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Wbrc(世界咖啡沖煮大賽)以及類似的比賽?

作為咖啡師,技術的突破檢驗方式之一便是參加各類能體現和比拼技術專精的比賽。而手工沖泡的單品黑咖啡也就是大家去咖啡館都能點到的:單品咖啡亦或叫手沖咖啡,也是咖啡師們必須掌握的製作技能之一。

相比起意式咖啡比賽(特指WBC一類全面考核barista技能的比賽)的濃縮萃取、奶咖製作和創意咖啡,好像單單拿著手沖壺和一款豆子上場比賽的手沖咖啡比賽就簡單得多。但真的是這樣嗎?

參加過類似比賽的我發現,想要贏得好成績,就得在這種比賽中取悅扮演顧客卻只會拿著杯測勺的專業評審,我們不僅僅要比拼咖啡製作的技術和質量。而在比賽的背後,也會發現:你會需要好的咖啡豆來支撐,這樣你就需要一個好的烘焙師,和一個拿到好咖啡的路子。你還會需越專業越好的人來幫你矯正你的比賽訓練流程。他們最好是組成一個團隊,從拿豆子,烘焙,台詞,甚至沖煮都給你包辦了。然而拿著杯測勺去咖啡館裡喝咖啡的客人?大概會被老闆踢出去?哈哈。。。

想問這是一個人的比賽嗎?或者說,這個比賽從來就不提倡孤軍奮戰?

還有,被戲稱為「瑰夏杯」的這類比賽,大家又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這是鍛煉一個吧員成為咖啡師最好的方式。

你要對生豆的處理法,年份,水分含量爛手於心。

你要對不同的烘焙度,不同的內外差值造成的口味影響爛手於心。

你要對19%到21%不同的萃取率所產生的區別爛手於心。

等你都爛熟於心的時候,就到了研究如何在規定時間內保證自己三杯的出品都能一致的時候想辦法。

結果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然後實驗,失敗,實驗,失敗,反反覆復。

當你選擇好了生豆,烘焙度,萃取方式,萃取率/濃度的時候。

就要開始思考自己怎麼樣去講解,怎麼樣去表達。

對,這一切很難。

如果有個團隊,確實會輕鬆很多。

但是我不信有任何一個選手,是在不了解以上我說的一切的情況下,獲得名次。

是不是瑰夏,其實並不特別重要。

只是用瑰夏的容錯率,成功率要高一些。

資金不夠努力來補。沒毛病。

用瑰夏也沒進區域前6的見沒見過?

反正我見過。

沒用進決賽的有沒有?

bc也好,rc也罷。

學習的機會就看你把握不把握。

要是贏了,學習知識,拓展人脈,去上海看展。

要是輸了,學習知識,拓展人脈,也可以去上海看展。

條條大路通羅馬,想學習路子多的是。

比賽只是其中一種,也是比較快的一種。

因為參賽的人,人人都想贏,只是慾望強弱不同。

強的肯花錢,學的快。

弱的,就當試試,說不定贏了呢。

一個人蔘賽的太多了。

我記得前幾年看比賽,有個選手濃縮卡布一般般,創意咖啡玩出花。

說話一股子東北味。

那會我還嘲笑他。

現在想想,他比我強多了。

「我不管在我前面的四個是誰,我只知道我自己是誰。」


自從關注了幾位「大神」,發現知乎上咖啡類的問題,樓「歪」的厲害,不請自來。

自古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大概是這個意思。

··············分割線內不要答題··············

順便說兩句溫杯的事兒,懟一下前面的答案:

感官評價會從高溫開始,經歷中溫,在低溫結束才確定。溫杯了,高溫到低溫持續的時間就長(冷的慢),不溫杯,高溫持續的時間短或者沒有高溫階段。所以:

溫杯的話:在香氣/風味/餘韻的評價上,有因為強度更好,會有獲得更高評分的機會。

不溫杯的話:有的咖啡衝出來之後溫度低一點,負面氣味更少,風味跟餘韻的評定上可能有獲得更正面評價的機會。

以上規則之內,可據豆子和沖煮的實際情況取捨。(我的意思就是:豆子烘的不咋地、沖的不咋地的就別溫杯了)

···········分割線內不要答題··············

題主的疑惑,

1.比賽的意義?

比賽成績反應或者檢驗你的能力,想知道自己的實力去比賽是不二的選擇。已經封神了的,千萬別去比賽,皇帝的新裝才好繼續穿。

準備比賽的過程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短時間高壓力的情景下要去解決各種問題,其實想想就覺得興奮。

賽後拿到評分表跟評審交流,聽評審給你講解評分表的各項分數,對你一定是有幫助的。我在參加2015年wbc世界賽冠軍Sasa的賽後分享會的時候,他講他自己的經歷,從前那斯拉夫移民到澳大利亞,誰都不認識(之前是手球運動員),甚至到開第一家店的時候只買了意式咖啡機和粉,連磨豆機都沒有。他提升自己的途徑就是去比賽,靠比賽完和評審交流提升自己。(因為異國他鄉誰也不認識)

2.比賽是需要團隊的嗎?

是的,需要好的生豆,好的烘焙,好的萃取出品,還有好的服務。

如果你能力足夠兼顧這些,是可以組成一人團隊來贏得比賽的。

有團隊這事一點都不丟人。

一個行業能健康的發展,從業者們可以體面的掙錢養家,優異者獲得大家的認可和尊重,這點非常重要。做為老闆,麾下有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給你拾柴加火;作為新生勢力有人願意推你一把,也要看你情商人品。但是有團隊這事一點都不丟人。(題主要比賽我可以免費幫你烘一次比賽豆哦,前提是你是認真的)

愛好者粉的那些第三波代表,什麼知識分子,樹墩城,藍瓶子,平方英里都是在從生豆到烘焙,從出品到服務都能搞的定定的。這些店有這個能力,也一點不丟人。

評審是扮演著客人,比賽就是還原咖啡館客人消費一杯咖啡的過程。還是從種子到杯子。多看一些比賽的視頻,我相信你會有新體會。

能力到達,或者領先這個領域,苦於沒有好的團隊,也可以參加評審的培訓和考核走進賽場。並不是每個評審都是選手出身,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選手或者評審,但需要通過訓練跟考核,努力一番你始終會找到你適合的角色。

3.參加類似比賽的話:如果實在沒有團隊的話,wce的七項賽事裡面,最適比的是三角杯測了(另外項分別是:手工沖煮,咖啡師,烘焙,拉花,咖啡與烈酒,土耳其咖啡)。最成本最高,要求也最高的比賽是wbc,準備不夠就先不要嘗試了。另外每年只可以報名其中一項比賽。報名了無故放棄的,禁賽三年。

三角杯測比賽的規則也最簡單:一組三杯,兩杯一樣,一杯不一樣的,一共8組限時8分。看誰准,都准看誰快。

這個沒有烘焙師教練,一個人也可以練(當然還是有教練更好),只要你更勤奮的練習就可以。另外也因為這個比賽運氣的成分也更低。你喝得出來就是喝的出來,喝不出來就是喝不出來。

4.瑰夏杯?

自選沖煮中用geisha就能贏的「瑰夏論」。2016年中國賽區wbc冠軍,wbrc亞軍都用的不是geisha。

好不好喝最重要,是不是geisha不重要。要知道瑰夏那麼多,巴拿馬,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哥倫比亞,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等都有瑰夏,那麼多莊園/產區/批次,不是每一支瑰夏杯測的時候都能被喝出來是瑰夏的。瑰夏也不是烘不壞,沖不毀的。即便是一支coe或者scaa杯測分數非常高的瑰夏,糟糕的烘焙和萃取都可以徹底毀了它。

就算團隊厲害,可以給你找的好的生豆,烘好它,再給你一個絕佳的萃取方案,安排台詞和展演的內容。選手自己的技術能力不夠也沒法贏得比賽的。以wbrc的規則而言,決賽的名次不只是決賽自選沖煮的分數高低,是包括之前初賽複賽的總分加和進行排名的。就是說自選豆子再好,初賽的指定沖煮搞不定也不會有好成績。甚至複賽都可能進不去。

我特別愛幫人烘比賽豆。一般來講,初次參加比賽的選手,我都不會推薦他們使用瑰夏。名氣甚大自然價格也傲嬌,用這麼貴的豆子,選手沒有歷練的情況下緊張,發揮失常,甚至會因為不小心犯「外行」的錯誤止步初賽。可惜之餘也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單公斤不到1k的豆子,一個完整訓練流程走下來要近萬塊也很正常。失敗的成本這麼高,用來攢經驗的話,完全沒有必要。

5.贏的了自選沖煮,就一定能贏?

2016年以前的比賽,指定沖煮的指定豆,都是提前1·2天發放的。現在豆是比賽當天安排的規定練習時間才發放給選手的,練習時也只允許選手和教練最多兩人入場。所以,這個指定沖煮的比賽環節,團隊對你幫助不大。制定沖煮滿分100分。自選沖煮滿分140分。

1.初賽排名看總分,總分滿分=100+140

2.複賽排名看總分,總分滿分=140+100+140

如果沒有沖好隨便一杯咖啡的能力,可想而知是贏不了的。

··············分割線內不要答題··············

簡單說說wbrc的部分規則,以這部分為例,因為很多選手在讀規則的時候是跳過很多規則直接看這裡的。當然,每條規則都可以做如此的延伸解讀。

二十多頁的規則包涵了咖啡,水,沖煮器具,磨豆機,等等比賽的定義解釋,賽程安排,異議處理等等,這裡並不會細細解釋,說幾點作為一個讓大家了解比賽的一個側面。

以下引用原文(2016年中國賽區預選賽):

說就是:wbrc的比賽分成兩個部分:指定沖煮,大家都用同樣的豆子;2.自選沖煮;制定沖煮,大家帶自家的豆子,比比看,看誰好喝!

解釋幾點:

1.呈送三杯咖啡每位評審一杯,不是一杯咖啡三個人喝的,更不是一杯咖啡分成三杯。

我想在那個不用稱的時代過來的人,都有過偶然一杯咖啡沖的好喝的經歷。或許可以偶然懵出一杯好喝的咖啡,而懵出三杯都好喝,就需要你有復現的能力了。規則上要是避免這種偶然性的發生(或者儘可能降低)

2.三杯咖啡,品嘗每一杯咖啡的評審是獨立評價的。

每位評審原則上都是以實際的表現來評價的。評審在上場工作之前,會做一輪或者更多的感官校對。就是評審們會在主審(裁判長)的主持下,一起喝同一杯咖啡,然後做出相互獨立的客觀評價,然後每位評審給出自己的各項評分,甚至要說明自己的評分的依據和邏輯,評分高的或者低的都會調整到相應一致的分數,並保證後面的比賽中標準一致。每年評審培訓和考核時,胡元正老師幾乎都會說,你在場上和的一杯咖啡,選手可能準備了三個月之久,你給的分數一定要慎重和客觀。(大概意思)。

另外,每位評審在後場評分時,其實是會相互喝一下同組評審的那杯咖啡,看一下沒杯的表現是否一致。主審雖然不會直接參与評分,但是會記錄每一個細節,喝每一杯咖啡,一天嘗幾十杯這個是很辛苦的。如果你要是作為評審的量分有失偏頗的話,也會對你提出異議。作為評審雖然說可以獨立評價,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你要知道,比賽完還有評審講評的環節,選手拿著你的評分表來找你呢,如果評分任性毫無邏輯的話,不止受到選手質疑,也會收穫其他評審的鄙視的。

3.感官評價上的量化是客觀的前提條件

咖啡是飲料,飲料是用來喝的,比賽的咖啡也得好喝。好喝不是你說好喝就是好喝的。綜合嗅覺/味覺/觸感,評分分為這幾項:

①aroma香氣,②flavor風味,③aftertaste餘韻(餘韻),④acidity酸質,⑤body醇厚度(口腔觸感),⑥balance平衡度,⑦overall整體印象

解釋感官評價的回答有很多了,這就不解釋具體每一項了,總之好喝是什麼好,那一項,有多好?

還有就是按照規則來,注意!七項分數每項滿分是10分,flavor,balance,overall這三項的分數是×2的,總分是100分。

再注意!「×2」的這三項分數不高的話,剩下的分數高也追不回分數。

比方說吧,平時覺得花香果酸的都是妖艷賤貨,只喜歡body厚重,甜苦的低調咖啡,放在評分表上看,body評分高,但是風味評分不高,酸質上強度不夠起評分也不會太高。同時,綜合各項的平衡度分數也不可能高。一下拉低了兩項「×2」的分數,後面的話就不用講了。(這裡省略了烘焙跟沖煮的一些邏輯)

4.指定沖煮,評審是盲審的,甚至你前面一邊沖一邊balabala的講的再大聲,評審聽到了也不會受影響。

5.增進正面體驗的努力:只有自選沖煮時,因為包含展演部分,你的介紹部分才有用。

不過並不是說什麼都有用。有用的是可以增進體驗的內容。

下面是自選沖煮的評分表,taste description,customer service,overall impression三項,其中overall impression的分數是×2的,那麼自選沖煮的總分140分。

taste description:風味描述部分評審喝出來了,你沒講,你講了喝不到都不會有什麼很高的分數。當然,之前有比賽也有連同負面風味一起描述的,而且幾乎全中,你覺得能得什麼分數嗎?4分起評已經是常懷仁慈之心了吧?因為這個介紹的是負面風味,負面風味,負面風味!那就是負面體驗。

customer service:賽場上見過給評審遞杯子時,手抓著杯口的,見過頭髮往濾杯里掉的,見過評審寫,桌上有水;杯子里有水;下壺裡有水的,等等

overall impression:這個涵蓋的內容範圍比較大。沒有親和力,沒有熱情,缺乏眼神交流等等都可以給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對吧?那對評審而言也是一樣的。

就不放評分表了,舉幾個例子好了:

比方說:「我選擇了85度的水溫,提高咖啡的甜度」,這個……你確定這樣不是會更酸嗎?

比方說:「這杯咖啡,喝下去有奶油般的質感」,結果喝了一點也不順滑,也沒有粘稠的包附感,水水的。這肯定不是增進體驗而是讓體驗變遭的吧。

比方說:「我沖煮使用的粉水比是0.06」,結果主審記錄了你18g的粉,沖了315g的水下去。。。

比方說:

「我用篩網篩除了極細粉,增加了咖啡的甜度」

「我用篩網篩除了極細粉,這樣調整粒徑的分布,可以提高咖啡的最佳萃取率,保持乾淨度的同時會增加咖啡的甜度「

你感受下,哪個體驗更好?

海拔,豆種,產區,處理法,年降雨量,年均氣溫這些,大家都會講,而且講了也不見得對應到這杯咖啡的杯中表現,同樣,並不能獲得什麼很好分數。

能耐下性子看這麼多文字內容的,一定是真愛,還不點個贊嗎?

這麼講下去是講不完的,雖然還有非常多的內容想寫下去。如果需要我再繼續吧。

沒有基本的比賽精神,不適合參作為選手參賽,更不適合作為評審近距離接觸。選手,教練,評審;還有每年比賽自己出機票酒店來服務的志願者,每一個人都出於對咖啡行業的熱愛,在各自的位置盡各自的努力,推動這個行業一步步繁榮起來。

而且,不見得做教練的就比選手厲害,做評審的就是比選手牛X。大家都是彼此平等,相親相愛。鬼力亂神云云始終是局外人。

言語里充滿鄙夷與譏諷噴比賽的,你們不尊重業者精益求精的態度和付出的辛苦。

還有些以咖啡為業,嘴上一邊誇耀自己如何深愛這個行業,為了從事這個行業放棄了之前各種高大上的工作的,還請自己對號入座。我想請問你們的邏輯上是如何自洽的?又是如何自處的?

以上,寫給喜歡咖啡的人和這個行業所有孜孜不倦的從業者。


沒有去過wbrc

參加過兩屆雲南杯 一個咖啡館上班的臭洗杯子的

沒有什麼團隊 台詞自己寫 流程自己想想 豆子都是自己淘寶找找 烘焙是找了朋友幫忙的

第一節浙江賽區第二

雲南總決賽八強

第二節上海賽區第三

沒機會去雲南

豆子是關鍵 對流程的表現 豆子的描述 了解 對細節的把握 節奏的控制 等等都是比賽的一部分

評委固然是顧客的角色 但是你並不是普通的吧員 你去比賽一定要專業 你要是把評委當成普通顧客就錯了 專業 專業 專業

然而

並沒有用過瑰夏豆

第一年比賽 用的埃塞的日晒豆子 夢想家 很便宜

到了雲南決賽用的是 荔枝和大提琴 90+的一款水洗豆 也是埃塞種

第二年比賽 用的一隻埃塞的甜瑪麗

表示和瑰夏雖然有關係 但是還是看你水平

我一直很喜歡非洲豆子 特別是埃塞豆 便宜又好喝

雖然我承認 瑰夏很好 風味特別 但我不覺得埃塞豆子比不上它

其次我不覺得 和wbc比會簡單吧 你要一邊製作 一邊講話 按照順序 一邊注水 一邊介紹 你為什麼選擇這個豆子 為什麼用這個器具 為什麼選擇這樣製作方式 等等 保持水流的穩定 考慮的東西 也很多 這些都是計分項

魔鬼都在細節里

有團隊固然很好咯

一個人也未嘗不可啊 沒在怕


這樣的比賽,我不想用什麼證據來證明。我只想提出一個問題,

比賽似乎要求咖啡杯一定要預熱,否則扣分。我只參加過虹吸壺比賽的評判,所以不確定WBRC的規定。

如果是這樣規定的,那這就是一個非常弱智的比賽。


wbrc 也分指定和自選的。

?? (??  ̄?? ̄? )?? ??

指定打好了,

自選也很強,才能有好名次。

指定賽想打好了是很需要實力的,畢竟指定豆一般比較那啥。

被吐槽成 瑰夏杯,怎麼說呢……

不管是wbc 還是wbrc都有這樣……

(的確好豆子在低階的比賽可以幫助晉級)

其實評分的時候也剔除了很大一部分豆子的影響,

用好豆子更多是給評委留下更好的印象,尤其是對於上一組瑰夏你拿個水洗耶加abol可能會……稍微那啥一點。

所以,

就算現在比賽各種瑰夏,不管是 展望紅寶石 還是啥。。。。

你有一個完美的沖煮策略以及對於萃取的理解才是決勝的關鍵……

好豆子只是錦上添花。


高度職能分工與從業層次差異化,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比賽就是比賽 ,日常出品就是日常出品

大多數人已經很幸運了,起碼你有機會喝到冠軍給你做咖啡

別的領域裡,F1車手不會給你開車,舉重冠軍不會給你舉高高的

幾乎沒有一個競賽項目不依賴團隊的憑什麼咖啡就得例外?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f1賽車的比賽,那種車不可能在普通的路上跑,很多機能也不太可能在普通的汽車上實現。但最為最頂級的賽事,她帶來的是未來的可發展性和高度,慢慢的就會從上而下的影響到日常,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提高。

比賽也永遠不是一個人的比賽,就算是獨立選手,在你練習的時候也會有很多朋友在幫助ta。

不管如何,去比一場,不論輸贏。加油!


World of Coffee一共有六種不同的世界級咖啡大賽Championships,形式是每年每個國家出一個代表,參加當年在不同地方的舉行的世界總決賽,比如2017年的世界總決賽就在首爾,11月的Cafe Show。

因為我今年開始經營咖啡,在柏林和奧斯陸都觀看了幾個大賽現場。又仔細研究過過往所有參賽人員的國家和成績,尤其是中國參賽者的成績。

這麼說吧,過去三年所有打入決賽圈的中國選手,都是來自比如重慶、武漢、貴陽、成都、東莞等非北上廣深地區的。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不確定,但估計跟中國國內的賽制選拔有關係。

總體來說,我相信最終突出重圍的人肯定是非常優秀的。然而到底這些拿到國際大獎的人,是不是真的就是世界上最會煮咖啡的人,我覺得不一定。

上一次在柏林著名咖啡館The Barn,跟烘豆師聊了很久。他說,比如Q-Grader(生豆品鑒師)這個資質,很多拿到的人,他都不敢相信,他反而願意相信那些經驗更豐富,卻不一定擁有執照的人。

我們去另一家我們的供應商Kaffeepur,跟義大利老闆聊天的時候,他也說,現在咖啡行業風氣壞了,大多數的咖啡師都是從Barista School集訓出來的,學了幾個月就去參賽,拿獎,拿完獎後辦學校,開咖啡館迅速變現,過於求快和追逐資本的風氣,導致很多咖啡師不能做出真的能打動人的咖啡,就算可以,這個人對於咖啡的了解也是欠缺的。咖啡是一種文化,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需要方方面面的學習與熏陶,才能正確地有效地去傳播和用你的心打動人。

希望國內的咖啡師都能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咖啡的方方面面,做出努力和嘗試,而不只是比賽,拿獎,掙錢,把咖啡當作賺錢的工具。


我覺得比賽是提升技藝的好途徑。但是比賽和日常沖煮是不同的。比賽側重得分點,日常沖煮更注重穩定性和綜合客戶體驗。


利益驅使罷了。當然,比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推薦閱讀:

怎樣把手沖咖啡中的甜味經可能多的萃取出來?
深度探討:咖啡館在賣什麼?
冰滴咖啡和冷萃咖啡的區別?

TAG:咖啡師 | 精品單品咖啡 | 咖啡製作 | 咖啡行業 | 精品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