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無用論為什麼在當代中國這麼有市場?

其他國家在什麼階段也有這樣的傾向?這是否是中國所獨有的問題呢?


謝邀。

文科無用論為什麼在當代中國這麼有市場?

造成文科在中國式微的原因,我認為得從五個方面看。

其一,文科這個詞,我覺得在大眾心目中是社會科學中不包含數學的那些科目。一般的印象是:這些科目基本都是字,識字勤背就能學好。再加上沒有數學這門被認為區別智商高低的工具,選擇文科的人被當做是為了逃避數學,隱含著智力平庸者的標籤。

其二,中國的教育傾向。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熟記於心的教條。百年屈辱史的罪魁禍首就是中國科技不行,導致被科技先進的白人甚至日本人全方位吊打。再一個,中國父母從小都教育孩子: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其三,中國政治的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對於中國急需的基建工程無用,相反會造成社會思想的多元化,不利於統治,所以在某些政治時刻被瘋狂侮辱。

其四,某些非文科學生的心理需要。歧視文科能帶來智力和地位的自信。

其五,某些文科學生確實太次。

現在分析一下這五點。

關於第一點:這是一種偏見。其實,每個社會學科都要用到數學,比如社會學的基礎之一就是統計,歷史政治都要用到統計知識。哲學要用到邏輯,某些領域要用數理邏輯,比一般數學難多了。文科不學習高中那樣的簡單數學,不代表不使用數學思維。數學這科目,除非能突破數學難題,那是智商高的天才,其他人數學能力好壞純粹是看題做的多不多,跟智商無關。

關於第二點: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可以合起來說。上有所好,下比甚焉。

自新中國建祚,除了前面打天下的幾位,後面幾乎都是工程師治國。工程師治國有好處也有壞處,反正現在都能感受到。

至於社科在中國混的慘,究其原因是:社會科學提供的是一個價值群,任人選擇。但是某主義只要一個價值,國家基建也只需要一個聲音;這就造成了社會治理理念的區別,所以國家不敢、不想、不願重視社科。

其實,落後就要挨打,不僅僅是技術落後,更重要的是思想落後。(某理論中國化說中國落後因為缺少了它,純粹自討沒趣。)

另外一點,圖書管理員在社科領域吃過癟,看誰都恨。

關於第四點:只有自己專業都學不明白的人,才有空去歧視這個,歧視那個。

關於第五點:哪個專業都有次學生。武當派出一個辣雞徒弟,誰都打不過;但是不代表武當派辣雞,不代表張三丰捶不過別人。


其實只要是不能馬上變錢和權的對象、通通都能給你說成無用論


終於「文科無用論」提上了知乎的議程。黃毛們終於可以粉墨登場,狂吠狺狺。理科思維,文科思維,優勢,數學等等輪番被捏起來推上場,心不甘情不願地丑舞一陣。最後終於推到中國整體水平低劣,竟逼良為娼,好好的文科成了無用的。這雖是扶正了旗,然別有用心的黃毛們仍是齜牙笑著,拍手歡叫著,指著文科的天靈蓋,大喊:落水狗落水狗。這知乎的平陽潭太深又太淺,晃了狗眼,害其生了怪病,自以為高一截。

曾經時間與時間的牙齒還以為非常堅硬的東西,此刻已被今日之人的嘴給咬得稀爛。


所謂的"文科無用論"的確有內在的邏輯,不過這個說法要分開來看待。高等教育往上,文科以社會科學為主體兼有文史哲等學科。社會科學的一大特點是講求經驗主義,這是近百年來社會科學領域的主流方向,理性主義在社會科學內的應用有時會招致大的誤差。正因如此,所謂的文科更多偏向於解釋性和歸納性。同時理工科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然科學能夠通過既定的推算得出相對應的準確結果。近百年來自然科學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發展已然深入人心,同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思維仍然籠罩著當今社會,理工科的收益顯著到可以用直接粗暴來形容,而當今中國利益至上的價值觀讓人很難去注重文科帶來的隱性收益,中國也還沒有完全步入快速發展帶來的困境。發展用是會產生混亂的,正如物理學中的熵。社科能做的就是減少系統中產生的熵,比如社會學,比如經濟學。中國到了那一步,自然會開始重新重視社科。而現在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高等教育往下,文科無用論更多是地圖炮一般的存在,"文科數學差""文科題目不用學都能做""文科出來找不到工作"等等論調屢見不鮮。我們不能否認現今高中文科乃至大學對應學科的教育水平的確不足,不過文科背了太多的鍋,很多相關性不高的問題都被牽扯到文科上,文科被貼上了太多的負標籤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身邊也有些文科朋友缺乏理性思維和科學常識,很多學生認為自己是文科生,數學不好也是正常的。這的確是問題,不過這些問題究竟是文科本身的問題,還是標籤化帶來的餘毒?這值得很多黑文科無用的人思考。

文科沒有人們說的那般無用,也沒有上天。文科需要的只是一個正當的評價,僅此而已。

利益相關:高一高二理科,高三文科,現社會學學生。


瀉藥。

讀書無用,遊戲無用,文科無用,關於xx無用的句式在中國現在已經被提起的太多了。

生活壓力和世態炎涼,讓人們生活得太焦慮了,對物質的依賴和迷信讓人無暇顧及更多。在中國現在不上不下的情況下表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物質社會飛速發展,GDP年年增高,另一方面房價物價飛漲,貧富差距大。

對比,差距,飛速變化的周遭和跟不上變化的自己,加深了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顯然,對於這些,理工科更直接,更能適應,更容易得到麵包,更容易在物質層面上實現人生價值,在物質層面上改變世界。

或許等到國內物質基礎好了,這種論調會少一些。

像北歐的一些國家,教育條件好,不用擔心生活,吃飽喝足啦,好啦,去搞藝術吧,去旅行吧,去研究哲學吧,去尋找精神的棲息吧。


因為沒當過被告?


出了大學誰都一樣,高中文科理科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高考的跳板。大學畢業出來社會上工作幾年誰計較你文科還是理科


如果從高考分類來看,「文科」是「文史財經類」的簡稱。前兩個就業是不咋地,但後兩個,財務、經濟金融,多少人趨之若鶩?前不久還爆出各省狀元第一選擇就是金融


真正的文科教育是要讀很多書的。

目前國內文科教育已淪為背書,何況背得也很少。


第一,文科和理科其實是研究領域不一樣。文科研究人類自身和人組成的社會,理科研究人以外的客觀存在世界。

第二,學個數學真沒啥值得驕傲的,與其說數學是智商的體現,不如說數學是題海的指標。我相信大多數數學老師(高中時期)都是用題海戰術來提升數學成績的。大學數學差不多,只不過沒人強制給你弄題海了。所以做題多一點,成績高一點,不覺得是自己勤勞的原因反而歸為智商原因,是我見過最蠢的行為了。

第三,這個社會是利益至上的,到了個人層面就是工資至上。理科生好就業,工資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相比起來,文科確實沒亂用。你學個哲學甚至連簡歷都不知該往哪裡投。

第四,政治上面一向不喜歡想的多的人,只喜歡乾的多的人。所以文科生就成了既沒用還很危險的群體。

第五,文科的價值無法短時間內(人一輩子)產生明顯價值,且產生的價值難以用貨幣來衡量。(比如文學巨匠,哲學大師,被後人傳誦但是難以衡量其價值大小)


謝各位回復。有一點要澄清的是,我說的「理科」不是理工類學科,「文科」不是人文類學科,而是高中階段分類的「文科」和「理科」。

——————————————————————

謝不邀。

我是「文科無用論」的堅定支持者。

當然了,「文科無用」不是片面的講,說什麼文科知識一點用處都沒有,而是我國目前存在對文理分科極不合理的情況,使得文科的學習缺乏了對不分文理任何人都應該培養的基礎素質的培養。

理論上,理科用於培養(偏重於)理性思維;

文科用於培養感性思維。

現實上,理科培養了理性思維;

文科培養了非理性思維。

拿我自己舉例子:

我是一名退役OIer,我想每一位做出了一點成績的競賽生都能感覺的到,這種競賽課目學習對於理性思維的培養起到了多麼巨大的指引作用。如果你進入社會中任何一個需要創造力的崗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你的分析問題、解剖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來說:

理科向競賽生>優秀理科學生≈優秀文科學生>普通理科生>>>>>>>>>>>>普通文科生

就是這麼回事兒。

——————————————————————————————————————

然後,為什麼說文理分科極不合理呢?

說真的,我一直不明白哲學法學這種學科需要極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為什麼會是文科向的??!!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哲學產生興趣有不短的時間了,(這麼說有自誇的嫌疑,但其實並沒有任何這個意思...)憑藉OI生涯鍛煉的邏輯分析素養,真的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我想這是文科生很難達到的。

——————————————————————————————————————

在我身邊,

理科不好的人,學了文科;

文科特別有興趣的人,學了文科;

其他人,學了理科。

(以偏概全,如有偏差,純屬正常)

——————————————————————————————————————

最近知乎,真的有一種斷章取義拿來噴人的風氣,以防萬一我一定要說明白我的觀點:

文科和理科在社會上各有其用,但我國目前的教育方式,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造成了理科培養理科思維,文科不培養文科思維的怪現象,在一般層面上(非頂尖水平)確實導致了「文科無用」的現象產生。


哈哈,我喜歡這種問題。

因為我的文科學的特別好,我來回答一下。主要從兩個方面回答吧。

一、為什麼文科無用論這麼有市場?

文科無用論的出現有幾種原因吧:

1、中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採取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能夠把蛋糕做大,讓大家吃飽穿暖才是最重要的。而人文社科基本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只有理工科,譬如基建,材料,醫學才可以。這也導致,國內的各項政策更多的傾向於能夠產出生產生活資料的行業。

這個原因又從幾個地方得到體現:

  • 國內院校理工科專業的數量,國內院線理工科專業的錄取人數(政策導向)

本次大學評價的院校對象為國內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資格的院校(不含軍事類院校和港澳台地區高校),總計達到2552所,其中含945所普通本科院校、271所獨立學院、1336所高職高專院校,本次評價的專業對象共有495個本科專業。

《評價報告》顯示,北京大學(微博)、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微博)、上海交通大學(微博)和武漢大學穩居前五。100所一流大學中,理工類大學數量最多,有43所;綜合 類高校其次,有28所;師範類高校排在第三位,有10所;剩餘的19所一流大學依次屬於醫藥類(7所)、農林類(6所)、文法類(3所)、財經類(2所) 和民族類(1所)。

中國一流大學百強出爐曝完整名單 理工類大學數量最多有43所

北京大學2015年在全國22個省市的錄取情況,由於各省高考報名人數和地區教學質量會有差異,而且考生選擇院校標準也不同,所以北大在各省錄取人數上也會有所傾斜。

北大在山西省共錄取102人。其中校本部共計錄取70人,其中理科錄取39人,文科錄取31人,醫學部錄取32人,北大在山西招生人數已經連續三年破百。

北大在天津市共錄取73人。理科實際錄取34人(含自主招生),文科實際錄取21人(含自主招生),加上5名保送生,以及北大醫學部錄取的13人,北京大學今年在天津共錄取73人。

2015年北京大學在全國各省市錄取人數匯總_高三網

  • 理工科院校畢業生收入(人力市場需求)

2013年12月12日,麥可思、搜狐教育和學而思培優聯合發布的《2013中國數理化(理科)基礎教育白皮書》顯示,我國理工科大學畢業生的薪金水平有很大的優勢。起薪靠前的專業中理工科佔據多數,而起薪墊底的十個專業卻都是文科。

普遍現象:理工生收入要高於文科生_漲分風暴劉權坤_新浪博客

  • 國內文理科中學生的比例

這個東西,不好找數據。拿我當年來說吧,我所在的中學,一個年級約有2400人左右,而文科只有十個班,理科卻有20個班。文科生有大約800人,而理科生大約有1600人。(過了好多年,記得不是很準確了)理科生人數約是文科生的兩倍。

二、理工科具有較高的專業壁壘,而文科相反

我對基建工程通信這類工科專業不了解,但是大致知道這類專業涉及到較為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會涉及到拓撲這類,一聽名字就感覺頭大的數學內容。當然還有物理,化學等知識。拿我最數學的醫學來說,很多醫學生認為醫學的學習像文科,其實錯了,這個我在某個問題下已經回答過了。(學醫需要智商高嗎? - 治趣的回答 - 知乎)醫學需要的是理工科通常需要的邏輯思維,比如說:循證醫學,這一理念的提出,就包含了非常研究的邏輯在裡面。

事實上,理解理工科專業的東西,並不是困難的事情。真正讓理工科高高豎起專業壁壘的,是在學習這些專業知識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而文科沒有太高的專業壁壘,學習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耗費的時間精力是遠遠小於理工科的。一個醫生可以轉行當記者並不困難,去互聯網行業成為一名UI設計師也沒那麼困難。而一名記者轉行當醫生,或者建築工程師,幾乎很難想像。在進入社會以後,這種轉行的成本更是大的無法想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馬前卒

當然,我個人認為,人文社科類的工作,易上手難精通。而理工科類的工作,難上手,但精通沒那麼困難。我覺得這可能源於,理工科類的專業本身在知識架構上,就擁有很直觀清晰的體系。

總結一下:因為這種現狀的存在,所以我們根據這種現狀得出這種結論就能夠理解了。這大概也符合高中政治學教材中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

二、文科真的無用么?

不然,我是不這麼認為的。

我認為文科十分有價值。先說一下地理吧,前兩年有個遊戲挺火的,好像是隨機給你一副圖片,讓你來猜它是世界的哪個地方。

我當時嘗試了一下,第一次給我的是個野外的圖片,我看到了陽光下寬闊無人的公路,低矮的樹,褐色的土,還有一輛英文拍照的越野車,西式建築。

我當時是這麼判斷的:

北半球現在是冬季,應該沒這麼大的太陽,但這個圖給人一種很炎熱的感覺,應該是南半球。

公路寬闊沒有人,說明該地區人口較少,而且單位面積的居住人口也很少,,而且不是非洲,非洲的基建沒這麼好。

低矮的樹,說明降雨沒那麼充沛,至少不是熱帶雨林氣候,而且土壤是褐色的。這種氣候更像是地中海氣候,但全世界地中海氣候就這麼幾處。

我琢磨了一下,感覺應該是澳大利亞,而且應該是澳大利亞的西部地廣人稀的地區。然後就在地圖上選了個點。最後離真實地點相差300多公里。

先到這個吧,晚點再補充!


文科的很多東西都不是目的性的,也就是說不是實用主義的。它絕大多數時候是方向性的,就拿批判來說,批判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清晰地剖析,儘力還原,但剖析以後要怎麼做呢?後面這個「怎麼做」是有門檻的,因為不是每個做文科的人都能參與政治,尤其中國。所以文科的任務用中國的邏輯說就是一個字:廢。

中國目前是一個實用主義社會,整天都為了「目的」而活:我從這個事兒里能撈著多少便宜。雖然這被許多精英公知詬病,但我想說這歸根結底是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首先,中國的文明首先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一個最顯著特徵就是「穿衣吃飯」——這背後其實就帶有很強很直接的目的性 而且是自私的目的。後來進入近代,社會分工逐漸成型,可惜又打了好幾場仗,讓國民的生活直接陷入了倒退,必須重新開始積累。這個時間點正式應該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算起,也就是說積累的時期到目前為止才過了差不多四十年。這四十年不到的現代化積累(或者說資本主義積累)讓我們這個原來的農業封建國在外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要想徹底改變從過去農業文明時期沿襲下來的實用主義,卻是遠遠不夠的。

可以說,文科的社會功用在中國目前的實用主義環境下並不能被公眾所認同。因為文科要做的很多事對公眾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排除權力主導的「文科」——政治,大眾基本不關心政治),哪怕這些事可能在未來看來是救命的。

一個現代社會的架構卻有著古代封建社會的內涵,而現代社會又容許文科的成長,封建的內涵又沒有給文科應有的位置。所以,有文科的存在,但文科「無用」也就顯得很正常了。

但我想說文科是有用的。因為儘管政府想主導包辦一切,卻管不到一些很細的事情:比如這個社會如何接納LGBTQ群體?這個問題就不是政府能管的了。它需要我們思考,而思考的方法就要用到文科的東西。可能有人會說LGBTQ的死活關我屁事,這隻能說中國是「現代的殼,古代的魂」——不把真正的人當回事,只會去照顧一個抽象的政權和所謂「人民」。再說我們不是自詡「社會主義社會」嗎?


中國人多實在呢,悶聲發大財。


我的理解,文科應該培養的是「對人和事的全面認知能力,包括人情世故、人文關懷等」;

理科應該培養的是「對物的全面認知,是某物有沒有,在哪裡,如何存在等」;

文科與理科的交集應該是工科,即「使用何種方法方式,便於對人、物的認知更加便捷,更加精確,使之造福人類」。

就當前來看,理科大多數是踏實奉獻的,成果逐步展示社會比較認可;

工科也還行,強大的工程師隊伍和行業藍領成為整個中國工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那麼,文科的沒有成績么?當然有。文科取得的成就一方面不廣為人知,另一方面是我們對噁心我們的文字特別敏感。在普通人的認知中,記者啦,明星啦,自媒體啦,律師啦,還有蒼蠅老虎都是文科出來的——靠嘴、靠筆杆子吃飯不都是文科么?扒一扒這些人投射出來的信息,是負面居多的。

既然負面居多,或許污染眼球的資訊(垃圾文人)就更少呢?豈不是過得更舒服?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普通的、沒有太多辨別能力的人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一定是占多數的。如同不理解女權被煽動自以為是的女權,如同不了解民主被煽動而呼籲民主,如同不學無術反而宣揚讀書無用,也如同我,不懂法的法盲經常評論法律問題。

太多人給文科抹黑,太多人魚目混珠,更有人居心不良;再加上一些本該「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文科學者浮躁,急於功成名就立言立德,一朝不慎被野生的干翻,影響就更惡劣了。比如半瓶水的「公知」,排除少數認賊作父的,多數應該是以國家進步為己任的,卻不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結果徹底污名化。


說兩點:1,用理的"有用"去衡量文的「有用」,那就沒法比較了。反之亦然。所以,文理研究對象的不同註定兩者比較本身就是不合適的。2,既然不合適,為何還比較?對需求滿足的有效性來說文科沒有理工顯著。比如對殘疾人而言假肢重於文科(此處不要過多計較,容易引發不必要爭議)。還有一種就是純通過此來秀優越刷存在,這已經不再是文理誰重要的問題了,而是社科類專業比如心理學社會學應該研究的一個課題。


可能文科方向工作更不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吧


不是文科無用,是中國現行分科體制下的造成的大量文科生無用。

"Knowledge is one. Its division into subjects is a concession to human weakness"


… 文科是真的不好找工作


嘿嘿,寡小君今天就不講故事了。

題主去學習以下問題:改革開放後我朝內閣成員們大多是什麼專業出身的?對比太祖時期如何?大清及以前是科舉考的是什麼?那時科技落後,學的又是什麼?

然後,結合當代名言「文史哲多緩則」,陰謀論地推算一下。

周末愉快~


推薦閱讀:

你出於什麼原因,怎樣開始寫作的?
有哪些讓你共鳴的句子?
哪些名人自傳曾讓你受益匪淺?
各位讀過哪些比喻深刻、風趣、幽默的句子?
你寫過哪些關於英雄人物的故事?

TAG:社會科學 | 文學 | 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