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陸人基本也能認識大部分繁體字?

我想大部分80/90/00後都是沒接受過專門的繁體字教學的,但是除了極個別一些特別難認,比如擺(擺),又或者一些字形相差太大,比如戰鬥(戰鬥,話說小時候我一直換繁體戰鬥叫戰門來著233)之外,通讀一篇繁體字文章或者用繁體字交流(除了台灣的語言習慣)都是沒問題的,這是為什麼呢


謝邀

看繁體字就是文字學習的重複過程,就像我們小時候字還認不全的時候看書,基本上也是一句話認識個三分之一就能蒙出來大概意思,蒙的多了,自然就記住了。我相信我們現在認這麼多字絕不是小時候學校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教出來的,大部分是學會了方法,自己後天習得的。


並不是認識,你只是根據字的輪廓和上下文的意思對未知字進行猜測,你並不知道繁體字真正的寫法,下面給張圖解釋一下:

請問上面寫的是什麼?

有人會覺得:這不是有病嘛,不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繁體字嘛,這麼簡單就認出來了你要說明什麼?

那麼這真的是繁體字嗎?

其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真正的繁體字應該寫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的寫作「鍊」,鍊煉互為異體)」,圖片中的「鋼」右邊我故意錯寫成「罔」,是個錯別字,「鉄」是「鐵」的異體字,繁體正字是後者,「樣」是簡體字,繁體字應為「樣」,所以上面的字並不是繁體字,而是一個錯別字加一個異體字外加一個簡體字以及一個真正的繁體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我在這裡舉的這個小例子,是想說明除非學過繁體字,其他人能夠閱讀繁體字的文章是通過上下文和字的輪廓進行猜測,至於繁體字實際上的寫法是不太了解的,要是一個句子混入異體字簡體字或者日本新字體,往往是看不出來的,我看到無數人在日本新字體文章下面暢談繁體字是多麼多麼優美,令人噴飯。

當然,如果你接觸過香港台灣地區的影視遊戲的話,可能對繁體字字型了解程度更高,猜字的可能性就更小,更容易發現上圖中的錯誤。

凡是看不懂的都是繁體字:越南喃字

「言」作為偏旁沒有簡化就一定是繁體字,嗯,「翻訳」是繁體字:日本新字體

——————————————————————

以下和本問題無關:

某層沒顯示出來的異體字 @啟蟄

分別是:成、變、就、句、根、要、都


20170828更新:

有的朋友對我的選題和編排方式產生了質疑,我這裡統一解釋一下。作為一個「考試」要全面考察知識點,這份「試題」裡邊每個例子,都是代表了人們認識繁體字的一個方法,反應了不同的認識層次由易到難:

簡單的偏旁替換

港台文化影響和文化輸出(笑話也算是文化吧)

通過讀音猜測

繁體字異體字字靈活應用(需要一定的知識了)

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識別(需要很廣的知識)

所以評論區里出現的「鞦韆」「竈臺」等等,不是因為他們簡單,確實是因為不具備代表性。

以下是原答案:

新增骨灰級試題,祝考生們答題愉快。

認識繁體字完全是看形狀和上下文語境猜出來的,我們先把上下文拿掉,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做下邊的繁體字辭彙識別測試(答案在評論區):

入門級:賞罰

這是繁體字最簡單的一種,所謂的「偏旁類推」由於小時候我們都叫言字旁,貝字旁,所以即便是換了也很容易認出來,這是最簡單的一類。

初級:憂鬱

這個其實是很難識別的繁體字,但是最近台灣烏龜的梗簡直被說爛了,所以沒有那麼難了。簡化字憂是新造的形聲字,郁是同音合併字,這個雖然確實很難出來,但是有了那個笑話,所以只能放在初級。

中級:燦爛

認識這兩個字其實不太容易,首先「燦」字,你會先看「粲」,識別出他是聲旁,確定一下大概讀音(雖然粲不是常用字),「爛」,也是看右邊,將門替換成門後發現右邊是闌,之後確定兩個字大概讀音,才能推測出簡體字。一般人對這個不太常見又替換聲旁的繁體字都是根據讀音和上下文意思才能看出來,否則的話單拿出這兩個字來很多人識別不出來。

高級:沈澱

這個詞百分之八十的人單拿出來給他看的話都會不認識。雖然能讀出來兩個字的讀音,但是很多人仍然一頭霧水。這裡需了解「沈」和「沉」互相通用的情況,而且沈是正字,「澱」字涉及到非常用字的合併簡化。

骨灰級:釁鐘

這個詞難點在於,一般人不一定能認識,就算認識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哪怕是帶著上下文也不一定明白。這個詞是古代的一個儀式,現在早就沒有這個儀式了。在著名的一句話「君子遠庖廚」的典故出處中,那裡的牛羊就是被拉來做這個儀式。這個詞完全是脫離了語境,脫離了時代,加上這個字不常用,所以放到這裡

所以我們識別繁體字,一是靠繁簡同體,二是靠上下文,三是靠形狀猜測,四是靠讀音猜測,五是靠「約定俗成」(比如那個憂鬱)。當你像上邊四個題目一樣,逐步的減少你認知方法,甚至把這個詞語帶離使用場景,識別起來會越來越困難。


一句話裡面只要認識幾個字,其他的連蒙帶猜,也是能看懂的。

雖然有時候會鬧笑話,但大多數時候都是對的。因為你並不是一無所有開始看的,即使不識字的人也會說話,幾十年積累下來的語感、邏輯、背景知識都可以幫助你。

我們的大腦是很牛逼的東西。很多時候,他只要有一個大環境上的提示,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進行分析運算,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當然,我們通常把這叫做直覺。

惡魔的奶爸建議過一種學英語的方式,就是直接看原版書。他有一個分級,選單詞難度不高的小說,使勁看,天天看,看了幾本以後,你就會自然而然發現,很多單詞你已經知道大概意思了。

文言文和繁體字也是一樣,我是靠初中的時候反覆刷《聊齋志異》突破文言文關的,從此以後看我文言文和古代白話基本上沒有障礙。


別人我不知道,我是小學的時候經常被爸爸媽媽關在家裡寫作業,沒有電視看,沒得玩,只有一本繁體豎排的西遊記。。。

我給看完了。。。


因為大陸其實是繁簡併行的。

一些老物件、文物古迹、先人碑文、祖宗牌位、開業牌匾、電影電視道具、字帖、字畫等等,多了去了,就是人民幣上面也有,怎麼可能不認識。


我們大學同學競選班長成功都要感謝TVB,你說呢?……


我也一直很好奇這個問題,後來看到一個回答,說即使我們不認識,但在語境下能順下來,仔細一想,我確實如此。但我有一個同學,典型理科思維的同學,他真的不認識,在KTV唱歌,歌詞都順不下來。


1.小時候看了大量的盜版漫畫,只有繁體字。

2.小時候看香港電影,繁體字,粵語;

3.家裡老人寫繁體字;

4.00年之前有很多商店的招牌都是繁體字;

到目前為止,認識繁體字無障礙,要寫還是有點困難,但簡單的還是可以hold住。

但偶爾也會產生奇怪的認知差異,比方說在台北看到「郵局」第一反應覺得應該讀「陲局」


1,簡化字是由使用繁體字的元明清古人所創,是同一個媽生的,是同一個文字。

2,你能看懂的繁體,在語法、字意上是完全一樣的,只是磚塊不同而已。

如此大陸人也可以靠猜測來推字比如粵語:「我哋識咗好耐,大家嘅屋企人都好熟。我媽咪同媽咪熟過我同」,你不懂粵語的話,能猜出「佢」怎麼發音,什麼意思嗎?不能。而「點證人」這個詞,你沒學過「汙」也可以從「點證人」這三個字推斷出它的意思,是「污點證人」,這就是因為這句話在語法、字義上和普通話簡體字是一樣的。

3,並不是所有簡體字和繁字體都不同。

簡化字只簡化了一些複雜的漢字,簡單的漢字兩者是相同的,從而使繁體字更好被猜中意思。比如「而小烏龜這麼可愛,很多女生都愛養一個小龜」這句話,你會發現大部分字都是簡體字一樣的字,你只需要猜測「烏龜」「養」「愛」「麼」即可。

4,漢字簡化是有固定模式和規律的。

比如貝一律簡化為貝,言一律簡化為訁,那麼財、敗、販或訂、訌、評等你就都認識了。於是一整句繁體字中你認識的字更多了,根據語法和語境,猜測僅剩的那幾個字就更容易了。


簡繁大多有規律相通,識旁識詞句而推出正確結論的情況異常多。

而且大陸繁體並不少,港台所用文字是繁體,日語娛樂文化作品中也有繁體,自身一些古籍和舊一點的書,還有身邊環境中以前也有用繁體,就連一些古代背景的電視劇中牌匾啊啥的也都用的繁體,加之簡化字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和繁體字結構相似的情況也不少,簡體字有部分也和繁體字差不多甚至一樣,所以很多常見的繁體字不認識是不存在的。

隨便舉三個例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華這個字,大陸很多以前招牌啊書籍啊中都相當常見,中華煙包裝上就一直是這個字,不要太簡單;而國……簡直三歲幼稚兒的程度,因為老一點的書籍,那些寫民國的書基本都有這些相關的字,不可能不認識的。

右箭頭→右箭頭=就一個頭,豆頁頭,再不認識一推就出來了,不過我估計這個字很多人單拿出來也能憑直覺猜對。

還有什麼不懂的麼→還有什麼不懂的么=基本上就兩個生字,一個是還,一個是么,么和繁體形象,詞句一推就出來了,還都有走字底,繁體另一個偏旁讀音近huan,通「還huan」,橫豎一看也就猜出來了,第二次看到這兩個字也就完全認識了。

很多都是這樣的情況,所以繁體字除了特別獨立生疏的那些(比如憂鬱→憂鬱,我是學日語認識的),基本是可以做到一目了然的。

而如果讀繁體書多一點的人,比如國內以前出版的繁體書籍,又比如「古籍、文言文、詩詞、書法」等,或者日本、港台的一些書籍,多少都會認識很多繁體字的。

大陸這六十幾年來說實際上並不是完全脫離到棄繁從簡,而是處於主簡旁繁,學用的方便書寫的簡體,但實際上生活中還是有很多繁體的這麼一個過程,而且識簡能旁通繁,就算不會寫也能讀,所以繁體字在大陸這邊是基本不存在什麼閱讀障礙的。

連環畫:

言+寸=討,言字旁的簡化偏旁;弓+長=張,長繁體很多見,比如關雲長,所以弓長張也是一目了然;車+袁=轅,車字旁的簡化偏旁;卓+戈=戟,卓字旁稍有變化,整體幾乎一致;門,太常見。基本上是一目了然。

馬,中國象棋上就是。

「獻」略有區別,但能靠猜和上下推導出來,一方面也屬比較常見的字(古書中的「獻忠、獻上」等)。

唯一問題是圖字,地圖,半猜也能猜出來。

講道理,大陸人身邊繁體字其實不少,買把紙扇上邊都可能寫著錦繡山河、上善若水、寧靜致遠、天道殷勤等詞或是那種一溜的繁體詩詞或者書文 ,怎麼著也得認識幾個了。


畢竟我們不止看過中國人寫繁體字,還看過日本人寫繁體字的好伐?連外國人的繁體字都能認出來,何況中國的啦


首先我得認識簡體字

其次我得對簡體字構成的絕大多數詞語句子已經爛熟於胸了

比如

「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這句話。

我並不認識「團」「結」「萬」「歲」這四個字是啥。

但是我知道這句話

「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所以我通過推理得到

「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實際上是在表達「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這個意思

這樣我就讀懂了這四個繁體字。

再以後呢,我當然就認識這四個繁體字啦。

另外,本來繁體字源頭就在大陸,認識幾個繁體字有啥稀奇的。我還會寫呢。



火星文我都認識,別說繁體字了


我是要感謝金庸……


大家都有這些字典的。

別驚訝好嗎。

還有我讀的第一版《毛澤東選集》

豎版繁體字。

《鋼煉》

我小時候讀的都是繁體書。

《歐陽海之歌》

至少wg時期還是繁體字時期。


天天看香港新聞,不會寫也會看。


高級系統兼容低級系統,反之不能


反對高票答案 @一飛衝天

「其他人能夠閱讀繁體字的文章是通過上下文和字的輪廓進行猜測」

這種認繁體基本靠猜的片面結論。

答主對漢字系統缺乏基本認識,卻來顯擺什麼新體字,異體字,真是逗。

常用漢字也就3000個左右,簡繁完全一樣的先刨去幾百,這些字里包含了大量常用獨體字,比如「了」,「人」。剩下大量有結構的形聲字,表意字,在這些字的識別上偏旁部首的作用非常巨大。

你都猜出「門」了,認得「悶」也需要上下文?你都認得「馬」了,認「媽」還需要猜?見過「悶」和「媽」,認不出「闖」?

常見漢字的偏旁部首一般也生僻不到哪去,集中起來也就幾十個反覆出現。並且簡體簡化局部的多,更改結構的少,偏旁部首的排列跟繁體幾乎沒區別。。一個從來沒見過繁體的人,智商夠高的話,讀繁體的過程中他實際能辨認的繁體字是幾何增加的。毫不誇張的說,一篇800字的繁體高中作文讀完,有意識地記憶下見過的繁體偏旁部首,基本已經認得大半的常用繁體字了。。

這樣認字的缺陷就是容易掉進新體字,異體字這些似是而非的陷阱。但這些東西的存在,根本不妨礙一個知道一些繁體偏旁部首的簡體使用者,有邏輯地推斷沒見過並且無上下文的繁體字,別被誤導了。


推薦閱讀:

白話文對中國文化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房子既想去庫存,又不想降房價,是否有點矛盾?
變成自己的頭像會是怎樣的體驗?
哲學是否有意義?哲學家對社會的貢獻在哪裡?
如何處理好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

TAG:文化 | 交流 | 社會 | 文字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