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羅輯思維得到APP推出的「每天聽本書」的子產品?


跑步時候聽完了,現在如約來更新答案,難得有人邀請我回答,一定要認真,所以翻了翻其他人的答案,寫的都很文藝,甚至有人寫了個故事,讓我這個理科生瑟瑟發抖,

但是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味地褒或者一味地貶都是偏頗的。

首先表明個人態度:黑轉路

原因是:羅胖子終於丟掉了「學習者」的高帽子,擺正了自己的位置,讀書就讀書,不要扯什麼學習,什麼終身學習。讀書和學習不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學習從來都是枯燥的,但是讀書可以很有趣~

所以那些每天在知乎上刷來刷去說自己在學習的同學們,別騙自己啦~雖然你們獲取的知識層次比那些刷微博的要高,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不是黑轉粉呢?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這個槽我不吐不快

半小時可以讀懂一本書?不存在的

=====================好了下面是正經回答=======================

首先我們來看產品本身

半小時一本書,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每學期新開學第一課,我都習慣於讓學生們翻開課本的目錄,告訴他們這學期我們要學什麼,和上學期有什麼聯繫,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怎麼樣的,中間穿插一些小的冷知識或者名人之間的段子,以此達到激發學習興趣和構建知識架構的目的,這個過程大於需要二十分鐘,我覺得羅胖子的產品也差不多就是這個路數。

說白了,你能夠快速的提取一本書的主要內容,這是一本書的主題和框架,但是我反對用「精華」來形容他們。

那麼這個產品有什麼優缺點呢?

優點:

① 這個產品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以最高的效率提升你的知識面,也就是廣度。

② 像拍立得一樣立等可取,聽了直接就可以拿來用。

③ 由於門檻的存在,它是收費的嘛,我們能保證這種直接拿來的觀點不會爛大街

④ 相比於喜馬拉雅裡面的江湖派學者,這裡邊的學院派學者居多,內容質量可能更高

缺點:

①有廣度卻沒有深度,你不會真的以為自己每天聽半小時的書就能學富五車了吧?

② 內容越主觀,觀點越偏面,任何帶有主觀色彩的評論,都有轉述者的思想在裡邊,他的觀點,其實你不一定認同

局限性:

限於時間的長度問題,這種聽書必然要局限於人文社科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科。而文科中又要避免文學類,為什麼?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當然知道哈姆雷特講的什麼,但是我要看一遍才能有我心中的哈姆雷特啊!

綜上:產品就是這個產品,關鍵看你怎麼用它。

如果你是為了撩妹時候顯得自己有知識(裝*)或者茶餘飯後多一點談資(吹牛*)這東西簡直就是神器,三百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如果你是為了從書山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深入去看,那麼這確實是個不錯的篩選器

如果你純粹是為了拓展知識面,其實你還有很多其他選擇

(比如你去喜馬拉雅上搜索「鏟屎官木易」就能看到我說的一些節目,人文歷史類的)

正文到此結束,謝謝閱讀

你看,這個發布會長達一個半小時,我在這給你說了說主要內容順便加了自己的觀點,這就是他們乾的事~

最後的最後,說一說初心,從整個發布會中,羅振宇總在強調幫大家省時間,他的初心是讓人們聽了這個產品之後就不用再去讀書了。而我是不贊同這一點的,作為一個教書的,我更希望大家聽了我的講解或者看法之後能夠對這些領域產生興趣,能夠更多的去讀書。

========================大家都寫故事,我也寫一個=====================

三峽鎮的鐵掌柜聽說八十里外的熱河新開了一家大雁樓,做的菜非常好吃,無奈每天太忙脫不開身,沒法親自去品嘗。這時候王捕頭從熱河出公差回來,說這趟差事油水足,每天都在大雁樓吃飯,所有菜色都吃了兩遍,深得其中三味。

鎮上百姓都想知道大雁樓好不好吃,問王捕頭,捕頭說,五文錢我就告訴你們。

有人覺得五文錢不如換兩個肉包來的實在,但是鐵掌柜和幾個街坊覺得五文錢也不太多,權且聽一聽

就聽王捕頭說啊「大雁樓以魯菜為主,其他各個菜系也兼顧,掌柜的楊老闆是個有意思的人,聽說他後廚裡邊有幾個前朝御廚的後人。其中招牌菜是干燒魚,鮮香可口,達官貴人們普遍偏愛太極豆腐,但是我覺得一般,就是看著好看,我最鍾愛的是辣椒炒肉,用的是早上新宰的豬,殺豬之前先從身上割下這麼二兩裡脊肉,一頭豬,一份菜,鮮嫩無比,入口即化........」

王捕頭說完,大家行為各異

長工小張以後逢人便說自己也吃過大雁樓,熱河的親戚請客,吃了招牌的干燒魚,但是自己還是愛吃小炒肉....

藥鋪的劉老闆覺得自己不愛吃魯菜,就沒再放在心上

鐵掌柜覺得,聽起來不錯,就歇業幾天,專門去了一趟大雁樓,果然名不虛傳

王捕頭賺了幾十文大錢,有個茶館的老闆覺得他挺有能力,想請他沒事的時候到茶館說說書

故事純屬虛構,大家自行體會

相關鏈接:專欄木易


發現了這個功能之後,其實我內心挺欣喜的。原因有5個:

  1. 這個節目可以幫我速讀很多經管類書籍;
  2. 這個節目可以幫我更加輕鬆地了解陌生領域的知識;
  3. 這個節目能夠幫我過濾掉書中很多輔助信息而更關注於作者觀點;
  4. 這個節目順帶幫我排除了一些選書時候的地雷項;
  5. 可以短時間內速度充實思維,驀然有一種刷題的快感。

先說一下我本人的特點:常立志,常重抖擻再立志。大概是受初高中語文作文教育的荼毒,內心上非常排斥經管勵志類書籍的,有時間的話,我反而覺得讀下散文,或者讀本歷史小說,更符合我的閑雜趣味。同時,注意力極其渙散,讀書的時候,常常被帶節奏,遇到不懂的細節,是一定要查明白,然而憂傷的是,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讀一本書有時候很耗力氣。

現在展開說一下原因:

1. 鑒於上面啰嗦的自我介紹,如果讓我自發主動地去讀一本經管類書籍,幾乎不太可能。而《每天聽本書》大概的套路是:對書中的一些主要觀點論調進行總結。簡言之,快速吃乾貨。大大節省了我的時間。

2. 除去經管類書籍,節目將許多行業觀點類的書籍也選入其中,這部分如果給小白的我自己一頁頁讀的話,大概會把整本書都標記為重點。讀完之後,很可能會一團漿糊。甚至因為在讀的過程中,因為太過於關注細節(就像做英語閱讀一樣碰到不會的單詞就去查閱)而抓不住重點。

3. 作者寫書無非是像讀者傳達觀點,怎樣把觀點說得好,說得明確,當然是通過大量的數據和事實,旁徵博引提高易讀性吧。然而我這樣的讀者,雖然感謝作者為了說明觀點作出的努力,但是卻如上一條所言,很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4. 有些書,光看名字,腰封甚至是推薦序,你都看不出來這本書到底是在你的認知範圍內還是對你而言又是醍醐灌頂一本好字。所以我覺得,聽一下這個節目,遇到自己不是很感興趣的內容的時候,真的會暗自偷笑自己沒有在書店頭一熱買下那本書的。

5. 懶惰愚鈍如我,撐死一年只讀十本書,其中還不一定有大部頭。很多書,已經在書單里排了兩三年的隊了,我為自己的懶惰感到羞恥。但是聽這個節目的話,還是會催眠自己好像真的和作者有了短暫的20分鐘的精神交流。我個人感受還是蠻刷成就感的。

再啰嗦兩句:關於這個節目到底有沒有很好地總結出書中的精髓,只聽這個節目和讀原著的效果到底差出多少,我不好判斷。畢竟我就是個小白,但是我的做法是,先聽,聽到好玩/有料/實用的觀點的的時候,簡單做個筆記。之後覺得聽起來質量內容是自己感興趣方向的,我會買書來看,這個時候看書不一定要虔誠地焚香沐浴更衣祈禱自己一口氣讀完,而是可以當作工具書去讀。之前記下來的有興趣的觀點,不懂的觀點,這個時候就要藉助作者的旁徵博引,作者本人的敘述,來完成這次學習。

以上就是我對「每天聽本書」的看法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同時如果有朋友有不同的觀點,希望可以留言交流。第一次答這麼長的答案(知乎萬年潛水艇),還望看到的各位不嫌棄啰嗦。謝謝。


剛剛辦了0.1元七天的vip,聽了不少。其中有的書是我已經看過的,有的是沒有。所以跑來做一個客觀的評價。上面許多答案洋洋洒洒卻有點跑題、有的就一句話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

所以我只說比較沒有爭議的觀點:

1、它可以讓你迅速 了解 一本書。 了解,意味著對於一本你想讀的書你可以迅速把握內容,可以判斷對你是否有用是否該讀完整的書。 在這個時候,他變成了書籍預告片,就像電影預告片一樣它有它的價值,我們不可能拿長度短、內容不足來評價預告片

2、有一些書是是比較淺顯的,說難聽點就是一句話道理也可以擴成一個長長的章節,再插入沒有營養的案例。這種書我們可能自己本身也是跳讀略讀的。 那為什麼不能利用「每天聽本書」呢?

3、就算你不聽,它每天也會推出一些說書,你可以看看書本的簡介看看自己是否有興趣讀。就當做是一個圖書推薦功能吧。有助於簡單地擴下眼界。

說下缺點:

1、4.99單買的話是不是略有點貴……? 所以他強迫我們開vip ?

2、自己美化自己有點過度,但這是「得到」的問題。尤其是有次在裡面看到 「每天被生產出來的知識那麼多,你根本看不完」 這句話…… 彷彿知識是產品一樣,彷彿他就是生產商……

ps:以上評論僅限於「每天聽本書」,我沒試過專欄什麼的。 對於我看過且聽過的幾本書,我的感覺是有的書聽聽就足夠了,但有的書卻應該去看完整版。 還有一個導致我對得到評價較高的玄妙的原因,其實聽書啊專欄啊未必需要購買、也未必需要vip…… O(∩_∩)O


對於羅輯思維節目我是從粉轉路人再轉黑的,黑就是9月八日的那一期節目,感覺就是我在上班的20分鐘的時間裡面聽了一則廣告。聽到最後我才發現是一點我要內容都沒有,感覺像是吃了蒼蠅一樣的噁心!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這個每天聽本書有一句話是,我們不光要讓大家聽大家廣為熟知的好書,也要讓大家聽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書。我感到了深深的套路,書好不好先放在一邊,咱們假定他好吧,但是那種書八成是絕版的,然後羅輯思維蹦出來說買不到別急,我這有新出版的,然後賣書在賺一筆。

至於短短的聽他講能否了解書的知識我不知道,但是就像節目中說的:我最煩滿嘴國學經典的人,因為裡面夾了私貨。我能知道一本書通過你們的嘴講出來就沒有夾雜私貨嗎?感覺就像洗腦,洗完還拿尿布給你擦,擦完告訴你我們這是新品速干毛巾!


就連讀書這樣完整的時間都要碎片化,細思恐極啊


能入選的總不是爛書,聽下可以,覺得好的細讀。


意義不大。

作為包年vip用戶,現已棄坑。

對其評價是 「過於強行」。

老羅的出發點是好的,我聽了他對於做得到app的想法,他想從終身學習+自己讀書習慣中掘出金子來,於是做了「得到」app。

然而,任何東西過於強調形式,其內容會越來越與初衷背離。

一本書其內容之輕重,不在於篇幅,也不在於字數之多寡。

而把所有書以半小時強行切割,用洗腦傳銷般熱情洋溢的激情去讀乾巴巴的提綱,流水線加工般讀完後,然後強調「每天聽本書」。

微信營銷號朋友圈文章推薦的「有聲版」的感覺。

只不過「得到」是賣書的罷。

然而這價格我可以自己去亞馬遜買電子版了。


時代垃圾唄,還能怎麼評價。


就是一個圖書的廣告 開頭還有10分鐘的作者介紹 作用就是 聽完感興趣 你會想買書 不過我只想買紙質書 因為得到的電子書太貴啦 電子書賣紙質書的價格 也就羅輯思維做的出 本來羅輯思維的紙質書就比市面上貴很多 好在還有一個「收藏」的意義在 但我就搞不懂電子書賣那麼貴是什麼意思 這個智商稅 粉絲稅也太高了


我總體覺得不錯,很多情況下能夠代替讀書。

讀書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享受讀書的過程,不在於結果,那麼聽書是取代不了的。

二是學習知識,或者理解知識背後的道理。大部分情況下讀一本書,讀完後能夠吸收掌握的其實也不多,經過時間消磨,最後能記住幾個最核心的要點並加以運用,已經不容易了。大腦容量有限,每天都在不斷的趕走不需要的內容,加入需要的內容。

因此,每天讀本書,我認為是一種很適合在當今這種快節奏社會的學習方式。

當然不是說聽完就不用讀,需要深耕精讀的,我也還是會買來書籍再去仔細閱讀。


上邊好多回答都在說一本書20分鐘不可能完全理解,或者轉述人會加私貨。其實發布會已經對這個產品定位做了清晰描述,多數人有時間看頭條沒時間看本新書,原因是開始一本新書遠沒有看頭條有吸引力,而換成音頻轉述就容易接受的多。這產品就是個探馬,拓寬你的知識邊界,你對某本書感興趣自己去找原書去詳細讀

跟發布會描述不符的是我並不能一心二用,吃飯鍛煉時候聽可以,但開車之類的我真的沒這本事


我聽過好幾本書。不管是得到的還是喜馬拉雅的,老實說我很失望。看書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去了解這本書,要麼是去享受讀書的樂趣,要麼學到新的思想。比如我讀過的《人類簡史》這本書,講書的人只能在半小時內概括歸納作者的觀點,對於書中語句之幽默,表達之精彩,思想之深刻完全沒辦法說給讀者聽。所以聽書只能讓你了解這本書,但是體會不到書中的精彩之處,也就失去了讀書的樂趣。

另外,我相信碎片化娛樂,但是碎片化學習?呵呵。


我是訂閱用戶,聽這些書就是用來排雷的,讓我清楚得知道哪些書是雞湯成功學的垃圾。當然有可能誤傷5%的好書,但是這些好書也通常被解讀為雞湯成功學。

不過得到的熊逸專欄還是不錯的。


部分贊同排第一的回答,不過不贊同羅胖的目的是說人們不用讀書,聽他的夠了。很明顯,如果這樣,他的商城裡各種紙質書電子書,各種大咖開的書單,又賣給誰呢?

以下是產品需求的一點分析:

這個產品特別適合國外經管類著作。這也是目前「每天聽本書」最大的類目。

我過去看了一些國外的經管著作,從最有名的《長尾理論》到《痛點》,《爆款戰略》等等標題唬人的書,相信很多人看過都有個感受:

核心觀點一句話說清楚,卻堆積了大量例子。而例子還是國外的品牌,對於我們相當陌生。《長尾理論》的亞馬遜還好,比如《定位》里的赫茲租車,美國運通的折扣卡,不一一贅述了,我們讀起來就想沒有國內案例,就不能少點湊字數?

所以國內的書商只是策劃高手(羅輯思維也是),國外就不是了?也一樣。確實大量存在著觀點很好,只是廢話太多(湊頁數)或者例子不合適的書。

所以「每天聽本書」就是抓住這個痛點,講述人的舉例也是大量舉國內的。

如果你對這個觀點感興趣,產品里往往也適時推薦了它的全文版可以購買。

缺點呢?當然是太「省略」個「主觀」了,再說《定位》的例子,講了跟隨者,領導者,新入者的 3個策論,以及定位的幾個方法。這確實是全書精華。後面的案例就是孟山都,比利時銀行,甚至教會定位(作者這也太那啥了...)等大案例,「得到」換了國內的案例。不過後面的公司名稱怎麼起,品牌延伸何時有效,職業定位等就直接略過了,到這裡才10分鐘出頭。後面用了好幾分鐘講了「定位」理論的局限性和批評,所以感覺的到,說書人是對「定位」抱有謹慎態度的,而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所以說,這個產品好不好?我覺得只從產品角度,無疑非常優秀。使用者角度來說,建議謹慎理解說書人的個人看法,如果它引起了你的興趣,建議還是買本書,慢慢看吧。

慢點看沒什麼不好。


在朋友的安利下,試聽了幾段來自不同講述者的說書節目。都是以前看過的書。

不得不說,比羅斯思維還要聽不下去。。。

快餐式的知識獲取,只求梗概和結論,描述時用詞絕對、不準確、過於網路化,分分鐘要聽不下去。。。完全無法享受讀書時的樂趣。

我要去卸載了。你們隨意。


選的很多書都不錯。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科技等領域,乾貨多。歡迎加入得到專欄終身學習群。一起終身學習。分享得到專欄和每天聽本書

http://qm.qq.com/cgi-bin/qm/qr?k=VW0rNF_wXsiIlLxGA1cjxD3b95EuRse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覺得羅胖一直沒搞清楚得到產品的受眾,產品的價值定位和價格定位都叫我沒什麼購買慾望。

先說價格,得到app經常搞直播,編輯或工作人員的推薦購買專欄的時候老說:「哎!199,一頓飯錢而已嘛。」真是這樣嘛?羅胖團隊都是混精英圈子的,手裡錢多,可是我身邊的人即使月入上萬,刨去房貸或房租、吃飯、應酬,每月手裡零花錢有個一兩千就算不錯了,一下子花十分之一出來,而且不單賣,只能論年買,這回的每天聽本書又是三百多的年費。羅胖和娘娘如果不是把得到app的受眾限定在精英圈,要想做大,就先顛顛受眾的錢包,最簡單先分析下購買過你們實體書的那些人的收貨地址,大概想像一下他們的收入階層總行吧。

再來說說價值,東西貴有價值也算,偏偏得到專欄又是談資類的零散知識點,這種博物學知識,更多是一種談資。偏偏羅胖發布會上又是製造知識需求恐慌來引導購買,不禁使我想起老羅(注意不是羅胖)說的那種感覺:培訓教的啥全忘了,扯得淡記得栩栩如生。


想更多的看世界變化。


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辯證分析的很好,每天半小時聽一本書,確實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來擴展知識面,即廣度;但僅靠這半小時僅僅做到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一層次:知道。好比你換了個方式看新聞,聽廣播,得到的是講者精心咀嚼後重構給你的二手,你可以在與朋友交談時快速地想起聽過的書,並隨身迎合幾句,這通常對於側重故事人物的小說,故事更為適合,

然而,對於需要消化的知識而言,就行不通了。比如《經濟學原理》,給你一小時,不,半天能講差不多算你贏。再比如《數學分析》,給你一個月講明白。

因此,每天聽書適合粗淺了解有什麼,是什麼,根本無法交給你知道為什麼,怎麼用。當然,這樣看非常適合幫助你了解感興趣的書然後重點閱讀,但是,如果對於真有閱讀動力與自覺的人,早就去自己搜索書單來讀了。作為研究僧,非常希望聽聽專業領域的代表文獻,可惜,實際全部是自己搜集整理咀嚼的,然後才是自己的。

另一點,讀書最重要的是思考其結論得出的過程,最終變為自己的思考(請參考如果閱讀一本書的主動閱讀與主題閱讀),填鴨式中國教育教了太多知識,唯獨沒講知識怎麼思考實驗得來的。你知道牛頓發明了微積分,為什麼會想到無限分割以表極限呢?最關鍵的反而不告訴你。好比光給你魚吃,不交給你釣魚,甚至不告訴你如何製造釣魚工具,哪天不給你魚,杆子還沒了咋辦?

最後簡單小結下觀點:

每天聽書半小時,模式新穎,好聽說是羅胖為廣大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充分利用碎片時間讀書擴展知識面的好嘗試:壞了說就是繼續拉了一幫人來用自己的理解或粗淺的內容框架填充每天忙著泡妞王者榮耀等的懶人思想的好平台,通過填充你的思想,掌控你的人生。可能說重了,各位看官海涵。

最後,地鐵上匆匆碼字,寫得比較亂,然而,自己作為理工研究生,數學科班,所接受的教育就是精讀一本書,思考加實踐才能靈活解決問題,所以自己應該不會嘗試半小時聽書的方法。至於想擴展知識面,我自己半小時完全可以速讀完一本書,除了得到第一手信息之外,還可以清楚判斷要不要繼續再讀,對自己有沒有價值等。

知識重要,思考能力更重要,尤其是搞研究的,質疑前人的結論難道不是基本嗎?

不知道為什麼,一聽到這種5分鐘…或者每天10分鐘教你會…之類的特沒感覺,充實提升自己真這麼容易,豈不你我都是大神了。想反,10分鐘一局爐石我能接受,玩和學迥然不同。


我之前也覺得很好,直到我遇見了簡書


推薦閱讀:

羅振宇的得到為什麼退出了小程序?羅振宇眼中的小程序是什麼?
如何評價羅輯思維第174期 聯盟?
想找一個兼職,有朋友建議我去做社群電商,也有讓我開網店的,還有其他別的輕鬆一點的渠道?

TAG: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羅輯思維社群 | 得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