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印度可以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武器,中國卻不能?


關於「正經的事」的一些補充,其實就是「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架構問題,我看了很多資料,不限於我引用的這兩篇,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或提到1952年設立的「中國委員會」,或提到1985年設立的「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或者都提到,我傾向於1952年就設立,畢竟1952年朝戰已經打得胡天黑地一般了,中國給了美國很大的一個「驚喜」,從整個蘇東集團來看,把中國單列出來進行限制,也是合情合理,但不是一定。國內還出過一本對巴統介紹非常詳細的書,好像2004年的,我又找不到。

自然,巴統是個比較神秘的組織,它裡面的組織架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很難說,僅有的明確參考就是美國根據自身修訂的&<出口管理法&>分組,比對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我個人也就是有那麼一丁點喜歡尋根問底才好奇巴統的內部組織而已。

--------------------------------------------------------------

很感謝 @蕭無傷 ,提醒我早年外匯短缺。

——————————————————

先說3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某國營大廠200x年新上一條線,其中一種耗材當時是還沒國產化的,別說量產,連實驗室小批量都沒有,進口單價150萬左右。兩年後,東北國產化80%性能單價70萬,進口80萬。對,就是很多人莫名其妙瞧不起的東北。

第二個小故事,某國營大廠200x年新上一條線,某單機進口1200萬。兩年後,國產化單價300w,維護周期更長,維護工時更短。

第三個小故事,201x年前,某特種設備被某法國設備製造商技術性壟斷,單機進口1200萬以上。某壓縮機廠國產化後,好像是300萬?當然,負載目前只有7成確實是沒法洗啦,但是「老子地皮大,上2台不就美滋滋的嗎?「,於是進口商日子好像有點難過。

--------------------

說完小故事,說點正經的事。

不特指軍事裝備,中國進口技術裝備難,蘇聯解體前是因為中國在中共建政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西方本來就不喜歡了。而巴黎統籌委員會裡面,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甚至成立了專門的中國委員會,而巴統最初也不過是有一個針對蘇聯和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調整委員會而已。

巴統本身對待中國,也是有起有落的,看一下1988年的東西吧,以下文章涉及的出口管制分組為美國根據其制定的&<出口管理法&>(EAR)修正案所制定的分組類別,巴統和瓦森納協議參考之—

蘇聯解體後,又出了一個瓦森納協議,這個協議甚至有俄羅斯的參與。雖然瓦森納協議名義上是由各締約國自行決定哪些東西賣不賣,如果賣了/意圖賣給非締約國,只要在每年的會議上通報給其他締約國就好,但是由於瓦森納協議締約國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除了俄羅斯對美國可以做到某種程度上的愛理不理之外,其他國家多少都要考慮一下美國的」嚴重關切「。

這些一系列的協議,都導致中國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自己玩自己的,能買到甚至是偷偷買到高技術寶貝,都是珍而重之的細細研究,精心維護,生怕沒得玩。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小孩,碰到新奇的玩具,總是小心翼翼的,何況這玩具還牛逼炸了。最典型的就是S-70C,1984年11月交付第一批,1985年交付最後一批,總共24架次,目前剩20架次。當然了,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因為西斯科斯在之後一樣有提供備件服務,但那是在總統特使的關切下解決的,就已經過去的過去和可預見的未來來考慮一下,都沒可能進口整機了。

這時候再說點別的,但凡是整機進口裝備,我見過的現場安裝,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人頭擠在白人現場安裝工程師旁邊,這些中國專家裡面有頭髮全白的、頭髮全掉光的、半禿的、地中海的,年輕的20幾歲工程師都是死了命似的記筆記,小心翼翼地和外方專家問兩句,還生怕他不高興,圖紙間都千萬百計地要進去看兩眼。

所以,在這種整體氛圍下,國內對替代品的迫切需求也可以理解,誰也不知道哪年哪月就沒得用,那就瞎了。自研能出點勉強能用的東西,也能讓其他國家松嘴,畢竟自研的東西已經能勉強用,繼續封鎖意義不大。

但是自研的投資是有先後順序的,畢竟各種裝備,技術水平不一,自研難度不一,需要用的急迫程度也不一樣,錢不夠,那就只能」優先發展「,其他的只能等國家有錢再說了。

而且也不是說」優先發展「就能很快出成果,那是這幾年新裝備出得多的錯覺。材料科學只是第一道難關,還有第二道的加工呢,加工上去了,還有裝配呢。難關是一道接著一道。

其實現在的氛圍又有點矯枉過正了,以前是媚外,現在又有點自大,說得國內的逆向工程多麼厲害,其實也有一定缺點的。比如說,輪機。軍用輪機不提,民用輪機的自動控制系統我也沒見有很好的發展,國外可是很早就能一鍵啟動、全程無人工干預、自動載入、自動停機、自動對齒盤車。

(當然,關於輪機,不包括發電行業,我對電力行業真的是一點都不知道。)

而印度呢,絕對不能說它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但基本的技術裝備還是比較容易買的,導致印度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HAL這個航空業段子手,不能不說,也有一點這樣」富養「的因素存在,」摔了不怕,繼續買,我有錢,別人也願意賣「。

其實講道理,印度能在國際市場」縱橫捭闔「,我認為,還得感謝中國在地緣因素幫了它一把。印度本身工業基礎太差,人才培養也有大問題,導致它進行自研的難度過高,又由於中印是非常明顯的地緣對手,幫助印度壓制中國,又能賺錢,還能利用印度來校驗一下裝備優缺點,一舉三得。

不然印度一樣要苦逼兮兮的」自研「,那真是猴年馬月的事了。

---------------------------------------------------------------------------------------------------------------------

以上參考/摘錄自以下文章:

1: 巴統與中國;黃志平;瞭望周刊;1988年第40期。

2:《瓦森納協議》對我國高技術的出口限制;許曄,孟弘;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4期。

3:wiki百科,中文版/英文版。


我說個完全不相干的事,我在20年前任職於一家台企,做烘焙流水線的,世界排名第三。最初是100%純進口的,非常貴,比國內同類機器貴五倍不止,非常難賣。為了避稅都是拆成零件進來,之後組裝。

公司進國內後馬上開始著手國產化,我曾參與過原件國產化的國內廠家挑選,因為涉及幾萬個元器件就不都說了,就說一個溫控器,當時基本就是浙江餘姚生產(當時還有一些軍工企業生產,但基本不接外活),開始給我們的東西又大又不好用,符合要求的十個裡面沒有一個,搞得廠子里的人每天罵街。

餘姚廠家的技術員每天都在我們廠里研究,還到用戶那裡研究,把國外產品拆開研究,用了不到一年,基本80%符合要求了,兩年多基本從外觀和質量就跟國外的差不多了,但是價格不到五分之一。

然後他們跟我們一起上廣交會,做聯合推廣,效果很好。現在發展的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估計不錯。

所以我對怎麼國家的基礎製造業是非常有信心的,中國人太聰明也太刻苦了,只要國家不折騰,讓人民自己走足夠的空間發揮,富強是沒問題的。


武器賣到中國的後果大概跟抗癌藥賣到印度的後果差不多。


謝邀。

還是老規矩,先說結論。

首先,「印度可以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武器」這個提法是個偽命題,印度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是沒辦法買到所有他們需要的武器裝備的;

其次,印度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能夠購買的武器裝備確實比中國要多,確切的說,印度在購買西方武器裝備上更大的自由度是由印度與北約集團之間的關係、印度對西方國家造成的地緣政治威脅、西方國家對印度軍事潛力的認知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下面展開來說說。

一、印度真的什麼都能買到嗎?

確實,由於自身工業基礎的薄弱和在冷戰東西方兩大集團間左右逢源的地位,從獨立以來,印軍的裝備就以「萬國牌」著稱。在1965年印巴戰爭中大放異彩的印度裝甲部隊同時裝備著來自美國的M4中型坦克、來自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和來自英國的百夫長MK7主戰坦克;在朗傑瓦拉戰鬥中幾乎獨力摧毀了一個巴基斯坦坦克團的印度空軍裝備的是來自英國的「獵人」攻擊機和來自蘇聯的蘇-7攻擊機;而印軍的步兵們更是裝備了從古老的「英七七」李-恩菲爾德步槍、產自解體前捷克斯洛伐克的Vz58突擊步槍再到德國HKG3、以色列TAR21在內所有你能想到的步槍種類。

而當時間進入21世紀,印軍裝備的進口武器種類也愈發繁多起來。隨著阿瓊主戰坦克、LCA光輝戰鬥機、因薩斯突擊步槍等一批印軍自產武器項目事實上的失敗,印軍幾乎所有的主戰裝備都依賴於進口:印度海軍的絕對主力「超日王」號航空母艦和其搭載的MIG-29K艦載機部隊來自於俄羅斯;印度陸軍大批量裝備的T-72S和T-90S主戰坦克同樣來自於俄羅斯,而裝備FH77榴彈炮和D-30榴彈炮分別來自於瑞典和俄羅斯;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機SU-30MKI和幻影2000則分別採購自俄羅斯和法國。實際上,除了核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這種幾乎不可能得到國際援助的武器項目,印軍所有重型武器裝備全部來自外購或合作項目。

平心而論,大量的軍火外購確實填補了印軍大量重型裝備的空白,也使印軍在整合重型裝備時有了更多選擇餘地。例如印軍購買的俄制T-90S主戰坦克,因為俄軍的紅外夜視設備不適合在氣候炎熱的南亞次大陸使用,因此印軍額外向法國採購了更適應熱帶氣候性能也更好的「凱瑟琳」熱像儀替代T-90S上原本的紅外夜視設備。然而,買得多並不說明印度在採購軍備時「可以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武器」。因為各大國的軍火庫中都存在著大量的「非賣品」。軍迷們可能都知道,許多外貿的武器裝備被稱為「猴版」,因為這些武器裝備和各大軍火出口國的自用裝備比較起來被閹割了相當多的功能。

最出名的「猴版」裝備大概就是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裝備的蘇制T-72M主戰坦克,也就是俗稱的「猴72」了。相比八十年代末蘇軍自用的T-72A和T-72B主戰坦克,這些「猴72」只配備了穿甲能力有限的鋼芯穿甲彈而不是貧鈾或者鎢芯穿甲彈,即使在極近距離也無法擊穿當時美軍裝備的M1A1HA主戰坦克。更要命的是,這些「猴72」們的防火抑爆系統極為簡陋,被擊穿時有極大概率引起彈藥殉爆,炮塔飛出數米遠。一時間,這些「脫帽致敬」炮塔飛得滿地都是的「猴72」們成為了海灣戰場上的一景,也留下了蘇制主戰坦克「一打就爆」、「彈藥架外掛」的惡名。

海灣戰爭中被美軍M829A1穿甲彈打得「脫帽致敬」的「猴72」

既然各大軍火出口國對外只賣「猴版」裝備,那印度在進行國際軍火採購時同樣也不能例外。同樣以穿甲彈為例,2014年印度斥資4億多美元向俄羅斯採購了6萬6千餘發125毫米穿甲彈供印度的T-72S和T-90S主戰坦克使用。這些穿甲彈的編號為3VBM17,實際上就是蘇聯八十年代末研發的3BM42,北約代號「芒果」,性能只不過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230毫米 /60度的裝甲,摺合成垂直裝甲穿甲深度大約是480毫米。這個性能只不過是國際軍火市場上外貿穿甲彈的平均性能而已,如德國大量出口的DM33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穿深大約是450-470毫米;印軍裝甲部隊的主要對手,我國向巴基斯坦出口的MBT2000主戰坦克所使用的外貿型125毫米穿甲彈,穿深也差不多在這個水平。而各軍火出口大國自用的穿甲彈,如俄軍使用的3BM48、德軍使用的DM63、美軍使用的M829A3等,穿深則普遍超過600毫米。

「芒果彈」即使在俄軍也是一種比較過時的二線彈藥

會「猴版」的不止是穿甲彈,還有大量其他的高精尖裝備。印度可以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買到T-90S,卻不可能買到能與中國99A主戰坦克匹敵,機動、防禦、火力更為出色的美軍自用型M1A2SEP;可以買到由基輔級航空母艦改造而來的「超日王」,卻不可能買到尼米茲級這樣的大型核動力航母;可以買到SU-30MKI,卻不可能買到F-22和J-20;可以買到「飛毛腿」一類近程戰術導彈,卻不可能買到DF31這種洲際彈道導彈,更不可能買到熱核武器。重型裝備全部依賴外購,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全面落後於世界一流水準,最多只能呆在第二梯隊。

二、為什麼西方和俄羅斯更願意賣武器給印度?

雖然在很多高精尖裝備上都只能買到「猴版」,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中國,在向西方國家採購軍火時,印度確實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西方國家和俄羅斯也更願意賣軍火給印度。而這一狀況主要是由兩種因素決定的。

其一,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實際上,中國也曾經有過像印度一樣可以隨便向西方國家「買買買」的「蜜月期」。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出於共同對抗蘇聯勢力咄咄逼人擴張的目的,中國和北約集團之間進行了一系列軍事合作。脫胎自法國「響尾蛇」防空導彈的HQ7防空導彈、源自英國L7型105毫米線膛炮的83/94式105毫米線膛炮、技術來自英國轉讓的「斯貝」發動機、直接從美國進口的「黑鷹」直升機···這些裝備很多至今還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裝備83式105毫米線膛炮的59-II中型坦克

2009年國慶閱兵中通過天安門廣場前的HQ-7D方隊

使用國產版「斯貝」發動機的海軍航空兵JH-7「飛豹」編隊

解放軍塗裝的「黑鷹」通用直升機

然而,在蘇聯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崩潰之後,西方國家重新將中國視為了他們最大的敵人。負責管制向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出口工業設備和裝備的「巴統」隨著蘇聯解體解散之後,在美國的操縱下,1996年7月,以西方國家為主的33個國家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了《瓦森納協定》,決定從1996年11月1日起實施新的控制清單和信息交換規則。與「巴統」一樣,「瓦協」同樣包含兩份控制清單:一份是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清單,涵蓋了先進材料、材料處理、電子器件、計算機、電信與信息安全、感測與激光、導航與航空電子儀器、船舶與海事設備、推進系統等9大類;另一份是軍品清單,涵蓋了各類武器彈藥、設備及作戰平台等共22類。中國同樣在被禁運國家之列。

受南亞次大陸地理條件限制,除了從海上威脅印度洋航線之外,印度無法有效對南亞次大陸之外輻射軍事力量,而印度海軍遠遠不能與美國海軍相比,在印度洋方向的威脅也極其有限。而作為「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由於發展程度低、受西方國家控制程度高、受南亞次大陸地緣因素影響對西方國家威脅程度低等原因,一直未被西方國家視為主要威脅,因此在軍火貿易上也未受到像中國這樣的對待。

其二,中國和印度不同的國防工業思路。前面也提到過,至今為止印度仍未搞出一款像樣的國產重型裝備,主要裝備依賴「買買買」,甚至連最基礎的炮彈和子彈也是如此。通過大批量的軍火貿易,西方國家和俄羅斯賺取了超額的利潤,而且這種利潤在可預見的將來是長期的、可持續的—國防需求是硬性需求,印度自己造不出來就只能買。以前文所述的俄制125毫米穿甲彈為例,每發穿甲彈價格高達6千餘美元。2012年,印度向法國購買了490發「米卡」空空導彈,包括後期維護在內的整個合同價值高達11.8億美元,平均每發導彈價值240萬美元。更有甚者,在改造「超日王」號航空母艦時,俄方吃准了印度不可能自行對其進行改造,因而反覆加價,最終改造費用由6億美元飆升至29億美元。其實一直以來包括今天,印度也多次強調要積極推進裝備國產化,但是長期外購累積的種種弊端和慣性,以及薄弱的軍事工業基礎,讓印度心有餘而力不足,陷於其中不能自拔。反觀中國,外購軍火一直都只是作為國防工業的一種補充,s-300、SU-27、道爾自行防空系統等裝備在進行採購之後很快就實現了國產化生產,甚至吸取國外設計思路對同類產品進行自主研發,反過來出口國外搶佔市場,HQ-9、整合了烏克蘭6-TD2發動機的VT-2主戰坦克乃至在北美民用槍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的北方工業CQ系列都是這一思路下的優秀產品。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當然不可能做出敞開向中國出口武器裝備這樣有可能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行為。

作為一個大國,想要要全面提升自己的國防能力,只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像印度這樣依靠畸高的國防開支「買買買」,最終只能獲得一隻像1937年的國軍德械師一樣看上去很美的一次性軍隊。我想,印度軍方也不想在將來再一次重溫1999年卡吉爾山區衝突中短時間內打光所有大口徑炮彈,最終只能向國外緊急進口的窘境了吧。

————————

本文作者:團中央知乎團隊 大公無司


關於中國研製第一艘核潛艇,曾有一個傳言說是從仿造一個外國潛艇模型開始的,據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披露,還真有這個事。

在掌握了大量資料之後,通過對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出了核潛艇總體研製的七大關鍵技術,分別是艇型、核動力、人工大氣環境、慣性導航、聲吶、發射艙、通訊。無論帶著三面鏡子搜集資料,還是總結核潛艇七大具體關鍵技術,都屬於理性認識,單憑這些理性認識,還不能直接將它們轉化成為實際物體。有意思的是,後來,國內有人在香港買到了兩個美國核潛艇的模型玩具,一個大的,一個小的,這兩個美國核潛艇玩具模型,把核潛艇「建造」成酷似水滴狀,這個情況也與項目組成員之前初步決定將水滴型艇體定為中國核潛艇的艇型吻合,接著再打開一看,裡面的布局設計同大家通過搜集大量資料得到的印象,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核潛艇的設計是個很嚴肅的事情,絕不能盲從一個玩具模型。為了更為合理,項目組為此專門建造了一個1:1的模型,邊實踐,邊改進,最後終於定下了適合我國艇員身高、操作習慣的中國水滴型核潛艇艇體以及內部構造。

摘自《兵工科技》2017年第11期雜誌《中國核潛艇發展親歷記 一一訪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一文。


唉,看見答案都這麼樂觀,偽軍迷不由回想起了昔日的羨慕嫉妒恨。

和以前給錢就賣不同,後世的軍售總有一股政治意味,冷戰時期哪個國家用哪個陣營的武器,涇渭分明。我國獨立自主先打美帝再打蘇修,自中蘇交惡後幾乎沒有外購渠道,一等就是三十年。

空中拼刺刀,殲六打天下,都是淚啊。

直到80年代中美親善加入資本主義陣營,中國終於有機會再次接觸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當然由於外匯匱乏,我國很多購買需求都是........1,有法國人抱怨:「你們什麼時候能多買倆」。

同樣是因為窮以及美國拒絕轉讓技術,F14紅色雄貓計劃也擱淺,多少雄貓迷永遠的痛。

但中國仍然購買了許多先進武器,除了改良八爺航電、大大提升中國電子技術的的「和平典範」計劃,還有美國的黑鷹、法國的海響尾蛇和小羚羊武直、德國的軍用賓士卡車、以色列的空空導彈等等。為了防備蘇聯的鋼鐵洪流,美國人甚至琢磨著要把F16生產線也在中國放一條,那是攜手轟炸日本的美好回憶~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很短暫,那起讓命運不可預料的事件發生後,一切軍售陷入停滯。

即使如此,這短短几年的交流也讓中國獲益匪淺,更是見識到了先進工業體系的魅力:美國早已進入模塊化時代,中國的戰機零部件依然做不到標準化,兩架飛機不能互換零件,大小不一需要技工手動研磨。。。

蘇聯解體後,還沒從冷戰思維中走出來的美國閑得蛋疼張羅了瓦森納協定,基本斷絕了中國從西方國家購買武器的可能。

90年揭不開鍋的蘇聯主動提出賣給我國蘇27,和對岸的F16、幻影2000、IDF對峙。96年台海危機後,面對第七艦隊和早已能自產「佩里」級的台灣,我們勒緊褲腰帶向俄羅斯購買了兩艘現代,後來湊夠了四大金剛。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能YY著「殲八大戰F22」,「Su30吊打F15」,「航母殺手」的名頭不要錢的批發。

即使如此,新世紀我國和三哥一起從俄羅斯購買Su30,三哥的MKI(I即印度)性能比我們的MKK(K即中國Китай)要好。

瑪德憋屈。

買不到武器,就是獨立自主的代價。具體而言,從歐美買不到武器是封鎖,從俄羅斯買武器,畢竟接壤,毛子還是有點心結。獨霸印度洋的三哥和列強沒有明顯的利益衝突,「有聲有色的大國」人畜sha無qian害duo,極具拉攏價值——當然國之利器布朗彈還是買不到的。

現在中國依然不能買到很多東西,但我們終於可以自己造了。從遼寧號到001A、從殲10到殲20,多少軍迷熱淚盈眶。

前段時間從俄羅斯買了24架Su35,官媒的口徑總能讓人讀出一股鄙視。。。


賣給阿三,能拖著阿三的軍工發展進度,養成三哥的依賴性。少了個潛在對手,還賺得盆滿缽滿,天朝能賣也會賣啊,這買賣穩賺不賠,跟賣拐賣車賣輪椅似的。

賣給中國,就不止一個沈霍依了。

當年去談生意,天朝代表提出個位數採購數量的時候,對面可能是懵逼的。

印度買了這麼多年,是火炮能自己造了,火控能造了,發動機能自己造了,還是啥能造了?

PPT可能是領先水平的。

賣給中國是授人以漁,賣給印度是授人以魚。

池塘就這麼大,且釣且珍惜。


三哥在國際上也是多面討喜,跟米佬關係不錯,跟毛熊關係也不錯,這兩國都願意把武器賣給三哥。

為什麼三哥這麼討喜呢?不是因為三哥人緣多好,而是因為三哥人畜無害,哥傻錢多,米佬毛熊有錢不賺是王八蛋。

那熊貓到底做了什麼,在國際武器銷售市場上那麼不受待見呢?

還不是因為熊貓的工業製造能力太讓他們汗顏,仿製能力太讓他們吃驚,同樣一個型號的戰鬥機,毛熊研製了很多年終於可以列裝了,這才拿到市場上去賣,三哥一買就是幾十架,猴子一買也是十幾架,熊貓呢?呵呵呵~~

毛熊看熊貓有錢了,想把戰機賣給熊貓,好賺一筆軍火費,毛熊去找熊貓談判:

毛熊:哥們兒,不來點戰機嗎?你周圍的鬼子、阿三都在虎視眈眈,你的防衛也得跟上節奏啊。

熊貓:言之有理,那就買幾架吧。

毛熊:買幾架?

熊貓以三指覆面,毛熊一看,大喜過望。

毛熊:三十架?達瓦里希真是大手筆啊,阿三也想買呢,我還沒準備賣給他呢。

熊貓:三架。

毛熊:сколько???

熊貓:就三架。

毛熊:……

熊貓買三架,那是因為熊貓只需要買三架,憑著國內的科技實力和工業實力,能很快仿製出比原戰機更好的戰機出來,在國際武器市場上還賣的比毛熊便宜,除非毛熊傻,否則他是不會做這種不賺錢還幫別人數錢的買賣的。

那麼三哥那邊呢,毛熊過去一遊說,什麼熊貓威脅論一說出來,三哥的受迫害妄想症就犯了。

前幾年毛熊對外軍售方面,三哥都是鐵打的第一名,每年花了大價錢從毛熊那裡買武器,毛熊賺了不少,同時為了表示合作誠意,毛熊不僅賣武器,還賣技術,幫助三哥改進戰機工藝。

反觀熊貓這邊呢,近些年由於國內研製水平的不斷提升,已經很少去買毛熊的戰機了,殲20已經開始服役,近期剛到貨的蘇35也只是為了做一個過渡,等到殲20全部列裝後,蘇35估計也就是個玩具了。

蘇35戰機,從一開始中俄談判時,雙方就各懷心思,談了那麼多年,總算是交貨了,結果還是怕熊貓仿製,簽署了產權協議,真是對熊貓放心不下啊。

另一方面,在軍售的時候,毛熊有時會把熊貓的事搬出來,也是為了釣三哥的凱子,渲染一下熊貓威脅,然後三哥就開始激動了,花了高價買了很多低質的破銅爛鐵。

既然先進武器都能買到,三哥的自主研發動力就不是那麼足了,反觀熊貓這麼多年被西方武器禁運,因此不得不花大力氣自主研發,到了今天,三哥的軍備還是老樣子的萬國雜牌,熊貓的軍備早已系統化、規模化,並且還在進一步向前發展。

就拿航母來說吧,三哥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擁有了航母,當時是從英國海軍那裡買來的「維拉特號」航母,後來又開始自主研製國產航母,2006年就開工了,當年也是被三哥吹上了天,那時熊貓的遼寧艦還沒有下水呢,十一年過去了,「維拉特號」航母都退役了,熊貓的國產航母也下水了,三哥的國產航母還沒建完呢。

其實三哥也很無奈,這艘航母說是國產,但其實除了一個殼子,其他部件全都是進口的,比如動力系統、雷達系統,三哥是沒有能力自己研發的,得靠美帝和毛熊提供技術支持,就跟某國產主機一樣,主板、CPU、內存全都是別國廠家提供的,就機箱殼子是自己的,這樣的主機很容易出現兼容性問題。

雖然航母的殼子是三哥自己造的,但是造航母的特殊鋼材還是從毛熊和熊貓這裡進口的,這樣看來,三哥也就貢獻了個勞動力,至於造航母的核心技術,那都掌握在別人手裡。

至於三哥的國產航母啥時候能下水,我覺得在莫迪任期內是下不了水了,再等個十年八年都不奇怪。

三哥也是個大國,但是工業能力和熊貓比起來,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同樣一個技術,熊貓不用別人教,派幾個人過去自學研究一下,就掌握了;而三哥呢,有米佬毛熊這兩個老流氓手把手地教,還是學不會,無他,人口素質捉急耳,這麼多年過去了,三哥的文盲率還是居高不下,種姓制度下,國內還有幾億的賤民,別說受教育,做人都是一種罪過,只能祈求來世多福了。

如果你是米佬毛熊,你是願意把武器賣給三哥還是熊貓呢?

理智的人當然是賣給三哥,三哥錢多技術弱,不敲白不敲,敲了繼續敲,有便宜不佔是王八蛋。

反觀熊貓,到了2017年,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國家能輕易占上熊貓的便宜了,不被對方佔便宜就不錯了,搞不好被對方耍了還在幫著數錢呢。

三哥也不容易,一面天天擔憂著熊貓從喜馬拉雅山上突然飛下來搞他,一面又要當冤大頭繼續買米佬毛熊的武器,國內還有那麼多問題要解決,這日子也是挺難過的,好在還有恆河水,一飲解千愁啊。

熊貓在一旁笑而不語,雲捲雲舒,波瀾不驚。


現有答案說的很多了,從另外的角度補充一下:

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西方世界現在還沒有認識到印度的潛在危險性,而且這種危險性現在的確並未表現出來。

印度是一個擁有大國雄心的國家,它具備未來超級大國所必需的人口,它在前沿軍事及科技領域也始終處於奮力參與追趕的狀態,而不是像很多中等國家那樣混吃等死。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中國如果是發達國家粉碎機的話,那麼印度同樣也是。

作為工業革命的先行者,西方世界很多時候容易產生一些錯覺:自己好不容易搞定了工業化和現代化,也許我走過的路,採用的方法,是唯一的一種正確的方法,所以凡是不按照我的路走的,都肯定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從1949年到現在,中國走了一條和西方有很大差異的道路,這條路也基本上走通了。但我們不能重犯西方世界的錯誤,一廂情願的認為:後發國家只有我走過的這一條路是可行的,其他的都不可能行。因此印度明顯有別於中國的發展道路,自然也是不可行的。

從現在的情況看,印度道路當然不如中國道路成績更好,但這不代表它走不通。一旦走通了,那將是12億人的崛起,地球上還有多少資源能供印度人進入現代化社會呢?

如果說中國崛起會把西方世界粉碎成塊,那麼隨後而來的印度崛起則會進一步把西方世界碾為齏粉。西方對印度沒有多少警惕,只不過因為中國主導的這第一波的粉碎還遠沒有完成,西方世界現在提防的主要是中國,無暇顧及後面的第二波粉碎而已。

什麼時候西方世界和印度的矛盾會激化呢?答案可能是當中國超過歐美GDP之和,已經由西方的競爭對手變為難以企及的領頭羊、而印度則開始崛起,客觀上對西方進行第二波碾壓的時候。這個時候,印度的崛起將同時威脅到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利益。西方世界將可能會從聯印製中,轉變為聯中制印。這種趨勢最快可能在20年內就會出現,慢的話在21世紀後半葉也將出現。

根據中國和世界的工業化發展歷史及經驗可知,印度崛起過程中也很可能會有一段比較脆弱的時期,經濟發展在某個階段將會拉大國內各階層、各地區的差距,會觸發資源的競爭,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宗教矛盾的尖銳化。而國家此時又暫時沒有足夠的財力精力去收買或者擺平這些勢力。如果在這個階段,西方世界還沒反應過來,或者沒有抓住機會肢解印度的話,那恐怕將面臨被二次粉碎的命運。

對於中國來說也是類似,要知道,印度哪怕只發揮出三分之一的人口儲備力量,那也是一個體量超過美國的龐然大物,遠超當年的印支聯邦雛形。而且,這個怪獸不是遠在太平洋對岸,而是和中國接壤。這個新的巨型發達國家粉碎機一旦進化為完全體,那可能將是21世紀後五十年里中國面臨的最大對手,也可能是未來幾代中國人頭腦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以下是三篇涉及印度發展的文章,僅供參考,第一篇是我之前寫的,其中第三部分討論了印度在未來可能是中國的頭號威脅和競爭對手。

第二篇是寧南山的作品,引用了很多資料和數據,內容翔實,值得一讀。

第三篇是陳經的作品,文章指出,過去一些年,印度只是被中國更耀眼的光芒遮蓋住了,它其實仍然算得上僅次於中國的有巨大成就和發展潛力的國家。

試預測中國在未來百年內的國運? - 知乎

2015--2025,印度將開啟趕超西方強國模式 - 知乎專欄

為何不能小看印度?正是因為有中國…… | 陳經 - 知乎專欄


小兔子,真不傻,大殺器給了他,對美國霸權危害大

印度軍事不發達,我們都要支援他,大殺器,你們中國別想啦


我始終相信世界上最偉大的戰忽局不在中國,而在印度,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里寫過一句精妙的比喻,大致是說:

三十歲的女人,見到十五六歲的小姑娘還肯誇兩句,面對二十三四歲的,就變得尖酸刻薄。


中國人的光榮傳統:

天下軍火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中國:哥買的不是戰鬥機,哥買的是技術。

印度:俺買的是戰鬥機,俺沒造的技術。

歐美:咱還是賣戰鬥機吧,可以賣一萬年。


印度真正想買的是民兵-3、三叉戟、俄亥俄、北風之神、布拉瓦m、海狼、弗吉尼亞、洛杉磯、白楊m。

你覺得買的到嗎?


同行勿入,面斥不雅!


中國和印度走進了飯店

中國:「照著這個菜單一樣來一份」

印度:「聽說你家土豆絲不錯,給我來十份」

第二天

中國開了家飯店,菜單跟你的差不多

印度:「老闆,上次那個土豆絲炒的不太好哦」

「哦,那試試這個豆角炒肉吧」

「那也來十份試試吧」


首先這是個偽命題,印度可以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武器嗎?

答案不辯自明。

其實,正確的描述應該是:

印度可以買到任何「別人想賣給他」的武器。

事實上也是這樣,花四代機的價錢買三代機,被俄羅斯軍事工業吸血。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主動權並不在自己手上。

我們相信,有野心的印度其實不想這樣,奈何實力目前還配不上雄心,自家的「國產航母」下水三次了,基本的鋼材等重要材料都受制於人,導致艦體還在岸邊淤著呢,又有什麼辦法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自強才是硬道理。


中國買蘇27,結果整出了殲11全家桶。也就是產能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條約限制,不然分分鐘J11當七爺出口。

印度買陣風幻影蘇30,直接考慮半摔期。

再一個,並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到,你當印度想用布朗蛋啊……

更何況,印度真的能買到任何他想要的武器么?


你是班裡成績第一的學生,馬上高考了,你會把答案給第二的那位抄嗎?

你是班裡成績第三,或者第四的學生,你敢把你會,但是第二的那位不會的題給他抄嗎?

但是如果對方是班裡成績第8左右的學生,第一,第三,第四,應該會給他抄那麼一兩題吧,而且考完了還能狠狠宰他一頓,吃頓好的,一舉兩得。

就像很多學者專家說的,無論在什麼環境,第二這個位置是最尷尬的,老大防範你,老三老四想超越你。

就像蘇聯解體前,美國在很多核心武器技術上給中國不少幫助。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灣政論節目呼籲觀眾不要做井底之蛙?
除了房子,中國下一個投資、消費熱點在哪裡?
中國外交態度非常軟弱隱忍嗎?如果是的話,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崔永元攻擊農大是出於一種什麼心理,並且在不少人在他的微博下表示支持,這又是一種什麼心理?
尼泊爾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TAG:政治 | 經濟 | 印度 | 武器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