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俄羅斯帝國的衰落?是時代局限?還是歷史必然?


看在雲石如此勤奮的份上,我給您指條明路吧,別寫這些了,賺不到錢的,就算你的水平double產量也double也賺不到錢的,這是寫作方向的市場問題,而不是質量和數量的問題。


如何評價雲石頭的自問自答?是時代局限?還是歷史必然?


從莫斯科公國時代開始,俄羅斯便不斷領土擴張,到俄羅斯帝國成立後,這種速度更是驟然加快。從16世紀開始,只用了短短100來年,俄羅斯便佔據了東歐、北亞、西亞、中亞的廣袤疆土,到19世紀上半頁,俄羅斯帝國已經膨脹成佔地上千萬平方千米的世界級大帝國。

但到了19世紀下半頁,俄羅斯的這種順風順水卻戛然而止。19世紀50年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俄羅斯與英、法、土耳其大打出手,結果大敗虧輸。以此為標誌,俄羅斯不僅國力大損,而且在歐洲列強中的地位逐漸下降。雖然後來為了扭轉國運,俄羅斯也採取了農奴改革的措施,但國運相對下跌的勢頭並未逆轉,不僅與英法的傳統強國的差距越拉越大,就連19世紀70年代才興起的德意志帝國,也迅速將其超越。

不可一世的俄羅斯帝國,為何會驟然由盛轉衰?雲石君做個簡要分析:

要弄明白俄羅斯為何會在19世紀後半段驟然衰落,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之前的短短100來年裡,俄羅斯能夠快速崛起:

在《地緣政治:俄羅斯系列》之前的章節中,雲石君曾經分析過俄羅斯崛起的深層次原因: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東歐平原這塊農耕時代條件下過於苦寒難以開發的地區,已初步具備了大規模工農業開發的地緣實力。這種變化讓以其為依託的俄羅斯國力暴漲,並以此為根基,大舉擴張,將北亞、中亞得上千萬平方公里收為己有。雖說這些北亞中亞領土不是苦寒就是極端乾旱,單位開發價值跟歐洲其他版塊遠不能比,但質量不夠數量湊,憑著上千萬平方公里的龐大體量,聚沙成塔之下,依然為俄羅斯貢獻了足夠的實力。讓俄羅斯從昔日西方眼中的蠻夷之國,發展到19世紀前半段時的世界主要強國之一,並在打倒拿皮侖後,獲得了「歐洲的憲兵」這一雅號。

但從19世紀中期開始,天下格局出現大變。興於18世紀晚期的工業革命,現已進入成熟普及階段。受益於此的歐洲強國陸續啟動工業化轉型,工業代替農業和傳統手工業,成為歐洲列強的主要生產力構成。

但是,俄羅斯卻在這一波文明變革的浪潮中顯得步履蹣跚。

在傳統的農耕時代,可耕作土地的面積,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最基本籌碼。而在這一標準前,有著超級龐大體量的俄羅斯可謂優勢明顯。

當然,俄羅斯地盤雖大,質量卻較低。寒冷的北亞和乾旱的中亞自不待言,即便是東歐平原這個本部,其單位農業產量擱在當時也算不上太高。但整體而言,這種差距依然有限,大可以用規模優勢對沖。因此俄羅斯依然可以依託傳統農耕積蓄出來的國力,與歐陸群雄並駕齊驅。

可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工業生產能力成為衡量國家實力的主要標準。相對於傳統農業,工業的生產鏈條更加複雜,因此也更加講究聚集效應——工礦企業的集中分布,能夠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壓縮生產成本。

而正是工業的這種聚集效應,抹掉了俄羅斯的規模優勢。在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段,當時人類的工業文明還相對初級,各國的工業規模普遍較小,尚不能夠實現對所有適宜開發地區的全盤覆蓋。換句話說,那個階段可用以工業開發的土地非常之多,可是工業的規模卻相對有限,是典型的地廣人稀。

這就讓俄羅斯很是吃虧。俄羅斯的地盤雖廣,但工業時代早期,這大量的土地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當時俄羅斯的工業規模,就連莫斯科、聖彼得堡這些核心地區都填不飽,其它可開發地區再多又有什麼用?

而且,由於體制、文明發展程度的制約,俄羅斯工業體系的整體成色,一直比歐洲其它列強落後半個段位。

在規模優勢不復存在,工業文明成色也落後於人的情況下,俄羅斯在工業化時代早期的相對落後,可謂在所難免。

而除了規模優勢的不再,工業時代運輸方式的變化,也加劇了俄羅斯相對衰落。

農耕時代,人類的海陸運輸的主要工具是木製的帆船與馬車。

木製帆船的航速慢,受氣候環境影響大,單位承載量有限,抗風浪能力較差,折舊率太高。

這嚴重影響到英法這些老牌海上強國的實力集聚。

其實要真論地盤大小,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大量殖民地的英法,並不比俄羅斯要少;何況英法殖民地的整體開發價值,也遠在俄羅斯那鳥不下蛋的亞洲領土。只是受限於傳統海運的低效率,英法將殖民地收益轉運回國的難度和成本十分之大——這意味著二者憑空擁有巨額海外資源,卻無法利用他們為本國的歐洲爭霸提供太多直接支持。

當然,英法所面臨的運輸難題,在俄羅斯的陸運中同樣存在。但至少在前工業時代,俄羅斯跟其它歐洲強國在交通運輸方面所面臨的困境是大體相當的,俄羅斯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劣勢。

但工業時代來臨後,情況出現了變化。蒸汽動力輪船於19世紀初出現,並在19世紀中期逐漸成熟,並代替木質帆船,成為主要的海上交通運輸工具。

輪船承載量大、動力足、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及抗風浪能力更強,更加耐久。輪船的橫空出世,大大提升了人類的海上運輸能力,也使歐洲海上強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大衛緊密。而與此相對應,英法等海上老牌強國從殖民地反哺本土的能力也自然大為增加。

當然,科技進步的成效不僅見於海上;陸上,交通工具出現質的改變——這便是火車。作為一個典型的大陸國家,俄羅斯可通過發展鐵路,提升國家的交通運輸水平。

可這裡有一個問題:鐵路條件下的陸運,與輪船條件的海運存在較大的差異:

首先,鐵路運輸,它仍舊有一個運能方面的限制——單條鐵路線所能夠承載的運力畢竟是有限的;而海運的運能邊界則在理論上趨於無限;

其次,鐵路運輸不單單需要火車,還得鋪設鐵路軌道,以及構建一整套運輸體系——而這都有賴巨額資源投入,並在運行過程中多加維護,方能夠充分運轉。

至於海運,那就簡單的多了。只要輪船足夠,然後把航線探出來就可以了,至於所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成本,除了蘇伊士、巴拿馬之類的人工運河外,其他基本上沒有!

以上二者意味著,相較於近現代海運,陸上鐵路運輸的單位成本明顯更高。

而這一劣勢,在俄羅斯的超級惡劣環境下又被放大。俄羅斯全境緯度偏高,氣候苦寒,所以鐵路線的修建與運維成本以及難度都明顯大於普通地區——而這一點在其亞洲領土更加明顯。以19世紀的人類技術發展水平,以及當時的俄羅斯文明成色和國力,還不足以支撐這種大型交通網路的普及。

俄羅斯帝國的衰落由此不可避免。雖然俄羅斯地盤足夠大,國家領土(特別是亞洲部分)卻十分貧瘠,這意味著它的整體實力天然弱於擁有廣袤殖民地的英法;擱在工業時代來臨以前,英法的殖民地雖然創造了大量財富,卻因運輸能力限制,很難將其充分集中於本部,所以俄羅斯還可以在歐陸稱雄一時。

但是隨著工業時代交通工具的出現,英法等海上殖民帝國無論是構建內部經濟網路,還是是從殖民地搜刮物資,這些能力較之前都有一個非常大的提升。

而反觀俄羅斯帝國,卻因為環境惡劣、文明技術發展水平的階段性局限等原因,長期陷入停滯。

這種局面,使得俄羅斯帝國在19世紀後半段的列強競爭中逐漸落伍。不僅英法,連美德等新銳也將其超過,甚至到了20世紀初,連日本都可以在東亞將其打敗(日俄戰爭)

不過話又說回來,俄羅斯終究老牌強國,200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疆土,意味著其之地緣潛力無比深厚。雖然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的階段性限制,使得俄羅斯在19世紀後期的列強競爭中稍顯落後,但隨著文明和科技的進步,很多當年的局限和梗阻被相繼破除,俄羅斯的地緣潛力終於在20世紀徹底釋放出來,並更勝以往,成長為傲視全球的超級大國。

當然,這一逆襲並非一帆風順。在鳳凰涅槃的過程中,俄羅斯也遭遇了反覆的衝擊。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接踵而來的為期3年的蘇俄內戰,導致本就孱弱不堪的俄羅斯更是家底敗光,國家基本崩潰。

不過,隨著蘇聯政權的穩固,這種情況逐漸好轉。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到30年代末,蘇共在短短20年內,一掃俄羅斯多年停滯的晦氣和戰亂的損傷,讓國家快速恢復元氣,甚至還超越戰前,一舉力壓英法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為二戰後躋身超級大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當年沙俄苦心經營上百年,卻在一眾列強中越混越衰,最後甚至被革命家們送上了一頂「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的窮酸帽子,可謂狼狽至極。到蘇聯成立時,它面臨的更是一戰和內戰所帶來的一片廢墟。可蘇聯就是從這一片凋敝中開始,只用了短短二十年,便將俄羅斯一舉帶上全球老二的寶座!

這蘇聯也未免也太猛了點吧?它究竟有什麼靈丹妙藥,讓幾乎衰敗到極點的俄羅斯能夠如此迅速的得以翻身?

很多人將此歸功於蘇聯的意識形態。但其實,除了意識形態,俄羅斯能夠如此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還在於文明發展與其國家地緣特徵,在這個時間段,正好完美的契合。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16章——俄羅斯之第6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文章。


雲石高產賽母豬,但質量就不能保證了@雲石


縱使領土產值基數再大,效能低下的出海口只會讓這個國家尋求其它手段謀求強國之路。


推薦閱讀:

莫斯科有什麼值得推薦的餐廳?
美國的軍事實力對比俄羅斯優勢明顯嗎?
俄羅斯遠東原住民為什麼那麼少?
如何把宿舍裝修成沙俄帝國風格?
俄羅斯人、哥薩克、韃靼人和蒙古人之間是什麼關係?

TAG:俄羅斯 | 世界歷史 | 20世紀 | 近代史 | 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