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到底是不是『蓄水池』?
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人可能覺得應該就是這樣,
但凡有點經濟學知識的人都會覺得很可笑,我們結合資產負債表說說看:1 劉能的資產負債表
無論房子的價格或高、或低,他一定是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不可能到右邊去的。
假設劉能同學看上了一套房子,想從房地產商那裡買,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問問房子多錢?哦,100萬呀,我手裡有20萬。
售樓小妹微微一笑(很傾城)地說,沒關係,你可以從銀行貸款80萬,分期還。好了,此時劉能的資產負債表前後發生了變化。當然,我們假設劉能手裡原先就僅有20萬的財產。買房前,他的資產負債表:買房後,他的資產負債表(記為:劉後表):
我們看,劉能同志的資產負債表在購房前後發生了變化。表面上看,劉能的房子產生了蓄水池的功能,因為在買房前後,他好像把80萬元人民幣留存了。好像是,讓80萬從市場上消失了一樣。實際呢?》非也,非也,此時的房子不僅沒有讓80萬消失,反而讓80萬動起來了!為什麼呢?因為80萬在銀行本來是沒有流動性的,現在有了購房需求,為這80萬製造了流動性。他怎麼體現呢?
具體體現在房地產商的資產負債表裡。2 房地產商的資產負債表
假設房地產商就這麼一套房子,
在房子賣出去之前,房地產商的資產負債表是這樣的的,我不是說房子暴利呀,僅僅是舉例子,大家不要較真裡面的資產和負債的比例問題。好了,房子賣出去以後,我們看看他的資產負債表有什麼變化嗎?在償還負債後,資產負債表可能為(右側表記為:房後表):3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為了簡單,我們簡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假定他就只有100萬資本。
該過程是不斷地往複的,一直持續下去:
最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100+80+ 80*0.8 + 80*0.8*0.8 + 80*0.8*0.8*0.8* +.......=80*(1+0.8+0.8^2+...+0.8^n)還是問問百度答案吧:好了,最後資產負債表右側有:100+80/0.2=100+400萬元這意味著什麼?市場上有新的400萬元了。
哪裡有什麼蓄水池,發動機,而且是永動機那種。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遠目】.yuanmu8,一起愉快地玩耍。首先這個答案不討論房價漲跌的問題,想看到2017房價大跌這樣結論的同學可以退散了,相反本人認為2017年房價保持穩定是大概率事件,至於長遠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接下來回答問題:房地產不是蓄水池,而是放水池,更多的則是起到水管的作用。
可能大家很難理解,這裡簡單說一下。蓄水池的意思是:錢進去,然後沉澱下來。那麼大家都去付錢買房,錢進去了,不應當是蓄水池么?
但是這裡我們注意到,當老百姓花錢買房的時候,錢並沒有消失或者儲藏,而是轉給了其他人,如房地產商(新房)、前任房主(二手房)。因此,房地產只完成了資金轉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錢並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主人。
考慮到貸款的因素,房地產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放水池。因為它將銀行中的存款也調動出來,交給了房地產商和有房個人。房地產起到了將分散的資金從老百姓的手裡轉移到開發商手裡,甚至更惡劣一點,將老百姓未來的收入(還貸)轉移到現在的房地產手裡。客觀上形成了寡頭資本者。(至於寡頭資本壟斷化,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房地產只是一個將大多數人的錢轉移給少數人的工具,並不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因此,房地產並不是防止通貨膨脹的工具,他僅僅完成了資金的集中化,寡頭化,形成了擁有龐大資金的群體。王健林等人的資本增值速度完全不可能是通過工資買房者的工資積累形成的,一定是通過吸收貸款買房者的貸款積累形成的。
那麼,為什麼國家禁炒房之後,蔥姜蒜糖油豆等價格會高企呢。這主要是因為擁有龐大資金的群體需要資本的保值增值而導致的。至於炒糧,只是適逢其會而已。至於很多人認為錢在大多數人手裡大家會去炒日用品,炒糧食,而交給資本寡頭他們能利用這些錢搞創新造福全人類,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也不知道這種說法是真是假。
高贊答案 @鄒叔的任性 的地產鏈循環存在部分問題。問題在我們國家的政府是不需要將稅收交給銀行的,相反,政府融資才是常態,因此,地產鏈不存在循環,地產只是放水池。
高贊答案 @DONT給出了很好的推導,但是其忽視了房地產效應中,資本從多數人手裡集中到少數寡頭的作用。而這個作用,我認為是要高於流動性釋放的。按照原始經濟學的觀點,資源的稀缺程度會提高資源擁有者的議價能力,從而導致超額收益。而房地產效應更多程度上來源於寡頭化的資本。
2017年2月6日補充
@Black Tom 回答的引用中,匿名用戶的回答不正確。因為房市與股市一樣並沒有沉澱資金的概念。業主花了100萬買了房子,這100萬是否沉澱在業主手裡?並不是,這100萬到了開發商手裡。開發商花了1個億購買土地,這1個億是否沉澱在土地中?並沒有,這1個億到了政府的手裡。其論據是錯誤的。
@Black Tom 所引用的答案中, @硫代硫酸鈉 極有創意的提出:房地產的長交易周期延緩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即在貨幣投放量一定的情況下,投放到房地產市場中流通到其他領域的周期較長,因而可以認為是蓄水作用。
然而,這就牽扯到貨幣投放的方式。目前,我國的貨幣投放方式主要是通過信貸和結匯兩種方式,結匯的貨幣投放與房地產無關,而且按照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通過結匯投放的貨幣量將不會太大。
因此我們按照 @硫代硫酸鈉的觀點,看一下信貸投放的貨幣總量。考慮到我國目前信貸投放情況,房貸是信貸中的黃金項目(如何看待 2016 年 7 月人民幣貸款增加額全部為房貸,而非金融企業貸款不增反減?),而相反,實體行業的潛在信貸投放量比較小。因此,如果採用政策性限貸將信貸投放從房貸轉移到其他信貸領域,其他信貸的成本也並不會下降,總體投放的貨幣總量會減小。因此,其貨幣投放量固定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現在最令我憂心的是房地產蓄水池的稱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而房地產本質是水管/放水池的概念卻並不為大眾所知。目前,債務集中在多數人手中,而現金則集中在少數資本寡頭手中。儘管目前來看,大多數人身上所背債務並不多(2010-2017買房的畢竟是特例,更多人是農民自住/福利/拆遷/全款),然而這個趨勢卻令人憂心。
按照信貸周期的觀點,當大多數人身背債務時,就是整個金融系統穩定性降低、系統性風險增高的時候,金融系統抗風險的能力和手段將大大降低。此時,一個小小的擾動將有可能帶來全面的崩盤。正如SARS對香港樓市的打擊一樣,未來的擾動未必來自金融系統(房債/股災等),而是我們壓根猜都猜不到的黑天鵝事件,包括但不限於:恐怖主義襲擊(ISIS),外貿和匯率糾紛(特朗普),邊境衝突(杜特爾特、韓國)等。正如薩拉熱窩壓根不是一戰的原因一樣,未來的某些小黑天鵝事件很可能將會引發金融系統的大變革。當然,按照現在的情況,居民口的風險只是高位,考慮到人口最多的90後才剛剛踏入工作崗位,還有加倉的機會。
PS:很多人不清楚我為什麼說限制炒房之後糧價高企,我針對的是兩次限購令之後實際出現的情況。中國人均這麼窮為何物價反而比歐美還貴很多? - 紫色的股的回答 - 知乎。有人認為是炒房資金流出房地產行業會帶來全行業消費品的暴漲,我的觀點是因為資本從多數人手裡轉入少數人手裡後必然會出現「炒·」的行為。至於炒的是什麼,則與當時的經濟情況相關。正如第一次蒜你狠之後接的是豆你玩,然而這次國際糧食市場導致豆你玩並沒有出現,恰恰說明這僅僅是寡頭資本的炒作,而非所謂大家有錢之後瘋狂購物導致的全行業暴漲。至於為什麼大家這麼認為,是因為其他的「炒*」大家沒聽說過而已。是的。蓄的都是腦子進的水。
站在工作的角度,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曾經也糾結過,房地產算不算是蓄水池!
後來相通了,簡單談一下自己的想法,覺得有用的朋友請給點鼓勵,關注+點贊,謝謝!
房地產,就算不是蓄水池,也是蓄水池的工具,且是多功能的工具;
表面看,它有短期的抽水蓄水功能;
往深看,它有短期的印鈔造水功能;
再深究,是推動水循環的動力系統;
抽水蓄水功能,不用詳加解釋,很明白的;
假如一個樓盤15億元拍的土地,加5億元的建築成本,賣30億的話;這30億就抽取了估計1000個家庭過去以及未來的財富;
當然,這個樓盤賣房的30億可能有10億要還拿地時銀行的貸款,可能有5億要繳納稅費,剩餘15億是開發商的成本及利潤;
姑且算這個樓盤是個大水泵,這個泵抽上來的30億分布在3個水池裡,政府、銀行、開發商;
為什麼說是短期的蓄水呢?
開發商部分,資金到位拿地再建房售房,一個周期3~5年甚至更久,這部分水循環掉的時間周期算短期蓄水;
政府賣地及稅收部分資金,再投入市場周期本人並不清楚,如果投資大型基建的話,周期應該不會比房產開發周期短;
銀行部分,本來就是自己放水給開發商拿地的,很快也會再次放給開發商拿地、放給個人購房、給企業生產……
至於房地產印鈔造水功能:
一個樓盤賣30億,可能有10~20億的資金來自銀行貸款,等於市場直接增多了10~20億資金;
如果算15億,按4倍貨幣乘數算,未來市場會增多貨幣15*4=60億;
不過這15億資金以購房者的名義直接蓄到開發商的水池裡,且需要購房者未來的資金償還;並不會在短期內擴張到60億;
碼字不易,有空再續,歡迎關注討論……
廣告:有考慮在上海買房的朋友,希望支持本人工作,個人主頁有號碼和微信;蓄水池只是一方面,房地產還是造水機,現代社會是信用社會,金融市場可以創造貨幣,房地產市場就有這麼個功能,房價上漲和投資收益率的上漲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房地產,同樣一套房銀行不斷按揭轉按揭,轉一次就創造出更多的貨幣。貨幣乘數效應還特別明顯,因為房地產帶動幾十個上下游產業。
要看你怎麼理解「蓄水池」了
只進不出?大進小出?小近大出?第三種應該無法蓄水了
一個人買房,無論是現金還是銀行貸款,最終都流向開發商。
而開發商則把售房款用於支付買地款和建築成本。
政府收到賣地款不會閑著,而是花出去,從而讓這些流動性最終又回到銀行系統的循環之中,變成存款然後再轉換為新的貸款。
房地產如果現金購買,那只是在銀行不同存款賬戶之間的轉移,不會影響流動性,錢沒有躺著不動。
如果用貸款購買,則銀行發出了貸款,創造了新的信用,增發了貨幣,增加了流動性。
所以房地產並沒有作為蓄水池「吸收」流動性,買房的錢沒消失,也沒有固化,而是回到了銀行系統參與循環。
與一般人的直覺恰恰相反,房地產行業(包括開發商和買房者)的借貸行為其實是信用創造的核心和關鍵。
房地產行業的借貸行為增發了貨幣,卻根本沒有蓄水池的作用。
因為流動性並沒有在房地產中固化停滯,沒有靜止(蓄),沒有留存(蓄),而是不斷參與銀行系統的信用系統,增發貨幣。
由此....房地產並沒有破壞流動性。與之相反,房地產反而是創造流動性的一個重要環節。
但是.............如果按揭占貸款比例過大,就變成了,買房的的錢給了賣房人,賣房人的錢又去買新的房,地產商又拿著錢還給銀行,銀行又將錢帶給買房者,由此,如果不動產貸款比例很高,確實又成了蓄水池...
http://weixin.qq.com/r/yT8nP_PET74wradc92rb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要被人忽悠了
對於一線城市而言,房地產就是抽水機,源源不斷的把財富從小城市抽到一線城市。相對於一線城市龐大的人口和龐大的新增人口而言,每年新增住宅用地卻少的可憐。這樣一來,二手房的交易便成了房地產市場的主流。現在高企的房價,幾乎已經斷絕了年輕人自力更生買房的所有希望。所以新入滬的年輕人想買房安家,只能依靠家裡的資助。每個小城市的普通家庭都要拿出上百萬來為房子交首付,於是財富便從本來就貧瘠的小城市,源源不斷地流向富裕的一線城市了。現在的一線城市,就是靠吸小城市的血在不斷生長,不僅是吸取財富,更重要的是吸取人口。
房地產業當然成為了蓄水池。只不過進到池子里的錢沒有成為死庫容,而是在池子里自己轉著玩啦。前面所有的答案都是靜態的分析,認為所有的錢都是有進有出的,房地產只是過到手。但是從動態來看,在一段時間內,進入房地產業的資金遠大於流出的。冗餘的資金在購房者、房地產商、銀行之間不斷滾動,新資本不斷進入,越滾越大。從宏觀上看,固定資產投資在這十幾年中增速嚇人,08年以前相當部分的超發貨幣被房地產業吸收而沒有進入消費市場推高cpi。這也說明了蓄水池的效果。最簡單的分析就是,房地產行業近年的極速擴張,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他這錢多了,別人錢自然就相對少了。
房地產是貨幣蓄水池。
房價越高,想買房或者想換房的人,賬戶上就要積攢越多的錢不能用於消費,至少首付錢要攢夠啊,這就會把天量貨幣給凍結在銀行賬戶里了,這就是蓄水效果。
而且每年攢夠錢真正買房的人是少數,默默攢錢還不夠買房的人才是大多數
至於住宅購買交易發生後,我倒覺得蓄水效果不大,錢僅僅是從一個賬戶流動到另一個賬戶而已,並沒有被央行收回去。反對高票一二的答案。正如 @華旭橋 所說,高票答案講的是「信貸的創造過程,把任何一項資產帶入到那個場景都能創造這樣的過程」。房子可以創造貨幣,但題主問的並非這個過程。首先,問題是,房地產到底是不是「蓄水池」。這裡需要先明確這個問題是什麼,即就社會整體資金而言,房地產產業能否起到截流資金的作用。參考閱讀:貨幣蓄水池的邏輯性在哪? - 中國 - 知乎高票回答中提到了房地產行業的貨幣創造功能,這一點與嶺峰資本的觀點是類似的,強調正反饋機制與信用擴張。原文傳送:房地產到底是不是「蓄水池」-華爾街見聞
。。。
房地產的作用
房地產是否吸收了流動性?一個人買房,無論是現金還是銀行貸款,最終都流向開發商。而開發商則把售房款用於支付買地款和建築成本。政府收到賣地款不會閑著,而是花出去,從而讓這些流動性最終又回到銀行系統的循環之中,變成存款然後再轉換為新的貸款。房地產如果現金購買,那只是在銀行不同存款賬戶之間的轉移,不會影響流動性。房地產如果用貸款購買,則銀行發出了貸款,創造了新的信用,增發了貨幣,增加了流動性,推動了銀行系統的正反饋循環。所以房地產並沒有作為蓄水池「吸收」流動性,買房的錢沒消失,也沒有固化,而是回到了銀行系統參與正反饋循環。與一般人的直覺恰恰相反,房地產行業(包括開發商和買房者)的借貸行為其實是信用創造的核心和關鍵。房地產行業的借貸行為增發了貨幣,卻根本沒有蓄水池的作用。
總之,房地產是信用創造的重要環節。流動性並沒有在房地產中固化停滯,而是不斷參與銀行系統的正反饋信用創造,增發貨幣。因此,房地產並沒有吸收流動性。與之相反,房地產反而是創造流動性的一個重要環節。
PS. 前面回答中曾有人引用了某圖片作為回答素材,該圖片來源於本文。
此前評論中有人提到了當年天涯的帖子,那我就當一下搬運工把原文的部分貼出來,如果想認真了解下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清楚整個邏輯的前因後果,僅憑直覺然後把原觀點批判一番,可能還不太夠。原文傳送: 〖天涯頭條〗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經濟真相(第3頁)_經濟論壇_天涯論壇總結起來,當房地產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後,房地產內部具有自發的貨幣創造過程。然而,這一過程(至少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在房地產行業內部而無法擴展到其它領域(如消費品領域),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房地產行業是具有「蓄水池」功能的。高票答案邏輯鏈上的一個空缺在於,通過銀行體系,房地產行業的資金能在多大程度上進入居民儲蓄與消費體系。如果我們承認房地產具有蓄水池,或者是部分的蓄水池功能的話,一些衍生出來的問題則是,這一蓄水池有多大?能用多久?當前是否成為了「堰塞湖」?或者順著 @汪蕭蕭 的觀點,有多少貨幣進入房地產行業,又有多少貨幣流出房地產行業?是否在某一天房地產價格會表現出股災時的上證指數一樣的形態? 喔,這都些是無解的問題。恭喜一系列經濟學家前赴後繼地預言中國房地產的崩盤,然後取得了一系列失敗。畢竟在短期內,市場都是非均衡的;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
現在兄弟把經濟3架馬車都一一做了分析,問題就出來了。對於宏觀管理層而言,保增長與控通脹似乎已經成為不可兼顧的2難選擇:保增長還是控通脹? 如果要保增長:則放開房地產市場調控、貨幣政策寬鬆化、人民幣貶值——結果,貨幣流動性進一步泛濫,通貨膨脹加劇,甚至很可能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一旦通貨膨脹持續加劇,市場形成恐慌,想想32萬億居民存款,只要5萬億進入民生領域……(這個結果已經有經濟學家做了推算,只要5萬億進入民生領域,我們的生活必須品立刻上漲100倍!文盲們,這還真不是在嚇你) 如果要控通脹:則貨幣政策從緊,人民幣繼續升值——結果,製造業大面積破產,經濟一蹶不振。。。。這個坑是什麼? 這個坑就是建立貨幣蓄水池來容納超發的貨幣。好了,這裡兄弟就可以完整的描述一下管理層的執政思路:即保增長的前提下,建立貨幣蓄水池緩解通貨膨脹壓力,通過空間換時間,最終實現結構調整,產業的升級的目標。 嗯,很完美的思路。但是,必須提醒文盲們的是,貨幣蓄水池只能緩解通貨膨脹,不能解決通貨膨脹,是治標不是治本。 中國通貨膨脹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位數的CPI將在未來10年內悄悄偷走我們大部分財富。如果我們想保護好自己幾十年的勞動果實,就必須學會投資與理財。其中存銀行與買股票是最不贊成的投資理財模式。(提示:別相信統計局的數據與主流權威媒介報道) 所以通脹時代最緊迫任務是:保衛我們的財富——這個話題我在後面展開,現在,先讓我們梳理一下,這個貨幣蓄水池是怎麼建立的?通俗的說,就是過去管理層怎麼挖坑,現在在挖什麼坑,未來會挖什麼坑,不把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搞清楚,文盲們就很難理解天朝經濟的發展脈絡,更談不上預測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或者怎樣保衛我們的財富。 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是92年(同比增長31.3%),93年(同比增長37.3%),94年(同比增長34.5%),由於缺乏吸納貨幣的蓄水池,很快在94年出現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國家公布的CPI數據就已經接近25%。所以94年後,國家管理層痛定思痛,開始了宏觀建「坑」的歷程。 第一個階段貨幣蓄水池(1994年—2000年)就是讓民生產業市場化(教育、醫療、房子)。這個坑但是確實是效果顯著,不但飛快吸納了超發的貨幣,控制了通貨膨脹,還啟動了內需。 但是,用綁架民生產業市場化來拉動內需或者是建立吸納超發貨幣的後果是極其惡劣的,短短10幾年時間,普通老百姓很快就發現自己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於是民怨沸騰消費愈加低迷,拉動經濟越來越依賴投資和出口,形成經濟上的惡性循環。 第二個階段貨幣蓄水池(2000年—2011年),是股市與房市。首先我來談談股市,天朝的股市好啊,至少在3個層面為管理層分憂解難。第一是為虧損的國有企業買單,在90年代虧損的國有企業是中央財政買單,這讓中央財政不堪重負,幾乎陷入快要崩潰的地步,後來老朱弄了個分稅制——稅收中央拿大頭,逼著地方成了吃飯財政——才算緩了口氣,但還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股市一出來,問題解決了,虧損國有企業由股民買單了。2000年3.15老朱答記者問時是這樣說的:「中國的股票市場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於國有企業的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文盲們在炒股票前建議學習這段話,至少10遍。 第二就是貨幣蓄水池了。資料,美國股市擴容到800隻股票,用了100年,香港股市擴容到800隻股票也用了33年,中國用了20年時間,已經發行了2000多隻股票————文盲們在炒股票前建議學習這些數據,至少10遍。 第三,就更不得了,吸納超發的貨幣再蒸發掉。資料:從2003年開始,中國外匯儲備節節攀升,貨幣供應也越發難以控制,2003年我國貨幣供應21.92萬億元,到2007年已經達到40.34萬億元,於是2007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壓力空前巨大。這使得通過股市蒸發財富,消滅購買力成了重要的選項,隨後中國股市慘烈大跌,到2008年10月,深滬2市蒸發的市值已經超過20萬億元!無數升斗小民數十年積累的財富被洗劫一空,但,通貨膨脹卻總算抑制住了。 提醒:2007年5月首先是豬肉價格飛快突破20元大關,5月30日,股市突然慘烈大跌,時間節點上驚人的重合耐人尋味。2010年開始物價一路攀升,股市也連連下跌,慘不忍睹。 結論:在通脹壓力巨大的時候,股市不可能出現牛市(想一想,如果牛市了,股民解套了把資金投向民生領域,通貨膨脹更加無法控制),所以,在你生活壓力最大的時候,往往股票都只能割肉——很殘酷,卻是真實的經濟真相。所以,炒股票研究什麼K線圖還不如關注豬肉的價格走勢——文盲們在炒股票前建議學習這段話,至少10遍。 好吧,我承認,天朝的股市不僅僅是一個貨幣蓄水池,它還是一口鍋,嗯,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蒸發財富的鍋。(好吧,我承認,全世界的股市都有在關鍵時刻做鍋的職能,原因很簡單——貨幣超發,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超發的貨幣找不到出路時就只能蒸發掉)
實際上是蓄水池!這裡的蓄水不是說錢沉在了這裡,不流動了,而是說錢只在與房地產相關的幾方之間進行閉環流動。有高票答案說房地產通過信貸實際上產生了流動性,但這種流動性是假流動,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流動。這種流動是房地產通過信貸從央行這個大水庫里引來了水,然後水只是央行向房地產行業流動,以及在與房地產相關的幾方流動。也有人說,參與房地產的幾方拿到錢後會進行其它的投資,打破這種閉環,導致房地產會增加錢的流動性,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假設你是房地產交易過程中的獲利方,有了大筆的錢,你會繼續買房呢,還是炒股呢,還是投資實業呢?
高票答案說的,我覺得更像是信貸的創造過程,把任何一項資產帶入到那個場景都能創造這樣的過程。我也贊成房子確實也創造貨幣。但我覺得題主所說的應該不是這個過程,而應該是如果劉能的100萬都是自己的而想做資產配置的話,選擇什麼資產。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房地產確實也算是一個儲水池。因為如果假設貨幣乘數固定,再加上我國之前的貨幣增速。無處釋放的流動性必然會推高各種資產的價格,這也是為何美林時鐘在我國成了美林電風扇。當然可以說沒有房地產,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信貸,但是國家要保增長,信貸量肯定會維持。即便不在房產上加槓桿,其他地方也會有。或者推高通脹。所以要考慮儲水池效應,我覺得房地產還是有的。
我覺得房地產把其他行業的錢都賺走了,就像挖井取水一樣,一下子把水全抽幹了
假如你辛辛苦苦10年可以攢下100萬,買套房80萬,那你就有還有20萬會考慮買輛車,但是如果房價100萬,那你本來考慮買車的現在也沒錢買了,考慮買新家電的也沒錢買了,考慮買什麼都沒錢了,對於大部分行業來說是巨大的打擊,炒房團賺錢了可能會買幾輛車,但會買幾台電視幾台空調幾台電腦一天吃七八頓嗎?有點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人可能覺得應該就是這樣,
但凡真正學過經濟學知識的人都會覺得很可笑:房地產不是高能貨幣,到哪產生乘數效應?-----------------------------------------------------------------------有時候真的不知道知乎到底對傳播知識是有益還是有害。我不是針對 @DONT,但是怕就怕這些一知半解的「大v」,在這裡誤導大眾。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房地產既充當了貨幣創造的發動機,也充當了貨幣的「蓄水池」,但是這個「蓄水池」的意思並不是說就把貨幣堵在裡面了,貨幣的流通仍然是自由的,只是政府、企業和民眾的意願推動了貨幣留在房地產這個大行業裡面。
至於為什麼這樣講,且聽我一一道來。
為了便於說明,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模型,解釋一下結論。
先上一張極度簡化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我們假設有購房者A B C 三人,一家商業銀行與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同時還假設商業銀行的庫存資金是充足的,不需要找央行進行再貸款,所以先不考慮央行。A 是儲戶不買房,B是貸款買房者,C是全款買房者。A 儲蓄了一千萬現金做定存,存在銀行里,相當於銀行的負債端的「對非金融機構及住戶負債」增加1000萬,同時資產端的庫存現金增加1000萬。B 購買一套房子價值八百萬,首付兩百萬後向銀行貸款六百萬。此時,銀行用A的存款貸款給B作為房貸,A的賬戶存款餘額並沒有發生變化,B的存款額度變少了兩百萬(首付款支出),這200萬划到了房地產開發商的賬戶。同時,剩下的600萬在負債端體現為房地產開發商的存款再增加600萬,在資產端體現為對非金融機構債權增加600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仍然是平衡的,但是資產和負債都增加了600萬,這就是由於信貸過程而產生的資產負債表膨脹。
信貸行為本身創造貨幣,但是這個貨幣不是M0,在B貸款買房的過程中,市場上的流通貨幣總量沒有發生變化。信貸行為創造了M2,即廣義貨幣量,以「對非金融機構債權」的方式體現。
而同樣買一套價值八百萬的房子,C是全款購房者沒有使用銀行信貸,C的存款額度減少八百萬,房地產開發商的存款增加八百萬。整個系統的貨幣總量並沒有發生變化。
但是整個過程里,是不是八百萬錢就和房子永久捆綁在一起,八百萬變成了房子,像池子一樣把貨幣給吸住了呢?當然不是這樣,新創造的M2以「對非金融機構債權」的方式躺在銀行里,銀行可以進行下一輪的借貸,繼續創造新的貨幣。而房地產商也可以從銀行把錢取出來,用來發放工資、購買原材料、進行商業運作,也開始新一輪的房地產創造。
但是又為什麼說房地產充當了一定的「蓄水池」呢?是因為如果房價一直處於上漲趨勢,開發商願意繼續投資,人民樂意繼續買房,這部分創造的M2就會一直留在房地產行業,而不會流向其他行業。房地產開發商會把錢留在銀行,準備進行下一輪建設;人民不會把大量的錢花在其他地方,而是仍然攢錢買房。但是這個過程中,貨幣仍然是自由流動的,什麼時候你不想把錢留著買房了,房地產商也不想再建房了,你大可以去銀行把錢取出來花到其他地方。
所以如果哪天房地產看跌了,它就很難再充當「蓄水池」的作用了。那個時候,天量的資金湧入其他行業,可以想像下會造成多大的後果。
上面那個模型是個極度簡化的模型,等有空的時候再發一個考慮了央行、政府、土地和外匯的更詳細的模型吧。當然是蓄水池,一幫人拿貨幣傳導和存款準備金率來解釋半天,真想不通你們怎麼學的經濟學,只有點常識就來裝逼。1.房子也是一般商品,是貨幣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央行可以通過存款準備金率來調節M2。2.你們考慮房子交易稅費了嗎?政府在交易過程拿走多少,這些錢可以通過財政政策來投放社會,收走的是老百姓的社會流動性。這兩條還不能說明為什麼是蓄水池嗎?3.再說明白點,第一點是貨幣政策,第二點是財政政策。政府通過這兩點來調控宏觀經濟,而房地產是政府運用最熟練、手段最多、成果最有效的行業。不但是蓄水池,政府的屎尿都在裡面。 4.你們要明白蓄水池,蓄的是什麼?是大量的外匯占款,外匯占款的很大一部分並不是中國居民的財富。最高峰的4萬億美元高能貨幣,這是將近150萬億的M2,除了房地產和股市,還有什麼能吸收這麼多錢?好了,天機泄漏太多,要是這個問題你還沒想明白,還在其他答案轉圈圈,那就智商堪憂了。洽洽
蓄水池:任何市場都是蓄水池。
經濟本身主要是由一個又一個市場共同來構成的,資產市場、人才市場、家電市場、服裝市場……每一個市場都是蓄水池。因為只要是市場,中間有不間斷的交易,那麼就有相應價值的貨幣在承載著這些交易,從這個角度講,就都相當於一個又一個池子,裡面裝著水(貨幣)。需要注意的是:「蓄水量」=交易量;與存量無關。舉例來說,一個地區有10000套成品房,但是每月的交易量只有1套,且成交價為20萬,則,這個所謂的「池子」其容量最多就只有差不多20萬,而不是10000*20萬大小!房地產市場當然是蓄水池,人們關注它,主要是因為這個池子(交易量*交易金額)足夠地大!放水管:任何貸款都是放水管。
水其實是指流動性。這裡稱「流動性」,而不稱「貨幣」,不是因為裝逼,而是因為這個稱呼更準確!流動性不只是包括法幣,它實際上包括了從實物資產(貴金屬、地產等)到法幣(人民幣、各類外幣等)的一整個體系,股票、債券什麼的都在其中。整個金融行業的作用主要在於資金融通,換句話說——把低流動性資產兌換成高流動性資產,然後賺取中間的差價!比如以流動性較低的房地產為抵押,貸款人民幣;比如以流動性較低的外匯換取高流動性的人民幣。好了,題主的問題有解了!有貸款產生的房地產交易,是在創造流動性,相當於放水管。而全款交易的房地產,是在吸納流動性,相當於蓄水池。實際上,普通居民買房,其貸款比率比我們想像的要小一些,另外,房地產市場本身能帶動一大批周邊市場的交易規模,蓄水池的作用更明顯。至於企業,特別是用地產來融資的企業,那就另說了。之前有個匿名的朋友回答得很好,下面還有人回復說這不就是蓄水池嗎?
對,如果你非要說,那麼也算蓄水池,只是你把自己的那瓢水倒進了別人家的蓄水池而已。這也算是蓄水池。
所以另一個答主說的也對,關鍵看你怎麼理解蓄水池的概念了。
從功能來說,匿名的朋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房地產就是把大部分人的錢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的工具而已。「蓄水池」是什麼?要辯證的去看,去理解。
從非平衡性通脹角度來說,量化寬鬆政策並沒有使社會上所有的標價物等比例上升。即超發的貨幣,使得房價上升比例超過大多數其他可標價的國民財富。
那麼房產作為一項國民財富,在以國民財富貨幣計量體系中的比例不斷擴大(百分之七八十)。貨幣刺激了經濟,部分刺激了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超發的貨幣也給房產帶來了貨幣現象的高水平通脹。從貨幣計量財富的角度來說,房地產是蓄水池。總的來說,現在我國的房地產是信貸創造的放水池,是量化寬鬆政策下貨幣計量體系國民財富的蓄水池推薦閱讀:
※為何2016-1-29日本出現負利率後,日元反而走強了?
※歐洲列強當時從殖民地掠奪回來那麼多的黃金白銀,有沒有引起通貨膨脹?
※中國古人使用銀兩交易時,怎樣準確計算價值?
※為什麼稱弗里德曼為貨幣主義,一直以為他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跟貨幣主義的關係是?
※為什麼日本經濟很容易受到經濟危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