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悲劇才是永恆的?為什麼說喜劇是永恆的聽起來就很沒有道理?

看到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進而想到的。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從哲學角度得到解答,個人覺得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把悲劇情懷無限放大,平靜心情和悲劇心情的是時間劃分在一起,快樂被單挑出來,這樣就顯得快樂的時間總是短暫的,那這種心態是不是「悲劇才是永恆的」這種觀點的來源呢??


手邊沒有參考書,就釣一下大神吧。

從百度百科抄下來的(!):

喜劇: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談到喜劇的特徵,他認為:「喜劇模仿的是比一般人較差的人物,所謂「較差」,並非指一般意義上的「壞」,而是指丑的一種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東西是一種對旁人無傷,不至引起痛感的醜陋或乖訛」。

悲劇:

悲劇就是指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慾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後迸發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慾望,往往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並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即使命運使他陷入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也敢於拚死抗爭,表現出九死不悔的悲劇精神。

悲劇淵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從對這兩種戲劇的定義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出來為什麼我們可以說悲劇是永恆的了:

喜劇表現的是一種人的「不完美」性,而人的不完滿是浮動的、不定的,並且並不會在每個人身上都出現。

但悲劇表現的是人在命運面前的某種崇高品格,而一個人的崇高的德行是固定的,是永恆的,是「先天就確定下來的」。因此對它的歌頌也就在這一點上具有了永恆的價值。

事實上,說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正是因為喜劇通過對不完美的表現與誇張,來凸顯人的完美德行的可貴。

我隨便亂答的,不喜勿噴。


人活幾十年,人死千萬年。

活著是偶然,死亡是永恆。


大死大活是沿途,大起大落是風光。

此時忘我需更進,無起無落見家鄉。

無論悲劇還是喜劇都是人生的片段,不成為永恆。常常圍繞在身邊的還是平常的日子,吃喝拉撒睡,行住坐卧走。

禪宗有一個偈語:

日出東方又復西

青山綠水並無奇

妄心歇下了無事

日出東方又復西


首先要知道一點,說「悲劇是永恆」的人有自己的理解思路。我現在說的只是我對悲劇的理解思路而不是對這句話的理解。再者因為我完全不懂喜劇所以避而不談。

悲劇的悲劇性與快感不在於社會背景的複雜、情節的詭異曲折,而在於對其自身所處的社會階層、特定的意識形態進行嘲弄和重估,如《美狄亞》在復仇前對自身身世的表述和世人對待巫女的有色眼鏡,其表達的正是對自身意志的肯定與張揚及對世俗意識形態的蔑視,並以行動「重估一切價值」。在尼采那裡,這種強健的原始的人格模仿於英雄時代的神話,展示英雄作為人類與神—自然(永恆的力量)作鬥爭時迸發的能量、意志,「不顧一切地肯定生命的意志」。


因為所有的美好終將逝去。


《戲劇理論史稿》.余秋雨.上海文藝出版社


因為人生多半就是一出悲劇啊


這是老思想了,人家就是喜歡悲劇,把悲劇誇上天又怎樣


從文學來講,喜劇和悲劇是平等的。二者形式不同,內容可以同樣深刻,藝術可以同樣高超(這裡的悲劇是近代意義上的,衝突的解決往往是主人公的悲慘結局,不是古希臘定義的悲劇)。《西廂記》、《牡丹亭》,何遽不若《羅密歐與朱麗葉》?

從精神來說,我們的時代更像是悲劇的時代,價值失落,至高的美滿不可想像,終極歸宿無處可尋。所以,那些悲劇性的精神更為我們認可,甚至我們覺得它是永恆的。其實在信仰的時代,比如中世紀早期,或六十年前的我國,可以說喜劇精神更加流行。那時候的人恐怕覺得喜劇才是永恆的吧!(因為文學的喜劇往往帶有諷刺性,所以我們不習慣像「悲劇」一樣引申地用「喜劇」這個詞,可能這也是聽到「喜劇是永恆的」這個說法感到彆扭的原因吧。不過但丁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直譯也是《神的喜劇》呀,所以實質是相同的)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話,就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王子公主結婚以後」,就像「所有的笑中都帶著淚水」……一樣,其實哪有那麼誇張呢?問題都是辯證的,但我們更愛感嘆不完美,而不是稱讚完美。意識到幸福往往是失去幸福的時候。這是人生體驗問題,是主觀的。


「人與人的相聚,又能夠維持多長的時間呢?也許,所有的相聚,都只是為了在某一天別離。有人說,為了不讓自己過分痛苦,最好在相聚時別投入太多感情。然而,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在耳鬢廝磨,盡展歡顏的時候,你願意想像對方形容枯藁或者反目成仇的樣子么? 」

時間是永恆的。而我們珍惜的一切,都會隨著時間化為塵埃,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每念及此,心中就下滿了雨。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不如意事常八九,悲劇並不是永恆的,只是比喜劇更常見罷了。

失戀起碼是熱戀的十倍。

而且,再美好的愛情也將以一方先死收場。

如果同時死了,那就是奇蹟,超越了喜劇。


主要原因:哲學的理想世界從未被實現。

所以,喜劇無法實現,結局一直都是悲劇。但面對過去的悲劇,我們還是得重新振奮精神,最求理想,去努力構建從未實現的理想世界。


因為人啊,總是容易忘記喜悅而記住悲傷。。。。。。。。。。。。。。。。。。。。。。。。。。。。。。。。。但是,有時候一點點的喜悅,足以讓我們忘記那麼大的悲傷。


戲劇的發展靠衝突,悲劇的衝突激烈。悲劇的範疇較大,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難以一概而論。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爾斯泰

所以,悲劇,也就是那些不幸的事情,才更有話題性和吸引力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類不會停止對形而上學的研究?
如果讓你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哲學中的形而上學,你會怎麼講?
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正確么?
自由對人類有多重要?更多的自由一定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嗎?

TAG:哲學 | 西方哲學 | 探討與哲學 | 哲學思考 | 哲學辯論 |