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建築專業的人怎麼欣賞建築?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德國當代設計大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提出好的設計有十個原則,我認為今天去欣賞或者評價如此多樣化複雜化的建築世界,這十個原則甚至已經比維特魯威提出的堅固、適用、美觀還要有效。當然,如果你認為欣賞或者去評價一個建築是個人化的行為,自己開心就好,那你不用往下看了,其實這樣也沒什麼不好或者不對。就像你畫畫一樣自己畫的開心其實是最重要的,但是不是有人想知道在價值的天平上自己和梵高的差距在哪呢?雖然風格可以各異,你也不需要成為另一個梵高,但在價值的天平上確實重量不一樣。我試著用迪特·拉姆斯提出的這十個原則來指導非專業人士去了解這個價值的天平怎麼運轉,其實我自己也用這一套體系去理解不同建築的價值。
1 好的設計(建築)是具有創新性的。即竭盡全力的使用新技術,實現新的想法,不是重複的複製過去,不複製過去不複製自己,其實很難。正是因為創新的精神歷史的車輪在不斷的轉動。不管是材料科學、設計技術的創新才有了今天的現代城市與建築。
2 好的設計(建築)是好用的設計。這和維特魯威提出的實用原則是一致的。與繪畫不一樣,設計是實用藝術是為了解決功能需求而生的。所以結合以上兩點就能明白為什麼大部分建築師討厭在二十一世紀還玩羅馬柱、玫瑰窗、哥特頂的小洋樓了,因為那既不創新也不好用。
最早的彩色玻璃玫瑰窗出現在哥特教堂上,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先進技術,也具有很強的功能性:用彩色玻璃畫向那些看不懂聖經文字的教徒宣揚描述聖經里的故事,同時透過這些彩色玻璃的陽光在幽暗的教堂內部灑下神秘的光線,具有宗教感,便於傳教。
哥特尖拱與飛扶壁也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最高建造技術,也符合石材的受力特點。同樣,中國古建築的大屋頂是智慧的,完美解決了木建築的防水問題,也有較好的納涼遮陰效果。這樣就能明白二十一世紀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在小洋樓上來個八角亭、哥特拱、玫瑰窗、羅馬柱在建築學的意義上沒有任何價值了。也不知道自己最近怎麼了,老拿鄉村小洋樓開刀。
3 好的設計(建築)是好看的,具有審美水平的。好的設計是即好用又好看的,形式與功能的統一。只有完美的滿足了使用的功能才有可能達到好看的水平。這裡我最愛用航空飛行器舉例子,因為它實在太強調實用根本沒法從裝飾的角度去想造型,精簡到極致沒有任何多餘的物品,當它做到實用後卻是那美完美!那麼美!
局座說的看一個武器的外觀美不美就能知道它厲害不厲害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前提是和同代同類產品比較。
4 好的設計(建築)是容易看懂的產品。不是那種看了不知道怎麼用的設計,如此來說IPAD就是很好的設計,因為三歲小孩也會用還會拿來玩遊戲。好的建築是你能很自然的憑空間的暗示與引導就能找到衛生間、或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不需要各種導視。這對公共建築尤其重要,因為公共建築不像自己家和公司那麼熟悉,很多人可能第一次進入這個建築,易懂可能意味著對一個圖書館來說你能憑感覺就知道哪是咖啡廳、哪兒能借書、哪兒能還書,意味著高效,意味著不混亂,意味著更好的使用體驗。
北京西站南廣場東口,哎,建築師本人不看導視估計也會迷路的地方。
5 好的設計(建築)是不顯眼的設計 建築是工具,應該中性低調,美術館是展示美術作品的工具,音樂中心是音樂的工具,住宅是家的工具,不經意間凸顯出主體不是工具的職能嗎?如果每一個建築都想成為城市的地標,當所有的建築都成為地標的時候是不是也就沒有所謂的地標了呢?絕大部分建築應該就是中性不顯眼的,城市才有可能誕生地標。城市中所有建築都關注地標性不如多關注本該的職能:城市公共空間。在此說明一下,不顯眼不代表所有建築都長一樣,而是低調與溫和。
6 好的設計(建築)是誠摯的設計 建築的使用目的達到就行了無需畫蛇添足的過多表達建築師意願。
7 好的設計(建築)是經久耐用的 時間會在材質上留下印記,恰當的材質與構造會讓時間在講述一個個故事。經久耐用,意味著對使用有一個長遠的考慮與照顧,不會幾年後就覺得不好用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看看現在大部分建築的壽命不超過二十年,並不是質量到期了更多的是不適應未來的使用需求了。經久耐用也意味著質量能接受時間的考驗,甚至如美酒一般時間能讓它更有魅力。
陽光在弧形的牆面留下了自然的色澤,太陽經常曬到的地方變得暗紅而陰影中的牆面更暗黑,猶如一件經常換洗的衣服一樣,肘底會光亮而腋窩下邊會保留更多的原色,其實這很自然,它只是印刻出來了你的使用習慣,成為你身體的延伸。長滿青苔的老房子亦有其魅力。
8 好的設計(建築)是精心關注細節的設計 猶如一個美女遠觀身材比例和諧,近看肌膚美好五官純凈。
9 好的設計(建築)是保護自然環境的設計,也許任何建造即對自然的傷害,無法避免,但可能盡量多的去保留原有生態、節省更多材料、更高效的能源利用也是建築與建築師的職責。
10 好的設計(建築)是盡量做到少設計,設計少而產品更好。有點像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以前的諾基亞出過三十個鍵的手機,二十六個字母再加一些符號,如今的蘋果手機只需要兩個按鈕,卻實現了更強大的功能。少即是多的魅力在此,而不在於什麼都不做。我在一篇回答中寫過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大廳,(舉辦展覽之外的美術館空間適合還可以做哪些用途? - 知乎)很少的設計定義這個空間,卻有更多的可能。
其實,迪特·拉姆斯這十條是為產品設計提出的,但套用到建築設計同樣具有適用行。當然,一個建築的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堅固,這是最基本的前提,而不是評價一個建築好壞的標準。一個好的建築可能並不會滿足到這十條全部,但欣賞建築帶著這十條準則基本能了解一個建築在建築學價值的天平上有一個什麼樣的重量。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看與思考。
被編輯推薦啦 嘿嘿……謝邀~@周鑫(是你邀的我嘛忘記了==)非建築專業的人怎麼欣賞建築呢?當然是和建築專業一樣的欣賞啦,用眼睛啊用心用腦子啊,還能怎麼欣賞23333(我好像說了一句廢話=+=) 但是其實我對這個題的理解就是:作為非建築專業/非建築師,我看見一個好像還不錯/據說很有名/褒貶不一/看起來很糟糕的建築,誒,那要從什麼方面分析/評價/bb它呢?
以下幾個方面是我比較看重的部分:(這個題目展開都能寫好幾篇paper了....)
1. 從個人出發的感知
2. Type
3. 結構分析
4. 細節分析(古建部分)
我希望我寫的這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方向。
---------------------------------------------------分割分割----------------------------------------------------------------
1.從個人出發的感知
首先講一個小故事嘛,小時候學畫畫總要去美術館看展覽,面對一幅作品老師總是先要啟發我:「來,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 作為沒有接觸過任何藝術理論知識的小朋友,我的回答是是基於視覺感受的,比如看到畢加索畫的牛,我會說:「這個畫面好簡單,好像我也能畫出來一樣」,看到莫奈的water lily,我會說:「看起來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看到杜尚的小便器,我會說:「這是什麼嘛,看不懂啊,什麼感受都沒有啊」,後來上了大學接觸到藝術史的知識熟悉了相關的名詞,能夠看懂它的構圖和色彩以及風格流派之美,看到畢加索的牛,我會想到這是通過無數次簡化而來的抽象,看到water lily,我會想到印象派的作畫風格和環境,看的杜尚的《泉》雖然它還是個小便器,但是我會想到觀念藝術是如何顛覆藝術圈的,所以,這個故事裡面不論是個孩子的我還是學習了藝術史的現在的我,都有出於自己視角的感受和聯想,專業的老師可以教我們用知識來解釋這樣的感受和聯想(比如色彩為何看起來傷感,構圖為何豐滿等等),但是這並不妨礙不具備相關知識的人有著自己的感受,每個人對於美的認知是不同的,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建築作品也是一樣的,不所謂是不是能完全看得懂,激發出自己的感知也很重要~
杜尚的《泉》就是「當代藝術」的鼻祖,它並不是由藝術家製作的作品,通常情況下只是藝術家的一個主意、念頭,所以「當代藝術」有時也被稱為「觀念藝術」
那麼看到一座建築,該看些什麼來激發自己的感知呢?下面提供一些常識的小知識幫助大家更快的理解~(只是提供一個思路,歡迎補充細節,當然也歡迎大家去翻翻建築史啊~有需求的我可以推薦幾本撒)
2.了解建築的類型
建築學中很大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建立一個清晰易懂的,並且帶有內涵的form。Tpye便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舉個例子,如果看到mastaba(埃及的一種陵墓建築),你會想到,誒,這是個墳墓啊,這裡會有死人,所以這樣的建造形式就潛移默化的建立了屍體的隱含意義。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建築便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它是古代建築還是當代建築,這個太好分辨了,就不展開說了(實在不行就上網搜一下唄…)
-//那麼如果繼續向下思考,我們大概會想古代建築裡面又包括神廟,教堂,防禦性建築,又或者是中國體系中的皇宮,宗教建築或是祭祀建築等等,作為現代建築它是公共建築,還是別墅,商業建築呢?不同的建築類型代表的是不同的生活需求和當時的文化政治環境,我們通過建築可以了解到當時時代的一個概況。
比如,埃及人對於死亡有蜜汁敬畏感,因為尼羅河季節性的洪水會沖走很多很多東西,埃及人民想要製造一些能夠永久存留的東西,生命是短暫的,而死亡是永恆的,埃及是個敬畏的時代。 埃及人向死而生的思想就導致埃及建立了很多的陵墓建築。下圖是金字塔的原形,經過一系列演變才最終變成尖頂~
(圖片來自Jackie Gargus教學ppt)
(例子太多了,想展開說啥留下評論...)
-//如果我們繼續第三層思考,大概會考慮這是什麼流派的教堂呢?教堂有巴洛克教堂,文藝復興教堂,中世紀教堂等等,這樣我們便了解了它的歷史文化背景,
拿教堂舉個例子,
3. 建築結構之美(好俗氣的副標題)
-//柱式與支柱,我們常常提到古典柱式,和非古典柱式,首先先做個區分:
古典柱式是歐洲古代石質樑柱結構的幾種規範化的藝術形式。柱式包括柱、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藝術形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築的重要造型手段。古典柱式一共有五種:塔斯干、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複合式。
五種柱式,尺寸,比例,花紋有很大的差別,個人超級喜歡愛奧尼克,柔美(才不是因為素描畫這個畫的最多。)
非古典柱式:古典柱式以外的柱子.....
高迪在建築聖家堂中使用的柱子,前兩天去台灣看了高迪的建築展,真的是上帝的建築師啊.....建築史上全新的形式,兩根柱子屬於同一底部,但是往反方向旋轉成為螺旋形,越往上越細,然後頂點也越多。
-//然後是拱
大家看下下面這個答案,我覺得寫特好,特全面~
建築中的拱和劵有什麼區別?
-//現代結構集合
1 木結構: 主要承重構件材料為木材,適用於單層建築。
2 混合結構: 承重材料為磚石,樓板、層頂為鋼筋混凝土,適用於單層或多層建築。
3 鋼筋混凝土結構 :主要承重構件所使用的材料為鋼筋混凝土,適用於多層、高層、超高層建築。4 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主要承重構件材料國型鋼和混凝土,適用於超高層建築。5 鋼結構: 主要承重構件所使用的材料為型鋼,適用於重型廠房、受動力作用的廠房、可移動或可拆卸的建築、超高層建築或高聳建築現代建築結構形式有哪些?
除了受力方面的需求,建築師選擇材料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建築情緒和性格的表達,比如隈研吾的竹屋(長城腳下的公社),在我看來是一種物性的呈現,木取自於自然,而這個建築也是依山而建,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物質所散發出來的抽象含義。
隈研吾的竹屋
4. 關於細節的分析(這裡只舉中國古建築的例子吧,這個副標題展開寫能繞地球一圈)
中國古建築十分注重細節的設計(特別感興趣的建議買一本樓慶西的《裝飾之道》)
-//首先是屋頂造型,不同的造型對應出不同的社會等級,從宮殿到百姓住房
-//屋頂上的裝飾也值得關注,下圖將各部分名稱講的很清晰了
(圖片來自網路,圖侵刪)
-//屋頂顏色
這個答案裡面我大概總結了一些傳統建築色彩的運用
夕廣Ximing:有哪些色彩豐富但又不落俗套的建築?
先寫到這兒吧.....準備不定期的更新和補充
今天空閑不多,簡單說幾句:
1、審美和知識、閱歷有關。幼兒能欣賞甜,但卻無法欣賞苦、辣、酸和更高級的獨特風味。
沒有知識積累和一些人生經歷,能憑直覺說某建築「好看不好看」,但難以品味出更豐富的內涵。想要更好地欣賞建築,請豐富你的頭腦,了解更多關於人性、歷史、文學、音樂、藝術的內容,並且以敏感的眼睛觀察世界和人生。
2、建築有高下之分,審美也有口味之分,同級別的建築大師可能互指對方的設計是垃圾。審美取向不同,不代表水平高低。不用古典主義的尺子去量現代主義,不用現代主義的尺子去量後現代,是基本常識。
不需要建立風格流派的鄙視鏈,包容的目光能讓你獲得更多美好體驗,實在欣賞不來的東西也不必勉強自己。
3、建築評價有公共性,建築欣賞則是個人性的。你體驗到的美好,可能無法傳遞給他人,自己有收穫就好。
4、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和古典藝術不同,除了「美」,還有更多維度的東西值得欣賞和探討。有些建築不是「美」的,仍然從其他方面令人回味。
正常人審美,正常人欣賞。
如果某些建築的美,只有針對特種人群才具有欣賞價值,
那麼像建築這種本身就是鮮明的公開性,普世性的東西,他自身就是失敗的。建築自身身就是針對大眾的,他的美學本來就是一般的美,常規的美。
高難,大跨,奇異的建築,即使你不懂力學內涵。
物以稀為貴,這個沒見過,好屌。你不也能感覺到。
至於某些說你不懂,你你不會,我們這是超現實,超時代,超這啊那的……
我們會不會在所干年後,發現我們錯過了羅玉鳳女士不為世人所認同的驚世美顏??隨便怎麼欣賞啊。愛怎麼欣賞怎麼欣賞。欣賞這東西又不需要允許。
如果是想像專業人士一樣的理解建築,那就去學習嘍。學了就會了。建築是三維空間+第四維時間的綜合,文字、圖片、視頻都是欠缺信息的。
要實地感受。
江浙的可看蘇州園林,嶺南的看梅樹村。
中國建築一直以來的美都在於建築與園林融為一體,
就是天人合一。
你說「我要欣賞現代建築」,
江浙的可看蘇州博物館,嶺南的看珠江城大廈。
要逐步提升欣賞水平,
可看設計審美慕課MOOC。
關於天人合一: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 知乎xy
好多年前,某個並不喜歡建築學卻在建築系苦苦掙扎的傢伙,找我要了套圖去參加某個活動,不日我收到了他的獎品:那是一本Bruno Zevi的《建築空間論:如何品評建築》。
如何品評建築真的是一個讓建築師頭疼了很多年,也很難回答的問題。建築跟任何其他人類創造的作品一樣,會顯現時代的風向、會彰顯技術的革新、也會反映建築師的人生經歷。有人涉足政治甚深,有人用隱喻反抗,也有人大起大落哲學觀點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欣賞一座建築,你當然可以拋開所謂的主義、風格。從視覺出發,顏好,色彩明亮,讓你覺得舒適,自然是極好的;造型不那麼安分,反重力,給你極大的視覺衝擊力,自然是極好的;建造技藝極高,材料與工藝完美結合,你感受到了細膩的匠人精神,當然也是極好的。
如果這個建築魅力極大,吸引你走近了它,進而又走進了它,你在這個空間里穿行。它可能是個教堂,你覺得神秘又寧靜,你打算坐下來默默懺悔;它可能是個菜市場,撲面而來的煙火氣讓自殺者都考慮繼續活下去;它可能是個園子,挖池堆山,九曲迴廊,柳暗花明,你不由得對流觴曲水心嚮往之;它可能是你家鄉的街道,你奔跑過的校園,你觸景生情,回想起許多往事……
我們說這是建築的場所感,你會為這樣的建築和空間感動、憤怒、震驚、遺憾、默默嘆息……不管是哪一種情緒,如果是你懷念的情緒,那麼這座建築就是極好的。以上。
如果你還對建築背後的故事抱有興趣,那麼我也會慢慢講給你聽。不贊同之前的一些回答,尤其是說「當然是像建築師一樣看建築」的,敷衍與傲慢溢於言表。
引用兩句名言:評論一個雞蛋好不好吃,難道自己一定要會下蛋?評論一個冰箱,難道自己得先學會製冷?……豆瓣上那麼多人在寫影評,難道每個人都會拍電影?每個人買了手機都有一肚子評論要說,難道大家都會造手機?你不必「懂」建築,「懂」這個概念太不好定義了。建築圈裡也和其他與藝術相關的圈子一樣,表面上互相吹捧,暗地裡互相鄙視。建築師自己評論建築,永遠是流派、理論加名人,生怕別人看懂了。
可是別忘了,建築物建造出來,歸根到底還是要給人使用和享受的(要麼是私人要麼是公眾),不是給建築師裝逼的。許多建築系學生,在做實際工作之前可能都沒想過這點,你再牛的設計,目的還是提供一種服務,花錢買服務的人擁有一切話語權。
只要你是活生生的人,有眼睛能看,有鼻子能聞,有手能摸,有腿能走,你就能感受到一個建築物對你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正面的,令人愉快,有負面的,令人不快。可是因人而異,也許對同一座建築物,每個人的感受和評價都不同,這很正常。你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難。
我某位軍校畢業的老哥們,一進我家門就對我家裡的裝修和陳設品頭論足,坦言說他覺得不好,這並不是因為他自信比我更懂設計(我當時已經從業超過10年),而是因為他夠真實。我也並未生氣或嘲笑他,因為我的家是裝給自己用的,不是給他的,錢是我出的,不是他出的。
建築師的工作,就是替客戶在無數的可能中挑選出最合理的選擇,擺在客戶面前,讓他做決定。如果客戶不懂,就想辦法讓他懂。要是客戶都懂,他幹嘛還花錢請你……
所以,「」不懂建築怎麼欣賞建築」?
有如下選擇:1、像你評論一顆雞蛋一樣去欣賞建築。2、找個懂建築的,聽他說。3、把自己變成懂建築的。要是你想問的其實是「不懂建築的人在欣賞建築時怎麼裝逼」,死了這條心吧。裝逼的建築師本來就噁心,裝成裝逼建築師的就更噁心了。瀉藥。先講個小故事,甲有一天去了從來沒去過的一棟公共建築,突然尿急了,周圍也沒什麼工作人員,於是甲憑藉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找,竟然很快找到了廁所。過了幾天,甲又去了另外一間公共建築,又尿急了,周圍還是沒有工作人員,甲以為再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也一定能找到,可是這次他在裡面繞了半天,不僅迷路了,還尿了褲子。
甲說第一棟建築真好,第二棟建築真糟糕。
欣賞建築與是否專業無關,就像是大多數人都不是廚子,但是總能嘗出菜的好壞一樣。
題主的問題沒什麼意思。
謝邀,這個問題有些大。我也不敢說寫的很順、很全,想到哪寫到哪,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見諒。
首先,欣賞建築。個人覺得,建築的美與丑,其實是一種很主觀的想法。近幾年的蘇州大褲衩,網上的貶大於褒。其風格如何分類,現代風格還是什麼風格,說真的,我也無法確定。像郎香教堂,在建築史上佔有很要的一席之地,可是即使現在的我,對於朗香教堂的外貌,也不認同它很好。
其次,何為非建築專業的人,我覺得這個概念也相對模糊,建築專業的人看建築和非建築專業的人看建築,視角不同吧,學建築的看風格,學結構的看構造,學設備的看設備,學給排水的看給排水,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吧。
題外話:像我這樣的初學者,每次看一些高大上的建築,例如上海中心大廈,我就在想,卧槽,這麼高的建築,基礎咋弄的,要打多深的樁,採用什麼樁,混凝土的澆築怎麼保持其整體性,主體結構的設計是怎麼弄的,據說樓內還有N多的自帶發電機,如何安裝,樓內的雨水裝置如何運行,如何養護。等等等。我想,外行來看(一點不懂建築知識的人吧),會想,我槽,這麼高的樓,太壯觀了(已經學了建築了,思維和和外行人也許不同,也想不出外行人的想法了)。
說了一大堆的前言,回到問題本身,非建築專業的人怎麼欣賞建築。對了,還有一個前提是你願意去欣賞這個建築,而不是走馬觀花的看了就算。欣賞要用心,要捉摸。
第一,個人覺得,你首先用眼睛看,然後用腦子想,細細品味這個建築給你的第一印象。任何一個能排上號的建築,都是有其內涵所在。第一次,也許你看不懂這個建築,欣賞不了它的美,沒關係,你可以細細品味,就像是你品茶,品酒一樣,感受這個建築給你帶來的感受(這個詞肯能用的不是很恰當)。
分割線===========今天先寫到這裡,後面容我想想在寫。
接著補充:
第二,個人覺得,除了建築外觀,內部給你的感受外,你得從建築本身來體會到建築,例如,博物館的設計,該博物館的外形有啥寓意,它想給你講述什麼,或者說,建築師想從外形上告訴參觀者,他想表達什麼。還有,從建築物內部,你可以細細體會下,為什麼樓道要這麼設計,展廳是怎麼設計的,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包括展廳與展廳之間的連接,為什麼這麼處理等等。一個好的建築,套用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句話:步步有景,任何細節都要仔細雕琢,然後你要把外形,內部都聯繫起來,好好的想一想。說具題外話:中國人對吃格外講究,講究:色、香、味俱全,我還想加個「形」。記得有道菜叫(吃貨的本質暴露了):糖醋大俠:如何品嘗呢,首先,要看大蝦的外貌,接著拿齊蝦,深深的吸口氣,接著咬破蝦皮,吮吸一口蝦汁,接著才把蝦肉放進嘴巴,慢慢的咀嚼,可謂妙不可言。
分割線===========今天先寫到這裡,後面容我想想在寫。
一方面是看它的美學價值,一方面是看它的實用價值。
剛好學完了中國大學慕課上面很火的一門課中國古代建築湖南大學柳肅教授講授做了一些簡單的整理有些東西只能意會推薦去看該慕課 對小白來說受益匪淺
http://note.youdao.com/share/mobile.html?id=62b392276c88fdbe44a857dd585150a5type=note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note.youdao.com/share/mobile.html?id=b5b22204dc2b3c68aef92014f70440d6type=note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能容納你情緒的建築就是欣賞建築的切入點 給你真正觸動的 影響你感受的空間 別管什麼建築 能影響你的感知和情緒的 就是建築的獨特價值或者精髓所在 舉個栗子 下雨的時候 你可以在雨棚下面躲雨 住的房子多一個亮堂堂的飄窗 或者想想人多的商業點 商鋪 分析一下為什麼 就可以找到價值點 情緒感知因人而異 基於人的感性化和對事物的認知是水平 從理性化說 你站在售樓部 看到的房子 會想的是多少錢 住起來舒不舒服 投資商卻想到是投資回報比 角度不同 建築涉及很廣 心裡 行為 經濟 歷史 工業 科技 不管怎麼說 總之以人為本 還是開頭那句話 從感知和情緒上找切入點
建築的美,可以從多維度來看,時間,空間的不同會給人留下不同的觀感,最簡單的無外乎是它的形狀,它的外殼,和在不同的天氣環境中給人以不同的感覺。
感謝周同學邀請,不過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太困難了,因為我正好是搬磚出身,只有本科學過幾門課是關於建築學的,幾乎沒有美學這種欣賞的概念。根據個人直觀感受,非建築專業的人欣賞建築利用日常中對「美」「震撼」這些知識經驗就可以,不用上升到建築構造、建築材料、建築風格這些非常專業的辭彙上考慮。我不懂高迪在創作聖家堂和米拉之家的時候用了哪些專業知識,但是看到這些建築的直觀感受就是震撼,覺得與普通的樓與眾不同,大概這種令人感動的心情就是」欣賞「的一種表現吧。
始終欣賞不了高迪的美
好看就行
用眼去看
看光線,看結構,看整體用手去摸摸材料,摸質感,摸溫度用腳去走走布局,走流線,走大門用耳朵聽聽理念,聽技藝,聽吹逼以上欣賞一個建築,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看建築與環境的契合,二是看建築建築與人的聯繫,每個建築師對這兩點的理解不同,所能展現出的技術手段也不同,這其實挺有趣的。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建築的時候,直觀感受可能就是視覺效果,這個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美或不美。但是建築作為公共空間的一個設計項目,它「美」的內涵就要從環境、文化、人文及這個建築存在的意義去考量。
舉個例子,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老先生設計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建築,蘇州博物館毗鄰蘇州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蘇州又是一個非常具有人文氣息的城市。所以這棟建築在古典園林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設計,使其中式卻又新穎,與環境完全融為一體。而且蘇州博物館的假山實景別具一格。
所以當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欣賞建築的時候,可以先去看一下建築設計師設計的思想,從理解他們的思想開始,慢慢積累知識,這樣即使不懂,也不會成為一個妄自下定義的人。
最後,多看、多了解、多想。慢慢就懂了。
推薦閱讀:
※妹島的建築中的柱子為什麼可以做的這麼細?
※在高層建築的低層時發生地震怎麼辦?如何逃生?
※建築方案為何比建築施工圖工資高?據說建築施工圖平均受教育水平沒有方案高?
※萬科對於中國房地產界來說,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如何看待註冊城市規劃師16年繼續停考(本人致電住建部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