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粵語歌曲能夠被人廣泛傳唱?

重點:粵語歌能夠廣泛傳播的原因。

題主是潮汕人,潮汕也有潮語歌,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閩南話歌曲雖然也有《愛拼才會贏》這樣為人熟知的,但是個人認為傳播範圍還是不及粵語歌(歡迎講道理反駁,不要只列歌名)。我國有很多方言,為什麼就只有粵語歌能夠傳播得如此廣泛?


謝邀。胡亂提幾點:

一是香港的影視產業相對發達,而香港的經濟力也高。

二是海外華人勢力中粵人亦不少。

三是粵語本身已有「用漢字寫方言」的傳統。也就是說,已經建立起「看到每個字都能用粵語唸出來」且「用字、讀法規範」(個別細節爭議先不論)的情況,不必借用abc去拼音,也不必亂用官話音去套字。吳語有《海上花列傳》,但之後後繼者罕。至於閩南語,過去南北管的傳統式微,今天俗寫紊亂,很多人根本是亂拿官話音去套。像是「幹譙」或「喬事情」,「譙」與「喬」徹底破壞了漢語聲韻原則(或者不說大的漢語,就說閩南體系本身也好,這兩個字也只是造成紊亂與負面效果),卻是一堆人在亂用的。這種情況都對推廣不利。

以上三者應該是得結合起來才是。潮汕應該也是屬閩南語的一支,保留較多白話音?其實如果不說整個華人圈的話,範圍縮小,星馬印尼來說,閩南語歌倒還是有其流通處。當然,要能更加推廣,或許還有許多得改善之處。


你把《志明與春嬌》、《火車叨位去》、《落雨聲》、《家後》等閩南語歌放哪了,也不算小眾啊。

比較小眾的還有陝西的黑撒、上海的頂樓的馬戲團、海陸豐的五條人

特別推薦客家話專輯兩張

交工樂隊的《菊花夜行軍》

謝宇威的《爵士唐詩》

同一種語言,截然不同的味道。


我也是潮汕人(但我不太會講潮汕話(?ω?)…)回到正題,因為粵語文化廣泛流傳,而類似潮汕話、閩南語、上海話還有其它N多像外語的方言並不是。

最大原因還是香港,特別是上世紀,經濟繁華不用說啦。我們說到香港,我們知道香港電影,什麼成龍的警察故事和星爺的無厘頭電影等等,經典之作不要太多,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很多小夥伴甚至基本伴著它們長大的。(最喜歡星夜的百變星君~)

說到香港的明星,不管是歌星還是影星,成龍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黃家駒等等等,不僅是在香港有名,國外也有名,這一幫人對推動粵語文化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就算你不知道香港,你不懂粵語,但你一定聽過他們的名字,多多少少也一定聽過他們的歌看過他們的電影。

還有TVB等出的香港連續劇等,出過許多非常經典的連續劇,對內地一代人都有影響,老的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新的千禧年,簡直是文化洗腦!很多就是放到現在來還是好好看,不會過時。

所以與其說是粵語歌流行,不如說是粵語文化流行,歌只是其中之一


不是因為用粵語唱,而導致歌曲被傳唱。

而是因為大量輸出這些歌曲的地方剛好講粵語,所以才有很多粵語歌。


說得好像閩南語歌曲沒有被廣泛流傳一樣。


同潮汕人。Hia你做唔呾潮劇gag潮樂,這tsok流行歌曲算mekgai。東施效顰,好絕?好歌曲自然有人傳唱,但是沒必要去傳播,知bhoi ?真實是消費主義泛濫之盛世,mekgailong愛kiok出來賣。

唔知mekgai叫做潮樂gai去睇百科

Teochew opera

Teochew string music


某港曾經是全亞洲拚命學粵語也要去的地方,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謝邀,這個問題要講講許冠傑了,粵語歌的開山鼻祖

港樂愛好者,在這裡有歌曲,有情懷,有人文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hkmusicmovie

----------------------------------------------------------------------------------

許冠傑對於香港樂壇、粵語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香港樂壇,他被尊稱為「歌神」、「香港歌王」、「香港流行音樂祖師」和「廣東歌鼻祖」。香港著名音樂人顧嘉輝說,如果要給香港流行曲寫歷史的話,那麼要把許冠傑寫在榜首。

1972年,創作了香港樂壇第一首正式的粵語流行曲《鐵塔凌雲》,大受歡迎,那個年代,唱粵語歌是很「土」的事,但許冠傑扭轉了大家的觀念。該歌曲描述的了一個香港人遊歷世界回歸故地的心態,喚起大家對香港這片家園的重視,因此成為代表香港文化的標誌性時代曲,此後,許冠傑開始創作更多的粵語歌曲,並將一些日常俚語寫入歌詞,歌曲主要表現的是香港人日常的一些生活現狀,針砭時弊,故得到廣泛的流傳,至此,粵語流行曲如雨後春筍般在香港興起。

1973年9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演唱會,成為第一個開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歌手,並且在此後的74,75,76,77,78 每年都在香港大會堂舉辦,開創了香港藝人開演唱會的先河,後來眾多明星也紛紛效仿。

1974年,粵語專輯《鬼馬雙星》在東南亞的總銷量達15萬張,專輯同名主打歌《鬼馬雙星》成為第一首在英國BBC電台以及香港電台英文台播放的中文歌曲。在此後的兩年,更是推出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這兩張非常經典的專輯,銷量一張比一張好,表明了香港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這跟許冠傑的推動有很大的關係。

1977年,憑藉《半斤八兩》獲得第1屆金唱片獎百年紀念獎;

1978年,憑藉《財神到》獲得第2屆金唱片獎百年紀念獎;

1979年,憑藉《許冠傑精選》以及《賣身契》獲得第3屆金唱片獎白金唱片獎;

1979年,在第1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憑藉《賣身契》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

1980年,憑藉專輯《79夏日之歌集》獲得第4屆白金唱片獎;

1981年,在第4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頒獎禮上,歌曲《印象》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獎;

1982年,憑藉《難忘你·紙船》獲得第6屆金唱片獎白金唱片獎;

1985年,憑藉《最緊要好玩》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另一首歌曲《日本娃娃》獲得十大勁歌金曲獎;

1988年,憑藉《沉默是金》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

1991年,憑藉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

1985年,獲得第8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金針獎,成為首位獲得這項榮譽的香港歌手;

1986年,獲得勁歌金曲榮譽大獎;

1992年,宣布退出歌壇,在香港紅館舉行41場「告別樂壇演唱會」,打破香港歌手在紅館舉行演唱會的場次紀錄;

2005年,獲得CASH金帆音樂獎音樂成就大獎。

許冠傑在香港樂壇擁有崇高的低位,也得到了很多巨星的尊重和認同,在他92年退出歌壇時,無線電視台在麗晶酒店為他舉辦了一場「光榮引退匯群星」的晚會,當晚,香港樂壇知名的歌手悉數到場,還有很多製片人和電影導演,這在當年引起了全城的轟動,時至今日,還沒有一位藝人引退時,有如此大的規格,只有許冠傑有這樣的地位和號召力。

曾有歌迷這麼評價這場晚會,「《許冠傑光榮引退匯群星》是許冠傑即將告別樂壇時朋友替他開的一次晚會,這一次晚會宴請了許多在當時香港樂壇數一數二的歌星,影星,他們都輪流翻唱許冠傑的歌。當時,我真有點感動,但此感動並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就用他的歌詞「告別此際不勝感慨」來輕描一下吧。看著許冠傑他自己一手打出來的粵語市場,而創造者即將退出,心中有千萬分不舍。」

這場晚會,港樂君也看了好幾遍,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視頻,是香港樂壇最輝煌時期的見證。

視頻封面許冠傑光榮引退匯群星完整版 - 騰訊視頻視頻

關注港樂清單,發送以下關鍵字,即可查看相關內容(微信號:hkmusicmovie)

張國榮、張敬軒、張學友、陳奕迅、黃家駒、麥浚龍、謝安琪、林子祥、楊千嬅、容祖兒 、周柏豪、吳雨霏、鄭秀文、衛蘭、盧冠廷、陳百強、許冠傑、twins、李克勤、謝霆鋒、林夕、黃偉文、鄭中基、側田、古巨基、其他


一、自古以來,東南沿海的民眾是最早展開航海、到海外定居的華人群體。而華人文化中的認祖歸宗、落葉歸根的情節使得母語文化在海外始終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此段來自百度百科)所以我想在海外華人圈中,廣府(粵語)粵語文化,可以說是有比較核心的,這一點潮汕、閩南文化會略遜。

三、上世紀香港的繁榮產生大量的優秀粵語作曲作詞人、粵語歌手、粵語歌曲。順便港片也會對其中很多好歌(主題曲)推波助瀾。那麼在有了上面一、二兩點作為鋪墊,粵語歌廣泛流傳,就一點都不出奇了。


謝邀。

進入大航海時代後,粵語(這裡特指廣州話)開始擁有特殊地位

澳門是因為廣州,香港是因為廣州,澳門、香港市區都講廣州話

解放後的香港,角色類似明清的廣州,

深圳又是因為香港,深圳墟—羅湖老街也是講廣州話

香港普及大眾教育的關鍵階段是英國殖民地,

是用粵語普及教育,而不是普通話

並且,香港在1980年先於中國其他城市進入成熟、有消費力的現代都會

從而用粵語製造出大量經典的都市音樂、影視作品

深圳因為香港而成為了特區,並最終成為財富規模巨大的一線城市,

但到了這個階段,深圳的主導力量已經是普通話

目前來說,因為香港仍有著特殊地位,比如有將近上千家的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

所以香港仍然有龐大的資金在和粵語產品進行著良性循環

這種良性循環的影響從香港外溢到廣州,所以廣州也有不少資金投資於粵語產品

但是隨著香港地位的下滑,普通話市場和粵語市場極其懸殊的差異

粵語未來的走勢恐怕跟絕大多數漢語方言也沒什麼區別,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與其他方言歌曲的風貌不同,粵語歌曲恰恰是流行元素多過其民俗元素which就是題主最為看重that不惜來此明知故問的吧。


因為有香港


個人認為粵語歌曲的傳唱有三大原因,按重要性排列分別是:

1、經濟優勢帶來的文化擴張

2、文化融合的先發優勢

3、政治因素的衍生產物

以上因素排列順序,僅針對粵語歌曲,不適合其它文化現象。手機答題,排版無力。

3、政治因素的衍生產物

政治因素其實是粵語歌曲能廣泛傳播的基礎,但從政治上來看,它僅僅是一種衍生出來的現象,並非本意。

政治因素包括: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

2、文化融合的先發優勢

在整個中華文化圈中,香港地區的特殊歷史,決定了它對東西方文化的糅合(只是糅合,香港的體量是無法完成融合的,因為它只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必然會走在了大陸的前面。

這些特殊歷史包括但不僅限於:

長期被英國殖民統治。這決定了它具有更加直接的途徑、便利的方法和更高的時效性,獲取和學習西方的流行文化。不僅僅是流行音樂,綜藝節目、選美節目、婚戀節目這些都比大陸更早出現。

長時間作為大陸與西方的經濟交流窗口。香港的這個定位,現在雖然已經因為中國入世而嚴重弱化,但目前還沒完全丟失,而長期的「中間人」角色,也不自覺地滋長了內地各個階層的人對香港下意識的一種「尊重」與嚮往,政商工農都一樣。

自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未再經歷戰火。沒有戰爭就意味著有更多的資源與精力可以投入在香港市民的身上、有更加寬鬆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去完成文化糅合的必要積累。

1、經濟優勢帶來的文化擴張

「亞洲四小龍」曾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追趕目標,曾經非常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可見它當年在經濟上對內地的優勢有多麼大。而這巨大的經濟優勢,對粵語歌曲的傳播是具有決定性做用的(廢話了這麼久,終於到正題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得了,太詳細我怕組織不好。

當年在大陸投資設廠或是來大陸洽談生意的港商,閑暇之餘去歌舞廳或是後來的ktv玩(當年的娛樂方式可沒現在這麼多),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經營者、消費者、陪同者),粵語歌曲被選擇的機率是不是最大的?而經營者的選擇以及陪同者的工作需要,更是把粵語歌曲推向民間的兩大助力之一(另一個是香港的電視節目)。

ps:

另一個不得不承認的因素是當年粵語歌曲本身具有高於同時期內地流行音樂的質量和產量。


個人感覺,粵語比普通話寫作更簡潔,作詞言簡而使得同樣一句可以表達出更多意思,富含更多意義,畫面更飽滿生動。還有就是粵語似乎更適合被譜曲形成韻律,比普通話的生硬更有韻味。


對我而言是兩個偉文


推薦閱讀:

學習漢語語法有用嗎?
輸入法能打出哪些好玩的字?
中文和漢字有什麼區別?
翻譯外國女性人名時,若譯名中有多個字可使用「女名用字」,應如何選擇女名用字的個數?
百越是什麼,和現代華南人是什麼關係?南方諸方言是否受到百越語的影響?

TAG:語言 | 歌曲 | 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