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冷凍離我們有多遠?
春節放假,閑暇在家,無意間看到了鳳凰山東網站對人體冷凍專家Aaron Drake的專訪報道。
瀏覽之餘,感受頗深,本來遙不可及的前沿技術,就這麼真真切切來到了我們身邊。
本人和Aaron也是老朋友了,相識多年,因為2015年完成了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手術,Aaron被國內人體冷凍技術粉所熟知。
而我瀏覽知乎有一段時間,對人體冷凍的眾多帖子都有所觀摩。在此也想借知乎這個平台,簡單談一談Aaron來中國的原因以及我心中的人體冷凍技術。
Aaron Drake畢業於美國克萊頓大學醫學院臨床心臟外科及外科院前急救專業。這是一個由美國政府出資,用於培養心臟外科體外循環灌注和外科院前急救的高技術醫療人才的專業課程。在克萊頓大學畢業後,Aaron在鳳凰城急救中心作為首席急救專家工作了20年,為中心培養了院前急救人才100多名,同時積累了心臟外科體外循環灌注和外科院前急救領域豐富的經驗。在2009年,Aaron被Alcor聘請成為他們的臨床中心主任,為Alcor在專業低溫外科手術研究領域培養了專業團隊、外科醫生及應急響應人員;其二,對Alcor正在使用的低溫灌流技術進行了技術改進;其三利用Aaron專業的診斷治療經驗來幫助評估客戶身體情況來確定手術方案及時間。為了能更進一步的提高自己在低溫醫學領域的造詣,同時更精確地實施操作人體冷凍的體外灌注手術,Aaron師從steven Harris博士(美國著名的心外科專家),學習研究體外循環灌注手術技術。另外在人體冷凍手術操作中對神經系統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因此Aaron又向Jose Kanshepolsky博士學習神經外科低溫保護技術和外科手術,並在美國最著名的Barrow Neurological醫院學習交流。在Alcor工作的7年間,Aaron進行了70多例人體冷凍手術。此外,還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葡萄牙和泰國等國家培訓相關工作人員。
2015年,重慶女作家杜虹女士向Alcor發出申請,要求去世後冷凍自己。同年5月下旬,在杜虹女士病危之際,Aaron帶領Alcor醫療團隊來到北京,完成冷凍手術,杜女士也成為Alcor第一位中國冷凍病人。
杜虹事件在國內被廣泛報道後,Aaron接到了很多來自中國的電話:有想要成為會員並在去世後冷凍自己的;有尋求合作的;有想了解冷凍過程等細節;頓時他感慨到在東方傳統思想中,前世來生、長生不老仍然是許多中國人心目中的夙願,他認為冷凍技術也許更加符合東方傳統觀念。結合Aaron在以前某屆世界低溫醫學大會上聽取了一個關於中國低溫醫學研究成果的報告,了解到中國低溫醫學和低溫凍存技術發展迅速,讓他想到,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在此領域中國將引領世界。
2015年,Aaron多次受邀到山東某研究院進行參觀交流,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深入洽談,Aaron看到作為一家致力於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等採集、製備、凍存、復甦和臨床應用研究的高新技術生物領域機構,在低溫醫學領域中已經取得較大成就,Aaron對在中國推動人體組織器官低溫冷凍技術充滿信心和期待。
於是,在2016年4月,Aaron正式加入山東某研究院開始在中國推廣這一極具挑戰卻充滿夢想的偉大研究計劃。
記得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可惜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蒙昧卻又即將開化的時代。我多麼渴望先進的科技,可以將我保存和延續,讓我一百年後睜開眼,再看看這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而本傑明沒有想到,他所期許的科技,眼下正悄然逼近。
對於人體冷凍技術,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對,也有許多人當做天方夜譚一樣的談資。我們尊重每個人的觀點,但也請大家尊重這一項前沿技術。雖然,至今為止還沒有人被成功復活,無法直接證明冷凍的有效性,但也沒有人、沒有證據能證明它的不可能性。對於杜虹女士等人體冷凍的擁躉者和實踐者,我們更應該向她們的勇氣致敬。在這個浮躁而又平庸的時代,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一生都在循規蹈矩。對待生活,大多數人喪失了精緻的審美能力;對待世界,大多數人放棄了探索的勇氣。而杜虹等冷凍人的選擇讓自己的死亡駐留一絲懸念,她們把自己的遺體奉獻給了科學,用自己畢生的積蓄促進了科幻與現實二者的彌合。所以無論50年後會發生什麼,我們都有理由為之前的先行者,為自己的信仰保駕護航,竭盡全力。
對於人體冷凍技術,有些人只推崇美國的人體冷凍機構,認為國外的才是最好的。但殊不知,如今國內的低溫醫學領域技術發展迅猛,不管冷凍保護劑還是降溫設備都比國外強了不知多少倍。國外的灌流手術還是停留在開胸手術的方式,國內技術已經開始做從股動脈和頸動脈進行插管!希望更多的人還是不要盲目的認為只有國外的好,人體冷凍技術來自於美國不可否認,但是國內有更先進的技術,更專業的醫生,更高端的設備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人體冷凍技術,作為申請者家屬或者研究人員,首先要尊重當前基本的技術現實和醫學進步,每一次科技的突破往往都是那些離經叛道版的執信者付出的巨大犧牲和艱苦嘗試,可以不信,請不要傳謠,可以不愛,但請不要傷害。
人體冷凍、期待重生,是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大膽探索。許多在過去看來不可思議的科幻想像,如今都已成為現實。這給了我們這些真正信仰人體冷凍的追隨者以信心。
就猶如艾菌?蘭德的《源頭》中形容的那樣:經過了數個世紀變遷,在無數的未知道路上,總有邁出第一步的人,他們用想像力武裝自己。那些偉大的創造者—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總是獨立站在當時人們的對立面。每一項新發明的問世總是顛覆性的,但有獨立思想的人會繼續前行。他們鬥爭,他們承受苦難,他們付出代價,但是他們贏了!
人體冷凍離我們有多遠?它就是我們身邊!
附上Aaron專訪鏈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http://sd.ifeng.com/special/rtld/
最大的問題在於冷凍以後的復甦,目前尚未有高等動物冷凍後成功復甦的案例。當然,或許有一天冷凍復甦的問題會被解決,但誰能保證採用目前技術進行冷凍的人符合復甦的要求呢?向獻身於人體冷凍事業的科學家和實驗者們致敬,他們的付出讓這一技術或許有一天終將成為可能。當然,打著這一旗號想騙錢的傢伙們,希望你們變成凍肉。
——————————————————————————————————
恕我直言,這文章很有可能是「山東某研究院」廣告。人體冷凍灌注手術其實就是體外循環設備和技術的相應應用,國內很早就在體外循環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說明國內的在人體冷凍灌注手術方面很接地氣,能主動的改良技術,保持與國內的主流學術界的溝通以及緊跟目前臨床手術技術,還是很令人欣慰的!
關於人體冷凍我說兩句,這是低溫生物學的範疇,低溫生物最主要的一個工作是研究各種細胞,組織以及器官甚至人體的保存,當然後兩者還沒有實現,目前組織層面的保存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也僅限於比較薄的組織,比如角膜等。低溫保存生物樣本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降溫過程的細胞損傷,二是復溫過程的細胞損傷。按照mazur的兩因素假說,慢速降溫過程中,細胞外的水分結晶,造成溶液滲透壓上升,細胞內部水分遷移至胞外,使細胞脫水,從而造成滲透損傷;快速降溫過程中由於水分來不及由胞內遷移至胞外而在細胞內部結晶,造成胞內冰損傷。不同的細胞有著不同的最適降溫速率。對於復溫過程的損傷主要是冰晶的再生長造成的損傷,冰晶的生長存在一個最適的溫度區間我們稱之為危險溫區,如何在復溫的過程中快速越過危險溫區成了最主要的問題。對於細胞懸液而言,問題不大,往往37℃水浴就能解決,但是對於大體積的組織和器官,困難就出現了。熱量無法快速均勻地傳遞到每個細胞當中,就比如解凍一塊豬肉,你無法保證整塊豬肉由里到外都加熱,有人說微波可以,但是微波的穿透力不強,所以尋找一種有效的解凍方式成了主要的研究方向,目前最有希望的解凍方式是用交叉磁場配合磁性納米粒子來進行解凍,利用磁性納米粒子在交變磁場中的振動發熱來均勻地復溫,該想法目前已經有了成果,是目前低溫生物領悟最熱門的研究方向。此外還有關於玻璃化的問題,大家感興趣可以問我,如果我知道的會為大家耐心解答,謝謝!
冷凍作為生命無可奈何之後的一種選擇,是低溫技術的一個綻放。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會有更讓人期待的一天!
以後中國想永生的人,就可以保存在大陸了。
關注
低溫技術的應用前景還是很廣闊的
對科技報以開放的態度,低溫保存技術值得探索
好想200年後還能睜開眼睛去未來的世界看一看
哎,現在在一線城市買個普通價位墓都要幾十萬,還是有年限的。還不如凍起來, 萬一哪怕十萬分之一的希望老子又復活了呢,說不定在那時被當作國寶對待。
現在還是好好活著,珍惜每一天!將來的事,不敢想!不過還是對這方面很感興趣
好期待!真心希望人體冷凍成為現實,個人感覺只是個時間問題,乾貨,收藏了。
未來人為什麼要解凍你?
我能想到的答案如下1 想老祖宗了2 缺人了,沒人肯生育,那就復活些史前人吧3 兩兄弟分家產誰也不服誰,請老祖宗來主持公道4 考古活標本5 你的基因足夠強大,子孫仍然是精英,他執行你當年的遺願。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幾百年後,十幾代人後還有人記得解凍你?太天方夜譚了吧。然後,科技發達到能夠解凍人體的程度,人的家族觀念也完全不同了吧,看看這一百年科技發展的同時,傳統家庭倫理的同步變化,我有十足的把握認為,到那個時候,孩子是社會共有,罐子里的你也是真的感受到了來自科技的力量,以及未來科學能力的不可估量,你要說這是件不可能的事,可萬一要是在未來成功了呢,對人類來說,絕對是世界上的大跡,成為推動科學的力量,如果失敗了,這也會促使人類更深入科學,去研究和探索,所以不管成功或是失敗,皆有益處吧。
推薦閱讀:
※既然用嘴可以呼吸,那麼鼻子的嗅覺功能是不是必要的?鼻子會不會退化?
※人手靠近指甲蓋的那塊為什麼會長出倒刺?
※為什麼大便時排出很大量糞便後身子會有虛脫感?
※為什麼有的人一委屈就流淚,而有的人即使很傷心也不會哭?
※一頓飯,能吸收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