想得到細品,豈不怪哉?這也是開頭提到的錯誤的受眾)

(答案持續更新中)


-

一、

日本的動畫?

把「日本」二字,換作這個世界其它 230 個國家和地區,把「動畫」二字,換作其它影視產品,都一樣能成立……。這個地球上,除了美國,再沒有第二個國家和地區,有能力把自己生產的影視作品,長期而有效地行銷到全世界去。

一個都沒有。

好萊塢(美國)的利害,不但在於它作品的質量,更在於它能提供「讓人嚮往的生活方式」「高大尚的道德陳義」「無有邊際,無有限制的表達自由(什麼玩意兒都能拿來拍)」。更重要的,它還有「國家力量的支持」。日本人拍的電影電視,別說走向世界了,就跟台灣關係那麼好,兩蔣時代一樣被禁幾十年。

誰有能力像美國一樣,逼你開國門,看他的電影電視?

除了美國,沒有第二個國家能作,也沒有第二個國家敢作。

且不說,人家還有「牛逼到蔑視全球的人才」,是的,哪個國家地區沒人才?有的,比如澳大利亞,當年費了老鼻子勁振興電影,十幾二十年才出了彼得威爾、喬治米勒幾個稀有大師,一轉眼,就被好塢收編了。日本動畫的押井守不也被老外拉去拍真人戲?事實上,日本新一代有能力的 3D 動畫工作人員,比如曾利文彥(鋼之鍊金術士真人版),看他的履歷,全都有好萊塢打滾的經歷。

有人才,有錢財,更有嚴密的宣發手段,以及強大的營銷能力。

再加上上面說的一大堆別人沒有的優勢。

這才造就了美國的無敵。

而這些玩意兒,跟日本動畫的內容、手法、品質,一點關係沒有。

換作誰,誰也拿好萊塢沒辦法。

二、

日本的自給自足,不需要走向全世界。

一般人不知道日本的國內市場有多大。

這個地球上,人均 GDP 曾經超過「四萬美金」的,只有十八個國家(日本現在掉下來了,不到四萬),而其中,只有日本和美國的人口過億。不說別的,就這國內市場,已經可以養活日本自己人了。(美國自己產的作品,也有太多不用出口,光靠自己的國內市場就能活的有滋有味)。

講真,作為動畫的生產,我若是日本人,我也根本不需要(不想)往外走。

只要能站穩日本國內市場,就能讓讓自己活下去,一代一代人,不會餓死。

事實上,日本的動畫是有走出去的,只是不以「動畫片」的型式罷了。真正攻破全球市場的,是任天堂,是世嘉,是用電子位元(電玩遊戲)的方式,一樣展現了他們的「美術能力」+「說故事的能力」。

日本從八零年代開始(紅白機,1983年),至少有四十年不止,吸光了國內所能產出的,幾乎所有相關美術和企劃人才,可就是這樣,快半個世紀了,到現在日本國內的動畫產業也沒消亡殆盡。

講實話,這就是日本的軟實力。

同樣,以電玩為例,就是日本今天電玩,玩不過 x360 了,他退回日本國去,光靠自己的市場,一樣能活下去。任天堂就是這樣一家經營手段陳腐到死的老公司,你真心看他的營運,會很懷疑,他們有佔領全球的野心。(雖然他們很成功,但那種日本公司的自閉性格,根本掩蓋不住。)

以我的意見,一個國家,不一定要整天想著制霸全球。

一個國家的產業,更沒有必要整天想著制霸全球。

日本國那麼大的市場,夠自己養活自己了。

同樣的,那印度人不也一樣?

它不走向世界,它光是滿足自己十幾億人口,生意已經作不完矣。

人家永遠拍歌舞,而且電影都兩個半小時,它才不鳥你啥狗屁國際市場。

三、

走向全世界,有時並不划算。

影視行業的人,若沒有行業外,不懂裝懂的「熱錢」進來干擾,也沒有政府給你獎金,要你博虛名,其實我們算賬是很清楚的。想要走出去,如果你沒有全球通路(類似美國大型影視集團),你一個小公司,帶著片子去參加各式各樣的影展賣片,其實本益比非常低。

可能好不容易賣個歐洲版權,也就六位數美金,不夠你在幾個影展租攤位的錢。

那歐洲還是賣價高的,賣掉了歐洲,那東南亞、中東、南美,北非南非,你去不?

我常給人舉一個例子,中國有近五千家的地方電視台,你一天跑一家,十年也跑不完。

全賣掉了,去收賬,一天收一家,十年也收不完。

而且世道這麼差,不說國際了。以國內為例:最近聽說國內中部某大衛視,給賣片的發行商付款協議,打的是一個月給付一百萬,幾千萬的賣片費用,不知猴年馬月才收的回來?同樣,國內某網路平台,給的票子是兩年期的,一樣叫人看了要掉眼珠。

賣了全球的片子,再收了一次全球的賬,收不到,再打一次全球的官司?

想過沒有,你勇敢走向全世界呢,可全世界會把你折騰死。

四、

說結論吧。

日本是很強。日本動畫是很強。

但比起美國來,就是只弱雞。

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美國霸權,擁有超級的國內市場,又加上國家有力的支持,有長達一百餘年的國際化經營,有一二次大戰,打遍全球無敵手的力量,所以,美國人才有資格談「走向世界」這四個字。

其實,不止日本動畫。

哪一個非美國的影視作品,跟你講它能銷往全球,請一定先呵呵兩聲。

認清現實,不見得是自卑,

相反的,它更可能是一種自知自明。

-


1.沒錢。

2.美國拳頭硬。

3.真善美普世價值觀表現不明,並不老少咸宜。愛玩些玄的,題材總是出問題,政治不正確。

4.說日語的沒說英語的多。說英語的國家還有殖民地。

5.動畫產業的爹——電影產業沒美國厲害。

6.日本是一兩個鑽石帶一群青銅。美國是一群黃金帶一群黃金。

7.受眾不同。傳播途徑不同。

8.美國拳頭硬。

9.沒錢。


這個問題我覺得該反過來看,真正該走向世界的應該是日本動畫(包括投資規模、題材、製作模式和作品內容),而美國動畫的那種模式基本上全世界其他國家無法複製,你不可能指望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出現迪斯尼這樣公司每年都投資上億美元拍我們動物都是friends這種動畫,美國因為全球實力NO1才能向全世界這樣輸出文化產品,同樣意味著所謂走向全世界只不過是美帝霸權體系的一部分,而立足於本土文化和投資規模的日本動畫或許才是真正值得有志於創建自身動畫產業的國家學習的模式。


1.發行能力太差

其實這個問題無解,好萊塢全世界獨一份。

就算是在日本國內,原創的動畫電影很多時候上映館數都偏少,根本沒法和年貨劇場版以及迪士尼等美國動畫比。例外是吉卜力,近年來多了個誠哥和守哥。也許在東寶這次的大成功之後會更多。

2.題材偏小眾

很多原創動畫電影的題材就根本不可能大賣,今敏有哪個片的題材能大賣的,過去的細田守也是,你看他票房最高的電影都是什麼題材的:親情。宮崎駿是那個例外,你看高畑勛的都撲街成啥樣了都。

順便,質量倒是其次。反正我不是全動畫或者一拍一的信徒,我不覺得頂尖的日本動畫電影製作上會輸給當年的迪士尼。


原因我覺得可以概括為:產業化

日本的動畫電影與美國的動畫電影最大的區別,就是日本的動畫電影,除了長篇動畫的劇場版之外,很少有將動畫電影內容產業化的策略。無論是宮崎駿的吉卜力、金敏還是新津誠,他們的作品都更像藝術電影而不是商業電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日本的動畫電影想在電影之外獲得更多的影響力,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你只是電影,不是產業。

但是美國動畫電影就不同了,他們發達的電影工業和電影商業化水平,可以將一部動畫電影輕鬆的產業化。在動畫電影推出之後,他們可以馬上跟進相關的電子遊戲,動畫短片,相關書籍、玩偶模型甚至是主題樂園內容,這種組合拳式的營銷很難不讓那些電影觀眾注意到。也許你看完一部動畫電影,馬上就可以在電影院門口買到電影當中的相關玩偶,電影裡面的仿製道具甚至是看到真人COS,這種效果無論在宣傳還是影響力上,都是碾壓日本動畫電影的(當然這裡要剔除劇場版動畫)

然而,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我剛才一直在強調要剔除劇場版動畫,因為日本的長篇動畫劇場版,或者是著名作品改編劇場版。它的玩法和套路其實跟美國的動畫電影差不太多。比如經典動畫《名偵探柯南》的劇場版,雖然每次都是爆爆爆,但在世界範圍內還是有不少影迷追著看,無論是觀影人數還是影響力,這部作品都不亞於美國的二流動畫電影。至於像《龍珠》、《哆啦A夢》等優秀的長篇動畫的劇場版,影響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如果綜合的看,日本的動畫電影也有不少擁有動畫領域之外的影響力。

不過日本動畫電影整體的影響力是弱於美國動畫電影的,這個沒有太多爭議,原因也非常簡單,誰讓美國是老大呢?所謂的超級大國,就是無論在軍事、經濟還是文化上,它的影響力都是恐怖的,所以日本在這方面略遜一籌,我覺得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日本的動畫電影並不算差,但是影響力確實弱於美國,這裡面的原因可以概括為產業化,如果日本的動畫電影,或者說日本的電影產業,也能構造一個好萊塢那樣的影視巨擘的話,那我相信日本動畫電影也能獲得動畫領域之外強大的影響力。


好萊塢動畫電影和日本動畫除了中文都叫動畫以外基本沒啥相似點了,製作方式,傳播途徑,盈利手段和受眾人群都不一樣。瘋狂動物城好到天上去了,該看日本動畫的還是去看日本動畫,所以回答里非要爭個高下沒有意義。


那麼問題來了,是否越是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東西越好呢。

事實卻是,並不。越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事物往往顯得越低智。

它們會有明確的主題,清晰的主線,和不需要思考基本沒有任何伏筆的劇情。

越容易引起思考的東西越難以讓大部分人理解。

從商業來說日本動畫電影是失敗的,從文化來說日本動畫電影又是成功的。


首先典型的日漫的畫風和造型就不太符合東亞以外的審美。陰柔的男性,蘿莉呀,錐子臉呀,五顏六色的頭髮,長頭髮簾蓋臉等等視覺元素。。 在中國一定程度上也是非主流殺馬特的表現吧。

產業上,日本動漫不是不強,而是大家套路不一樣,日本動漫走的是目標人群不斷細分的道路。題材越細分對應的觀眾越少,雖然深度提高了,但是觀眾也更少了,自然無法盈利巨大而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

日本動漫在各大院線登上大銀幕的,例如哆啦A夢之類的,也都是大眾化的動畫電影。那些深度比較高的動漫雖然很優秀,(例如攻殼機動隊,新世紀福音戰士),但不經過改編是終究是無法搬上大銀幕的,為啥,因為深度比較深或者因看的人少,做成電影投資太大,不合適。
而歐美的動漫一般是針對美漫讀者的。動畫電影則一般都是全年齡家庭電影,也就意味著無法描寫一些醜陋的東西,分級也都很低,要讓孩子可以看,喜歡看,讓家長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共鳴,然後大家一起去遊樂園嗨皮。

另外日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再消化版本+日本傳統文化的結合體,本來就不怎麼強勢,西化部分總體上也就影響影響中國(被總局查毒)和東南亞這樣文化產業極其落後的國家,韓國文化面對日本其實都是很硬氣的。而且經濟近十多年來也相對以往不是很景氣,自然無法支撐動畫電影這樣投入龐大的文化產業。日本傳統文化方面對西方其實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壽司,抓精靈,日本武士(刀),忍者,但由於近代日本在西方面前是兒子和敗者的角色,所以這種影響是被動的,很有限的。

總之我看很多日漫粉拚命為日漫辯護然後說歐美動畫幼稚云云,其實美漫的cg電影和日本動漫雖然表現方式不同,但其實是屬於同一類。而美國動畫電影和日漫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好嗎 所以也沒啥可比性


為什麼日本音樂相對於美國難以走向世界?

為什麼德甲相對於英超西甲難以走向世界?

因為後者坐擁龐大的殖民地和前殖民地。


參考姜文去年的採訪里:

美國有航母啊


有人回答已經說了,文化和世界二者只能取其一。

能『走向世界』的作品,不只是動畫,包括所有商業電影,都必須把最淺層的用戶放在第一位。這些用戶一年到頭都不看什麼正經有複雜度的故事作品,只有聖誕節和家人一起看一場電影,這一場電影不要說企圖進行什麼思考傳播什麼文化,連情緒調動的節拍都得按秒掐,錯一秒都不行。這並不是一個文化產業,這是一個精確嚴密的工程師主導的工業,其產品是兩個小時的生理性興奮,必須要高空懸掛,必須要飛車追逐,大場面大色彩大團圓至高無上,內容不能有一點點需要費神記憶理解的要素。唯獨不怕的是『陳腐』,電影愛好者動漫愛好者無論看到多爛俗,多想吐的套路,對於一部頂級的『走向世界』的作品,都是萬世真理,票房保障,愛好者的品味在這裡沒任何意義,能服務好不看任何故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越俗越沒挑戰,受眾越廣泛,每文藝一輪,思考一輪,觀眾就縮水一個數量級,一兩下子基本就和普世性說拜拜了。

當然不是說所有方向的藝術創作和走向世界都水火不容,這裡有兩個漏網之魚:一個是畫面,功夫熊貓的中國元素作為新風格就受到了廣泛喜愛,另一個是幾秒內的俏皮話或者喜劇演出,動物城的水瀨是好例子。這裡的關鍵點是『決不可打斷生理性興奮,決不可向觀眾索求思考和記憶』,所有真正高階的審美都只能發生在瞬間,是作為情緒流愉悅感的調味料而不是主體,好比餐廳放的音樂,沒有人會為了欣賞音樂才去吃法國大餐。所以即使這樣一部世界性的作品具備了真正的藝術水準,其內容仍然不是用來傳播任何東西的。

日本的動漫文化產業圈的原罪就是『愛好者/創作者主導』,愛好者/創作者的好惡某種意義上和大眾是對立的。在西方,出版社和發行商牢牢的扼住了創作者的咽喉,把業界壓在服務從不看故事的最淺層大眾的位置上,所以無論如何陳腐俗套重複自己,都永遠能從大眾那裡得到回報;而日本動漫則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每一季都有近百部不同IP的動畫,用只有迪士尼電影幾百分之一的每秒成本來講各種特別宅,特別硬核,甚至特別戀物癖(庵野語)的故事,以此爭取愛好者群體而不是普通大眾的購買,每個愛好者都身經百戰,所以這些故事除了少數老IP外,必須一直求新求變求突破求極限,所以才會出現老宅罵新宅品味變異的情況——老迪士尼粉絲和新迪士尼粉絲應該不可能有這種衝突吧。

完全以愛好者來支撐一個行業是一個奇蹟,作為我們愛好者而言,日本的模式是最優的,我們能每季、每周甚至每天看到海量新創作出來的作品而不是工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工業品,而不是每三五年才能從頂級大廠里拿到一部超高成本超高畫面超棒內容超保守的『神作』哭著刷個100遍而再沒其他東西可看。年輕人和文化人說到底還是喜歡體驗新東西,喜歡思考和探討(因為必須找到成長出路),習慣挑戰,不依賴安定穩妥的合家歡的。日本動畫現在遇到不少問題,『服務於愛好者和創作者而非大眾』這一個違反經濟規律的行業結構也未必不會在未來完蛋(迪士尼這一套反而可以放心會長命百歲),但目前而言,這個絕不可能走向世界的日本業界也挺好的,並不需要自暴自棄。


文化整體影響力不夠

不是日本動畫做的不好。一是在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美國那種世界第一,捨我其誰的心態。二是同為東亞文化圈的其他國家還沒有跟上來,相對來說影響力擴散的沒有歐美那麼強。三是日本文化自身的封閉性。總是有點劍走偏鋒的感覺,歪個例子,看看現在日系汽車的設計,尤其是雷克薩斯。日漫也是類似的感覺。


很多人提到了宣發、技術、語言,但我覺得更關鍵的一點在於,在普通觀眾看來,日本動畫電影就是沒有美國的「好看」。

美國的動畫電影,動物城、迪士尼的公主、皮克斯的各種奇怪生物,你把故事單獨拎出來,和真人的電影是沒有區別的,說白了都很「套路」。我認為這些電影和好萊塢那些高度產業化、高水平的商業電影是一樣的,只是可能對接的受眾、傳遞的主題略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很標準的一套敘事流程。

所以大家是因為精美的畫風、酷炫的特效、有趣的故事才喜歡看美國動畫的么?不,是因為大家已經習慣好萊塢這一套了,所以對電影語言、敘事風格等的接受度都很高,能保證我從第一分鐘就進入到劇情當中。在此基礎上,可愛的小動物、大開的腦洞,更像是一種錦上添花。

就像《瘋狂動物城》,我個人認為,各種設定、用心的製作,決定了它的上限,因為觀眾不傻,看得明白什麼是好東西;而它身上的那種美國商業電影屬性,決定了它的下限,就是不管怎樣,都會算是部觀眾接受程度不會很低的影片。

日本動畫電影不火其實也有這部分原因在。

首先日本動畫電影分兩類,一類是劇場版。這一類近年來在中國的票房還算不錯,尤其是哆啦A夢、火影、柯南的劇場版。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好成績,主要是因為「情懷」。這也是為什麼即便能拿上億的票房,也不會有《瘋狂動物城》那麼轟動,因為說實話,電影本身質量確實一般,算不上好口碑電影。

這一點,本身是因為劇場版更多是作為日本動漫產業中的一個小分支出現的,說白了圈錢、搞粉絲經濟的目的很明顯。搞個怪盜基德出現,粉絲們就樂呵呵去了,而且真的是樂此不疲,第十部之後柯南劇場版爛成渣票房依舊好就是這個原因。

這類動畫電影普遍質量不高(但少數的,比如《蠟筆小新》一些劇場版就很好),再加上電影這種形式不適合日本長篇動漫(海賊原作里一個故事往往要鋪墊很久,電影100分鐘要講一個故事實在太難,所以總是很潦草),因而這類電影難火。

另一類就是宮崎駿、新海誠、金敏等人的真正可以被稱為電影的作品。

這類作品說實話有很多是永恆的經典,但就像很多我們熟知的經典電影一樣,接受它的門檻,有點高。

舉個例子,金敏的《紅辣椒》,大家都說《盜夢空間》脫胎於此,可說實話我覺得《紅辣椒》比《盜夢空間》難懂太多了,第一次看我簡直是一輛懵逼。要知道《盜夢空間》是被定義為燒腦電影的,是普通觀眾看一遍不一定能get到其中很多點的「高智商電影」的,可想而知很多人看《紅辣椒》是什麼感受。

再比如《千年女憂》,這個敘事方式簡直是神了好么!但你說我樂呵呵走進電影院想要放鬆一下,這種敘事真的適合么?

好萊塢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百年來通過對於觀眾喜好的不斷琢磨、研究,總結出一套很成熟、很適合於大眾傳播的鏡頭語言。即便你沒有任何電影知識,即便你之前不看電影,你走進電影院,依舊能很快看懂。

同樣你說被粉絲們捧為神作的《攻殼機動隊》,我個人就覺得,在不熟悉這一設定的情況下,第一部有點枯燥,初看很容易漏掉一些重要的東西。

你能舉出一部迪士尼的動畫給你這種感覺么?

再看中國觀眾特別喜歡的宮崎駿,《千與千尋》開篇的故事節奏就是慢的,《起風了》就是全片都沒有太大的波瀾,很多時候電影能不能吸引受眾,就是看前五分鐘。前五分鐘觀眾能代入進去,那後面就好說,否則,後面再精彩也沒用。

所以為什麼漫威的電影,上來先要有一個和主線沒太大關係的打鬥或者做一個任務?因為這最簡單粗暴,觀眾最愛看。

但日本動畫電影,包括日本電影,就是這個風格。

所以是日本動畫電影沒有走向世界么?其實日本有些的電影本身在世界的影響力都不算大。不是不好,而是這種風格不對被好萊塢浸潤多年的普羅大眾的口味。

不相信么?

去年被熱炒的《你的名字》,在網上的討論都熱到那種程度了,最後的票房怎樣?這麼說吧,和《憤怒的小鳥》差不多。

也就是說,營銷做到這種地步,討論的熱度那麼高,票房也沒到叫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這些年,討論熱度如此之高的影片里,這部和《愛樂之城》是我印象里票房最低的。

為什麼?

因為更多的,不在網上討論電影的觀眾,他們對這類影片,這種我們從小沒有接觸過的電影類型,不!感!興!趣!


題材問題。

說錢的,一是不理解藝術作品商業化的兩個本質,票房和口碑。

不一定要像美國一樣燒錢才能出好作品,只要投資達到一定水平,就可以了。就像張藝謀的早期作品,說實話我覺得比《長城》這種燒錢的好看多了,當然票房肯定比不過後者。但是張藝謀很清楚票房和口碑必選其一,當然兩者都有更好。

二是不理解藝術作品為政權服務的作用。藝術作品可以不為政權服務,但是影響到統治階級利益的肯定不會給你傳播。

一,題材深度超過觀眾理解能力。叫好不叫座。

日本動畫電影沿襲東方文學作品的思想深度的特徵,往往夾雜著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對於東方人而言這是細膩的表現,但是西方世界的人和大部分普通觀眾存在理解困難。

就像千與千尋,我看了兩遍才看出門道,看了五遍才看出意思。換成《冰川時代》,一遍看完就沒興趣看第二遍了。如果你給一個五歲的小孩看,你看他喜歡那個。

而同樣類似法國動畫片有點內涵的,也沒啥人看。

而日本動畫類似機器貓,七龍珠這些的,接受程度就高。

所以,好萊塢導演都知道,要想票房好,就要老百姓看得懂。

而日本近年來的作品,我感覺扭轉很大,比如《怪物之子》,就是父子感情,不扯別的虛頭巴腦的,小朋友也看得懂。

二,題材敏感,不適應世界市場。

過去日本作品根本拿不到在中國的電影院線的放映權。我從記事起就沒記得電影院放過日本電影。

我強烈懷疑是通不過廣電總局的審查。

就像《森林公主》,主要思想是反對工業化,可是中國當時正好工業化高峰期,難道讓農民工回去種地?停下城市化進程?並且滿篇都是殺戮,復仇,暴力,這是動畫片,默認小朋友看的,嚇到孩子咋辦?

所以我一直很遺憾不能在電影院看日本大師的作品。其實大師的藝術作品也會有局限性,但是大多數人不能客觀分析,所以不能廣泛傳播。就像《起風了》,我看到的是少年追求夢想的美好,而有人卻認為是軍國主義思想,沒辦法,一千個哈姆雷特嘛。

同樣的,去年上映的《我的名字》,題材幹凈,愛情和拯救世界(已經落入好萊塢俗套),就算小朋友看不大懂,但是沒有少兒不宜內容,全國放映就很合理。

後話。

日本近現代藝術大師水平很高,我想可能是經濟的迅速崛起,和戰爭,以及在世界的尷尬地位等多因素。可能專門研究日本文學的朋友可以給出更好的答案。

即使是對大眾的影視作品,其思想內涵都是發人深省。前幾天看《座頭市》,發現勝新太郎在幾十年前就給美國英雄主義電影做好了樣板。而星球大戰里的天行者的衣服,殺死比爾的日本刀,都是對美國文化的深刻影響的體現。


文化太中二,這是錢都救不了的。


你又知道歐美人不看日漫了

按照題主的題目描述 ,我姑且理解為日本動漫文化和美國動漫文化的對比好了。

說句實在的全球動漫文化基本也就是美日佔大頭剩下的喝湯。

不過就市場而言 ,美國gdp人口有日本的三四倍,內需必然是高於日本的,而海外衍生方面。

首先全世界電視上播放的動漫有六成來自日本,日本的漫畫 ,每季度的動畫在歐美地區並不是沒有市場,只不過發展方向不一樣罷了。

就好像說日本遊戲不行了你不能死盯著j.rpg一樣。

不過很明顯 ,在動畫電影產業上日本是被美國完爆的。

理由也很簡單,首先美國電影產業就獨步全球,以及美國國力優勢帶動的是美國文化是世界性文化,世界各地都比較容易接受。

而日本動畫電影方面,首先就是日本文化傳播不如美歐,以至於受眾不像美式那麼廣泛。

其次就是還有不少壓根就是和tv動畫密切相關封劇場版動畫。

不過總體而言美日動漫文化產業很多是在發展方向上的不同 ,而不是傳播廣度上的不同。

畢竟就傳播廣度上而言,皮卡丘,多啦a夢這樣的形象和米老鼠,鋼鐵俠知名度差不了多少。還有龍珠,火影忍者這樣的作品在海外也不乏人氣。

至於亞文化問題,你平時看的那些動畫的確屬於亞文化範疇,但是美漫再深入點的話其實依然是屬於亞文化範疇 ,比如你大街上找個人問問誰知道啥是閃點事件。


什麼叫「難以」???美國人專門為之造了個詞的東西難以走向世界?一年到頭全球範圍日本動畫產出佔比就不提了,日系漫展遍及世界各地,連中東都有,公主殿下更是早已開了好多年全球巡演了。現在你跑來告訴我「日本動畫難以走向世界」???wtf???(黑人問號.jpg)


推薦閱讀:

希望朋友們給我推薦幾首超好聽,感人的動漫歌曲!像鳥之詩和直到世界的盡頭這種的,謝謝。?
如何看待live當中的厄介行為?
年底總結,2017年你觀看了哪些(2017年當年的)新番?
為什麼路飛不近女色?
你為什麼喜歡《路人女主養成方法》?

TAG:藝術 | 日本動漫 | 動漫 | 美國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