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近代在西方列強中算是最差的之一了,連日本都打不過,為什麼蘇聯建國後卻突然間變的那麼猛?


不,沙俄並不弱,甚至可以說底子是西方列強里最好的,比德國都好。他擁有眾多的人口和廣袤的土地,一旦成熟工業化,潛力非常強。制約沙俄的是沙俄國內嚴重的封建壓迫和低效率的行政體系,一旦將他國內製約社會發展的階級打破。那麼生產力解放的俄國(蘇聯)自然能成為超級大國。

沙俄的人口很多,到1914年,俄羅斯帝國境內總人口達到1.657億。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當時德國的人口是6500萬人,法國的人口是4000萬人,英國的人口是4500萬人。沙俄的人口比歐洲三強的人口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而且沙俄不缺自然資源,支持工業化所需要的煤礦、石油、鐵礦,一樣不少,並且他還有巨大的勞動力可用。這樣的國家,強盛才是正常的,即使一個時代內羸弱,遲早也會崛起。

可以把沙俄當成衰落時的中國,不缺勞動力和人民的智慧,不缺自然資源,就缺一個能帶領這個國家走向工業化之路的集權領袖。正是這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了蘇聯的斯大林和中國的毛澤東。

沙俄時代的俄國沒有能普及義務教育,人口素質較差,並貧富差距巨大,皇權和依附於皇權的土地貴族勢力太過龐大。這些都嚴重的制約了俄國在對外戰爭中發揮他應該有的潛力。俄國真正的實力,得參考蘇聯時代。

另外在東亞被日本打敗並不能說明俄國弱,日本都能打倒大清了,本身就已經躋身列強的一環了。歷史環境是日本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強國,沙俄是一個垂暮的老人,老人被年輕人打倒不奇怪,尤其是在東北亞這樣近日本而遠莫斯科腹地的地方。說到底只能說明俄國兼顧不過來東北亞,但真把國力數據擺在一起比較,當時的俄國陸軍十倍於日本,海軍也要強過日本。

即使現在來看,解體後,從蘇聯的三億人口掉到現在俄羅斯的1.6億人口,並且經濟局勢很差,可以說現在的俄羅斯是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弱的時候。但俄羅斯依舊擁有把整個歐洲拖入戰爭泥潭的能力。俄羅斯不像歐洲國家而更像中國或美國,屬於是那種天賦異稟型的國際選手。


事實上沙俄並不能算最差,列寧同志的「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帽子壓得她一百年都沒翻身。

論一戰前的工業產值,日本,義大利,奧匈,甚至長期在金融上輸血給她的法國都不如她。而且日俄戰爭日本本就是慘勝,欺負的是俄國西伯利亞單軌鐵路運力不足,後勤混亂和遠東艦隊力量的弱勢,事實上俄軍的反擊給日軍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勝利掩蓋不了日弱俄強的力量對比。

俄國差在君主專制,貴族官僚體制和封建土地制度。而戰敗和1905年革命也是警鐘,俄國憲法性質的《基本法》和國家杜馬在這之後才終於建立起來(當然合法政黨的崛起也是為自己的統治掘墓),經濟上斯托雷平改革也很有成效,動搖了村社制度,不但政治上軟硬兼施穩定了局勢,經濟上更是讓沙俄最後輝煌了幾年,這個基礎對20年代蘇聯的命運是很關鍵的。

談蘇聯之前不妨總結下沙俄,其實個人認為無論是大清還是沙俄,都是在一個舊秩序鬆動,改革進入新階段,整體呈上升的趨勢下滅亡的,所缺乏的就是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和新體制來接手。而這個結論更多地還是來自《舊制度與大革命》對法國革命的分析,再加上一點個人淺見。

蘇聯(俄)戰時體制和初期新經濟政策不論,直接從1925年十四大之後談。

斯大林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方針無非就是用剪刀差盤剝農民,攢錢砸重工業。說到這不得不說當年斯托雷平改革遺產的作用是很大的,沒有這次改革,五年計劃推行估計還得晚幾年。因為在俄國農民農村是關鍵,工業化的基礎在於農業是否能給它輸血,沒有之前對村社制度的改革和蘇聯的一系列政策,就很難搞農業集體化,而沒有農業集體化,工業化絕不可能那麼生猛。當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本身的工業底子也是重要因素,不用多說。

所以說蘇聯的成就既是蘇聯人民的自我奮鬥,沙俄留下來的歷史行程也是很關鍵的。


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發,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陸續邁入機器大工業時代,各國產業工人的總量也極速增加,工人階級的生存處境越來越惡劣惡化。基於這種格局,以無產階級為依託的紅色意識形態迅速流行開來。

紅色意識形態主張消滅私有產權,構建一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國家與政府,並且從事集體生產的社會。

這自然不為列強所容。面對風起雲湧的紅色思潮,列強紛紛大力彈壓,但工人們的抗爭也此起彼伏。兩大階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迎來了第一次巔峰對決!

第一次世界大戰嚴重消耗了歐洲列強的實力,列強為了應付戰爭開銷,在國內大刮地皮,更使得工人的生存環境極端惡化。到一戰末期,歐洲列強國內紛紛普遍爆發革命,其中德國的11月革命與俄羅斯的2月革命,直接摧毀了兩國的世襲君主政權。並且這兩場革命,都帶有很明顯的紅色烙印。一時間,紅色意識形態大有席捲全歐之勢。

不過此風並未延續太久。歐洲各國的工人革命要麼被鐵血鎮壓,要麼變色——被資產階級竊取果實。

但俄羅斯卻成了個例外。雖然二月革命後,由孟什維克牽頭打造了資產階級政府,但僅僅8個月後,十月革命便爆發,布爾什維克翻身上位,紅色意識形態成為俄羅斯的主宰。

新生的蘇聯政權,在國家經濟治理方面,採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做法——即全盤公有制。

說它獨特,是因為當時的列強,乃至全球其他文明國家,無論強弱與否,經濟制度上都是以私有製為主。而且工業革命的實踐,也證明以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為特徵的私有制,是的確有利於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

既然如此,蘇聯為什麼要反其道而行之,搞什麼全盤公有制呢?最讓人稱奇的是,至少在蘇聯建國之初的頭幾十年中,這套公有制的確為蘇聯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讓俄羅斯一舉從「帝國主義中的薄弱環節」,發展成名列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二戰後更與美國並肩,成為全球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

為何公有制與計劃經濟可以在俄羅斯獲得如此大的成功?

這根俄羅斯(蘇聯)當時的國情直接相關。直白點說,公有制之建立,正好迎合了當時俄羅斯之國家發展需要:

首先是中樞集權的需要。俄羅斯地域遼闊,國家地緣結構和民族構成錯綜複雜。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東歐平原區位上相對偏西,本身的板塊質量也世界一流,不足以確保對國家各個邊緣板塊,特別是遠東這樣的邊緣地區施加有效影響。而作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族,其人口總量在國家人口構成中的佔比相對偏低,不足以確立絕對優勢。這種地緣和人文結構,使得俄羅斯存在較大的分裂隱患。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必須打造出一個強勢政府,用強大的中樞權力,抵消地緣、人文特質層面的天然分裂基因所蘊含的負面影響。

既然要打造強勢政府,那麼經濟層面,中樞權力自然要加強對國家經濟的直接掌控——尤其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更是必須緊抓在手。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國家權力架構中,政治權力就必須實現對資本權力高度遏制——這便為公有制的推廣提供了戰略空間。

而且,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14:俄羅斯中央集權的傳統由何而來》一文中,雲石君曾分析道,與中國那種正向中央集權相比,俄羅斯由於地緣跟人文結構的極端複雜,中樞集權的天然地緣優勢並不明顯。這使得俄羅斯中央集權的制度縱深,甚至在許多層面上還要超越中國——它有必要藉助政治上的高度集權,以對沖地緣和人文缺陷的負面衝擊。相應的,蘇聯政治權力對經濟資源的直管力度,也要超過中國這個傳統中央集權代表國家許多。

其次,特殊的國家發展基因。俄羅斯擁地2000萬平方公里,天然具備世界級大國的地緣實力。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蘇聯)當然有對外爭霸之心,希望藉助這一實力優勢,為自己的國家文明發展謀取更多的利益。

既然要爭霸全球,俄羅斯就必須充分發掘自身的地緣潛力,已獲得儘可能多的現實國力支撐。

而在工業時代,尤其是工業時代早期,一個國家能不能稱之為世界大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界定標準就是:是否擁有一套完整、且能夠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所謂完整,是指工業種類,尤其是重工業體系要相對齊全,不能有明顯的短板。至於自給自足,是指它能夠為自家工業體系運行,獨立自主的提供各種礦產資源。

放眼當時的全球列強,滿足資源自我供給的國家並不多,除了地域遼闊的美國,也就只有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英法兩家了。至於其他的,比如德意日等等,在這方面根本就無法滿足(二戰中德意日的資源困窘問題,便是這點缺陷的表現)

本來,憑著20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俄羅斯也理應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但問題是,資源必須開發出來,才能夠釋放它的價值,不然就只不過是紙上富貴罷了。

俄羅斯的國土資源分布十分零散;再加上自然環境惡劣,大量資源分布在邊遠的凍土帶與荒漠當中,無論是開發還是運輸,其難度都十分之高。

這就棘手了。俄羅斯資源的開發和運輸難度如此之高,導致單憑資本力量,很難進行有效開發。這種情況下,只有國家出面,統籌布局,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將社會資源投入到國土開發;同時,又這種從全局戰略高度進行的規劃統籌,也可以根據國家實際發展需要,合力配建相應的基礎設施,這樣才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支出,達到獲取儘可能都的急需資源的目的。

這種情況下,國家就成為俄羅斯國土資源開發的無可替代的直接參与者。而在實現對基礎性資源的絕對控制後,國家對整個工業體系的掌控力也自然而然的大大增強。

而換一個角度,鑒於俄羅斯資源開發和運輸的難度十分之大,這意味著使用本土資源,會讓俄羅斯的工業體系運行成本明顯上升。在私有制格局下下,面對這種情況,俄羅斯企業主和資本家的應對辦法通常會有兩種:一,從國外購買廉價資源,二,乾脆把企業遷往國外。

這就要了俄羅斯的老命了!遷出自不用說;即便是外購資源,也會引發資金外流,這不但使得俄羅斯的國土開發無以為繼,國力難以增長,同時,也相當於把自己的工業命脈,交到其它列強手裡——進而損害俄羅斯的國家利益。

所以,俄羅斯一定要阻止這一點發生。但資本無國界的特點,決定了私有制條件下的俄羅斯,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唯有的辦法:就是推廣公有制,用政治權力直接控制經濟。

資本沒國界,政治卻有國界。一旦經濟運行中摻雜了相當的政治因素,摻雜到經價格,性價比、時效性這些市場化標準,就經濟決策的唯一、甚至主要考慮因素。

當然,這種政治對經濟的直接干預,有很大的副作用經濟——它會降低經濟運行的效率,增加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浪費。但至少在工業時代的中前期,高度膨脹的工業規模,完全可以對沖這種效率下降的負面衝擊。至於浪費資源什麼的——對俄羅斯這種資源土豪來說,那根本就不是事兒,人家浪費得起!

第三,地緣格局變化的影響。在帝國主義列強中,俄羅斯的文明成色一直相對落後。再加上俄羅斯幅員廣闊,雄踞亞歐大陸北部中央,跟這個星球上差不多所有主要地緣勢力都有著十分嚴重的結構性利益衝突。這種類似中原的地緣區位,往好了說,有利於俄羅斯四面出擊;可往壞處看,俄羅斯也必須要面臨其它列強的包夾合圍。

這是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地緣格局。身處這種格局,俄羅斯要麼大力擴張,不斷壯大自身;要麼根基難守,被列強合圍蠶食——反正說一千道一萬,俄羅斯這個國家,沒有故步自封的地緣基礎。

這種格局下,俄羅斯的中樞權力有必要掌握儘可能多的社會資源,以應對這接踵而至的機遇和挑戰。而公有制模式,正適應了政治權力對社會資源最大限度掌控的需求,所以當然成為俄羅斯的心頭好。

中央集權的需要、國家發展基因,以及地緣政治格局,這三種因素交匯,共同導致了公有制在蘇聯的落地生根。

而公有制下也的確給俄羅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蘇聯成立後,只花費了短短20來年,便使俄羅斯由之前所謂「列強中的薄弱環節」,一舉發展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

而蘇聯的大國崛起,也深度影響到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特別是在歐洲,伴隨著蘇聯的興起,各國戰略紛紛隨之調整,而這種調整,又反過來深化了歐洲列強之間的衝突,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那麼,蘇聯的大國崛起,具體給世界戰略格局帶來了哪些影響?二戰的爆發,又與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有哪些內在的因果聯繫?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25節——俄羅斯第15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原創文章。


改為共產主義政體之後,多了好幾個政策槽呢。


不同意一些過於吹捧沙俄的答案。我認為許多人盲目高估了沙俄的工業和科技能力。雖然沒有時間引用文獻,但是我記得沙俄的主要工業產值是一直被奧匈碾壓的,最重要的鋼產量一直在列強中敬陪末座,而更關鍵的是直到一戰結束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化工和電氣產業。在當時這兩個產業,尤其是化工是衡量一個國家尖端科學工業實力的指標,並對大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兩個方面沙俄居然遠遠落後於日本,不知道門大鬍子會不會氣的詐屍。

造成這種落後現象的原因自然是制度問題,但卻不限於許多回答中提出的農奴制度。實際上一戰前的許多主要工業國已經建立了現代科研體系的雛形。英法不提,德國的威廉皇帝學會實際上繼承普魯士時期的PTR,並加以改進,形成了分學科,國家集中投資支持的純科研模式。而技術學院則另外成立,並與以西門子為代表的大企業和技術界領袖緊密聯繫。這基本上就是現在普朗克研究所和技術學校的雛形了。而在威廉二世時期,兩者之間的交融更加密切,形成了高效率的科研模式 (雖然在純科學的應用上被人詬病)。日本在1917年成立了理研RIKEN,走了產學合一的路子,由大河內正敏提出的科學主義主張用科學產出投入科學,先後在多個領域最大可能的追趕上了西方(這裡要注意有些同學說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怎麼怎麼牛,其實不是的。在理研成立之前日本的科技大量依賴於西方,國家投入也極其有限,這大大限制了工業能力。直到理研商業化了活塞環之前日本其實在國際上並不被看待為主要工業國,打贏日俄戰爭一度被看做與第一次阿比西尼亞戰爭一樣的意外)。而俄羅斯科學院卻長期停留在皇室贊助個別科學家的老路子上(實際),科研能力,或者說應用化科學研究的能力幾本停留在拿戰時期(相對)。個別幾個天才的出現並不能掩飾制度的落後,在科技工業這樣重要的方面尤其如此,中日之間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也是因為如此而拉開了差距。

再者,相比美德日這樣的新興國家和英法奧,沙俄極度缺乏集中工業能力的制度和金融解決方案。換句話說,沒有大企業或者大工業聯合體,也沒有足夠可靠的金融體系支持這樣的系統。在德國,basf,拜爾和克虜伯這樣的大企業在行業內形成catel,保證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和資金健康,在日本,政府大量賤賣明治時期已初步建設的國有資產給與政府有關係的個人形成了財閥,並且理研產學合一,本質也是企業。其他主要國家也有類似的方案和大公司。美國在這一時期有通用電氣,英國有維克斯,奧匈有斯柯達並也大力支持戴姆勒。沙俄並沒有這樣的私人企業或可以替代的國家機構。大家要注意工業界的私人實驗室對於科技應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沙俄在此方面的劣勢又被擴大了,與德國相比簡直有鴻溝一樣的差距,而日本在一戰時期科技工業上也先進於俄羅斯。

蘇聯之後國力的爆發可以說就是極具針對性得解決了上述工業與科技上的問題,當然,是通過國家統一規劃的方法。蘇聯時期的爆發就是工業與科技的爆發,而沙俄的落後也是工業與科技上的落後,個人認為與其他原因關係不大。這樣的落後是全沙俄主流知識分子對當時形勢的全面誤判和無知所致,直到一戰後看到科技和工業對於戰爭能力的巨大影響才醒悟。沙俄時期的任何改革家都沒有看到核心問題在於科技工業金融體系的落後而優先改革社會政治的問題。縱使一時之間能增加政府收入或使政壇耳目一新,都沒有本質的作用。也許這和蘇聯末期的改革有一些相似吧,當然局勢大不相同。想像沙俄如果真的如許多同學所說在工業科技上在歐洲獨樹一幟,我很難相信他會因為區區農奴制和一場戰敗就分崩離析。畢竟德國東部也都是容克莊園吶,也沒見人家和沙俄一樣崩成這樣。

個人見解,歡迎辯論。


這個問題首先就有問題

1 沙俄的確算是西方列強中最差之一了,但是不是連日本都打不過,沙俄戰爭輸掉,只是在遠東地區俄國輸了,俄國的陸軍精華主力還在歐洲地區、海軍也還有剩餘,而日本已經到了國力支撐極限,大部分陸軍都投入到對俄戰爭中,發行了大量的公債,如果當年日本還要堅持打下去,輸得只會是日本,日本會先崩潰,所以最終只是以俄國放棄東北權益為條件簽訂了條約。

2 俄國可不是到了蘇聯時期才猛起來的,曾經和歐洲強國瑞典進行長期戰爭,通過北方戰爭和大北方戰爭,讓原來的波羅的海霸主瑞典丟失了芬蘭、立陶宛、德國等部分領土,最終把瑞典打的國土縮水成如今大小,俄國早年不夠猛么?

到了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俄國已經成為了歐洲憲兵,第一強國,還不夠猛么?

3 所以,俄國儘管到了近代,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雖然已經落後於西方几個列強,但仍然有雄厚的家底,無論是科技、文化積累,俄國的人才平均素質和儲備一點也不落後西方列強,尤其是濃厚的文化底蘊,為蘇聯的建設打好了良好基礎


蘇聯當時核彈比美國多也沒見蘇聯在最後關頭開著核彈和美國同歸於盡。

沙俄最差不是值沙俄的國家實力不行,而是說沙俄的制度是整個帝國主義裡面漏洞最多的一個。比如說面對政治危機,麥克阿瑟就能開著坦克把反賊鎮壓了,沙俄就做不到這一點。

舉例來說,一個國家如果想改革,怎麼也得保證改革者能活到改革完成,比如說商鞅,也是變法成功以後才被車裂,但是沙俄那個一坨屎一樣的政治制度,無法保證一個想挽救這個制度的人的生命,所以大家只能看著沙俄被革命。

說得就是斯托雷平自己,斯托雷平的改革思路都是對的,無非就是取消公社和大鍋飯,中國要搞過。問題是沙俄的政治制度無法保證他的生命安全,他一死,整個改革都推進不下去,自然失敗。一個政府連他的總理的生命安全都保護不了,其他官僚還敢鎮壓革命嗎?總理都殺,別說底下的省長市長縣長了,那底下的官僚還敢去鎮壓革命?所以整個國家機器面對革命就失靈了。


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其實就兩個原因。

一是生產力提升了,蘇聯相對於沙俄,是解放了生產力。

二是國家動員能力變強。

當初被日本人追著打,又被tg成建制俘虜的國軍。

數年後就能和美軍玩正面。蘇聯軍隊的變化相對來說,還小了點。


你知道葉大波時期的沙俄在歐洲是什麼水平嗎?

橫掃歐洲的拿皇就是跪在莫斯科了,只不過西方人只記得滑鐵盧。

打不過日本是因為主力趕不過來。包括珍寶島,也是增援部隊整建制凍死在路上。不要再說志願軍了,毛子都能凍死。

誰告訴你沙俄弱了?現在中學課本里用的元素周期表知道嗎?門捷列夫是誰知道嗎?鍆元素為什麼起這個名字知道嗎?

航空界有個茹科夫斯基,有一些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式。

巴普洛夫知道是幹什麼的嗎?

蘇聯後來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有7位還是八位出生在沙俄時期。

呵呵呵,日本?毛子工業化比明治維新早多了。


奧匈帝國望了望巴爾幹,舔了舔嘴唇,又望了望俄羅斯,瑟瑟發抖。


----沙俄近代在西方列強中算是最差的之一了----

命題一開始就錯了,後面的都不用談了


連日本都打不過?不要搞笑好嗎。。。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正值俄國內部改革,同時日本與英國是盟友關係!日本與英國是盟友關係!日本與英國是盟友關係!聽說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那麼你告訴我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的盟友,誰能輕易打敗?而日俄戰爭進行到1905年的時候,沙俄還沒發力但是遇到了國內革命,日本卻已經要氣絕身亡了~日俄戰爭對俄國來說就是撓了一下痒痒,對日本來說則是賭國運的事情,尼古拉二世是俄國多少年來最差的君主,稍微換一個比如他爹壓力山大三世,戰爭再拖2年日本就要財政破產,連軍隊軍餉都要開不出來,國內經濟崩潰民眾嘩變自己完蛋。英國人看出日本要完蛋,所以趕緊斡旋,否則俄國再調來20萬人我倒要看看日本還怎麼打!

當時的國際背景,德國強勢崛起,英法力不從心,法國與俄國從1894年開始就是盟友,法國與英國也是盟友,英國與俄國因為爭奪中亞在1890年代以前都是敵視狀態,但是隨著英俄在中亞劃定界限,關係迅速回暖,英國急需改善同俄國關係與法俄共同組成協約國。而東亞只是再小不過的一點事情,放在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下,根本沒人會在意日俄戰爭的結果。


簡單來說,高中歷史將當時俄國定位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當通過社會革命革除封建的標籤之後,脫離封建因素的制約,帝國主義的體量加軍事狂熱傳統,能不厲害嗎?同理也作用於日本。


你以為沙俄很差么 拿皇和希元首也曾經這麼認為結果..........至於日俄戰爭 呵呵 毛子那是顧慮歐洲 要是打下去 參見毛子歷史上那些與土耳其 瑞典 法國德國先敗後勝的例子 對了 蘇芬戰爭打的雖然難看 但也是先敗後勝 毛子就這樣 腐敗的官僚體製造就了一群廢物 但是廣闊的腹地和大量的人才又能使戰爭的失敗變成正向淘汰的機制


「帝國主義最薄弱的一環」那是因為沙俄的社會是帝國主義中最不穩定,矛盾最大的,最容易發生革命的好不。他還被叫過「歐洲憲兵」「歐洲壓路機」呢,進入近代起從來就不弱好不。

日俄戰爭輸了也是多方面的原因的,不要覺得他輸了這場就是菜雞了。


大清那麼厲害,鎮南關打敗了法國,為啥不到十年就輸給了日本?


人家堂堂歐洲憲兵,當年和美國的世界警察同一等級


日俄戰爭,俄國並沒有徹底敗

被調停,東北你一半我一半

真要打到底,日本必敗

一個旅順口,日本精銳之師幾乎砸光。

慘勝的日本,還遇到俄軍主力


蘇聯開始時的工業發展,西方貢獻了很多先進的技術,那是個西方陷入經濟危機並且資本家都沒有節操的年代。至於蘇聯怎麼拿出這麼錢呢,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推薦閱讀:

研究中山陵的著作或者學者有哪些?
最近在看《毛澤東傳》,裡面有提到毛澤東曾經的一個理想政府是「孫中山任總統,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這樣的政府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清朝時期為何沒有了「倭寇」?
華東師範大學的學術自由嗎??
中國近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什麼原因使我們能夠在短短百年時間迅速崛起?

TAG:歷史 | 蘇聯 | 世界歷史 | 歷史人物 | 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