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哪些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最終未償願的學者?他們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類似問題:

都有哪些應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最終未償願的學者?他們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都有哪些應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是最終未償願的學者?他們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 生物化學

都有哪些應該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最終未償願的學者?他們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 生物學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2017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蓋末爾(Lester Germer)

蓋末爾(Lester Germer),他作為電子衍射的共同發現者之一,從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共獲得26次提名,每次都與合作者戴維森(Clint Davisson)一起被提名。但戴維森的競爭對手湯姆森(GeorgeThomson)幾乎同時發現了這個現象,最後戴維森與湯姆森分享了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姆森得諾獎的那一年只獲得了4次提名,而且每一次提名都包括蓋末和戴維森。更重要的是,所有4次提名都明確列出蓋末和戴維森作為他們的第一選擇,而第二選擇是把獎金在這3人之中平分。此外,蓋末和戴維森還獲得額外的4次提名,其中湯姆森被完全排除在外。

Davisson-Germer實驗示意圖

低能電子束射向晶體的(111)面

蓋末爾(Lester Germer)簡介

Lester Halbert Germer(1896年10月10日 - 1971年10月3日),美國物理學家。與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一起,證明了Davisson-Germer實驗中物質的波粒二象性,這對電子顯微鏡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些研究支持了德布羅意物質波的理論工作。此外,他在熱力學,金屬腐蝕和物理接觸等領域還有廣泛研究。於1931年被授予Elliott Cresson勳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過戰鬥機飛行員,後來在新澤西貝爾實驗室工作。

1945年(49歲),蓋末爾開始了攀岩者的副業。他在美國東北部地區廣泛地攀爬,特別是在紐約的肖蘭克山脈。儘管阿帕拉契亞山俱樂部當時在該地區佔據統治地位,而且嚴格控制攀岩,但蓋末爾從未與俱樂部聯繫過,後來他與該地區的登山者漢斯·克勞斯(Hans Kraus)發生了衝突,後者是AMC安全委員會的負責人。他曾因「Likes people too much and is too enthusiastic.」而被拒絕攀登認證。蓋末爾以慷慨和友好著稱。

1971年,在他75歲生日前的一個星期,Lester Germer 在Shawangunk Ridge上攀岩時心臟病發作,而後不幸去世。在此之前,萊斯特在攀岩方面有26年的完美安全紀錄。

奧爾特(Jan Oort)

在我們外行看來,奧爾特雲比奧爾特有名多了。

奧爾特(Jan Oort),他通過建立銀河系旋轉學說並發現銀暈,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最近,他因為與他同名的雲(即奧爾特雲)而正在名聲大噪。奧爾特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共被提名24次,只有一次與一個諾獎得主一起被提名。諾貝爾委員會不獎奧爾特,主要原因是他們當時沒有把天文學看作是一個值得授諾獎的領域。

海耳哈勃(Edwin Hubble),哈勃名望很大,大家應該都了解。他們沒有得諾獎,據稱是因為同樣原因而與諾獎擦肩而過。須知,諾貝爾委員會直到1974年才第一次給天文學家授諾獎——英國射電天文學家賴爾(Martin Ryle)和休伊什(Antony Hewish)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從那以後,才陸續有天文學家得諾獎。

無冕之王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

史上最倒霉的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者,當屬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他共獲得創紀錄的84次提名,與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波耳(Niels Bohr)和居里(Irene Joliot-Curie)等這個級別的大神分享過選票。他也是26次提名中的唯一候選人,還與其他科學家(包括後來的諾獎得主)聯合獲得25次提名。

如此有人氣或被如此多科學家看好的索末菲為什麼總是入不了諾貝尓委員會的法眼呢?據說,諾貝尓委員會認可索末菲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很多(例如,他首先提出角量子數和自旋量子數,提出精細結構常數且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索末菲電子氣體模型對早期固體物理髮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堆在一起比那些與他同時代的諾獎得主的成果一點都不遜色,但要單挑一件工作來看,離諾獎還稍顯不足——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有高原沒高峰。

索末菲(1868年12月5日~1951年4月26日),生於普魯士的哥尼斯堡(數學大師歐拉曾經就生活在這裡),讀書時遇到的物理老師有 Carl Gustav Jacobi,數學老師有 David Hilbert, Ferdinand von Lindemann,以及 Adolf Hurwitz。1891年,索末菲憑藉數學物理中的任意函數方面的研究拿到博士學位。於1893年服完兵役後,來到哥廷恩大學,自1894年成為數學家 Felix Klein 的助手,然後憑藉衍射的數學理論獲得了一個數學無俸講師(Privatdozent)的職位。1897年任克勞斯塔爾礦業學校數學教授,1900年任亞琛技術學院教授。1906年,索末菲到慕尼黑大學任理論物理教授,接下來的歲月里他把慕尼黑大學打造成了重要的理論物理中心。1935年索末菲退休,此後還繼續任教到1940年。於1951年4月26日與孫子外出時,被一輛汽車撞倒後不治而不幸逝世。

同索末菲名字聯繫在一起的物理內容包括:

1. Drude–Sommerfeld 模型,即關於金屬導電的自由電子理論。索末菲把費米統計結合入了經典的Drude模型;

2. 原子的精細結構 。常數 α可理解為一定距離的兩電子間的庫倫勢能同該距離對應波長的光子能量之比。這個常數描述相對論效應對電子能級的影響,進而反映在原子譜線的精細結構上。這個公式(自然單位制下的形式)被刻在索末菲的塑像上 (圖3);

3. 索末菲恆等式。這是一個關於球面波展開的一個公式;

4. Sommerfeld–Kossel位移定律。它說的是一次離化的原子之譜線結構與周期表中前一個元素的中性原子的譜線在細節上也是一樣的。這是在對原子譜線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5. Sommerfeld–Wilson 量子化。玻爾量子化把氫原子在一個平面內處理, 它要求角動量量子化 ,從而得到 形式的量子化能級。Sommerfeld–Wilson 量子化把電子當成三維繫統處理,其結果是若角動量 ,其能量為 的形式。簡單說來,能量和角動量牽扯到的是不同的量子數。如今關於原子中電子能量表示的量子數為 ,其中的角動量量子數和自旋量子數都是索末菲引進的。

索末菲不僅在廣泛領域作出開創性工作,更是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其中就有泡利、海森堡、漢斯·貝特(Hans Bethe)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德拜得到諾貝爾化學獎,他們都是索末菲的博士生。此外,還有馬克思·馮·勞厄(Max von Laue)、Isidor Isaac Rabi、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幾位諾獎得主也曾向索末菲求學過。毫無疑問諾獎是對一個科學家科學成就的最高認可,索末菲與諾獎一次又一次失之交臂的確是種遺憾。但索末菲有眾多學生成為諾獎得主,這又足以彌補他的遺憾。

固體能帶理論奠基人—費利克斯·布洛赫

費利克斯·布洛赫 (Felix Bloch,1905年10月23日 - 1983年9月10日),瑞士物理學家。與愛德華·珀塞爾(Edward Mills Purcell, 1912-1997)合作,因為發展核磁精密測量的新方法及其有關的發現,共同分享了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bloch也獲得了諾獎,但是他的最重要的、貢獻最大的工作是固體能帶理論。該理論是最近幾十年來科技領域最重要的應用之一半導體技術的支撐理論,也是物理學最重要分支凝聚態物理的基礎理論。

1927年,他在萊比錫大學與Werner Heisenberg做物理學研究,1928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建立了固體量子理論,使用Bloch波描述電子。

後來,他留在歐洲學術界,與蘇黎世的沃爾夫岡·保利(Wolfgang Pauli),哥本哈根的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和羅馬的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共同工作過,然後再回到萊比錫擔任私職(講師)。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之後,他離開了德國,因為他是猶太人。他在1934年移民到斯坦福大學工作。1938年秋天,布洛赫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37「回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開始研究中子的磁矩。 Bloch繼續成為第一個斯坦福理論物理學教授,1939年,他成為美國入籍公民,二戰期間,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核電,然後辭去哈佛大學雷達項目。

戰後他集中研究核誘導和核磁共振,這是MRI的基本原理。1946年,他提出了決定核磁化時間演化的Bloch方程。當20世紀50年代初期,CERN成立時,其創始人正在尋找具有國際聲望的人來領導新興的國際實驗室,而在1954年,Bloch教授成為CERN的第一任總幹事。離開CERN後,他回到斯坦福大學,在那裡他在1961年被任命為Max Stein物理教授。


主要回答第一個問題。

我想有兩項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哪些學者錯過了諾獎,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諾獎錯過了他們。

第一個是科學家獲提名(nominee)諾獎的總次數

第二個是科學家陪跑的次數,即當年獲得提名後未能獲獎的次數(村上春樹:嗯?)

諾獎的提名人(nominator)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具備一定資格,一般來說也都是業內人士。所以這兩項指標反映了學界對某位學者的認可程度。

問題來了,在哪可以查到這兩項指標呢?

打開諾貝爾獎的官網,你會發現有一個叫「Nomination Archive」的頁面,這就是官方的諾貝爾獎提名資料庫。點進去以後,你就能看到

重點關注物理獎,從1901年到1966年一共有2777封提名信。

咦?為什麼只到1966年?

這是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特別規定,每年的提名人與被提名人名單必須保密50年。今年獲獎名單公布後,我們才能看到1967年各個獎項的提名情況。

現在我們能夠查詢的是1901年到1966年各個獎項每一年的提名情況(具體獎項略有區別,比如醫學獎只到1953年),也能輸入科學家的名字,查詢他在1966年以前的提名情況。

雖不是全部,但好歹也是六十多年的數據,足夠搞事情了。

說起來官方也很雞賊,沒有搞什麼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提名排行榜」,大概是不希望被那麼容易找到「黑歷史」,比如

哇!不是吧

那個誰誰誰,明明有那麼多次提名,陪跑那麼多年,你們居然不!發!獎!

MDZZ

不過就在前幾天,諾貝爾獎官方發了一條推特:

國外有人已經開動了挖掘機,還對數據進行了可視化處理,我等吃瓜群眾自然是喜大普奔:

先說說概況,從1901年到1966年,一共有495人被提名物理學獎,其中有109位學者最終得獎,還不到四分之一,這已經包括了66年以前未獲獎但最後得獎的學者。超過三分之一的學者(169人)僅被提名1次。

圓圈的大小表示該學者被提名的次數。相信目測也能發現,有個幾乎全場最大灰色圓圈。這位學者我放最後說,先來看看另外四位「諾獎遺珠」。(時間有限,只能整理出Top 5)


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 1865~1947)

45次提名 16次陪跑(1922~1933 連續12年)

他就是氫原子光譜帕邢系那個帕邢,長這樣:

在他獲提名最多的一年(1926),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當年獲11人提名的法國物理學家讓·佩蘭(Jean Baptiste Perrin),獲獎理由是: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喬治·烏倫貝克(George Uhlenbeck, 1900~1988)

47次提名 12次陪跑(1951~1958 連續8年)

塞繆爾·古德斯米特(Samuel Goudsmit, 1902~1978)

48次提名 13次陪跑(1951~1958 連續8年)

這兩位學者是學術CP,放一起講好了。

連提名規律都幾乎一樣。

(左烏倫貝克,右古德斯米特,拍攝時間約為1928年)

兩人最主要的學術成就,是在1925年合作發現了電子自旋,這完完全全就是諾獎級別的工作,但直到兩人去世,都未能償願。

PS:1955年物理獎得主有兩位——Willis Lamb(氫光譜的精細結構)和Polykarp Kusch(精確測定電子磁矩)

PPS:1956年物理獎頒給了William Shockley,John Bardeen 和 Walter Brattain 三人,表彰他們對半導體的研究以及發現晶體管效應

要注意目前資料庫只到66年,而他們倆分別在78年和88年才去世,所以兩人最終的提名次數和陪跑次數只會多不會少,超越下面這位應該不是問題。


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 1854~1912)

51次提名 7次陪跑(1909~1912 連續4年)

咋看之下似乎沒那麼「慘」嘛,只是7次陪跑,連續4年而已......等等,51次是什麼鬼!

最開始我沒有料到龐加萊會出現在榜單上,而且是那麼靠前的位置,因為傳統上我們認為他和數學的關係更大。後來翻維基,才發現他也拿過兩個天文學獎項(1900年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911年布魯斯獎)。

另外這個34次提名實在是太恐怖了(當年一共也就58個提名),如無意外,應該是有史以來單年度獲提名次數最多的物理獎人選,粗略看了一下提名人,當中包括了Marie Curie,Hendrik Lorentz,Guglielmo Marconi,Albert A Michelson,Pieter Zeeman,Gabriel Lippmann等諾獎得主。但最後,龐加萊還是落選了,大概是諾獎評委認為他的工作太偏數學了。

(龐加萊:為什麼諾貝爾沒搞數學獎?急,在線等)

2年後

(龐加萊:沒人理我是吧......我直接找他去)

PS:當年得主是獲得一票提名的Johannes van der Waals(關於氣體和液態方程的研究)。范德華力知道吧,就是他。


現在要揭曉那個大灰色圈圈是誰啦,他的確是全場獲提名次數最多的學者。相信有同學已經猜到是誰了。

阿諾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 1868~1951)

84次提名,25次陪跑(1922~1937 連續16年)

(村上春樹:emmmmm)

我們知道,索末菲的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都不乏諾獎得主,然而祖師爺本人卻總是差那麼一口氣。

Ashley Smart 曾撰文,認為

索末菲缺少一個即使單拎出來也有足夠份量的成就來讓評委會下定決心頒獎給他,雖然他的整體學術成就足以超過和他同時代的諾獎得主。


文中數據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1901~196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回顧:Physics Nobel nominees, 1901-66


索末菲,據估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德國教書的所有物理學家中,有三分之一在索末菲的研究院里做過學生或助教。這些大牛包括勞厄、德拜、沃爾夫岡·泡利、維納·海森伯、保羅·埃瓦爾德、漢斯·貝特、保羅·愛因斯坦、格雷戈爾·文策爾、瓦爾特·海特勒、福里茨·倫敦、卡爾·貝歇爾特以及外國學者愛德華德·康頓、埃西多·拉比、愛德華·泰勒、勞倫斯·布拉格和泡利,都是拿過諾貝獎的,其本人81次被提名,都打醬油而過…

勞厄那個諾獎是這樣的,愛因斯坦告訴勞厄可能晶體會衍射倫琴射線,勞厄跟老索說了之後老索不懂,就去問倫琴,一開始倫琴覺得比較扯淡,但勞厄信任小愛,於是拉了老索兩個學生偷偷做,最後拿了諾獎…

他本人的貢獻很多,改進了波爾氫原子模型,對原子結構及原子光譜理論有很大貢獻,提出了精細結構常數,金屬電子氣理論等等,愛因斯坦的物理直覺非常吊,索末菲對相對論的數學基礎也做了很多貢獻。據海森堡回憶,索末菲把一些小課題交給學生時常常會說:「這個問題我解決不了,現在你來試試。」 這樣來激勵學生…


路德維西·玻爾茲曼,現代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成就包括但不限於玻爾茲曼方程,Maxwell-Boltzmann distribution,Entropy,堅信分子和原子的存在等等。據Rabani說老爺子死之前來我們學校代課,回去以後就自殺了,目測原因是我們學校水平太差(大霧。

一般認為最主要原因絕大多數物理學家不相信他的原子論並且加以攻擊,導致抑鬱症加重。他最終還是沒有等到盧瑟福金箔撞擊實驗來證明他原子觀點正確的那一天。


盧瑟福。

大眾對盧瑟福在核物理領域內的貢獻可能不太了解,盧瑟福這個人有一個頭銜:核物理學之父,是他用α射線轟擊金箔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提出了原子核這個概念;也是他用α粒子轟擊氮氣,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最後,還是盧瑟福,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揭開了β射線和γ射線的神秘面紗,告訴人們它們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核結構、核反應、核衰變,在核物理學最重要的三個研究領域內,盧瑟福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他還預測了中子的存在,也正是在盧瑟福的啟發和支持下,他的學生查德威克通過實驗發現了中子,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總之,談到盧瑟福對核物理學的貢獻,應該說是無人可以出其右了。

可盧瑟福一輩子沒拿過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件事頗具有諷刺意味。因為當時人們把放射性這種現象歸入到化學的研究範疇中,所以盧瑟福依靠自己早年在放射性研究領域的貢獻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簡直是開玩笑,一個如此偉大的核物理學家竟然拿了諾貝爾化學獎,老天爺真的會作弄人。


說這個怎麼能漏喬治·伽莫夫,他可是一生中三次為他人做嫁衣,錯過諾貝爾獎。

第一次

他曾為盧瑟富解惑。使他理解更加理解原子衰變。

第二次

他與海爾曼、阿菲斯一同提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理論。後經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實驗證明,最後兩人獲諾貝爾獎。

第三次

他用數學方法證明,三個核苷酸決定一個蛋白質的順序。幫助科拉納、霍利和尼倫伯格了解DNA上遺傳密碼,三人最終獲諾貝爾獎。

以上就是三次的情況,如想了解更多可以戳http://m.taodocs.com/p-9307499.html或http://m.taodocs.com/p-281963.html

這兩個網站好像崩了。不過我又沒找到其他信息來源。要贊的人多話,會補充一些細節的。


亨利莫塞萊。

證明元素周期律實際就是原子電荷數的人。

無論如何一個物理學獎跑不掉的,

結果死在了一戰戰場上……年僅27歲。

諷刺的是,對元素周期律做出另一個重大貢獻的門捷列夫同志,也沒有諾貝爾化學獎。。


約爾丹

和海森堡,玻恩一起建立了量子力學的矩陣力學表示。海森堡1932年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玻恩,1954年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約爾丹多次被提名,但是…

吳健雄

用Co-60beta衰變實驗,證實beta衰變過程中,宇稱不守恆。驗證了李楊二人的理論,李楊二人因此分享炸藥獎,但是,吳先生很遺憾沒有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目前只想到這兩位,想到再補。

補充一位

邁特納(Lise Meitner)

對核裂變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卻只頒給了合作者哈恩。


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錢德拉塞卡和福勒,福勒得獎是表彰對宇宙中化學元素形成的研究。但福勒得獎的那篇論文還有三個作者:霍伊爾和伯比奇夫婦。不少人認為霍伊爾也應該得獎,有猜測認為他沒得獎是因為反對大爆炸理論,也有猜測說是外界誤以為福勒是團隊領導。199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霍伊爾克拉福德獎,算是個彌補。


我來寫一個。

1967年10月,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24歲的喬絲琳·貝爾檢測射電望遠鏡 收到的信號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 脈衝 信號,在半年的觀測中,她它們的周期十分穩定,為1.337秒。她經過繁雜的計算,確定在天球的某一方向上存在一個以固定頻率釋放高能電磁波的星體——後被稱作脈衝星。

她的導師休伊什看到了她的工作成果以後,將其整理為一篇文章,發了出去。於是1974年,休伊什因為「發現脈衝星」而獲得諾貝爾獎。。。

對,你沒看錯,沒有貝爾,只有休伊什。因為那篇論文只屬了休伊什的名,沒有屬貝爾的名。

休伊什從此在學術界飽受詬病,成為了少有的領了諾獎之後,名聲反而更差了的例子。他也成了各研究生口中的最差導師,即便他是諾獎得主,也沒人願意跟他做研究。

而諾獎委員會也背了一口大鍋。這次諾獎頒獎結果被認為是諾貝爾獎歷史上最不公平的結果之一,這次頒獎被稱為「沒有貝爾的諾貝爾獎」(The No Bell Nobel)。

所以。。。有一個好的導師是多麼重要啊。。。看看人家約瑟夫?泰勒,看看人家盧瑟福,看看人家索末菲。回頭再看看休伊什,和我的導師(劃掉,大霧),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滑稽


有些人沒有得獎不是他們的損失,而是諾貝爾獎的損失


只有3個,該給而沒給,無論怎麼看,都是諾貝爾獎的損失,是諾貝爾獎的大錯誤。

烏倫貝克和古茲密特,玻色。

這2個成果,超過80%的其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

其它的,包括特斯拉,都是可給可不給。

波爾茲曼,那確實是過世太早,不是諾貝爾獎的錯。


其實我覺得愛因斯坦也應該算一個,雖然他得到過,但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廣義相對論因為太過超前而被謹慎的委員會捨棄了,唉


奧本海默吧。 雖然好像他沒做什麼除了原子彈以外的學術東西(我是吃瓜的,各位不要噴我),不過他的天分讓我覺得要是不搞原子彈,他很可能會有那個級別的成就。


這是一個可能不太會被今天的理論物理工作者接受的答案,但個人認為應用力學屆應該在諾貝爾獎早期獲得一次獎勵

如果一定要提名一個人的話,我選普朗特。具體到一個成果,邊界層的理論和實驗在1910年代前後是有資格和李普曼,馬可尼和范德瓦爾斯的研究競爭的,而論及更廣義的貢獻,他在流體方面的研究從升力線打到分離湍流超音速,從某種意義上他的研究才是航空航天的開端,而航空航天的探索無疑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比較諷刺的是知道普朗特的人都不是很多了,遠不及萊特兄弟,甚至可能不如齊奧爾科夫斯基吧……


吉布斯。化工熱力學的奠基人。開創性的研究造福化工,材料,冶金三大學科,不過他老人家去世時候,諾獎才發兩年。


烏倫貝克和古茲密特,共同發現了電子自旋。

傳說有一次會議主持人說有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烏倫貝克上台發言,然後他自嘲說:首先說明,我沒得諾獎,我沒得的原因就是大家都以為我得過了。(逸聞而已,不實勿噴,至少可以看出大家對他們工作應得諾獎的認可程度。)


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1894年1月1日—1974年2月4日) 印度物理學家。玻色-愛因斯坦凝,玻色子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儘管跟玻色子、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概念相關研究獲得的諾貝爾獎不止一個,玻色本人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也許跟他的國籍有關?


我想歪個樓 如果牛頓那個年代就有諾貝爾獎,他能拿多少個


菜式電路~~


推薦閱讀:

粒子波函數與粒子的場是一回事兒嗎?
為什麼加速度使時間變慢?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中線圈怎麼知道它內部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
為什麼電子會繞著原子核轉?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如何證明旋轉杯子中的水液面呈拋物面?

TAG: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物理學家 | 科學史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